【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鸦片战争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教案标题: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3. 探讨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描述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学生能够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3. 学生能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冲击和变革。

2.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素材。

2. 教科书和相关历史资料。

3. 图片、地图等视觉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起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2. 提问:你对鸦片战争有什么了解?你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政府采取禁烟措施。

2. 解释鸦片战争的经过:英军发动战争,中国战败并签订《南京条约》。

3. 阐述鸦片战争的结果:中国割让香港、赔款、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

2.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讨论并记录在黑板上。

四、深化理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2. 提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吗?为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分组进行小研究:请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鸦片战争相关的话题(如鸦片贸易、中国的反抗运动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小报告。

2. 每组派代表进行小报告,全班共同讨论。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鸦片战争的重要内容和影响。

2. 对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人士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2.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或研究资料,深入了解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夏商与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考点突破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近几年高考的学科热点内容,备考时重点关注以下角度:1. 知识角度: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等;分封制的对象、内容、影响以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辩证关系。

2. 史观角度:由于宗法制和分封制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紧密性,命题专家便可从真切的社会遗存或民间的史料着手,渗透对社会史观的考查。

3. 史料角度:对宗法制的考查可能会设置新颖史料,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关注现实的情感价值观,其史料主要表现在祭祖类上,如家谱、家族牌匾等等。

4. 热点角度:宗法制显著的血缘宗法色彩容易唤起人们追念先祖、心向团圆的情感,有利于家庭的亲睦与社会的和谐,同时对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有深远意义。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夏:确立王位世袭制【易错警示】王位世袭制虽然用“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但这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所以王位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2. 商(1)政治制度: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2)制度特点①商朝是神权色彩浓厚的王朝;②商王掌握着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二、封邦建国——西周的分封制1. 主要内容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同姓亲族、功臣、姻亲以及殷商降族等,通过分封土地、人口等,建立起一系列封国。

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还要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2. 主要特点①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②分布地区:周王亲族占据富庶及战略要地。

③权利与义务:以土地和人民为纽带,形成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④层层封授: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的严格等级序列。

3. 评价①进步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工业革命的背景、历程和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的含义:指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

亦称产业革命。

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始于18世纪60年代,结束于19世纪中期。

二、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1. 前提:17世纪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

2. 条件:①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

②资本——通过圈地运动、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资本。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政府保护私人产权,鼓励创造发明。

④市场——圈地运动推动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日不落”殖民帝国的建立,海外贸易市场扩大(直接和必要条件)。

⑤资源——英国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殖民地也提供了大量的原料。

⑥科学——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⑦社会——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

三、工业革命的进程:1. 工业革命开始——棉纺织业中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733年,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问世,揭开工业革命的序幕。

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9年,克隆普顿发明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

2. 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工业革命的关键)——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1)动力革新: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2)交通运输的发展:美国人富尔顿——蒸汽轮船;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3. 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4. 工业革命的拓展——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以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展。

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随堂练习】“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一、考点突破高考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认识两者的异同,归纳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即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是中央集权制的影响:高考一般从积极方面进行考查,要求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对政局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积极意义。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皇帝制和“始皇帝”的来历;中央官制;郡县制的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难点: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对这一体系的把握及对其影响的理解是难点。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 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的原则被破坏,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被削弱,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2)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变法的结果是逐渐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度。

2. 秦国的强大及统一(1)统一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各民族(或部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各国的变法使中央集权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因素为完成统一奠定了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乱使广大人民饱受苦难,结束战乱,完成统一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实现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迅速发展,逐步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措施得当是统一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2)统一的概况秦国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的高度集中,皇权至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范文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范文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掌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目标:通过对鸦片战争历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及结果,特别是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的综合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时期的图片或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吗?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做铺垫。

新课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讲述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量走私鸦片到中国。

分析清朝政府的禁烟政策及其与英国的利益冲突。

探讨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战争过程与结果地图展示战争的主要战场和路线。

讲述战争中的重大战役和转折点。

总结战争结果,包括领土割让和赔款等。

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如自然经济的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等。

探讨战争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冲击,如清朝统治的动摇、列强侵华势力的加深等。

讨论战争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如洋务运动的兴起、西学东渐的加速等。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清政府官员,你会如何应对鸦片问题和战争?”每组选出代表发言,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教师总结并强调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案例分析选取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如林则徐、三元里抗英等。

分析这些人物或事件在鸦片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提问学生:“通过学习鸦片战争,你们有什么启示和感悟?”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包括PPT展示、视频资料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高中历史必修1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1第12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必修I•第四单元第12课鸦片战争【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巨大,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照旧版教材在知识结构和体系编排上有重大变化。

本课第一目“虎门销烟”,讲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第二目“《南京条约》以及战后中国”,略讲经过,主要谈结果。

