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自主品牌汽车与手机行业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自主品牌汽车与手机行业专题报告
内容目录
1. 自主品牌手机成功之路即为自主品牌汽车崛起之道 (6)
1.1. 华为:深耕细作厚积薄发 (7)
1.2. OPPO&vivo:传统中创新主攻行业痛点 (8)
1.3. 小米:互联网营销下野蛮生长+ 高性价比 (9)
1.4. 自主品牌汽车必将如自主品牌手机一般崛起 (10)
2. 消费属性:随财富增长转变区域保有量差距明显 (11)
2.1. 手机由可选变必选消费未来增量来自中西部地区 (11)
2.1.1. 即时通话与上网需求提升刺激手机由可选变必选 (11)
2.1.1. 购买力攀升进一步奠定手机为必选消费未来中西部地区需求旺盛 (12)
2.2. 汽车可选消费属性正逐渐消失中西部地区潜在市场大 (13)
3.供应体系:自主品牌供应链协同发展共振崛起 (14)
3.1. 手机供应链体系巨变助力自主品牌共振崛起 (14)
3.2. 合资牵入技术与人才红利自主品牌厚积薄发 (16)
3.3. 变革为崛起带来机会:电动化智能化 (17)
4. 市场策略:曾经低价+SUV 策略到现在的品牌力提升、未来的去品牌化 (18)
4.1. 手机市场发展多变迭自主崛起将迎第四阶段 (18)
4.1.1. 中国手机市场发展四阶段与自主品牌崛起的四阶段论 (18)
4.1.2.自主品牌手机品牌力持续上升手机行业将步入去品牌化阶段 (20)
4.2. 汽车自主品牌进入崛起第三阶段在即 (22)
4.2.1. 自主品牌汽车正迈向品牌力上升阶段 (22)
4.2.2. 自主品牌汽车龙头齐发力共同冲刺第三阶段 (24)
4.3. 汽车行业自主品牌崛起方式与自主品牌手机相似 (26)
5. 他山之石攻己玉自主品牌必将崛起 (28)
5.1. 谁是汽车界的华为?小米?OV? (29)
6. 投资建议 (31)
6.1. 福田汽车:“高举低打”的典型边际改善明显 (31)
6.2.吉利汽车:平台化战略开启强产品周期坐实自主领军之名 (31)
6.3. 上汽集团:自主驰骋快车道+ 合资龙头迎产品周期 (31)
7. 风险提示 (32)
图表目录
图1:中国移动设备使用占比(单位:%) (6)
图2:华为历年在中国市占率变化及主要事件 (7)
图3:vivo 部分广告及赞助活动 (8)
图4:OPPO 部分广告及赞助活动 (8)
图5:OPPO 市占率及主要事件 (8)
图6:vivo 市占率及主要事件 (8)
图7:小米历年在中国市占率及主要事件 (9)
图8:2006 至2016 年中国汽车销量(单位:万辆;%) (10)
图9:自主品牌零售数占比持续提升(单位:%) (10)
图10: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单位:%) (10)
图11:历年座机和手机的保有量变化(单位:部/百人;%) (11)
图12: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11)
图13: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手机平均价格(单位:千元) (12)
图14:2015 各地手机保有量与人均GDP 关系(台/百人) (12)
图15:乘用车平均价格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万元) (13)
图16:全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单位:辆/千人) (13)
图17:2015年各地千人保有量与人均GDP关系(单位:辆/千人) (13)
图18:自主品牌手机制造商发展历程 (14)
图19:早期中国手机品牌的上游采购链 (15)
图20:同时期诺基亚的上游供应链体系 (15)
图21:汽车制造业销售利润率逆工业上升大势逐年下降(单位:%) (17)
图22:传统车企零部件采购模式 (18)
图23:智能电动车企零部件采购模式 (18)
图24:手机发展的四个阶段与自主品牌手机崛起的四个阶段 (18)
