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卡工作原理介绍和工作原理图

合集下载

SD卡工作原理介绍和工作原理图

SD卡工作原理介绍和工作原理图

SD卡工作原理介绍和工作原理图大容量SD卡在海洋数据存储中的应用本设计使用8 GB的SDHC(High Capacity SD Memory Card,大容量SD存储卡),为了方便卡上数据在操作系统上的读取,以及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处理,在SDHC卡上建立了FAT32文件系统。

海洋要素测量系统要求数据存储量大、安全性高,采用可插拔式存储卡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目前,可插拔式存储卡有CF卡、U 盘及SD卡。

CF卡不能与计算机直接通信;U盘需要外扩接口芯片才能与单片机通信,增加了外形尺寸及功耗;而SD卡具有耐用、可靠、安全、容量大、体积小、便于携带和兼容性好等优点,非常适合于测量系统长期的数据存储。

1 SD卡接口的硬件设计STM32F103xx增强型系列是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的基于Cortex-M3的高性能的32位RISC内核,工作频率为72 MHz,O端口和连接到2条APB总线的外设。

内置高速存储器(128 KB的闪存和20 KB 的SRAM),以及丰富的增强I,STM32F103xx系列工作于-40,+105?的温度范围,供电电压为2.0,3.6 V,与SD 卡工作电压兼容,一系列的省电模式可满足低功耗应用的要求。

SD卡支持SD模式和SPI模式两种通信方式。

采用SPI模式时,占用较少的I,O资源。

STM32F103VB包含串行外设SPI接口,可方便地与SD卡进行连接。

通过4条信号线即可完成数据的传输,分别是时钟SCLK、主机输入从机输出MISO、主机输出从机输入MOSI和片选CS。

STM32F103VB与SD卡卡座的接口电路如图1所示。

SD卡的最高数据读写速度为10 MB,s,接口电压为2.7,3.6 V,具有9个引脚。

SD卡使用卡座代替传输电缆,减少了环境干扰,降低了出错率,而且1对1传输没有共享信道的问题。

SD卡在SPI模式下各引脚的定义如表1所列。

2 SD卡接口的软件设计本设计采用STM32F103VB自带的串行外设SPI接口与SD卡进行通信,这里只介绍SPI模式的通信方式。

sd卡座工作原理

sd卡座工作原理

sd卡座工作原理
SD卡座是一种用于连接SD卡的接口,通常被集成于计算机、手机、相机等设备中。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插座与SD卡上的
接触面进行物理连接,并传输数据和电力信号。

具体来说,SD卡座主要包括片状导电接点、导电弹簧、金属
壳体和固定螺丝等组件。

当用户将SD卡插入SD卡座时,导电弹簧会向内侧施加一定
压力,使得卡片上的导电接点与座上的导电弹簧实现良好的接触。

通过这种接触,数据和电力就可以从卡片通过接触面传输到座上。

接触面通常是金属化的,以确保良好的电导能力和抗氧化性能。

此外,SD卡座还需要提供固定功能,以防止卡片在使用过程
中意外脱落。

固定螺丝通常位于座上的金属壳体上,用于将卡片固定在座位上以保持连接稳定。

总体来说,SD卡座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良好的插拔接触,实
现数据和电力信号的传输,并通过固定装置确保连接的稳定性。

这种设计能够有效支持SD卡在各种设备中的使用,为用户提
供便利和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

sd卡烧写原理

sd卡烧写原理

sd卡烧写原理一、概述SD卡是一种常用的存储设备,它具有体积小、容量大、读写速度快等特点,并且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

为了在嵌入式系统中使用SD卡,需要将系统镜像烧写到SD卡中,这就需要用到SD卡的烧写原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SD卡烧写原理。

二、SD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 SD卡的结构SD卡主要由控制器和闪存芯片组成。

其中,控制器负责与主机进行通信,并且管理闪存芯片的读写操作;而闪存芯片则是实际进行数据存储的地方。

2. SD卡的工作原理当主机需要与SD卡进行通信时,首先会向SD卡发送一个命令。

这个命令包含了操作类型、数据地址、数据长度等信息。

接着,控制器会根据命令类型执行相应的操作,并且将结果返回给主机。

具体来说,如果是读操作,则控制器会从闪存芯片中读取相应的数据并发送给主机;如果是写操作,则控制器会将主机发送过来的数据写入到闪存芯片中。

三、 SD 卡烧写原理1. 烧写流程SD卡烧写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格式化SD卡首先需要将SD卡进行格式化,以便清除SD卡中的数据,并且为接下来的烧写操作做好准备。

(2)分区接着,需要对SD卡进行分区。

一般情况下,会将SD卡分为两个区域:一个用于存储引导程序和内核镜像,另一个用于存储文件系统。

(3)烧写引导程序和内核镜像在完成分区之后,就可以开始烧写引导程序和内核镜像了。

这里需要将引导程序和内核镜像按照一定的格式写入到相应的分区中去。

(4)烧写文件系统最后,需要将文件系统烧写到SD卡中。

这里同样需要按照一定的格式将文件系统写入到相应的分区中去。

2. 烧写工具为了方便进行SD卡烧写操作,通常会使用一些专门的工具来完成。

这些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dd命令dd命令是Linux下的一个命令行工具,可以用来复制文件、转换文件格式等操作。

在进行SD卡烧写时,可以使用dd命令将镜像文件直接写入到SD卡中。

(2)Win32DiskImagerWin32DiskImager是一个Windows下的烧写工具,可以用来将镜像文件烧写到SD卡中。

SD卡引脚 电路图及工作原理介绍

SD卡引脚 电路图及工作原理介绍

SD卡引脚电路图及工作原理介绍SD卡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使用非常广泛,时下已经成为最为通用的数据存储卡。

