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合集下载

建筑工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建筑工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建筑工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灾害发生时,建筑工程面临严重的破坏和生命安全威胁。

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建筑工程应配备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本文将就建筑工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以及预防、管理和应对措施进行论述。

1. 建筑工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重要性自然灾害的突然发生往往给建筑工程带来严重的损失。

然而,在事故发生后,依靠人员的临时、无计划性的应对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因此,建筑工程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至关重要。

预案的存在能够有效地指导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减少伤亡和损失。

2. 自然灾害预防措施预防是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首要任务。

建筑工程应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充分考虑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在地震易发地区的建筑工程中,可以采用抗震设计,选用抗震性能更高的材料;在洪水频发地区,可以采取提高地基高度、设置防水设施等措施。

此外,建筑工程还可以加强维护工作,定期检查建筑结构,及时修补和更换老化和损坏的部件,确保建筑的稳固性。

3. 自然灾害管理措施建筑工程应对自然灾害进行管理,以降低损失。

首先,建筑工程应建立完善的巡检制度,定期检查建筑设施的完好性和安全性。

其次,建筑工程应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确定存在的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例如,在发生暴风雨前,可以加固脆弱部位,避免雨水侵入。

最后,建筑工程应建立紧急联络机制,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与相关部门和人员沟通。

这样可以加快救援和应对工作的速度,减少可能的伤亡和损失。

4. 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建筑工程应当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建筑工程应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和撤离工作,确保人员的安全。

其次,建筑工程应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进行救援和应对工作。

例如,在地震发生后,建筑工程可以提供临时避难所和医疗救助设施。

最后,建筑工程应做好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建筑设施的功能。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关键措施。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题库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题库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题库1. 地震抗震防灾法- 地震抗震防灾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防止和减少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地震灾害的预防、应急救援和重建等方面的措施和责任。

根据地震抗震防灾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区域划分方案,进行地震预警,建设抗震设施,制定地震应急救援预案等。

2. 建筑法- 建筑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确保建筑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督等方面的要求,旨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根据建筑法,建筑工程应当符合相关抗震设计标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落实相应的责任,确保建筑的抗震安全。

3. 土木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土木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制定的专门针对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规范。

该规范包括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地震动参数的确定、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等内容。

根据土木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结构设计应当考虑地震作用,合理布置结构构造和材料,提高抗震性能。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制定的专门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规范。

该规范包括了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地震动输入和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等内容。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应当满足地震烈度和场地条件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抗震构造措施,确保建筑的抗震安全。

5. 应急管理法- 应急管理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预防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灾害事故的预防、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措施和责任。

根据应急管理法,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加强对抗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6. 消防法- 消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火灾预防、灭火救援和火灾调查处理等方面的措施和责任。

根据消防法,建筑物应当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配备消防设施设备,进行火灾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

《防灾减灾》ppt课件

《防灾减灾》ppt课件

知 多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 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 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
少 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
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地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 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
震 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防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 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
知 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 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
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B、去楼道 C、原地不动 D、跳楼
2、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学校上课,应如何避 震( )
A、向教室外跑 B、听老师指挥 C、蹲在地上 D、涌向楼梯间
3、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4、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 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地震,最高震级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截止4月25 日下午17时 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第二章 地震知识知多少
什么是地震
地 中文名称:
震 知
地震 英文名称:
earthquake
识 定义: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在
多 少
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 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 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建筑工程防洪安全责任体系

建筑工程防洪安全责任体系

建筑工程防洪安全责任体系1. 引言建筑工程防洪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在洪水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建立一个完善的防洪安全责任体系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个简洁的建筑工程防洪安全责任体系。

2. 责任体系建筑工程防洪安全责任体系应包括以下要素:2.1. 建筑工程责任主体- 建筑工程业主:负责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的防洪安全责任。

- 建筑工程设计单位:负责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防洪安全责任。

-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负责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防洪安全责任。

- 建筑工程运营单位:负责建筑工程运营阶段的防洪安全责任。

2.2. 防洪安全责任内容- 建筑工程业主应考虑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风险,采取必要的防洪措施,并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性。