图25:五大系统的角逐安卓/IOS 终胜出(单位:%) (19)
图26:各年龄段对手机的偏好Top 5(单位:%) (22)
图27:各手机品牌使用者平均年龄(单位:岁;%) (22)
图28:各手机品牌使用性别比(单位:%) (22)
图29:几类典型车型的销量(单位:万辆/月)(自主品牌发展的前两阶段) (24)
图30:2015/10 以来车企新车型数与单车月销量(单位:辆) (25)
图31:2015/10 以来车企新车型数与单车均价(单位:万元/辆) (25)
图32:2015/10 以来单车月销量与单车均价(单位:万元/辆) (25)
图33:LYNK & CO CX11 (26)
图34:WEY 旗下车型W01 (26)
图35:自主品牌模仿国际品牌 (28)
图36:各系品牌零售数占比(单位:%) (29)
表1:2011-2016 各手机品牌亚太(除日本)销量(百万台)排名 (6)
表2:各品牌的部分点对点自主零配件厂商 (15)
表3:合资车企主要供应商 (16)
表4:2012-2016 中国移动设备使用占比TOP10(单位:%) (20)
表5:中国市场六大品牌最新机型性能对比 (21)
表6:自主品牌完全崛起的四个阶段 (23)
表7:主要自主品牌乘用车今年以来情况 (24)
表8:WEY 和LYNK & CO 对比 (26)
表9:自主品牌汽车与手机品牌四大崛起阶段 (27)
表10:各国乘用车销量CR5 (29)
表11:各大自主品牌的策略 (30)
表12:重点公司盈利预测 (32)
1. 自主品牌手机成功之路即为自主品牌汽车崛起之道
智能机早已取代功能机成为市场主流,业内龙头宝座经历了几轮更替。
手机市场从起步到如今
仅30 年时间,产品飞速更新换代的同时,产业内格局早已发生了几轮变化。
从最初
摩托罗拉从0 到1 生产第一台商用手机,成为业界龙头,到功能机时代依赖系统技术革新
成为新霸主的诺基亚,再到智能机时代成功崛起的苹果和三星。
目前,手机市场渐入“
后
苹果三星时代”。
表1:2011-2016 各手机品牌亚太(除日本)销量(百万台)排名
合计CR4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第五名
自主品牌手机已然崛起。
随着技术革新降速,伏蛰已久的自主品牌在性能上逐渐缩小与海外
品牌的差距,开始强势崛起,市占率不断提升,到2016 年,亚太地区(除日本)手机销量
TOP5 中有四家为自主品牌手机,分别为OPPO、华为、vivo、小米,而中国地区手机销量
近年占亚太地区总销量均在70%以上。
2012 年至2016 年间,五自主大手机品牌在中国的
使用占比上升23 pp,从13%上升至36%,四大海外品牌使用占比下降16pp,从52%下降
至36%。
图1:中国移动设备使用占比(单位:%)
1.1. 华为:深耕细作厚积薄发
为什么始于2003 年末的华为手机业务早年一直沉寂?2010 年之前,华为的销售渠道基本以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为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销量,但利润微乎其微,同时诸多存货也对公司利润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华为在手机市场品牌影响力微乎其微。
因此,手机业务虽为华为集团的三大业务之一,但当时近乎被华为边缘化甚至出售。
华为手机崛起的转折点是什么?华为手机的转折点出现于2010 年末,华为提出手机业务转型五大策略,助力华为手机崛起:1)高端路线;2)“华为”+“荣耀”双品牌运作模式;3)自建营销渠道;4)建立核心生产力;5)员工激励机制。
为什么这些策略能促使华为手机成功?策略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借助华为品牌影响力快速打响知名度;华为通信主业在世界领域的震撼性成功,极大的提升了华为的品牌力,而部分品牌影响力被嫁接到华为其他产品上,比如手机。
2)产品品质对品牌力的支撑。
华为虽然在创建后多年内无惊艳的产品,但有诸多经典的机型涌现,使得华为在手机制造上有着较深的积淀。
此外,华为每年高昂的研发投入也直接提高了其研发水平和产品品质。
3)五大策略契合华为:后三大策略为崛起的基本保障,前两大策略为崛起的催化剂。
