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和处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7—199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血吸虫病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

3.2 慢性血吸虫病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

3.3 晚期血吸虫病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血吸虫病检测标准

血吸虫病检测标准

血吸虫病检测标准
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引起。

该疾病主要
存在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广泛分布于农村和沿海地区。

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血吸虫病检测标准是十分关键的。

一、检测方法
1.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了血吸虫。

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常规判断标准是OD值
≥0.1为阳性。

2. 粪便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粪便中是否存在血吸虫卵来判断是否感
染了血吸虫。

常用的方法是KATO-KATZ法,其标准是每克粪便中血
吸虫卵数量≥100个为阳性。

二、判断标准
血清学检测和粪便检测两者结合使用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感
染了血吸虫。

在实际应用中,若仅通过血清学检测,为避免假阳性结果,需进行复检。

若仅通过粪便检测,需连续检测三天才能判断是否
感染血吸虫。

同时,血清学检测和粪便检测在治疗后的跟踪评估中也
十分重要,可了解治疗效果。

三、注意事项
1. 检测时间:血吸虫病检测一般在发病后4-6周进行,若检测时机过早,则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2. 收集样本:对于血清学检测样本,需严格遵守规定,采集15ml左
右的静脉血;对于粪便检测样本,需收集新鲜粪便,或在24小时内保存在4℃下,避免样本的泛化和干燥。

3. 仪器设备:检测时需确保仪器设备的精度和稳定性,以避免影响检
测结果。

通过科学合理的血吸虫病检测标准,早期发现感染者,及时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同时,对于长期在疫区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定期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身体健康。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诊断:诊断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

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

1.病原学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血吸虫虫卵和毛蚴以及直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称病原学检查, 是确诊血吸虫病的依据。

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改良加藤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塑料杯顶管孵化法等。

2.免疫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包括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体、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

常采用的诊断方法有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鉴别诊断:1.急性血吸虫病:须与败血症、疟疾、伤寒与副伤寒,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病毒感染, 其他肠道疾病鉴别。

主要根据籍贯、职业、流行季节, 疫水接触史、高热、肝脏肿大伴压痛、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大便孵化阳性为鉴别要点。

2.慢性血吸虫病:须与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直肠癌等病鉴别。

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可确诊。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有助于本病之诊断。

肠镜检查及组织检查可有助于确诊。

粪便常规检查、培养、X线钡剂灌肠, 诊断性治疗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须与门脉性肝硬变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硬变鉴别。

血吸虫病肝硬变的门脉高压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腹水、腹壁静脉怒张改变较为突出, 肝细胞功能改变较轻, 肝表面高低不平。

门静脉性肝硬变表现为乏力, 厌食、黄疸、血管痣、肝肿大显著甚至缩小, 不易摸到表面结节, 且有活动性肝功改变, 如转氨酶增高等。

4.异位血吸虫病:肺血吸虫病须与支气管炎、粟粒性肺结核, 肺吸虫病鉴别。

急性脑血吸虫病应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慢性脑血吸虫病应与脑瘤及癫痫鉴别。

尾蚴性皮炎需与稻田皮炎鉴别。

稻田皮炎由寄生于牛、羊、鸭等动物的门静脉中的动物血吸虫尾蚴侵袭皮肤引起, 多见于我国东南、东北、西南各省市。

宿主排卵入水、孵出毛蚴、入锥实螺, 后尾蚴逸出螺体。

血吸虫病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血吸虫病诊断张家银 2021-12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一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三)易感性: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 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宿主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免疫应答,一方面通过肉芽肿反应将虫卵破坏清除,并能隔离和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减少血液循环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和对机体的损害;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破坏了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疤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

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组织血管内形成,堵塞血管,破坏血管结构,导致组织纤维化,这类病变主要见于虫卵沉积较多的器官,如肝和结肠,在肝内,虫卵肉芽肿位于门脉分支终端,窦前静脉,故肝的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在重度感染患者,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肝切面上,围绕在门静脉周围长而白色的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内,称干线型纤维化(pipestem fibrosis), 是晚期血吸虫病特征性病变。

