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教学设计
物理教案: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效果
物理教案: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效果。
实验器材:
1、平面镜
2、灯泡
3、光屏
4、尺子
5、直尺
实验操作:
1、将平面镜竖直放置,调整好角度。
2、用尺子测出灯泡与平面镜的距离,确定一个固定的角度。
3、将灯泡向平面镜靠近,观察光线的反射情况。
4、在光屏前方测出平面镜与光屏的距离,确定影像位置。
5、记录好所有数据,进行实验分析。
实验原理: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反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入射角相等,反射角相等,并且反射光线在平面镜的法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同侧。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灯泡和光屏的位置,然后根据光学成像原理,推算出平面镜的成像效果。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灯泡向平面镜靠近,光线反射后形成的影像会移动,但其大小、形状、方向都不会改变。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
当灯泡与光屏距离相等时,影像会在光屏上恰好重合。
这就是平面镜的成像效果。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平面镜能够将入射光线按照一定规律反射出去,并能够形成影像的特性。
其中,影像的大小、形状、方向都与物体本身无关,而与物体与镜面的相对位置有关。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平面镜的成像效果来制作成像仪器,如望远镜等。
总结:
平面镜作为光学器具中最简单常见的一种,其实际应用非常广泛。
了解平面镜的反射规律及成像效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利用它的特性,实现更多的实用功能。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光学原理,不断发现新的应用和技术,以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平面镜成像教案范文
平面镜成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
3.能够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方法和规律。
2.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素材。
2.平面镜、物体、海报等实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1.引发学生思考:你们平时都用过镜子吗?你们对镜子的原理了解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介绍平面镜的原理和应用。
二、理论探究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光线反射定律。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左右颠倒、与物距相等、像与物等距。
3.平面镜成像的方法:(1)光线法则:从物体上经过光线的路径分析得到像的位置。
(2)画像法则:假设发出的一束光线,经过反射后得到像的位置。
4.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物体离镜子较近,像离镜子较远,像较小。
(2)物体离镜子较远,像离镜子较近,像较大。
(3)物体与镜子的距离相等,像也与镜子的距离相等。
(4)当物体在焦点内,像为虚像,直立、放大。
(5)当物体在焦点外,像为实像,倒立、缩小。
三、实验演示1.实验一: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
(1)将一个物体放在桌子上,将平面镜竖直放在桌前,调整位置使能看到物体的清晰像。
(2)观察物体与其像的关系,并找出规律。
2.实验二: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
(1)将平面镜放在桌子上,将一个物体放在它前面。
(2)观察物体与其像的关系,并发现规律。
四、巩固练习1.练习一:简答题。
a)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b)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哪些?c)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有哪个?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有哪些?2.练习二:运用平面镜成像解决问题。
题目:小明站在一面平的镜子前,镜子与他距离0.5米,现在小明离镜子的距离为1米。
请问他能否看到自己的全身像?五、拓展延伸1.利用平面镜成像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如后视镜的作用、电视和电脑显示器的成像原理等)。
平面镜成像公式教案
平面镜成像公式教案一、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
它不仅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在光学仪器、摄影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因此,对平面镜成像的学习是初中物理教育的必修内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特点、成像规律、成像公式等。
二、教学目标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特点和成像规律。
2、实现平面镜成像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能够准确地进行平面镜的测量和计算。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让他们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并从实验中体会成像的规律和公式的具体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平面镜成像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同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
2、观察实验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现象,根据实验规律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3、内容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先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初步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公式。
通过具体的计算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方法。
讲授时重点介绍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成像规律、成像公式。
教师要重点讲解成像的实质:任何物体都可以看成由无数个点组成,这些点向平面镜发射光线经过反射后产生一个新的点,使得像和物像间连线在反射面上垂直,且和反射面的法线在一平面内,再将所有的像点连接起来,就是成像。
4、实验操作在讲解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公式的应用。
例如通过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在不同距离下成像的大小等方面的变化,来加深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公式的印象和理解。
5、练习和评价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应用平面镜成像公式进行四则运算或求解一些有关成像的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来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展示、互动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方法。
通过多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温暖和力量,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平面镜成像公式。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通用5篇教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整合和组织,将物理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有机的教学链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下面给大家分享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篇1】学习目标:1、如何用实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做成像图及光路传播。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一、自主学习⑴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⑤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⑵球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定义:用球面的. 外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凸面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应用:汽车后视镜☆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
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二、合作交流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猜想与假设:2、设计并进行实验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平面镜教学设计〔优秀篇〕
