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52.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吸收剂(氢氧化锂)

二氧化碳吸收剂(氢氧化锂)

高效二氧化碳吸收剂(氢氧化锂)
产品名称:高效二氧化碳吸收剂(氢氧化锂)
产品特性:吸收率≥52%
水分含量12%-19%
粉尘率﹤2%
圆柱形条状颗粒:截面直径3±0.5mm,
长度4-7mm。

圆柱形条状颗粒:断面直径2-2.5mm,
长度4-7mm。

使用范围:用于煤矿井下救生舱,避难硐室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适用于隔绝式氧气呼吸器和自救器,航天,潜艇,潜水,以及化学、机械、电子、工矿、医药、实验室等。

产品性状:本品为加有变色指示剂的粉红色或白色圆柱形条状颗粒,吸收二氧化碳后变成淡黄色(白色)或则紫罗兰色
包装形式:12kg/箱(内装4袋*3kg)真空包装
20kg/箱(内装4袋*5kg)。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ppt课件

——胰淀粉酶(pancreatic amylase) 将淀粉、糖原、 及其它碳水化合物水解为水解为二糖、三糖
——胰脂肪酶 胰脂酶(lipase) 、胆固醇酯水解酶、磷
脂酶A2 水解甘油三脂、胆固醇和磷脂
——蛋白水解酶 胰蛋白酶(trypsin)、糜蛋白酶
(chymotrypsin)、羧基肽酶(carboxypeptidase)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概述 口腔内消化 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 大肠的功能
(自学) 吸收 复习与思考题
精选ppt
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 过程,称为消化(digestion)。
——机械消化
——化学消化
吸收 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 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 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absorption)。
——缩胆囊素 使胆囊强烈收缩,胆囊排放大量 胆汁
——促胰液素 增加)
促进胆汁分泌(量和HCO3-含量
——胃泌素 促进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胆盐 经肠-肝循环返回肝脏后刺激胆汁分泌
精选ppt
41
小肠液
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和小肠腺分泌的碱性 液体(pH7.6);1~3L/d
主要成分为水、电解质、粘液、IgA和消化 酶
33
呕吐
呕吐 (vomiting) 是机体将胃及小肠内容物 从口腔驱出体外的过程。
呕吐中枢位于延髓
剧烈呕吐可导致消化液大量的丢失
精选ppt
34
胰液排放管道示意图
精选ppt
35
胰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臭;1~2L/d;pH7.8~8.4;渗透压与血浆 同

吸收能力理论

吸收能力理论

吸收能力理论吸收能力理论:组织转型中的关键绩效差距:组织对新知识的接纳能力。

在《战略行动背后的认知与行为》中提到,吸收性模式下决策者对环境的增量与颠覆式变化最为敏感,并能够采取渐进或激进的战略行动应对。

本文将介绍这一模式背后的理论:Wesley Cohen 和Daniel Levinthal 在1990年提出的吸收能力理论(Absorptive Capacity Theory)[1]。

吸收能力 Absorptive Capacity对组织而言,一项重要的创新能力是识别新的外部知识的价值、加以接纳并将其应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即组织的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先前拥有的知识水平。

1. 认知结构的研究理解组织吸收能力概念,前提是意识到组织需要一些先前的相关知识(Prior Knowledge)准备,来吸收和使用新的知识。

认知和行为科学领域在个体层面的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结论。

关于记忆开发的研究表明,积累的先前知识能提高新输入知识的记忆能力,也能提高回忆和使用知识的能力。

关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研究指出,记忆开发是自我强化的,存储在记忆中的对象、模式和概念越多,获得这些结构的新知识就越容易,个人在新环境中使用它们也越容易。

基于先前知识学习到的新知识,还需要经由内化才能转为真正可利用的知识——从而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

内化的过程可能是一种新旧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它和语言的学习非常类似,如果将新旧知识比喻为早已掌握与刚掌握的单词,在彻底理解复杂语句之前,先要积累大量的单词,再在大量单词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句法结构;因为单词只是记忆系统中的一组标签,而语句中包含了更多的、额外的知识,只有彻底掌握了“标签”与“结构”,才能真正理解复杂的语句。

问题解决能力与学习能力也与上过程相似:需要先前知识。

只不过两者的先前知识有所不同。

学习能力的重点是吸收和利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它的先前知识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启发性(探索和创造新的知识)。

