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大义灞陵桥(B)
许昌霸陵桥景区简介
许昌霸陵桥景区简介
许昌灞陵桥景区又名关公辞曹处,是国家AAAA级景区。
位于许昌市许继大道西段七号,是集休闲、娱乐、游览于一体的文物景区。
灞陵桥景区由三国胜迹灞陵桥(又名八里桥)、许昌关帝庙及古典园林建筑组成。
占地162亩,景区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上的著名景区。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俘关羽至许都,礼之甚厚。
但关羽不忘旧主,挂印封金,辞曹归刘。
曹操率部将追至灞陵桥,赐酒赠袍。
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拜揖而去,开始了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
桥西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为河南省唯一保存完整的清代古建筑群,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内保存有三进院九殿一阁清代建筑,呈中轴线对称布局。
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有青石小桥、山门、仪门、拜殿、汉寿亭侯大殿、春秋阁等。
仪门前甬道两侧有钟楼和鼓楼。
拜殿和春秋阁前两侧分别有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形成三个完整的院落。
整体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完整,红墙灰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许昌关帝庙将曹操与关羽同殿供奉,形成了“天下关庙皆贬曹,许昌关庙独奉曹”的独特文化现象。
关于灞桥的有名诗句李白
关于灞桥的有名诗句是: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一、诗句全文: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二、译文: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
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
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
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
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三、注释:1、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2、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3、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4、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
一作“紫关”。
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人介绍:1、创作背景: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前后,此时李白入长安已有一段时日。
从诗意看,诗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挤、仕途失意之人,在诗人的寄寓中,有着政治的因素。
2、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灞陵桥导游词
灞陵桥公园导游词各位领导(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渭河源头。
我是渭源县文化旅游局职工小×,很高兴能为大家做此次讲解。
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旅游景区灞陵桥公园,这是一个主题公园,景区包括老君山以及这座以灞陵桥为主题的公园。
渭源,就是渭河的发源地,我们知道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它带动了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诸王朝的兴盛强大,是神州大地赫赫有名的河流,渭河以鸟鼠山发源的禹河为主流,在渭源境内还分布着几大支流,南部有五竹镇境内豁豁山的清源河,还有锹峪河和莲峰河,北部有秦祁河、唐家河等支流。
我们面前的这条河就是清源河。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千里渭河第一桥”---灞陵桥。
灞陵桥早在汉代时修建在王家店沟口的禹河上,到了宋代迁建到鸡儿嘴处,仍然在禹河上,是通向七圣山和王韶堡的交通桥。
明朝洪武年间,徐达将军率军西征元将李思奇时移建于清源河上。
当时的情况是,元军大败,退守渭源城,且拆了渭河桥。
而此时正逢暴雨,渭河猛涨,明军被阻无法过河,徐达命将士连夜修桥,却因水势过猛卷走了修桥的石块木料。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谋士建议用木笼装石为墩投放河底,再架桥面。
徐达遂依言建桥,果然奏效,终于修成一桥。
徐达即命前锋将士过河,绕道临洮截断元军退路,自己亲率大军攻城。
元军大败后只好投降。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徐达根据部下“渭水通长安,绕灞陵,当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亲笔题名“灞陵桥”,配以玉石栏杆。
当时的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
但是由于该桥是木笼装石为墩,每遇水涨,桥墩易毁。
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先后由渭源县知县黎之彦、马象乾倡议主持,由陇西著名木工莫如珍掌尺,建成了纯木结构的卧式悬臂拱桥。
民国21年,县政府倡议维修,由渭源柯寨村的何遇江、何遇海两兄弟为技师,杨大师杨宗荣为贴尺,仿照兰州雷滩河上的雷滩桥修建,到民国23年竣工,竣工后呈请中央及本省要员题词纪念。
过五关斩六将的主人公是谁_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过五关斩六将的主人公是谁_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典故“过五关,斩六将”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杜撰情节。
