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食俗、古诗佳句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和习俗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和习俗中秋节,又称月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在人们思乡、祈福和家团圆的时刻,中秋节迎来了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刻。
人们通过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一系列的习俗来庆祝这一节日。
中秋节丰富的习俗也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有关中秋节的诗句,更是表达人们对团圆美满和思念的情感。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秋节诗句和习俗。
诗句篇: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表达了对远在他乡的亲人的思念之情。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了对亲友永远健康长寿、心与心相连的美好祝愿。
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出自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表达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离合悲欢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之间的类比。
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出自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借江水向东流的形象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桂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木兰花慢·桂花》中的诗句,描绘了中秋时节丰收的景象。
习俗篇:1. 赏月:中秋之夜,人们常常会在户外赏月,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赏月可以唤起人们对美好祝愿和思念的情感,也代表团圆和完美的象征。
2. 吃月饼:中秋节必不可少的还有美味的月饼。
月饼的形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豆沙、蛋黄和五仁的口味。
吃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月饼,共享天伦之乐。
3. 赏花灯:中秋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花灯观赏活动。
花灯形态各异,精美绝伦,给人们带来了视觉盛宴。
同时,花灯也寓意着人们希望家庭幸福、生活如花灯般绚烂的心愿。
4. 猜灯谜:中秋节时,人们还会玩猜灯谜的游戏。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中秋节是哪天什么时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八月节,2011年的中秋节是:2011年9月12日。
关于“中秋节来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
中秋节地来历和习俗及诗句中秋节是哪天什么时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年地中秋节是:年月日.关于“中秋节来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地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地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地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地月亮比其他几个月地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地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地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地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b5E2R。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地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地.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地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地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地,在外地地,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p1Ean。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DXDiT。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地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地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地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RTCrp。
今天,月下游玩地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地生活,或祝远方地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5PCzV。
中秋节地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地热爱和对美好生活地向往.中秋节地由来与传说:中秋节有悠久地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地,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地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地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地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地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地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地主要节日之一.jLBHr。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誉为“月亮的节日”,在华人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相关的诗句,带你全面了解这个充满传统魅力的节日。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
据史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中秋节就已经存在了。
当时中秋节是用来祭拜月神的重要日子。
相传,古代人们认为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亮,代表着团圆和丰收的象征。
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感恩丰收,祈福家庭幸福团圆。
二、中秋节的习俗1. 赏月:中秋节的最重要活动之一就是赏月。
这一天的月亮最圆最亮,人们会聚在一起,观赏美丽的月亮,赞美月亮的明亮和圆润。
赏月的同时,还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舞狮表演等,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2. 吃月饼: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就是月饼。
传统的月饼采用精细的面粉和各种馅料制成,如莲蓉、豆沙、五仁等。
不同地区的月饼口味也有所不同,但都代表着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人们常常会围坐在一起,吃月饼、喝茶,共度这个重要的家庭节日。
3. 点灯笼:中秋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就是点灯笼。