在诸如MP3、数码相机等设备上也都采用SD卡作为其存储设备。

SD卡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使用,是因为它价格低廉、存储容量大、使用方便、通用性与安全性强等优点。

既然它有着这么多优点,那么如果将它加入到单片机应用开发系统中来,将使系统变得更加出色。

这就要求对SD卡的硬件与读写时序进行研究。

对于SD卡的硬件结构,在官方的文档上有很详细的介绍,如SD卡内的存储器结构、存储单元组织方式等内容。

要实现对它的读写,最核心的是它的时序,笔者在经过了实际的测试后,使用51单片机成功实现了对SD卡的扇区读写,并对其读写速度进行了评估。

下面先来讲解SD卡的读写时序。

(1)SD卡的引脚定义:SD卡引脚功能详述:引脚编号SD模式SPI模式名称类型描述名称类型描述1 CD/DAT3 IO或PP 卡检测/数据线3#CS I 片选2 CMD PP 命令/回应DI I 数据输入3 V SS1S 电源地VSS S 电源地4 V DD S 电源VDD S 电源5 CLK I 时钟SCLK I 时钟6 V SS2S 电源地VSS2 S 电源地7 DAT0 IO或PP 数据线0 DO O或PP 数据输出8 DAT1 IO或PP 数据线1 RSV9 DAT2 IO或PP 数据线2 RSV注:S:电源供给I:输入O:采用推拉驱动的输出PP:采用推拉驱动的输入输出SD卡SPI模式下与单片机的连接图:SD卡支持两种总线方式:SD方式与SPI方式。

其中SD方式采用6线制,使用CLK、CMD、DAT0~DAT3进行数据通信。

而SPI方式采用4线制,使用CS、CLK、DataIn、DataOut进行数据通信。

SD方式时的数据传输速度与SPI方式要快,采用单片机对SD卡进行读写时一般都采用SPI模式。

采用不同的初始化方式可以使SD卡工作于SD方式或SPI方式。

sd卡的原理

sd卡的原理

sd卡的原理SD卡,全称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是一种便携式存储设备,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

它的原理是通过内置的闪存芯片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写。

SD卡的原理涉及到存储介质、控制芯片、接口等多个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SD卡的存储介质。

SD卡的存储介质主要是闪存芯片,它采用了固态存储技术,不需要外部电源就可以长时间保存数据。

闪存芯片内部由大量的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一个二进制数据。

通过在存储单元中存储电荷来表示数据的0和1。

这种存储方式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读写和长时间保存,是SD卡能够高效工作的基础。

其次,控制芯片也是SD卡原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控制芯片负责管理SD卡的数据存储和读写过程,它包括了控制器和固件。

控制器负责处理主机发送的指令,控制数据的读写和存储,而固件则是控制芯片的操作系统,负责管理存储单元的分配和释放,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

控制芯片的性能直接影响了SD卡的读写速度和稳定性。

最后,接口也是SD卡原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SD卡的接口包括了电源接口、数据接口和控制接口。

电源接口提供电源供给给SD卡,数据接口用于主机和SD卡之间的数据传输,而控制接口则用于主机发送指令给SD卡。

这些接口的设计直接影响了SD卡的插拔稳定性和数据传输速度,因此在SD卡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把关。

综上所述,SD卡的原理包括了存储介质、控制芯片和接口三个方面。

通过闪存芯片的固态存储技术、控制芯片的数据管理和接口的设计,SD卡实现了高效的数据存储和读写。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SD卡类型和容量,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希望本文对SD卡的原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sd卡原理

sd卡原理

sd卡原理
SD卡是一种常见的存储设备,它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数据存
储解决方案。

SD卡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存储介质:SD卡采用了闪存作为存储介质。

闪存是一种非
易失性存储器,能够持久保存数据,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数据完整性。

2. 控制器:SD卡内部含有一个控制器芯片,该芯片负责管理
和控制存储介质的读写操作。

控制器与主机之间通过SD接口
进行通信。

3. 文件系统:SD卡通常使用FAT32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是一
种将数据组织起来的方式,使得用户可以方便地读取和写入数据。

4. 容量管理:SD卡的容量通常以GB为单位。

控制器芯片会
对存储介质进行划分和管理,将存储空间划分为多个扇区,每个扇区可存储一定大小的数据。

5. 电力管理:SD卡通过引脚接收来自主机的电源供应,其中
包括 3.3V电源线和GND地线。

通过与主机之间的电力交换,SD卡能够正常运行。

6. 数据传输:SD卡采用SPI或SDIO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SPI
协议是一种基于串行通信的协议,而SDIO协议则是一种针对SDIO(Secure Digital Input Output)标准的通信协议。

总体来说,SD卡的原理就是通过控制器和存储介质的协同工作,实现了数据的存储和读写。

用户可以通过SD卡将数据传输到各种设备,方便地实现数据的存储和共享。

sd卡的原理

sd卡的原理

sd卡的原理
SD卡是一种用于存储数据的闪存卡。

它采用闪存技术,将数据以电子方式存储在芯片内部,相比传统的磁盘存储介质,SD卡具有更小巧、更轻便的特点。

SD卡的内部结构包括控制器、闪存芯片和连接器。

控制器是SD卡的核心部件,负责管理数据的读写以及对文件系统的管理。

闪存芯片则是存储数据的地方,根据存储容量的不同,闪存芯片可能由单个或多个NAND闪存芯片组成。

连接器则是SD卡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接口,常见的连接器类型有SD、miniSD和microSD。

