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一2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注释及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杂兴:各种感受。
(2)童孙:孩子们。
(3)未解:不知道。
(4)供:参加。
(5)傍:靠近。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
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十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第一句用昼和夜对比,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画图——白天男人们下田去除草,晚上妇女们在家里搓麻线。
第二句笔锋一转,孩子们天真烂漫,不懂得耕田纺织,但看着父母忙忙碌碌,却甚觉有趣,也不肯闲着,也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地下学着种瓜。
全诗描写了农村男女日夜劳碌紧张的劳动生活,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品质。
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生动自然,犹如信手拈来。
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溢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息。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意思篇1三首古诗都是写的作者童年时候的事情,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的场面进行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那小孩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了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辛劳,也充溢恬适,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扬。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教学效果(一)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七言绝句押韵和断句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二)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诵出诗人的美好情怀。
(三)迁移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主动积累。
二、教学收获教学《四时田园杂兴》诗句时,其一,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一边读,一边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其二,反复地“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
并且我适时予以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 古诗三首 2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
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作者的故乡这么美,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想象一下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这一设计想意悟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加深对诗情画意的理解,入境悟情,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采用以下步骤: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说: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的理由。
议: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板书设计:
一水
王
只数重
安———思乡———
又
石
何时还
教学后记
[品味词句,一改传统的古诗教学之法,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这一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又会讲些什么呢?把你所想的,所要讲的说给同桌听。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什么?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3、结合插图、注释,自解诗意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5.古诗三首
古诗背景
所以,作者在这种际遇 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难免将忧郁、伤感、消沉 之情融入字里行间,我们 也更能理解作者对即将远 离的家乡怀有的深深眷恋 之意了。
五人子弟课件 ----Desgang制作室
2.作者借助“春风”想表达怎样一种 心情?
2.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时这一思乡的愁绪想 春天的草一样,很快的滋生、蔓延起来, 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 充满了乡愁。
秋
思
(七言绝句)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
思
[唐]张籍
意万重:形容要 表达的意思很多。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①。 开封:把封好的 复恐匆匆说不尽, 信拆开。 行人②临发又开封③。
行人:这里指捎 信的人。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5.古诗三首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2.秋思 (张籍) 3.长相思(纳兰性德)
泊(bó) 船瓜洲
宋 王安石
泊( bó )停泊 泊(pō) 湖泊
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 山。江西临川人。他的 诗歌、散文都很出色,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钟 山(今南京)居住,视 钟山为第二故乡。
春风又 绿 江南岸
到、过、入、满
——[唐]张籍
张籍:
(约767-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 安徽和县)人。世称“张水 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 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 府”。著名诗篇《塞下曲》 《征妇怨》等。
5古诗三首
课题四年级第二单元第 5 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PPT 课件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
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
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磨m$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四读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五读会读,有感情。
(进行配乐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
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练习作业设计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湖面镜未磨银盘热爱之情君山青螺相关知识链接洞庭湖介绍: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fēng)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2.《舟过安仁》
5
古诗词三首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舟过安仁
读 准 字 音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Βιβλιοθήκη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zhē 不是遮头是使风。
•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 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
“张、使风”表现出两个孩子的 淘气、可爱和天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 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 对两个小孩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 的赞赏。
《舟过安仁》是 代诗人 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 者的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 的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
gāo zhào
舟过安仁
读 出 节 奏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篙 棹 遮头 使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生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 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 的喜爱,对两个小孩玩耍 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的赞赏。
《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 杨万 里 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 的是作者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 是作者的 所悟 。我们还学过他写 的 《小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村居》。
WTT为五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注释①弄:逗弄。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①安仁:县名。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课文理解一、《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
提示: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提示: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二、《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提示: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 1、古诗三首 第1、2课时 教学设计
第四句:忽:突然 玻璃:可不是现在的玻璃,它是一种天然玉石,碎地的声音比现在的玻璃还要清脆。
7.这普普通通的冰碎出了玉石碎地的清脆声响,怎能不叫孩子们兴奋呢!
8.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
9.理解了字词,现在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谁来说一说?