平面镜【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的实践过程;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能解释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主动交流、合作的精神。
【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难点】学生选择探究的方法和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
【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
“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成相等的物体(替身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成虚像;(2)、像与物等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左右相反;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明确探究方法]——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
[白玻璃放在抽屉里]——用两支相同的笔。
——用两只相同的棋子。
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平面镜物理教案5篇
平面镜物理教案5篇平面镜物理教案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平面镜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平面镜物理教案1目标:1、学问和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经受“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看法、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异与和谐,获得“觉察”胜利的喜悦。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受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进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会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试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看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试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育其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觉察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教学2、提出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示意,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商议、归纳]可能有以下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1〕像与物等大;〔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准备与设计试验: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老师给学生思索空间,学生:思索、分析、商议、归纳]我们接受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平面镜成像1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1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平面镜的概念与特性,掌握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能够正确绘制平面镜的光路图,能够回答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平面镜的特性和成像规律。
2.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1.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2.解决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平面镜,并询问学生平面镜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平面镜的定义、特性和成像规律。
a.平面镜是由玻璃、金属等材料制成的镜面,镜面是平顶面。
b.平面镜具有反射光线的功能,能够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c.平面镜成像规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共面,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讲解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绘制方法。
a.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方向”、“入射角”、“反射角”等概念,并提醒学生标注光线的传播方向。
b.讲解绘制光路图的步骤:根据入射光线方向和反射规律,将入射光线与法线连线,再将反射光线与法线连线,标注入射角和反射角。
三、实验与讨论(30分钟)1.实验一:探究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a.将一个物体放置在与平面镜的距离不同的位置,观察和测量物体和像的位置。
b.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测量和分析,得出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当物距增大时,像距也增大;当物距减小时,像距也减小。
2.实验二:探究物像的大小关系。
a.使用不同大小的物体,观察并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
b.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得出物像的大小关系:物体与像的大小相等。
3.实验讨论总结。
a.引导学生总结物距与像距、物像的大小关系。
b.提问学生参与讨论,巩固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练习一:请学生根据给定的物距和平面镜的位置,绘制出物体和像的位置,并描述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
《平面镜成像》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平面镜成像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新课导入: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如穿衣镜、化妆镜等。
4. 实验演示:安排一个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成像现象。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应用。
6. 总结提升: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思考题答案,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材:平面镜、物体模型、白板、标记笔等。
2. 教学图片和视频:收集相关的平面镜成像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3篇)平面镜成像教案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作图。
3.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具与教法:平面镜、平板玻璃、支架一副、蜡烛、橫格纸、刻度尺等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师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这么美的景象里就应用了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
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教师问: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教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小聪和小明的对提示。
大家互相讨论交流,设计好探究过程。
教师问: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作平面镜?教师问:怎么确定像的位置多媒体课件演示探究过程。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特点。
平面镜成像特点:A.像与物大小相等;B.像到镜面距离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C.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
演示:水中的蜡烛。
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6篇】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
