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甲午战争

合集下载

甲午国耻心得体会

甲午国耻心得体会

甲午国耻心得体会甲午国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很痛苦的岁月,1894年发生了甲午战争,中国以惨败告终,被日本强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成为了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

回顾这段历史,我深感国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伤痛和悲愤,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要努力奋斗,强大起来的信念。

首先,甲午国耻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中国在19世纪后半叶一直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受到列强的欺压和剥削。

而现在的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排名前列,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这样的变化让我明白国强则民富,只有强大起来,国家才能保障人民的福祉。

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为了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不忘国耻,警示自己要时刻保持警醒。

其次,甲午国耻让我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与崛起。

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对国家的发展充满关注和热爱,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甲午国耻让我更加坚定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彻底认识到列强的强大和侵略的残酷。

为了不再受到外来的侵略和欺凌,我们必须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和工作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争取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的崛起。

对于国家利益的守护,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总之,甲午国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痛苦的回忆,但也是我们坚定信念,励志奋斗的开始。

回顾国耻历史,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关注国家的发展与崛起,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信念。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我们才能让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繁荣和尊严的国家。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甲午战争,一场百年前的中日交锋,虽然历史久远,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我,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现代人,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试图从中汲取教训,感悟历史。

甲午战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军事的现代化。

当时,清朝政府长期忽视海军建设,导致海军装备陈旧,战斗力低下。

相比之下,日本则积极发展现代海军,最终形成了对清朝的压倒性优势。

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是硬道理”,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国家利益的坚实保障。

今天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教训,不断加强国防建设,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甲午战争让我们看到,改革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清朝政府当时正面临内忧外患,社会矛盾重重。

战争失败后,国家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推出了戊戌变法。

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但它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正如胡耀邦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只有不断推进改革,才能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

甲午战争让我们明白,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清朝士兵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精神,尤其是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但士兵们依然坚守阵地,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

这种民族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石。

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我们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回顾甲午战争,我们不仅要深刻反思历史,更要从中汲取教训,指引我们前进。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重新崛起。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正如邓小平所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反思及历史教训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反思及历史教训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反思及历史教训甲午战争,也被称为中日海战,是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的一场中日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结果对于中国来说是灾难性的,对于日本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在初三历史学习中,了解和反思甲午战争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对甲午战争进行反思,分析其中的历史教训。

1. 背景在甲午战争之前的中国,正面临着封建主义体制的困境和西方列强的侵略。

而作为大清帝国的最后一场战争,甲午战争再次暴露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内外弊端以及日本近代化的成功。

2. 战争原因甲午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领土争端和民族自尊心受伤等。

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中国封建社会固有的弊端以及中国政府的内外不一致。

3. 战争过程甲午战争主要在海上进行,通过对两国海军建设、军力对比以及指挥官能力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种种不足之处。

4. 战争结果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赔款2.00亿两白银,并且割让两岸间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中国以国家的利益和国土完整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5. 反思与历史教训甲午战争给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教训。

首先,中国需要加强自己的国防实力,提高军事技术及战略意识。

其次,进行内政变革,推进政治制度的改革,摒弃腐朽的封建社会体制。

同时,加强政府内外合作,保持国家利益的一致性。

最后,甲午战争也表明了西方列强对亚洲的侵略野心,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外来侵略。

在初三历史学习中,了解甲午战争的反思及历史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思考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并且从中吸取经验,在未来的发展中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甲午战争的反思与历史教训对于构建一个强大的中国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甲午战争反思

从甲午战争反思

从甲午战争反思
咱们今天来聊聊甲午战争,这可是一段让人痛心又值得好好反思的历史。

当年,咱们国家在甲午战争中吃了大亏。

好好的一支舰队,就那么被打垮了,大片的领土被割让,还赔了好多好多的钱。

这事儿一想起来,心里就不是滋味。

为啥会这样呢?咱们得好好琢磨琢磨。

一方面,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从上到下都没个精气神儿。

那些当官的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根本不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心上。

军队的训练也松松垮垮,装备落后,好多士兵连打仗的本事都没有。

再看看人家日本,早就憋着一股劲儿要扩张,准备得那叫一个充分。

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全国上下一心。

从这事儿咱们得明白,一个国家要强大,首先政府得清明,得真心为老百姓着想,为国家的未来打算。

还有啊,军事力量也不能落后,得不断发展、创新,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另外,团结也特别重要。

要是全国人民都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力量可就大了。

咱们可不能像当时那样,一盘散沙,各顾各的。

甲午战争是个惨痛的教训,咱们得记住这段历史,时常反思。

努力让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受别人的欺负。

只有这样,那些牺牲的先烈们才算没有白白流血,咱们也才能过上真正安稳、幸福的日子。

甲午反思(大全五篇)

甲午反思(大全五篇)

甲午反思(大全五篇)第一篇:甲午反思今年又是甲午之年,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船不可谓不坚,炮不可谓不利,却在海战中全军覆没,从此开启了中国近代的苦难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前,我军正值强军兴军、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似一面镜子,带来的不仅仅是惨烈、遗憾、悲壮和屈辱,更给了我们诸多警醒和启示。

一、谋略是胜利的“奠基石”,未雨绸缪才能抢占先机。

甲午战争被金一南教授评价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装备差距最小的战争”,然而却是一场“败得最惨的战争”。

从战略筹划上看,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举国图强的情形下,清政府对其大力发展海军和咄咄逼人的战争企图缺乏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

