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博弈_读迟子建_额尔古纳河右岸_

合集下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现代的文明与古老的文明不断冲击着,许多古老文明也因此逐渐消失。

或许他们是落后,是野蛮的,可那其中的美却值得我们仔细体会。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反映了鄂温克人一百年的风雨生活,激荡人心。

带着固有观念的我总以为这些逐水草而居、菇毛饮血的原始狩猎部落,只会打猎、喝酒、吃肉,围着篝火跳舞。

没想到,他们的爱那么纯粹、那么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至极,简单地生活,安静地老去。

他们的美,像清风明月、石上清泉,透明不带有一点杂质,美得让人心动。

书中的爱情也给了我震撼与感动。

书中林克与其兄尼都萨满为争夺达玛拉而进行的射箭比赛,将原始爱情的纯洁表达得淋漓尽致。

伊万的那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来的,将对娜杰什卡的浓情蜜意无奈地化为一种大无私的爱情,还有瓦罗加为保护放映员与马粪包而遭熊击致死。

这些或坚贞,或感动,或无奈,或幸福,或惊天动地,或默默无闻的爱情,将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待爱情的伟大蓝本。

这些无比纯粹的爱情,正是我们缺少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因为纯粹,所以美得动人,美得让人心醉。

这里的人们生于自然而死于自然,就连他们的死亡也变得极其富有诗意。

我出生在寒冬,我的姐姐死于风寒,我的父亲林克死于雷电,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风雪中永远地睡眠,侄女在鲜红色百合花前闭上了双眼,侄子在榛果树上像鸟儿一样落下,外孙女伊莲娜像鱼儿一样顺着贝尔茨河漂向远方它整个故事中,几乎所有的诞生或是拯救,都会伴随着生命的逝去。

这或许就是人与自然最美的生存状态吧。

萨满妮浩的那几个孩子,以及故事中我的姐姐列娜,都在不同意义上诠释了最原始的`生态平衡或是能量守恒的含义,亦即任何一件事的得到或是达到,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

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出现的意义,即便意外逝去,也有可能是在完成某种使命。

那么,它的逝去也就变得赋有深奥的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有了些许诗意。

因此,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被尊敬的。

豁达的生死智慧——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豁达的生死智慧——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现当代文学豁达的生死智慧——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周鑫童吉林师范大学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体现出的是一种“生是活跃、死是睡眠”,死亡与新生交汇,自然和谐的生命力度,揭示出了鄂温克人自然本真的豁达生死智慧。

本文以作品中的豁达生死智慧为其研究对象,从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刻体会鄂温克人自然本真的生活态度,在“人与自然”的视角下探讨人类的生存状况,从而发掘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感伤与无奈。

关键词:豁达;生死智慧;生存状况;人性对于鄂温克人来说,生存与死亡贯穿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沧桑历史。

生是活跃,徜徉在大自然中,过着随遇而安的游猎生活;死是睡眠,睡在树上、葬在风中,生于自然而归于自然,对生的热爱使人并不惧怕死的未来。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集中笔力描绘了鄂温克人的原始社会形态,对于生存积极活跃的态度以及面对死亡乐观随性的表现,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文化中的力量和精神,也体现了作者面对浩瀚历史、社会现状所发出的心灵的回响,展现了鄂温克人自然和谐,豁达本真的生死智慧。

一、“生是活跃”的生存方式充满热情的游猎生活,因缘而聚的婚恋生活,充分体现了鄂温克人热情本真的生存方式,处处洋溢着生的激情。

正是这种极力彰显活力的“生是活跃”的生存方式,表达了对于生命的尊重,体现出鄂温克族人自然本真,乐观豁达的生死智慧。

(一)生机盎然的游猎生活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以游猎为生,居无定所的生存方式使他们的日子过得艰苦却又充满热情。

书中描述了很多打猎的过程,如“我”和鲁尼一起跟着父亲林克去猎堪达罕,穿过松林来到河畔,这一路上有很多的禁忌:路过参天大树时不敢打口哨,怕惊动山神,吃肉时也要先完成祭奠仪式等。

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和打猎息息相关:动物的皮毛能做衣物被褥,鹿食草能止血,马粪能够消炎止痛,将落叶松的杆汇在一起,外围围上御寒的围子就是房子的希楞柱。

一切都来源于自然,又用之于自然,生生不息,繁衍不尽。

2024年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感想

2024年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感想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感想
一、阅读感悟
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游牧氏族,在迟子建的笔下进入到大众视野。

