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课文正题导读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课文正题导读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课文正题导读第七单元整体导读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发生的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动人故事,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一名一般的老人和海鸥之间成立起来的深厚情谊。
《跑进家来的松鼠》介绍一只可爱的松鼠来到“我”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表达了咱们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重,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仁慈、忠诚的高贵情怀。
《金色的脚印》那么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这四篇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均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传递,内容生动,情感真挚,动人肺腑。
学习本组课文,相信你通过潜心研读文章,必然能感受动物丰硕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学会作者的许多表达方式。
单元学习目标:一、熟悉本单元的23个生字,会写19个生字,而且力争能够明白得写得正确、标准、美观;依照课文能明白得本单元生词的意思,并能应用。
二、通过潜心阅读这些动人的故事,使思想受到感染和熏陶,感受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境遇。
3、通过学习,学会抓住文章的要紧内容,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4、本组课文篇幅较长,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练习提高速读的能力。
单元学习重点:一、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要紧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二、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式,并学习运用这些方式。
学法提示:一、在学习课文之前,按学案的要求,认真搜集、查阅有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资料,锻炼自己的搜集处置信息的能力,为明白得课文、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预备。
高一必修第七章总结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七章总结知识点在高一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习许多科目的知识,其中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等。
而在这些科目当中,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基础科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高一必修的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语文有关的知识点,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学习了语文的基础知识。
这包括词的基本意义和构成要素,字的方式和特点,以及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其次,我们学习了语文的修辞方式。
修辞是指通过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方式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修辞方式,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接着,我们学习了语文的写作技巧。
写作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写作技巧方面,我们学习了如何合理组织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处理议论和描写等等。
通过掌握这些写作技巧,我们可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使其更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此外,在高一必修的第七章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古文、古诗、古曲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还能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还要注重实践和运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模仿名家的写作风格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参与诵读、朗诵等活动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总结起来,高一必修的第七章主要涉及语文的基础知识、修辞方式、写作技巧和传统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使我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点,不仅要停留在书本上,更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想象”这个专题进行安排的。
主要由《古诗二首》《雾在哪里》和《雪孩子》3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的故事语言生动、充满儿童情趣。
通过入情入境的想象,感受想象的美好与纯真。
2.本单元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基本的情感体验。
”
《古诗二首》引导先观察插图,再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和草原的辽阔;《雾在哪里》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淘气;《雪孩子》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的美好心灵。
另外,初步学会不出声的默读。
由于是第一次提到,起步阶段,主要学着读时不出声。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完整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本文旨在对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教材进行分析。
该单元包含了多个篇章,涵盖了多个文体和题材。
以下是对每个篇章的简要分析:篇章一:《夏日的小河》该篇章是一篇夏天的描写性文章。
作者通过对小河的描绘和感受,生动地展现了夏季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
文章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打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夏天的热情和活力。
篇章二:《七问》《七问》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七个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生和人性的问题,并通过反问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强调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
这篇文章引发了对于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思考和讨论。
篇章三:《漂亮的冰箱》这篇文章是一则记叙文,通过对冰箱的描写和对其价值的赞美,展示了作者动情的心情和对现代生活的感慨。
文章通过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让读者对冰箱产生共鸣,并体会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改变。
篇章四:《的我的心愿》该篇文章是一篇纪实文学,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学生对的敬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热情和对于前进的向往。
文章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描写和他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于新中国建设的信心和热爱。
篇章五:《心花怒放的感动》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帮助老人并获得感动的故事。
通过故事情节和对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描写,文章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互助精神。
这个故事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够关心他人并付出。
通过对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分析,可以看出该单元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描写性文章、哲理散文、记叙文等不同文体,涉及到夏天景色、人生哲理、现代科技、爱国热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等多个主题。