教案是教师为了有效组织和实施教学而编写的一份详细计划。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平面镜成像特点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7、7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小组讨论:做教材第77页探究实验(如图)、1、把一根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有一个像2、再拿一根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看上去跟前面看到的那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3、分别记下玻璃板前后蜡烛的位置,并用刻度尺量出玻璃板前面的蜡烛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发现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且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教师点拨:1、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应注意如下细节:选择玻璃板而非平面镜,而且玻璃板要薄、要垂直桌面、用来替代像的蜡烛不能被点燃、2、由于不容易确定蜡烛经过玻璃板成的像的位置和大小,此实验采用了“替代法”,用另一根与原蜡烛等大的蜡烛替代像,从而来研究物像的大小、距离等方面的知识、跟踪训练:1、身高1、75m的小刚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他3m、如果他向镜面移动0、5m,他的像高等于1、75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峰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桌面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蜡烛B ,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1)用两段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的关系、(2)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A(填“A”或“B”)这一侧观察、(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学习指导二:平面镜成虚像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78页,完成下列填空: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2、进入眼睛的光线好像来自平面镜后的像发出的,其实它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填“实”或“虚”)像、小组讨论: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把手放在玻璃板后面像的上方,手没有(填“有”或“没有”)灼痛感、2、移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拿一白屏在后面来回移动,发现白屏上没有(填“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填“实像”或“虚像”)、3、点燃蜡烛,提问:为什么能看到燃烧的烛焰?再由此进行分析为什么觉得平面镜后有虚像?解:烛焰有光进入人眼;烛焰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去,觉得有虚像、教师点拨:1、人看到物体和看到像都是因为有光进入眼睛的结果、但是由于受到眼睛本身的生理限制,人眼都只能逆着进入人眼的光线觉得观察到了物体(或像)、后者正是平面镜反射成虚像的原因、2、对比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可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跟踪训练:如图所示,S是一个发光点,S′是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SA是S发出的一束光、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SA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解:学习指导三:平面镜的应用自主预习:请举出四例说明平面镜的应用:(1)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口镜;(2)潜望镜;(3)太阳能电站;(4)照镜子、小组讨论:请对上述平面镜的四种应用进行分类、教师点拨:平面镜的应用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成像的特点而加以利用的,有的是根据平面镜能够反射光线改变光路而加以利用的、跟踪训练:如图所示,小聪通过一平面镜看到小猫要偷吃小鱼、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未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你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小聪看到小猫偷鱼吃时的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平面镜。
物理教案-平面镜
物理教案-平面镜教学目标:1. 了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3. 能够运用平面镜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
2.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1. 平面镜的成像规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平面镜模型或实物。
2. 光线演示道具。
3. 白色屏幕或墙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2. 提问:什么是平面镜?它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
2. 各组汇报:平面镜的定义是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特点是成像与物体的距离相等,成像为虚像。
三、实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15分钟)1. 教师演示:用平面镜模型和光线演示道具进行实验,展示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2.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 总结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夹角相等,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平面镜对称。
四、应用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平面镜的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各组汇报:解答练习题,如判断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关系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平面镜的定义、特点和成像规律。
2. 教师反思: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 探究平面镜的成像原理,了解光学折射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面镜的定义、特点和成像规律。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六、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15分钟)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2. 学会使用平面镜成像的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面镜成像的数学表达式。
教师授课必备的平面镜教案
教师授课必备的平面镜教案。
一、平面镜的作用与应用平面镜是一种平面、光滑的镜面,能够反射光线。
教师可以在教学初期,向学生介绍平面镜的基本原理,阐述平面镜的作用与应用。
通过实验,向学生演示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情况,并告诉学生如何利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形象。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平面镜的作用和应用。
在物理学中,平面镜广泛用于成像实验。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现平面镜成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相关知识点。
此外,在化学学科中,平面镜也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实验室中,通过平面镜可以更好的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应的本质与机理。
二、平面镜的使用技巧在授课时,教师还需要向学生传授平面镜的使用技巧。
平面镜的正确使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1、平面镜与光源的位置关系在观察镜面图像时,还需要注意光源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当平面镜与光源垂直时,镜面图像是最清晰的。
如果平面镜与光源形成倾斜角度,镜面图像会变得模糊或倾斜。
2、平面镜的角度教师在授课时,还需要向学生介绍平面镜的角度问题。
当平面镜与地面有一定的倾角时,可以利用平面镜观察天空和云层的悬挂。
中学生是非常好奇的,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兴趣。
3、平面镜的位置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平面镜的位置。
例如,当通过平面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时,需要将平面镜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便清晰地观察反应的过程。
三、使用平面镜进行教学的注意事项除了介绍平面镜的作用、应用,以及使用技巧外,教师在使用平面镜进行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安全问题在使用平面镜进行授课时,教师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例如当通过平面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时,需要注意相关危险品的使用。
此外,在实验中需要注意生产用具的安全使用,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的意外伤害。
2、实验环境在使用平面镜进行实验时,还需要注意实验环境。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
《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平面镜成像》教案设计【优秀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养成分析、概括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难点】器材的选用和方案的选择。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首先我会让学生思考:我们照镜子时,我和镜子里的“我”有什么区别?由于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一样。