第三目“第二次鸦片战争”概述了战争起因、经过和结果及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中国战败原因、《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和材料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和分析引文、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重点】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国家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预习要求】阅读课文与学案,思考相关问题【教学用具】PPT课件、自编学案【参考书目】1、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年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3、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电子版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出版社,2003年【教学过程】幻灯片展示:两个反差与三种心态教师简要回顾前三单元,指出两个反差,结合时事热点,简述三种心态,由此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第四单元,中国近代的政治发展历程。

在我们了解中国近代的政治发展历程时,与前面所学的三个单元相比,总会感受到两个巨大的反差。

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相比,辉煌不再了;与西方的民主政治相比,明显落后了。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英国的制度创新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英国的制度创新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和影响。

难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内阁、议会之间的关系;英国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1. 背景(1)历史渊源:13世纪初,英国颁布《大宪章》以限制王权,并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3)阶级基础: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壮大。

(4)政治前提: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

“光荣革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所达成的政治妥协。

它废除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 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3. 影响(1)《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2)“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注意:英国中世纪的封建专制与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是有区别的,中国是绝对的君主专制,皇权超越一切权力;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封建贵族的挑战,如英国《大宪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限制王权,实质是维护封建贵族特权。

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形成过程:“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2. 内容(1)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即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被国王任命为首相。

(2)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教案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教案标题: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3. 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教学重点:1. 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2.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教学难点:1.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远影响。

2. 探讨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3. 学生参考书籍和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鸦片战争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鸦片战争有什么了解?请简单描述一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包括英国对中国的贸易要求、鸦片走私和中国政府的反应。

2. 解释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如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3.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深远影响,并列举相关事例和证据。

2.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历史意义与启示(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如何评价这场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2. 探讨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启示,以及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小结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文章,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意义和启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查找更多关于鸦片战争的资料,拓宽他们的历史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对鸦片战争的研究成果和发现。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辩论的表现。

2.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2课鸦片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12课鸦片战争}
3.结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5.设计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搜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针对教学重难点,具体设想如下:
3.对于情感重点,通过讲解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4.针对教学难点,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5.注重课后反思,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及《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技能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1.鸦片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采用讲述、分析、举例等方法,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主要战役及其影响。
2.教学内容:
a.起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社会矛盾加剧。
b.过程:林则徐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爆发、主要战役(如虎门之战、吴淞口之战等)。
c.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

高中高一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的背景和原因。

2.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学生能够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复杂影响。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教材、资料。

2.准备多媒体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激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开展导入:1.你们了解鸦片战争吗?你们对鸦片战争有什么印象?2.你们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二、讲授(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主要事件。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方面的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讨论鸦片战争对该方面的影响,并总结讨论结果。

四、小组汇报(10分钟)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讲解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总结。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补充和完善讨论结果。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其他小组的汇报内容,并逐一进行评价和点评。

六、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的后果和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长期影响。

七、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时纠正和完善不完整或错误的观点。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讨论某些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兴趣。

高中高三历史复习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高中高三历史复习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高中高三历史复习鸦片战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复习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深刻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激发其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条约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变革。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时期的图片和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回顾上一次课的内容,引出本次复习的主题——鸦片战争。

提问学生关于鸦片战争的基本认识,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知识梳理系统梳理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英国的崛起和鸦片贸易等。

详述战争过程,包括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重要人物等。

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探讨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改变。

深度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变革。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历史教训和现实意义。

拓展延伸介绍鸦片战争后的相关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模拟鸦片战争时期的决策过程,增强历史体验感。

引导学生思考当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感。

课堂小结总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感想或分析文章,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短视频等辅助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年级 高一 学 科 历史版 本通用版课程标题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编稿老师 张超一校林卉二校黄楠审核王彩霞一、考点突破:考纲要求学习目标考情瞭望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1. 掌握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史实,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结果、影响等。

本讲内容近年在多个地区的多套试卷中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从命题角度看,本讲内容的命题将会立足基础,突出主干,命题多会运用新情境、新材料设计考查问题。

从内容看,主要考查考生对列强侵华中重大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背景、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理解。

2. 理解《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所带来的危害。

3. 掌握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4. 注意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1. 甲午中日战争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4. 中国爱国军民的斗争 难点:1. 列强侵华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一、知识脉络图(一)甲午中日战争随堂练习:伊藤博文把自己作的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拿给前去和日本谈判的李鸿章,要其对出下联时,李鸿章思考良久终于勉强对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下联充分反映出()A. 清王朝整体的软弱导致被迫签约B. 清政府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C. 李鸿章接受了“玉帛相将”的封号D. 李鸿章炫耀自己有帝王度量。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