- 建筑工程设计单位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防洪设计方案。

-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确保防洪设施的有效性和质量。

- 建筑工程运营单位应定期检查和维护防洪设施,并及时修复和更新。

2.3. 责任追究机制建筑工程防洪安全责任追究应建立相应的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措施:- 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建筑工程防洪安全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 建立监督机构,对建筑工程防洪安全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 对于违反防洪安全责任的主体,依法进行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

3. 结论建筑工程防洪安全责任体系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防洪安全水平。

建筑工程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运营单位应共同努力,履行各自的防洪安全责任,确保建筑工程在洪水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新技术》第10章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新技术》第10章
2.1 综合管沟定义
综合管沟也称“综合管道”或“管线箱廊”,英文名
称为“utilitytunnel",就是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
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各类公益管线有机综 合集约化地敷设在同一条隧道内并进行集中管理的市政基础 设施。沟内可敷设电力和电信等线路,上下水、煤气、热力 等管道,并留有增设余地,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 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
图10.3-3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监控系统
图10.3-4 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入口
(1)人工填土层(Qml),零星分布于岛内公路、村庄、涌堤等 地,由灰褐色的素填土(粉质粘土及少量碎石)、杂填土(砖块、碎
石、砂土)和耕植土(粉质粘土,含植物根系)组成,经人工压实。
层厚0.50~7.10m。 (2)第四系全新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层(Q43mc),分布在岛东 部、北部和西南部的冲积平原,平均层厚11.71m。
10.3 工程应用一一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
10.3.2 综合管沟工程方案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区)的外环路虽然也是城市主干路,但 从各专业管线规划分析,其管线的容量不大。由于外环路为环 岛道路,道路外侧为滨江休闲观光地带,基本没有建筑物。道 路内侧为各大学,其市政主要供给管线由中环线分配。
内环路为大学城(小谷围岛地区)的城市次干路,其通过放射状
10.3 工程应用一一广州大学城综合管沟
10.3.2 综合管沟工程方案
(2) 2号路、5号路连接高压变电站的干线综合管沟采用C型。 虽然2号路、5号路为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区)的支路,但根 据广州大学城电力专业规划,在中环线外围设有3座高压变电站, 由其向中环线供给电力。这些电缆分别通过2号路、5号路进入 中环路。

[钢结构设计规范]2019最新版- -对抗震更高要求

[钢结构设计规范]2019最新版- -对抗震更高要求

[钢结构设计规范]2019最新版- -对抗震更高要求【导读】目前市面上通用最基础的钢结构设计规范是GB50017-2019,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计算软件的更新及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尤其是自汶川地震以来,对建筑防灾减灾,尤其是抗震有更高的要求,基于重重原因,新版《钢结构设计规范》的修订出台是设计师一直很期待的。

12019最新版《钢结构设计规范》主要修订内容如下:01 术语和符号(第2章)删除了原规范中关于强度的术语,增加了本次规范新增内容的术语。

02 基本设计规定(第3章)增加了“结构体系”和“截面板件宽厚比等级”;“材料选用”及“设计指标”内容移入新章节“材料(第4章)”;关于结构计算内容移入新章节“结构分析及稳定性设计(第5章)”;“构造要求(原第8章)”中制作、运输及安装的原则性规定并入本章。

03 受弯构件的计算(原第4章)改为“受弯构件(第6章)”,增加了腹板开孔的内容,“构造要求”中与梁设计相关的内容移入本章。

04 轴心受力构件和拉弯、压弯构件的计算(原第5章)改为“轴心受力构件(第7章)”及“拉弯、压弯构件(第8章)”两章,“构造要求(原第8章)”中与柱设计相关的内容移入第7章。

05 疲劳计算(原第6章)改为“疲劳计算及防脆断设计(第16章)”增加了简便快速验算疲劳强度的方法,“构造要求(原第8章)”中“提高寒冷地区结构抗脆断能力的要求”移入本章,并增加了抗脆断设计的补充规定。