催化剂- 双品牌针对不同领域与价位,形成“高举低打”:起初“华为”品牌定位为高端市场,主打高性价比与工艺,专注线下渠道,对标苹果三星等高端品牌;起初“荣耀”定位为互联网中低端市场,主打高性价比与品质,专注线上渠道,对标小米等互联网品牌。
而双品牌分别主攻线上中低端与线下中高端,实现从低到高层次消费者的覆盖,并有效的避免了线上与线下销售的直接冲突,也保障了手机销量,形成了“高举低打”的良性循环。
图2:华为历年在中国市占率变化及主要事件
华为崛起的过程如何?“华为”于2011 年开始不断向高端智能机领域试水,经历P1 和P2 相继折戟之后,华为在2013 年推出P6,单机销量达400 万部,成功突围至2500 元的终端价位;2014 年5 月推出的P7,单机销量达700 万部,再次巩固了华为在中端市场的地位;2014 年9 月,华为推出Mate 7,成功进入3000 元市场,单机销量亦超700 万部,为华为进入中高端机市场奠定了基础,而后陆续推出的P8、P9、Mate8 凭借其优异的性能不断巩固华为在中高端机中的地位。
“荣耀方面”2013年,华为将荣耀品牌独立,作为专门的电商品牌,针对于电商人群的,起初主攻中低端品牌,“荣耀”品牌在2014 年与2015
年销售额分别超2000 万台和4000 万台。
1.2. OPPO&vivo:传统中创新主攻行业痛点
OV 为什么能崛起?OPPO 于2008 年正式进入手机行业,于2011 年推出第一台智能机,
而vivo 亦于2011 年进入智能手机市场。
两家公司拥有共同的纽带步步高,但两者却相互竞
争,OV 定位均为年轻时尚,其崛起的方式也均为:1)注重传统广告营销;2)重视行业痛
点;3)注重渠道的力量。
图3:vivo 部分广告及赞助活动图4:OPPO 部分广告及赞助活动
1)回归传统广告营销:OPPO 与vivo 年均花费十几亿元用于广告,从街边广告,到社交
软件,到明星代言,再到联名赞助等等,OPPO 与vivo 的广告似乎无处不在不断加深
消费者对其的印象,特别是对三四五线城镇的年轻群体而言,购买引导性强烈。
2)渠道下沉+利益捆绑成制胜法宝:2013年是被互联网思维所严重影响的一个年代,与诸
多同时代竞争者积极开辟线上渠道不同,OV 十分重视线下渠道,与经销商积极合作,在两
年多的时间内在全国开设了近6500 家体验店并入驻20 多万个销售点。
而其渠道下沉
的模式与传统模式也不尽相同,OV 的代理商公司多由OV 前员工与OV 共同组建而成
,而一、二级代理与更下一级的经销商又成立合资公司,渠道内互相交叉持股,形成
一个庞大的利益捆绑体,协同进步。
3)针对性策略解决业内痛点:技术方面,OPPO 方面,受2011 年秋上市的卡西欧
TR100
(自拍神器)热销启发,OPPO 团队开始注重研究前置摄像头及图像优化程序的开发,
在2011 年主流前置摄像头均为30 万像素时,其手机像素便能达到200 万,如今更能
达到1600 万,利用这一特性,OPPO 备受女性消费者青睐;而vivo 则选择从HI-FI切
入消费者常用但当时用户体验极差的音乐播放领域,同样大获得成功;此外,
OPPO 的VOOC 闪充技术以及vivo 的双擎闪充技术均解决当时智能机待机时间短充电
时间久的痛点。
营销方面,较努力扩张线上渠道的竞争对手而言,OV 更重视为客户提供
良好的购机体验和后续保值服务,解决了在淡化电商和互联网信息交流的四五线城市中
用户在购机体验方面的痛点。
图5:OPPO 市占率及主要事件图6:vivo 市占率及主要事件
1.3. 小米:互联网营销下野蛮生长+ 高性价比
小米迅速崛起靠的是什么?小米是手机互联网营销的代表,从推出产品之时便踏入了其崛起之路,崛起速度远快于华为、OPPO、vivo。
最初一代小米在发行时的侧重点相较于当时市场上热门手机而言并无太大亮点,与大部分手机一般注重双核、大屏、大电池容量、及
优良的信号,其外观设计也并无太大的亮点。
其崛起主要靠的是:1)超高的性价比;2)特殊的营销策略。
1)为什么小米拥有超高性价比?小米的高性价比与其专注互联网营销密不可分,小米利用电商形式+预定模式解决了其刚进入手机市场缺乏实体积累的弊端,也为其减少了库存、渠道、物流等一系列的相关费用,从而降低了成本。
所以其售价在同等配置手机内最低,如第一代小米手机售价仅为1999 元,而当时大多相近配置手机价格均在
3000 元左右
2)小米的营销策略是什么?