SD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器对闪存芯片进行管理,实现数据的读写操作。

当用户将SD卡插入设备时,设备会通过连接器与SD卡进行通信,控制器收到命令后会根据指令类型进行相应的操作。

在读取数据时,控制器会根据文件系统的索引信息定位到相应的数据块,然后通过快速的电子通路将数据传输至设备。

而在写入数据时,控制器首先会擦除原先存储数据的闪存块,然后将新的数据写入到闪存芯片,最后更新索引信息。

SD卡的闪存芯片采用NAND闪存技术,其中的存储单元以存储电荷的方式表示0和1。

数据的读取通过传统的电子元件来实现,而写入数据则需要进行特定的擦除和写入操作。

总的来说,SD卡的原理是通过控制器的管理,将数据以电子
方式存储在闪存芯片中,实现对数据的读写操作。

这种闪存卡具有便携、高速、稳定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设备中。

SD卡原理及内部结构

SD卡原理及内部结构

1、简介:SD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是一种为满足安全性、容量、性能和使用环境等各方面的需求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存储器件,SD卡允许在两种模式下工作,即SD模式和SPI模式,本系统采用SPI模式。

本小节仅简要介绍在SPI模式下,STM32处理器如何读写SD卡,如果读者如希望详细了解SD卡,可以参考相关资料。

SD 卡内部结构及引脚如下图所示:SD卡内部图.JPG 2、SD卡管脚图:SD卡图.JPG3、SPI模式下SD各管脚名称为:sd 卡:SPI模式下SD各管脚名称为.JPG注:一般SD有两种模式:SD模式和SPI模式,管脚定义如下:(A)、SD MODE 1、CD/DATA3 2、CMD 3、VSS1 4、VDD 5、CLK 6、VSS2 7、DATA0 8、DATA1 9、DATA2(B)、SPI MODE 1、CS 2、DI 3、VSS 4、VDD 5、SCLK 6、VSS2 7、DO 8、RSV 9、RSVSD 卡主要引脚和功能为:CLK:时钟信号,每个时钟周期传输一个命令或数据位,频率可在0~25MHz之间变化,SD卡的总线管理器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产生0~25MHz 的频率;CMD:双向命令和回复线,命令是一次主机到从卡操作的开始,命令可以是从主机到单卡寻址,也可以是到所有卡;回复是对之前命令的回答,回复可以来自单卡或所有卡;DAT0~3:数据线,数据可以从卡传向主机也可以从主机传向卡。

SD卡以命令形式来控制SD卡的读写等操作。

可根据命令对多块或单块进行读写操作。

在SPI模式下其命令由6个字节构成,其中高位在前。

SD卡命令的格式如表1所示,其中相关参数可以查阅SD卡规范。

4、MicroSD卡管脚图:MicroSD卡管脚图.JPG5、MicroSD卡管脚名称:MicroSD卡管脚名称.JPGSD 卡与MicroSD卡仅仅是封装上的不同,MicroSD卡更小,大小上和一个SIM卡差不多,但是协议与SD卡相同。

内存卡的工作原理

内存卡的工作原理

内存卡的工作原理
内存卡是一种用于存储数据的电子设备,常见的有SD卡、TF 卡等。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1. 存储单元:内存卡的存储单元是由许多闪存芯片组成的。

这些闪存芯片内部有大量的存储单元,通常是由浮动栅电容或浮动栅电晕管来存储电荷。

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一定的二进制信息(0或1)。

2. 控制电路:内存卡中还有一个控制电路,负责与主机(如相机、手机等)进行通信,并控制存储单元的读写操作。

3. 存储操作:当主机需要读取内存卡中的数据时,控制电路会通过总线将指令发送给内存芯片,告诉它要读取哪个地址的数据。

内存芯片会根据指令找到相应的存储单元,并将数据读取出来反馈给控制电路,再由控制电路传递给主机。

4. 写入操作:当主机需要向内存卡写入数据时,控制电路会将数据传递给内存芯片的指定存储单元,并通过一系列操作将数据写入。

5. 数据保持:内存卡的数据可以长时间保存,即使断电也不会丢失。

这是由于闪存芯片的存储单元使用特殊的物理结构来实现数据的长期保持,而不需要持续的电力支持。

总的来说,内存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电路与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并利用闪存芯片的特殊结构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保
持。

它在各种电子设备中被广泛应用,如数码相机、手机、平板电脑等。

sd卡开关原理

sd卡开关原理

sd卡开关原理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SD卡开关的原理,这可超有趣呢!你看啊,SD卡那小小的开关,就像一个小门卫一样。

SD卡是用来存储数据的,就像一个小仓库,里面装着咱们珍贵的照片、好听的音乐还有各种文件。

那这个开关呢,它主要是控制SD卡的写保护功能。

啥叫写保护呢?简单来说,就是防止数据被不小心更改或者删除。

当SD卡的开关处于写保护状态的时候,就像是仓库的大门上了一把锁,只许看不许动哦。

这时候,你想往SD卡里面存新的照片或者修改里面的文件,那是不行的。

为啥会这样呢?这就和SD卡内部的电路设计有关啦。

SD卡里面有很多复杂的电路元件,这些元件就像一群小工人,在不同的指令下做着不同的工作。

那个小小的开关呢,它其实是连接着电路里的某些线路的。

当开关处于写保护的位置时,就相当于切断了某些允许写入数据的电路通道。

这就好比是在一群小工人运送货物(数据)的路上设了个障碍,货物就没法送到指定的地方(SD卡的存储区域)去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电路里的电子就像一群调皮的小蚂蚁。