各型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二临床表现(1)急性期临床上常有如下特点: 1.发热:为本期主要的症状,发热的高低,期限和热型视感染轻重而异。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 急性血吸虫病acute schistosomiasis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 慢性血吸虫病 chronic schistosomiasis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 晚期血吸虫病 advanced schistosomiasis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

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 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 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 实验室检测3.3.1 下列试验至少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

ws 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6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是卫生部颁布的关于血吸虫病诊断的国家标准。

以下其主要内容: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疑似血吸虫病患者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诊断原则:血吸虫病的诊断应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诊断标准:血吸虫病的诊断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三个等级。

疑似病例:有疫区生活史或与疫区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症状,并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的患者。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的基础上,粪便或直肠棉拭子检查发现血吸虫卵或毛蚴,或血清学试验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弓|起的肝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基础上,经过病原学检查(如肠系膜淋巴结穿刺、腹腔镜检查等)或血清学试验等方法,证实存在血吸虫感染。

鉴别诊断:血吸虫病应与疟疾、伤寒、败血症等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同时,对于有肝脏肿大和肠道炎症病变的患者,还应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相鉴别。

以上是WS 261-2006血吸虫病诊断标准的主要内容,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制定:审核:批准:。

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

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

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
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首先,通过患者的病史了解其生活、工作环境和接触史,尤其是是否有饮用过受污染的水源。

其次,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肝脏肿大、腹水、黄疸等症状,这些症状都可能与血吸虫病有关。

再者,实验室检查是血吸虫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血液检查、粪便检查和尿液检查等。

血液检查可以发现寄生虫引起的贫血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检查可以发现血吸虫卵,尿液检查可以发现血尿和蛋白尿等。

最后,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等可以帮助观察肝脏和肠道的病变情况,对血吸虫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除了以上的金标准,还有一些新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中,如免疫学
诊断方法、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和纳米技术诊断方法等,这些新的诊断方法可能会成为未来血吸虫诊断的重要手段。

但无论如何,对血吸虫病的诊断都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血吸虫诊断的金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病史、临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才能更加准确地诊断血吸虫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血吸虫诊断的方法会更加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巨脾型)的临床路径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巨脾型)的临床路径

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一、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者(ICD-10:B65.206)。

内科药物治疗者。

(二)诊断依据。

1.符合晚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61-2006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1)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2)临床有门静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结肠肉芽肿表现。

(3)粪检查获虫卵或毛蚴,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

(4)免疫学检查阳性。

(5)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具备(1)和(2)。

确诊病例,(1)、(2)和(3)。

临床诊断,(1)、(2)和(4)。

2.有腹水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腹胀、腹围增大,腹水征阳性。

3.腹部超声或CT检查有腹腔积液。

4.腹腔穿抽出腹水并送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血吸虫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管理办法》和《晚期血吸虫病人外科治疗救助项目技术方案》(卫办疾控发〔2005〕29 号)。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量;2.药物治疗:护肝、利尿剂、白蛋白等;3.防止并发症:控制感染,防止上消化道出血;4.病原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患者,吡喹酮列为禁忌,只有在腹水完全消失达半年以上且病情稳定才考虑用吡喹酮杀虫。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晚期血吸虫病(轻-中度腹水)患者;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作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管理。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型、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氨;血吸虫免疫学检查;(3)凝血功能、输血前五项;(4)肿瘤标志物:AFP、CEA;(5)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腹部超声(包括腹部重要脏器、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

