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08生态学基础1种群生态学huzj04种间关系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解析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地球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对生物体和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涉及生物个体、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旨在了解生物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繁殖和相互作用方式。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包括物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物种是指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个体群体,物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也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层次。
种群是指生物个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然交配群体的总称,种群是研究生物个体间相互作用和种群动态变化的重要对象。
群落是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总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较高层次,它研究的是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它研究的是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空间上的组成和功能。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观察、实验、数学模型和生态学调查。
实地观察是生态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地观察可以获取生物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实验室或控制条件下对生物个体和环境进行人为干预,可以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数学模型是生态学研究的工具,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复杂动态过程。
生态学调查是对生物个体和群落分布、结构和功能等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相对稳定性、遗传适应、能源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物个体和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一种稳定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遗传适应是指生物个体通过基因变异和选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遗传适应是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基础。
能源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维持生物体生存和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移和转化过程,物质循环是生物体生存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生态学基础知识
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涵盖了从微观的分子层面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层面的广泛内容。
这门学科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学中的生物因素。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种生命形式。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比如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老虎捕食鹿,鹿吃草,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食物链。
而在这个食物链中,每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竞争关系也是常见的,比如同一片森林中,不同的树种可能会竞争阳光、水分和土壤中的养分。
此外,共生关系也很有趣,比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帮助植物固定氮元素,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生存的场所和营养。
环境因素在生态学中同样至关重要。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空气等。
阳光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不同的生物对阳光的需求和适应方式各不相同。
比如,向日葵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花盘,以获取更多的阳光。
温度对生物的分布和生理活动有着显著影响。
有些生物能够在寒冷的极地生存,是因为它们具备特殊的抗寒机制,如厚厚的皮毛或特殊的血液流动方式。
水分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沙漠中的植物往往有着发达的根系,以吸收稀少的水分。
土壤的质地、肥力和酸碱度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生物环境则指的是周围其他生物对某一生物的影响。
比如,寄生生物会依赖宿主生物生存,同时可能对宿主的健康造成损害。
互利共生的生物相互依存,共同受益。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
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等。
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是主要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有机物。
各种动物是消费者,它们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
微生物则扮演分解者的角色,将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利用。
《生态学基础》课件
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通过采取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措施,可以减少碳排放并增加 碳汇,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 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05
CATALOGUE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总结词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核心过程,它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何被循环利用。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在生物体之间循环利用,通过生 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费者的摄食和排泄、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过程实现。物质循环的平衡对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生态学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 生态平衡等方面。它研究生物种群如何适应环境、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种群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影响。此外,生态学还研究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分布,以及生态
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生态观、近代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三个阶段。
种群的特征
种群具有空间特征、时间特征、 遗传特征和数量特征。
种间关系的类型与机制
竞争
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发生冲突, 导致生长受抑或死亡的现象。
寄生
指一个物种寄生于另一个物种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捕食
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现象。
互利共生