过五关斩六将的主人公是谁呢,下面是小编为您尽心挑选的关于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过五关斩六将的主人公是谁过五关斩六将的主人公是关羽。
“过五关,斩六将”是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的杜撰情节。
关羽勇武双全,“诛颜良斩文丑”“温酒斩华雄”中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连过曹操五个关卡,斩了六员大将才摆脱曹操投奔刘备,后比喻英勇无比或下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含褒义。
过五关斩六将小说背景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
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
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字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
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
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诛文丑,立下大功。
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不辞而别。
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
过五关斩六将小说考证故事概述熟悉三国的人,想必对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都不会陌生。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关羽因一度被曹操所擒,在立功报答之后,拜辞曹操,护送二位嫂子,前往河北寻找兄长刘备。
从许昌出发后,沿途经过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和滑州五处城关,斩杀了把关拦路的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员大将,终于得过黄河。
《演义》用了整整一回描述这个故事,“千里走单骑”成为关二爷忠肝义胆的象征,也是其赫赫一生的重要战绩之一。
灞陵桥
灞陵桥,距渭河发源地鸟鼠山(鸟 鼠同穴)品字泉有10公里左右。据史书 记载,夏禹导渭于鸟鼠,渭源是渭水 源头,追本溯源,可渭是“灞陵桥” 得名的缘由。另有民间相传,秦始皇 修筑长城,曾巡视到过此地,今距渭 城北6公里的秦王寺,确有秦始皇古城 断垣遗迹。
姊 妹 桥 观 景 桥
——
观 景 桥 倒 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灞陵桥南北座落,全 长 约 40m , 高 15.4m , 桥 底 部以每排 10 根粗壮圆木纵 列 11 组,从两岸桥墩底部 逐次递级飞拱。桥身高耸, 屋顶有瓦遮雨雪 ,坚实耐 用,有双侧挂栏。
桥面由中道与双侧挂栏共 3 部分组 成,呈踏步状通道。桥两端各有桥台, 与桥身连成一体,既为通道,也是厅间, 四角斗起,脊耸兽飞,琉璃瓦顶,彩绚 绘雨,轻风吹拂,风铃叮咚,悦耳怡人。 两岸杨柳依依,绿树成阴,草木繁荣, 陪衬着她的多姿情态,充满诗情画意。
写作要求
1、认真观察遗迹,准确把握所写遗迹的外在形态、 结构等,条理清晰地描绘景物的特点。 2、可以适当穿插几个小故事,小传说,突出这个遗 迹所包含的意义。
郁 郁 苍 苍 的 老 君 山
雄 伟 的 大 禹 治 水 雕 塑
雄 伟 的 大 禹 治 水 雕 塑
春夏流水潺潺,潮声阵阵,倚 栏听潮,激发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亲 近之情。色彩缤纷的金秋,那天然 烂漫绚丽的色斑,与桥身梁柱、椽 檐斗拱的彩绘交相辉映,丰姿更加 绰约。而在冰天雪地的严冬,一片 洁净的银白中静卧着素朴古雅巨龙, 更显出此桥的势壮雄强。
灞陵桥与四邻风光的奇妙结合, 构成完美的艺术。高耸的桥身被蓝天 和盘托出,显得明净壮观,构成长虹 卧波、蛟龙腾飞之势。彩绘的桥身梁 柱、椽檐斗拱与周围的村舍田园相映 衬,愈发显出桥的典雅秀丽,朴厚温 静。灞陵桥从记忆深处走来,从历史 深处走来,她历尽沧桑,在渭河源头 上以其婀娜多姿,定格为一种文化的 象征。
五一灞陵桥三国文化主题作文
五一灞陵桥三国文化主题作文
哎呀,说起五一节去灞陵桥耍,体验那三国文化的韵味,简直是巴适
得板!你晓得不,咱们四川人讲起历史故事来,那也是津津有味,活灵活
现的。
那天日头正好,我和几个朋友约起,一大早就往灞陵桥奔。
到了那儿,嘿,好一派古色古香的景象!灞陵桥横跨河上,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风一吹,树叶沙沙响,就像是在跟我们讲古时候的故事。
我们沿着桥慢慢走,边上看那些雕塑、碑文,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
像是穿越了时空,亲眼看到了曹操、刘备、关羽、张飞他们在那儿煮酒论
英雄。
特别是讲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那叫一个英勇,我幺儿(方言,表
示惊讶或感叹)!我们还不停地讨论,说如果咱们在三国那会儿,会是哪
个阵营的,是跟着刘备打天下,还是投靠曹操图个安稳?
走累了,我们就找了个茶馆儿坐下,泡上一壶好茶,慢慢品,慢慢聊。
茶馆里头还放着三国时期的戏曲,那个腔调,那个韵味,简直让人沉醉。
我们边听边摆(方言,聊天),从诸葛亮的智谋谈到张飞的勇猛,从赤壁
之战的烽火连天说到草船借箭的妙计连连,笑声、掌声不断,好不热闹。
最后,我们还在那儿拍了几张照,说是要留个纪念,以后给孙子们讲,说爷爷我五一节的时候,可是去灞陵桥体验了一把三国文化,那感觉,简
直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样。
所以说啊,这个五一节去灞陵桥耍,真的是值了!不仅耍得开心,还学到了不少三国历史,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多了几分文化底蕴,哈哈!。
20年聚首灞陵桥
20年聚首灞陵桥(一)同野(许昌商校八八计统20年聚会在三国大酒店合影,不少爱睡分子没下楼)(前排左起:王翠红、宋晓丽、张雪培、马丹丹、李全胜、盛淑辉、张玉香、刘香叶)(二排左起:宋建江、张冰龙、朱海军、王永杰、王俊平、梁允霜、阮海宇)(三排左起:冯红耀、刘培生、苏子超、亓勇敢、徐开红、刘书军、谷建民、郭丰华、张国安、刘传生)(四排左起:张泉民、王宏勋、吕瑞常、李卫东、王光耀、童广军)许昌商校八八计统同学会的日期用了一年半才确定下来。
由于毕业已经20年,同学们散居在中原大地的各个角落,同学们的联系方式很不好找。
班长凭着当年毕业纪念册里大家留下的地址,凡是没联系方式的,逐一寄信寻找,也只是找到了一部分。
而有的早已不在原籍,有的女同学早已出嫁他乡,班长不得不通过当地公安户籍部门查询。
就这样,历经两年多时间,终于找齐了同学们。
现在,就要在2010年7月10日、11日聚首了,至少我和同在淇县的李雷老弟是兴奋莫名的。
同学会的时间恰好是双休日,我早在周二就向局长提前报告了情况。