带你去看山川溪流,日月星辰,去看丰富的民族和优美的爱情故事,去看那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民族精神!
董宇辉有这样一段解说:“弧鹿逐苔藓而栖,萨满在月光下起舞,将心事诉说给山峰,然后将愁苦诉说给流水。


书里有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他们跟随朋友一样的弧鹿逐苔藓而栖,他们的一生只需要一间希楞柱。

但他们对万物的敬仰和爱,却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少。

读的时候就好像身临其境,整个人也来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篇世外桃源,感受鄂温克人的眼泪和喜悦,跟着他们在月光下,篝火旁,山林间,一同欢快起舞!
即使被生活打磨得再压抑再麻木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感受到生命的震撼,有一种重新活过来的力量!并且一定和我一样,想要亲自去走访那片神秘之地,去探寻同一片星球,却与众不同的生活和信仰。

二、精彩语段
1.关于爱情:他们逃走了。

你们不要去找,想走的人是留不住的。

2.关于欲望:人只要不贪财,就没有灾祸的;人只要不贪婪,就会有福气的。

3.关于伤痛:世界上没有哪一道伤口是永远不能愈合的,虽然愈合后在阴雨的日子还会感觉疼痛。

4.关于健康:我一生能健康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四、寄小读者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你更自信。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新世界,读书让你拥有无限可能。

相信自己,勇敢地展翅翱翔,你的未来充满无限光明。

原始主义与文明困境——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

原始主义与文明困境——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

原始主义与文明困境——试论《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杜业婧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8期摘要:原始主义作为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也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一个范畴。

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人在萨满教的统摄下,自由奔放又仪式化的生活方式和主客体不分的思维特征带有明显的原始主义性质,不失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生活。

迟子建对这种纯朴的生活怀有天然的好感,并以此来烛照现代文明的种种弊端。

她对这种古老文明的行将消逝深感哀痛,在“原始”与“文明”之间左右摇摆,在作品中表现出“半原始主义”a的倾向。

本文以文学人类学的批评方法,挖掘《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原始主义”倾向,并以“原始主义”为基点,展开关于现代文明困境的思考。

关键词:原始主义原始现代文明作为“边地之女”的迟子建,一直对自然保有一种天然的温情和敬畏。

经历过现代文明给人带来的焦虑和冲击后,不禁让她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负面因素产生了“拒斥”态度,并进一步思考现代文明的得失问题,《额尔古纳河右岸》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她的这种思考。

当她为了写《额尔古纳河右岸》,追踪鄂温克部落的足迹,在面对其民族的行将消失和文化的逐渐流失的现状时,她油然升起一股“悲凉”b 之感。

诚然,随着文明的日新月异,古老的生活方式中所裹挟的“野蛮”因子需要改变,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明人”对这一类“野蛮人”所普遍采取的“连根拔起、生拉硬拽”c 的方式又显得不那么“文明”。

本文将从原始主义这一批评范畴出发,探析《额尔古纳河右岸》所潜藏的关于前现代文化形态的“原始”想象,以及立足于“半原始主义”立场展开的对现代文明困境的思考。

一、原始主义与林中“乌托邦”(一)《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原始主义鄂温克是鄂温克民族的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里的人”。

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即书写了关于这个民族的百年兴衰史。

与现代人相比,小说中这群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中,生活习性带有原始性色彩的“山林中人”,他们的生存文化方式,并不能用惯常意义上与“现代”形成二元对立的“传统”来形容。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具有深度和情感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深深吸引了我。

小说中,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陌生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感受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开篇的第一句话“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虽然简洁,却饱含了深沉的情感。

这不仅是一个描述时间的句子,也是对生活、自然和历史的独特见解。

它告诉我们,这位酋长女人已经历尽了世间的沧桑,见证了太多的变迁,但她依然坚韧地活在世上,与雨雪共舞。

小说中的鄂温克族,是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他们狩猎、打鱼、养驯鹿,过着简单而纯朴的生活。

迟子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现代文明的生存方式。

他们不是征服者,而是与大自然共生的伙伴。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描述鄂温克人的生活时,迟子建并没有采用那种传教士或社会工作者的视角,教导我们要怎样去爱人、爱自然。

相反,她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人的真实生活。

例如,他们常常守着火塘喝茶,那种场景不仅让人感到温暖,而且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一边是热茶,一边是火塘,周围是一圈知根知底的同生共死的人。

这是怎样的情感交流和生活体验?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种围着火炉取暖、聊天的日子。