指两个物种通过相互合作,彼此都能获得益 处的现象。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种群生态学种内种间关系
两边取对数: lgW = lgC -3/2lgd
K=-3/2
二、领域性
• 领域(territory):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 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 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 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 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 攻驱赶入侵者等称领域行为。
3.4 种内与种间关系
基本内容: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重点内容:
密度效应 竞争与生态位理论 他感作用 捕食作用
• 种内和种间的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 期发育和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食 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内和种 间关系,即种群关系。
3.4.1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Y=W•d=Ki
W—植物个体平均干重;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常数。
原因:高密度条件下,竞争加强,生长率下降,个体变小。
2. -3/2自疏法则
•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在高密度样方中,植物 出现死亡使得密度得以稀疏的现象。
• 自疏过程中存活个体的平均株干重W与种群密度d 之间的关系为:
双核小草履虫 大草履虫
2、生态位理论
• 生态位(niche):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 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种群的密度效应是由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 出两对矛盾引起的。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 率、迁入和迁出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都对 种群密度起着调节作用
影响密度效应的因素划分
•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以将其划分为密
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气候因素
捕食、寄生、 食物、竞争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以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生态学4种间关系
7.1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
• 植物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 体间的密度效应,反映在个体产量和死亡 率上。 • 其表现只是在良好情况下可能枝繁叶茂, 而高密度下可能枝叶少、构件数少。 • 已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7.1 种内关系
---密度效应(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 y=Wd=K; • 原因:在高密 度情况下,植 株之间对光、 水、营养物等 资源的竞争十 分激烈。在资 源有限时,植 株的生长率降 低,个体变小。
---- Lotka-Voiterra模型 Lotka-
dN1/dt=r1N1(1-N1/K1) dN1/dt=r1N1(1-N1/K1-αN2/K1) dN2/dt=r2N2(1-N2/K2-βN1/ K2) • 两物种的竞争结局从理论上讲可有以下3种: ①种1胜而种2被排除;②种2胜而种1被排 除;③两种共存。
7.1 种内关系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①领域面积随其占有 者的体重而扩大 。 ②领域面积受食物品 质的影响。 ③领域面积和行为往 往随生活史,尤其 是繁殖节律而变化。
7.1 种内关系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 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等级形成的基 础是支配行为,或称支配—从属关系。 • 有利于避免种内能量的无谓消耗。 • 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择中均有 优先权,这样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得交 配和产后代的机会,从物种种群整体而言, 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7.2 种间关系
---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竞争有两种作用方式:
• 仅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而个体不直接 相互作用(利用性竞争)。 • 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干扰性 竞争)。
《生态学基础知识》课件
生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总结词:平衡与影响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03
生物种群与群落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总结词
种群是生态学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空间和时间三 个基本特征。
群落的演替与变化
总结词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环境变化和物种竞 争的影响。
详细描述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演替受到环境变化和物种竞争的影响 。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土壤变化、地形变化等,这 些因素会影响物种的适应性,从而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物种竞争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 的相互影响,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优势物种的出现和 演替的进行。
04
生物与环境关系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总结词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是指生物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通过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 形成的不同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以 及由此产生的物种多样性。
VS
详细描述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不同物种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各异 ,这些特征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 环境条件。此外,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因为它 们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总结词
种群增长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增加的过程,受到内源调 节和外源调节的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种群增长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增加的过程,是生态学中 一个重要的概念。种群增长受到内源调节和外源调节的 共同作用。内源调节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竞争、捕食、疾病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从而调节种群数量。外源调节则是指环境 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如气候、食物、栖息地等,这 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调节种群数 量。
生态学基本知识
生态学基本知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体以及它们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科学。