那么我和镜子里的“我”到底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这个问题。
环节二:建立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根据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绍与平面镜成像中光的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平面镜里可以观察到的物体【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和像有什么特点?【作出猜想】(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两只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玻璃板,白纸。
(2)实验方案:在桌面上放白纸,纸上竖着放一块平面镜,在玻璃板前点燃一支蜡烛,可看到镜中的像。
拿未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蜡烛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测量像和物的位置关系。
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多测量几次。
【记录数据】环节三:巩固提高为什么在实验中只点燃一支蜡烛?答:一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二是便于观察。
环节四:小结作业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二预习目标:1、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猜想平面镜成的像有哪些特点。
2、尝试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后的进一步延伸。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的基本概念。
但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和规律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实例可能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学会用平面镜成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特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质和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实验法: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实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白纸、直尺。
2.实验材料:多媒体设备、实验报告册。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面镜成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学生分享对平面镜成像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
呈现(10分钟)1.教师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学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发现。
2.教师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拓展(10分钟)1.教师提出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实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平面镜》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虚像的概念.(3)了解平面镜的应用.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使学生会组装并调整实验仪器,正确地观察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实验探索、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用正确的物理语言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图;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及解决简单问题.(4)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环节和方法.3.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难点:(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节内容看似简单,其实内容相当丰富,学生对平面镜也比较熟悉,正是由于学生对平面镜已经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其中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于此,先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再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讨论,实验验证,得出共识,探索出正确的规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适时作出适当的指导,对学生主体的探究活动起主导作用.初二学生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知识的学习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给学生分配较多的时间,让每位学生亲手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什么平面镜成像会具有这样的特点,这就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虽然是浅显的理论,但对于知识水平还不高的初二学生来说,这就已是十足的理论分析了!为了使难点得到突破,让每位学生都动手作出原理图.但又不仅仅是为了枯燥的理论分析而“理论”,在学生自己作出的原理图的基础上,由学生作出像物连线,看其是否与镜面垂直?再测量像镜距离d和物镜距离d0,看二者是否相等?学生由原理图得出的测量结果与前面的实验结论一致,从而使学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认识得到了升华!{教学对象分析}初二级的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多媒体电脑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了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且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过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初二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而抽象思维相对薄弱,故借助多媒体强大的演示功能,通过学生自己亲身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物理规律.对于平面镜的学习,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障碍有:(1)相关的几何知识不足;(2)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有些是错误的,这些错误观念会对正确认识的形成造成干扰,譬如,人离平面镜越远,看到物体的像越小;(3)初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4)不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刚开始学习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从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出发去主动获取物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特色}1.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1)先让学生欣赏几张我国美丽山河的风景照,再出示各种平面镜图片,然后让学生照镜子.启发学生能想到哪些问题,从而引入到本节课题上来.(2)在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和成像原理之后,再讨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军事、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3)给学生一个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的探究性问题——帮助花农设计出一条最短的路.2.注重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质.3.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充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除了加大课堂容量外,还能够快捷地表达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使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严谨性与生动性相统一、规范性与新颖性相统一、逻辑性与形象性相统一,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和要求.具体做法如下:(1)精心选择与平面镜有关的信息资源,如平静水面风景照片、各种平面镜图片、生活图片、古代铜镜图片、潜水艇图片等各种素材.(2)精心制作实验装置图、实验数据表格(可在放映时由学生输入数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图(与传统板画相比可节省不少时间,而且准确!)、潜水艇工作原理图.(3)在实验过程中播放优雅柔和的古曲,给学生学习创造轻松愉悦的气氛.