(3)最后一句有哪个字用得好?“信口”体会到?(牧童悠闲自得的样子。)
如果你是这个小孩,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信口吹?(疲劳,放松,吃饱)
(4)读读三四句,连起来说一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教学设计意图:同类古诗句的对比,仍然在让学生体会用词的精准和其中的情趣,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大胆猜测黄牛上的牧童还有哪些姿态,再出示李可染的多幅牧童骑牛图,学生会惊喜地看到自己猜测的姿态居然都在大家的画上。猜测和观察这两个环节,在调动兴趣的同时,也很自然的让学生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形成了自己对古诗《村晚》的理解,形成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多么富有童心的诗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乡村儿童的诗。谁来读课题,《稚子弄冰》诗题诗什么意思? 再读课题
2.谁愿意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
3.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才有诗味。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节奏来读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4.指读,齐读。
5.古诗的学习,朗读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理解诗意。每一首诗的旁边都有注释,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注释来理解诗意呢?试试看(贴:借助注释 理解诗句)
三、明确学法,学以致用
1.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顽皮、快乐的孩子,下面我们再读一首诗,也是写孩子的,看看这个孩子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这首诗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刚刚学习《稚子弄冰》的方法。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重点笔记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重点笔记第一首《山居秋暝》重点笔记山居秋暝作者: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注释⑴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
浣:洗涤衣物。
⑸随意:任凭。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⑹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留:居。
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
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2、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赏析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
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12课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12课
五年级上册第12课的“古诗三首”包括《登高》、《枫桥夜泊》和《游子吟》三首古诗。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2. 通过朗诵、解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 《登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孤独、落寞和爱国情感。
2. 《枫桥夜泊》: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张继在诗中表达的羁旅客居、思乡之苦。
3. 《游子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母爱的伟大,以及诗人孟郊对母亲的深深敬爱。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诗人概况,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朗诵:让学生反复朗诵诗歌,初步理解诗意。
3. 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对三首古诗进行总结,回顾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三首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三首古诗的理解程度。
5 古诗三首 1
江畔(p4n)——江边,指锦江边。畔:水边。
独步——一个人散步。
寻花——寻访花多花好之处。
黄四娘(ni2ng)——诗人的邻居。
蹊(x9)——小路。
压枝低——花朵很多很大,把花枝都压得低垂下来了。
留恋——在某处玩得很高兴,不肯离开,也写作“流连”。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6、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花多美
江畔独步寻花(愉悦) 蝶舞
莺啼:
教学后记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不仅感知到了诗意,而且进一步感悟到了诗情。。]
六、背诵古诗
1、自己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2、同学之间互相背一背。
学习《寒食》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个体自学、自悟,再分组互学,全班交流反馈,使学生全体参与学习。最后通过讨论释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中古诗
1. 《泊秦淮》
- 作者:杜牧(唐)
- 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蝉》
- 作者:虞世南(唐)
- 原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乞巧》
- 作者:林杰(唐)
- 原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 《题西林壁》
- 作者:苏轼(宋)
- 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 《观书有感》(其一)
- 作者:朱熹(宋)
- 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 《暮江吟》
- 作者:白居易(唐)
- 原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7. 《从军行》(其四)
- 作者:王昌龄(唐)
- 原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 《秋思》
- 作者:张籍(唐)
- 原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 《长相思》
- 作者:纳兰性德(清)
- 原诗: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
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0. 《渔歌子》
- 作者:张志和(唐)
- 原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一、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古诗三首》的内容如下:
1、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绝句》
《绝句》
作者: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
作者: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二、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
1、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元日》
《元日》
作者: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清明》
《清明》
作者: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课堂笔记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以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的详细笔记:一、原文背诵《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重要注释1.山居秋暝:秋天山中的傍晚。
2.空山:空旷的山野。
3.新雨:刚下过的雨。
4.晚来秋:晚上来临,秋天的感觉更浓了。
5.明月:明亮的月亮。
6.松间照:在松树间照耀。
7.清泉石上流: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8.竹喧:竹林中的喧闹声。
9.归浣女:归来的洗衣服的女子。
10.莲动:莲花摇动。
11.下渔舟:捕鱼的小船划过来。
12.随意:任凭。
13.春芳歇:春天的芳香消散。
14.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15.枫桥夜泊:在枫桥夜宿。
16.姑苏:苏州的别称。
17.寒山寺:位于苏州的寺庙。
18.夜半钟声:半夜时分寺庙的钟声。
19.长相思:思念家乡的情感。
20.程:行程。
21.身向逾关那畔行:向着过关的另一边前行。
22.夜深千帐灯:深夜时分,千盏帐篷灯火通明。
23.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
24.聒碎乡心梦不成:嘈杂的声音打破了我的思乡之梦。