高代泉局长非常支持,一句:“你们的同学会为啥不办到淇县?”让我感动不已,还将半年工作分析会提前一天召开,腾出了周五的时间。
我周五早早就让爱人、女儿作好准备,要一起去参加我的同学会。
这很可能不符合同学会的规矩,雷弟也劝我别这样,但我还是坚持要拖家带口。
原因有三:一是让没上过大学的爱人感受一下这些人的情操、涵养、友谊,以通过她加强对孩子的影响;二是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感受一下大学同学是什么样子,激发她的上进心;三是我有意带上牙牙学语的儿子也早早留下一个烙印,这很重要。
周五下午五点,我向局座辞行。
由于雷弟负责的桥盟乡有两名干部在周六接受县里考察,不能同行,于是我到家带上妻子儿女一家四口向淇县火车站进发,坐上6:20的火车到郑州,倒了8:50的车直奔许昌。
到许昌还不到10点。
在火车行进的路上,禹州的大哥张泉民、嫂子从头越一直短信联系,我到许昌站后,又通了电话。
灞桥
灞桥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
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
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
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
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
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
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
‚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古代的灞桥古代的灞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它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
《雍录》上指出:‚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而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
‛唐朝的王昌龄在其《灞桥赋》中也说:‚惟于灞,惟灞于源,当秦地之冲口,束东衢之走辕,拖偃蹇以横曳,若长虹之未翻‛。
但是,灞河上建桥的历史则要追溯至春秋时期。
当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将原滋水改为灞水,并于河上建桥,故称‚灞‛,这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祥之兆,便将桥改为‚长存桥‛。
2004年10月1日被大水冲刷出的灞桥遗址则为隋桥,建成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因在原灞桥址以南,故称为‚南桥‛,并在桥两边广植杨柳。
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
名胜古迹对联——关帝庙
名胜古迹对联——关帝庙为大家整理了《名胜古迹对联——关帝庙》,欢迎阅读。
知我者其唯春秋乎乃所原则学孔子也关帝庙联之一。
集四书句,读春秋正史无明文,不得谓之佳联。
旧宫宁该汉遗恨失吞吴关帝庙联之二。
集句之浑成者,然未尝不可移用。
汉家宫阙来天上武帝旌旗在眼中关帝庙联之三。
集句之浑成者,然未尝不可移用。
吴宫花草埋幽径魏国山河半夕阳关帝庙联之四。
集句之浑成者,然未尝不可移用。
威震华夏忠在春秋吉林关帝庙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河南周口关帝庙石坊赤面赤心扶赤帝青灯青史映青天关帝庙通用联九伐威名襄夏政千秋正统凛春王兵部署中关帝庙联。
上句移他处不得下句春王对夏政亦巧而新。
千里路途三五步十万雄兵七八人南澳关帝庙戏台三人三姓三兄弟一君一臣一圣人关帝庙联心上人大哥三弟眼中钉北魏东吴山东济宁关帝庙一畦杞菊为供养半壁江山入卧游赵之琛题吉林关帝庙三晋英灵笃生夫子四时报赛先酌乡人上海:恽季申题关帝庙知我者其惟春秋乎乃所愿则学孔子也黑龙江虎林虎头关帝庙兵法读春秋必有文事官箴严月旦无作神羞彭文勤(元瑞)视学江苏撰署中关帝庙联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两班面目演尽忠奸情亳州花戏楼,在大关帝庙内,原为戏台义勇腾云一朝兄和弟忠心贯日千秋帝与王台南市:关帝庙,祀关羽,建于清作镇统元居五岳之长资生合撰妙万物而神乾隆题正阳门关帝庙此吴地也不为孙郎立庙今帝号矣何烦曹氏封侯南京:胡明经题关帝庙关夫子孔夫子二位夫子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江苏海州关帝庙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王作綍题蓬莱关帝庙。
汉封三句:关羽在汉三教同心忠恕慈悲感应上善若水澄潜混沌浑沦云南大理:紫云山关帝庙山别东西前夫子后夫子圣分文武著春秋读春秋白崇禧题新竹关帝庙。
山别东西:太行山东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兄玄德弟翼德德弟德兄潮阳达濠关帝庙戏台铁石为心汉室擎天一柱春秋得力尼山拔地齐峰马达加斯加,苏瓦雷斯华侨总会会馆旁关帝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友子龙师卧龙龙友龙师汪继之题安徽祁门关帝庙秉烛岂因嫌此夜心中忆汉释奸非报德当日眼底无曹兰州:鲍宗儒题关帝庙德必有邻把臂呼岳家父子忠能择主鼎足定汉室君臣西湖岳庙之左关帝庙联。
历经沧桑,看灞陵桥的“前世今生”
历经沧桑,看灞陵桥的“前世今生”灞陵桥旧貌。
资料图片关帝庙内依照古灞陵桥原样修复的桥梁。
记者毛迎摄核心提示在灞陵桥景区关帝庙的后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三孔石桥,这座桥是依照古灞陵桥原样修复的,桥上的栏杆、石雕古朴典雅,有些石雕历经风雨侵袭,带着岁月的痕迹。
灞陵桥所在的位置早在东汉时期就是交通繁忙之地。
如今,灞陵桥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我市文物部门曾对灞陵桥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原桥为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元、明、清三代都曾进行过修缮。
桥基为元代构件,桥上部为明、清建筑。
该桥遗留的构件有石雕栏板、戏水龙头、望桥、石狮、石猴等,这些构件被应用到了修复后的桥梁上。
灞陵桥又名“八里桥”“灞陵桥景区保留的相关史料显示,早在东汉建安年间,灞陵桥就是汉魏故都许昌西部的交通枢纽,一直到清朝末年,桥的附近还有行船、码头等,非常热闹。
”温静说。
她表示,景区现存的一通清朝宣统年间的石碑记载了当年的繁华景象:“灞陵桥者地值通衢,东达汴济,西通宛襄,车马轮蹄,络绎不绝,又且关圣英灵,行商过客往往流连者不忍远去。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些上了年纪的市民习惯称灞陵桥为“八里桥”。