迟子建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仿佛我也成为了那个火塘旁边的一员。

而在描述冬天狩猎的场景时,迟子建的笔触更为生动。

“猎民在大雪中守护家园”,仅仅一句话,就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寒冷、艰辛和坚韧。

这种坚韧不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

他们面对着严寒和大雪,却依然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和信仰。

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除了对生活的描述,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感人的爱情故事。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与心得体会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与心得体会(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与心得体会【导语】:《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很多人读后有很多感受。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篇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篇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6篇《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缺憾我是在自己觉得自己有轻微抑郁症的情况下购买的,希望自己能找回一些曾经爱读书的乐趣。

开篇的文字描述很吸引我,一个离开语文课本很久的学生再次看到那些用拟人手法描述的语言,一种青年时期上课时翻开书本的熟悉感,同时深深理解了曾经语文课本里的美丽描述,在感悟。

曾经对学习的迟钝,现在终于体会为什么需要学习那些语言,为什么会有书本里的描述。

书本里古老的、原始的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天然、纯真、古朴,一切行为都那么自然,与之对比的是现下社会的掠影浮光,人心浮躁。

纯净的空气,干净的天空,淳朴的当地人,读之也仿似回归那一颗纯净的心。

神谕,说不清才显得神秘,但是妮浩萨满的命运,一个孩子救一个人的设定,却觉得过了。

有着足够的古朴,华丽却多余了。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北方林地他们管兴安岭的森林,叫林地;管额尔古纳和兴安岭之间广袤的草原,叫草地。

用很熟稔的,称呼家人的语气。

他们对我说,“我们要在草地上办婚礼”,或者,“你到林地,看到有人家,住下就好了”。

也许是他们看过太多的无边际和广袤,所以不像我们那样的大惊小怪的把那些地方叫做森林,和草原。

额河右岸林地与草地交界的地方,我去过两次,正在筹划第三次。

我一直念念不忘要去敖鲁古雅看驯鹿。

为此我问了很多当地人我能不能看到,能不能看到。

找迟子建这本书,也找了很久,从第一次去额尔古纳开始。

一直买不到,直到茅盾文学奖之后。

看书的心情很像旅行。

在它默默无闻的时候,似乎只有你静悄悄知道她的好,内心窃喜,又忍不住四处吹捧。

突然之间她大红大紫,你又忍不住一声长叹:唉。

似乎是专属于你的甜蜜被别人掠夺,内心又恼恨又叹息。

好在书不是地方,不是丽江也不是凤凰,书本本身的气质不会更改,一经成稿,便已定型,再没有拆开重建以及粉饰装修的可能。

书的委婉哀伤不会变,古意苍凉也不会变,烙印在书里的鄂温克人的生活起居、爱恨情仇,回响在书里的驯鹿铃声、萨满歌鼓,统统不会再变。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鄂温克氏族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与驯鹿相依为命,在严寒、猛兽、瘟疫的威胁下求生存的故事。

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家族的沧桑与变迁,以及她对这片土地的深沉眷恋和对生命的敬畏。

小说围绕着“我”——一个长寿老人在的乌力楞,写了一个鄂温克氏族几代人的故事。

驯鹿、桦树林、月色中狩猎堪达罕、希楞柱里的风声,这些自然元素构成了小说的背景,也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

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色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多舛,充满了无常和循环轮回。

雷电劈死,被当成猎物误杀,被熊杀死,被蜘蛛吓死……各种意外和疾病夺走了他们的生命。

他们的情感直接而纯粹,爱与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纯粹的爱与怨恨中,他们也相互伤害或者自我伤害。

萨满妮浩,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最后在求雨中死去。

她的牺牲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悲痛。

这种“无常和循环轮回”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小说,似乎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在这片黑土地的森林里,死亡和丧失是不可避免的,悲剧是生命的一部分。

这里的人们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但他们依然坚强地生活着,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也接受着命运的安排。

这种世界观与现代工业文明的世界观有很大的不同,在现代工业文明中,人们追求的是进步和发展,往往忽略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相比之下,外面发生的事,无论是俄罗斯或者汉族安达的到来,还是日本建立伪满洲国,日俄战争,解放后的饥荒、反右,伐木工人的进入,以及按政策的要求下山过定居的生活,直至这个民族开始融入现代文明,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这本书,并不是从外部书写一个民族兴衰和消亡,而是从内部讲述这个民族的信仰、风俗和每个个体的情感和命运。

它不是控诉,而是祭奠。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既温暖又悲伤。

温暖的是,小说中描绘的鄂温克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让我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田滢含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散文诗式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回忆了自己部落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在平和的叙述和缓慢的节奏中展示了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风情。

