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语言
第10课《谈语言》教案(语文版初二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10课《谈语言》教案(语文版初二上)(4)doc初中语文(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差不多原那么。
3、品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差不多原那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学习方法】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把握本文所采纳的论证方法。
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形,导入新课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友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欢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如何样看待那个咨询题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找一生简介作者3、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存词语。
三、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请大伙儿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找出文章列举的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2、学生分成甲乙两大组,分不讨论两级例句各自显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甲左乙右〕3、甲组同学研读第2至第5段,乙组同学研读第6段至第12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如何样的观点。
并板书在黑板上。
4、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选择最漂亮的一句板书在黑板上。
五、开展讲见笑,明语病的竞赛活动汉语言博大精深,我们却要热爱自己的语言,又要严肃地运用它,不要闹见笑。
请你想想,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没有闹过见笑?看过的、听过的也能够〔即兴创作的也能够〕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荐同学发言,其他同学指出毛病所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语言》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
《谈语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2、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通过知道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4、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
……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谈语言”是一个论题式标题,题目交代了本文的议论对象——语言。
2、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读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
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
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
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
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八年级上册《谈语言》知识点整理(语文版)
八年级上册《谈语言》知识点整理(语文版)第10课《谈语言》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王力,语言学家。
有《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中国现代语法》、《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
二、字词拼音时髦(máo)圩(wéi)堤娓娓动听(wěi)斟酌(zhēnzhuó)以讹传讹(é)弄巧成拙(zhuō):想要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
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下去,结果越传越错。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物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三、思想内容本文谈论的是书面的使用问题,作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了“书面语言是口语的规范化”(也可以说成:书面语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口语)的观点。
四、写作特点⒈大雅似俗的风格。
⒉平实易懂的语言。
五、重点问题⒈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
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和“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⒉可分为几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1)(第一段)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⑴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⑵第⒊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⑶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1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⑴第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⑵第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⑶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⑷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⑸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谈语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20题。
(13分)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10.谈语言(导学稿)
1、短文的论点是什么?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成功来自执著地追求和勤奋地工作。此论点是在开头引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命不止、追求不已的感人事迹(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2、短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阐述。
短文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文中所举事例有:①钱学森生命不止、追求不已;②马克思奋斗四十年完成《资本论》的写作;③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的历史巨著《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10课谈语言
王力
八年级()班执行教师:学生姓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文中的成语。
2、培养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时髦(máo)圩堤(wéi)以讹传讹(é)弄巧成拙(zhuō)
费解(jiě)斟酌(zhēn zhuó)杳无音讯(yǎo)一劳永逸(yì)
这些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成功来自执著地追求和勤奋地工作”这一中心论点。
课后反思:
(2)对如何使用书面语作者有什么看法?
(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2)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文中的例句
采用举例论证。如第3段、第6段、第9段中的句子。
课后练习
1、大家讨论一下,下列对联,哪一副最适合贴在书房门口。(D)
A.门集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B.万户春风为子寿,半窗松雪论天伦。
让我们再看看其他的例子: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遇难不退,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后来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但他忍受奇耻大辱,发愤著书,终于写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语文版语文八上《谈语言》课件
《语文版语文八上《谈语言》课件》xx年xx月xx日•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目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反思与总结01教材分析本文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谈语言》,它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汉语语言的特点、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汉语标准语的构成和规范化等问题。
这篇课文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汉语语言的起源、发展和变化规律,认识现代汉语的构成和规范化意义,提高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言文化素养。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掌握汉语语言的基本知识,了解其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本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注重实践,强调应用。
本文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本课件与以往教材相比有哪些改变01本课件与以往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更加精简、突出重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02本课件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知识,同时提供了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实践。
03本课件还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汉语语言的魅力和特点。
02教学目标了解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
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和多种感官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语言现象,提高语言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03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本课件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的概念、语言的种类、语言的特征、语言的交际功能以及语言的发展历史和趋势等。
10 谈语言_课件
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 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自读课文后,给下面的画线字词注音
máo
时髦
zhuō
弄巧成拙
wéi
圩堤
wěi
娓娓动听
zhēn zhuó
斟酌
é
以讹传讹
解释词语: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不假思考 头头是道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本文谈论书面语的使用问题。 主张“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 范化”。告诫人们应当重视使 用语言的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书面语应当是口 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语的规范化。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七月流火 推敲 一劳永逸
迅速默读课文,用简练 的语言来概括各段的大意。
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2段:文章脱离口语,就不能准确、鲜明、生动。 第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5段:朱自清早期的文章做作,不如后期朴实的好
第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先阐明“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在阐明“书面语应当是规范化的”。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1.报道中不准确句子的“故作姿 态”。
2.对“七月流火”的误用。 3.对“最好水平”病句分析。 4.对“不以为然”意思误解。
对比论证 对朱自清早年作品与晚年作品比较
你能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原句吗?