策略一:先行布局,避免冷启动:早在小米首推第一款手机的前一年,公司就已经先行发布手机系统MIUI 和应用软件米聊,为小米积攒了足够的用户印象;此外,小米借助互联网各平台宣传,并与凡客、金山等企业合作,从而打响知名度,成功避免冷启
动。
策略二:自建MIUI 生态圈,吸引忠实粉:MIUI 是基于Android 原生系统和针对中国用户使用习惯开发的Android Rom,广受手机发烧友所追从,成功的积累了众多的忠实粉丝。
策略三:不断突破的低价位。
小米在之后几年内发售的机型完全贯彻了低价+高性价比,定价1499 的小米青春版应运而生,而该款手机在1500 价位也具有超强性价比。
而且之后其持续不断的在调低价位,直至799。
凭借其在中低端机型的高性价比迅速占领低端机大部分市场。
图7:小米历年在中国市占率及主要事件
为什么2016 年小米市占率渐渐衰退?原因有两个:
1)居民购买力上升:原本的低价性价比的需求逐渐减少,转而向高层次性价比转移。
1Q15年初至1H16 间,2000 元以上的中高端机型销量占比增长约4.4%,而1000 元以下的
低档机型销量占比减少约3.2%。
2)互联网模式下的供应链隐患大:2016 年上旬由于高通芯片供给不足原因,使得小米手机一度缺货。
1.4.自主品牌汽车必将如自主品牌手机一般崛起
自主品牌汽车初展峥嵘。
2016 年全年乘用车销量约为2,438 万台,同比增长约15.3%,
2006 年至2016 年间的汽车销量的CAGR 高达16.8%,行业保持较快速发展。
在此大环
境下,近年自主品牌在零售销量中的占比持续攀升,从12 年28%上升至16 年42%。
较
早崛起的自主品牌如长城长安2016 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较晚崛起的自主品牌如吉利、
广汽、上汽则在2016 年迎来大年,均以远超行业平均的增速上升,市占率大幅攀升,自
主品牌初展峥嵘。
图8:2006 至2016 年中国汽车销量(单位:万辆;%)
图9:自主品牌零售数占比持续提升(单位:%)图10: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单位:%)
45%
40%
35%
30%
25%
20%
(半年、年度)3MMA吉利汽车广汽乘用车
长安自主
4%
3%
2%
1%
0%
自主品牌汽车必将复刻自主品牌手机崛起之路而崛起。
手机行业发展速度远快于汽车行业,短短
几年间,自主品牌手机飞速崛起,目前在市场上地位牢靠;自主品牌汽车在行业内仍属于新
星。
而自主品牌汽车与自主品牌手机崛起过程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自主品牌有望如
自主品牌手机般崛起:1)消费属性:居民对产品购买力不断攀升,区域性保有量差距明
显,助力渠道下沉;2)供应体系:上游自主零配件配套商均与自主品牌协同发展,形成自主
产业链的良性循环,从而共振崛起;3)市场策略:从曾经的低价策略+SUV 策略到
现在的品牌力提升、未来的去品牌化,自主品牌崛起经历相似的四个阶段。
2. 消费属性:随财富增长转变区域保有量差距明显
相似处1 –大环境:1)消费属性的转变:手机已完成由可选消费向必选消费的转变,汽车的可选消费属性也在渐渐淡去;2)人均保有量区域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的保有量普遍低于东部地区,虽然大城市限牌等因素使得各地区间汽车保有量与人均GDP 关联度不如手机高,但这更能反映出汽车未来销售的增量将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
2.1. 手机由可选变必选消费未来增量来自中西部地区
2.1.1. 即时通话与上网需求提升刺激手机由可选变必选
消费者对及时通话需求的攀升为促使手机由可选消费变必选消费品主要的主要原因之一。
起初固定座机数量呈逐年稳步增长,到2006 年,固定座机普及率达30%左右的巅峰状态,之后由于手机的价格下降和用户对及时通话的需求越来越高,固定电话的保有量开始渐渐下降,而手机的普及率则快速上升,到2016 年,中国的手机普及率超96 部/百人。
图11:历年座机和手机的保有量变化(单位:部/百人;%)
网络与智能手机的高效联动为推动手机变必选消费品的另一大原因。
21 世纪以来,中国网民规模增长了近30 倍,目前网络的渗透率约为52%。
2007 年后,智能机时代的来临以及通讯技术不断进步,消费者拥有了更好的及时上网平台以及快速的上网速度,这也直接促使中国手机网民占总网民比大幅攀升,从2007 年的24%迅速攀升至2009 年的61%,再到目前的90%以上。
在这个过程中,手机也由21 世纪初的可选消费渐渐转变为如今的必选消费。
图12: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2.1.1. 购买力攀升进一步奠定手机为必选消费未来中西部地区需求旺盛
