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1、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在教学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教育学生一方面要铭记历史,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和平和发展,加强和包括日本在内的邻国间的联系和合作、交流,以促进各自国家的繁荣昌盛。
3、从课堂效果来看,教学设计作用还是明显的,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但在讲《马关条约》的`影响时还没能很好的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相结合。
4、以后备课还要加强书本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使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教案设计能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影响。
2、通过与《南京条约》的内容比较,学生掌握历史对比评价的方法。
从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条约的内容的认识。
6、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训练量少了,同时在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这方面的引导不够深入。
八上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反思9月1日,我在解放中学八年一班,讲授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对于自己的课做反思如下: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市教育局大力提倡“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状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习。
这节课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的尝试。
1、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比如说《马关条约》内容这部分不仅让学生知道条约有哪些内容,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与《南京条约》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危害,培养和训练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要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深入。
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
教师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那就是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是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历史教育主要就是一种思想教育,它不是仅仅让学生死记硬背下一些冰冷的时间、事件、人物,而是要在历史学习中让人感同身受,从而思想得到升华,培养爱国、敬业等优良品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这节课当中,我选用了《七子之歌》中的威海卫、台湾部分资料及影片《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带领全舰将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片段,学生观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进行感悟。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规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做为教学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师通过谈话、探究、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后,同行们进行了评课活动。
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八国联军侵华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对于这一事件的教学,教师需要采取一种敏感和尊重的态度,同时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以下是对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的反思。
首先,教学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背景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事件发生在1900年,当时中国正处在晚清时期,国力衰弱,内忧外患。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加上国内的腐败和动乱,使得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教师需要向学生清晰地解释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意图。
其次,教师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时,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资源和市场有着强烈的欲望,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的特权;另一方面,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虽然起初是反对外国侵略和国内腐败的正义斗争,但后来却演变成了盲目排外和暴力行为,这为列强提供了干涉的借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
1900年,八国联军(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对中国进行了武装干涉。
联军占领了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严重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加重了中国的负担。
此外,教师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和国际地位的深远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还加剧了国内的分裂和混乱,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国力。
同时,这一事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埋下了伏笔。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通过观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事件的经过;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国家和人物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最后,教师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时,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深入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八国联军侵 华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在给孩子们讲授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感触颇多。
每次讲到这段沉重的历史,教室里总是弥漫着一种凝重的气氛。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展示那些侵略者掠夺我们文物、烧毁我们建筑的图片时,一个平时特别活泼的小男孩儿,眼神里充满了愤怒和不解,他皱着眉头问我:“老师,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我们又没惹他们!”那一瞬间,我深刻地意识到,孩子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感受是如此的真实和强烈。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八国联军的组成国家总是容易混淆。
为了让他们能更清楚地记住,我给他们编了个小口诀:“英法美德意日俄奥,一群强盗来作恶”。
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孩子们果然记得更牢了。
但是,我也意识到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在讲述战争的残酷性时,只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展示,可能还不够让孩子们感同身受。
我应该多找一些当时的纪录片或者幸存者的讲述视频,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那段黑暗的岁月。
还有,在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段历史的教训时,没有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只是我在讲,孩子们在听,缺乏互动和讨论。
下次教学时,我得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比如“如果当时的中国更强大,八国联军还敢来吗?”“我们从这段历史中应该学到什么,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另外,在讲述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时,没有很好地联系当下的国际形势,让孩子们明白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这会导致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过去,而不能从中汲取对未来的启示。
回顾这次教学,我深知让孩子们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段痛苦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过去的屈辱,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努力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强大。
就像那个小男孩儿的愤怒眼神一样,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让历史重演。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改进方法,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这段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昂首挺胸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相关推荐《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精选6篇)在日常生活中,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篇1一节好的历史课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爱听。
我们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学,课堂将会是多么的朝气蓬勃,历史学科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教育。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说难又易,难的是教学方法难以突破,易指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所以我就整合了多个版本教材的特点,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签定做为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尤其在引导学生分析研判邓世昌时,从他的责任感中体会爱国情感,从他的人格尊严感悟到国家精神,以小见大。
课堂在创设历史情境,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饱满。
1.课堂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我将新教育理念渗透其中,如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时,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条约内容,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图标对比《南京条约》,让学生自己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在,让学生深刻认识《马关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危害,这样的一些分析,能培养学从多角度考虑和思考问题。
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深入。
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2.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照本宣科。