{教学器材}教师演示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一块,小平镜一块,支架一副,相同的蜡烛两支,白纸一张,量角器,刻度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课题先让学生欣赏几张与平静水面有关的风景摄影图片,使其联想到平面镜,出示光的反射定律和漫反射、镜面反射图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你能想到实际生活中哪些时候会发生镜面反射呢?(例:黑板反光,光射到平面镜上发生的反射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镜子的反射面是光滑的平面,叫做平面镜.出示平面镜图片.屏幕板书课题:平面镜我们知道,在平面镜前方,通过平面镜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二、新课教学(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课堂活动请同学们用平面镜观察自己的脸在平面镜中的像.得出结论1:物体和像分别处于平面镜前后两侧.改变镜到脸的距离,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变化?镜子后面的像能否用手摸到或者用白屏接收到?2.提出问题看到平面镜中的“你”,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你想解决哪些问题?收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进行归纳和分类.选择其中几个最主要的问题进行探讨:(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如何?(2)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如何?(课内解决不完的问题留给学生课后再研究)下面对这两个问题分步进行解决.3.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如何(1)学生猜想(2)学生设计实验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平板玻璃)平面镜如何放置?②选用什么物体来成像?(点燃的蜡烛A)③在放物体的一侧还是另一侧观察像?(放物体的一侧)④如何确定像的位置?(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去“找”像的位置,使蜡烛B和蜡烛A的像重合,那么B所在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⑤怎样比较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因为A、B两支蜡烛的大小一样,所以只要比较A的像和蜡烛B的大小就能知道像和物休之间的大小关系)表1(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分析并得出结论2: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像的大小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像的位置问题.4.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如何(1)学生猜想位置包括方向和远近两个方面:①方向——像、物与镜面有什么方向关系?②远近——像到镜面的距离d的大小如何?与什么有关?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d0的大小是否有关?(2)学生实验②像到镜面的距离d的大小如何?(3)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2(设像物连线与镜面的夹角为θ)表3结论3: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结论4:像镜距离d和物镜距离d0的大小相等.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探索得出了四个结论,我们把这四点称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总结并屏幕板书: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异侧——物体和像分别处于平面镜前后两侧;等大——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垂直——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等距——像镜距离d和物镜距离d0的大小相等.第2课时(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为什么不能用白屏接收呢?为什么人眼只能在镜前通过平面镜才能看到像,而到平面镜后面就看不到了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些问题.屏幕板书: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人眼能够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线进入眼睛.物体上某一点射出的光线有部分进入人眼,这点才能被看见,如果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线都有部分进入人眼,那么整个物体就能被看见.利用光的反射定律来分析平面镜成像(要求学生作图,如图1,同时屏幕演示):1、 在烛焰上取一发光点S .2、 从S 点发出的光线中任取其中两条入射到平面镜上,并作出其反射光线.3、 这两条反射光线进入眼睛,由于人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来判断物体的位置的,所以感觉光线是从平面镜后面射过来.4、 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有一个交点S ’,因此人感觉光线是从S ’发出的,S ’就是烛焰上发光点S 的像.5、 实际上镜子后面并没有S ’这个发光点,是一个“虚假”的“发光点”,因此我们把S ’叫做S 的虚像点.6、 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虚像点,所有的虚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 补充屏幕板书: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从而形成虚像 深化和升华:进一步指导学生在作出的原理图中作出像物连线,用量角器测出像物连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看是否近似垂直?再分别测出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多少?两者是否相等?由于作图不可能完全准确,测量又存在误差,所以可以认为有“垂直”“等距”这些关系.从而使前面由实验得出的结论得到巩固和升华.(三)平面镜的应用(由学生讨论)既然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而且有等大、等距、垂直这些特点,那么平面镜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什么好处呢?平面镜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呢?1.用平面镜成像如照镜子;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牙齿不易看到的部分;练功房中的平面镜. 拓展:我国古代的铜镜. 2.用平面镜改变光路如摄影时经常用到反光板、反光伞和反光罩.图1A●B●3.用平面镜既改变光路,又要看它成的像如潜水艇.三、课堂小结(一)知识归纳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⑴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⑵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定律3.平面镜的应用⑴成像⑵改变光路⑶既改变光路,又成像(二)问题讨论1.河岸边的物体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讨论)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小孔成像有什么区别?四、课堂练习身高为1.70m的同学距平面镜1m,那么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为m;像距镜_____m;若他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10m,则他与像的距离为_____m,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将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五、布置作业如图2所示,A处的花农每天要到河边挑水到B处的地里给花浇水,为节省时间,就要减小路程,请你帮花农设计出一条最短的路.六.布置课外实验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融;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看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板书设计}1、主要以屏幕板书为主(略)2、黑板板书主要记录:(1)学生提出的问题(记录在黑板右侧,略);(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教学过程.。
平面镜幼儿园小班教案
平面镜幼儿园小班教案第一章:认识平面镜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平面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平面镜的定义和特点。
2. 进行平面镜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邀请幼儿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提问他们镜子有什么特点。
2. 讲解平面镜的概念和特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
3. 进行实验:让每个幼儿拿一面小镜子,观察自己的反射,引导他们发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第二章:平面镜游戏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对平面镜的理解。
2. 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内容:1. 设计平面镜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活动:1. 讲解游戏规则,发给每个幼儿一面小镜子。
2. 游戏一:幼儿手持镜子,观察自己的反射,尝试将手中的镜子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使自己的反射图像与另一名幼儿的图像重合。
3. 游戏二:幼儿用镜子反射光线,尝试照亮教室里的某个角落。