近年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显著地提升,居民对手机的购买力攀升一倍有余。
2010 年至2015 年间,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00 元上升至1.1 万元,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 万元上升至3.2 万元;而手机的平均价格从2010 年约2,150 元降至2015 年约1,800 元。
城镇和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手机平均价格从2010 年的8.8 和2.7 上升至了2015 年的17.8 和6.1,换而言之,居民手的购买力提升了1 倍有余。
图13: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手机平均价格(单位:千元)
各省市保有量差距明显,未来手机增量主要来自于发展滞后省市。
到3Q16,中国手机保有量超96 台/百人,而智能机普及率也达到了58%。
但是各省市手机保有量差距明显,且与各地人均GDP 相关性大。
2015 年,东部地区手机保有量约达113 台/百人,而中、西部地区手机保有量分别仅约为78 台/百人和86 台/百人:1)东部地区:3 个直辖市人均GDP 超10 万元,其中北京和上海手机保有量分别达到了194 台/百人和137 台/百人;2)中西部地区:人均GDP 低于4 万的11 个省市手机保有量均低于90 台/百人,最低的江西仅有66台/百人。
我们判断随着未来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提升,未来手机增量主要来
自于:1)东北地区的换机需求;2)中西部地区首购和换机需求。
而OV 在2016 年强势崛起的策略恰恰是渠道下沉。
图14:2015 各地手机保有量与人均GDP 关系(台/百人)
2.2. 汽车可选消费属性正逐渐消失中西部地区潜在市场大
汽车有望渐渐褪去可选消费属性主要由于两点:
1)居民对汽车的购买力不断攀升:乘用车平均价格从2006 年的11.9 万元降至了2015
年的9.2 万元,而同时期国民可支配收入从1.2 万元上升至了3.2 万元。
人均可支配
收入/乘用车平均价格从2006 年0.10 上升至2015 年0.35,换而言之,居民对于汽车
的购买力提升了2倍。
正由可选消费品向必选消费品改变的过程中。
2)未来保有量提升空间巨大:全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从2007 年约46 辆上升至2016 年约
140 辆。
但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相对于将汽车当必选消费的发达国家而言依旧非常低,
美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可达850 辆以上,日本和西欧可达550 辆以上,换而言之,发达
国家平均每户家庭都拥有一辆或多辆汽车。
图15:乘用车平均价格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万元)图16:全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单位:辆/千人)
汽车行业各省市间保有量差距与手机行业相似,与人均GDP 关联性大。
与手机行业相似,
东部发达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普遍偏高,特别是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其中天津市汽车千
人保有量为全国最高达257 辆;而中西部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则较低,有12 省汽车千
人保有量低于100 辆,其中贵州汽车千人保有量仅有51 辆。
一线城市限牌等原因致使汽
车与人均GDP 的关联性不如手机,但这更能反映出未来汽车的增量将来自于中西部地区。
我
们判断未来汽车主要增量来自:1)东部地区的换需求;2)中西部地区首购和换购需求。
图17:2015 年各地千人保有量与人均GDP 关系(单位:辆/千人)
3. 供应体系:自主品牌供应链协同发展共振崛起
相似处2 –产业链发展:上游零配件商均与自主品牌协同发展,形成上下游的良性循环,
从而共振崛起。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两个行业内中的合资(外资)企业均起到了至关重