正常情况下,它们可以按照规定的路线跑来跑去,把数据从电脑或者其他设备搬运到SD卡里面。

但是一旦开关开启了写保护,就像突然出现了一堵墙,把小蚂蚁的路给堵住了,它们只能干着急,没法完成写入数据的任务啦。

那这个开关是怎么做到切断电路通道的呢?其实它的结构很巧妙哦。

开关的两片小金属片,就像两个小手臂一样。

当开关推到写保护那边的时候,这两个小手臂就把电路中的某条线路给断开了。

这就像是两个小伙伴手拉手本来形成了一个环,现在突然把手松开了,这个环就断开了,电流也就没法顺利通过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SD卡的这个开关也像是一个小裁判。

它在判断是允许数据自由进出(不写保护),还是只准数据出不准进(写保护)。

当我们不需要写保护的时候,把开关推到另一边,这时候电路就重新接通了,就像小裁判吹响了哨子说:“好啦,现在可以自由活动啦。

”然后那些电子小蚂蚁又可以欢快地搬运数据了。

sd工作原理

sd工作原理

sd工作原理
SD卡(Secure Digital Card)是一种可移动存储设备,用于存储和传输数据。

它由闪存芯片和控制器芯片组成。

SD卡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插入SD卡:将SD卡插入到设备的SD卡槽中。

2. 识别SD卡:设备通过识别SD卡槽中的接触点,确定SD 卡的存在。

3. 供电和信号传输:设备向SD卡提供电源,并通过SD卡槽中的引脚与SD卡进行数据传输。

4. 控制器识别:控制器芯片通过与SD卡进行通信,识别SD 卡的容量、类型和速度等信息。

5. 数据读写:设备通过控制器芯片向SD卡发送读写命令,控制芯片将读写请求翻译成SD卡能够理解的指令,SD卡将数据从闪存芯片中读取或写入。

6. 数据传输:SD卡通过与控制器芯片的数据引脚进行数据传输,将读取或写入的数据传送到设备中或从设备中接收数据。

7. 读写完成:数据传输完成后,SD卡将传输成功的信息发送给设备,设备通过控制器芯片接收并处理这些信息。

8. 移除SD卡:在使用完毕后,可以通过操作系统或设备设置中的“安全移除”功能,断开SD卡与设备的连接,并从SD卡槽中取出SD卡。

总结:SD卡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设备识别和供电、控制器与SD卡的通信、控制器翻译读写请求、通过数据引脚进行数据传输等步骤,实现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功能。

sd卡的原理

sd卡的原理

sd卡的原理SD卡的原理。

SD卡,全称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是一种用于存储数据的闪存存储卡。

它的原理是利用闪存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SD卡通常被应用在数码相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存储媒介。

SD卡的原理主要包括存储单元、控制器和接口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存储单元。

SD卡内部的存储单元是由一系列的闪存芯片组成的。

这些闪存芯片采用了固态存储技术,可以将数据以电子方式存储在其中。

闪存芯片内部由一系列的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位的数据。

而且,这些存储单元是可以擦写和重写的,这就是为什么SD卡可以反复使用的原因。

其次,是控制器。

SD卡内部的控制器是用来管理存储单元的。

它负责将数据写入到闪存芯片中,同时也负责从闪存芯片中读取数据。

控制器还会对存储单元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性。

此外,控制器还会实现与设备的通讯,确保设备可以正确地读取和写入SD卡中的数据。

最后,是接口。

SD卡的接口是用来与设备进行连接的。

它可以是插卡式的,也可以是焊接式的。

通过接口,SD卡可以与设备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而且,SD卡的接口也会影响到SD卡的读写速度和兼容性。

总的来说,SD卡的原理就是利用闪存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通过存储单元、控制器和接口的协同工作,SD卡可以在各种设备中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和传输的便利。

在使用SD卡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注意SD卡的存储容量,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容量大小。

其次,要注意SD卡的读写速度,尤其是在一些对速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最后,要注意SD卡的保护,避免SD卡受到物理损坏或数据丢失。

总之,SD卡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存储媒介,它的原理是利用闪存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通过存储单元、控制器和接口的协同工作,SD卡可以在各种设备中发挥作用,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和传输的便利。

在使用SD卡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存储容量、读写速度和保护等问题,以确保SD卡的正常使用和数据的安全性。

sd卡工作原理

sd卡工作原理

sd卡工作原理
SD卡(Secure Digital Card),是一种使用闪存技术存储数据的存储设备。

它采用了非易失性存储硅片作为存储介质,通过控制接口来读写数据。

SD卡的工作原理如下:
1. 电压传输:SD卡通过引脚传输电信号来读取和写入数据。

其中,CMD(命令)和CLK(时钟)两个引脚用于控制SD 卡的操作,DAT(数据)引脚用于读写数据。

2. 初始化和寻址:当SD卡插入设备中时,设备会发送特定的命令来初始化SD卡。

初始化完成后,设备会向SD卡发送寻址命令,用于确定要读写的数据区域。

3. 数据读写:通过引脚传输的命令和数据来实现数据的读写操作。

设备会发送相应的命令告知SD卡需要读取或写入数据,并通过DAT引脚传输具体的数据。

4. 数据保护:SD卡采用了多种数据保护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例如,CRC(循环冗余校验)用于检验传输过程中数据是否发生错误,密码保护和加密机制用于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5. 垃圾回收:由于闪存技术的特性,SD卡的存储单元在多次擦除和写入后会出现损耗。