《马关条约》的教学,我打破了传统模式,对教材中《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要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在课堂中,我也分明感觉到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着课本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我经过认真备课和设计,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以下是关于本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比如用“中国申奥和入世成功,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胜利”的一段资料片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其次,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最后,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实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篇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1.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和反思思南县第九中学马图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开始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一场蓄谋已久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战争过程的讲述,认识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 )通过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认识社会制度腐败和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黄海海战相关视频文件,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本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讲授新课:一、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①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什么难题?(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人民起义、有浓厚的封建残余等)②为了解决危机,日本制定了什么样的对策?(制定“大陆政策”)师:简要讲述日本制定的大陆政策相关内容、目的等;(副板书:朝鲜----满蒙-----中国-----全世界)③面对日本的侵略扩张,西方列强持何种态度?(默许、纵容)师:在列强的纵容下,日本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为了加快侵略步伐,日本积极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当朝鲜发生了东学党的起义后,日本终于找到了发动战争的机会。
师:结合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课件展示:甲午战争的背景,学生根据归纳完成导学案)二、甲午战争的经过:师: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寄望“调停”)(课件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地图册上填写战争中几大战役的名称,从中分析出清政府的态度;师:结合战争地图,介绍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概况,介绍在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将领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等。
甲午反思(大全五篇)
甲午反思(大全五篇)第一篇:甲午反思今年又是甲午之年,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船不可谓不坚,炮不可谓不利,却在海战中全军覆没,从此开启了中国近代的苦难历史。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当前,我军正值强军兴军、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似一面镜子,带来的不仅仅是惨烈、遗憾、悲壮和屈辱,更给了我们诸多警醒和启示。
一、谋略是胜利的“奠基石”,未雨绸缪才能抢占先机。
甲午战争被金一南教授评价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装备差距最小的战争”,然而却是一场“败得最惨的战争”。
从战略筹划上看,在日本明治维新后举国图强的情形下,清政府对其大力发展海军和咄咄逼人的战争企图缺乏清醒认识和准确判断。
战事初起,即怯战惧战,盲目寄希望于列强调停,陷入被动。
北洋舰队虽装备了当时先进的铁甲战舰,但对海战和制海权认识不足,依然固守“弓马平天下”的传统观念和祖上传下来的“作战成法”。
战略决策犹豫迟疑,既无争取主动的思想,也无一战到底的决心。
从战役指挥上看,清军陆海两个战场缺乏有效支援配合,使得日军在辽东和山东半岛轻松登陆,更使北洋舰队腹背受敌,陷入绝境。
除北洋舰队外,南洋、福建、广东3支舰队竟无任何策应,最终断送了一切有利战机。
孙武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指出作战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待战机战胜敌人,即“有备无患”。
甲午战争一败涂地,正是“无备而生患”的最好佐证。
今天,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周边特别是海上方向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和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艰难。
倘若战争爆发,部队紧急奔赴前线,由于谋划准备不足,摸不清对手底数,拿不出取胜对策,就难以履行使命任务,取得战争胜利,就会成为历史罪人。
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三省吾身”,审时度势,紧贴使命任务深入研究,思考研判,在战略层面上前瞻矛盾,未雨绸缪,在战役准备上及早布局,抢占先机,扎实有效地推进军事斗争各项准备,避免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设计及反思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能力目标:讲一讲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培养复述能力,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甲午战争的性质,邓世昌他们是民族英雄;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向结合。
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出示刘公岛甲午海战馆图片,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上面的雕像是谁?甲午海战馆和邓世昌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甲午中日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新授:第一篇:阴云密布-------战争背景教师出示背景资料,提出问题: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他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教师:日本发动战争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所以这次战争的性质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1894年是旧历的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第二篇:战火硝烟--------战争经过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16---17页文字,了解战争的经过,找出这次战争中的经历几次重大战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黄海战役、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教师:在黄海战役过程中有一位典型的英雄人物,是谁?学生:邓世昌教师:谁能给大家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学生讲述教师:讲述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壮烈殉国的英雄事迹。
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以邓世昌为首的广大官兵英勇抵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抵御外辱、不屈不挠精神之所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能力训练和过程方法: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分析: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
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
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
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教学难点分析: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结合本节内容,采用了讲述法、图示法、分析归纳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的扩张政策?教材首先对日本的侵华政策作了比较详细的叙述。
从日本看: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因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发展受到制约。
②经济危机,国内矛盾重重。
③明治维新后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④长期充分的战前准备:政策上----“大陆政策”;军事上----扩军备战,搜集情报,军队近代化建设。
从中国看:
①政治: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②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③军事:有限的近代军事装备④态度:认识不足,虚骄自大,避战求和,寄希望西方列强“调停”
2、战争经过:
A、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
B、战争经过(注意战争形势图)。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战争教学反思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间的一场战争,由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因朝鲜半岛的控制权问题而爆发。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对甲午战争教学的反思。
首先,甲午战争的教学需要从历史背景入手,让学生了解战争发生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使得清朝政府疲于应对,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东亚地区的强国。
这种对比为甲午战争的爆发提供了背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国家制度、军事实力、外交策略等。
同时,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和观点。
再次,教学中应当强调甲午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战争的失败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强意识。
通过分析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革,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此外,甲午战争的教学还应该关注战争的国际影响。
战争的结果不仅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也引起了列强对远东地区的重新评估和争夺。
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平衡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历史文献阅读、角色扮演、辩论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价。
最后,教学中应当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通过对比甲午战争与当今世界的国际冲突,让学生思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和平。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的教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深入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高一历史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总结(北师大版)
高一历史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总结(北
师大版)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为大家推荐了高一历史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总结,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本节课我讲过很多遍,但每次讲的时候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从设计和实施看,胸中要做到有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并且依据人教版教科书史学范式已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变化,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确立了从近代化史观来看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立意。