06 连接计算(原第7章)改为“连接(第11章)”及“节点(第12章)”两章,“构造要求(原第8章)”中有关焊接及螺栓连接的内容并入11章、柱脚内容并入12章。

07 构造要求(原第8章)条文根据其内容,分别并入相关各章。

08 塑性设计(原第9章)改为“塑性及弯矩调幅设计(第10章)”,改变了塑性设计思路,采用内力重分配的思路进行设计。

09 钢管结构(原第10章)改为“钢管连接节点(第13章)”,丰富了计算的节点连接型式,另外,增加了节点刚度判定的内容。

建筑工程应急救援制度

建筑工程应急救援制度

建筑工程应急救援制度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大型建筑工程如高楼、地铁、桥梁等陆续建设,安全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而建筑工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意外事故,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建筑工程应急救援制度至关重要。

二、建筑工程应急救援制度的意义1. 保障人员安全:建筑工程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建立应急救援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2. 防止事故扩大: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可以帮助控制事故,避免事态扩大,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3. 降低经济损失: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的救援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经济损失。

4. 提高企业形象:具备完善的应急救援制度能够提升企业形象,增加社会认可度。

三、建筑工程应急救援制度的内容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建立建筑工程应急救援指挥部,明确领导责任、部门职责、人员名单等,确保在应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有序指挥。

2. 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建筑工程应急救援预案,包括各种意外事故的处理流程、应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逃生方案、应急救援资源准备等内容,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3. 应急救援设备建筑工程应急救援设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需要根据工程规模和风险评估确定准备的救援设备,包括消防器材、紧急救援设备、通信设备等。

4. 应急救援培训建立应急救援培训机制,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变能力,确保在危机时刻做出正确决策和行动。

5. 应急救援资源准备建筑工程应急救援资源的准备包括人员准备、物资准备、力量准备等,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调动应急救援力量,展开救援工作。

四、建筑工程应急救援制度的应用1. 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在实际应急情况下,建筑工程应急救援预案是关键,需要严格按照预案流程和程序进行处置,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救援设备的使用建筑工程应急救援设备备用充足,人员熟练掌握设备使用方法,保证设备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发挥最大功效。

防灾减灾工程学 第一章 概论

防灾减灾工程学 第一章 概论
20世纪最大的滑坡,使得19万人死亡。
成昆铁路喜德铁口路堤滑坡
其他灾害
人为灾害主要是由于管理失误或漠视安全生产造成的, 如火灾、工程腐蚀和一些存在设计缺陷、施工质量差的豆 腐渣工程。 如何抗灾、防灾、和救灾及灾害损失评价,成为近年 来倍受土木工程界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许多灾害的发生具有相关关系,如洪水会引发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南京大学的史培军将灾害之间的相关关系归 纳为灾害链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
1.1.2 灾害的类型
其成因是综合的复杂系统。灾害约有数百种之多。 按发生原因及表现形式: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按发生过程又可分为: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 按发生特征可分为:突发性灾害和隐发性灾害。 按过程特征可分为: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和环境演变型。
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于地壳破 坏引发的地面运动,这 种地面运动对人工建筑 物可以造成严重破坏。
1980年,印度博帕尔化工厂开始生产一些专治危害小麦害虫的化学农药。1984年12月3日,天还没亮, 含有该厂生产的农药成分的毒云笼罩了全城,当时市民们仍在睡梦中。人们从朦胧中被毒气熏醒, 头重脚轻,四肢无力,而且得不到任何帮助,约1万人躺在了博帕尔市的大街上,再也没有起来, 另外10万人不同程度地中毒。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概论
第一章
概论
本章内容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 1.2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1.3 防灾减灾对策与措施
1.4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1.1 灾害及灾害类型
1.1.1 灾害的含义
天灾人祸造成的损害。
灾害一般是指那些可能给人类造成伤
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主
要来自天体、地球、生物圈三个方面,以 及人类本身的行为失误。
1974年3月3日,土耳其航空公司的一架美制DC-10客机从法国首都巴黎附近 的奥利机场起飞。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2013 北京编制说明本标准就是根据国家林业局林规财建便字[2009]001号文《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关于下达2009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依据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法规、规范与技术标准编制,并经多次征求有关方面的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后而形成的。