局限性
* 从实践上看,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 持而落空;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 阶级基础。
未能实施 的原因
① 太平天国后期,清军一直对太平天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军事斗争的形 势异常紧张,太平天国的领袖无暇顾及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这是《资政新篇》 没能实施的客观原因。
方法 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3
目的
产生 根源
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 想社会。
社会 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根源 历史 根源 “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 阶级 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生产力,提不出新的思想,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 根源 现实愿望,在小私有基础上追求平等、平均思想
强烈的 革命性
* 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斗争的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 形成系统性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
评价
空想性
* 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 * 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 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2. 《资政新篇》 政治上 主张法治、民主
主要内容
经济上 主张学习西方,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作用 文教上 提倡设立新式学校等 因此,《资政新篇》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第一,天国政权危机,急需改革内政,扭转形势。
社会根源 评价认识
第二,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潮流。 第三,洪仁玕的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
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这是其未能实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总复习教案:必修1 第10讲 鸦片战争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总复习教案:必修1 第10讲 鸦片战争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复习指南【P】18时空定位【P】18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及扩展;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萌发;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与“大陆政策”制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签订与中国完全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与清朝覆亡(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统治开始(1912年3月—1927年底);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19—1927年):一战结束、巴黎和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三大(1923年);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1月—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运动(1924—1927年);北伐战争;“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长征(1934—1936年)与遵义会议(1935年1月);日本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袭击上海、“华北事变”威逼平津;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和平解决。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辛亥革命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辛亥革命


级 高一 学 科 历史
版 本
通用版
课程标题 辛亥革命 编稿老师 张超
一校 林卉 二校 黄楠 审核 王彩霞
一、考点突破:
考纲要求
学习目标
考情瞭望
辛亥革命
1. 知道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从命题角度看,因为涉及史实较多,对本部分内容多考查历史的关键点或与现实有密切联系的史实。

从考查题型上看,多以选择题形
式考查,偶有非选择题。

从考查内容上看,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在中国民主政治史上的地位。

2. 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等史实。

3. 通过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中华民国建立;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点:评价辛亥革命
一、知识脉络图
(一)武昌起义
(二)中华民国成立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雅典民主制度的背景、特点、体现及评价。

难点: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体现。

一、从君主制到民主制1. 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初,同很多国家一样实行君主制。

但在公元前8世纪~前7世纪,各邦贵族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贵族制与君主制不同,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于是君主制时期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变为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这就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2. 民主制度的确立(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①背景: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使改革成为唯一的出路。

②内容: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 注意:废除债务奴隶制,不等于废除奴隶制。

b.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平民因此成为司法的主人;c.确立新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公职的做法,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有利于工商业者地位的提高。

③意义:梭伦的民主改革是伟大的历史创举,奠定了古代世界的新政体——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①内容:陶片放逐法。

公民大会有权终止任何对民主造成威胁的公民的政治生涯,这就把以富人为主的反民主势力置于公民大会的严密控制之下。

②意义:通过进一步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

小结: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代。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1. 基本特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2. 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关。

(1)公民大会①性质、职权: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甚至个人小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1954年宪法颁布的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 新中国诞生的条件(1)南京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胜利。

(2)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3)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政治、思想、理论的准备。

2. 新政协会议的召开(1949.9,北平) (1)参加人员:具有广泛代表性。

(2)任务:筹建新中国。

(3)主要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

②规定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会议决定改称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4)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重要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易错提醒】《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在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但它具有的是新民主主义宪法性质而非社会主义宪法性质。

3.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 新中国诞生的意义:(1)国内: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使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易错提醒】政协职能的转变建国初期,由于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鸦片战争教案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课程名称:《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班级:学号:姓名: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一课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后续历史教学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鸦片战争等问题的认识见解关系着学生自身历史素养的培养。

因此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亦本书的重点,应做重点关注。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的大概经过和相关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应以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的分析为主,在经过细节上不做过多延伸。

高一年级学生在阅读分析上已有较大提高,以学生自己收集和教师提供的史料为依据,自主总结概括,形成富有逻辑的观点态度。

适当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基本内容。

(2)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各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在教师合理的史观引导下,运用史料,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开端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导入,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史料,锻炼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3)通过对背景、影响、观点的对比整理,养成辩证的观察思考历史问题的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鸦片的危害,提高“珍爱生命,抵制毒品”的意识(2)通过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史实,培育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3)通过了解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遭受的屈辱,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意义,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的条约及其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难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 级 高一 学 科 历史
版 本
通用版
课程标题 鸦片战争 编稿老师 张超
一校 林卉 二校 黄楠 审核 王彩霞
一、考点突破:
考纲要求
学习目标
考情瞭望
鸦片战争
1. 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和后果,了解列强的罪恶行径。

两次鸦片战争在高考考查中稳中求活:
* 从世界背景入手考查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阶段性特征; * 加强与现实的结合,比较清政府的被迫开放与新中国的对外开放;
* 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性质、过程、结果等方面的相同点,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 识记《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北京条约》、《天津条约》的内容,认识这些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3. 认清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4.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 虎门销烟 2. 两次鸦片战争
3. 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和影响
一、知识脉络图
(一)鸦片战争
随堂练习: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思路导航: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英国侵华的借口是虎门销烟,因此B项错误;在此次战争中英国几乎没有损失,反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因此C错误;此次战争对于英国来说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因此D错误。

答案:A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