作品以较悲凉的基调描绘了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逐渐消逝,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感悟作为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以诗意叙述方式创作而成的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通过描绘一位九旬老人眼中本民族历史与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为读者呈现出一副鄂温克民族风情画卷。

另一方面,通过灵活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作者将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持续性的侵蚀和包围中不断挣扎求存但日渐式微的严峻现实进行了非常形象却又不动声色的展示,使作品在舒缓的节奏与细腻的笔墨中反衬、营造出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效果。

1《额尔古纳河右岸》梗概小说开始得非常诗意,作为女主人公,“我”是鄂温克最后一任酋长的妻子。

被孙子“安草儿”称为“阿贴”的我已经九十岁,当其他族人通过表决陆续离开世代生活的大山后,只有“我”和“安草儿”留了下来。

从对族人离开大山前的“表决”过程的回忆开始,小说的女主人公讲述了自己所在部落的生存、迁徙、劳作等诸多方面的点点滴滴。

既有依靠放牧驯鹿维生的游牧民族生活中日逐水草、夜宿帐篷的生活细节,也有部落中的祭司“萨满”通过“跳神”为族人祈福、袪病、求雨等神奇灵异的场面,还有在传统民族节日中以物易物、歌唱舞蹈的民俗民风等等。

这部小说并没有其他更典型的故事性文学作品那样存在着相当强烈的情节变化和矛盾冲突,女主人公的讲述中充满了对族人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细节内容的回忆,整体风格十分质朴、平易近人。

而对鄂温克族游牧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等的描绘则透露出原始氏族社会古老文明特有的神秘感与历史的厚重感。

[1]不过在女主人公平和舒缓的回忆叙事中,部落传统文明在现代工业社会无法逆转的强大浸蚀力量作用下不断遭到蚕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多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多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多篇)迟子建是一位用自己的心去写作的作家,用积聚二十余年心血建构了颇为独特的文学世界,她极其注重感情的审美追求,使得文学创作成为她生活情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迟子建已经先后获得过两次鲁迅文学奖,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又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次我就浅谈一下自己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解读。

迟子建笔下的文字向来提倡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为主旨,她真诚地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用心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

她用自己的激情去书写可歌可泣的故事,塑造一个个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以此唤醒人们的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深思和反省,留下那难能可贵的精神家园的净土让人们在此歇息,等待着人性的回归,回归自然,《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就是这种风格和精神的代表。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授奖辞中写道:“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1/ 5语言精妙。

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由此可以看出《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也是逐渐消失的原住民文化的悲怆挽歌,让人读之不禁潸然泪下,扼腕叹息。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故事,迟子建是以一位九十多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叙述的,小说中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尾声四章,在这四章中讲述这鄂温克民族人们的爱与恨,他们的欢乐和忧愁。

这部小说可以用‘悲凉’二字形容作者所见所闻的鄂温克部落的生存现状,以及这个行将消失的鄂温克部落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民族特色、坚贞爱情……。

小说采用了她喜欢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谱写了一首弱小民族生存抗争的挽歌。

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民族坚守——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民族坚守——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民族坚守——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魏星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为《右岸》)是迟子建创作的一部民族风情画,它以文本的形式,再现出处在边缘化的鄂温克少数民族的原始状态及生存困境。

作者挣脱了文本的限制,将生态意识与民族意识融入到文学创作当中,使作品在当前自然破坏以及民族衰落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本文试从坚守与保护的角度入手,探寻文本隐含的深层文化内涵与价值意义。

关键词:生存方式;族群文化;宗教信仰迟子建对鄂温克少数民族的发展寄予着殷切的希望。

她说道:“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以一些原始生活的永久消失和民间艺术的流失作为代价的[1]”。

这暗示了鄂温克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和走向。

这个弱小的民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是消亡。

因此,在《右岸》中,作者设置了一个坚守与保护的主题,渴望唤醒人们的民族传承与自然保护意识。

一、生态意识下的文学创作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由此,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文学界,作家们都纷纷将“生态”与“民族”议题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呼吁环境保护意识与民族传承意识。

在这种背景下,迟子建以“守护者”的姿态出现,创作出《右岸》。

《右岸》的感情基调是哀婉而悲凉的,其中隐含着某种“顽强坚守”的思想。

作者始终关注鄂温克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走向,她怀揣着人文关怀与生态意识,将人们引入“原始”、“和谐”、“温情”、“淳朴”的鄂温克民族,“诗意地讲述了鄂温克族的发展变迁与顽强坚守”。