我国国有林场就是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改善生态,在重点生态脆弱地区与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山荒地投资建立的,大部分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中上游、主要湖泊水库、各大风沙区、黄土高原区以及我国西部地区,就是我国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基地,在绿化国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生态脆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就是构成我国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林场就是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阵地与根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培育森林资源、带动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广与传播先进林业生态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建设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与保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随着林业改革的深入开展与现代林业建设进程的推进,加强国有林场建设尤其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根据国有林场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分类与规范建设十分必要。

由于国有林场类型不同,发挥的主导功能不同,基础设施与建设差异大,为因地制宜地确定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作用与功能,使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安排合理而规范,在总结以往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9章38条。

第一章总则,主要包括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国有林场的条件;第二章国有林场规模划分,主要包括国有林场规划的划分标准;第三章基础设施项目构成,主要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组成;第四章场部(址)基础设施主要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提出了国有林场场部建设项目内容、规模及要求;第五章生产配套设施与附属设施主要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提出了国有林场工区房建、水、电、路、通信、护林等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第六章防灾减灾,提出了消防、防洪、抗震防灾、地质灾害防治等措施;第七章环境保护提出了污染防治、环境卫生、绿化、景观维护等环境保护措施;第八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别规模提出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九章附则,说明了标准的管理与解释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8号——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8号——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8号——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08.18•【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8号•【施行日期】2015.10.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8号《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已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主任徐绍史2015年8月18日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电力监管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电力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拆除等有关活动,以及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对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实施监督管理。

本办法所称电力建设工程,包括火电、水电、核电(除核岛外)、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发电建设工程,输电、配电等电网建设工程,及其他电力设施建设工程。

本办法所称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包括电力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涉及施工安全的生产活动。

第三条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企业负责、职工参与、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管理机制。

第四条电力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其他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证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依法承担安全生产责任。

第五条开展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企业和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科学管理,提高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水平。

防震减灾建设工程方案范文

防震减灾建设工程方案范文

防震减灾建设工程方案范文1. 研究背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近年来,地震频发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加强地震防护和减灾建设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地震防护和减灾建设工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以期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

2. 目标和意义本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在建设工程中引入专门的技术方案,降低地震对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损害,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实施本方案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增加城市抗震安全系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3. 方法与步骤3.1 地震勘测首先,对所在地区地震情况进行充分的勘测和分析。

通过对地震活动特征、地质构造及地基条件等方面的深入调研,了解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程度,为后续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2 抗震设计在建设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引入抗震设计的理念,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采用先进的结构设计原理和抗震构造形式,结合当地地震环境的特征和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建筑和设施。

3.3 建筑材料选择在建筑过程中,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例如,采用高强度、耐震、抗震的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和韧性,降低地震破坏的风险。

3.4 加固改造对于一些已有的建筑和设施,通过加固改造的方式提高其抗震能力。

使用增加梁柱钢筋、设立加固梁柱、设置加固支撑等技术手段,对现有建筑进行加固,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性。

3.5 基础设施建设除了建筑物外,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防震减灾的重点。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包括道路、桥梁、地铁、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不会造成严重破坏。

3.6 灾后修复与重建在建设工程完成后,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灾后修复与重建机制,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迅速进行灾后恢复工作。

包括对受灾建筑和设施进行快速评估、开展紧急维修和重建工作,减少灾害造成的影响。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12.28•【字号】青政办〔2017〕221号•【施行日期】2018.0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救助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青政办〔2017〕22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12月28日青海省《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高效有序的原则,与经济结构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第三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省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省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

市(州)、县(市、区、行委)人民政府或者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省、市(州)、县(市、区、行委)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工作。