八年级语文上册 10 谈语言教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对比,说明口语化、大众化的好处。)
9.小结:本文写作特色
⑴章法严谨,观点鲜明,脉络清楚;
⑵语言大雅似俗,风格朴素。
板
书
分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举例论证
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2.书面语应当规X化。对比论证
教学反思
第三部分(6~7)书面语应当是规X的。
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X。
第10段:既要规X,又要大众化。
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X化。
第12段:规X的标准是发展的。
4.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什么话题?
——如何处理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5.你能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原句吗?
6.作者没有明确说出中心论点,他是怎样逐步提出自己的主X的?
提问: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又听懂了呢?
检查预习
弄巧成拙(zhuō)
圩堤(wéi)
以讹传讹(é)
娓娓动听(wěi)
斟酌(zhēn zhuó)
讨论
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授
新
课
3.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来
概括各段的大意。
提示:什么是关键句
1.能表明作者观点的
2.能给我们以启迪的
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4.文中的中心句
段意:
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代替口语。
第2段:文章脱离口语,就不能准确、鲜明、生动。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0谈语言》教案(1).docx
谈语言项目设计内容备注课时第1课时课型略读课教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能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学习作者大雅似俗的写作风格。
(3)学习本文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学握本文所釆用的论证方法。
(3)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态度与情感(1)了解语言的丰富多样性。
(2)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重点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难点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教学手段方法讨论法、默读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请看一则小故事:一天夜里,一位书呆子在睡觉时被蝎子@7,便大喊:“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
他接着说:“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看是个什么东西。
”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老婆,快点灯,我让蝎子给咬了!”这回他的妻子才有反应。
提问: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又听懂了呢?检查预习弄巧成迪(zhud)坯堤(wei)以讹传%(e)娓娓动听(wei)(zhen zhuo)讨论起初他用的是文绐纟勺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授新课3.默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各段的大意。
提示:什么是关键句1.能表明作者观点的2.能给我们以启迪的3.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4.文中的中心句段意:第一部分(1)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2〜5)书面语不能代替口语。
笫2段:文章脱离口语,就不能准确、鲜明、生动。
第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第5段:朱自清早期的文章做作,不如后期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6~7)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第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八年级上册《谈语言》课文
八年级上册《谈语言》课文八年级上册《谈语言》课文《谈语言》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展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展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如今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美”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群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挪动,并不指天气炎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
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假如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送,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送。
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考虑,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接,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缺点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语言》优化训练 语文版
4.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2)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
参考答案:活:肉体活着;死:精神丧失了。
9.作者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准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解析:认真读文章,注意关键词语“所以”。
参考答案: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仔细读文章,不难看出第一段是从反面写,第二段是从正面写。
②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③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能力,要先弄清上句的结构特点和句意,保持仿写的句子与上句形神兼似,保持全句的一致性。
答案示例: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扇窗的房子;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颗星的夜空。(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根草的荒原。)
参考答案: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6.作者为证明这个中心论点,运用了哪两个事实论据?