为了延长SD卡的使用寿命,SD 卡会自动进行垃圾回收操作,将已经无效的数据块标记为可用
状态,以便后续的数据写入。

总的来说,SD卡通过电压传输、初始化和寻址、数据读写、
数据保护和垃圾回收等步骤来实现数据的存储和读取。

它是一种方便、可靠的存储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

[原创]图解SD卡写保护开关的工作原理

[原创]图解SD卡写保护开关的工作原理

记得去年在这个论坛回复过关于SD卡写保护的问题,今天收到一位网友的mail说SD卡写保护坏了,希望说得详细点。

于是做了几幅图来解释,图做得不好看,只希望对他有所帮助。

图1,红色圈圈圈中的黄色部份是SD卡的写保护开关。

它本身是一小块可以上下活动的塑料块。

(由于影响文字与图片的距离,图1删除)图2,示意图中,绿色线路是相机内的一个触点开关。

当卡插入相机时,黄色部份正好顶住相机的开关,使触点闭合,AB两点电路接通,相机可以对卡进行写操作。

2SD卡4.jpg(55.87 KB, 下载次数: 1701)相机型号:DiMAGE Xg 拍摄时间:2006:07:14 22:27:53光圈:f/6.7 曝光时间:10/450 感光度ISO:160曝光程序:标准程序闪光灯:开焦距:59/10测光模式:评估白平衡:自动曝光补偿:0/10EV图3是写保护开关拔下时的状态,由于此时卡中有个缺口,相机中的开关无法闭合,AB两点电路断开,相机无法对卡进行写操作。

3SD卡6.jpg (56.44 KB, 下载次数: 476)图4示意图是SD卡的写保护开关丢失的情况,(我记得以前那位网友就是这个小塑料块丢失了)当然无法让相机的触点开关闭合了。

4SD卡5.jpg(56.33 KB, 下载次数: 489)问题找到了,那么解决办法呢?其实知道症结所在,那么解决的办法有各种各样的,比如拆开相机用导线直连AB两点等,但有一定的难度。

其实只要找个东西填补那个缺口就够了。

图5的示意图中,黄色部份可以看做一根牙签,之所以要填这么长,是因为这么长更容易固定。

建议用透明胶带缠一圈半。

由于缺口较小牙签可能会大了点,建议先用小刀削好大小再固定。

其实还可以试着用铅笔蕊,硬卡纸等来填补。

或者什么都不用,直接用大的胶带绷紧那个口子。

5SD卡3.jpg(55.31 KB, 下载次数: 354)好了,把卡插入相机中试试吧,触点被顶,开关闭合,线路接通,一切OK。

SD卡在单片机上的应用以及SD卡引脚电路图及工作原理介绍

SD卡在单片机上的应用以及SD卡引脚电路图及工作原理介绍

SD卡在单片机上的应用以及SD卡引脚电路图及工作原理介绍部门: xxx时间: xxx整理范文,仅供参考,可下载自行编辑SD卡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使用非常广泛,时下已经成为最为通用的数据存储卡。

在诸如MP3、数码相机等设备上也都采用SD卡作为其存储设备。

SD卡之所以得到如此广泛的使用,是因为它价格低廉、存储容量大、使用方便、通用性与安全性强等优点。

既然它有着这么多优点,那么如果将它加入到单片机应用开发系统中来,将使系统变得更加出色。

这就要求对SD卡的硬件与读写时序进行研究。

对于SD卡的硬件结构,在官方的文档上有很详细的介绍,如SD卡内的存储器结构、存储单元组织方式等内容。

要实现对它的读写,最核心的是它的时序,笔者在经过了实际的测试后,使用51单片机成功实现了对SD卡的扇区读写,并对其读写速度进行了评估。

下面先来讲解SD卡的读写时序。

1)SD卡的引脚定义:SD卡引脚功能详述:注:S:电源供给I:输入O:采用推拉驱动的输出PP:采用推拉驱动的输入输出SD卡SPI模式下与单片机的连接图:SD卡支持两种总线方式:SD方式与SPI方式。

其中SD方式采用6线制,使用CLK、CMD、DAT0~DAT3进行数据通信。

而SPI方式采用4线制,使用CS、CLK、DataIn、DataOut进行数据通信。

SD方式时的数据传输速度与SPI方式要快,采用单片机对SD卡进行读写时一般都采用SPI模式。

采用不同的初始化方式可以使SD卡工作于SD方式或SPI方式。

这里只对其SPI方式进行介绍。

b5E2RGbCAP<2)SPI方式驱动SD卡的方法 SD卡的SPI通信接口使其可以通过SPI通道进行数据读写。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采用SPI接口的好处在于,很多单片机内部自带SPI控制器,不光给开发上带来方便,同时也见降低了开发成本。

然而,它也有不好的地方,如失去了SD卡的性能优势,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用SD方式,因为它提供更大的总线数据带宽。

SD卡原理及内部结构

SD卡原理及内部结构

SD卡原理及内部结构SD卡(Secure Digital Card)是一种常见的存储媒介,用于扩展和备份电子设备的存储空间。

SD卡是由SanDisk、Panasonic和Toshiba共同开发的,在2000年正式发布。

它采用了闪存技术,并通过内部控制器管理数据存储和读取。

本文将介绍SD卡的原理及内部结构。

SD卡的原理:1.闪存技术:SD卡采用的是闪存技术,它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数据可以在断电后仍然保持。