战事初起,即怯战惧战,盲目寄希望于列强调停,陷入被动。

北洋舰队虽装备了当时先进的铁甲战舰,但对海战和制海权认识不足,依然固守“弓马平天下”的传统观念和祖上传下来的“作战成法”。

战略决策犹豫迟疑,既无争取主动的思想,也无一战到底的决心。

从战役指挥上看,清军陆海两个战场缺乏有效支援配合,使得日军在辽东和山东半岛轻松登陆,更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陷入绝境。

除北洋舰队外,南洋、福建、广东3支舰队竟无任何策应,最终断送了一切有利战机。

孙武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指出作战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待战机战胜敌人,即“有备无患”。

甲午战争一败涂地,正是“无备而生患”的最好佐证。

今天,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周边特别是海上方向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和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难。

倘若战争爆发,部队紧急奔赴前线,由于谋划准备不足,摸不清对手底数,拿不出取胜对策,就难以履行使命任务,取得战争胜利,就会成为历史罪人。

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三省吾身”,审时度势,紧贴使命任务深入研究,思考研判,在战略层面上前瞻矛盾,未雨绸缪,在战役准备上及早布局,抢占先机,扎实有效地推进军事斗争各项准备,避免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甲午战争读后感范本

甲午战争读后感范本

甲午战争读后感范本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中一段重要而痛苦的篇章,它揭示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所遭受的屈辱和挫折。

我在读完相关资料后,深感触动,对这段历史产生了很深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甲午战争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中国的落后与外敌入侵的残酷现实。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外国势力的压力,特别是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渗透。

然而,中国政府的制度落后,军事技术滞后,国力衰弱,使得中国难以有效抵抗外来侵略。

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在装备、战术和统一指挥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致使战争结果不可避免地向中国不利倾斜。

这一点让我深感痛惜和无奈,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中国亟待进行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改革的紧迫性。

其次,甲午战争使我反思中国古老文化的内在优势和弊端。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众多的优秀文化资源,这是我们自豪和自信的地方。

然而,在甲午战争中,我们的文化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军事和经济实力,并且很多时候反而成为我们的负担。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崇尚和追求和平的传统,这导致我们在军事上缺乏统一指挥和进攻的意愿。

而对于那些入侵者来说,他们并没有这些顾忌,他们更加注重实力和战略,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发扬我们的文化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对国家现代化和军事力量建设的有力支撑。

此外,甲午战争也让我认识到了中国政府的弱点和必须改进的地方。

甲午战争前,中国政府的腐败、封闭和内斗问题已经存在很久了,这导致了政府的无能和无力。

战争爆发后,政府的应对不力,更加削弱了国家的实力和民众的信心。

这令我深感痛心,明白政府应该为人民服务,以国家利益为先。

政府应该深入民众,积极改革,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国家更加强大和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战争中涌现出了一些愿意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英雄人物。

他们舍生忘死地保卫国土,挺身而出,为国家争得了一线生机,让热血沸腾,为之自豪。

他们的行动和精神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力量,使得中国人重新认识到了保卫国家的重要性和团结的力量。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结果影响反思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结果影响反思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结果影响反思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

1894年7月,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充分利用了中国政治腐败和军队落后的状况,迅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本文将探讨甲午战争的结果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甲午战争结果甲午战争的结果对中国来说是毁灭性的。

中国军队几乎全面失败,失去了对朝鲜的影响力,并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根据该条约,中国不仅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还支付巨额赔款。

这使中国的领土和财政状况遭受了沉重打击。

此外,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对外贸易遭受了限制,并被迫向日本开放了多个通商口岸。

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受到了巨大的挫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晚清政府的腐败,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国力。

二、甲午战争的影响1. 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的惨败震惊了中国民众,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意识。

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为何会落后于西方国家,并开始探索自救之路。

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自强、求新、求变的口号,寻求改革和革新的道路。

2. 引发改革运动的兴起甲午战争及其带来的伤痛促使中国开始探索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产生了一系列变革的思潮。

这些思潮逐渐演变成为各种改革运动,例如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

这些运动试图通过政治、思想和社会改革来振兴中国。

3. 加速了近代化的步伐甲午战争的失败迫使中国推动现代化的步伐加快。

中国开始积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批留学生赴日本、欧美等国家留学,吸收外来的现代思想和知识。

同时,中国开始开展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的建设,以增强国力。

三、甲午战争的反思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战争揭示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腐败和军事制度的薄弱。

这促使中国国内开始呼吁进行政治和军事改革,加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其次,甲午战争使中国明白了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了现代武器和战术的重创,这使中国认识到必须在军事技术上迎头赶上,从而保卫国家利益。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后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后反思甲午中日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至1895年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思和教训。

甲午中日战争暴露了中国的军事和技术落后。

当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军队装备和战术都十分落后,而日本却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并进行了现代化改革。

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在装备、训练和指挥等方面都明显不如日本军队,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意味着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要积极进行军事现代化建设。

甲午中日战争揭示了中国政治腐败和内部分裂的问题。

当时,清朝政府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各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国家大义,导致战争的失败。

同时,清朝政府对于内外政策的处理也存在着严重失误,没有正确把握国际形势和战争态势,致使战争结果不利。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加强国家统一和团结。

甲午中日战争暴露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足。

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依赖农业,工业发展十分薄弱,而日本则通过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这使得日本在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迅速取得了胜利。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保卫国家独立和尊严的重要教训。