解析:第①段提出论点,②③段论证论点。此题即要求对②③段事例进行概括。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谈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谈语言》同步练习及答案语文版八上第10课《谈语言》当堂训练(含答案)一、积累运用,我最棒!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时髦()斟酌()勉强()逻辑()沸腾()一劳永逸()2. 解释以下词语。
(1)弄巧成拙:(2)适得其反:(3)以讹传讹:(4)不假思考:3.以下句子,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① 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我的心头② 。
笑是一种个人的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感情③ 的表现。
A. ①飘落②荡漾③融洽B. ①飘飞②游荡③融会C. ①飘扬②浪荡③融化D. ①飘荡②荡漾③融通4.以下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10级四班班长陈娜好,工作好,人品好,在中德高望重。
B.进入九年级以来,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都比以前更加苦心孤诣的学习,很多同学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C.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停留的时间也算长的了,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D.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做一道选择题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5.选出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他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于人的甚多。
B.一路行来,有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昂然。
C.他画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莫不惟妙惟肖。
D.自然界中生物的开展,终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6. 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进展修改。
①近日我国西南大旱,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
②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③虽然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集合。
④因此,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长时间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干旱天气。
第句,修改意见:第句,修改意见:7.仿照例句,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的聚积,就没有。
二、阅读分析,我能行!谈语言(节选)①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谈语言
讨论:左右两组各出了什么毛病,结合文章里 的话来回答。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
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他冒 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 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 海。
(2)有篇报道,出现 “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 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 句子。
书面语不能脱离了口 语,脱离了人民大众, 想要华丽文雅,结果弄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 平”这一说法。
想一想?: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
后来却又听懂了呢?
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
费解;后来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弄巧成拙(zhuō) 圩堤 (wéi)
以讹传讹(é) 娓娓动听(wěi) 斟酌(zhēn zhuó)
解读课文1
1.语言通常分为口头语和书面语, 本文重点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 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 时,习惯用“不以为然” 这个词。
使用了口语,但是,没有 认真的斟酌加工,因而不 准确、不规范。
●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学们思考:王力先生 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是规范化的” 。
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你认为 哪一项更准确( )
谈语言
王力,语言学家。广西博白人。 他在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40多种, 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字,内 容涉及语言学各个领域,且多有首创 性。他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 他主张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建立新的汉 语语义学。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 普通话的审音、正音及汉字简化工作 中,卓有成绩。主编《古代汉语》 (四册),著有《中国音韵学》、 《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等。
2、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的规范化。
初二语文《谈语言》优秀
初二语文《谈语言》优秀引言《谈语言》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优秀的文章。
本文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入的思考,探讨了语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下面将对本文进行分析和总结。
内容概述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语言的力量、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的力量文章首先介绍了语言的力量。
作者通过描述语言的魔力,引出了语言对人们的影响。
作者指出,语言不仅是我们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思想的表达和思维的工具。
无论是文字还是口语,我们都离不开语言。
语言既可以打动人心,也可以引起误解和冲突。
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了语言的力量及其对人们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接下来,本文讨论了语言的使用问题。
作者指出,语言的正确使用是我们交流的基础。
只有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才能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思。
在交流中,我们需要注意语境和语气的选择,避免产生误解。
文章中还提到了语言的文化差异,指出了不同地区和族群之间使用语言的差异,并呼吁人们要保持尊重和理解。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使用语言的技巧,如为了增加说服力可以使用排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最后一个部分是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本文指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影响的。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我们思维的进步和提高。
写作和演讲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文章还提到了如何运用语言思维的技巧,如做逻辑推理和思辨训练等。
总结《谈语言》是一篇富有思想性和教育意义的优秀文章。
它通过揭示语言的力量、探讨语言的使用和分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引发了读者对语言和思维的深入思考。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要正确使用语言,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引起读者对语言的重视,并在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谈语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谈语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今日学习啦我将与大家共享的是《谈语言》文章相关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谈语言》课后练习题一1.给以下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1)斟酌( ) (2)以讹传讹( ) (3)圩堤( )(4)牵强( ) (5)时髦( ) (6)弄巧成拙( )解析:此题考查易读错的字。
答案:(1)zhēn zhuoacute; (2)eacute; (3)weacute;i (4)qiǎng(5)maacute;o(6)zhuoacute;2.在以下句中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________,适得其反。
(2)语言应当是进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行能________。
(3)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________,反复斟酌,不要________。
解析:联系上下句子,用一个词语来表示。
答案:(1)弄巧成拙(2)一劳永逸(3)推敲以讹传讹3.“要把语言装饰得lsquo;华丽rsquo;一点,把语句表达得lsquo;文雅rsquo;一点,把文章写得lsquo;奇异rsquo;一点。
”这句话中的“华丽”“文雅”“奇异”都加上引号的作用是什么?解析:把握引号的作用。
(1)表示引用。
(2)表强调。
(3)表否认,有挖苦作用。
参考答案:表示强调,还有挖苦的意味。