血吸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 胸部X线片检查大多数有明显的肺实质病变, 胸部 线片检查大多数有明显的肺实质病变, 线片检查大多数有明显的肺实质病变 早期见两侧肺纹增加, 早期见两侧肺纹增加,继而肺出现散在性 点状浸润,边缘模糊,以中下部为多。 点状浸润,边缘模糊,以中下部为多。病 变一般在3~ 个月后逐渐消失 个月后逐渐消失。 变一般在 ~6个月后逐渐消失。偶见虫卵 沉积胃幽门部或胃底部粘膜下层, 沉积胃幽门部或胃底部粘膜下层,可见组 织增生,胃壁增厚、肉芽肿、息肉等改变, 织增生,胃壁增厚、肉芽肿、息肉等改变, 形成溃疡时, 形成溃疡时,常有呕血及幽门梗阻等引起 的临床表现,常可误诊为溃疡病或胃癌。 的临床表现,常可误诊为溃疡病或胃癌。 此外,偶见虫卵沉积皮肤、输卵管、 此外,偶见虫卵沉积皮肤、输卵管、子宫 颈、心包、胰腺、肾上腺、睾丸、付睾等 心包、胰腺、肾上腺、睾丸、 部位,引起局部病变。 部位,引起局部病变。
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 中等型(Ⅱ度)腹水患者腹水较明显 中等型( 腹围80~ ),能耐受水但不 (腹围 ~90cm),能耐受水但不 ), 耐钠,对间歇应用利尿剂反应尚好, 耐钠,对间歇应用利尿剂反应尚好, 部分患者有低白蛋白血症, 部分患者有低白蛋白血症,少数病人 有低钠血症。重型( 有低钠血症。重型(Ⅲ度)患者腹围 常>90cm,腹水存在时间常在 月以 ,腹水存在时间常在3月以 无自发性利尿, 上,无自发性利尿,对利尿剂常无反 应,多数有低白蛋白血症,半数以上 多数有低白蛋白血症, 患者有低钠血症, 患者有低钠血症,可能有功能性肾功 能衰竭表现,对水与钠均不能耐受。 能衰竭表现,对水与钠均不能耐受。
慢性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A. 有疫水接触史; 有疫水接触史; B. 无症征,或肝左叶肿大,间有腹痛,腹 无症征,或肝左叶肿大,间有腹痛, 泻或脓血 C. 粪便检查出虫卵或毛蚴,或直检查出虫卵, 粪便检查出虫卵或毛蚴,或直检查出虫卵, 有治疗史者应为近期变性虫卵或活虫卵。 有治疗史者应为近期变性虫卵或活虫卵。 D. 免疫学检测阳性。或有治疗史治后三年 免疫学检测阳性。 检测阳性,循环抗原检测阳性。 检测阳性,循环抗原检测阳性。 疑似病例: 疑似病例:A+B; ; 确诊病例: 确诊病例:A+B+C; ; 临床诊断:A+B+D; 临床诊断: ;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血吸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体5种血吸虫生活史比较
虫类
成虫寄生部位 虫卵分布
日本血吸虫 肠系膜下静脉 肠壁、肝
痔上静脉、门静脉
虫卵排出 寄生宿主
中间宿主 地理分布

牛、羊、
钉螺
中国、菲律宾、
猪犬、猫及啮齿
日本、印度尼
类等7个目40余种
西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曼氏血吸虫 肠系膜下静脉 肠壁、肝 粪 痔静脉丛、肠系膜 上静脉
猴、狒狒、啮齿 双脐螺 类等7个目约40 余种
在考虑诊断血吸虫病是应与下列疾病进行 鉴别诊断:
1.伤寒: 近年来伤寒亦发生变异,临床表现不典型,稽留 热、相对缓脉已趋少见,肥达氏反应抗体不高,甚至完全 阴性者可达10%-30%。现主张用酶标法检查血清抗原或检 测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与免疫球蛋白G型抗体.急性血 吸虫病重型可出现类似伤寒的中毒症状,肥达氏反应也可以 增高,但嗜酸性粒细胞与白细胞增高,是急性血吸虫病有别于 伤寒。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合并伤寒者,病情迁延,治疗 效果不佳,有研究发现伤寒杆菌也钻入血吸虫成虫体内, 使抗菌药无效,当血液中抗菌药物浓度下降或消失时,细 菌离开血吸虫成虫而进入血液,再次造成对人体致病。近 有主张进行一次杀虫治疗,可能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比较复杂的生物与生
物之间的关系,从利害关系可粗略地分为共栖 关系、共生关系和寄生关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得利,另一方受害,
此称寄生关系。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其中一种生物长期地或暂时
地生长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而获得营养,
并使对方受到损害,将寄生的一方叫寄生物,被寄生
有的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在某些 动物,并可能随时传给人。从流行病学角度看, 这些动物就成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临床医生试题题库(血吸虫病)

临床医生试题题库(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试题题库一、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1.吡喹酮是当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对移行期童虫也有明显的杀灭效果。

()2.有疫水接触史,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的病人即可定义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

