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合集下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一、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1、书下注释:(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士,狱官。

(6)市:集市。

(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0)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1)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12)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3)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

(14)恒过:常常犯错误。

(15)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7)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8)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9)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20)入:指在国内。

(21)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22)出:在指国外。

(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2、补充注释(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

(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

(5)喻:了解,明白。

(6)则:如果。

(7)然:这样。

3、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三、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注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注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选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放出来并被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你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尽贫穷之苦,让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才明白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所探讨的问题:造就人才、治理国家[3]举例论证,就是文章的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好处是采用类比的手法,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也引出了下文的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为下文起了铺垫的作用引用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说明了一个自古以来的道理,同时照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好处是以道理证明事实,证明了自己论点的正确性。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早在古代就有人提出,至今仍然广为人知。

它的意义是告诫人们,只有在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时候才能真正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只有通过经历忧患,才能明白安乐的可贵,并通过追求安乐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生于忧患,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些忧患可能来自于经济压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等。

面对忧患,我们可能会感到无望、无力和困惑。

但是正是通过面对忧患,我们才能锻炼我们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只有当我们面对困难,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成长并获得成功。

生于忧患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是我们展现自己的时刻。

死于安乐,意味着当我们陷入舒适和安逸状态时,我们容易变得懈怠和满足。

在安乐中,我们可能会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我们会停止思考和成长,只顾享受现有的安逸。

然而,这种状态很容易导致停滞不前和后退。

只有当我们逼迫自己跳出舒适区,并继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成就时,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死于安乐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将锁定在舒适且无法突破的状态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就是要提醒我们,只有当我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压力,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

尽管忧患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挫折,但正是通过忧患,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和能力,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和满足。

翻译Born in distress, die in comfort. This saying has been put forward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is still widely known today. Its meaning is to remind people that only when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and pressure can they truly show their abilities and potentials. Only through experiencing distress can one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comfort and make their lives more fulfilling by pursuing comfort.Born in distress means that we will encounter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life. These distresses may come from economic pressure, work pressure, relationship problems, and so on. Faced with distress, we may feel hopeless, powerless, and confused. However, it is through facing distress that we can exercise our courage, perseverance, and wisdom. Only when we face difficulties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olve problems can we truly grow and succeed. Being born in distress is an opportunity for our growth and a moment for us to show ourselves.Die in comfort means that when we fall into a state of comfort and ease, we tend to become complacent and satisfied. In comfort, we may lose our enthusiasm and motivation for life. We will stop thinking and growing and only focus on enjoying the existing comfort. However, this state can easily lead to stagnation and regression. Only when we push ourselves out of our comfort zone and continue to pursue higher goals and greater achievements can we truly realize our person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 Dying in comfort means losing the opportunity for growth and progress, and being locked in a state of comfort that cannot be surpassed.The truth of being born in distress and dying in comfort is to remind us that only when we bravely face difficulties and pressure can we truly realize our value and potential. Although distress may bring us pain and frustration, it is through distress that we can discover our inner strength and abilities and achieve real growth and satisfaction for ourselves.。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1)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1) 3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 聆听朗读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生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于 忧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患 /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死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于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安 乐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章思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
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你平时积累的 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 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 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 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告子》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 百里奚 (shù n)(quǎn)
这一层与第一层有什么关系?得出一 个什么结论?
第二层承接第一层推理归纳出了一个结论:人要担负重任, 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 一番艰苦的磨练。并指明了磨练的益处:一、是培养坚定的 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 力。
推理 归纳 结论 造就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恒 过:常常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 作:有所作为 征:表现 喻:了解 入:国内 拂:同“弼”,辅弼 出:国外 一个人经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 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 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 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 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作品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1发2于畎亩3之中,傅说4举5于版筑6之间,胶鬲7举于鱼盐8之中,管夷吾9举于士10,孙叔敖11举于海12,百里奚13举于市14。

故15天将降大任16于是17人也18,必19先苦20其心志21,劳22其筋骨,饿23其体肤24,空乏25其身,行拂乱26其所为27,所以28动29心忍30性,曾31益其所不能32。