就像一些地方离城有多远,便有多少里铺和多少里桥的叫法一样。
景区内现存许多碑碣,其中多有八里桥的名称记载。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的《关帝庙拜殿石铭》中,有“松南老农张德纯书,东汉末,曹公挟献帝居许昌,今为许州治,城西官道八里有桥,俗讹称灞陵桥”的说法。
而《重修许昌县西八里桥关帝庙记碑》中则专门交代:“桥之石,始改于万历己卯。
侍御吴讳永裕等移木换石,桥名从此著迹。
此桥有谬讹之谓,谬称是桥为灞陵,然灞陵桥在长安东三十里,非此之谓也。
桥之讹传曰宏济,考宏济桥距城二里,在榆林村舍埋没,亦非也。
”根据上述史料记载,当年,“汉关帝挑袍处”所在桥原名八里桥,因其距离许昌城西八里而得名。
后来,百姓因“八里”和“灞陵”发音相近,才使一桥两名并用。
灞陵桥的简介
灞陵桥的简介
灞陵桥位于西安东南20公里灞桥区的灞河上,始建于唐朝
贞观年间,是西安最古老的桥之一。
该桥始建于唐太宗李世民东
征高句丽时,当时唐太宗亲自到灞陵桥上视察,并赋诗一首: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
暂时分手莫悲伤,等他富贵了
再团聚。
”后来到了元朝,当地群众为了纪念唐高祖李渊,将此
桥称为“唐三桥”;清朝时改为“灞陵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
史的变迁,古桥早已被洪水冲没而被洪水淹没,现在人们只能看
到断壁残垣和几根桥墩。
灞陵桥在唐代以前曾是长安通往凤翔的一条主要交通要道。
因灞河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灞陵桥”而得名。
据《长安志》载:“唐高宗时(公元663~676年),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王仁裕曾
写过《灞陵桥记》。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唐朝时灞河上建桥情况。
在这篇文章中,王仁裕在描写灞陵之美时写道:“万顷碧波中浮
出一座小岛,岛上绿树红花掩映着一座古朴的石桥。
—— 1 —1 —。
节日里的灞陵桥
50散文坊对于人们来说,桥是很普通的一样东西。
不论到哪个地方,总能看到桥。
它以不起眼的角色告诉人们,这是一条到达对岸的通道。
如果不是很在意,大概没有人会关注桥本身的存在。
因为当人们站在桥上,就像卞之琳的诗所表达的那样,看到的总是远处的风景。
陇中的端午节,家家户户的大门框上插着杨柳,表达着对于传统的记忆。
生活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会跨过某座桥,因为,桥的那一天,是通往故乡的路。
节日里的这一天,往故乡去,是最好的选择。
而我,却选择了去往他人的故乡。
很长时间以来,总想去渭源的灞陵桥看看。
以前或多或少听说它,或者说在某幅图片上看到一座跨越时间的木桥,对于我而言,知道的还是很少。
每一个时代,以及生活在他们时代的人们,在繁忙急切的生存中为自己的周遭填上可以印证他们存在的印记。
桥,就是一种印记,只是它以物的形式展示着存在的印记。
我觉得,没有比印记这个词能更好地形容桥了。
渭河悄悄地从山上发源,慢悠悠地流出了一片开阔河谷,人们便定居于此,或是河的左岸,或是河的右岸,对作为一种准备扎根的生存而言,左岸与右岸是同等重要的。
闲暇时分,或在劳作结束后,两岸的人们相互遥望着对方的存在,因为眼睛无法看到自己,而看到的总是自己的对面和远处。
或许,当人们站在河边,看到了远处的山脉。
作为桥的存在,便开始于不经意地向远处望。
对于对岸,人们总是在信仰的意义上来理解,来感悟。
对于此岸的人而言,对岸显得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因为河。
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的场景、以及他们创设的不同时代后,渭节日里的灞陵桥苏振甲(安徽)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河不再那么任性了,它按照人们的意志,按照当下的人们提供的渠道向远处流去。
不论当下的人们怎么做,远远没有灞陵桥横跨在两岸所给予渭河的意义了。
就像海德格尔关于物的表达中言及的那样,灞陵桥展示出的是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它没有因为技术之座架而左右人们,反而让人们在当时的生存状态中获得通达真理的无蔽。
灞陵桥桥体结构设计招标(3篇)
第1篇一、招标公告灞陵桥位于我国某市,是一座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桥梁。
为确保桥梁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对灞陵桥桥体结构设计进行公开招标。
欢迎具有相关资质和实力的设计单位参加投标。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灞陵桥桥体结构设计2. 项目地点:我国某市3. 项目规模:灞陵桥全长约2000米,主桥宽度40米,两侧各设5米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度3米。
4. 项目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5. 项目周期:从合同签订之日起,设计周期为12个月。
三、招标范围1. 桥梁总体设计:包括桥梁结构、基础、排水、防护等设计。
2. 施工图设计:包括桥梁主体结构、基础、排水、防护等施工图设计。
3. 设计说明及施工组织设计:包括设计说明、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等。
4. 设计变更及现场服务: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设计进行必要的变更,并做好现场服务工作。
四、投标人资格要求1.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有效的营业执照。
2. 具有甲级或以上工程设计资质,具有桥梁专业甲级设计资质。
3. 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业绩,近三年内完成过类似桥梁工程设计项目。
4. 具有丰富的桥梁设计经验,设计团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协作能力。
5. 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力,能够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招标文件获取及投标保证金1. 招标文件获取:有意向的投标人可于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至投标截止日前,到我公司领取招标文件。
2. 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为人民币10万元,投标人需在投标截止日前将保证金汇入指定账户。