它是当今国际上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之一。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气象学、地学、物理学等领域紧密关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最基本的概念是生态,它指的是某个物种或者一组物种与他们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其空间存在的范围、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方式及其适应或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以及对环境中某些因素(如食物、水、空气等)的依赖程度。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生态学中研究的所有生物群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所组成的单个动态系统。
生态系统包括从物理、化学和环境角度分析的生态组分,即水、土壤、能量和无机营养物,并且考虑到生物之间以及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位是一个描述性概念,指的是一个生物种群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和能量的方式,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和生物种群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现代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这种变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工业污染、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等课题成为人类面临的头号挑战。
而生态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力武器之一。
生态学不仅可以研究自然环境中物种的适应机制,还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来改变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生态学作为当今国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态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繁荣与退化,还可以制定出更加有效地生态管理策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倡导人们更加自然地生活,并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学和动物分类学,但正式的生态学在19世纪初才开始出现。
最早的生态学家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因里希·安东尼·门克(Heinrich Anton de Bary)和雅各布·冯·乌克斯库尔(Jacobvon Uexküll)等人。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2、研究任务 • 研究生活史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及其与特定 生境的关系。 • 比较不同生活史类群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生 态学解释,而不是研究其绝对现象。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 • • • 3、研究内容 3.1 个体大小(size) 3.2 生长与发育 3.3 繁殖 3.4 扩散
一、种群生活史概述
• 其中, • 式中∑为总和,x为样方中某种个体数,f为含x个体样方 的出现频率,N为样本总数。
四、种群调节
• 生态学家提出许多不同的假说来解释种群的动态 机制,概括为: • 1、气候学派 • 2、生物学派 • 3、食物因素 • 4、自动调节学说
气候学派
•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 • 其观点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强调种 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 以色列学者博登海默认为昆虫的早期死亡率有 85~90%是由于天气条件不良而引起的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种群的内分布型分三类: ①均匀型(uniform) ②随机型(random) ③成群型(clumped)
三、种群空间格局
• • • • • 种群内分布型检验 检验指标是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2/m。 若 S2/m=0, 属均匀分布; 若 S2/m=1, 属随机分布; 若 S2/m>1(显著),属成群分布。
• • • • • • • • 4、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 不规则波动 周期性波动 种群暴发 种群衰落 种群平衡
三、种群空间格局
•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 • 种群空间格局——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 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也称为内 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探讨了生物
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依赖关系。
生态学的核心
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由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集合体。
这些物种相互作用并与环境相适应。
生物群落可以包括动物、植物
和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性单元。
它包括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并通过相互作用维持着稳定的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可以是森林、湖泊、河流或海洋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单位。
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生活方式和角色。
它包括一个物种在资源利用、生物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工作方式。
每个物种的生态位都是独特的,有助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圈
生态圈是指生态系统与其生物及非生物组成之间的完整循环。
它包括了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化。
生态圈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
作用的关键环节,它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在生
态平衡下,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平衡,物种的数量和分布
相对稳定。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基础。
以上就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我们能
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保护和管理我们的生态
系统。
生态基础知识
生态基础知识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其重要性在于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生态学知识,以加深我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一、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体、环境和其相互作用组成。
它是一个自然界的单位,包括了各种生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
在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包括食物链、食物网和共生现象等。
而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水和光照等则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二、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个体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责。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激烈竞争,这也是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
生态位可以分为种内生态位和种间生态位,种内生态位是指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间的资源利用差异,而种间生态位则是指不同物种间的资源利用差异。
三、生态圈生态圈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了所有生物和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地球上的各个生态圈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地球生态系统。