这场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屈辱,中国在战争中失去了台湾地区的控制权,并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保持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侵犯我们的领土和权益。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思和教训。

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发展,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富强。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的一场战争,由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因朝鲜半岛的控制权问题而爆发。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甲午战争教学的反思。

首先,甲午战争的教学需要从历史背景入手,让学生了解战争发生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使得清朝政府疲于应对,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地区的强国。

这种对比为甲午战争的爆发提供了背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国家制度、军事实力、外交策略等。

同时,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和观点。

再次,教学中应当强调甲午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战争的失败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强意识。

通过分析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此外,甲午战争的教学还应该关注战争的国际影响。

战争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引起了列强对远东地区的重新评估和争夺。

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平衡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历史文献阅读、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价。

最后,教学中应当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通过对比甲午战争与当今世界的国际冲突,让学生思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的教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深入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第一篇: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摘要】甲午战争是英、俄等列强争夺远东的必然产物,是日本侵略扩张国策实施的直接体现,是清王朝腐败没落所招致的一个恶果。

甲午战争失败的深刻教训在于:落后挨打,忘战必危;决策失误,有兵不利;重陆轻海,有海无防。

甲午战争留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必须居安思危,坚持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之路;必须坚定能打仗、打胜仗的信心,扎实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必须唤起全民族牢固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海权观,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奋斗。

【关键词】甲午战争;原因教训;现实启示1894年由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时至今日已过去了整整120年,岁月的流逝不会也不可能洗尽历史的陈迹,一纸《马关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比《南京条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巨大屈辱和严重后遗症,令一切有良知的炎黄子孙不得不深刻反思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应如何从这场战争中吸取什么教训,得到何种有益启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这是作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一、甲午战争的历史原因甲午战争是日本明治政府蓄谋已久并利用朝鲜问题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华战争,它的产生和爆发具有诸多历史原因,但最主要的应是如下几个原因:(一)甲午战争是英、俄等列强争夺远东的必然产物19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在远东地区,特别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地区,成为英、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角逐的场所。

无论是英国还是俄国、日本都有其既定的远东政策。

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曾经侵略过中国,先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发了不义之财,故千方百计想维护在远东的既得利益。

沙皇俄国也在不断推行扩张路线,把目光盯到了中国东北的旅顺和朝鲜半岛,企图从这些地区得到优良港湾,但由于自身力量的不足,沙皇俄国便与法国结成了同盟,并在1891年3月29日向全世界宣布要建造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其目的就是要把英国挤出远东。

沙俄的远东扩张政策,不仅威胁着清王朝和朝鲜的安全,也将大大削弱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制约日本明治维新政府“大陆政策”的施行。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