25.故园无此声: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三、古诗解析1.《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的山中傍晚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雨后的山野空气清新,傍晚时分天气凉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则描绘了明亮的月亮照耀在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的美丽景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描绘了竹林中传来洗衣女子的喧闹声,莲花摇动,捕鱼的小船划过来的画面;“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和第二课祖父的花园的笔记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和第二课祖父的花园的笔记1、“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2、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
第一、二自然段是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的一幅色彩丰富绚丽而富于生气的画。
第十三自然段则是一幅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3、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
4、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5、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
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
作者介绍: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虹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识。
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我会写:蝴:蝴蝶蝴蝶结蝴蝶花蝶:蝴蝶蝶泳彩蝶招蜂引蝶蚂:蚂蚱蚱:蚂蚱蚱蜢樱:樱桃樱花拔:拔草拔剑选拔拔河出类拔萃(cuì)瞎:瞎闹瞎忙瞎想眼瞎黑灯瞎火铲:铲地铲平铲土铲菜铲除铁铲割:割草割掉割断割舍忍痛割爱承:承认承担承载承重继承承包拴:拴马拴住拴牢拴线拴束瓢:水瓢瓢泼瓢虫瓢饮逛:游逛闲逛逛街逛公园形近字:蝴(蝴蝶)湖(湖水)拔(拔草)拨(拨打)瓢(水瓢)飘(飘落)多音字:晃:hung明晃晃huàng摇晃结:ji结果子jié结束近义词:漂亮——美丽闪烁——闪耀存心——故意特别——非常随意——随便阴凉——凉爽反义词:新鲜——陈腐漂亮——丑陋承认——否认黑暗——光明随意——拘束阴凉——炎热理解词语:【明晃晃】光亮闪烁。
五上古诗三首
五上古诗三首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①示儿:给儿子看。
②元:同“原”,本来。
③但:只是。
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⑥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02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
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④直:简直。
⑤汴州: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03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①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
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
②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喑,沉默。
诗意:要是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五、问题归纳1. 想象“九州不同”时社会是什么样的?想象到“九州不同”时土地荒芜,老百姓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房屋倒塌,路边常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骨;入侵者骑着高头大马。
耀武扬威,随意挥动着鞭子抽向正在做苦力的人身上,可是他们不敢怒也不敢言......2. 《示儿》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5 古诗三首 (三课时) 精选1篇
问题:请写一篇关于五古诗三首(三课时)的内容的30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在这篇关于五古诗三首(三课时)的内容的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这三首诗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以下是每首诗的简要介绍和分析。
第一课时:《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文字描绘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
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床前的明月光为背景,通过对比地上的霜和明月光,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同时,诗人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动作,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的诗歌,使得《静夜思》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第二课时:《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以登临高楼远眺的视角,描绘了作者眼前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登临高楼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
同时,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表达,传达了自己勇攀高峰、不断进取的精神。
这种既具有壮丽景色又富有哲理内涵的诗歌,使得《登鹳雀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第三课时:《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以豪放奔放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畅饮美酒、抒发豪情壮志的画面。
全文如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三首(一)2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综合表述)
1、通过自学,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背诵、默写三首古诗。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朗读课文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能说出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表达情感的异同。
5、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说说三首古诗在描写的内容和表达情感的异同。
教学准备
教师:认真备课,结合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能出现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1、练习背诵、默写课文。
2、提出不懂的问题。
课型
讲读
授课日期
撰写人
梁涛
同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背诵前两首古诗的情况。
2、指名说出下列诗句及带点字的意思。
(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4、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古诗,边读边想像诗句描绘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指名回答(可以通过朗读或自己的话说。
5、自由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三首古诗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复备
背面
教学过程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
指名回答
6、小组内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7、学习生字.
(1)指名读生字(关注中差生。)
汪()论()艺()
往()伦()忆()
2、背诵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业
1、练习默写古诗。
2、书写生字
3、预习6课。
典型错例及分析
加页:
教学过程
( )常 记( )
Fei( )机yi ( )思
柴( )字( )
()快( )弟
yuxiong
茱( )()恶
四、课后反馈:
1、比一比,在再组词。
罢()扉()赠()
摆()非()增()
(2)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学习新知:1、指名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想想这首是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
2、让学生结合注释、资料和插图想想诗句的意思。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师生注意倾听。
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补充。
3、学生质疑 浅层次的问题学生自己答,深层次的问题教师点拨。
(2)自由读生字,边读边想用什么方法能更快更好地记住这些生字,哪些字易写错,应怎样避免。
(3)小组内交流记字法。
(4)各组推荐代表发言。
(5)指导“臾”的书写。
(6)把生字带回家,再朗读古诗,体会生字的用法。
三、巩固练习:
1、小组长检查背诵、默写古诗情况。
2、根据拼音组词。
复备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