人们会在家门口、庭院或公园等地点挂上五彩缤纷的灯笼,形成绚丽多彩的景观。
灯笼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也为节日增加了一丝神秘感。
4. 嫦娥奔月:中秋节与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有关,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嫦娥的女子,她嫁给了一个叫做后羿的英雄,后羿得到了长生不老的仙药。
有一天后羿不在家,嫦娥偷吃了这颗仙药,变成了轻盈的仙女,最后飞上了月亮。
每年中秋之夜,人们就会仰望明亮的月亮,想念嫦娥和后羿的爱情故事。
三、中秋节相关诗句欣赏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明代文学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一句诗。
李白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思乡之情。
这首诗也成为了中秋节中最经典的诗句之一。
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诗句。
中秋节的习俗古诗
中秋节的习俗古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常用古诗来表达对这个节
日的喜爱和祝福。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秋节习俗古诗。
1. 月饼古诗: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之一,人们常用古诗来表达对
月饼的美好祝愿。
皓月当空挂,徐徐送香来。
中秋佳节至,月饼甚可爱。
月儿圆又圆,玉兔上天岩。
一口月饼入,甜蜜满口香。
2. 赏月古诗:
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是赏月,人们常用古诗来赞美圆润的月亮。
皓月清辉洒人间,共享思念团圆时。
亲朋好友共欢笑,共赏天上银河宇宙之美。
银河璀璨照人眼,明月当空天地间。
赏月团圆心连心,幸福喜悦享夜晚。
3. 诗词会古诗: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诗词会活动,互相赋诗表达心意。
灯笼高高挂,月光照人间。
诗词会上赋佳作,心意久久传。
桂花香满街,琴瑟和谐曲。
诗人们举杯共庆,中秋乐事无边。
4. 赛猜灯谜古诗:
中秋节期间,人们也常举行猜灯谜的活动,习俗中还有一些与此
相关的古诗。
猜灯谜竞风流,拾谜情意浓。
才子佳人相会处,智慧谜底成双。
灯谜字字藏心意,才华出众在猜时。
猜对谜底人皆喜,团圆中秋趣无边。
以上是几首描写中秋节习俗的古诗,这些诗句或赞美中秋团圆之美,或描绘赏月时的宁静美好,抑或展现猜灯谜的趣味和智慧。
通过这些
古诗,人们能更好地感受到中秋节的喜庆和团圆之情。
让我们在这个
美丽的夜晚,与亲朋好友一起欣赏月光、品尝月饼,度过一个温馨而
难忘的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传说、习俗、诗词
中秋节来历传说习俗诗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又称八月节,2014年的中秋节是:2014年9月8日。
关于“中秋节来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习俗和诗句
中秋节的习俗和诗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秋节的习俗和诗句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中秋节的习俗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六年)。
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中秋节的起源、食俗、古诗佳句
中秋节的起源、食俗、古诗佳句中秋节的起源、食俗、古诗佳句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
”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
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
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
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及诗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和祈愿。
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团聚在一起,享受丰盛的美食,观赏明亮的月亮,同时也传承着许多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流传百年的古诗,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相关的诗句。
一、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活动。
在古代中国,人们崇拜自然的力量,月亮象征着团聚和家庭的和谐。
相传,夸父追日的故事中,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并因功劳升为王朝的国王。
人们为了纪念后羿,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月的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的含义逐渐丰富,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用美食、诗词和游戏来祝福丰收和健康。
二、中秋节的习俗1. 赏月: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赏月。
在这个晴朗的夜晚,人们会聚在一起,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和祈愿。
同时,还有一种有趣的习俗叫“观月猜灯谜”,人们会在灯笼上贴上谜语,让别人猜解。
2. 吃月饼:中秋节少不了美食的陪伴。
人们会品尝各式各样的月饼,其中最经典的是传统的五仁、莲蓉和豆沙口味。
月饼寓意着团圆和美好,也是人们互赠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
3. 陪伴家人:中秋节是一个强调家庭团聚的节日,许多人会选择回家与家人共度。
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分享丰盛的晚餐,一起赏月、聊天、笑语欢笑。
4. 赏菊花:中秋节也是赏菊花的好时机。
人们会到公园或自家后院,观赏花海中绚丽多彩的菊花,欣赏它们的美丽和祝福。
三、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是文人雅士们喜欢吟咏的主题之一,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中秋节诗句。
1. “广寒宫月明如昼,家家共赏桂花香。
” ——苏轼《中秋月》2. “月满清空万里蓝,人头人海到处看。
” ——辛弃疾《中秋》3. “宿鸟飞过了无痕,分明也是故乡人。
”——李商隐《宿鸟》4.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杜甫《月夜忆舍弟》5. “银汉不辞远,一曲琴心碧。
”——曹雪芹《红楼梦》以上是中秋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相关的诗句。
中秋节来历习俗诗句
中秋节来历习俗诗句中秋节来历习俗诗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
中秋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
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
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
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
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
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
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
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
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
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
中秋节的起源来历传统民俗诗词佳句