这些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旨在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阅读和文学欣赏能力,同时也传递了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教材导读)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
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
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
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曾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
以此为基础,教材又专门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
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
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
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
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
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
三、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课件绪论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研究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1、理论问题: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范畴。
2、实际问题: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系列操作问题。
学习语文教学论的目的:(一)全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二)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可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语文教学的基本素质、设计语文课教学方案的能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语言、驾驭课堂)(三)献身语文教育的事业心。
学习语文教学论的任务和要求(了解):(一)从教语文的基本理念:三明确、两分清1. 明确:从教语文的每堂课都要做到:目标明确、方法明确、步骤明确2.两分清:分清语文课堂的“上课”和介绍某堂语文课如何进行的说课;分清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语文学习指导的关系(二)从教语文的技术操作1.撰写教学设计方案2.制作与教学配套的课件3.设计实用价值的作文指导和评讲教案4.能写“下水作文”,即同步示范作文5.能设计某一阶段的课外语文学习指导计划6.能制定某一学段(学期、学年、学段)的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教学论的基本常识:(一)课程:1.在中国,“课程”一词出现在唐朝。
唐朝的孔颖达:“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 2.在西方,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curriculum,原意指静态的跑道),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3.三种涵义(1)课程作为学科。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概述。
教学的涵义: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概述(了解):1.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1)德国教育家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
主张教学的方法技术;注重儿童的心理和知识的性质,确立了“自然教学法”(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
把握教材编写体系凸显单元语文要素———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解析“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是小学语文能力发展的长线目标,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随着年级升高,该目标成螺旋式上升,形成序列(见下表)。
从教材编排体系看,语文要素在单元之间、各册之间具有连贯性。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
而四年级又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中学习,由浅入深分别为:学习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把握几件事的主要内容、把握叙事性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有了五、六年级更高目标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与策略。
四上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古诗三首》和《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两课应该按照古诗和现代诗的规律去教学,不要机械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习作“写信”,应按照应用文的要求去教学,让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信,并感受书信语言的自然与亲切,感受书信带给人们的“见字如面”的亲切感。
而要真正体现和需要落实本单元语文元素的,是教材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阅读链接”中的《难忘的一课》,以及语文园地里的“交流平台”栏目。
二、教学建议(一)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1.把握每件事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叙事写人类文本的特点。
叙事写人这类文章的特点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四上第四单元的文章是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的特点;四上第七单元的文章是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三件事表现少年周恩来的国家大义,《梅兰芳蓄须》通过五件事表现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这一类文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用“在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或者“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的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件事分别是“修身课上,周恩来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地,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欺压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
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从题材与体裁上来看与第二组相同,但表达的主题却不同。
这一组是以“执著的追求”为主题的,选取的是名人和一般人不懈追求的故事,意在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
但每篇课文表现主题的角度又不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反映出伽利略执著求实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聚精会神》充分表现出了罗丹聚精会神的工作立场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和一丝不苟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给我们呈现出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精神专注、锲而不舍的品质;《父亲的菜园》刻画了一般人身上具有的认准目标、不懈努力的精神。
从他们身上分别折射出了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对生活的执著追求。
这组课文不仅在反映人物精神风貌上是全都的,在写法上也相类似,都是通过详细事例及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
例如,文章对伽利略的描写是通过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几个详细事例的表达以及环境等侧面描写的烘托来表现人物的;罗丹的工作作风那么是通过对罗丹工作时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细致刻画了人物的专注;《鱼游到了纸上》那么是根据的观测顺次,抓住青年人“特别”的神态、动作进行了传神的刻画;《父亲的菜园》是根据事情进展顺次,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让读者同样深受感动。