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2014年是甲午年,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不能忘记的历史事件;认真回顾与反思这场战争的历史教训,认识这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爆发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据日本史学家井上清教授的研究,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通过朝鲜,接触了中国文化;到了奈良时代,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率领大量留学生到长安、洛阳留学,吸收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东西,诸如文字、儒学、佛学、法律制度、行政体制、文学、庙宇建筑乃至京城设计等,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基础;16世纪末期,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后,他的野心膨胀起来,想要征服琉球、台湾、菲律宾,还要征服朝鲜和中国;丰臣的这种主张一直为德川幕府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继承;19世纪80年代,“脱亚入欧”论的主张者福泽谕吉极力为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理论根据与舆论准备;明治维新后,明治天皇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图谋夺取琉球、朝鲜和台湾;1874年日军侵占台湾南部失败后,于1879年吞并琉球;琉球与中国之间存在藩属关系,吞并琉球遭到清政府抗议,中日之间就琉球地位问题谈判数年,成为未决的悬案;直到1888年,日本决心用战争手段解决中日关系问题,便主动放弃谈判;日本随即把目光转向朝鲜;日军派军舰到朝鲜釜山海面进行测量,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日本一方面与清政府谈判朝鲜问题,另一方面强迫朝鲜订立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这个条约为日本下一步侵朝行动打开了方便之门;1884年12月初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失败,日本操纵朝鲜政局的图谋未能得逞;为此,日本派出伊藤博文到中国与李鸿章谈判,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日本未从甲申政变中占到便宜,但却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此后,日本抓紧扩军备战,建设海陆军,成立直属天皇的参谋本部,派遣大批间谍到中国侦察;1887年春,参谋本部陆军大佐小川又次综合侦察结果,提交了征讨清国方略,对中国总兵力和各省军力分布做了详细报告,分析了清政府的财政、军费、海军建设、沿海和长江防御设施、官僚和国民素质,分析了日本政府财政状况、军费和海军建设、日本官僚和国民素质,提出以八个师团军力“攻占北京,擒获清帝”;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日本第一届国会上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概念,认为日本是主权线,朝鲜是利益线,为了确保利益线,就要攻取中国;1893年,日本政府成立“出师准备物资经办委员会”,颁布战时大本营条例,同时,派出参谋次长川上操六率队到朝鲜和中国各地考察,布置了军事间谍网,进一步构思了进攻作战的细节,得出了对华作战可以稳操胜券的结论;1894年5月,朝鲜南部发生东学道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要求清政府出兵“代剿”;伊藤博文首相和山县有朋枢密院长获悉此事,喜为天助,随即怂恿清政府出兵;6月5日,李鸿章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带近2000兵力开赴朝鲜,于6月12日全部到达牙山;制造战争的借口成功,日本于6月5日正式成立战时大本营,同时派出日本海军一个旅团约7000人兵力进驻仁川,与清军形成对峙;7月23日清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以“改革内政”名义,率军攻入汉城王宫,驱逐国王,组成亲日的傀儡政府;朝鲜士兵抵抗,死伤数十人;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仁川附近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约800名清军死难;日本发动的侵朝、侵华战争就这样开始了;这场战争为时八九个月;1895年2月,日军攻占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军失败,一片狼藉,海陆军主力尽失,仗是不好再打了;日本也差不多耗尽了军力;列强也不希望战争延长下去;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以全权大臣名义到达日本乞和,4月17日被迫在马关条约上签字;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120年来都有不同的解读;这里依据历史事实,作一些分析;中日两国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是评估战争胜败的基础性因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19世纪60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没有触及社会制度,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只可与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相比较,改革效果,中国尚且不及日本幕府末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大力提倡与开展“殖产兴业”,不仅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而且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使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据统计,从1868年到1892年,日本总共建成了5600多个公司,总投资达到亿日元,平均每年设立225个公司,资本差不多达1100万日元,大概折合中国700多万两白银;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成就,难与日本相比;甲午战争前,日本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颁布了宪法,召开了国会,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机构,政府大臣大多留学欧洲,或者到欧美各国考察过,具有比清朝大臣更为广阔的世界知识;日本加强军备建设,建立了新式陆海军,新式陆军加上预备役部队近30万人;中国除了北洋海军较为现代,陆军仍旧是湘淮军,没有建立起新式陆军;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实力、军备实力相差甚大,这是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清政府缺乏对日本走向军国主义的清醒判断;日本发动这场侵朝、侵华战争,做了几代人的准备,包括政治准备、经济准备、军事准备、社会动员和外交准备,设计了多种实施方案;日本派出的情报人员足迹遍及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福州、厦门、湖南、陕西、四川以及东北各地;一些后来在日本政坛担负重要职务的人都曾到中国做过调查;所有到中国搜集情报的人回国后都要提交调查报告;比如,桂太郎邻邦兵备略、驻华武官福岛安正的征清意见书、小川又次的征讨清国方略以及海军部的六份征清方策等;情报人员绘制了包括朝鲜、我国东北和渤海湾在内的军用详细地形图;反过来,清政府朝野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情况缺乏了解,对日本几代人准备“征韩”、“征清”的图谋未曾研究;清政府处理中日关系都是就事论事,不是放在欧美列强推行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大背景下思考,不去深究、探讨所有这些事件的背后原因,且往往处置失当;清政府体制内耗严重,领导力量薄弱;日本组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包括军事、政治、后勤、外交等都分别作了周到安排;“集中目标,讨伐中国”的情绪,弥漫全国;战争一开,清政府便惊慌失措;清政府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帝党、后党围绕主战、主和相互攻讦;为了巩固光绪皇帝的地位,帝党主战;慈禧太后为了不耽误自己的60岁大庆,支持李鸿章对日妥协;朝廷难以形成对日作战的领导核心;李鸿章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处在应战的指导地位,但应对谋略、调兵遣将,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清政府把国家安全寄托在列强调停上,没有做战争准备;在战争指导原则上,日本实行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李鸿章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争指导方针,“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应对战争的不二法门;李鸿章在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不相信战争能打起来,只相信“万国公法”,以为只要以理服人,“谁先开仗,即谁理绌”;他把应对战争可能爆发放在国际调停上,不断请俄国、英国、美国出面调停,调停时间长达一个半月,不做战争准备;在中国担任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当时就说过:中国“对战争毫无准备,实在令人吃惊”,“外交把中国骗苦了,因为信赖调停,未派军队入朝鲜,使日本一起手就占了便宜;”平壤大败后,李鸿章眼看局势于己不利,又忙着请列强调停和局;日本在军事上一步也不放松,处处掌握主动;历史事实证明,在战争的每一步进展上,李鸿章都把战争的前景寄望于列强调停;调停没有把中国带进和局,而是把中国导向失败;清军战略上消极防御,步步退让;日本在战役指挥上,总是先下手为强,每一步都是先动手争取主动;李鸿章的战役指挥,是步步退让,仗也打得很窝囊;丰岛海战后,北洋海军不敢到大同江以南海域巡行,制海权拱手让人;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只是小败,李鸿章报告清政府:北洋舰队“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实行“避战保船”死守港口的方针,放弃了黄海制海权;日军在辽东花园口登陆,长达半个月,除了本地农民奋起抵抗外,李鸿章未组织反击;日军进攻大连湾和旅顺,李鸿章指示:“宁失湾,断不失旅”,结果,设防的大连湾被放弃,北洋舰队的基地、“铁打的旅顺”也被攻陷;日军在山东半岛荣成湾登陆,也没有遇到抵抗;清朝的军事体制落后,难以指挥调动、形成合力;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和政治、外交;清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只有旧式的军队湘军和淮军,没有统一的领导机关,军队各有所属,互不听调,一些将领贪生怕死,邀功请赏,只知保存自己,没有全局观念;李鸿章指挥北洋海军,却指挥不动南洋海军;可以指挥淮军,却指挥不动湘军;鸭绿江沿线数万清军,互不相属,互不支援,一两天时间,防线就为日军全面突破;大连湾守将见日军进攻,放弃抵抗;旅顺是北洋海军基地,设防坚固,各守将互不统属,有将无帅,最后也被日军攻破;国际环境总起来讲对清政府不利;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在西方列强条约体系的束缚下,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宗藩体系正在全面崩溃;清政府还存在中国中心观念,守着夷夏之防、宗藩体系,想以调停手段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缓解中国面临的紧迫局面;其实,列强在华各有利益,也各有矛盾,他们对日本对华的侵略,是乐观其成的;李鸿章想借俄国力量对日本施压,俄国表面上答应,是为了增加俄国在远东获利的机会,一旦日本强硬,俄国并不想真正去反对日本;英国与俄国在远东的利益冲突,不想俄国在调停中起多大作用,急忙插手调停,实际上英国是支持日本对华行动的;美国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没有对日本施压;总之,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迂腐无能,赔款压力山大,经济增长乏力,贪腐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用这种状况对付当时的日本是必然要败的;对历史教训的几点思考回顾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客观地看待中国失败的历史教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第一,要避免落后挨打,关键在于国家综合实力强大;国弱民贫,经济落后,难免受外人欺凌;近代欺凌过中国的西方列强,包括后起的日本,都是正在上升中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工业化;中国当时只经历了延迟的、远不完全的早期现代化进程;这个过程的力度还不如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停留在封建社会末期的落后大国,挨打是难以避免的;国家强大的基本要素有三:经济实力增长,外部势力不敢小视;社会制度先进,外国不能轻视;人民奋发向上,外国不会恣意动武;今天,新中国通过60多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我们已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协商议政的民主制度,证明是完全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政治制度,其优势已经得到证明;中国民气昂扬向上,同仇敌忾,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正义之师、威武之师,为保卫国家安全,为保卫海疆主权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这是与120年前决然两途的,也是为120年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日本当局企图否定二战格局,修改“和平宪法”,坚持解禁“集体自卫权”,是针对中国的危险举动,也是关乎未来日本走向、亚洲安全格局乃至战后国际秩序的危险举动;我们必须正告玩火者:2014年的马年不是1894年的马年,1894年的马年是不可能在今天复制的;第二,外交交涉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19世纪90年代的清王朝正好缺乏这样的基础,却要谋求以夷制夷,无异于与虎谋皮,实际上被外国列强玩弄于股掌之中;列强早已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已被束缚在西方列强的条约体系之中,指望以夷制夷,期待列强在实质上帮助中国,只能是幻想;这个历史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外交努力只有依靠强大的国家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国防,才可能有效;第三,历史的辩证法再次证明,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这是历史规律;甲午战败虽然给中国带来沉痛打击,而且此后日本一再侵略中国,直到“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是,甲午失败,促进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1919年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是这种觉醒的最初表示;中华民族坚持八年全面抗战,终于在国际正义力量配合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日本无条件投降,国际社会给予日本必要的战后处分,这是日本军国主义长期膨胀的必然下场;第四,改善中日邦交要正视历史;1972年9月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共签署了4个政治性文件;这些条约和协议的基本精神在于正视过去以及正确认识历史,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当前中日关系出现波折,主要原因是由于日本政府所谓“购岛”、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一系列事件,严重背弃了上述原则精神;鉴于今天安倍政权的右倾化,使中日两国关系处在1972年建交以来最紧张的时刻;又鉴于16世纪末以来,近400年间日本谋我中华的历史,尤其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中,日本强加给中华民族的极大伤害和灾难,要使中日关系正常化,我们更要抓住正确认识历史这一条不放;只有这样,中日两国关系才有可能正常地向前发展;第五,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灾难不能忘记;日军攻进旅顺,兽性大发,在旅顺进行大屠杀;日本军人对平民的野蛮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日本第二次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各地的屠杀,包括南京大屠杀等,都是这种军国主义精神的再现,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2014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通过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完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志;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