()3.人接触疫水的次数愈多,接触时间愈久,暴露的面积愈大,则感染血吸虫的机会愈多,感染的程度愈重。

()4.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致病阶段为成虫阶段。

()5.日本血吸虫进入人体以后的移行途径为:皮肤、小静脉或淋巴管、右心、肺、左心、主动脉、门静脉、肠系膜静脉。

()6.日本血吸虫在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部位为肝和肠壁。

()7.50%以上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

()8.急性期血吸虫病患者,排便多为果酱样便。

()9.日本血吸虫成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为门脉-肠系膜动脉系统。

()10.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救治原则应遵循先重后轻、分期安排、严格筛查救治对象.定点救治及病人知情自愿等原则。

()11.某病人出现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症状,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粪检查获血吸虫卵并孵化出毛蚴,可确定为急性血吸虫病临床诊断病例。

( )12.接触疫区的露水不会感染血吸虫病。

( )13.我国流行日本血吸虫病,它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引起,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 )14.人接触疫水后可感染血吸虫,所谓疫水是指含有钉螺的水体。

( )15.吡喹酮不仅是很好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而且对重复感染有预防作用。

( )二、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日本血吸虫在人体内的致病阶段包括()A.虫、毛蚴、尾蚴、虫卵B.成虫、毛蚴、尾蚴、童虫C.成虫、尾蚴、虫卵、童虫D.毛蚴、尾蚴、虫卵、童虫2.目前检测抗体的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中应除外的是()A.环卵沉淀试验B.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C.补体结合试验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下列描述中属于正确的是()A.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终宿主B.尾蚴钻入宿主皮肤后,即转化为成虫C.虫卵入水被钉螺吞食,在钉螺体内孵出毛蚴D.成虫所产虫卵绝大部分沉积于终宿主的结肠和肝脏4.人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最早可在粪便中查获虫卵的时间大约为()A.15天B.35天C.60天D.90天5. 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主要流行的地区是()A.黄河流域及其以北B.黄河流域及其以南C.长江流域及其以南D.长江流域及其以北6.我国血吸虫病湖沼型流行区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A.长江三角洲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处B.我国的南部,如四川、云南等地C.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D.我国的西部地区7.日本血吸虫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为()A.阿本哒唑B.青蒿素C.槟榔南瓜子合剂D.吡喹酮8.日本血吸虫病临床确诊的依据为()A.免疫学检查B.病原学检查C.超声波检查D.磁共振检查9.日本血吸虫病感染方式为()A.生食淡水鱼虾B.生吃水生植物C.接触疫水经皮肤感染D.接触土壤经皮肤感染10.从免疫病理学角度来说,血吸虫病属于()A.代谢性疾病B.免疫性疾病C.肠炎D.肝病11.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A.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B.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C.肝脏D.肠腔12.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或发现有可能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内尽快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血吸虫病诊断金标准

血吸虫病诊断金标准

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患者体内不同的器官组织,能够找到血吸虫的虫卵、成虫,这是诊断血吸虫病的金标准。

在患者的粪便、肠道黏膜可以找到血吸虫的虫卵,慢性期在肝脏也可以找到血吸虫。

同时如果血吸虫存在异位器官寄生的可能,比如寄生在肺、肾脏、神经系统,通过穿刺组织病理学的方法,找到血吸虫的虫卵,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之一;
2、可以采取血吸虫针对性的抗体检查,考虑诊断血吸虫病;
3、在器官或者是体液当中,找到了血吸虫感染的核酸,也是诊断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要进行穿刺操作,从而取得机体组织诊断血吸虫病。