中秋节的起源来历传统民俗诗词佳句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月神崇拜和秋祭习俗。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有着神秘的信仰,认为月亮可以主宰万物生长和人类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月亮视为家庭团聚和思念亲人的象征,因此中秋节应运而生。
传统民俗方面,中秋节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习俗。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赏月和吃月饼。
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在户外赏月,搭建月亮主题的灯笼和彩灯,欣赏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同时,人们还会吃月饼,这是一种特殊的传统食品,由面粉、豆沙、果酱等制成,形状和图案都与月亮有关。
在诗词方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名篇佳句来描绘中秋节的氛围和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写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中秋节时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节日。
中秋节起源及诗词
中秋节起源及诗词
【时间】八月十五;
【别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
【起源】在中国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为“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又叫月夕、追月节、拜月节等。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习俗】拜月、吃月饼。
【相关诗句】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和诗句
中秋节的习俗和诗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圆的日子。
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人们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传统,同时也会品味一些中秋节相关的诗句。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的习俗和一些脍炙人口的中秋节诗句。
一、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凝聚了人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秋节习俗:1. 赏月中秋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就是赏月。
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观赏明亮的月亮。
赏月的同时,人们也会品尝着月饼,寓意着团圆和祝福。
2. 吃月饼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就是月饼。
月饼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蛋黄莲蓉月饼、五仁月饼等。
人们在品尝月饼时,除了祝福团圆,也希望能有一个甜蜜的生活。
3. 点灯笼中秋节时,人们还会点亮五彩的灯笼,将其挂在庭院或阳台上。
灯笼不仅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祥瑞。
二、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是文人墨客们热衷赋诗的时刻,许多经典的中秋节诗句至今被人们传颂。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提的中秋节诗句: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赞美了中秋月的皎洁明亮。
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的开头,通过与青天对饮来抒发思乡之情。
3. “问好谁家寒食露,今宵千里共明月。
”这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十一绝句》之一,描绘了中秋节时千里之外的亲友共赏明月的情景。
4. “家人共此时,遥夜忆乡心。
”这是近现代作家萧红在《秋夜忆家》中写道的中秋节诗句,表达了对离乡之人的思念与祝福。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中秋节相关的诗句,还有许多经典诗句是文化典籍中留下的精彩篇章,可以作为中秋节的读书赏析。
总结:中秋节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习俗。
赏月、吃月饼、点灯笼等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团圆生活的向往。
同时,中秋节的诗句也是文人雅士们抒发思念与祝福的重要表达方式。
中秋节的来历和古诗
中秋节的来历和古诗第1篇:中秋节的来历和古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那么,你知道中秋节是怎样来的吗?中秋节的来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节古诗《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清明节的来历和古诗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清明节的来历和古诗,我们来看看。
古代著名诗作《汉书。
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与文化底蕴
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与文化底蕴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与诗词歌赋紧密相连。
这些诗词歌赋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人们对家庭团聚、美好祝福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来展示中秋节的文化底蕴。
一、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中秋节,又称月光节、团圆节,是我国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传说中,中秋节最早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中国,人们在这一天庆祝丰收和感谢上天的恩赐。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拜月、吃月饼、赏菊、玩灯等。
二、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中秋节作为一个浪漫而古老的节日,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用诗词歌赋来表达他们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赞美。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几首代表性的中秋节诗词歌赋。
1.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观灯有感〕良久良久,听而未足。
出迟早,远山楼阁、转瞬即归路。
不及十四,西湖沙岸容五夜之多孤。
不少露,酒微醒微醉。
欲言佳句,万语俱离,言归迟迟。
眼看未绝曲径,弦促将音内忧酒,隔帘人倚残月。
人间、充床不是梨花雪,況两处,秋色共皆稀。
苏轼的水调歌头具有浪漫主义的风格,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远山楼阁、西湖以及中秋夜景的描绘和感受,让人们沉浸在中秋的浪漫氛围中。
2.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霜满天、江枫、渔火等形象描绘了中秋夜的宁静和美丽,而夜半钟声更是与中秋的庆祝活动相呼应,表达了对中秋节的赞美和喜悦之情。
3.陆游《赤壁怀古》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是陆游的《赤壁怀古》中的一首描绘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中秋景色的壮丽和悲壮,让人们感受到中秋节的深远意义。
通过这些代表性的诗词歌赋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秋节作为一个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三、中秋节的文化底蕴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秋节”来历习俗、名句名诗、优秀习作