省、市(州)、县(市、区、行委)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自然灾害的信息报告、应急处置、开展自救等具体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做好自然灾害救助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救助准备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和快速下拨机制,健全救灾捐赠动员、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救灾捐赠相关政策,提高救灾捐赠社会公信力。

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项目安全、减少损失的关键。

通过总结和分析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需要从规划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

在选址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气候和自然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工程项目中,可以采用抗震设计和加固结构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洪涝频发地区的工程项目中,可以采取防洪措施和排水系统设计来减少灾害风险。

其次,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地质、气象等环境变化,提前预警可能出现的灾害风险。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灾害,能够迅速启动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最后,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工程项目相关人员和周边居民的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需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程项目相关人员的防灾减灾技术水平,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应急处置技能。

总的来说,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从规划设计、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全面推进。

只有加强工程项目防灾减灾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工程项目的安全稳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家林业局•【公布日期】2015.05.19•【分类】征求意见稿正文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国家林业局2015年5月19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与监督,规范工程项目规模、构成、布局及工程量等要求,提高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投资效益,制定本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查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报告、初步设计,以及主管部门监督检查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的依据。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程项目,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可参照执行。

已加入或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以及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等的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除遵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有关国际组织的规定。

第四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相关规定。

第五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除遵守本标准外,应遵守环境保护、国家工程质量、安全、卫生等强制性条文规定,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设计规范。

第六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应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分类建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安全实用的基本原则。

第七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各项工程设施,优先维护、完善使用已有设施,应与自然保护区内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不得重复建设。

第八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应以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排放为原则,充分利用新技术,为减轻自然资源消耗压力和便利野外保护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建设项目规模和构成第九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规模划分为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5个等级,其中微型主要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种质资源集中分布的自然保护小区、原生境保护小区(点)。

表1自然保护区规模划分表类型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15万hm2,天然乔灌林地>10万hm2或核心区面积>7万hm2(1)>15万hm2,天然乔灌林地≤10万hm2或核心区面积≤7万hm2;(2)5万hm2(不含)~15万hm21万hm2(不含)~5万hm2≤1万hm2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50万hm220万hm2(不含)~50万hm28万hm2(不含)~20万hm2≤8万hm2荒漠生态系统类型>50万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1)>50万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2)20万hm2(不含)~50(1)20万hm2(不含)~50万hm2,灌草覆盖面积≤6万hm2;(2)5万hm2(不含)~20万≤20万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2)≤5万万hm2,灌草覆盖面积>6万hm2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hm2,灌草覆盖面积≤1.5万hm2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10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5万hm25万hm2(不含)~10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2.5万hm21万hm2(不含)~5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6000 hm2≤1万hm2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20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6万hm28万hm2(不含)~20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2.5万hm22万hm2(不含)~8万hm2,水域与常年或季节性湿地面积>6000 hm2≤2万hm2野生动物类型>2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10(1)>2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10万(1)10万hm2(不含)~2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1)2万hm2(不含)~1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万hm2;hm2;(2)10万hm2(不含)~2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5万hm2;面积≤5万hm2;(2)2万hm2(不含)~10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10种或核心区面积>1万hm2种或核心区面积≤1万hm2;(2)≤2万hm2野生植物类型(1)>5万hm2;(2)1万hm2(不含)~5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3000hm2(1)1万hm2(不含)~5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3000hm2;(2)0.5万hm2(不含)~1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1500hm2;(1)0.5万hm2(不含)~1万hm2,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5种或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面积≤1500hm2;(2)≤0.5万hm2地质遗迹类型>5万hm22万hm2(不含)~5万hm20.5万hm2(不含)~2万hm2≤0.5万hm2古生物遗迹类型>5万hm22万hm2(不含)~5万hm20.5万hm2(不含)~2万hm2≤0.5万hm2第十条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由管护系统、巡护系统、标识系统、科研监测系统、公众教育系统、信息系统、防灾减灾系统七类构成。

公共工程汛期工地防灾减灾作业要点总说明

公共工程汛期工地防灾减灾作业要点总说明

公共工程汛期工地防灾减灾作业要点总说明公共工程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资助或组织实施的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基础设施工程,如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公共建筑等。