血吸虫诊断标准

血吸虫诊断标准

血吸虫诊断标准
嘿,咱今儿就来好好聊聊血吸虫诊断标准这事儿!你说血吸虫这玩意儿,就像个偷偷摸摸的小坏蛋,在咱身体里捣乱呢。

那咱怎么知道它有没有在捣鬼呀?首先得看看有没有一些特别的症状呗。

就好比说,突然莫名其妙地发热啦,还觉得浑身没劲儿,就像那泄了气的皮球似的。

肚子也可能不舒服,说不定还会胀胀的呢。

这时候你就得多个心眼啦,难不成是血吸虫在搞鬼?
然后呢,医生可能会让咱去做些检查。

这就好像是警察抓小偷,得有证据呀!查血就是个重要的办法,看看血液里有没有什么异常的指标。

这指标就像是给血吸虫贴的标签,一旦发现了,嘿,它就跑不掉啦!
还有啊,医生可能还会通过其他的检查来确定,比如超声啥的。

这就好像是拿着放大镜在咱身体里找线索呢。

要是真发现了血吸虫的踪迹,那可就真相大白啦!
你想想,要是身体里真有血吸虫在那瞎折腾,咱能不管吗?咱得赶紧把它揪出来呀!这诊断标准就像是我们的武器,有了它,我们才能准确地发现敌人,然后把它打败。

要是我们自己都不重视这些症状,那不是给血吸虫机会让它继续捣乱吗?咱可不能这么傻呀!就像家里进了老鼠,你不赶紧找出来,还等它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呀?
所以呀,大家都要记住这些诊断标准,一旦觉得身体有啥不对劲的,赶紧去看医生。

别等到问题严重了才后悔莫及。

血吸虫虽然狡猾,但咱有办法对付它!咱可不能让这小坏蛋在咱身体里逍遥法外,大家说是不是呀!
总之,血吸虫诊断标准很重要,大家要牢记在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让血吸虫无从下手!。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诊断血吸虫病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诊断血吸虫病
胞破裂、溶血
(三)红细胞鞣化
取1/10000鞣酸溶液与等量2.5%红细胞悬液 混匀,置于37℃ 中15min,并不断摇动。洗 涤,去除多余的鞣酸。
鞣化红细胞的优点 鞣化后红细胞易吸附蛋白抗原。
(四)红细胞致敏
取虫卵抗原原液1:100稀释,与2.5%的鞣化红 细胞等量混合,置于37℃水浴中30min,并不断摇 动,然后离心,洗涤,去除多余抗原。
用含有5%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56℃灭活) 的pH7.2PBS保护液,配成10%浓度的
(五)致敏红细胞的冰冻干燥
将上述致敏红细胞悬液摇匀,分装于2ml安瓿 内。每支0.4ml,立即放入-40℃冰箱冰冻,待全部 分装完毕后,移入冰冻干燥机内,冰冻干燥约24h, 干燥后封口,保存于4℃中备用。
(二)红细胞醛化
取人“O”型血红细胞3份(不同个体) 混合 ,用生理盐水洗涤 。置冰浴内,将戊 二醛溶液慢慢滴入红细胞悬液中,边加边 摇,醛化1h。用1/10000的柳硫汞蒸馏水配 成10%的红细胞悬液,置于4℃备用。
醛化红细胞优点 克服了个体差异,保证实验重复性 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时间,在4℃可保存1年 避免操作过程中因振荡、低渗、冻融使红细
(四)在第2、第3孔中各加致敏红细胞悬液 25μl,将反应板放在振荡器上振荡1min,室 温下静置45min,观察反应结果。
四、反应标准
(一)阴性反应:红细胞全部下沉在 凹底部,形成紧密的圆点,周围整齐 清晰。 (二)阳性反应:待检者血清以1:10 稀释度出现凝集反应为阳性起点
(三)反应强度 “-”:红细胞全部下沉在凹底部,形成紧密 的 圆点,周围整齐清晰 “+”:多数红细胞下沉在凹底部形成圆点, 周围可见少量凝集红细胞 “++”:凹底部可见明显的红点,凝集红细 胞在底部形成小薄层

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

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

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介绍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

其诊断是预防和治疗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基础。

血清学诊断方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诊断手段,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感染血吸虫病的个体。

血清学诊断方法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血清沉淀试验–原理:通过检测病人的血清中是否存在血吸虫病特异性抗体的沉淀反应来确定感染情况。

–步骤:将病人的血清与抗原交互作用,如果存在抗原抗体结合则会产生沉淀。

–优势:操作简单、结果明确。

–缺点:对早期感染的敏感性较低。

2.血清免疫荧光试验–原理:将病人的血清与血吸虫病抗原结合,然后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检测,并观察荧光是否出现。