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的反思与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对历史的反思与启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它发生于1894年,并在1895年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特别是失去了台湾这个重要的岛屿,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次非常沉痛的打击。

而对于日本来说,这场战争则是他们逐步扩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甲午中日战争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反思和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军事技术和战略非常落后于日本。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失误和疏忽。

当时,中国政府忙于应对农民起义和推进维新改革,却没有把足够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军事建设上。

这给了日本以可乘之机,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认真对待军事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其次,甲午战争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贪污腐败、官僚主义、腐朽落后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了日本的崛起,最终带来了甲午战争。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革和治理,以期让中国走向更好的未来。

再次,甲午战争也暴露出了中国外交上的弱点。

当时,中国的外交策略和手段非常简单和单一,没有针对日本的有效应对措施,导致日本得以肆意妄为。

因此,我们需要在外交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和交流,掌握更多的谋略和技巧,以应对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挑战。

最后,甲午战争也教育我们珍惜和平。

这场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需要通过相互理解、对话和合作,努力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甲午战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和启示,提醒我们必须记住历史,珍视和平,加强军事建设和国防现代化,改革治理机制,加强外交手段和应对能力,以期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甲午海战_感悟心得体会(3篇)

甲午海战_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甲午海战,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首这段历史,我深感甲午海战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值得我们深思。

一、民族危亡,刻不容缓甲午海战爆发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政治黑暗,民生凋敝。

与此同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野心勃勃,企图侵略中国。

甲午海战,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也是民族危亡的标志性事件。

在战争中,清政府军队的表现令人失望。

装备落后、训练不足、指挥无能等问题暴露无遗。

相比之下,日本军队在战术、装备、训练等方面均优于清军。

这场战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危亡之际,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增强国力,捍卫国家主权。