本册书只有两个单元是学习描写人物的表达方法,这个单元的学习是第二单元之后的巩固、迁移运用的阶段。
可见这单元在全册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它们共同承受的训练重点是: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留心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执著追求精神;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争论解决;学习通过详细的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精神风貌的方法。
二、教学建议1.把握重点,强化训练。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全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了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先写伽利略,再描写亚里斯多德。
第二部分抓住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写出了伽利略同这位理论权威挑战的全过程,最末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照应文题,结束全篇,形成了一个圆合自如的完整结构。
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 整
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整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整理)2011年08月09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整理)2011-08-09 21:49:31| 分类:王荣生教授文章|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序言:《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该书出版前名为《语文科课程论建构语文科课程论建构》,是王荣生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
网络上的荐书意见:这是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
本书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论著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居高临下地审视了近百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经验和教训,所涉及的论题皆为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有现实意义,也为我国语文学科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提供了较扎实的思想资料。
倪文锦教授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作《序一》,并在《序一》中评价道:该书:该书有三个主要特点:1、重说理;2、重逻辑;3、重建构。
有两大创新之处:1、对袭用已久的以“工具性”和“思想性”(或“人文性”)为代表的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从结构和功能上深刻揭示了这一框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和主要弊端,进而从课程论角度确立和提出了新的层叠蕴涵分析框架。
2、在中外语文教材的对比研究中,对具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概念,即“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和辨证,并对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尤其是对一向笼统的范文系统做出了新的鉴别……王尚文教授在《序二》中指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读书笔记】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
三一文库()/其他范文/读书笔记〔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关于第一章(《导言:语文科课程论》)说实话,翻开书,要先把“可读性最差”的第一章通读下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我偏于感性,爱把“文字要感性才好看”这句话挂在嘴边,但这些年一直从事相关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还是深知理性的不易的。
读完第一章,感受最深的就是王荣生先生的“理性”。
敏锐的洞察力和缜密深刻的思辨力简直令我折服。
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需要理性。
理性的建构——用韩雪屏先生的话形容,是基于“为这个领域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清理和整饬工作”的基础上的“高屋建瓴的构架”。
以往,我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感知是“连成一片”的,教材问题、教法问题、研究课题……几者似乎都是同一个平面上的若干点,有些具体问题甚至纠缠在一起,无法“择”清楚。
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的建构思路异常清晰,他区分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类型)和七个层面(范围)(p35),并对每一种性质、每一个层面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状态的描述。
王荣生先生归属参照系的建构,使我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坐标轴。
眼下,我似乎很可以借此给自己所做的相关语文教学的各种工作先做个定位——实际的语文教学、教研组长、景山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我这几年从事的以“景山写作学院”为基地,开展网络环境下,写作教学系统的建构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我所开设的探究式语文活动课(“关注北京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这些工作,究竟属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哪种类型(性质)、隶属于哪个层面(范围)。
我需要对这些工作的性质和范围做清楚准确的界定。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使我未来的工作得以按照它隶属的类型与层面所应有的工作方法而展开。
如何给自己的工作准确定位则是后话,这需要我继续深入研读《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对这个归属参照系精确地理解并掌握。
关于第二章(《语文课程目标分析框架的破与立》)这一章读起来不算吃力。
关于这一点,我要感谢首师大的饶杰腾先生。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解读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解读1. 引言1.1 引言在教育教学领域,统编教材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统编教材是指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编写,用于全国各地的学校统一使用的教材。
这种教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规范性,能够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均衡发展。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涵盖了多种语文知识和技能。
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叙事文学习展开,通过学习课文和相关练习,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语文要素解读部分,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单元的教材内容,解读其中的语言规范、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要素。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升语文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通过对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统编教材的设计理念,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一单元的教材内容,共同努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 正文2.1 什么是统编教材统编教材是指由国家统一编写、发行的教材,旨在统一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与以往由各地教育部门自行编写的教材不同,统编教材一般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统一性,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统编教材一般由专家学者和教育界人士组成编写组成员,经过严格的审定和评审程序,确保教材内容科学合理、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统编教材的出版和发行由国家教育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确保各地学校能够统一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避免因使用不同教材而导致的教学差异和不公平现象。