–步骤:将标记荧光的抗人免疫球蛋白加入样品中,如果存在抗原抗体结合,则可观察到荧光信号。

–优势:敏感性高、结果可靠。

–缺点: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设备。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原理:利用血吸虫病特异性抗原与病人血清中的抗体结合,通过酶标记的二抗检测结果。

–步骤:将样品与抗原结合,然后加入酶标记的二抗,观察酶活性是否出现变化。

–优势:操作简便、灵敏度高。

–缺点:可能存在交叉反应,并需注意质量控制。

4.免疫电泳–原理:将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沿电场迁移,通过特定抗原与抗体结合来检测抗原抗体反应。

–步骤:将血清样品置于凝胶中,通过电泳进行分离和检测。

–优势:结果清晰可见,并可进行进一步定性和定量分析。

–缺点:操作复杂,需要特殊仪器。

5.抗原检测–原理:通过检测血液或粪便样本中的血吸虫病抗原来确定感染情况。

–步骤:将样品加入抗原检测试剂盒中,观察结果是否呈阳性。

–优势:操作简单、快速。

–缺点:对感染早期的敏感性较低。

结论血清学诊断方法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不同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清学诊断方法的应用血清学诊断方法在血吸虫病的早期筛查、疫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家畜血吸虫实验室检测指标

家畜血吸虫实验室检测指标

家畜血吸虫实验室检测指标1,查病对象和频次1.1一类流行村每年对6-65岁常住居民采用询检法查病1~2次,受检率达90%以上。

1.2二类流行村每年传播季节结束后1个月,对有疫水接触史的6-65岁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

1.3三类流行村每2年在传播季节结束后,对有疫水接触史的6-65岁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

1.4四类流行村每3年对有钉螺分布的村民组和有疫水接触史的6-65岁常住居民,采用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受检率均达90%以上。

对当年检获感染性钉螺的村,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相关村民组6-65岁常住居民查病1次,受检率达90%以上。

1.5五类流行村对当年检获钉螺的村,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相关村民组6-65岁常住居民查病1次,受检率均达90%以上。

1.6对有疫水接触史的流动人群,每年采用询检法或血清学方法查病1次。

2查病方法2.1询检法主要是询问受检人员在末次治疗后,近1~2年有无疫水接触史及有无发热、腹泻等主要血吸虫病症状。

2.1.1材料准备听诊器、血压计、询检法调查登记表。

2.1.2操作步骤2.1.2.1应仔细询问受检者血吸虫病查治史、末次治疗时间及此后接触疫水地点、时间、接触方式及出现的症状。

2.1.2.2必要的体格检查排除其他非血吸虫病引起的发热、腹泻、肝肿大等临床症状体征。

2.1.3诊断标准末次治疗后,近1-2年内有疫水接触史或疑似血吸虫病症状,定为本法阳性。

2.1.4注意事项2.1.4.1应注意受检者接触水体地点周围的钉螺分布变迁及现状。

2.1.4.2避免诱导性询问血吸虫病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2血清学方法根据抗原和特异性抗体结合原理,用已知抗原(抗体)和采集的人体血清进行体外检测抗体(抗原)的方法。

目前人群查病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如下几种,可选任何一种方法进行病情调查,由于血清学方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一般不用于效果评价。

2.2.1环卵沉淀试验(COPT)2.2.1.1材料准备抗原(热处理超声干燥虫卵粉)、石蜡、载(盖)玻片、显微镜、温箱、离心机、滴管、塑料管、针头等。

血吸虫病检查方法

血吸虫病检查方法

血吸虫病检查方法
血吸虫病的检查方法包括:
1. 钩蚴结节试验(Cercarial Dermatitis Test, CDT):通过在患者皮肤上施用血吸虫幼虫(蚴)溶液,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发生,如红肿、瘙痒等症状。

2. 血吸虫虫卵检查:通过检查患者大便或尿液中是否存在血吸虫虫卵来确认血吸虫病的诊断。

一般使用显微镜观察或专门的虫卵检查设备进行检测。

3.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抗血吸虫抗体或抗原来判断是否感染了血吸虫病。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Coombs试验)、间接血凝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等。