它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电荷积累和释放过程来存储和擦除数据。

2.物理结构:SD卡的物理结构包括卡片和插槽。

卡片是由一系列的片层组成,每个片层之间有绝缘层隔开。

卡片的尾部有一组金属接点,用于与设备的插槽连接。

插槽则是设备用来接收SD卡的槽。

3.控制器:SD卡内部包含一个控制器芯片,用于管理卡片的读写操作。

控制器负责将主机发来的命令转换为SD卡内部的操作,并确保正常的数据传输。

4. 文件系统:SD卡通常使用的文件系统是FAT(File Allocation Table),这是一种常见的文件系统格式。

FAT可以将存储空间分割成一系列的簇,每个簇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数据块。

FAT表记录了每个文件被存储在哪个簇以及哪些簇是空闲的。

5. 数据传输:SD卡通过低电压差分信号进行数据传输。

它使用了一种称为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的串行接口协议。

SPI接口允许SD卡与主机之间进行高速数据传输,通常以几十MHz的速度进行。

SD卡的内部结构:1.控制器:SD卡的控制器芯片是SD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包含CPU、闪存映射器以及一些IO接口。

控制器负责管理数据的读写、错误检测和修复,以及与主机的通信。

2.闪存芯片:SD卡的主要存储介质是闪存芯片。

闪存芯片由一系列的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比特的数据。

闪存芯片通常被组织成一个二维的数组,每行是一个块,每列是一个页。

3. ECC:ECC(Error Correction Code)是用来检测和纠正数据中的错误的一种技术。

sd卡工作原理

sd卡工作原理

sd卡工作原理SD卡(Secure Digital card)是一种用于存储数字信息的储存设备。

它是由Toshiba、SanDisk和Panasonic联合推出的一种便携式存储设备,通常用于存储照片、音乐、视频等文件。

那么,SD卡是如何工作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SD卡的工作原理。

1. SD卡的基本结构SD卡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控制器、存储器、晶振器和接口等。

其中,控制器是SD卡的关键部分,它负责管理SD卡的读写操作和数据交换。

存储器则是用于存储数据的部分,晶振器主要用于产生时钟信号,接口则用于与设备进行通信。

2. SD卡的读写过程当需要读取SD卡内的数据时,设备会向SD卡发送请求,SD卡通过控制器进行数据读取操作,并将读取的数据返回给设备。

当需要向SD卡写入数据时,设备会发送数据到SD卡,SD卡通过控制器将数据存储到存储器中。

3. SD卡的文件系统SD卡中的文件系统是通过文件分配表(FAT)来进行管理的。

FAT是一种简单的文件系统,它将文件分割成多个簇,每个簇的大小为固定值。

当存储一个文件时,FAT会分配一定数量的簇来存储该文件,并将每个簇的使用情况记录在一个文件分配表中。

当需要读取文件时,设备通过文件分配表来查找文件并读取相应的簇。

4. SD卡的数据安全SD卡具有一些安全功能,例如密码保护和数据加密等。

密码保护功能通过限制访问SD卡的设备来保护数据安全。

数据加密功能则是将数据加密后再存储到SD卡中,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总之,SD卡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存储设备,它可以轻松地存储和传输各种类型的数据。

了解SD卡的工作原理有助于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这种设备。

tf卡的工作原理

tf卡的工作原理

tf卡的工作原理
TF卡,全称为T-Flash卡(TransFlash卡),也被称为MicroSD卡,是一种可移动存储设备,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中。

TF卡采用闪存技术,类似于硬盘或固态硬盘,但更小更轻便。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存储:TF卡内部由多个存储芯片组成,每个存储芯片
中包含多个存储单元。

这些存储单元是通过电荷的累积和释放来表示数据的0和1。

数据通过电路写入存储单元中,并在需
要读取时通过电路读取。

2. 控制器:TF卡的控制器是其核心部件之一,它负责管理存
储芯片和处理数据的读写操作。

控制器将主机(如手机、相机等)发送的指令翻译成对TF卡内部存储芯片的操作。

它还对
数据进行错误检测和修正,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 接口:TF卡使用了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和SD (Secure Digital)等接口标准与主机进行通信。

通过接口标准,TF卡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与主机的互通。

4. 文件系统:TF卡上存储的数据需要按照一定的文件系统进
行组织和管理,常用的文件系统包括FAT32、exFAT等。


件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组织和索引,使得数据的存取更加方便和高效。

5. 软件支持:TF卡需要主机提供相应的软件支持才能正常工作。

主机通过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来管理和控制TF卡的读写
操作。

总的来说,TF卡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闪存技术将数据存储在
存储芯片中,并通过控制器和接口与主机进行通信和数据交互,实现数据的存取和传输。

sd卡读卡器原理

sd卡读卡器原理

sd卡读卡器原理
SD卡读卡器是一种设备,在将SD卡插入读卡器后,可以将
SD卡中存储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中。

SD卡读卡器的原理是通过接口和电路连接,将SD卡中存储
的数据解码并传输到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中。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接口:SD卡读卡器通常具有USB接口或者其他类型的接口,用于与计算机或移动设备连接。

2. 电路连接:读卡器内部包含与SD卡接触的金属接点,这些
接点与读卡器的电路连接,通过接触SD卡上的金属接点,读
卡器可以读取到SD卡中的数据。

3. 解码:读卡器内置的解码电路将SD卡中的二进制数据转换
为计算机或移动设备可以理解的格式,如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等。

4. 传输:解码后的数据通过读卡器与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之间的接口传输。

通常情况下,读卡器会作为一个存储设备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中显示,用户可以浏览并将数据从SD卡读取到计
算机或移动设备中。