这部作品在本质上讲述的是“民族坚守”的主题,是生存方式的坚守、是族群文化的坚守、更是精神信仰的坚守。

二、原始生存方式的坚守作者把生活在原始森林中的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生产状态及精神信仰真实而诗意地再现出来。

作品的重要特色就是浓郁的原始气息和民族风情,主要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方式”。

鄂温克人世代都生活在原始森林当中,受农业、工业、科技文明的影响小,因此他们世代沿袭传统的生活、生产模式。

阅读——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阅读——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阅读——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作品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之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人口式微。

严酷的自然,与猛兽争命,在瘟疫和日寇的铁蹄下挣扎,在“文革”的阴云和所谓的现代文明的挤压里,生存在无望中繁衍,生命在期待里延续。

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描绘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象征,其文学主题具有诗史品格与世界意义。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其的授奖辞:“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柔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

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部落里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诉说着感天动地的民族故事!通灵萨满的旷世大爱,为疲惫的人们点燃归航的明灯!作者说:“我非常喜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古老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曲挽歌——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古老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曲挽歌——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古老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曲挽歌——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于我是有选择的,一者看作品名称,再者看作者的经历,甚至我还要看作家的性别。

曾因为某女作家的缘故,我一度都不爱看那个地区的作家作品。

作品的选择最害怕的就是人云亦云,很多次被所谓的名人或者专家指点,看了非常无聊的书,包括国内获得顶级奖项的作品。

比如近期逝世而“有名”的某作家,她的作品真的没法细读。

很多人真的不是自己阅读,而是听别人的宣传,别人说好的,他都会跟着吹捧。

《额尔古纳河右岸》摆在案头已经很长时间了,一直没有翻动。

没有时间阅读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没有阅读的动力。

近几年看后有感觉的东北作家的作品是刘庆的《唇典》,当时还觉得它应该获得上届茅盾文学奖的,结果他都没有入围。

迟子建在当代作家中无疑是个人物,起码在东北那一片还是有些影响力的,不然央视拍《文学的故乡》也轮不到她。

我看了迟子建那一集,说心里话,她没有像其他几位作家那样触发我对她的作品阅读的兴趣。

《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遍不是读的,我不习惯读一堆陌生名词的作品。

我是通过APP收听的原文阅读,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听了一遍之后,我再次把书看了一遍。

故事以第一人称写的,我是鄂温克族的最后一任部落酋长的遗孀,故事自然是从我小的时候一直写到新世纪。

这个时间跨度无疑就是个史诗级的跨度,鉴于此,读者约略能感受到作品的厚度和历史的深重感。

作品分成上中下三部和尾声,分别叫清晨、正午、黄昏和半个月亮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开始,都是我在讲故事,然后就把故事融入到我的历史中。

整本书也就是写我和族人的故事,时间跨度约90年,全书主要介绍鄂温克族的生活习性以及几代人的爱情故事。

住在东北大兴安岭丛林里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他们以放牧、打鱼、游猎为生,因为地处的位置,他们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经常与苏联人发生着贸易关系。

故事先围绕着鄂温克人打猎、游牧、驯养驯鹿的生活展开描述,以父母爱情为主线。

父亲和他的萨满伯父同时爱上了母亲,后来萨满伯父在竞赛时故意输了比赛,萨满伯父一直孤独地生活着,这份爱情之火隐秘地保存到父亲去世后,萨满伯父对母亲的爱情之火重新点燃,可氏族规定,哥哥不能娶过世弟弟的老婆,由是,他们在极度失落中郁郁而终。

「小说精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小说精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小说精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周秀义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高考语文优秀阅卷员。

曾参编《智慧背囊》《满分作文》,为《中学生语文报》撰稿。

主编:王涛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左佐审校:付婷婷/ 美编:马云【编者寄语】一个弱小的民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没落和消失,该是怎样的情景?故事一定充满了哀伤和凄婉的基调。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本文是小说节选部分,“我”以一个小女孩的身份回忆“我”和弟弟与父亲一同去额尔古纳河右岸狩猎的故事,叙事真实亲切,娓娓道来的同时,又不乏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让我们一起欣赏、感悟。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迟子建我是个鄂温克女人。

我的弟弟鲁尼降生了。

一看到鲁尼的笑脸,父亲阴沉的脸也会变得和颜悦色了。

(从父亲的表情和态度看,父亲重男轻女。

选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了父亲是如何培养弟弟尼鲁成为一名优秀猎手的故事,真实、亲切,拉近了读者和文本间的距离。