在施工过程中,工地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尤其是在汛期,水灾、山洪等灾害更加容易发生。

为了确保公共工程的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工程安全和工人生命财产安全,必须重视汛期工地防灾减灾工作。

汛期工地防灾减灾工作是指在汛期,通过有效的预防、防御措施,减少自然灾害对工程造成的影响,保障工地安全。

下面总结了汛期工地防灾减灾的主要要点:一、提前做好防范措施1.检查排水系统:在汛期之前,要对工地的排水系统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排水通畅,避免因为积水导致地质灾害或建筑物倒塌。

2.做好围堰防洪工作:对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易发生的地区,要加固围堰,做好防洪工作,确保工地周围的安全。

3.加固施工设施:检查施工设备和临时建筑物的稳固性,确保其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4.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类自然灾害的防御和救援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加强监测预警1.掌握天气信息:密切关注当地的天气情况,及时了解降雨量、水位等信息,做好防范准备。

2.加强监测预警:安装监测设备,加强对降雨、水位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出预警,避免灾害发生。

三、加强人员培训1.提高员工灾害防范意识:对工地人员进行灾害防范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和灾害防范意识。

2.组织演练活动:定期组织灾害应急演练,让工地人员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保障工地安全1.人员疏散:设立疏散通道和避难点,确保工地人员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疏散到安全地带。

2.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定,加强现场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工地安全。

五、加强沟通协调2.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管理部门等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协调工地工作,确保汛期工程顺利进行。

汛期工地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公共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预防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加强人员培训、保障工地安全和加强沟通协调,才能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工地造成的影响,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

防灾减灾工程施工案例范本

防灾减灾工程施工案例范本

防灾减灾工程施工案例范本一、项目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为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我国加强了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

本案例所述的项目位于山区县城,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为了降低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该县决定对山区展开防灾减灾工程施工,本案例将详细介绍该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管等过程。

二、项目设计1.项目选址该项目选址于山区县城的西北部,该地区地势较高,地形险峻,易发生山体滑坡。

项目紧邻山体,在山体灾害影响范围之内,故设计人员首先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和风险评估,确定了最佳的选址。

2.项目内容该项目主要包括山体的加固工程、河流的整治工程、居民区的防护设施等。

具体包括:(1)山体的加固工程:通过土石方工程、植被恢复等方式加固山体,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

(2)河流的整治工程:对附近河流进行疏浚、清淤等工作,增加水流通畅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居民区的防护设施:在居民区周围设置防护墙、护坡等设施,减少灾害对居民区的影响。

3.施工方案为了确保项目的安全和顺利完成,设计人员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

首先确定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了资质审核和技术培训,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和经验。

其次,编制了施工进度计划和质量管理计划,明确了施工过程的各项工作内容和验收标准。

最后,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和规划,确保施工过程中避免发生意外。

三、项目施工1.施工准备在施工开始之前,施工单位首先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和规划,确定了施工点和施工路线。

同时,对施工材料和设备进行了检查和准备,确保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2.开工阶段施工开始后,施工单位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了土石方工程、植被恢复等工作,加固了山体。

同时,对附近河流进行了疏浚、清淤等工作,保障了水流畅通。

在居民区周围设置了防护墙、护坡等设施,使居民区免受灾害的影响。

3.完工验收施工结束后,进行了项目的完工验收。

防震减灾复习题

防震减灾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1、防震减灾的内涵?防御与减轻地震及其他灾害2、国家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5月12日3、地震致灾的途径?通常需要通过土木工程设施、地质体、海洋湖泊等载体,造成地震土木工程、地质、海啸等灾害,危及人类安全,损毁社会财富。

4、地震土木工程损失按照抗震设防准则实施了抗震措施的土木工程设施,在地震中遭到的损毁和破坏。

5、地震土木工程灾害由于人们缺乏知识、知识运用不当、选址不当、设计不当、施工不当、使用不当和维护不当,所建造的土木工程设施不能抵御突发的地震载荷,导致土木工程设施失效、破坏、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6、防御和减轻地震土木工程损失和灾害的工程途径要对土木工程设施、地质体、海洋、琥珀等载体实施防震减灾工程措施。

