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11广电1 2011370120 杨萌

第一部分: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philosophy)是一个译名,其西文原字出于希腊,本是“爱智慧”的意思。百度百科说“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

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

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

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

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

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

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

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

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

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这一方

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

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

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

认思维是存在于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

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

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根据以上的第一方面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物质由原材料产生,主张物

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该流派哲学一直强

调感官认知与理性推理及客观证据,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该流派

在关于世界起源的解释上尚无定论。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内容十分之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客观唯心主义,其包涵了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比

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强调主宰万物的神灵的客观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认为物质的存在是

因为人的意识(而非神灵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将“认知”与“存在”等价起来,主观唯心主义所讲的“存在”是狭隘的“客体”对

于“主体”的被认知。

绝对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

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但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

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但不同的是绝对唯

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

主义均属于该范畴。

根据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讲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基本观点: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持该观点者多为唯物论者,认为

人可以凭借感觉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学仪器)完全认知世界,而至今尚未

被认知的部分只是因为技术的不发达,人完全认识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认知,此处的不能

完全被认知并非“尚未被认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层面,人

类是永远无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该观点多为唯心主义者,“概念世界”是

研究不可知论时不可不提的概念。

中国古来并没有与今所谓哲学意义完全相同的名称。在西方人眼里,

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

并不是一种宗教。正如冯友兰先生说:“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

分必然有哲学。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

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而儒学,并非如此。

先秦所谓的“学”,其意义可以说与希腊所谓哲学略约相同。先秦

时讲思想的书都称为某子,《七略》将所有的子书都归为《诸子略》,于

是后来的“诸子之学”成为与今哲学意味大致相当的名词。

魏晋时,有玄学的名称。南北朝后,玄学成为专科,与经、文、史学

平列。

到了宋代,又有“道学”、“义理之学”、“理学”等名称。

清朝人又将学问分为义理、考据、辞章三类,所谓义理,即是哲学。

许多人习惯认为,道、儒、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其实,儒家并不是

宗教。而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两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道教才是宗教。

它们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矛盾的。如冯老所说:“道家哲学教导人顺

乎自然,道教却教导人逆乎自然。”

所谓中国哲学,也可以指中国系的哲学。可以在外来哲学的基础上与

本民族的哲学文化不断的融合,创造出自己民族所适合的、认同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将来的世界里,哲学将取代宗

教的地位,这是合乎中国哲学传统的。人不需要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

第二部分:走进《中国哲学简史》的世界

初读《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

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等,尽管对哲学知之甚少,但书中所写"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这句话,可以大概使我们了解到中国哲学的重要性。纵观全书,冯老将中国哲学的各个点都涵盖到了,不仅着重讲解了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文化。更是在对其仔细区分的基础

上,还具体写到了新道家、禅学、更新的儒家文化。总体而言,冯老的语言文字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却无比丰富,每一个段落都可以作为

一个哲学命题进行研究,甚至一段话里都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就我自己这次写读书笔记的感受而言,我个人认为刚开始时不是很喜欢这本书。总觉得整本书中没有规划出一个清晰的大纲,就像顺着历史痕迹延伸写出来的。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可能是因为自己历史知识的欠缺和文言知识的匮乏,而且对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感悟力不强

吧。而且正是由于冯老的书内容全面,涉及点多,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

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所以就避而不谈,仅仅很简单的写了西方哲学和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