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思潮
略论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三大思潮-文档
略论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三大思潮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风云激荡年代。
各种思潮汹涌澎湃,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冲击着欧洲思想文化界,进而形成强大的政治运动。
这些思潮的涌现向人们表明,政治已不再仅仅是宫廷和政府的事,不再仅仅是特权等级和教会的事,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以及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和看法。
在这些思潮中,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遍及欧洲的最强劲的政治思想运动;与此同时,作为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相抗衡的一种思潮,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也有充分的表达。
在德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三大思潮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
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恢复了封建割据状态。
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对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进行打压。
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掀起了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波涛。
德国封建保守势力则力图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打出了保守主义的思想大旗,形成了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
这三种思潮的较量对日后德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在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自由主义是一股最强大的思潮和运动。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运动给德国社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同时,这一思潮和运动在德国发展的困难性和不断失败也向人们表明,作为德国近代社会政治发展核心问题的民主化进程为何一直处于进展缓慢状态。
自由主义盛行于19世纪的西欧,是正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其政治含义体现为自治、自主的原则,理性、自治、个人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它的主要内容。
这种思想首先来自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
从自由主义角度出发,个体的自治、自由是生命观的核心,也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目标。
同时,自由主义也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产物。
根据自由主义思想,国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都应该受到限制,个人的自由在强大的国家优势面前应该得到保障。
西方文化思想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历史反思
第 l 0卷
第 2期
天 津 市 工 会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u a fT a J n T a e Uno miit tr ’C l g o r lo in i r d in Ad n sr o s o l e n a e
[ 作者 简介 1 张贵霞 (9 4一) 女 , 16 , 天津人 , 回族 , 天津市工会管理 干部 学院讲 师
5 6
维普资讯
第 1 0卷
第 2期
天 津 市 工 会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T a J n T a e U in Ad n s a o s o lg o r a i n i r d n o mi i r t r ’C l e o t e
西 方先 进 技 术 设 备 和 生 产 方 式 的 需 要 , 相 应 引 亦 鸦 片 战 争 的 爆 发 , 闭关 锁 国 的 中 国 纳 入 世 将 界 秩序 之 中 , 时 , 地赔 款 的严 酷 现 实 打破 了 中 同 割 国人 “ 朝 上 国 ” 迷 梦 。 对失 败 和落 后 , 天 的 面 以数 千 年华 夏文 明优 越 于 世 而 自居 的 中国 人 陷入 痛 苦 的 反 思 之 中 。 么 , 国落 败 的原 因 究 竟 何 在 ? 那 中 当时 最 深刻的见解为 : 强 “ 坚炮利 ”中国人在 “ 列 船 , 器
物 ” 不 如 人 家 。 一 时 期 , 明 务 实 的魏 源最 早 上 这 开
进 了 近 代 西 方 科 学 文 化 和 企 业 管 理 经 验 , 养 了 培
中 国第 一 批 具 有 西 方理 性 思 维 的 知 识 分 子 。 次 , 其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制 度 的 变 更 , 是 从 洋 务 运 动 开 始 也
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
中西方浪漫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最早是由德国人弗利德利希·施莱格尔于1797年在《雅典娜神殿》上所发表的《片断》中提出的。
而后在整个欧洲范围内蔓延,形成了一种文学思潮。
他们的主要主张是:强调主观精神、个性主义和批判意识,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和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这些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而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在五四时期产生的,1921年7月创造社的成立,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萌生。
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的浪漫主义都对情感极度推崇,且都提倡艺术目的论,而想象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运用对“五四”文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郁达夫在《诗论》中写道:“无论诗歌小说里,若没有这样一种想象作用,那么情也就不能发生,思想也就无从传播。
西方浪漫主义推崇的个性主义也融入了中国“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中。
中国的浪漫主义在西方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第一,中西浪漫主义虽然都对情感极为推崇,但两者所说的情感大不相同。
西方浪漫主义所说的情感包括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浪漫主义则大都主张表现同质的情感,或是内心郁积的愤闷,或是心中弥漫的愁苦情怀。
第二,“艺术无目的论”产生的缘由和意义不同。
西方浪漫主义者提倡“艺术无目的论”即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没有所谓外在的目的和功利性,这种观念反映了人们自觉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价值以及对古典传统反叛的浪漫主义的根本精神。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虽然也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价值,主要不是像西方浪漫主义那样表现为对古典主义的反叛,而是表现为与现实主义的冲突与依存。
它与现实主义的冲突表现为对所谓“纯粹客观主义”的斗争,而与现实主义的依存则是出于对创作主体的行为维护和以艺术为本位的追求。
第三,中西浪漫主义虽然都强调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具体认识上仍存在着差别。
西方浪漫主义者大多认为,想象只是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
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及其意义
影响
1、社会思潮的启迪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思潮的启迪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改革开放以 后,中国的思想界开始接触到这一学派的思想,逐渐意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 会的矛盾和问题。这一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批判, 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社会。
2、学术界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及 其意义
01 引言
03 影响
目录
02 背景 04 参考内容