人恒33过34,然后能改;困于心35,衡于虑36,而后作37;征于色38,发于声39,而后喻40。

入41则无法家42拂士43,出44则无敌国45外患46者,国恒47亡48。

然后知生于忧患49,而死于安乐50也。

词句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吠,田间水渠。

4、傅说(fù 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着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篇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 原文:舜发于畎(quá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i)吾举于士,孙叔敖(ao)举于海,百里奚(_i)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bì)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 解词:1.书下注释:(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_)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_)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_)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_)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_)恒过:常常犯错误. (_)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_)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_)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_)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_)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_)入:指在国内.(_)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_)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补充注释(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 (7)然:这样.3.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三. 课文翻译: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然后人们才了解他.这个国家常常会导致灭亡.五.段意和中心:1.段意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六.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1)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篇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书下注释>复习资料一.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 解词:1.书下注释:(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4)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5)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狱官. (6)市:集市.(7)任:责任,使命. (8)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9)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_)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_)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拂,违背.乱,扰乱. (_)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_)曾益:增加.曾,通〝增〞,增加. (_)恒过:常常犯错误. (_)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_)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_)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_)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_)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_)入:指在国内.(_)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_)出:在指国外.(23)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4)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1)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2.补充注释(1)故:所以. (2)是:代词,这样.(3)恒:常常. (4)过:动词,犯错误.(5)喻:了解,明白.(6)则:如果. (7)然:这样.3.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表现(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辅佐三.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本文选自>.>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三. 课文翻译: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五.段意和中心:1.段意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六.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1)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复习资料一.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书下注释⑴ 选自>.标题是编者加的.⑵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⑶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⑷ [环]围.(5) [池]护城河.(6)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7)[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9) [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家不能靠山河的险要.(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_)[至]极点.(_)[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⒀ [畔]通〝叛〞. ⒁ [顺]归顺,服从. ⒂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三.补充内容1.今异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义:城,内城;今:泛指城市)委而去之(古义:去,离开.今义:往,到)池非不深(古义:护城河.今指水池,池塘委而去之(古义:离开,逃离.今义:到某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区域,范围)2.一词多义:(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2)三里之城(助词,的)环而攻之(代词,它)多助之至(动词,到)(3)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3.词类活用: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动词,包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威慑,震慑)天下顺之(形容词作动词,归顺,服从)四.文学常识孟子(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以〝孔孟〞并称.本文选自>.>这部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属语录体散文集.五.课文翻译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六.文章结构及主旨1.段意第一段(第1句)开门见上,提出〝人和〞是夺取战争胜利的最重要的条件的论点.第二段(2—4句)由战争中的典型例子具体论证论点,说明〝人和〞的重要性.第一层:(2.3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二层:(4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5—9句)进一步论证〝人和〞的重要性,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论断.2.文章主旨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然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篇三: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_>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quǎn_īfùyuègéáo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经受饥饿, 身受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增长他的才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bìhéng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得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导致衰亡.原文及翻译” href=“http://www.85__.com/news/66393.html”>孟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孟子及其弟子〔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创作背景: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出处:《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

人恒过(19),然后能改。

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

入则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注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人一作:斯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舜从田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选拔,百里奚从集市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语文作业:
1、听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相关的课下注释一遍,批阅改错、家长签字。

2、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10遍,家长签字!
所有签字签到语文作业本上。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 家 学 派 代 表 人 物 之 一 。孟子是继孔子之 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 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 称。他主张 实 行 “仁政”, 推 重 “ 民 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疏通文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 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显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
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
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常识积累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发 发于声
(显露、显露)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贤士)
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新课导入
想必同学们都听说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吧?勾 践最终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终成当时的一代霸主。勾践成 为霸主之后,勤政之心逐渐怠惰,而猜疑之心日渐增长,最终 逼走重臣范蠡,赐死大夫文种,以致国力的严重衰退..…越 王勾践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题目是后人所加。

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字。

战国时期著名,代表人物。

著有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指出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字音字形舜()畎()亩胶鬲()曾益()拂士()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降: 任: 人恒过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二)通假字1. 曾益其所不能2. 衡于虑3. 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股国外患者3.名作动:人恒过(四)一词多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带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带译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带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

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

人恒过(19),然后能改。

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

入则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

”(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

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

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
学习目标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01
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0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03
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04
孟子,名 轲 ,字 子舆 战国 时期 儒 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孔子 并称为 孔孟 。 孟子主张行“ 仁政 ”,以统一天下。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 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 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 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 “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 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 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 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 说你的看法。
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