六、投标文件递交及开标时间1. 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2022年10月20日17:00时。
2. 开标时间:2022年10月21日9:00时。
3. 开标地点:我国某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七、评标办法及中标条件1. 评标办法:采用综合评分法,主要对投标人的企业资质、设计团队实力、设计经验、项目业绩、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评分。
2. 中标条件:以评标委员会综合评分最高的投标人为中标人。
许昌灞陵桥旅游景点攻略
景区介绍:许昌灞陵桥因相传为三国名将关羽辞曹挑袍处,故而名扬天下。
灞陵桥坐落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原名八里桥,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挟持到许昌25年,许昌成为东汉最后一代帝都。
后来,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的`儿子曹丕又把许昌定为魏国的五都之一,所以历史上人们一直都称许昌为汉魏故都。
建安5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征徐州,败刘备、伏关羽、回许。
深器之,厚待之。
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刘备二夫人,千里寻兄。
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
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
开始了千里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
历代文臣武将敬慕关羽忠义的精神,到此游览凭吊后,留下许多墨宝。
灞陵桥东阅台现存两通石碑,皆为明代所留。
南边这通为明嘉靖年间所留的关王辞曹操之图碑,北边这通为明末总兵左良玉手书的汉关帝挑袍处碑。
该桥时毁时修,原形早变,后来因兴修水利,原桥已拆毁,仅存《辞曹图》石刻一块。
桥西有关帝庙,为后人追念关羽所建。
门票价格:1.成人票:30人/元,4.28—5.4期间活动,门票20人/元,游客直接去景区购买即可;2.特殊人群预定标准:A.免费政策:1.2米以下儿童免票;70岁以上持身份证免门票开放时间:景区开放时间 8:00—18:30最佳游览时间:全年到达方式:市内乘坐5路公交车,在霸陵公园下车即可到达灞陵桥可以购买的礼品:钧瓷、中药材、禹州三粉(粉丝、粉条、粉皮)、发制品、许昌县腐竹、襄城烟叶、鄢陵花卉。
【原创】千秋大义灞陵桥
【原创】千秋大义灞陵桥灞陵桥,原名八里桥,位于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
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
”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
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
另一通碑为辞曹书。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
下邳之战降伏关羽。
曹操敬重关羽。
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
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刘备二夫人,千里寻兄。
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
羽疑其有诈,立马桥上,以刀挑袍,长揖而去。
开始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千古壮举。
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
景区大门关公辞曹青梅煮酒论英雄青梅园是根据“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个故事辟建的纪念性建筑。
相传,曹操的夫人卞氏来到许昌后,每逢春来夏初,就想起家乡的青梅。
当时,兵荒马乱,卞氏吃不到青梅,唉声叹气。
曹操就派人从乡下移来梅树,种在丞相府'附近的九曲河畔。
每到成熟季节,果实累累,香溢满城,卞氏吃到青梅以后,眉开眼笑。
有一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南阳,走到半道,将士们渴得走不动了,忽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虚指说:“前面有片梅林!”,一传十,十传百,将士闻之,口皆生津。
霎时,人人浑身是劲,个个如虎添翼,一鼓作气,攻下南阳。
曹操班师回到许昌后,为纪念这次胜利,精选青梅,酿造美酒,犒赏三军,并在梅林里建造一座亭子,全用梅木雕刻,曹操亲书匾额“青梅亭”,还把“望梅止渴”四个字写在影壁墙上。
东边正入口处,立有青石堆雕的“关公勒马挺风”巨像,通高9米,给人以凌空立马,虎视原之势汉关帝挑袍处现在的灞陵桥已不再是历史上的那个灞陵桥,千古名桥于1959年夏天被洪水冲毁。
据1991年对原桥遗址的挖掘清理,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桥体为明、清构件。
原桥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
两侧有八仙支顶、石雕栏板及戏水龙头,每侧8根望柱,望柱上雕有姿态各异的石狮、石猴。
关于灞陵桥作文
关于灞陵桥作文关于灞陵桥作文灞陵桥在渭源县原南城门外的渭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壁拱桥,俗称“卧桥”,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故又有“渭水长虹”之称。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灞陵桥作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灞陵桥作文篇1灞陵桥原名八里桥,在许昌市城西4公里的清泥河上,石梁河横贯景区,灞陵桥如弯月卧波;垂柳洄堤野趣天成;古道残碑、翠柏依旧、殿宇蔚然。
是《中国文物古迹游》三国战略旅游线上一处著名景区。
相传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征讨徐州,击败刘备。
下邳之战降伏关羽。
曹操敬重关羽。
回许后,深器之,厚待之。
羽深知新恩,但不忘旧主,护齐备二夫人,千里寻兄。
操甚惜之,追至灞陵桥赠袍献酒,以饯其行。
羽疑其有诈,便立马于桥上,用刀尖挑袍披挂身上,并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往北,顺官道而去,开始了千里单骑、过关斩将的千古壮举。