统编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地方教育资源之间的差异,提高教育公平。
统编教材也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安排,为学生提供统一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统编教材的推行和应用对于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2.2 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围绕“诗歌欣赏”展开,通过学习一些优秀的现代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思考诗歌的内涵。
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七章教学解析
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七章教学解析小学语文二年级的第七章主要涵盖了阅读理解、识字与拼音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解析,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接触一些简单的短文,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思。
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 引导学生注意短文的标题,帮助他们从标题中领会短文的大致内容;2.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与短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回答,并引导他们从短文中寻找答案;3. 在学生阅读短文后,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短文的主旨和要点;4. 提供相关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对短文的理解,并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二、识字与拼音在识字与拼音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拼音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常见字词的识别。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学:1. 教授拼音的基本规则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多媒体等方式展示,并给予足够的示范和练习机会;2. 在教授常见字词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画、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的意义;3. 鼓励学生多进行拼读练习,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4. 每节课结束前,教师可以进行一次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三、写作训练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并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1.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简单的写作样例,并讲解其结构和语言特点;2.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话题,帮助他们形成写作的思路;3. 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可以让他们互相修改和评价作文,促进他们的写作能力的提高;4. 在写作训练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七章的教学解析包括了阅读理解、识字与拼音以及写作训练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终稿)部编版语文二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建议(哈芳)
日 积 月 累
我 爱 阅 读
1 选文内容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
人文 主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文
18 古诗两首
19 雾在哪里
想 象 20 雪孩子
语文园地七: 识字加油站 写话
思想内容 想象能让人入情入境
想象充满童趣
想象续编故事,感受美好心灵 延续想象主题,联系生活阅历想象自然风光并识字
以猫鼠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本单元《雪孩子》首次提出默读要求,指导学 生试着不出声,加快阅读速度。
《雪孩子》默读环节指导建议:
1. 可按故事发展顺序分成三部分进行默读指导。 2.教师讲授默读方法:不出声、速度比朗读时要快。读长故事时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 3.教师读一至四自然段“小白兔和雪孩子玩”的内容,学生边学着用眼睛看课文。 (强调读书姿势) 4. 学生试着默读五至八自然段“雪孩子勇救小白兔”内容,教师观察强调默读要领。 5.学生默读九至十四自然段“雪孩子变成了白云”内容,教师及时表扬不出声、不唇读、 不指读的同学。
3 凸显语用,学用结合
(2)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词句的积累
本单元的字词栏目,运用多种扩词方式,围绕“风”和描写景象的词语扩词,或者将 容易写错的字放在展示台里请同学比较学习,多种学习词语的方式已经不只是局限于 对本课生字的扩词练习,在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时,将课本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3 凸显语用,学用结合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A、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B、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A能较完整的讲述小故事,复述大 意。B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 的主要内容。 积极参加讨论,并发表自己的 意见 。
课文教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初中)
五、品语言
…… 师:散文的语言都很美,而杨朔尤其讲究语言的锤炼。刚才同学们都说 了杨朔散文的语言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就来细细品尝。先请同学们 各自有感情地读一遍,边读边品味,然后说说,除了上面已经找出的 一些文眼所在的句子以外,你还对哪些句子特别欣赏? (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朗读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表情最好的是XX同学,她真的 已经动情了。(笑)有的同学读得太快,来不及产生表情。(笑)读 书要动情,动了情自然而然会有表情,也就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中去, 领略文章的美了。现在就请自己欣赏哪些句子 ……
初中生起点状态的群体分析
对学优生来说,课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1)内容知识——部分作家知识、作品知
识——知人论世、知世论文; (2)情感态度——高层情感:评价、行动; (3)高级阅读技能——核心内容 (4)阅读策略——重要内容
对学困生来说,课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1)内容知识——作品所写的人、事情、物、作者
德森
语文学习结果:
语文内容知识、语文技能、语文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何更生)
课文学习结果:
文章内容知识、阅读技能、阅读策略、情感态度(何更生)
内容知识——“道”
着重教学“写什么” ,包括:事件、人物、事物、观念等。
主要有:(1)日常生活知识;(2)语文知识(作家知识、 作品知识、背景知识);(3)其他学科知识。
(1)层次性——表现在教学目标的分层、教学要求的多样;
(2)开放性——表现在课内外联系、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3)灵活性——表现在统一要求与个别化教学的结合;
初中课文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初中课文教学内容应该依据学习结果和学生的
起点能力
“文”是核心内容
“法”是重要内容
2018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的主题为“读书有方”,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求知的过程、方法以及重要意义。
《古诗两首》,选取了我国南宋时期两位著名诗人陆游和朱熹教导世人读书的心路历程及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
《学与问》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沈括的两则故事分别讲述了在求取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勤学好问,将知识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教育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学”与“问”结合起来,从小就要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大自然的文字》则是一篇生动的说理文。