)父亲一心想把鲁尼培养成一个出色的猎手,(统摄全文。

下文写父亲从多方面培养鲁尼。

)因而鲁尼八九岁的时候,只要不是去离开营地太远的地方狩猎,父亲就会带上他。

(培养一。

从小培养鲁尼狩猎兴趣。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凉爽的夏夜,是个满月的日子,我正跟着母亲在火塘边捻筋线,鲁尼跑进来,他兴冲冲地告诉我,一会儿父亲要带着他,乘着佳乌(桦皮船)去河湾打猎。

(“兴冲冲”,说明鲁尼对狩猎很感兴趣。

)我对堪达罕(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学名驼鹿。

)(培养二。

父亲介绍森林里的动物,教会弟弟识别动物,为未来打猎做准备。

)并没多大的兴趣,但我很想乘坐佳乌。

(“我”的趣点与弟弟“兴冲冲”的情绪对比,突出弟弟成为好猎手的基础。

)我央求母亲,让她跟父亲说说,把我也带上。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2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篇1终于读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此书不愧是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读完之后让人感觉磅礴大气,酣畅淋漓,就像一曲叩人心扉的命运交响曲,时而轻柔舒缓,如置身于月明风清或鸟语花香的原野,时而激昂震撼,如观悬崖飞瀑或惊涛拍岸般,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之美。

置身书中我们仿佛走入了颚温克民族生活居住的大森林,感受着他们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书中人物悲欢离合的无常命运和充满了爱恨情仇的真挚情感,不由得为一个弱小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历经百年沧桑和时代变迁而发出深深地感慨。

以往读的书,很多匆匆翻完便束之高阁,此书读完却有再翻一遍的欲望,因为只有再次翻阅才更能领会此书的意味与美妙。

作品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展现了颚温克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与生存信念。

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信奉萨满教,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在严寒、猛兽、瘟疫等等的侵害下生存,在日本的侵略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

“我嫁了一个男人,我的媒人是饥饿”,这句幽默而沉重的话语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没有食物,随时可能会被饿死。

生活原本就很困难,而书中的他们无力反抗,剩下的就只有生存信念,以及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小说通篇充溢着死亡气息,所以第一人称的语气中饱含沧桑和沉痛,因为这个女人经历了太多亲人和族人的死亡。

眼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她而去,悲伤的她依然充满活力与热爱,坚强地生存着。

倘若不是有着极其坚强的生存信念,一个经历了如此众多人生打击和挫折的女人,怎么可能活到九十多岁?这种强烈的求生意识使我更加坚定了在工作中要坚持、坚定,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感谢作者奉献出这么精美的文字,让我走进书中体会了一个全新的颚温克人的世界,对他们民族的命运进行了关注,领会了作者所要表达和彰扬的一些思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感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感想

《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感想最近,我读完了迟子建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动机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作者的创作动机源于她对黑龙江鄂温克族逐渐衰亡的关注。

她看到了现代文明对这个游牧民族的冲击,心中涌起了一股挥之不去的苍凉感。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故事和传说,她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倾听故事,阅读文献资料。

这种对文学的执着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令人钦佩。

这部小说带领我走进了原始社会,让我去发现人性最初的样子。

鄂温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在大兴安岭中。

即使在建国后,他们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活状态。

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动物和生命的敬畏,以及他们神秘的宗教信仰,都展现了人类在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前最初的模样。

没有奴隶主,没有首领,没有封建帝王,也没有复杂的社会生产关系,只有人和自然、神的和谐共处。

小说的叙述者是部落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她已年逾九旬,坐在火塘旁,将自己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

她亲眼见证了这个民族的百年兴衰和部落间的爱恨情仇。

如今,氏族后代们大都已下山,享受着现代文明的辉煌,而她却坚持留在山上,与山川河流、驯鹿为伴。

鄂温克人相信万物有灵,他们对熊等动物怀有敬畏之心。

在猎到熊后,他们会集体学乌鸦叫,以求得神灵的宽恕。

驯鹿是他们最重要的伙伴,他们以驯鹿奶为食,用鹿茸、鹿皮等制品换取食盐、枪支和弹药。

每个部落都有一位萨满,即巫师,他们能通神性。

每当遇到灾难或有人生命垂危时,萨满会宰杀一只驯鹿仔,然后戴上神帽,穿上神衣,拿起神鼓,开始跳神。

他们从日落一直跳到深夜,为落难的人祈求平安。

虽然这些故事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鄂温克人展现出的人性的善良和包容性令人感动,他们似乎能包容世间的一切。