到后来孙刘联合火烧赤壁,曹操83万人马一败涂地,最后只带数十骑落荒而逃,恰逢关羽伏兵华容道,为报昔日之恩,放了曹操一条生路。
因此灞陵桥挑袍的故事,既表现了关公的“忠义”之情,同时也突出了曹操爱才之心,千百年来传来美谈,灞陵桥从此名扬。
灞陵桥原桥高于水面3米余,为三孔青石桥。
桥面宽能并行两车,桥长90米,两岸杨柳成行,风景宜人,桥旁有《汉武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将领左良玉所立。
另一通碑为辞曹书,保存完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竖了四通碑,文字清晰,碑文论述关羽对曹操辞其金而挑其袍的过程,歌颂他“依曹已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州”。
说他视高官厚禄若粪土,褒他“情深义重垂千秋,士民争拜汉云长”。
清道光年间傅梓之《许州记》载甄汝舟怀古诗句,云:“野水四堤浸柳条,道边残碣记前朝。
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该桥时毁时修,原形早变,后来因兴修水利,原桥已拆毁,仅存《辞曹图》石刻一块。
灞陵桥东,许昌城遥遥在望,桥西,是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灞陵桥关帝庙。
游灞陵桥作文(精选21篇)
游灞陵桥作文(精选21篇)游灞陵桥作文(精选21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游灞陵桥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灞陵桥作文篇1在这个春光明媚、桃李芬芳的春天,我来到了美丽的灞陵桥公园,一方面游玩,一方面瞻仰历史古迹。
来到灞陵桥公园之后,我发现里面美丽极了!翠绿的小草配着五颜六色的小花,青绿的柳枝随风飘扬,可爱的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
置身于这美丽的境界,我感觉心情非常舒畅。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石雕船,里面站着一位用石头雕刻成的小男孩和一头壮实的大象。
我仔细一看,这不就是“曹冲称象”嘛!曹操的儿子曹冲用一个非常聪明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解决了这个很多大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表现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习他这种善于动脑的精神。
灞陵桥中最精彩的景点是“关羽辞曹操挑袍处”,这也是此古迹闻名于世的重要原因,因此吸引了众多人来参观。
远远望去,我看见一个巨型石雕,关羽威风凛凛地坐在赤兔马上,手中拿着青龙偃月刀,旁边是曹操带人捧着锦袍要送给关羽,关羽因害怕曹操有企图,就用刀挑起了衣服。
这个雕像生动地再现了关羽想要急切寻找兄长刘备的情景,从此关羽开始踏上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征程。
看到这个雕像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一节,关羽重情重义、不忘初心的精神让我非常敬佩,同时关羽骁勇善战、不受名利诱惑的精神也让我十分感叹。
往回走时我还发现了许多书中熟悉的情景,比如“望梅止渴”体现了曹操的机智,“青梅煮酒论英雄”体现了曹操的远见卓识……一处风景就是一个故事,古老的灞陵桥值得每个人参观,让我们在这些遗留的古迹中感受许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吧!游灞陵桥作文篇2暑假的一天,马老师我们若干人一同去游览了灞陵桥。
所为何事?采风。
何用?以备写作之需。
现在拿起笔,灞陵桥公园的一幕幕,浮现在了脑海之中。
渭源霸陵桥简介
渭源霸陵桥甘肃渭源县城南,渭河三大源头之一的清源河上,有一座气势恢宏的木质结构的廊桥——霸陵桥。
紫红色的曲拱单孔桥,像一美丽的彩虹横跨于清源河上,成为渭水第一桥,成为古代桥梁的活标本,成为一种文化遗存,成为渭河源头的一张名片。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河长818公里,流经甘肃、陕西,容纳大小267条河流,是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
传说大禹治水,驾舟渡河,凿山开道,把渭水导向东流。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西巡陇西等地到达渭源。
秦始皇沿渭河而上,经现在的天水、武山,到渭源。
秦是狄乡戎羌部落融合的民族,是在渭河两岸喝渭水发展起来的民族,这次秦始皇的工作视察,也是寻根拜祖。
公元609年,隋炀帝为经营西域而西巡至渭源。
大禹治水,始皇、隋炀帝西巡,渡渭水的工具不是桥就是舟船。
渭河上为通行建的桥大多是平桥,以木笼装石为墩,供百姓和车马通行。
这种桥在雨季洪水来临时,大多易被水冲走,几乎每年雨季过后都要重建或维修。
现在的霸陵桥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设的,经清代同治年间、1919年、1932年、1984年四次大的维修,特别是1918年的修建由当清源镇柯寨村何愚江、何愚海两兄弟参照兰州雷河滩卧桥式样进行改进,形成如今纯木悬臂曲拱、单孔廊桥。
桥身由单梁变成叠梁,结构严密,气势雄伟,霸陵桥全长40米,廊房15间,跨度27米,高15.4米,宽4.5米。
桥从两岸桥墩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纵列11组,逐次递增凌空腾起,桥身高耸,解容巨流,避浪击。
桥身上有内立柱,桥面由中道与两侧小道双侧挂栏组成。
桥两端各有宽敞卷棚式桥台与桥身相连,既为通道,也是厅间,四角斗起,脊耸兽飞。
桥顶封闭,琉璃瓦屋面,晴能遮阳,雨能流淌。
远望去,桥两面建有飞檐式廊房,四角抖起,脊耸兽飞,似巨龙凌空而起,很是壮观。
南北而卧的桥身和四周环境错落有致;曲拱单孔的格局与整个桥身相得益彰;紫红色的材质与四邻风光融合巧妙。
再看,高耸的桥身和蓝天相互映衬,显得明净壮观,形成长虹卧波、蛟龙横卧之势。
甘肃定西渭源县灞陵桥这座古桥有600年历史,全国独一无二,被誉为千里渭河第一桥
甘肃定西渭源县灞陵桥这座古桥有600年历史,全国独一无二,被誉为千里渭河第一桥流经陕甘两地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之一,而它的发源地就在甘肃定西渭源县。
作为中国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渭源境内不仅自然风光绮丽秀美,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拥有多处极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坐落在渭源县城南清源河(渭河上游)上的灞陵桥就是其中一处。