引言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德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强调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 和反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深入剖析,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力进行研究。在这一流派的影响下,中国也出现了一股探讨法兰克福学派思想 热潮。本次演示将围绕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及其意义展开讨论。
3、文化角度
从文化角度来看,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的批判和反思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这一学派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已经成为了商品,丧失了其应有的批判 功能。在中国,这一思想引发了对于文化本质和功能的深入思考。
未来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将继续发挥其影响力。在中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将会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一学派的思想,并将其融 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未来,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将会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扮演 更加重要的角色,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论点二: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 理论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这一理论 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剖析现代社会的新思路。通过科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问题, 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本质。其次,这一理论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学 者,形成了许多新的社会哲学流派,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一、本文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之作,该书深入剖析了物质生产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本文旨在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通过对该书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它如何为我们提供分析现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
文章将首先概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论述,以及他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阐述。
接着,文章将分析该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指出其在确立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文章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包括其对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为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理论观点《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判,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当时的德国哲学,特别是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唯心主义思想,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们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人们的观念、思想、意识等都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他们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外主要社会主义思潮简析
28
女权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大规模的女权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在19世纪中叶)
29
第一波女权运动 时间:19世纪中叶兴起——20世纪20年代 主要内容:妇女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政治法律权利的运 动。斗争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国家,指向那些将妇女排 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 国家法律。
17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4、21世纪生态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国际合作更为普遍; ➢ 对资本主义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2008年资本主义危机
以来出现的新情况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从生态角度批判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病,并试图找寻一种可替代的方 案。
18
四、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 • 1、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
有人形象地将这一时期的绿色运动比做西瓜——外“绿”内“红”:“ 绿”色的外表掩盖着“红”色的内容。
14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 3、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红色
”独立阶段
➢ 从现实角度分析:
• 一方面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引起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大肆 喧嚷“社会主义终结论”。社会主义能否担任起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 重任,引发了西方左翼理论家对社会主义的大讨论。生态社会主义在 这场争论中备受人们关注和普遍看好。
➢ 第二,生态社会主义基本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自然 观。
➢ 第三,生态社会主义还借鉴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 理论”。
➢ 第四,法兰克福学派强调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以 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1
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的德国文化思潮及其影响
20世纪的德国文化思潮及其影响20世纪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不同的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化也因此随之改变,形成了若干个重要的文化思潮。
这些思潮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影响了德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现代主义20世纪初,德国开始兴起现代主义运动。
该运动强调艺术的自由和独立性,追求原创性和创新性。
它推崇“形式即内容”,热衷于试验新的艺术形式和技巧,如立体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这些技巧在当时颇具争议,但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还推动了德国文学的革新。
一些新生代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非传统的思想和情感,刻画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是托马斯·曼、赫尔曼·黑塞、卡夫卡等人。
这些作家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启示了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的方式。
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德国文化的一股重要思潮。
它强调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传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表现主义文学通常采用夸张的形式和词汇,攻击社会的虚伪和冷漠。