二、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之本甲午海战中,日本军队的现代化装备和战术优势明显。

而清军则因科技落后,装备陈旧,无法与日军抗衡。

这场战争再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国家强盛之本。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就陷入了科技落后的困境。

近代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有志于科技救国的仁人志士,如詹天佑、邓世昌等。

然而,在甲午海战中,这些先进科技人才的力量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这警示我们,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

三、民族精神,是战胜困境的力量源泉甲午海战中,我国军队虽然装备落后,但广大将士英勇奋战,展现了顽强的民族精神。

在战争中,邓世昌、林永升等民族英雄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赞歌。

民族精神是战胜困境的力量源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从未屈服。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实现民族复兴。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政治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甲午海战的失败,暴露出清朝政府政治体制的弊端。

封建统治、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

这场战争警示我们,政治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影响与反思教训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影响与反思教训

初三历史甲午战争影响与反思教训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对中国社会与国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涉及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本文将详细阐述甲午战争的影响,并对这场战争给我们的反思和教训进行深入分析。

一、对中国的政治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

中国在战争中遭受了重大失败,尤其表现在中国海军的惨败。

这使得清朝政府在国内外失去了信任和威信,大大削弱了清朝的政治地位。

同时,甲午战争也暴露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腐败与弊端,引发了国内社会的强烈不满与动荡。

这使得中国开始了政治改革的探索,尝试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与观念。

二、对中国的军事影响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化军事的启示。

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面临了与现代化日本海军的对抗,而自身的军事实力差距巨大。

这场战争让中国真正认识到自身军事现代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作为反思与教训,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以弥补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这场战争也激发了中国军事改革的热情,为日后的革命与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三、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影响战争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甲午战争使得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失去了对台湾的控制,并且需要支付高额的赔款给日本。

这使得中国的财政困境更加严重,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此外,战争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平等现象,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这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平衡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对中国心理的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这场战争使中国人对外国势力与侵略者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与仇恨。

同时,这场战争也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国家软弱与落后的局面,激起了民族自强的热情与意识。

这场战争带来的心理影响深远,鼓舞了华人在日后的抗争中坚持不懈,追求国家强大的梦想。

五、对世界的启示与反思甲午战争也对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反思。

这场战争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腐败与落后,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干预。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精品6篇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精品6篇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精品6篇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篇1《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

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可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可是日本的军舰。

他们不放弃,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双手抱头,还有的跳水逃跑。

看到那里,我十分生气,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全部都给侮辱了。

邓世昌没有退缩,对水手们说:“我们必须要打掉倭寇。

”这时船开的越来越快赶上“吉野”,突然一声巨响,两艘军舰撞在一齐,邓世昌和水手们都死了……《甲午战争》诉我们:不要软弱,不要落后,落后必将挨打,要让国家强大起来,不受欺凌。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篇2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也慢慢地变得不再平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别样感觉,其中有对日本侵略者嚣张气焰的愤怒,有对大清国贪腐不知国之将亡的失望,有对一心救国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看走向失败勇士们的惋惜,更有对泱泱大清王朝却被侵略者如此不堪一击打败的心痛......观看的时候我不自觉地流泪了,我内心再怎么为参战的勇士加油也是徒劳,历史已经注定,我们败了,败了。

我在想是什么让这条东方巨龙如此的不堪一击,难道它真的是沉睡了吗?正如电影中所表达的,每一场战役都会改写两个国家的命运,重写他们的历史。

世界万物都有一个定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腐败落后的必将被历史推翻,换一个角度想,甲午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它用鲜血给了世人一个沉痛的教训,它唤起了更多人们的爱国情节。

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清朝更多钱财还不断地流向贪官污吏流向那些华而不实的面子装饰,也许大中国的朝政还掌控在那垂帘听政的太后手里,也许慈禧高官们还在夜夜高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我想若还是这样,给我们沉痛打击的远远比这甲午海战来得更猛烈。

所以用另一个视角看甲午,我们应该谢谢它带给我们的打击,它敲醒了我们的脑袋,让我们变得更加的顽强,更加的坚不可摧。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首先,甲午战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这场战争暴露了清廷的腐败和软弱,也揭露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国际环境。

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的军队损失惨重,显示了他们的战斗力低下和组织混乱。

而日本的强大表现,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国强则民富的道理。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懂得到了国家的强大和富强的重要性,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才能在国际社会立足并获得尊重。

其次,甲午战争也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日本的崛起。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打败了一个拥有庞大领土和人口的中国。

这让我开始思考,是什么让一个小小的岛国能够战胜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呢?通过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我认识到日本之所以能够获得胜利,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军事实力强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较高的组织力和凝聚力。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需要有坚强的政治领导和高效的社会组织。

再次,甲午战争也让我意识到了中国的改革与振兴的重要性。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中国人民的不争气,而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

这让我意识到,中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摆脱被列强欺凌的命运。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进行改革,才能赢得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只有进行改革,才能重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最后,甲午战争也给了我对国际关系的深刻认识。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不仅仅是面对日本,更是面对世界的列强。

这让我意识到,中华民族必须站起来,必须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利益。

只有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甲午战争也让我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才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最佳途径。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深入了解和思考,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能够让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

甲午战争心得体会回顾历史,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惨痛的战争。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对这次战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这里,我要分享一下自己对甲午战争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甲午战争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困境。

当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家衰落,人民苦难。

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交往上的薄弱和对现代化武器的缺少,更是让我们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其次,甲午战争也让我体悟到了民族自强的重要性。