总的来说,SD卡读卡器通过接口和电路连接将SD卡中的数
据解码并传输到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中,实现了方便快捷地读取SD卡中的数据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容量SD卡在海洋数据存储中的应用本设计使用8 GB的SDHC(High Capacity SD Memory Card,大容量SD存储卡),为了方便卡上数据在操作系统上的读取,以及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处理,在SDHC卡上建立了FAT32文件系统。

海洋要素测量系统要求数据存储量大、安全性高,采用可插拔式存储卡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目前,可插拔式存储卡有CF 卡、U盘及SD卡。

CF卡不能与计算机直接通信;U盘需要外扩接口芯片才能与单片机通信,增加了外形尺寸及功耗;而SD卡具有耐用、可靠、安全、容量大、体积小、便于携带和兼容性好等优点,非常适合于测量系统长期的数据存储。

1 SD卡接口的硬件设计STM32F103xx增强型系列是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的基于Cortex-M3的高性能的32位RISC内核,工作频率为72 MHz,内置高速存储器(128 KB的闪存和20 KB的SRAM),以及丰富的增强I/O端口和连接到2条APB总线的外设。

STM32F103xx系列工作于-40~+105℃的温度范围,供电电压为2.0~3.6 V,与SD卡工作电压兼容,一系列的省电模式可满足低功耗应用的要求。

SD卡支持SD模式和SPI模式两种通信方式。

采用SPI模式时,占用较少的I/O资源。

STM32F103VB包含串行外设SPI接口,可方便地与SD卡进行连接。

通过4条信号线即可完成数据的传输,分别是时钟SCLK、主机输入从机输出MISO、主机输出从机输入MOSI和片选CS。

STM32F103VB与SD卡卡座的接口电路如图1所示。

SD卡的最高数据读写速度为10 MB/s,接口电压为2.7~3.6 V,具有9个引脚。

SD卡使用卡座代替传输电缆,减少了环境干扰,降低了出错率,而且1对1传输没有共享信道的问题。

SD卡在SPI模式下各引脚的定义如表1所列。

2 SD卡接口的软件设计本设计采用STM32F103VB自带的串行外设SPI接口与SD卡进行通信,这里只介绍SPI模式的通信方式。

2.1SD卡的读写先对STM32F103VB的SPI_CRl(SPI控制寄存器)以及SPI_SR(SPI状态寄存器)进行初始化设置,使能SPI并使用主机模式;同时设置好时钟,在时钟上升沿锁存数据。

SPI通道传输的基本单位是字节,由STM32F103VB控制其和SD卡之间的所有通信。

要读写SD卡,首先要对其进行初始化。

初始化成功后,即可通过发送相应的读写命令对SD卡进行读写。

SD卡的读写流程如图2所示。

2.2 SD1.x与SD2.0标准的识别由于大容量SDHC的出现,SD1.x满足不了SDHC的容量要求,标准已经升级为SD2.0。

但也因此出现了许多电子设备无法驱动大容量SD卡的情况,如何识别SD1.x与SD2.0就显得尤为重要。

SD2.0的SPI模式初始化流程如图3所示。

判断是否为SD2.0卡,CMD8(SD2.0新增的命令)是关键。

若卡是SD2.0,则发送CMD8将会返回有效响应;若是SD1.x,则返回非法响应,这样就可以识别SD卡的类型。

SD1.x与SD2.0的最大不同在于命令地址的表示。

SD1.x的地址单位是字节,而SD2.0的地址单位是扇区,地址仍然采用32位4个字节来表示。

因此在读写操作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卡对地址进行相应的处理,若是SD1.x则写入字节地址,若为SD2.0则写入扇区地址。

3 FAT32文件系统目前有3种FAT文件系统:FAT12、FAT16和FAT32。

它们的区别在于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FAT)中每一表项的大小(也就是所占的位数):FAT12为12位,FATl6为16位,FAT32为32位。

本设计选择FAT32文件系统。

由于文件存储在硬盘上占用的存储器空间以簇为最小单位,FAT32文件系统不适合管理容量低于512 MB的存储器。

簇如果太大,存储小文件会浪费大量的存储空间;如果太小,FAT表会变大,不方便管理。

综合考虑,FAT32每簇大小为4 KB。

3.1 FAT32文件系统结构FAT32文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保留区(reservedregion),存放FAT文件系统的重要参数和引导程序;FAT区(FAT region),记录簇(cluster)的使用情况;根目录区(rootdirectory region),记录根目录信息,FAT32文件系统舍弃了这个区,根目录区可以指定为任意一个簇;文件目录数据区(fileand directory data region),是各种文件数据实际存放的区域。

保留区中的BPB表从扇区0偏移11个字节开始,共占25字节。

表2是格式化为FAT32文件系统的8 GBSD卡首扇区中读出的BPB参数内容。

逻辑加密存储卡芯片AT88SC1604卡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AT88SC1604逻辑加密卡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同时给出了通过单片机控制操作IC卡的的应用实例及程序。

前言IC卡按结构划分,可分为存储器卡和微处理器卡(CPU card)两大类。

逻辑加密卡与普通存储卡相比,内部结构较复杂,其存储区可以分成卡片设置区和应用区。

卡片设置区内存放与卡片厂商及发卡者相关代码和卡片密码;应用区又可以根据需要分为不同的分区。

逻辑加密卡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体现在:卡片设立主密码、每个应用分区具有各自独立的操作密码。