第三章:平面镜绘画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绘画活动,运用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2.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如何利用平面镜进行绘画。
教学活动:1. 讲解绘画原理,让幼儿手持镜子,观察自己的反射。
2. 引导幼儿尝试将镜子中的反射图像转化为绘画作品,可以是对称的图案,也可以是自己的形象。
第四章:平面镜故事分享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听故事,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编写一则关于平面镜的故事。
教学活动:1. 讲述故事,让幼儿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听故事的心得体会。
第五章:平面镜创意展示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创意展示,发挥平面镜的想象力。
2.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指导幼儿利用平面镜进行创意展示。
教学活动:1. 讲解创意展示的要求,让幼儿自由发挥,利用平面镜进行创作。
2. 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教室内进行创意展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
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光的反射的知识后学习本节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⑴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⑵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⑶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 能力目标⑴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学会在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方法⑵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3 情感目标⑴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成功的喜悦⑵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⑶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概念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启发法六【教学器材】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过程】播放《猴子捞月》的趣事片断。
八、进行新课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1)像与物体是等大的;(2)像是“近大远小”;(3)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5)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6)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验证的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像与物相对镜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设计实验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教师把学生分为2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试试看,行不行。
(玻璃板暂不取出)。
教师提出: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有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
教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学生自由发言:镜子后面的漆挡住了光线,无法透过。
教师: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而把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课件显示: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叫实像。
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就是虚像。
)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学生:虚像。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教师启发: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
我们看见物体在平面镜内成的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
教师:非常好!(提问)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学生: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教师:那么怎么办?学生: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教师: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学生: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教师: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重做实验。
但在实验前同学们要注意: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玻璃板如何放置?实验时蜡烛是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师生讨论得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
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置。
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重做一遍实验,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如上图所示)。
实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实验即将结束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4.分析和论证: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结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结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呢?课件显示下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道理。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点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
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
平面镜成像就是根据光的反射来成像的。
教师:树在水中的倒影是什么?为什么是倒立的?让学生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
原因是:水面相当一块平面镜;树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树的像,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所对应的物点“等距”;所以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
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顺势给学生引入“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5.评估与交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还想去验证哪些猜想?相应的实验方案是什么?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虚像。
(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C.物体的大小有关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2.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 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 cm。
3.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4.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附:探究报告单课题:平面镜成像提出问题: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呈现在光屏上?进行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用的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用平面镜做实验;(2)换用玻璃板做实验;(3)记录数据的表格:分析和论证: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评估与交流: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课后同学们自己探究一下。
【教学反思】本节课虽然是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究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
要避免放得过松,导致探究活动进行不完,同时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也不必让学生严格遵守探究的步骤,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