据史料记载,灞陵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系明朝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为渡渭河而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当时徐达率军队追赶李思齐来到渭源,因渭河水暴涨阻挡了明军攻城,徐达于是便命令士兵用木笼装石头投入河中作为桥墩,又在桥墩上铺架木板,覆盖泥土,修建了一座简易的行军桥。
正是靠着这座应急修建的桥,明军在渭源县一举击败了元军。
徐达认为此桥的功劳甚大,便依照谋士“渭水通长安,绕灞陵,为玉石栏杆灞陵桥”的建议,将其命名为“灞陵桥”。
在明代,灞陵桥“既济行人,复通车马”,成为渭水东西交通的枢纽,因此又被称为“千里渭河第一桥”。
由于最初的灞陵桥以“木笼装石为墩”,在雨季很容易被洪水冲毁,因此数百年间屡次重修。
1919年,经士绅乡民捐助,由陇西著名工匠莫如珍掌尺,清源镇柯寨村工匠何遇江、何遇海兄弟主持重修,仿照兰州雷坛河握桥的式样对灞陵桥进行了改造。
重建改造后的灞陵桥,由以前的普通平桥变为纯木悬臂曲拱的单孔廊桥样式。
整座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
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灰瓦廊房,共13间64柱。
在桥的两端还建有结构独特、雄伟壮观的卷棚式桥头屋,与桥身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灞陵桥底部是以每排十根方木并列为十一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仅依靠木头层层衔接,连接两岸,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足可与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虹桥相媲美,素有“渭水长虹”之称。
当时或许没有人会想到,工匠何遇江、何遇海兄弟只是仿造了一座桥,却成就了桥梁建筑史上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秋大义灞陵桥探访灞陵桥系列(一)李红军杜文育远看它是风景,近看它是历史,走进去是故事,走出来是情结。
它就是声名远播的灞陵桥。
很多历史,如果不是历史学家翻起,可能已尘封地底,或埋藏在历史深处,即便历史学家翻起,那样的历史也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
灞陵桥不同,从它与关公关云长的名字联在一起,千百年来,时时被人们翻起,个中既有历史学家,也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炙手可热,热得烫手。
关公的故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灞陵桥,它是被中华民族接受的历史,是这个民族群体意识完美融合的历史,官绅富商,草芥百姓,帮派教会,忠奸善恶都被这个小小的“桥”杂糅统一于一个大系统内,形成中华民族向前的合力。
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灞陵桥2003年春节,大年初一上午,一出戏唱得正酣:灞陵桥上,历史上的关公挑袍辞曹处,搭了一个舞台。
舞台上,只见关羽带皇嫂车辇疾驶,曹操后面引人马急急追赶……台下观众,无不屏息敛声,双眼大睁,捏着一把冷汗。
“快!快啊!”眼看曹操要追上关羽,紧急处,一观者似乎要喊出声来。
戏台上,两位皇嫂哭泣成声:“唉呀!好苦呀!关羽,你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还要追杀你?”关羽:“嫂嫂不要啼哭!俺关羽本是那顶天立地男子汉,保定大哥锦江山。
只要我有一口气,定让您夫妻得团圆。
”马童:“启禀二爷,曹操追兵来到。
”此时,戏台下,观众静极。
及至曹操追至桥头,关羽勒马。
几乎所有观众,脚尖都要提起来了。
这是新编历史剧《关公辞曹》。
就在当年关羽挑袍处,扮演关公几十年、素有“活关公”之称的孙太安先生等演绎了当年的历史事件。
1800年前,灞陵桥下,曹操与关羽,一个是再三挽留,一个是去意已决;一个是求贤若渴,一个是忠字当头;一个是惜才如命,一个是义字等身;一个是恨不得把心掏出来让对方看看,一个是红彤彤丹心如故说啥也不留。
1800年后,历史在这里树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立下了一个千秋不倒的“人格”!也留下了不绝的话题——忠义仁勇!实际上,它留下的又岂止是这些?灞陵桥委实是一个时代的十字路口,一个精神的十字路口,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
当我们走进历史深处的时候,不能不慨叹,历史总是起源于一个偶然的事端,或者说一个偶然的事件,民族的精神也总是形成于某一个偶然。
关公辞曹,历史确有其事。
但灞陵挑袍,是附会还是历史?现在已无法考证,在百姓眼中,它就是历史,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演义比历史更精彩,更有说服力。
如今的灞陵桥原名八里桥,位于许昌市西郊8里的石梁河上。
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
”以此看来,此桥本不是灞陵桥,可是它为什么叫灞陵桥呢?灞陵桥,本指灞桥,在如今的西安市东灞水之上,汉、唐人每每在此折柳送行,唐宋诗词中常常以之入典,因而为后人所熟知。
但许昌此地既无灞水,又无皇陵,怎么可能会有灞陵桥呢?原来是《三国志评话》的作者把关羽挑袍的地点许都误认为长安了。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把《评话》中的“长安”改成了许都,纠正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但仍把送行地点写成了“灞陵桥”。
及至后来毛宗岗父子点评《三国演义》时,大概发觉这个地名有问题,便删去了“灞陵”二字。
后人受早期《三国演义》版本的影响,加之借折柳相送的含意,干脆就把八里桥作为灞陵桥了。
关羽许昌辞曹归刘却并非虚构。
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初,曹公壮羽为仁,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三国演义》中,对这段历史作了不乏附会内容的详尽描写,在第二十五回目中,公元200年,当关羽下邳兵败、“土山三约”降曹后,写道:“……次日班师还许昌。
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
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
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
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
既到许昌,操拨一府与关公居住。
关公分一宅为两院,内门拨老军十人把守,关公自居外宅。
操引关公朝见献帝,帝命为偏将军。
公谢恩归宅。
操次日设大宴,会众谋臣武士,以客礼待关公,延之上座;又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