作为现代人,我们或许都保留着原始人的基因。

然而,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那些最本真、最初始的人性似乎已难以寻觅。

我们自认为是地球的主宰,但事实是,人类至今仍无法摆脱动物界的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她的孩子将作为代替品被神灵取走。但是她无怨无悔。甚至 明的脚步不可停止的走来了,迟子建为我们描绘的原始的风
为了救治因为饥饿而偷他们部族驯鹿的汉族少年,她不顾腹 景以及它上面的精神光辉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中快要出生的孩子,倾尽全力舞蹈,少年死而复生,她腹中的 孩子却再也没能来到这个世界。就这样,她一生救了无数的 人,她多半的孩子也因此而过早地离世。跳神结束后,萨满总 要唱上一曲哀歌,是为生者的祈祷,更是为死者的哀悼,那样
让这里的自然,人情,风俗事故都变的那么和谐美好,并且超 苍茫之境界,有着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苍茫空灵之美。迟子建的语言是耐读
越了本身的指涉意义,为我们描绘出了人类理想的生存之境 经得起打磨的,是极富色彩质感的,很大程度上是她的语言为
地,这个境地郁结着浓浓的诗意,有着莽莽的森林,连绵的山 我们营造了诗意想象的另一重空间,使人沉溺其中享受精神
参考文献: [1]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金理.残月至美——评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 右岸.上海文学,2006(2).
2
6 2 0 0 9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爱情的灰烬又重新燃起,为达玛拉缝制漂亮的羽毛裙子,可最 虑情怀。正是对现代文明所承载的生活的失落感使作家渴望
终由于族人的反对,终于郁郁寡欢,所以说他是个温暖而又苍 回归,寻找真正的宁静的心灵栖息之地。在这部长篇的“跋”
凉的人物。
里,作家说:“我感谢亲人、大自然和写作。这几年,是他们为
文中最浓墨重彩的是坚韧而纯洁的妮浩萨满。萨满教是 我疗伤的。”在两种文明互质的局面中,并且一方表现出明显
川,清澈的河流,瓦蓝的天空,悠闲的白云,疯长的蘑菇,自由 上的欢愉。第四,这种诗意之美还体现在鄂温克族人的日常
自在的可爱的动物们,还有那一个个见证诗意生活的希愣住。 生活中,山里的民族自有别样的浪漫,他们有“三天三夜的聚
6 2 0 0 9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1
文学评论
会和狂欢”,“围着篝火喝酒吃肉,唱歌跳舞”,他们的爱情缠绵
一种原始的宗教,萨满虽然有起死回生的神秘力量,然而他们 的强势时,迟子建对有着强势的现代文明是本着批评性质询
却最终无法违抗“神”的旨意,更多时候他们只有目睹死亡,或 的态度的,这种态度是以“精神”为本根的。并将其内化融贯
者,以自己的孩子的死来换取别人孩子的生。小说中的她和 在这些诗意的自然风俗人事上,从而体现出了作家与这片土
文学评论
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博弈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柏彦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81)
摘 要 作家迟子建的获奖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写了一个弱小民族鄂温克族百年沧桑的历史,作家以历史写现实,表 现了是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博弈。作家通过对额尔古纳河右岸原始风景和人物生存哲学的倾力抒写,从而实现了自己 的“偏至”:对天人合一的生存之境的永远的留存。 关键词 诗意展现 生存哲学 留存
迟子建正是通过对原始风景的诗意展现和人物生存哲学的热 而过分悲戚,因为他们相信,死是轮回的一种形式,是万物平
度表达,本着批判性质询的态度,以自己的精神故土为本根, 衡法则的一个链条,一个生命消失了,它是去了天上,还会有
从而实现自己的“偏至”:实现对天人合一的生存之境的永远 另一个生命降临。再次是作品的叙事方式与如诗如画的语
的留存。
言,小说采取的是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
一、原始风景的诗意展现
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老了。”这是
如果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那片广袤的土地大半年是在荒凉 小说的开头,也是小说的调子,接着作品分为四个部分,《清