通过国力的增强,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降低地震土木工程损失;通过技术进步和严格管理,避免地震土木工程灾害。

7、防震减灾对策人类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探索和制定的一系列应对地震的战略战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8、防震减灾对策的主要内容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工程抗震、社会防灾、震后救灾、恢复重建、平息恐慌、心理辅导。

9、我国防震减灾的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10、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和四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检测预报体系、震害防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灾后重建11、按照所学专业或志向,试述你应该承担的防震减灾的社会责任。

第二章中国的地震12、地震活动性是一定区域内一定时期的地震活动特性,包括地震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地震频度、地震强度的变化。

13、我国强烈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高度不均匀;大多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其它区域也不是绝对不发生,但相对少很多14、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D)A、地震活动周期性和复杂性B、地震活动普遍性和重复性C、地震活动普遍性和复杂性D、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重复性15、我国地震灾害特点?频度高、震级大、分布广、灾害重16、我国地震较多的省(区)依次是(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燃烧体2.00
非燃烧体2.00
非燃烧体1Leabharlann 50非燃烧体1.00非燃烧体1.00
非燃烧体0.50
非燃烧体0.25
非燃烧体0.25
非燃烧体0.50
燃烧体
非燃烧体1.00
非燃烧体1.00
非燃烧体0.50
非燃烧体0.50
非燃烧体0.50
难燃烧体0.50
非燃烧体4.00
非燃烧体4.00
四级
难燃烧体0.50 难燃烧体0.50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2. 防火
2.1 建筑物的类别和防火等级
c. 建筑物耐火等级
划分建筑物耐火等级的方法,一般是以楼板为基准。然后再按构件在结 构安全上所处的地位,分级选定适宜的耐火极限。
构件名称
承重墙和楼梯间的墙 支承多层的柱 支承单层的柱 梁 楼板
吊顶(包括吊顶搁栅) 屋顶的承重构件 疏散楼梯 框架填充墙 隔墙 防火墙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2. 防火
2.1 建筑物的类别和防火等级
建筑物的类别从防火、耐久年限、重要性等不同角度划分的建筑物级别。 耐火等级标准是依据房屋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确定的。
a. 燃烧性能
燃烧性能指组成建筑物主要构件在明火或高温作用下,燃烧与否,以及 燃烧的难易。 按燃烧性能建筑构件分为非燃烧体、难燃烧体和燃烧体。 非燃烧体是用非燃烧体材料制成的构件。非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 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的材料。 难燃烧体是用难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或用带有非燃烧材料保护层的燃 烧材料制成的构件。难燃烧体材料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 起火、难微燃、难炭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的材料。 燃烧体是用燃烧材料制成的构件。燃烧材料是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 温作用时,立即能起火燃烧或微燃,且火源移走后仍继续燃烧或微燃的 材料。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2. 防火
2.2 安全疏散距离
b.合理设置安全疏散设施
2)疏散楼梯是供人员在火灾紧急情况下安全疏散所用的楼梯。 疏散楼梯的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在平面上应尽量靠近标准层(或 防火分区)的两端或接近两端出口设置,或者尽量靠近电梯间布置。 ②在竖向布置上疏散楼梯应保持上、下畅通。 疏散楼梯的形式按照防烟火作用可分为敞开楼梯、防烟楼梯、封闭楼梯、 室外疏散楼梯。 3)疏散走道是火灾发生时,楼内人员从火灾现场逃往安全避难场所的 通道。 疏散走道的布置应满足如下要求:① 走道应简捷,尽量避免宽度方向 上急剧变化。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走道,均应按规定设有疏散指示灯和 诱导灯。② 在1.8m高度内不宜设有管道、门垛等突出物,走道中的门 应向疏散方向开启。③ 避免设置袋形走道。因为袋形走道只有一个出 口,发生火灾时容易带来危险。④ 对于多层建筑,疏散走道的最小宽 度不应小于1.1m。