。并由此引申,从
正反两方面说明
,最后
得出“
”的结论。由
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七、默写全文
作业
完成练习册 背诵本文
译文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 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 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 仍有积极影响。
《孟子》是一部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 的书,现存 七 篇,是 孟子和他 的弟子万章 等合著成的,南宋朱熹将《孟子》列 为 四书 之一。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 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 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绩 大事,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 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造 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1)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上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总领全文,解决问题,做结论。
(14)市:市井。 (15)故:所以。 (16)任:责任,担子。 (17)是:代词,这,这些。 (18)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 加以解说。 (19)必:一定。 (20)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21)心志:意志。 (22)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23)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板 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设 计
列举六位名人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 一般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道理论证)
身处逆境需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论证)
个人(正)
国家(பைடு நூலகம்)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困于心,衡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
词类活用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
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
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停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孟子》【朝代】先秦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1)舜:姚姓,名重华。

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

国名虞,史称虞舜。

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2)发:起,指任用。

(3)畎(quǎn)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

畎,田间水渠。

(4)傅说(fùyuè):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

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 阳 修 两 岁 丧 父, 笃 而 成
才。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粥 而写出了不朽的 《红楼梦》。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使 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贝多芬 即使在双耳 失聪的情况 下,仍然坚 持音乐创作。
总结: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 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 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 的环境,坎坷的经历,却能磨 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 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 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 明逆境的优越性。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 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 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 的看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虚词(用法): 于 从 给 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而死于安乐也

表顺承 “然后” 表转折“但是、却”
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第一自然段问题设计:
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 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 点?
他们出身卑微, 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 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25)入:指在国内。 (26)法家拂士:法家,坚持法度纪律 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bì ),通“弼”,辅佐。 (27)出:指在国外。 (28)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邻国和外 来的祸患。 (29)生于忧患:忧愁祸患(能激励人 奋发),使人能够生存。 (30)死于安乐:安逸享乐的死亡。
重点字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 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身上,一定 第二自然段归纳出了第一段的结论:人要担负 先要使他的心意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 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并指明了磨练的 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做事受 益处:一、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够 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 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 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辅弼,辅 佐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 词性活用: 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 要译成“使„„” 必先苦其心志。
实 词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译:
(15)所以:用这些来…… (16)动心忍性:使他的 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忍,使……坚忍。 (17)曾益其所不能:增 加他的能力。曾,通“增”。所 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 (18)恒过:意思为经常 犯错误。恒,常。过,过失, 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19)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扰。 (20)衡于虑:心虑受到 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 (21)作:奋发,指有所作为。 (22)征于色:把心情表现在脸 色上。征,征验,表现。色,脸色。 (23)发于声:指思想通过语言 表达出来。 (24)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 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 他。喻,明白,知晓。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 灭亡的道理了。
文章思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四段,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 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 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 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正面)和(反面) •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 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名人名言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查尔斯· 比亚德 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 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 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 凯勒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有关孟子和《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 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 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 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 尊其为“亚圣”。他曾游 梁,说惠王,不能用;乃 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 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 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 子之意,教授弟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 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创造; 本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才 (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 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 能够奋发,国无忧虑则往往遭 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 到灭亡的道理。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 和来自外国的祸患,便常常会被消灭。
2.饿其体肤。 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 译: 3.空乏其身。 译:
使他倍受穷困之苦
4.行拂乱其所为。 译:
5.动心忍性。 译:
使他的行为错乱颠倒不顺畅
使他的心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兴起,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
----表露,表现
国恒亡
----国家

则有去国怀乡
----国都
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
仲尼厄而作 《春秋》 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
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
它 出 。司 是 狱 因马 史后 替迁 , 投 家发 降西 之奋 匈汉 绝著 奴史 书 的学 唱完 李家 ,成 陵、 无史 辩文 解学 韵记 ,家 之。 被和 鲁 捕思 离迅 入想 骚称 狱家 。 , ---
• 发---被任用,起 • 舜是君,圣人,他的成功主要靠自身的 才能和努力,所以说“发” • 举---被举用,被选拔 • 傅说等是贤臣,他们的成功主要是明君 知遇,所以说“举”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如:劳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劳累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 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 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 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 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 把它和《大学》、《中 庸》、《论语》合为“四 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 必读书。
给下列红字注音: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quǎn)
(yuè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g é )
(f ú ) (bì ) (z ēn g)
曾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所不能
(8)任:责任,使命。 (9)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 末了,表示停顿,后半句将要解释。 (10)苦其心志:使他的心智困苦。 心志,意志。 (11)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12)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人经受 饥饿之苦,肌肤消瘦。 (13)空乏:贫困,资财缺乏。 空,贫穷无才,穷。乏,缺乏, 缺少,绝。这里是动词,使他受 到贫困之苦。 (14)行拂乱其所为:他的每一 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行,指每 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拂逆, 违背。其所为,指其随心所欲, 意即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