它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这些“文字”记载了自然变幻无穷的历史进程。
瑰丽神奇的大自然到处都是学问,人们只有对大自然有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才能利用大自然的规律更好地创造生活。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主要讲述了日常生活中读报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报纸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通过报纸我们能获取丰富的知识。
作者在文中也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读报,读报要注意什么问题?督促我们从小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明白读书的方法及重要性,让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以灌溉其心灵,陶治其情操。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课文。
背诵《古诗两首》。
2.学会本单元课文中的13个生字,其中绿线中的2个只认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本单元教了许多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不仅要了解这些方法,更要把这些学习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主动地学习,勤学好问,爱读报,会读报,养成在自然中、生活中留心学习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对语文课本的故事进行相关的补充阅读和链接,达到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的目的。
5.通过语文与生活,让学生了解“煮书”的含义及“煮书”的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6.诵读与积累:旨在让学生理解古今贤文的基础上,懂得读书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转化”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难点: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文章:本文章的要紧内容是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教学内容:本单元共4篇课文。
《22古诗两首》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差不多上写由读书而发生的感想。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亲小孩子聿的。
《观书有感》一诗的作者是南宋闻名理学家朱熹。
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亮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体会的。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23学与问》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适应。
文章说理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24大自然的文字》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辩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树立探究大自然隐秘的志向。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25养成读报的好适应》这是一篇介绍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的课文。
要紧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读报,期望人们养成读报的好适应。
全文共7个自然段。
《习作七》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蕴涵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情况节,刻画出较为鲜亮的人物形象。
《练习七》安排了五项内容: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存、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并结合课文内容较好地明白得与运用。
2.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会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明白得“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看、/article/了解、探究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爱好。
5.口语交际:举荐一本好书,激发阅读爱好。
6.习作: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蕴涵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情况节,刻画出较为鲜亮的人物形象。
第七单元的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的教材分析主备人:杨肇琴使用人使用时间1、单元介绍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2、总目标(1)、会认27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后边词语表里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从而明白一个道理。
(4)、抄写好词佳句,积累语言。
3、单元教材的重点(1)、重视学生生字能力的培养。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理解文章内容。
4、单元教材的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课时安排建议本组教学可用13——15课时。
精读课文25课——27课各2课时略读课文28课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25、矛和盾的集合主备人:杨肇琴使用人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 要素”,指特定型态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 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 度; •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 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 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 什么的规定。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3.2“明里探讨”层面的混淆 • 暗中摸索或明里探讨,实际上可发生在语 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三个层面, 而不同的层面需要区别地对待。 • 但是,我国自现代以来的语文课程,将由 “暗”到“明”的变革,片面地理解为由 “定篇”向“例文”的转变。
第三节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 语文课程里的“选文”就只等于“例文” 的观念被曲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其一把“例文”的中心词由“例”偷换成 “文”。 • 其二,由于“例文” 是教材内容层面的含 义,几乎是集体无意识,我们一致地将由 “暗中摸索”转到“明里探讨”的历史进 步,错误地固执在语文教材层面,并进而 无节制地延伸到语文教学的层面。
谢谢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2.4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 • 在课程内容“教材化”的同时也要 求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化, 包括人们一再重申的心理化,也包 括贴近教学实际的要求,形成具体 而有效地教学设计。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综上所述 •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具体层面的概念,指为 了达到语文科特定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 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作为 定篇的选文是其重要的构成。 •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 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 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作为“例文”“样 本”“用件”类型的选文定位于这个层面。