关公都送与二嫂收贮。
关公自到许昌,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这就留下了一个让后代很多人仿效的榜样——秉烛达旦。
《三国志评话》为了表现曹操的奸诈,虚构了这样的情节:曹操听说关羽“出长安,西北进发”,采纳张辽之计,先于灞陵桥埋伏军兵,等关羽至,假作奉酒赠袍,欲借机捉住关羽;关羽十分警惕,不下马,不饮酒,以刀尖挑袍而去。
民间对这个故事的演义要“精彩”,其一是“关公月下斩貂蝉”,故事说的是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终究留不住关公,遂使出美人计。
一个月夜,让貂蝉勾引关公,结果关公不为美色所动,将其斩杀。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曹操收降关羽以后,故意让关羽和甘、糜二夫人同住一宅,晚上,关羽要读书,二位嫂嫂要做针线活,但曹操每晚只给他们送去一枝蜡烛,想让他们共用败坏关羽的名节,关羽识破了曹操的用意,抽出宝剑,把蜡烛劈为两半,一半自己,一半给皇嫂。
这样的情节设计当然有太多附会成分,想想曹操作为一国丞相,事务繁忙,日理万机,哪里有时间专门去追关羽?不过,演义者的心情可以理解:借演义为自己树立个绝好的榜样,榜样不可以有瑕疵。
不过也不好说,谁又能说记载的那段历史就是原来的历史呢?文字的东西,总不免带上点儿人为的痕迹。
一定程度上,似乎需要就是历史。
探访灞陵桥系列(二)相对于灞陵桥上的故事,如果不是误会,而是还把八里桥叫八里桥,那么桥的可信度几乎就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了。
虽然现在的灞陵桥已不再是历史上的那个灞陵桥。
原先的桥基为元代构件,上部桥体为明、清构件。
原桥青石灰砖结构,三孔,通长17米,高2.88米。
两侧有八仙支顶、石雕栏板及戏水龙头,每侧8根望柱,望柱上雕有姿态各异的石狮、石猴。
桥两侧各嵌石碣一方,一刻“挑袍图”,传为吴道子遗墨;一刻“辞曹书”,为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书法家滕之瑚所书。
桥旁有“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明末总兵左良玉所题。
石梁河在此弯曲洄转,清波粼粼,拱桥、石碑倒映水中,与河两岸成行垂柳、蓝海般天宇相映生辉。
有感于这古地、古事、古风,清乾隆许州知州甄汝舟临桥怀古,赋诗赞曰:“野水洄堤浸柳条,道旁残碣记前朝。
长髯勒马横刀处,万古英风八里桥。
”可惜,这座千古名桥于1959年夏天被洪水冲毁,后修一座水泥桥替代。
1993年重新修建了一座仿汉观赏桥。
如今的灞陵桥是参照新野县博物馆收藏的一方东汉墓葬画像石上浮雕《泗水捞鼎》图中的桥梁模式设计的。
一桥飞架东西,全长121米,主跨57米,宽6.2米。
单拱双柱,柱承轳斗,支顶拱体。
栏柱78根,栏板74块,踏步三台十八阶。
青石栏板上浮雕着148幅仿汉画像的历史典故、神话故事和天象民俗及农桑狩猎之事。
桥的东西拱端各筑有高3米,长11米的阅台。
在东阅台正中入口处,8米高的青石堆雕关羽勒马挺风,身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素冠锦袍,目光炯炯,美髯飘飘,雄姿英发,呈勇猛不可挡之势,令人望而生畏。
关公肯定不会想到,1800年前,害怕曹操使诈,他勒马横刀,坚持不下马,这一立,居然立了1800年,而且还不算完,不知道还要站多久,也许是永远。
西阅台上建有南北对峙高5.2米的双阙。
东阅台南北两侧分立着引人注目的两个碑刻:南为明嘉靖年间刻立的“关王辞曹操之图”,上部镌刻“辞曹书”。
按《三国演义》所写,关羽知道了刘备在袁绍处的消息后,就找曹操辞行,曹操避而不见,结果关羽还是走了。
实际上这样的结局曹操早已料到,此前关羽画过一幅图,叫《关帝诗竹》,两竿翠竹清峻通脱,左边的一竿,竹梢向右斜出,竹叶下垂,似暴雨淋浇之状,人称“雨竹”;右边的一竿,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拂之状,叫“风竹”。
其上有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东君”无疑指的就是曹操,这幅画的内在蕴涵,足以让精于诗书文学的曹操死了留住关羽的心。
可他就是感情上接受不了,不想关羽走。
碑刻下部是浮雕“挑袍图”,北为明末总兵左良玉手书的“汉关帝挑袍处”。
此时,折子戏也正演至关公挑袍时,曹操挽留,关羽终是不肯,无奈之下,曹操提议要敬关羽三杯酒,以此话别。
此时,观众的心仿佛又提了起来,定定地看曹操有何“奸计”。
果真,那酒里下了毒。
关羽:“呀!酒祭宝刀火烟飘,关二爷马上怨曹操;口口声声待俺好,酒中下毒为哪条?我若不念前情意,今天难逃这一刀!”曹操:“(惊)啊呀!霎时一阵火光冒,吓得老夫魂魄消。
是谁酒中施了计,回营查出定不饶。
羞得老夫无话表——将军哪!灞陵桥赠送你这大红袍!来,红袍献上!”许褚:“是!君侯请来穿袍!”…………关羽:“丞相,我到曹营你拜我几拜?”曹操:“记得是三拜。
”关羽:“好!日后丞相若犯到某的刀下,我饶你三饶。
”许褚:“此人无礼太甚,待俺前去擒他!”曹操:“不可!那关羽一人一骑,吾等数十骑,他怎不疑?放他去吧!带马回营!”有惊无险。
戏终,观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这就是民众的集体潜意识,崇奉并树立了一个心目中的神,预先设定了一个善恶是非的标准,然后以此来表示爱憎分明。
信奉关羽,热爱关羽,所以关羽啥都是好的,到后来,干脆一代一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与神的极致,这时,关羽就能管住曹操了,要再不让见刘备,想想后果吧。
民如此,官如此。
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旦知道故主消息,便不辞千里万里前往投奔。
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忠,这就是人们潜意识里的集体的向往,谁要是不让这样向往就打死你,打不死也要唾死你。
试想三国时代,战争天天打,国家天天都面临分崩离析,天天都有很多人死亡,其中当然也包括战将。
如果一个战将竭尽全力,既能不死,又不全降或久降,有条件地降敌,这当然是统治者理想的结果。
被俘了无法守约,过在敌人;形势变了,那是因为条件不同。
至于敌人俘虏了自己最后还做到了守约,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这是再理想不过的事儿了,其本身也就是义,大义,更应该以“义”报之。
如果不报义谁还肯对人讲义呢?那以后有条件投降还怎么投降?这事在关羽身上出现了,于是迎合了社会的需要,关羽就成了神,成了万世不倒的神,永远的神。
实际上,这种理念,是任何一个乱世所需要的,也是统治者所允许的。
不允许,以后降了敌谁肯回来呢?不回来,将领岂不是越来越少了?放到现在,也得讲这个,人员流动、人事交往,大到国家,国与国,小到单位,人与人,你想从我这里走出去,不高兴,不开心,哪个领导愿意自己分崩离析啊!但你走了,要回来,我还欢迎,这就是聪明的领导!只有这样,在的人更安心,走的人也愿意还回来为你服务。
想想吧!人活着就该这样活,既要讲忠义,还要讲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