推优入党工作总结

推优入党工作总结

推优入党工作总结正式开始于11月13日的推优入党工作已经全满的结束了,共吸收52名优秀的积极分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本次推优入党工作由组织发展部主要负责,监督测评部和宣传教育部协助。

本次推优入党主要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1月13日至11月18日团支部向党支部推荐优秀积极分子为考察对象,团委学生会有独立向党支部推荐优秀团委学生会为考察对象的资格。

在这一阶段各班团支部召开团支部会议或者通过其它民主方式,根据积极分子的综合表现进行讨论,然后将优秀积极分子推荐给党支部。

第二阶段,11月18日至11月23日为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各团支部推荐的名单,监督测评部派人到场做会议记录。

主要从群众基础、学习成绩、工作表现、入党积极性等方面对考察对象进行讨论,然后召开群众座谈会,最后民主科学(的)地确定推荐名单上报组织发展部。

其中由于03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外出实习,各党支部根据其具体情况在实习所在地展开推优入党工作,返校后立即上报组织发展部。

在这一阶段有个别支部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工作进行的比较慢,材料也没有即时准备好。

造成下一阶段工作有所耽搁。

第三阶段,11月24日至11月31日(为)监督测评部对考察对象进行群众调查,深入到考察对象所在班级体、宿舍对其政治信仰、群众基础、学习情况、日常生活作风等方面进行深入仔细的调查。

并对调查的情况整理成一份调查表存入档案。

同时组织发展部对各支部上报的考察对象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共计91名考察对象。

第四阶段,12月8日召开书记联席委员会,对所有本科生党支部推荐的考察对象进行讨论,由梁锦霞老师和李昀老师主持,最后民主科学(的)地决定吸收52名优秀的积极分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

第五阶段为各支部召开通表大会,并填写入党材料最后由组织发展部统一上交学院党委。

第六阶段为组织发展部组织负责安排老师跟推优入党对象谈话;学院党委综合考虑该推优入党对象的情况,决定是否同意其加入中国共产党,把同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上报学校党委。

吸收实验—填料塔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吸收实验—填料塔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实验八吸收实验—填料塔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⒈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⒉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⒊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⒋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⒌了解气相色谱仪和六通阀在线检测CO2浓度和测量方法;二、基本原理气体吸收是典型的传质过程之一。

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气体吸收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组分是最为适宜的。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组分。

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又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此体系CO2气体的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过程。

因此,本实验主要测定Kxa和HOL。

⒈计算公式:填料层高度h为:h=⎰h0dh=LKXaΩ⎰XbdXX-X*Xa=HOL⋅NOL A=LmV,则:NOL=11-Aln[(1-A)Yb-mXaYb-mXb+A]令:吸收因数HOL=LKxaΩ=hNOLKXa=LHOLΩ式中:h──填料层高度,m;L──液体的摩尔流量,kmol/s;Ω──填料塔的横截面积,m2;Kxa──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m3〃s);HOL──液相总传质单元高度,m;NOL──液相总传质单元数,无因次;Xa,Xb──CO2在塔顶、塔底液相中的摩尔比浓度,无因次;Ya,Yb──CO2在塔顶、塔底气相中的摩尔比浓度,无因次。

⒉测定方法(a)空气流量和水流量的测定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b)测定塔顶和塔底气相组成yb和ya;(c)平衡关系。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 Y=mX 式中:m──相平衡常数,m=E/P;E──亨利系数,E=f(t),Pa,根据液相温度测定值由附录查得;P──总压,Pa。

对清水而言,Xa=0,由全塔物料衡算V(Yb-Ya)=L(Xb-Xa),可得Xb。

吸收稳定系统优化操作总结

吸收稳定系统优化操作总结

吸收稳定系统优化操作总结孙长波郭建勇(大庆炼化公司炼油一厂一套ARGG车间,黑龙江省大庆市163411)摘要根据生产中100万L/a A R G G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存在的干气不干、解吸塔重沸器蒸汽用量大和稳定塔操作难度大3个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整,实现了优化操作,达到了提质、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吸收解吸气节能回收丙烯大庆炼化公司为提高二次加工能力,并为30万∥a聚丙烯装置提供充足的丙烯原料,同时实现汽油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清洁燃料油的标准,于2003年对原60万L/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进行改造,采用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开发的增产丙烯及汽油降低烯烃的灵活多效催化裂化 (简称FDFCC)工艺技术,使其重油提升管常渣处理量扩大为100万∥a,汽油提升管汽油处理量为36万L/a,装置改造后于2003年9月一次开车成功。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和聚丙烯市场的需求变化,进一步优化吸收稳定系统的操作,提高干气质量,从而降低干气中的丙烯含量,兼顾节约能源这一命题。