4.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用于发现血吸虫病相关脏器损伤的情况,如肝脏、肺部等器官的病变。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肠道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等可帮助发现血吸虫病引起的肠道和腹部病变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261-2006)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血吸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在我国特指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2.2急性血吸虫病由于人在短期内一次感染或再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而出现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等一系列的急性症状。

潜伏期大多为30d~60d,平均约41.5d。

2.3慢性血吸虫病是指人体经常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使临床表现较轻,或无症状、体征。

急性血吸虫病未治愈者,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

2.4晚期血吸虫病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

病人由于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彻底的治疗,一般经过2年~10年的病理发展过程,可演变成晚期血吸虫病。

3.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多次疫水接触史。

3.2临床表现(参见附录A)3.2.1发热、肝脏肿大及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脏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结肠肉芽肿或侏儒表现。

3.3实验室检测3.3.1下列试验至少有一种反应阳性(见附录B)3.3.1.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4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5.1急性血吸虫病5.1.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3.1.1和3.2.1。

5.1.2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1或3.4。

5.1.3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2。

5.2慢性血吸虫病5.2.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1。

5.2.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2或3.3.3。

5.3晚期血吸虫病5.3.1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1(既往确诊血吸虫病者可血清学诊断阴性)。

5.3.2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2或3.3.3。

6 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6.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疟疾、伤寒、副伤寒、肝脓肿、败血症、粟粒型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与急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应注意结节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疟疾、结核性腹膜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与晚期血吸虫病有相似临床症状疾病的鉴别。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A.1流行病学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浙江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流行区最东为上海市南汇区,东经121°51′;最南为广西的玉林市,北纬22°20′;最西为云南省云龙县,东经99°04′;最北为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15′。

血吸虫病的传播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特点,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人和40多种哺乳动物均可感染血吸虫病,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了疫水后感染血吸虫。

影响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如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

社会因素是指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

A.2临床表现A2.1急性血吸虫病对发生于初次感染者,在接触疫水后1d~2d内,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部分病人感到痒。

突出症状是发热,特点是病人体温午后开始逐渐升高,傍晚时达到高峰,至午夜大汗热退,热退后病人症状明显减轻。

病人绝大多数有肝脏肿大,并伴有压痛。

感染较重者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脏肿大。

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可导致死亡。

A2.2慢性血吸虫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偶有轻度肝脏或脾脏仗大,多数肝功能正常。

但可因重复感染而出现明显的症状与体征。

常见的症状有间歇性慢性腹泻、慢性痢疾。

腹泻、粘液血便常于劳累后加重。

有的可表现明显的肝脏肿大,以左叶显著,且部分人有脾脏肿大。

嗜酸粒细胞多数增高。

A2.3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常有不规则的腹痛、腹泻或大便不规则、纳差、食后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

时有低热、消瘦、乏力,导致劳动力减退。

常伴有性功能减退。

肝脏肿大,质硬,无压痛。

脾脏肿大明显,可达脐下。

腹壁静脉曲张。

进一步发展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黄疸,甚至出现肝昏迷。

患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病毒性肝炎而明显加重病情。

晚期血吸虫病分为4种类型:①巨脾型:指脾脏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者。

②腹水型:患者常在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过度劳累或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后诱发,腹水可时消时现,病程从数年到10年以上。

③结肠增厚型:亦称结肠肉芽肿型或结肠增殖型。

常表现有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或索条状物,有轻度压痛。

④侏儒型:系儿童时反复多次感染血吸虫,又未及时治疗所致,患者发育迟缓,身体矮小。

实验室检查多见贫血、肝功能异常,严重病例(如腹水)可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血清学检查B.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B.1.1抗原:为用葡聚糖凝胶G100初步纯化的SEA致敏的绵羊红细胞。

所用绵羊红细胞先经2.5%戊二醛化及1:5000鞣酸溶液鞣化后再行致敏。

致敏后的红细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PBS配5%悬液,分装安瓿低压冻干封存。

每批致敏红细胞作效价测定,滴度达1:1280~1:2560为合格。

抗原也可采用SEA和AUA的混合抗原;血球也可采用人“O”型红细胞。

B.1.2操作方法B.1.2.1启开安瓿,每支以1ml蒸馏水稀释混匀备用。

B.1.2.2用微量滴管加4滴(0.025ml/滴)生理盐水于微量血凝反应板第一排第二孔内,第三孔空白,第四孔加1滴。

B.1.2.3第一孔内储存待检血清,并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内,充分混匀后,吸出两滴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