“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名句名诗、优秀习作一、中秋节来历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中秋节好词月光融融月光皎洁月光如水月圆花好月明星稀山高月小月色如银月明风清月朗星稀新月如钩晓月当帘月光似水月光如帛皓月千里明月高照1、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2、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3、月亮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4、月亮,圆圆的,像纺车,纺着她浪漫的遐思。
5、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6、一轮杏黄色的满月,悄悄从山嘴处爬出来,把倒影投入湖水中。
7、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
8、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9、月亮渐渐升高,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
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柳梢,留下温和的笑容。
10、清晨,残月像一块失去了光泽的鹅卵石,抛在天边。
11、一弯新月宛如一叶小舟,翘着尖尖的船头,在深夜的静湖中划行,给我送来一片情思。
12、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
13、一弯朦胧的月亮从蝉翼般透明的云里钻出来,闪着银色的清辉。
14、初升的月亮挂在山顶上空,虽然像云朵一样苍白,但是每一刻都在变得更加明亮。
中秋节的由来和中秋节的诗句
中秋节的由来和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的由来和中秋节的诗句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秋节的由来和中秋节的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秋简介及由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而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仲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于是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9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1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中秋节的诗句和习俗
中秋节的诗句和习俗中秋节的诗句和习俗我国幅员辽阔,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独特的中秋习俗。
下面是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和习俗的内容,欢迎阅读!第一部分中秋节的诗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陆龟蒙:中秋待月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第二部分中秋节各地的习俗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中秋节的由来和古诗
中秋节的由来和古诗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在这一天欢庆中秋佳节,享受团圆的喜悦。
中秋节的由来源远流长,与古代的祭月习俗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并选取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赏析,让我们一起领略中秋节的文化魅力。
一、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月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周朝。
周代的太阳日益减弱,月亮逐渐变得明亮,人们将月亮视为阴阳平衡的象征,并将之视为MONTH月亮拥有神圣的力量和丰饶的祝福。
因此,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举行隆重的祭月仪式,感谢月亮的恩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成为了一个民间传统的节日。
唐代以后,中秋节开始风靡于宫廷,成为皇家的盛大庆典。
皇帝会亲自率领官员和贵族,在宫廷里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并赏赐各种美食和礼物,以表达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敬之情。
相传,后来这一习俗逐渐传入民间,成为中秋节团圆的象征。
二、古诗佳作中秋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良机。
许多古诗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们对中秋节的热爱和祝福。
以下是几首经典的中秋节古诗: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诗之一。
诗中以朗朗月色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当人们在中秋之夜仰望明月时,不免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首诗以中秋月亮为伴,表达了对自然的倾诉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描绘了一个人在花园中独自品味美酒,与月亮和自己的影子相伴。
通过对话,诗人唤起了读者对事物本质的思考。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诗以苏轼敏锐的触角触碰到人们心底最深处的思念之情。
通过赞美明月和自省内心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命运变迁的痛惜之情。
关于中秋节的风俗诗句传说
关于中秋节的风俗诗句传说1.中秋节的习俗,诗句,传说一、中秋节的习俗1、赏月据说在中秋之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得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回娘家的媳妇在这一天一定要返回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据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2、观潮观潮所看的河流,是有名的钱塘江。
观潮的风俗最早兴起在汉代,唐宋时期,已经到达了顶峰。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3、吃月饼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4、玩花灯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5、猜灯谜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二、中秋节的诗句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翻译: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宋·苏轼《念奴娇·中秋》翻译:在如此飒风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3、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翻译: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头水馆前。
三、中秋节的传说1、嫦娥奔月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
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中秋节的起源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储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文章提供:重庆网站建设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