1 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概况1.1工艺原理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气体混合物,吸收是放热过程,低温、高压有利于吸收。

在吸收塔内用粗汽油和稳定汽油作吸收剂,在要求的温度和压力下,气液两相逆向接触,将从V1302来的富气中的C,、C。

等重组分溶解于吸收剂中,以达到回收C,、C。

等重组分的目的。

解吸过程是根据各组分在不同的温度下的相对挥发度不同而进行分离的工艺过程,解吸是吸热过程,高温、低压有利于解吸。

在解吸塔内,在要求的温度和压力下,将V1302送来的溶解有C,,C:组分及微量硫化氢等气体的凝缩油由塔底重沸器加热使其汽化,气为气相与塔内液相回流在塔盘上逆向接触以达到分离出C。

,C:组分及微量硫化氢等气体的目的,减少稳定塔的不凝气负荷,并降低液态烃硫化氢含量。

在稳定塔内,在要求的温度和压力下,利用精馏原理,将解吸塔送来的溶有C,,C。

组分的脱乙烷汽油,以分馏塔一中段油作为热源,在塔底重沸器内加热使其汽化,气相与塔内液相回流在塔盘上逆向接触,以达到分离出C,、c。

1理解吸收原理.

1理解吸收原理.
重点:低浓度单组分等温物理吸收的原理与计算。
7
第一节 气—液相平衡 2-1-1 气体的溶解度
溶解度:气体在液相中的饱和浓度。单位质量(体 积)的液体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物系的温度、压强及溶 质在气相中的浓度。
8
溶解度、温度、压力、气相浓度四个独立参数,其
自由度数为:F = C - + 2 = 3 – 2 + 2 = 3
56
液膜 NA kL ci c kx xi x kX Xi X
气相 液相
NA KG p p* Ky y y* KY Y Y* NA KL c* c Kx x* x KX X * X
若压强、温度一定,则自由度数为 1。 在同一溶剂中,不同气体的溶解度有较大的差异。
9
氨的溶解度较大,为易溶气体
10
二氧化硫具有中等溶解度
11
氧的溶解度较小,为难溶气体。
12
从以上图中可看出:加压、降温对吸收有利。
13
2-1-2 亨利定律
总压不太高(5105Pa)时,恒定温度下,稀 溶液上方的气体溶质的平衡分压与该溶质在液相 中的浓度存在以下关系:
p c* H
pi

ci H
NA

kL ci

c
kG p

pi


kG
c* H

ci H


c* c H1
KL c* c
kG kL
1 H1 KL kG kL
KL:液相总吸收系数, koml/(m 2 s kmol/m3)
47
对难溶气体, H很小,H 1 kG kL

化工原理 PPT 第2章 吸收

化工原理 PPT  第2章 吸收
混合气体接触,溶质便向液相转移,直至液相
中溶质达到饱和,组成不再增加为止,这种状
态称为相际动平衡,简称相平衡或平衡。 平衡分压:平衡状态下气相中的溶质分压,又称饱和 分压。
平衡组成:平衡状态下液相中的溶质组成,又称饱和
组成。
14
溶解度 C A :气体在液体中的饱和组成。
2.溶解度的意义 1)表明一定条件下,吸收过程可能达到的极限 程度;
m
202 .6 p
从气相分析 y*=mx=23.94×0.01=0.24<y=0.3 故SO2必然从气相转移到液相,进行吸收过程。 y 0.3 x* 0.0125 m 23.94 以液相摩尔分数表示的吸收推动力为: ∆x=x*-x=0.0125-0.01=0.0025 以气相摩尔分数表示的吸收推动力为: ∆y= y - y*=0.3-0.24=0.06
1.判断传质进行的方向
①气、液相组成(yi,xi)在平衡线上方(P点): 相对于液相组成xi 而言, 气相浓度为过饱和 ( yi yi* ),溶质 A 由气 相向液相转移。 相对于气相组成yi 而言, 液 相 浓 度 欠 饱 和 ( xi xi* ),故液相有吸 收溶质 A 的能力。
y yi
释放溶质
P
yi* f ( xi )
yi*
o xi
吸收溶质
xi*
x
结论:若系统气、液相组成(yi , xi)在平衡线上方,则体系 将发生从气相到液相的传质,即吸收过程。
27
②气、液相组成(yi,xi)在平衡线下方(Q点): 相对于液相组成xi 而言 气相浓度为欠饱和 * ( yi y),溶质 A 由液相 i 向气相转移。 相对于气相组成yi而言实 际液相浓度过饱和 ( xi xi* ),故液相有释放 溶质 A 的能力。

