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高考目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具体表现难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特征【知识连接】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主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原因: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
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2、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表现:⑴第一个阶段一一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⑵第二个阶段一一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⑶ 第三个阶段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岀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特点.(了解)2、西餐传入: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贝U,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9-北师大版
A
A.鸦片战争前后 B.辛亥革命前后
C.新文化运动前后
D.新中国成立前后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 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
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 C
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 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
油诗应出现在(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清末 新政时期 C. 民国初年 D.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17年,某报登了一个17岁的“高等女学毕业生”招 亲广告:“凡有年龄相当、身家清洁、欲娶妻妾者, 请至趵突泉内宝文斋书画店面议可也,每日自上午十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的变迁
思考: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1、中西合璧,保持特色
材料一:有个小东门岗警,将发辫盘于 帽内,掩人耳目,却被商团窥出破绽, 逼令该岗警剪去… …经再三恳求,请宽 假一天,准予次日自行剪去… …
材料二2:、广东由省被宣布动独立到之主时,动老老少
少争先恐后剪掉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 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 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 日。D. 新旧杂陈
〈江苏学业水平〉图中是2005年中国邮政为纪念中 国电影百年华诞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
影片是( )
B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句歌词
表达了广大华人热爱祖国的共同心声。“洋装”渐 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是在( )
民国初年的广州
民国初年的农村: 缠足的小女孩
3、地区发展不平衡
总结规律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
①政治:政府的改革推动;民主革命推动;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③思想: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 ④社会:民众的追求仿效
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文
上世纪80年代初,喇叭 裤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 谁要是穿一条喇叭裤在街上 走的话,那就和现在裸奔的 效应一样。 当时一些地方对喇叭裤 的谴责还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穿喇叭裤成了“盲目模仿西 方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于是,就有了“剪裤运动”。
据说健美裤 (踩蹬裤)唤醒了 中国女性的审美和 独立意识,它一度 泛滥于全国各个层 面的女性身上,从 学校的小女生到工 厂的女工再到街道 大妈,几乎人人都 有一条这样的裤子。 可后来再也没人问 津这种裤子。
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
手撕鸡.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微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 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工,重油重 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麻香小象贝
荠菜春笋
熏樱桃.
2、西餐的传入
阅读教材,找出西餐传入的时间、西餐常用的原 料、典型西式食品、并将中西餐进中华文化习 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 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 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 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 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 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 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中山装的造型特征 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 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 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 《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 义。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年 代 末 的 时 尚 碎 花 衣 裳 ——
70
流 行 时 装
现代服装
穿在身上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1840—1949年) 1、表现: (1)男子: (2)女子: 2、服饰特征: 3、时代特征: 4、变化原因:
穿在身上的历史
一、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1840—1949年) 1、表现: (1)男子:长袍马褂到西装到中山装。 (2)女子:传统旗袍到改良旗袍。(宽松肥大到称身适体、 短袍窄袖) 2、服饰特征: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3、时代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变化原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受西方文化、革命思潮 的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近代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变迁的影响;人民审美观念、思想观念发生了 变化。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3)改革开放以后
趋思势考::拘以谨中、国保近守代、以呆来板女、性等服级饰森的严变,化逐向为 美例观,、说适明体中、国方服便饰、的平发民展化趋转势变。。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到 新中国成立
长袍马褂、上衣 下裙、西装、中 山装、旗袍
中式与西式、 传统与现代并 存
此大的变化?
外因
外来文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我的梦想越飞越高,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不久的将来我会再圆第六代、 第七代“三大件”的梦想!
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习俗、衣食住行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新 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又有何新变化?原因是什么?
第11课 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请思考:在你的印象中,哪些是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的反映?
(1)见面:跪拜、作揖——鞠躬、握手
(2)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
(3)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
(4)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
(1)婚姻习俗
五四运动前,那个时候的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 影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0-北师大版
链接》》》家乡美食
巨
黄
口
墩
鱼
蜜
蛋
汁
燕
鸭
茫 荡 锅 巴
南 山 光 饼
赤
洋
门
后
豆
煎
腐
包
西餐对中餐之影响
1.西餐原料与调味品入百姓桌 2.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欢迎
蔬菜 调味品
北方四合院
北方四合院
一进院落
二进院落
三进院落
四进院落
北方四合院 三进院落
北方四合院
一进院落
二进院落
三进院落
四进院落
北方四合院
课外资料阅读:中 西 餐 之 别
谢谢
今天
……
服饰变迁的阶段性
服饰变迁的阶段性
服饰变迁的趋势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中华饮食
《清稗类钞》: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人 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
中华饮食
链接》》》家乡美食
南 平 笋 燕
峡 阳 筷
樟 湖 炒
子
糕
面
四 鹤 烧 蜜 鸡
塔 前 米 果
炉 下 炭 熏 鸭
后背不破缝:
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中山装形制寓意
鸦片战争后:西装
20C上半叶:长袍马褂
改革开放以来
今天
……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建国后-60S中期:干部服
60S中期-70S末:绿军装
晚清时期
传统型旗袍
20世纪20年代
改进型旗袍
建国后-60S中期
列宁装、布拉吉
60S中期-70S末
绿军装
当代旗袍
改革开放以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第1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
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20世纪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着民众的社会生活。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相对于其他专题来说,这一专题的内容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其中的一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而对那些过去时间相对较长的事情,我们也大都能通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其他资料有所了解。
同学们在学习本专题时,可以结合文中内容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线是什么?呈现出什么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搞清楚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本专题的学习。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前提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源远流长。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人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西装的传入和流行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北师大版必修二 第1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共24张PPT)
近代社会生活习俗 地区发展不平衡
3、民国时,禁止妇女缠足,提倡天足,鼓励妇女接 受教育。
缠 足
天 足 绣 花 鞋
高 跟 鞋
4、民国时,注重平等礼仪,废除跪拜礼,相见以鞠 躬、握手为礼。废除老爷、大人等称呼,一律改为先 生、女士等。
服饰 饮食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 旗袍……
(一)衣:近代中国服装的变化 女子:(清代)旗袍——(鸦片战争后)改良旗袍
男子:(清代)长袍马褂——(鸦片战争后)西装 ——(辛亥革命后)西装、中山装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与改现代并存
西 方
旗
良
女
袍
旗
子
袍
服 饰
长 袍 马
西 装
中 山 装
褂
三民主义 严谨治国
耻
廉
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后背不破缝, 表示国家和平 统一之大义。
(五)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封建礼仪
移风易俗 删繁就简
婚姻自由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新式礼节
征
婚
广
告
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1、民国时,新式婚礼开始盛行
2、民国时,禁止蓄发,剪辫。
1644年,清兵入关,在攻占北京, 尤其是攻占南京之后,厉行剃发令 ,“叫官民尽皆剃头”,违抗者“ 杀无赦”。当时有“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之令。
辛亥革命后,革命军减去平 民的辫子
“有一天,我们家的长工带着我出门看热闹。我看 见进城的农民被剪了辫子,痛哭流涕。”
这反映了近代农村仍处在什么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巩固练习
1.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2.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3.下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4. 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5. 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不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6. 20世纪初的一份政府文件中称,“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发布这个命令的最有可能是( )
A.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7.《申报》于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街市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
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
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
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
8.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
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的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
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A.使中国由臣民国家变为公民国家
B.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9. 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
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有一种女子,举止佻达,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
由此表明当时( ) 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10. 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废止缠足已被社会各阶层接受
参考答案:1-5 CCCBC 6-10 BCC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