要的作用:1)自主品牌通过与其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2)合资企业(外资)培
养了一批紧缺的技术型人才,为自主品牌带来了人才红利。
不同处1 –产业变革:自主品牌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布局早于海外品牌,为领域内的先行
者,而当时手机行业从功能机跨入智能机时代时,自主品牌依旧是海外品牌的跟随者。
3.1. 手机供应链体系巨变助力自主品牌共振崛起
自主品牌在进入手机市场早期,成败皆因中间商。
功能机早期,由于中间商的存在使进入手
机市场的门槛较低,中国自主品牌手机制造商也得益与此,在1999 年,中国尚未有手
机上游供应商之时便能进入市场。
但过度依赖中间商弊端明显,使得国产机市占率能在
2003 年高达52%,也能轻易地在2004 年遭受滑铁卢。
主要的两点原因如下:
1)2003 年自主的成功很大程度依赖于单纯的渠道下沉,并非优异的产品。
2003 年自主
品牌渠道下沉策略与近年策略不同,当年仅仅是自主品牌优先于海外巨头开拓二三线城
市,产品上并无任何优势和特点;随着诺基亚等巨头在2004 年改变其营销策略,
采取FD 模式(直接发货给市级分销商、或零售商)时,自主品牌的优势荡然无存。
图18:自主品牌手机制造商发展历程
2)早期中国手机市场缺乏完善的本土上游供应链体系,中间商扮演者重要角色。
自主品牌
手机生产商刚刚进入市场时,国内严重缺乏自主零部件供应链,所以各厂商尚无能力生
产手机,如波导最早是通过进口海外整机再贴牌销往国内,甚至连开模、注胶等都需从
韩国订购。
直到2003,中国市场内才开始出现自主品牌手机零配件供应商,所以在
很长一段时间内,自主品牌都严重依赖于中间商从国外获取零配件和技术支持。
图
19:早期中国手机品牌的上游采购链
图 20:同时期诺基亚的上游供应链体系
自主品牌过度依赖中间商,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直接联系薄弱。
中间商包括分销商、 OEM/ODM 以及 D H ,其中分销商帮助自主品牌采购零配件;DH 帮助自主品牌设计手机, 但设计完成后会为自主品牌选择指定配件;OEM 与 ODM 为自主品牌提供代工服务,在此 过程中自主品牌不涉及任何生产相关环节。
这些中间商不同程度的影响或隔离了自主品牌 与上游零配件供应商的沟通,反观诺基亚等国际巨头,与上游供应商沟通密切,供应商直 接为其供货。
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直接决定了供应商供货的倾向性,当上游供应能力不足 时,自主品牌首当其害。
2004 年,当时消费者对拍照手机的需求大增,波导等自主品牌想 伺机推出新产品,但由于摄像头缺货,最终错过了机会。
自主品牌从变革中获利,形成良性循环,协同崛起。
随着功能机时代诺基亚产业链布局国 内,智能机时代苹果、三星等产业链进入国内,自主零配件制造商不仅数量上井喷式增长, 其产品质量和研发水平也得到长足进步。
自主品牌手机制造商与上游零配件制造商合作越 来越有效,自主品牌间合作进入良性循环,助力自主品牌手机和零配件品牌协同崛起。
主 要原因有:
1) 海外巨头入驻大陆,带动自主零配件生产商技术的升级,助力自主品牌手机发展:下 表
可看出,目前自主品牌手机拥有自己独自的供应商,但也有诸多供应商在苹果、三 星供应链内。
对于诸多苹果、三星等产业链内的自主品牌企业来说,在与巨头合作过 程中学习,直接提升了其产品质量和研发水平;而对于更多产业链外的自主品牌企业 来说,巨头给予更多为人才红利,使自主品牌更容易获取技术型人才,间接助力公司 产品质量和研发水平的提升。
产业链上游自主品牌产品质量和研发水平提升直接助力 了下游自主品牌手机制造商产品质量的提升,大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表 2:各品牌的部分点对点自主零配件厂商
部件
苹果
三星 中兴
华为
联想
小米
OPPO vivo
面板
宸鸿、莱宝高科
F-TPK 、胜华、达
锦富新材、欧 菲光、星星科 技、金龙机电 超声电 子、金
龙机电
深 天 马 A
莱 宝 高 科、欧菲
深天马 A 、 超声电子
欧菲光、莱
京东方、友 达
莱宝高科、 超声电子、
莱宝高科
莱宝高科
触摸屏
虹、和鑫
蓝思科技
欧菲光
光、超声 电子
宝高科、星 星科技
华东科技、
深天马 A
欣旺达、德
三星
三星
锂电池 欣旺达
三星
欣旺达
欣旺达
欣旺达
耳机 赛电池
欣旺达
欣旺达
/MEMS 麦 克/扬声器 模组
歌尔声学
歌尔声学、共 达电声
歌尔声 学
歌 尔 声 学、共达 电声
歌尔声学、
共达电声
歌尔声学
歌尔声学 歌尔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