吸收塔课程设计

吸收塔课程设计

煤化工课程设计( 2014——2015年度第1学期)名称:煤化工课程设计院系:环境学院班级:应化1001学号:************ 学生姓名:设计周数:1周成绩:日期:2015 年 2 月16 日《煤化工》课程设计3任务书一、设计目的通过对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的工艺设计,初步掌握气态污染物净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绘图能力、以及正确使用设计手册和相关资料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试设计常压填料塔,采用逆流操作,以水为吸收剂,吸收混合气中的丙酮。

三、设计资料1)混合气(空气,丙酮蒸汽)处理量为1500m3/h,温度为35℃;2)进塔混合气物性可近似看作空气物性,比如密度等;3)进塔混合气含丙酮体积分数为1.5 %,要求达到的丙酮回收率为90%;4)操作压力为常压,101.325 kPa。

5)进塔吸收剂为清水;6)吸收操作为等温吸收,温度为35℃。

7)气液平衡曲线:t=15~45℃时,丙酮溶于水其亨利常数E(kPa)可用下式计算:lgE=9.171-[2040/(t+273)]8)液气比倍数请自己选定。

9)气速u=0.77u F范围。

(填料在矩鞍环、阶梯环、拉西环和鲍尔环中自行选用)10)k G=1.795×10-3kmol/(m2·s·kPa);k L=1.81×10-4m/s。

四、设计内容和要求1)研究分析资料。

2)净化设备的计算,请计算出塔高、塔径、压降等,并校核。

3)编写设计计算书。

设计计算书的内容应按要求编写,即包括与设计有关的阐述、说明及计算。

要求内容完整,叙述简明,层次清楚,计算过程详细、准确,书写工整,装订成册。

设计计算书应包括目录、前言、正文及参考文献等。

4)设计图纸。

包括工艺流程图、塔器剖面结构图。

应按比例绘制,标出设备、零部件等编号,并附明细表,即按工程制图要求。

图纸幅面、图线等应符合国家标准;图面布置均匀;符合制图规范要求。

反映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

反映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

反映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药物吸收是药物在体内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

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是评价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指标,对于合理用药和优化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主要包括吸收速度常数(Ka)、吸收半衰期(t1/2a)、绝对生物利用度(F)和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等。

吸收速度常数(Ka)是衡量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的速度的指标。

它反映了药物在给药部位的吸收速度,通常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

吸收速度常数越大,说明药物吸收越快,反之则说明吸收较慢。

吸收半衰期(t1/2a)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后,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初始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吸收半衰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到药物的疗效和给药频率。

吸收半衰期越短,说明药物吸收速度越快,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得越快,需要更频繁地给药。

绝对生物利用度(F)是指药物经口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百分比。

它反映了口服给药后肠道吸收和首过效应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绝对生物利用度越高,说明药物口服后更容易被吸收并发挥作用。

相对生物利用度(Frel)是指某种给药途径相对于其他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常用来比较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差异,如口服与静脉注射。

相对生物利用度大于1表示该途径的生物利用度高于参比途径,小于1表示生物利用度低于参比途径。

除了以上常见的参数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药动学参数也可以用来评价药物吸收情况,如峰浓度(Cmax)、时间达到峰浓度(Tmax)等。

峰浓度表示药物在给药后达到的最高浓度,反映了给药途径和剂量对血浆浓度的影响。

时间达到峰浓度则是指从给药到达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可以通过体内外试验、人体实验和计算模型等方法进行研究和评价。