即整体构思以近代化的挑战为主线,培养学生现代化公民意识;教学环节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力图通过基于历史发展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的讲述,围绕典型材料和有意义问题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爱国主义只有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们养成深厚的历史感,在鉴古知今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历史学习的意义,努力成为从容理性的现代公民。
在教学中,我始终给学生渗透这样一种观念: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也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接受文明结果的进程。
凡是有利于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的理智化和科学化的,值得肯定;反之,则值得反省、否定。
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只要从某一方面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都应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
这一点,在关于义和团评价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12月3日-4日的历史课上,在我2011级新疆班为学生讲了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教学内容。
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我通过来PowerPoint课件为学生展示了山东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馆的相关图片资料,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切中现实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学案导学”这一环节,我以《基础训练》中的“知识疏理”栏目为基础,利用填空题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适合民族班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总体较差的现实学情,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并结合“日本的大陆政策”、“甲竿海战”、“旅顺屠城”、“《马关条约》签订”、“小站练兵”等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讲解。
在引导学生分析中日甲竿战争的失败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时,当我总结“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的时候,有的学生表示失望和不满,小声嘀咕说:“我们(指新疆地区)落后,我们也要挨打吗?”针对这一质疑,我因势利导,辩证地分析了个人对于“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观点的认识,指出:在旧殖民主义时代,落后就要挨打是历史的事实,亚非拉等广大的落后地区全部被纳入到以英美等西方国家为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当中,也为其自身的落后,负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战结束以后,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旧殖民体系瓦解并最终崩溃,那种弱肉强食的处理民族和国际问题的社会丛林法则,已不再适应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现代社会。
就我们中国来说,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方面,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不会因为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就对他们进行歧视和压迫;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我们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社会制度怎样、发展程度如何,一律平等对待,不搞大国争霸,强调和平崛起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因此,“落后就要挨打”只是一个历史的教训,而不能作为一项历史的必然法则。
在讲“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这部分内容时,我也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八国联军侵华”方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
篇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我经过认真备课和设计,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以下是关于本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首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比如用“中国申奥和入世成功,中国人民欢天喜地庆胜利”的一段资料片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其次,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演讲、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小老师讲“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次,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让他们多用眼看、多用耳听,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录像、图表、地图、图片、资料等形式,多方位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最后,注重历史的德育功能,实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篇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我在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存在着很多困难,首先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体现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以机会?再次,历史问题的讨论只能依托于史料才能使讨论不沦为空谈,课堂上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的史料(文字、图片或其他),势必不能有充分时间让学生阅读分析。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1.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直观,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身边”。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首先不能逾越教材,但鉴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前教学讨论、研究的前沿,是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予以体现。
鉴于时间问题,教学中可在某一素养上着力探讨,也可作整体表现。
本课的高考考点说明是要求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反割台斗争。
结合考点说明,并基于上述考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为列举侵华史实、概述反侵略斗争事迹并体会其斗争精神,理解视界是影响斗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教学结构为:危机·苦难、觉醒·抗争、探因·近代化。
第一部分突出两个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第二部分渲染邓世昌、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的抗争精神,以达成学科素养的家国情怀要求;第三部分从世界潮流的角度,探究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能否深刻把握世界潮流是反侵略斗争成败的重要原因。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一、立足“教材”“用教材教”是我们老生常谈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怎样用教材教”仍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教学内容要实行适当的取舍,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于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被弱化,仅通过“对号入座”的方式一笔带过,突出其中的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直接原因(朝鲜农民起义)即可;甲午战争的过程被转化为依据动态地图实行战役排序的学生活动,由学生一边讲述一边演示;《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应受到注重被转化为与《南京条约》的对比与填表活动,教师从旁点拨哪些条款是对之前的继承和发展,哪些条款之前条约中没有的,同时引入资本输出这个概念,以协助学生理解投资设厂这个条款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沉重打击。
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过程通过视频予以表现,既顺利过渡、又能引发学生的兴趣,体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亦受到注重被转化为学生的连线活动;列强侵华给中国造成的危害,也是通过上述视频加以表现。
二、注重“人文”以“人”带史,从“人”的角度来承托反抗,符合高一新生的心理特征,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以“人”带史,直指“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个课标要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推荐下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思路: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以及《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使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问题目标教学法.四、学习方法:个人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交流相结合五、【教学流程】情景导入.讨论:为什幺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组织学生阅读引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请二位学生简介本课主要讲了什幺内容?讲练互动.(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指导学生阅读P20-21本目内容。
2指导学生联系第七页课本的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侵华战争名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联军名称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侵略国英法英法俄日美德意奥占领年代1860年1900年清朝帝后咸丰、慈禧光绪、慈禧3根据课本P20 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相互补正,三人次以内)(二)《辛丑条约》学生阅读P21-23课文、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幺规定?(师后进行小结归纳)2、根据22页活动与探究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为什幺?(生分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反思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
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
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
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
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
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析理解等问题上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今后尤其要注意经验的累积,争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