• 一、写 • 学生学习写作主要是学习有助于提高写作程度的 一系列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不同学派产生争议的,主要是“哪些”和“如何” 的问题 • 从学的一方讲,是“通过什么去学”;从教的一 方讲,便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用什么去 教”,可能的回答之一,就是“用选文去教”。 • 此时,“选文”并不是写作的课程内容,而主要 是学习课程内容的途径,而且还只是数种可能途 径中的一种选择。 • 。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 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 (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纠缠在一起, 乃至张冠李戴。 • 术语的纠缠,意味着理念的混乱,而混乱 理念中的实践运作,不但盲目,而且可能 南辕北辙,从而堵塞了语文教材的革新、 繁荣之路。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 • • 语文教材研究中的术语纠缠 语文课程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内容的含义:用什么去教 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
6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7
• 2.1语文教材研究中的术语纠缠 •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计划,课程大纲与 教材研制、编写“一向是由政府组织教材 专职编辑人员与学科专家一起操作、实施, 形成‘上所定下所行’的课程研制体制”。 • 拿语文科来说,一方面,语文科的课程理 论、教材理论与教学理论的残缺。另一方 面,语文教材的研制有倾向于大包大揽而 不堪重负。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5
• 进入试用期的十五套初中语文教材以及几套高中教材,尽 管在编写体系、体例上各有所长,但基本格局还是“文选 型” • 自本世纪初迄今为止的全部语文教科书,无不是文章的锦 集,这似乎已经定型化了。 • 从“语文教材体系”看,新时期的语文教材对“范文制度” 有了一定的突破。这一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编者普遍重 视以能力提高为建构教材的主线,同时以生活为本源、学 生为主体、知识为先导,并吸收教法学法改革的经验,组 建教材的结构体系从而摆脱了以往的单一体系,为实现教 材的科学化民族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 目前语文教材的改革实践步子不够大,问题还不少。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用什么去教”的含义也就是语文教材内容,
它是教材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传递、 显现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 字材料,包括“例文”以及我们最近鉴别 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2.3语文教材内容的含义:用什么去教
• “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与“语文教材内 容”的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与在 “教什么”既定的前提下“用什么去教” 的问题,所以说,教材内容必须反映、体 现课程内容。 • 另一方面,学生不可能以原封不动的形式 学习课程内容,(学科的要素),否则就 是一种注入式教学,是单纯的概念的灌输; 所以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教材化” 就是通过什么具体的事实和现象是学生学 习课程内容。
第七章 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
第七章 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
• 第一节 研究的背 景
2
• 第二节 关于“语文 教材内容” • 第三节 关于“语文 教材体系”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3
• 我国的语文教材,源远流长,它的变革一 直是在维持传统的大格局下进行的。从教 材的编撰策略看,这个传统可归结为“范 文制度”,凝聚为“文选型”教科书。 • “文选型”教科书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 是单纯的范文汇编,一种是以汇编的范文 为学习内容的绝对中心而辅之以注疏和点 评。
第三节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21
• 夏丏尊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包括教材) 与现代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 的大分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第一是“暗中摸索”与“明里探讨” • 第二是传统语文教学(教材)的大毛病是 “杂乱”,而现代语文教学(主要指教材) 则应该讲究“系统性”。
第三节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第三节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 3.3“科学体系”的误区 • “系统性”,实际上是从课程层面提出的要求, 它包含两个方面,即课程内容的确定和内容联系 的有序,也就是叶圣陶后来概括的“项目”与 “次第”。 • 从大处着眼,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要素无非两类, 一类是选文,一类是相对外在于特定选文的关于 诗文和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 略、态度。 • 对语文课程内容的不同抉择,导致两种截然有别 的“次第”。
第三节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选文”为课程内容、 学习“中心”的现代语文教材,到目前为 止,与我国古代相比,还没有多少值得夸 耀的重大突破。 • 错误地将课程层面的“系统性”,认为是 教材层面中“选文”的“系统性”,这与 当时的“语境”有极大的关系。
第三节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 • • 有两种类型 一、非文选型的教材 英国《牛津英语课程》第一册《在岛上》 德国《现代德语》第七册“说写综合训练”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二、文选型教材 分两种情况 • 一种是将“选文”作为学习课程内容的途 径,比如“例文”。 • 另一种情况是将“选文”当作课程的内容, 我们用“定篇”来指称。
第三节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20
• 3.1我国对语文教材的思考路向 • 一本特定的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可能会具 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 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 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 • 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 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来教学哪些相 对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关于诗文以及诗 文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 态度。
第三节 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 在语文教材层面、在“文选型”的框框内、 在漠视作为课程内容的“选文”与课程途 径、手段之“选文”的大情境中,人们苦 苦地追寻所谓的语文教科书的“科学体 系”,即主要是关于“选文”的“体系”。 • 近二十年来,我们的语文教材体例、体系 方面奋力搏击,而一直大果无获。这样的 现实提醒我们,对语文教材问题应该重新 思考。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具体层面的概念, 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 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包括在教 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 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 乃至增删更换。
第三节关于“语文教材体系”
• 3.1我国对语文教材的思考路向 •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里探讨”的层面混淆 • 3.3“科学体系”的误区
• 原因是: • 其一,中国的语文教材,向来是由一篇篇 的选文构成,教材的主体是选文,教材即 “选文”,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 其二,当时对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 育的对比法,使人们的注意点自然地集中 在选文的问题上,因为文与白的对举、杂 乱与系统的对举、暗中摸索与明里探讨的 对举,当时多是围绕“选文”编排来说。
第二节关于语文教材内容
• 二、阅读 • 第一种情况是,将选文当作课程的内容——学习 的对象,学习的目的就是领悟选文。 • 第二种情况是,课程的内容是关于诗和读诗的事 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而读这首 诗则主要被当作学习那些内容的途径。 •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属于第一种情况, 我国现代以来的语文教育,基本上偏向于第二种 情况。
• 明清时期,曾有对“文选型”教材变革的举动, 但是对范文制度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 中国现代,“范文制度”几无动摇,所变 革的,还是“范文”之中的“文”,从思 想性到语体形式。从教材的编撰角度,变 革主要努力,是“文”的组合方式,即时 下所说的“教材体系”。 • 在当代,语文教科书仍以“文选型”为正 宗。 一是针对“范文”中的“文”;二是着力于 文的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