这些参数对于合理用药、优化给药方案以及预测药物疗效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中,了解和掌握药物吸收的药动学参数是十分必要的。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最新版本

化工原理王志魁第五版-吸收最新版本

对流传质可以发生于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更常见 的是发生于流体主体与相界面之间。
流动促使流体微团均匀混合,显著强化传质。
工程上常采用强制湍流以强化传质。
1/17/2020
20
5. 吸收
对流传质系数
对流传质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很难建立数学模型。 简化处理:将传质界面一侧的流体看成一个整体,集中考察 流体与界面的传质,不关心流体内部的传质。
1/17/2020
13
5. 吸收
(1)气体A穿过停滞组分B的传质速率 A组分:总体流动与分子扩散叠加
NAJANAM
JB
B组分:总体流动与分子扩散抵消
对于单项扩散,NB0, JBNBM NM
而NAM
yA yB
NBM
JA JB
NA1yyA BJA11yAJA
1/17/2020
NA = kG (pA− pAi) NA = ky (yA − yAi) NA = kY (YA − YAi)
容易得到: kx = kL c
ky = kG p
稀溶液时: kx ≈ kX
ky ≈ kY
思考:操作压力提高1倍,各个传质系数如何变化?
1/17/2020
22
5. 吸收
传质边界层 传质边界层(扩散边界层;浓度边界层)——
17
5. 吸收
Dp 1 NARTZyBm(yA1yA2)

D RTZ
1 yBm(pA1
pA2)
p B m ln p (B p 2 B 2 /p p B B 1 1)lp n ((y y B B 2 2 /y y B B 1 1 ))p yB m
采用分压差表达推动力时,单项扩散传质速率方程为:

反射,透射,吸收概念

反射,透射,吸收概念

反射,透射,吸收概念
从颜色角度来看,所有物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能向周围空间辐射光能量的自发光体,即光源,其颜色决定于它所发出光的光谱成份;另一类是不发光体,其本身不能辐射光能量,但能不同程度地吸收、反射或透射投射其上的光能量而呈现颜色,射入人眼的光的光谱分布决定了发光体或反射和透射物体的颜色。

那么有朋友要问了,人体是属于自发光体吗,据说高于绝对零度(即-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所以人体是有温度的,理论上是有微弱的光发出,只是肉眼很难观察到。

不发光物体的颜色除了与照射光源有关,还与本身的光学特性有关,这种光学特性又由物体本身的材料决定。

当光波照射到物体上,光与组成物体的物质微粒发生作用。

由于组成物质的分子和分子间的结构不同,使入射的光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被物体吸收,一部分被物体反射,另一部分穿透物体,成为透射光。

光的反射、吸收与透射
如果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就显示白色;物体吸收所有的色光,就显示黑色。

反射与透射的色光分别可以用反射光谱与透射光谱描述。

反射或透射光谱除了与照射光源光谱分布有关,还与物体的光学特性有关,反射或透射光谱可以由照射光源和物体的光谱反射或透射率计算出来。

物体的光谱反射或透射率是物体重要的光学特性。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

化工原理实验—吸收1. 引言吸收是化工领域中常见的物质分离和净化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气体或液体中的有害或有用成分吸附到溶液或固体表面上来实现分离和净化的目的。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和探索吸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吸收原理的理解,掌握吸收过程中的计算和分析方法,并了解吸收在化工工程中的应用。

3. 实验原理吸收是指气体或液体中的溶质在吸收剂(例如溶液或固体)中被吸附或溶解的过程。

吸收剂可以选择根据目标溶质的特性,吸附剂的选择要考虑化学亲和力、溶解度、扩散速率等因素。

在吸收过程中,传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传质可以通过质量传递和动量传递来实现。

质量传递包括分子扩散、对流传质和表面吸附等。

動量传递則以氣體相、液體相間的質量轉移的能力來表現。

吸收实验可以使用装置,如吸收柱或喷淋塔,为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接触提供更大的界面积。