和寒冷中度过的,迟子建的文学世界则让这片土地有了温度, 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作者不紧不慢的道来,极尽
地域文化的描写,同样是关于民族的唯美书写,为什么都能出 供奉“玛鲁”神,跳“斡日切”舞,信奉萨满教,生吃动物的肉,男
脱的如此成功,给世人留下美到忧郁的感动,我以为二者都成 人打猎,女人染布、熟皮子……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作家对“那
功的表现了现代文明对原始文明的冲击与博弈,现代文明在 片土地挥之不去的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对流逝的诗意生活的拾
凡的神力,成了萨满。他主持着族人的葬礼、婚礼、降生礼,替
三、永远的留存
族人祈福,他的跳神可以使生病的驯鹿好转,可以让伤口消
在文本中安草的愚痴,伊莲娜的画画以及自杀,西班的食
失,他可以在舞蹈和唱歌中让一个人起死回生。他的法术甚 树皮与刻字,“我”画岩石画以及木库莲的归来都是迟子建对
至折服了狂妄的日本军官。他在部落面临着瘟疫、疾病、死亡 原始文明“偏至”的隐喻。现代文明以博弈的姿态出现在那些
这个结果做出了明确的答复:“安草儿惊叫道,阿帖,木库莲回 尤其是小说中男人的死亡,他们的生命,往往是在最旺盛的时
来了!”虽然现代文明的脚步没有停止,但那片原始的风景却 刻,戛然而止的。由于生活在山林中,他们的死,就很“绚丽”,
永远的留存在了人们的心里,并以精神印记的方式得以永存。 遭遇雷电或是遇熊害,当然,更多的死于酗酒。他们不会为死
注释: ①②迟子建,胡殷红.人类文明进程的尴尬、悲哀与无奈---与迟子建谈长篇新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艺术广角,2006 第 3 期第 34 - 35 页.
简单而朴实的歌词,流淌出的是作为母亲无奈的痛彻心底的 悲恸,又是作为萨满神拯救鄂温克人生命的凯旋赞歌。在她 身上我们看见了超然忘我的大爱与信仰的虔诚。
等威胁的时候,镇定、从容、义无反顾地迎难而上。他对生死、 柔弱的民族面前,试图让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夜之间发生改变,
人性的强烈的超然态度,使他放弃真爱,捍卫萨满的尊严,坚 在这里展现的正是个体的困境和人类的困境,与现实的困境
定不屈地带领族人抵御异族外侮,深受族人敬仰。林克死后, 发生了关联,这种关联就是对乡关何处的追问以及深深的忧
此外还有林克的野性与粗犷,达玛拉在羽毛裙子面前显
而炽烈,也在美好的夜晚制造“特别的风声”……
示出的眼神的柔软,依芙琳对纯净无瑕疵的爱情的坚守,金德
二、人物的生存哲学
的为爱殉情,达西对在新婚之夜成为寡妇的杰芙琳娜的求婚,
《额尔古纳河右岸》能获得成功,我想最打动我们的还是 伊万为救坤得而被日本人的毒打,安道尔的良善,他们尊重生
丈夫情深意笃,一生有很多孩子。生下的可爱的儿子和女儿, 地深刻的精神联系,就是那种对天人合一之境的向往,“因为
他们取名为“百合花”、“黑桦树”,却为了拯救族人,一次又一 那才是人类真正的文明之境”。②文本中万物平等的生命意识
次地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这是因为她救了不该救的人,所以 和天地人神的融化转合都是这种思想的流灌。如果说现代文
进化过程中给原始文明带来的尴尬处境。如果说 30 年代的 取”①,是作家情愫内里的外在呈现,虽然不乏理性,但抑制不
沈从文并没有对这个博弈的结果给出明确的答案,“那个人 住的忧伤使得作品通篇被一种感伤的气氛所笼罩,具有浓郁
(傩送)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迟子建则对 的抒情气质。其次,小说中人物的死亡也充满了诗意的气息,
故事中的人物以及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美好品性。这些 命,坚持信仰,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爱,看到了真,善与
品性好似升腾在那片森林上空的精神光辉,让我们感受着鄂 美,并以精神映照的方式为现代文明提供一个参照系,迟子建
温克族人民的生存哲学。
正是通过原始文明中人性的和谐与美好,来反观现代文明,并
尼都萨满是“我”的叔叔,在痛失爱人之后突然具有了非 提出质疑。
30 年代的沈从文,一部《边城》让湘西从中国走向世界, 那一个个美好的自然景物无不激荡着人们的想象,桦皮船,驯
90 年代的迟子建,一部《额尔古纳河右岸》,将一个弱小民族 鹿奶,靠老宝,风葬的棺木,烤灰鼠,食熊肉,山中的猴头与蘑
鄂温克族百年兴衰的生活际遇推到人们的视野。同样是关于 菇……都是这和谐自然旋律的一个个鲜活的音符。这里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