从战争爆发到结束,中国的表现无疑是非常糟糕的。

而日本则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和现代化的军事文化。

这一切都让我认识到,中国必须要进行自我革新,才能摆脱被动局面,走向强盛。

再次,甲午战争也让我意识到了尊重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当时,国人只知道模仿西方,却忽略了自身文化的重要性。

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军队的士兵不但拥有先进的武器,也十分注重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而中国则忽略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导致我们失败的一个方面。

最后,甲午战争也给我带来了一种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虽然我们在这次战争中落败了,但是我们的民族魂却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历经磨难,但我们的民族永远不会被打败。

甲午战争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

总之,回顾甲午战争,让我认识到了很多重要的道理。

我们必须要学习历史的教训,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才能够向前迈步,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怀着坚定的信念,传承先人留下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甲午战争感悟和启示

甲午战争感悟和启示

甲午战争感悟和启示哎,说起甲午战争,那可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深深的伤疤,疼在心里头,多少年都忘不了。

那时候,清朝就像个老态龙钟的大家长,守着老本儿,不愿动弹,结果就被人家小日本给欺负了。

这事儿,得从长计议,说说咱的感悟和启示。

想当年,清朝的军舰还是那么气派,可那都是些吃干饭的,炮弹里装的是沙子,枪炮一响,自己先懵了。

反观日本,那时候还是个小渔村呢,可人家拼命学习,拼命改革,硬是把自个儿变成了狼崽子,眼睛放绿光,瞅准机会就扑上来。

这事儿告诉我们啊,时代在变,人不能总活在过去,得与时俱进,不然就得挨打。

再瞧瞧那些清朝的大官们,一个个跟泥塑的一样,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对外面的事情漠不关心。

等到战事一起来,哎哟,乱成一锅粥,跑的跑,降的降,哪有半点儿大国的风范?这就像是咱们平时工作,要是领导不带头,员工不齐心,那事儿能成吗?所以啊,团结就是力量,领导得带好头,大家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干成事。

甲午战争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那么多好男儿,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最后却换来一场惨败。

那时候的人们啊,心里苦,可嘴上还得硬撑着,说些“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的话。

这种精神,咱们现在也得学,得有点儿担当,得有点儿骨气。

遇到困难和挑战,不能轻易放弃,得咬牙坚持,直到最后胜利的那一刻。

还有啊,甲午战争也让咱们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那时候的日本,军舰大炮都是洋玩意儿,比咱们的土枪土炮强多了。

这事儿让咱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

现在咱们国家强大了,科技发展了,可咱们还得继续努力,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

最后说说咱老百姓吧。

甲午战争那会儿啊,老百姓的日子可不好过。

战争一来啊,田地被毁了,房子被烧了,亲人朋友也死伤无数。

这事儿让咱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啊。

咱们得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别忘了那些为国家为民族牺牲的先烈们。

同时啊,咱们也得关心国家大事儿,得有点儿忧国忧民的心思。

甲午战 争观后感

甲午战 争观后感

甲午战争观后感《甲午战争观后感》提起甲午战争,我的心情就变得沉重起来。

这是一段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历史,也是一段充满血泪和屈辱的过往。

前段时间,我专门找了很多关于甲午战争的资料,仔仔细细地了解了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

那一幕幕惨烈的场景,那一个个悲壮的故事,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当时的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沉浸在往日的辉煌中无法自拔。

军队腐败,装备落后,训练松弛。

而反观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野心勃勃地想要向外扩张。

当这两个国家在海上相遇,一场注定不对等的战争就此爆发。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将士们奋勇作战,那场景真的是惊心动魄。

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撞向敌舰,想要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那句“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至今在我耳边回荡。

“致远”舰在冲向敌舰的途中不幸被鱼雷击中,沉入大海。

邓世昌拒绝救援,与全舰官兵一同壮烈殉国。

他的英勇和决绝,让我热泪盈眶。

还有丁汝昌,这位北洋水师的提督,在威海卫保卫战中,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坚决抵抗。

在弹尽援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拒绝了日军的劝降,服毒自尽,以死报国。

他的坚守和忠诚,让我敬佩不已。

战争的细节,真的是让人痛心疾首。

当时的北洋水师,炮弹不足,很多炮弹里面装的不是火药而是沙子。

这怎么能打得赢装备精良的日本舰队呢?而且,在指挥和战术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各舰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配合,很多时候都是各自为战,这就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再看看那些士兵们,他们很多都是来自贫苦家庭,为了保卫国家,离开家乡,投身到这场战争中。

他们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可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战胜敌人。

他们的牺牲是多么的无辜和无奈啊!这场战争的失败,让中国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

割地赔款,主权丧失,民族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而日本则通过这场战争,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进一步加快了侵略的步伐。

回顾这段历史,我心里真的是感慨万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甲午战争
刘洋谷这是我在日式剑道班的第五次课程,我从小喜欢中国武术,有一定的基础,在新生中脱颖而出,教练破例让我提前参加对战训练,也称“试合”。

对手是一位练习剑道两年的前辈,清瘦的姑娘,宅女,日语专业毕业,熟知日本文化,举手投足无不透出哈日情怀。

她属于我这种“爱国愤青”最鄙视的人群,没有之一。

戴上厚重的护甲,我调息运功,回忆以前学过的剑术,踌躇满志,日本剑道只不过是我大中华剑术之皮毛,凭我几年中华传统武术的基础,击败你一个宅女不在话下!
“啊——”她猛然发出一声野兽般的嘶吼,猝不及防,猛扑过来,一把挑开我的竹剑,眨眼间,我脑袋“嗡——”的一声,身边像狂风掠过。