此外,经过精确设计和调整,吸收装置可以提高传质效率,实现高效的吸收效果。

4. 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工作•确保所有实验设备和试剂已准备齐全。

•检查实验装置是否正常,无泄漏和损坏。

步骤二:实验装置的组装和调整•根据吸收实验的要求,安装吸收柱或喷淋塔。

•调整气体和液体的流量控制,以确保适当的接触和传质效率。

步骤三:实验操作•启动气体和液体的进料系统,调整流量。

•收集样品以进行后续分析,记录有关流量、温度、压力等参数的数据。

步骤四:数据分析•根据收集的样品数据,计算吸收效率、传质系数等参数。

•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图表分析,以便进行实验结果的评估和比较。

5. 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设备和试剂的安全使用。

•在实验前要明确吸收剂和溶质的性质,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将气体和液体的流速和温度适当控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到吸收效率和传质系数等参数的计算结果。

对于不同的吸收剂和溶质,我们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其吸附和溶解的效果,并对吸收过程中的传质机制进行讨论。

吸收率的计算公式

吸收率的计算公式

吸收率的计算公式
吸收率的计算公式是:α = (A+B) / A,其中α表示吸收率,A表示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B表示被吸收的热辐射能。

吸收率是指投射到物体上而被吸收的热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之比,这是针对所有波长而言,应称为全吸收率。

此外,反射率和透射率也是描述物体对热辐射能吸收情况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ρ = B / A,τ = C / A。

其中ρ表示反射率,τ表示透射率,C表示被反射和透射的热辐射能。

对于黑体而言,其吸收率α=1,反射率ρ=0,透射率τ=0;对于不透明的灰体而言,其透射率τ=0,此时有吸收率α+反射率ρ=1。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公式和概念都是针对热辐射能而言的,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电磁波或光。

同时,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都是和波长有关的光学属性,不同波长的光在同一种物质中的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可能不同。

吸收热的名词解释

吸收热的名词解释

吸收热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词汇不断涌现,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名词是“吸收热”。

吸收热是热传导中的重要概念,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特别是化学、物理、工程等科学和技术领域。

本文将对吸收热进行解释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在物理学中,吸收热是指当物质吸收热能量时所产生的热。

这种现象通常涉及分子或原子内部的能量转移和转换。

当物质吸收热能量时,其内部粒子将获得更高的能量,进而使物质的温度上升。

吸收热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放出热相对应。

放出热是指物质释放热能量的过程,而吸收热则是物质吸收热能量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在自然界中不断发生,以维持热平衡。

吸收热在化学反应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化学反应中,吸收热往往是在反应进行过程中吸收周围热能的结果。

当化学反应发生时,一些化学物质吸收热能量,使反应物中的原子或分子高能级态的能力增加,从而促进反应的进行。

这被称为吸热反应。

吸收热的概念还经常出现在工程领域。

在工程中,吸收热往往是指一种吸收能量的过程,以实现对物质或环境的控制。

例如,空调系统中的蒸发器通过吸收热能使室内空气变得凉爽。

再如,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吸收太阳能热量,将其转化为热水供给人们使用。

吸收热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些特殊的形式,值得我们关注。

一个例子是吸收式制冷系统。

吸收式制冷系统是一种利用吸收热以及制冷工质的特性实现制冷的系统。

这种制冷系统不需要使用机械压缩,而是利用吸收剂与制冷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制冷效果。

除了在物理、化学和工程领域使用之外,吸收热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实际应用。

例如,我们常听到的吸湿剂就是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汽释放热能,从而达到吸湿的目的。

总之,吸收热是物质吸收热能量的过程。

它在物理、化学、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了解吸收热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热传导、化学反应及能量转换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对吸收热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利用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发展。

吸收作用的名词解释

吸收作用的名词解释

吸收作用的名词解释
吸收作用是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种化学反应,它可以说是万物本质上改变的一种方式,通过吸收作用,物质可以从一种物质中变为另一种物质,它还可以让物质发生生理、化学或物理变化。

首先,吸收作用的基础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两种或多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它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

反应的过程需要有活化能的驱动力,这里的活化能可以是一种物质的热量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使物质发生变化,从而使原来两种物质各自发生变化,吸收作用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其次,在物质之间发生吸收作用时,会有能量的交换,一种物质会以某种形式吸收另一种物质的能量,通过这种形式的能量转换,另一种物质的能量就会被吸收,从而使反应发生变化。

此外,在吸收作用中,物质会发生生理、化学或物理变化。

这类变化可以是物质性质上的改变,也可以是物质组成上的改变。

同时,也可能会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可能会导致物质性质或物质组成发生变化,从而使物质发生生理、化学或物理变化。