不同生态圈之间的物质和能量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交换,形成了生态圈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
四、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它不仅仅是生物的数量多少,还包括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之间的相对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灭绝。
五、资源循环资源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再利用过程。
物质可以通过生物的死亡和分解,或者通过生物的摄取和排泄等方式来循环利用。
而能量的流动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能量转化实现的。
资源循环的平衡和稳定对于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六、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活动。
生态保护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例如砍伐森林、过度捕捞和工业污染等。
《种群生态学》课件
利用种群生态学原理,研究农业生态环境 中的生物种群变化,提出农业生态环境保 护的策略和方法。
THANKS
感观看
《种群生态学》ppt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种群生态学概述 • 种群数量与动态 • 种间关系与群落结构 • 环境因素对种群的影响 • 种群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
01
CATALOGUE
种群生态学概述
种群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具有遗 传连续性和进化上的独立性。
详细描述
种群是指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具有种内 关系和种间关系,是生物群落的基本 组成单位。
种群调节与控制
种群调节
种群调节是指种群数量变化的调节机制。种 群调节机制包括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两种 类型,密度制约机制是指种群数量变化受自 身密度的制约,而非密度制约机制则是指受 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种群控制
种群控制是指采取措施调节种群数量,以维 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种群控制的 方法包括生物控制、化学控制和物理控制等 。了解种群调节和控制机制有助于制定科学
种群增长与繁殖
种群增长
种群增长是指种群数量的增加过程。种群增 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等。了解种群增长规律有 助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资源管理和 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繁殖策略
繁殖策略是指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采取的行 为和生理特征。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 策略,如单次繁殖、多次繁殖、延迟繁殖等 。了解繁殖策略有助于理解生物的生殖和生 存策略,为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提供指导。
合理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措施。
03
CATALOGUE
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理论
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理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其中种间关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生态学中,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由于环境、资源和食物等因素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种间关系主要包括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在共享有限资源时所产生的竞争行为。
常见的资源包括养分、水和光等。
竞争可以被分为直接和间接竞争。
直接竞争是指两个物种在同一生态位上争夺同一资源,而间接竞争则是由于一个物种改变了生态位,从而影响了其他物种的生存。
捕食是指一种物种吃另一种物种的行为。
这种行为被称为食性关系。
食物链是一个庞大的依赖关系网络,每种生物都被定义为一种特定的食物链中的一个级别。
一些生物在食物链的不同级别间变化,这种转变被称为食性转变。
因此,捕食关系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其中一些种类被定义为捕食者,而其他种类则被定义为食饵。
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而互不危害的关系。
共生关系可分为3种:互惠共生,竞争共生和种间“拟态”。
互惠共生是指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这段关系补充、促进或维持生物相互之间的物质或能量的交换。
竞争共生是指多种生物竞争同一物种中的无害共现。
拟态是指一些动植物具有相似的形态、颜色、行为等,以获得保护或捕食的优势。
寄生是指寄生在其他物种上的生物,从中汲取养分或对主人体做出其害。
这种关系被称为寄生关系。
寄生生物的例子包括寄生虫、寄生细菌和寄生真菌。
他们损害其宿主,以提供其自身养分需求。
生态学家发现,各种种间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网络。
离开这种生态系统,物种可能找不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
在这个网络中,物种之间的变化和响应需要相当时间和精力,每个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网络的变化。
总之,种间关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物种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特征。
只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环境和资源,以确保我们和未来代人的生活和幸福。
生物生态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物生态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生物的种群生态学1. 种群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种群是指生物学上具有相同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数量、生活史特征、种群密度与生物量、种群结构与生态位等内容。
2. 种群的生存与增长种群的生存与增长受到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影响。
生存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移民率,而增长则包括繁殖率和移民率。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通常受到资源的限制,如食物、空间和栖息地等。
3. 种群密度与种群生态学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包含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的变化对种群的分布、数量和生长状况等都有很大影响。
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导致资源的竞争加剧、捕食者的增多或者疾病的传播等不利因素,从而影响种群的生存和增长。
4. 种群的结构与生态位种群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在不同生活史阶段、不同性别、不同体型和不同性别比例上的分布情况。
生态位是指种群在其所占据的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生存的条件和资源的利用方式等。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的集合,非生物因素包括空气、水、土壤、阳光等。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食物链的传递过程实现的。
光合作用是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而食物链则是能量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的过程。
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在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流动和转化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的间接流动和转化,水循环则是指水在大气、陆地和海洋等地球不同部分的流动和转化过程。