待我睁眼,她已不在眼前,在左侧后方举刀站定,我头脑发晕,眼冒金星,只听教练高喊一声“击面有效!”
完了,一开局就输,若是“真剑死斗”,恐怕我早已血柱直喷,死不瞑目。

这时我才缓过神来,恼羞成怒,抡起竹剑一阵乱打!她应接不暇,我靠体力优势挽回了一点面子,但没有得分。

离开剑道馆,街上凉风拂面,刚才练习的场景历历在目。

姑娘突发嘶吼并快攻,使我刹那间一怔。

伪装与突袭,日本
人最擅长的战术,日本第一兵书《五轮书》用了这样的表述:突然袭击,攻其不备,恐吓敌人;控制住对手的剑,压倒对方的气势;以攻心为上,击溃对手的意志。

我的思绪沿着历史,那种瞬间被突袭的感觉,恐怕73年前美国海军在珍珠港被日军偷袭时也是同感,120年前的丰岛海战中,日本海军向中国北洋海军发动突袭,挑起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的舰长们也是同感!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蓄谋已久,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突袭中国舰船,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炮。

当时的北洋海军,舰龄较长,设备老化,朝廷长期贪污腐败导致维护经费短缺。

反观日本海军,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总吨位已反超北洋海军,舰龄较短,装备精良,大量配臵全新速射炮。

可想而知,一支老态龙钟的舰队,带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为岌岌可危的清朝打了最后这一仗。

1894年8月10日,黄海大东沟,北洋海军与日本联合舰队在此遭遇,世界上首次蒸汽舰船大战拉开序幕,清朝的国运之战打响。

北洋海军主力舰是德国风格,注重防御,擅长近战,采用夹缝雁行阵迎敌,旨在冲击敌阵,贴靠敌舰,在混战中取胜。

日本联合舰队主力舰是英国风格,偏重于机动和火力,借鉴了纳尔逊战术,纵队迂回,分割包围,集中火力压制形成局部优势。

战斗初期,中日双方各取得一定的战绩,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天平开始倾斜,北洋海军以
沉没五艘军舰的惨重代价,拱手交出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1895年1月,威海卫。

北洋海军在自己的港口作了最后的抗争,英勇战斗直至全军覆没,一批爱国将领宁死不屈,含恨自尽。

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休:阵型错误、指挥失当、火炮老旧、航速过慢、弹药不足、训练涣散、维护保养不力……所有争议均停留在战术层面,大家在战略层面达成了一致:一个以岸防为主导思想,缺乏海权理论的国家,不可能培养一支称霸海洋的海军。

清政府腐败至极,即便拥有更好的军舰,也会输掉这场战争。

清军在陆地上同样战力不济,日军从朝鲜突破中国鸭绿江防线时,只阵亡33人,清军阵亡500人。

日本陆军在攻占旅顺港时,仅付出40人的代价。

中日甲午战争,掺杂着清朝内部的派系纷争,战局每况愈下,朝廷上下,得过且过,贪污还在继续,内斗没有停止,庆典还在举行。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签订《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3亿两,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日本将85%的战争赔款用于扩军,10%的赔款用于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加速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心中真正的痛在于甲午战争,中国真正的衰败也在于甲午战争。

此战之前,即便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欧洲
列强们依然把中国视为亚洲第一强国,甲午战争后,欧洲人从此把中国视为普通的殖民地。

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曾以自己为师的小国日本,反过来欺凌到自己头上,这是莫大痛苦,持续百年的雪耻。

最近,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活动,缅怀民族英雄。

我们中华民族,一向热爱和平,珍惜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

我想,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关键是从甲午战争中反思、反省,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甲午海战,塑造了一个日本海军“军神”,东乡平八郎。

他一手策划了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缔造了日本海军的战术风格。

随后,他作为日本海军司令,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海军,把日本带入海洋大国的行列。

东乡平八郎一生只俯首一个偶像,王阳明。

是的,他的偶像是中国人。

他,一生都在向自己的敌人学习!
先要学习敌人,才能超越敌人。

为了理直气壮地抬头,先要谦虚谨慎地低头。

所以,我不再参加反日活动,不再上网发帖子吐槽,我沉下心来研习日本这个对手,审读他们的历史,领悟他们的兵法,练习他们的武术,体味他们的文化,汲取他们的技术,以“胡服骑射”一般的谦虚,知己知彼。

今天的日本,经济繁荣,拥有大批世界性的企业。

日本
三菱企业集团在重工业方面名列世界前茅,在世界各地有大批忠诚的客户。

三菱把军事工业分解在各个企业,将军用技术隐藏于民用领域,他们的生产线可以源源不断生产出漂亮的汽车,也可以生产出飞机和军舰。

日本人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另辟蹊径,引入大量东方文化,创造了独特的日本式企业管理模式,至今还被不少企业纷纷效仿。

日本人从来只愿意与强者为伍,冷酷、伪善、高效、团结、服从、奉献是我对他们的直观印象。

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给我最大的警醒是,如果又有一个“甲午战争”突袭,我们不该再像当年清朝的八旗子弟那样傲慢和无知。

因为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战斗打响前,无论怎么高估你的对手都不为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