最后,吸收作用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体内,比如植物吸收阳光,动物吸收食物等,这些都是吸收作用的表现。

这些物质几乎以所有可以存在的形式都可以被生物体吸收,比如水、光、气体、热量等都可以被吸收。

总而言之,吸收作用是一种化学反应,它可以使物质产生生理、化学或物理变化,在生物体内,吸收作用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
物质可以被生物体吸收利用,从而达到满足生命活动需要的目的。

吸收作用 兽医解释

吸收作用 兽医解释

吸收作用兽医解释
吸收作用是指生物体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或其他物质的过程。

在兽医学中,吸收作用是指动物体内消化系统对养分的吸收过程。

动物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胃和小肠等器官,被分解成各种营养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

这些营养物质需要被吸收到动物的体内,以供细胞进行能量代谢和维持生命活动。

消化系统内的吸收过程主要发生在小肠。

小肠壁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结构,称为肠绒毛。

肠绒毛上有大量微细的细胞,这些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细的绒毛,增加了表面积。

这些细胞上还有丰富的微绒毛,称为微细绒毛。

这些绒毛和微细绒毛上有许多微细的细胞突起,称为绒毛刷。

这些绒毛和绒毛刷能够吸收营养物质。

吸收作用的主要机制是通过绒毛和绒毛刷上的细胞表面积增大,增加了吸收物质的接触面积。

同时,细胞表面上还有丰富的微绒毛,这些微绒毛可以增加细胞表面的吸收能力。

此外,小肠细胞膜上还有多种吸收物质的转运蛋白,这些蛋白质能够帮助营养物质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吸收作用的速度和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食物的成分、动物的消化功能和肠道健康状态等。

一些疾病或消化系统问题可能会影响吸收作用,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或吸收障碍。

吸收作用是动物体内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从消化道吸收到体内的过程。

它是维持动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对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吸收的几种方式

吸收的几种方式

吸收的几种方式吸收知识的几种方式一、阅读是最常见的吸收知识的方式之一。

通过阅读书籍、报纸、杂志、文献等,我们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的概念、理论、观点和事实。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观察是另一种重要的吸收知识的方式。

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我们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和知识。

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天空的变化来预测天气,通过观察动植物的行为来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三、实践是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从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科学实验时,我们需要亲自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交流是吸收知识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可以分享经验和知识,学习他人的观点和见解。

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拓宽视野,并从他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参加讨论会、座谈会或与同事、朋友的交流来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五、思考是吸收知识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将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数学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推理来找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吸收知识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通过阅读、观察、实践、交流和思考,我们可以不断地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不断地吸收知识,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吸收电路的原理

吸收电路的原理

吸收电路的原理一、引言吸收电路是电子学中常用的一种电路结构,它可以用于信号处理、滤波、降噪等应用领域。

本文将介绍吸收电路的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二、吸收电路的基本原理吸收电路是一种有源电路,它由放大器、滤波器和负反馈网络组成。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放大器将输入信号放大,并通过负反馈网络实现对输出信号的控制,从而达到吸收干扰信号或滤波的效果。

三、吸收电路的工作过程吸收电路的工作过程可以分为输入信号放大、滤波和输出信号控制三个步骤。

1. 输入信号放大在吸收电路中,输入信号首先经过放大器进行放大。

放大器可以是运算放大器、集成放大器等,其作用是将输入信号放大到一定的幅度,以便后续的处理。

2. 滤波放大后的信号经过滤波器进行滤波处理。

滤波器可以是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等,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

滤波器的作用是去除输入信号中的噪音或干扰,使输出信号更加清晰和稳定。

3. 输出信号控制滤波后的信号经过负反馈网络进行控制。

负反馈网络是吸收电路中的关键部分,它通过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实现对输出信号的控制。

负反馈网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达到吸收干扰信号或滤波的效果。

四、吸收电路的应用吸收电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以下介绍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1. 信号处理吸收电路可以用于信号处理,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控制,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准确性。

例如,在音频放大器中使用吸收电路可以放大音频信号,并去除杂音和谐波,使音质更加清晰。

2. 降噪吸收电路可以用于降噪处理,去除输入信号中的噪音和干扰。

例如,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吸收电路可以减少环境噪声对信号的影响,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3. 滤波吸收电路可以用于滤波处理,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可以去除输入信号中的特定频率成分。