4.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非生物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植物种群生态学:遗传与种间关系汇总
遗传漂变 genetic drift: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自然种群等位 基因的频率变化都受到机会因子的影响,因为等位基因从 一个世代传递到下一个世代,类似于导致频率变化的随即 取样过程。在没有选择的条件下,即等位基因中性且无表 型效应,繁殖的过程相当于一次随即抽样,每个等位基因 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亲本等位基因频率于子代完全相 同的概率是极小的,所以等位基因频率在实际的种群中呈 现世代随即波动,这就是所谓遗传漂变。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没有产生变异(包括表现型与基因型),即种 群内个体没有形态、生理、行为与生态特征上的差异,也没有存 活力与生育力上的差异,则自然选择没有基础,因此自然选择不 能够起作用。
如果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不存在存活力与生育力上的差别, 那么也没有自然选择,在这样的基因型之间,选择是为中性的。
2020/8/6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1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三)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再来看遗传漂变:其强度决定于种群的大小,种群越 大,遗传漂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
遗传漂变的大小:种群大小的倒数,可以作为遗传漂 变强度的指标。如果种群大小为1,000,那么遗传漂变 强度就为0.001。
物种形成的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通常由于地理屏 障或者相距很远,将两个种群彼此隔开,阻碍了种群 间交换与基因交流;(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 上彼此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进化,适应于各自特殊 的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经过前两个时期以 后,即使地理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相遇和 接触,但是由于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不能够进行基 因交流,因此成为两个物种,物种形成完成。
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根据电泳方法的 研究,发现有Ba和Bb两个等位基因。Ba在南方水域占 优势,催化能力在30℃时最强;而Bb在北方水域占优 势,催化能力在20℃时最强。结果发现,基因频率随 着纬度的变化作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渐变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种群关系
1 种内关系 Intraspecific interaction
2 种间关系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
1 种内关系 No
1.1 什么是种内关系 1.2 类别
1.2.1 互利合作关系 1.2.2 竞争关系 1.2.3 残杀关系
0-
对 A 无害,对 B 有害
+ - A 吃 B 的个体,A 的个体>B 的个
体
+-
A 寄生于 B,A 个体<B 个体
00
彼此互不影响
+0
对 A 有利,对 B 无害
+ + 对 A、B 都有利,但彼此可以独立
+ + 对 A、B 有利,彼此相互依靠
2.1.3 正负相互作用
(1)负相互作用
✓两个物种间的关系至少对一方是不利的关系。 ✓包括竞争、偏害、捕食和寄生。
(5)拟寄生
导致寄主死亡的一种寄生现象,是介于 捕食和寄生之间的一种种间关系。
例子见图43。
图43 拟寄生:寄生蜂 将卵产在别的昆虫体内
2.2.5 偏害作用(amensalism)
在生物界也非常普遍,常见的主要有: (1)异种抑制作用
✓ 定义:植物能分泌一种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的现 象。
(2)例子-动物与动物
蚜虫与蚂蚁(蜜露与保卫)
➢ 动物与动物
蟹与腔肠动物(运动与伪装) 裂唇鱼与笛鲷(吃寄生虫与食物)
蓝 带 裂 唇 鱼
隆头鱼中的蓝带裂唇鱼,是具有十分奇妙习性的一 种鱼,它们会毫不在乎地接近比自己体形大的鱼, 例如石斑和笛鲷。它们以清理大鱼口中或鳃内的寄 生虫为食,而这些大鱼非但不想吃它们,甚至主动 地接近它们,可说是受到大鱼的十分欢迎。因此蓝 带裂唇鱼有医生鱼、清洁鱼等别名。
(2)正相互作用
✓物种间的关系对彼此都无害,而且至少对一方 是有利的。
✓包括偏利共生、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2.2 种间关系分述
2.2.1 原始合作 2.2.2 偏利共生 2.2.3 互利共生 2.2.4 寄生 2.2.5 种间竞争 2.2.6 捕食作用
2.2.1 原始合作-兼性共生
(1)定义
两物种的相互关系虽对双方都有益处,但两者 之间的依赖不强烈,彼此均能独立生活。
✓ 例子——胡桃树能分泌胡桃醌,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2)抗生作用
✓ 定义:一种微生物能产生一种能抑制另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化 学物质的现象。
✓ 例子——青霉素、红霉素等。
高等水生植 物克藻作用
➢ For example, Walnut quinine (胡 桃醌) secreted by walnut (胡桃) can inhibit the growth of its surrounding plants
✓-3/2自疏现象 W=C d-a Where W为个体体重,d为密度,C为常 数。
1.2.3 残杀关系
✓ 杀婴 ✓ 同胞相残
2 种间关系 Yes
2.1 种间关系类型概述 2.2 种间关系分述
2.1 种间关系类型概述
2.1.1 定义 种间关系: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 间和空间环境中生活,由于不同物种之间成 为环境因子,故形成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 作用。
(1)定义
对物种双方都是必需的,没有对方,另一方将 不能生存的一种种间关系,又称专性共生。
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严酷的环境条件(如高寒、缺 氧或干旱等),共生越普遍。
(2)例子
✓ 白蚁与鞭毛虫 白蚁与其肠道内的腹鞭毛虫(生存环境与帮助消化
纤维素)
2.2.3 互利共生
✓地衣(lichen)
-1867前:绿色 植物。
1.2.1 互利合作关系
✓ 婚配关系 ✓ 集群和社群行为
集群利弊分析
• 对猎物的好处 • 对捕食者的好处
A 不容易被捕食者发现 B 稀释效应 C 警觉性提高有助于及
早发现捕食者 D 集体防御 E 迷惑捕食者
A 通过信息交换更快地 找到食物
B 提高捕食成功率 C 便于捕捉较大的猎物 D 有利于捕食者在与其
它捕食者的竞争中取 胜
• 社群生活的代价
A 资源竞争随着群体大小的增加而 增加;
B 增加疾病和寄生物传播的机会。
1.2.2 种内竞争
✓ 表现形式
- 配偶竞争; - 食物竞争; - 产卵场(巢)竞争; - 栖息地竞争;
1.2.2 种内竞争yes
✓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Y=Wa d=Ki Where Y为单位面积产量,Wa为个体平均 体重,d为密度。Ki常数。
- 地衣单细胞藻 类、 真菌共生体 (1867,德国植 物学家S.施文德 纳)。
2.2.4 寄生
(1)定义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 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寄主的危害。
(2)寄生与捕食的比较
✓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与捕食的弱肉 强食不同。
✓捕食通常将猎物杀死;而寄生一般不 “立即”或直接杀死寄主。
2.2.1 原始合作-兼性共生
(2)例子-动物与植物
➢ 动物与植物
开花植物与蜜蜂 食草兽与草本植物
2.2.2 偏利共生
(1)定义
两个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其中一方有 利,对另一方无害的情况。
(2)例子
✓ 藤壶与鲸:藤壶固着于鲸背,遨游四海, 增加获取食物机会,得利; 鲸则未受到明 显的利害。
2.2.3 互利共生
➢水花生, 菱, 浮萍 vs. 栅藻. 太湖水 域几种高等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 农 村生态环境, 2001,17(3):42-44,47
2.2.62)狭义捕食
狭义捕食:华南虎与鹿
2.1 种间关系类型概述
2.1.2 三种形式
✓ 有利: “+” ✓ 有害: “-” ✓ 中性: “0”
2.1.3 八小类(作用类型细分)
竞争、偏害、捕食、寄生、 中性、偏利、共生、原始合作
八小类-种间关系类型
关系类型
竞争 偏害 捕食
寄生 中性 偏利 原始合作 共生
物种 AB --
关系的特点 彼此相互抑制
2.2.5 寄生
(3)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寄主与寄生者进行“军备竞赛”。 另一方面,寄生者也在向对寄主危害程度 最小的方向进化,这也最有利于它自身的利益。
(4)协同进化的定义
✓ 有关系的双方相互适应对方的变化而共同进化的现 象。
✓ 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前一物种性状 的反应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