在第四孔混匀后弃去1滴使第三孔、第四孔血清稀释度为1:5,1:10。

B.1.2.4用定量吸管吸取致敏红细胞悬液,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内各加1滴,立即旋转震摇2min,室温下静置1h左右,观察结果。

B.1.2.5每次试验均应有阳性血清作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

B.1.3结果判断B.1.3.1阴性反应为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肉眼见一边缘光滑,致密的小圆点。

B.1.3.2阳性反应:++++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边缘呈现不规则的皱褶。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充满整个孔底。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面积较“+++”者小。

+红细胞大部分沉集于孔底,形成一圆点,周围有少量凝集的红细胞,肉眼见周边模糊(或中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空白点)。

B.1.4反应标准:以血清1:10稀释出现凝集反应可判为阳性。

B.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B.2.1抗原或抗体:常用SEA包被载体检测抗体,亦可用单克隆抗体包被载体以检测抗原。

B.2.2操作方法B.2.2.1于微量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塑料板的凹孔中加入100μl以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的SEA或单克隆抗体,置4℃过夜。

B.2.2.2次日倾去抗原,用含有0.05%吐温-20的磷酸缓冲盐水(PBS-T PH7.4,0.01mol/L)洗涤3次,每次5 min。

B.2.2.3于凹孔中加入以PBS-T作1:100或1:200稀释的受检者血清及参考血清(每批设1个阴性对照和1个阳性对照)100μl,37℃,1h。

B.2.2.4倾去血清,以PBS-T洗涤3次,每次5 min。

B.2.2.5加入以PBS-T作1:1000或1:40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结合物100μl,37℃,1h。

B.2.2.6倾去酶标记结合物,以PBS-T洗涤3次,每次5 min。

B.2.2.7加入100μl已加H2O2的邻苯二胺(OPD)或四甲基联苯胺(TMB)底物溶液,37℃,30min。

B.2.2.8在各凹孔中加入2mol/L硫酸(H2SO4)50μl以终止反应。

B.2.2.9在酶标专用比色计上读取492nm(OPD为底物)或450 nm (TMB为底物)光密度(OD)值,以P/N≥2.1倍判为阳性。

B.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DDIA)B.3.1抗原:胶体染料标记的血吸虫SEA。

B.3.2操作方法B.3.2.1轻轻混匀抗原贮存管中胶体染料标记的抗原液。

B.3.2.2加50μl标记液至PVC小杯中,再入10μl待检血清,缓缓混匀1min。

B.3.2.3取试纸条插入小杯中,约10min左右,待对照带区出现紫蓝色反应带,即可判断结果。

B.3.3结果判断以检测带区和对照带区均出现紫蓝色反应带为阳性;以对照带出现紫蓝色反应带,而检测带区无反应为阴性。

B.4环卵沉淀试验(COPT)B.4.1虫卵:热处理超声干燥虫卵粉。

以重感染兔血清(接种尾蚴1500~2000条,42 d的兔血清)测试环沉率>30%为合格。

B.4.2操作方法:先用熔化的石蜡在洁净的载玻片两端分别划两条相距20mm的蜡线,在蜡线之间加受检者血清2滴(0.05 ml~0.10 ml),然后用针头挑取干卵约100个~150个,加入血清中,混匀,覆以24mm×24mm盖玻片,四周用石蜡密封后,置于37℃温箱中,经48h~72h后用低倍(80×~100×)显微镜观察反应结果,疑似者应在高倍(400×)显微镜下加以识别。

为简化操作亦可选用预制的有双圆孔的双面胶纸条,只需在圆孔中加入干卵和50μl血清,覆以盖玻片,置37℃孵箱中48h,观察结果。

或选用预制干卵PVC膜片,只需加入血清,置湿盒中37℃保温经24h取出,倾去血清,加少量盐水显微镜下观察反应。

B.4.3反应标准:典型的阳性反应虫卵周围有泡状、指状或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边缘较整齐,有明显的折光。

其中泡状沉淀物须大于10μm(约相当于两个红细胞大小),才能定为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