例如,在音频设备中使用吸收电路可以实现低频或高频滤波,使输出信号更加符合需求。

4. 仪器设备吸收电路可以用于仪器设备中,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y
y y*
A
P
··B
y* y
·C
x
x
2.指明过程进行的极限
过程极限:相平衡。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1)逆流吸收,塔高无限, L ya,min ya* mxa
G,ya L,xa
2)逆流吸收,塔高无限,
L

x b,max

yb m
3.确定过程的推动力
查得10℃时,氧气在水中的亨利系数E为 3.31×106kPa。
p
* A

py=101.3×0.21=21.27kPa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H S
EM S
cA HpA *
c
*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S pA
EM S
cA*

1000 21.27 3.31106 18
3.57×10-4kmol/m3
饱和浓度:平衡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平衡分压:平衡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
平衡状态的因素
F=C-+2=3-2+2=3
当压力不太高、温度一定时
p* A
=f1(
x

y*=f2(x)
p* A
=f3(
cA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气 相
60℃

氨 的
50℃
分 压
40℃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5.2. 气液相平衡
5.2.1.气液相平衡关系 5.2.2.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5.2.1. 气液相平衡关系
1.溶解度曲线 平衡状态:一定压力和温度,一定量的吸收剂与
混合气体充分接触,气相中的溶质向 溶剂中转移,长期充分接 触后,液相 中溶质组分的浓度不再增加,此时, 气液两相达到平衡。
讨论:
(1)总压、y一定,温度下降,在同一
溶剂中,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增加,有利 于吸收 。
(2)温度、y一定,总压增加,在同一
溶剂中,溶质的溶解度x随之增加,有利 于吸收 。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3)相同的总压及摩尔分率, cO2 < cCO2 < cSO2 < cNH3
氧气等为难溶气体,氨气等为易溶气体
m与E的关系 :
pA* py* y* p Ex
m E p
m的讨论:1)m大,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2)T m
p m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3)Y * mX 【例5-1】某系统温度为10℃,总压 101.3kPa,试求此条件下在与空气充分接触 后的水中,每立方米水溶解了多少克氧气?
2.亨利定律
(1)亨利定律内容
总压不高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
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溶质在液相
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其比例系数为亨利
系数。
p
* A

Ex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p
* A
——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
x——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E——亨利常数,单位同压强单位。 讨论: 1)E的影响因素:溶质、溶剂、T
G,yb L,xb
1)吸收过程推动力的表达式 pA pA* y - y*或x* -x或 cA* cA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2)在x~y图上
y

P
y*
x
x*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例5-2】在总压101.3kPa,温度30℃的条件下, SO2摩 尔分率为0.3的混合气体与SO2摩尔分率为0.01的水溶 液相接触,试问: (1)SO2的传质方向; (2)其它条件不变,温度降到0℃时SO2的传质方向; (3)其它条件不变,总压提高到202.6kPa时SO2的传 质方向,并计算以液相摩尔分率差及气相摩尔率差表 示的传质推动力。
W=3.57×10-4×32×1000=11.42g/m3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5.2.2. 相平衡关系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1.判断过程进行的方向
pA

p
* A
A由气相向液相传质,吸收过程
pA pA*
平衡状态
pA pA* A由液相向气相传质,解吸过程
吸收过程: y y*或x* >x或 cA* cA
30℃
液相中氨的摩尔数 氨在水中的溶解度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101.3kPa
y
202.6kPa
x
20℃下SO2在水中的溶解度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t=293K
pA, kPa
CO2
NH3 10ncA, kmol/m3 几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物系一定,T E 2)E大的,溶解度小,难溶气体
E小的,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3)E的来源:实验测得;查手册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2)亨利定律其它形式
1)p
* A

cA H
H——溶解度系数, kmol/(m3·kPa)
cA——摩尔浓度,kmol/m3;
H与E的关系:
pA*

cA H

c c

c H
x
E c H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c

S
M L M S (1 x) M A x M S
E S
HM S
H的讨论:1)H大,溶解度大,易溶气体 2)P对H影响小,
T H
2)y* mx m——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返回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电子课件
返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