逻辑加密卡主要控制作用是:对数据存储区开放/关闭的控制;对数据存储区读/写的控制;对数据存储区擦除操作的控制以及对密码校验和错误次数计数及锁闭功能控制。

AT88SC1604卡的工作原理AT88SC1604是由美国ATMEL公司设计的逻辑加密存储卡芯片。

它具有15704位的存储容量,是目前逻辑加密存储卡中容量较大的一种产品芯片。

芯片特点(1) AT88SC1604芯片属于单存储器多逻辑分区结构。

主存储器除划分了特定的标志数据区和控制数据区之外,还将应用数据区分成四个完全隔离的子区,并在每个子区中配备了各自的读、写控制标志和写入/擦除密码以及密码输入错误计数器等逻辑控制。

(2) 芯片为串行传输方式,并满足ISO7816-3同步传输协议。

(3)芯片采用低功耗的CMOS工艺制造,每字位的读取时间为 s,写周期为5ms。

(4) 芯片内部的存储单元具有至少10000次的擦除/改写循环次数。

数据保存期为10年。

芯片存储分区结构及定义AT88SC1604芯片分为制造商代码区、发行商代码区、用户安全密码区、用户密码比较计数区、个人代码区以及四个应用区。

每个应用区都由密码区,密码比较计数区,擦除密码区和擦除密码比较计数区、应用数据区和存储器测试区组成。

(1) 制造商代码区(FZ)该区里记录的卡芯片生产商的特定信息(例如:生产批号、日期、以及特别制定的特征代码),由制造商在芯片出厂前写入。

在控制本区的熔丝(FUSHl)没有熔断时,该区的存储单元可以象普通的EEPROM存储单元一样进行擦除和改写。

一旦熔丝熔断,所写入的"制造商代码"就不可再更改。

(2) 发行商代码区(IZ)该区用于记录卡片发行商的特定信息(例如:发行批号、日期、地区范围编号以及特定用户编号等特征代码)。

当控制本区的熔丝没有熔断时,该区的存储单元内容可以自由的擦除或改写。

在个人化处理过程完成之后,控制该区的熔丝(FUSH2)熔断,即可将注入的“发行商代码”完全固化。

这一代码也是识别卡片的真伪,区分卡片应用类别的重要标识。

(3) 个人代码区(CPZ)该区用于存放个人身份标识数据。

该区使用上受芯片的“用户密码”的保护。

当“用户密码”比较成功,该区可读可写可擦除。

“用户密码”比较不成功,该区只能读而不能写入和擦除。

(4) 用户密码区(SC)这个密码区是整个存储器的“总控制开关”。

使用前,由授权持卡人预先输入的一个安全代码作为“参照字”储存在这个存储区里。

使用时,必须输入一个“校验密码”。

芯片将输入的“校验密码”与内部存储器的“参照字”一一比较。

如果比较结果一致,IC卡将开放整个芯片储存器(包括各分区的控制密码和各应用数据区)。

各区的“安全密码”区SCn(n=l,2,3,4)与SC的作用是完全类似的。

对于各分区的密码区SCn (n=1,2,3,4)来说,其比较操作要受到对应“应用区密码”比较计数器(SnAC)的计数控制。

当连续8次输入密码错误,SCn将被锁死。

(5) 密码比较计数区(SCAC)该区对连续输入的错误密码的次数进行累计。

当连续8次不正确的比较操作之后,芯片将被锁死。

芯片被锁死之后,将拒绝任何的擦除、写入和比较的操作命令。

该区是8位长,按位写入方式操作。

在芯片初始化时是全“1”状态,即读出值为“FFH”。

在每次比较输入的密码时,先按从高位到低位的顺序找第一个为“1”的位,将此位写“0”,然后将新输入的“校验密码”与原存储在SC区的“参照字”进行比较。

比较操作本身由芯片内部自行完成,而比较结果则通过置SV标志来判别,即比较成功时SV被置“1”。

比较不成功,SV保持原来的“0”状态。

在连续8次比较错误过程中每次比较操作之后计数器的计数值分别为“7FH”、“3FH”、“1FH”、“0FH”、“07H”、“03H”、“01H”、“00H”。

当计数器为“00H”后,后续的比较操作命令由于无法在“SCAC”区中找到一个为“1”的位,因而芯片拒绝继续执行比较操作。

SnAC(n=1,2,3,4)的作用与SCAC是类似的。

操作控制也完全一样。

只是SCAC是限制对SC区的比较操作。

而SnAC则限制对SCn区的比较操作。

SCAC的控制级别最高。

当SCAC为“00H”后,芯片内部封锁了对SC区的比较操作,从而使对SCn的比较也被禁止。

如果SCAC为非“00H”值,在对SC区的比较密码操作成功之后,SCn能否进行比较操作就由SnAC区的状态值来决定。

SnAC区在连续8次比较输入过程中,每次比较操作之后计数器的计数值与SCAC 的8个值一样。

(即分别为“7FH”、“3FH”、“1FH”、“0FH”、“07H”、“03H”、“OlH”、“00H”)当SnAC为“00H”时,则“应用n区”将被锁死。

(6)擦除密码区(EZn ,n=l.2,3,4)该区用于存储擦除应用区操作的控制密码。

这些密码一般由发行商使用。

在个人化处理时输入的最后一组“擦除密码”,在芯片熔丝FUSE2熔断之后将使“擦除密码”保存在该区内。

该区不再能读出、写入和擦除,只能进行比较操作。

在使用过程中如需对应用区进行擦除操作,都必须首先对相应的EZ区输送一个“擦除密码”与之比较,在“擦除密码比较计数器”不为“00H”的情况下,如果相比较的两代码完全一致,则相应的应用区的单元允许擦除,否则将禁止执行擦除操作。

(7) 擦除密码比较计数区(EnAC ,n=l,2,3,4)擦除密码比较计数区的作用与SCAC的作用相类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