在土木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应了解和预防土木工程可能受到的自然 灾害和社会(人为)灾难。 主要体现在:火灾、地震灾害、和人为战争等灾难建筑工程应做的工作。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2. 防火
火灾对土木工程设施的影响是对可燃物的烧尽和所用工程材料强度、工 程结构承载能力的影响。
防火是防止火灾发生和蔓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内容有: 1)组织措施,包括专职消防部门和队伍、防火检查和防火演习。 2)防御性防火,包括报警、灭火设施和救人及自救措施; 3)预防性防火,包括两个方面工程防火和管理防火。
b.合理设置安全疏散设施
安全出口主要有疏散楼梯、消防电梯、疏散门、疏散走道、避难层、 避难间等。 1)安全出口的设置原则:① 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 ② 剧院、电影院、礼堂、观众厅的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按250 人计,则安全出口的总数目根据该类建筑容纳的总人数确定。 ③ 体育馆观众厅的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数按400~700人计。 ④ 安全出口宜靠近防火分区的两端设置,并靠近电梯间设置,出口标 志明显,易于寻找,安全出口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一级
非燃烧体3.00 非燃烧体3.00 非燃烧体2.50 非燃烧体2.00 非燃烧体1.50 非燃烧体0.25 难燃烧体1.50 非燃烧体1.50 非燃烧体1.00 非燃烧体1.00 非燃烧体4.00
耐火等级
二级
三级
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h)
非燃烧体2.50
非燃烧体2.50
非燃烧体2.50
非燃烧体2.50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本章提要
• 1. 概述 • 2. 防火 • 3. 防震 • 4. 人防工程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1. 概述
灾害就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 会发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通常灾害是由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所引起。 自然原因有地震、风灾、洪水、海啸、山崩、泥石流、缺水等。 社会原因有水质和大气污染、火灾、噪声、交通事故、坑道坍陷、地面 下沉等,甚至是战争。
燃烧体 难燃烧体0.50 难燃烧体0.25
燃烧体 燃烧体 燃烧体 难燃烧体1.00 非燃烧体1.00 非燃烧体4.00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2. 防火
2.2 安全疏散距离
a.保证安全疏散的基本条件
1)限制使用严重影响疏散的建筑材料 2)保证安全的避难场所 3)保证安全的疏散通道 4)布置合理的安全疏散路线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2. 防火
2.1 建筑物的类别和防火等级
b. 耐火极限
耐火极限指建筑构件遇火后能支持的时间。 任一建筑构件进行耐火试验,从受到火的作用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 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时为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h)表示。
失去支持能力指构件自身解体或跨塌,将导致房屋倒塌。 完整性被破坏指楼板、隔墙等具有分隔作用的构件,出现穿透裂缝或较 大的孔隙。此时火焰会透过裂缝或空隙使火势蔓延。 失去隔火作用指具有分隔作用的构件,背火面平均温升到达140℃;或 背火面任意一点温升到达180;或背火面任一点的温度到达220℃。此时 靠近背火面的构件将开始燃烧、微燃或炭化。
第10章 建筑工程防灾减灾
2. 防火
2.2 安全疏散距离
b.合理设置安全疏散设施
4)疏散门的构造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 疏散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但若房间内人数不超过60人,且每樘门 和平均通行人数不超过30人时,门的开启方向可以不限。 ② 对于高层建筑内人员密集的观众厅、会议厅等的入场门、太平门等, 不应设置门槛,且其宽度不应小于1.4m。门内、门外1.4m范围内不设置 台阶、踏步,以防摔倒、伤人。在室内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和事故照明。 ③ 建筑物直通室外疏散门的上方,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防火挑檐, 以防止建筑物上的跌落物伤人,确保火灾时人员疏散的安全。 ④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当面积不超过60m2时,可设置一个 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0.90m;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当面积不超过 75m2时,可设置一个门,门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