4.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把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 )(2)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奇异”一点。
( )(3)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分呢?也不是的。
(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
要娴熟把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方、排比、拟人、夸张、反复、设问等。
答案:(1)比方(2)排比(3)设问《谈语言》课后练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mdash;7题。
谈语言_阅读附答案(2019江西省中考试题)
谈语言阅读附答案(2019江西省中考试题)谈语言王力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
咱们既然喜爱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得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咱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潢得华美一点,把语句表达得高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好一点。
因此总想造一些时兴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
实际呢?画蛇添足,事与愿违。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群众的语言,就不多是准确、光鲜、生动的。
有一篇描述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导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许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导,呈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斗位置的挪动,其实不指天气酷热。
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酷热就不对。
咱们往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么怎么确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
这是甚么原因呢?我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
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润饰、造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易了。
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这对咱们后人是一种启迪。
是否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分呢?也不是的。
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
咱们往常说话的时候,常常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乃至先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
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井井有条,娓娓动听,然而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细心看一下,却又会发现错误百出,缺少逻辑性和科学性。
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 作品作对比,说明口语化、 大众化的好处。)
分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
1、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书面语应当是口 语的规范化。 2、书面语应当规范化。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骑乐无穷 一明惊人 咳不容缓 地酒天尝
(摩托车广告) (眼病治疗仪广告) (止咳药广告) (白酒广告)
重点词语意思:
1.弄巧成拙:想耍巧妙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2.七月流火: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3.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4.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5.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的传出去,结 果越传越错。 6.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 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7.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 8.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多表不同意或轻视。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 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刺 平”这一说法。 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 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 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 (2)有篇报道,出现“他 时,习惯用“不以为然” 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 这个词。 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书面语不能脱离了口语, 使用了口语,但是,没有 脱离了人民大众,想要华 认真的推敲加工,因而不 丽文雅,结果弄巧成拙、 准确、不规范。 适得其反。
(2)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 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 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 !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 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您 健康快乐,永垂不朽!”
请看一则小故事:一天夜里,一位书呆 子在睡觉时被蝎子蜇了,便大喊:“贤妻, 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 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他接着说:“身如 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 看是个什么东西。”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 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 “老婆,快点灯,我让蝎子给咬了!”这回 他的妻子才有反应。 想一想?: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 又听懂了呢? 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 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
(1)有一篇描写了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他冒着 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 海。 (2)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 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 (3)报道上运用“最好的水平”这一说法。 (4)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 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
其乐无穷 一鸣惊人 刻不容缓 地久天长
(1)小张的朋友小胡结婚,小张去参加婚礼,婚礼 上,小张对打扮的很漂亮的新娘说:“哟,你 今天真漂亮真是面目全非呀!”新娘听了很不 高兴。小张意识到自己说得不好,赶紧弥补, 走到新郎面前,举起酒杯说:“小胡,你知道 我不会说话,请多包涵。我们是铁哥们儿,来 ,喝!我们同归于尽!”小胡听了差点晕过去 。
●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学们思考: 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 怎样的观点? ——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是规范化的” 。
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你认为哪一项更准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 众化。
B.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 C.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D.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
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各段的大意。 3.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什么话题?找出文章中表示作者 观点的句子。 4.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 5.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其中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作者简介:
王力 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 白县人。生于1900年8月10 日,卒于1986年5月3日。 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 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 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北 京大学中文系 一级教授。
弄巧成拙(zhuō) 圩堤 (wé i)
以讹传讹(é ) 娓娓动听(wěi)
斟酌(zhēn zhu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