表现主义艺术则通过颜色、线条和形状表现角色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情感。
表现主义还对音乐和戏剧产生了影响,它们在形式上更加简化和抽象,突出了情感和心情的表达。
表现主义能够激发人们对于世界和人性的深入思考,反映了德国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状态。
此外,它还强调了人类个体在社会和历史大背景下的自我意识和自由,对后来的德国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中期德国哲学和社会学的一股重要思潮。
它由一些思想家和学者组成,致力于解析社会和政治现象,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而努力。
法兰克福学派反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压迫,认为他们克制了人类个体的自由发展。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和文化领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理论和分析。
其重要思想包括综合性批评理论、批判理论和技术批判。
这些理论深化了人们对社会、文化、技术和人类个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德国表现主义名词解释
德国表现主义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德国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德国文化中的一股重要艺术潮流。
它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追求表现内心情感和精神状态的艺术创作。
表现主义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夸张的形式、激烈的笔触和独特的色彩运用来浓缩和放大真实的世界,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痛苦和不满。
二、德国表现主义的特点德国表现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内心表达和情感扭曲德国表现主义追求直接、纯粹的内心表达,艺术家试图通过扭曲的形式和变形的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他们的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夸张、颓废和恐怖的特点。
2. 舞台艺术与舞台设计的结合德国表现主义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超出了绘画和雕塑的范畴,他们还涉及到了舞台艺术和舞台设计。
他们通过舞台、灯光和舞台设计来表达内心世界,并试图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来传递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关注。
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对社会的现实状况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和批判。
他们对于工业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类存在的虚无和社会不公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观点。
4. 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色彩运用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作品中运用了独特的笔触和色彩,以营造一种激烈、不稳定和破碎感。
他们使用鲜明的对比色、激烈的线条和变形的形象来创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此突出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现实的批判。
三、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对德国国内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国际艺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德国内部影响德国表现主义对德国内部来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思潮的重要象征。
它使人们开始审视自身和社会的存在,对社会现实提出质疑,并通过艺术表达来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德国表现主义为后来的艺术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 对国际文化的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对国际文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和艺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表现主义的绘画、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德意志意识形态(Deutscher Idealismus)是19世纪德国哲学中的重要思潮,主要由康德、费希特、海德格尔等哲学家代表。
他们试图通过对世界历史的思考,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探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目的。
本文将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世界历史思想以及其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1.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理性的逐渐实现。
康德强调,历史是在理性的推动下逐步朝着秩序和自由的方向前进的。
他认为,随着人类理性的发展,人类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宗教和专制统治,迎接理性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费希特则进一步指出,理性和秩序需要通过人类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来实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德意志意识形态注重历史和文化的整体性。
他们认为,历史不仅仅是一系列碎片化的事件,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
费希特提出了“世界历史观”的概念,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具有其特殊的任务和责任。
3. 德意志意识形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意义。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人性的完善。
康德提出了“永恒和平”的理念,认为人类社会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战争和暴力的和平社会。
费希特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个体自由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价值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我们理解世界历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他们强调历史的整体性和目标性,帮助我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世界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代世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指导。
2.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他们关注自由、平等、公正等核心价值,倡导人类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充分发挥。
19世纪德国哲学思潮的形成与影响
19世纪德国哲学思潮的形成与影响19世纪是欧洲现代哲学的重要时期,而德国哲学在这一时期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德国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研究中关注了许多重要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还影响了其他社会学科,如文学、艺术和政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19世纪德国哲学思潮的形成以及对人类思想的影响。
德国哲学首先引起注意的是对理性的强调。
在康德的影响下,德国哲学家倾向于认为理性是人类认知的中心,并通过逻辑分析和思辨方法来研究世界的真相。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之一是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不断变化的,而一个理性的神童可以通过思考创造整个世界。
他的哲学以自由和人的价值为中心,通过探索人的意识如何形成、如何与世界互动来回答哲学问题。
黑格尔认为,思想不应该只是被被动的理解,它应该被主动地推进和发展。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思考的过程理论,主张思想应该由每个人自己的思考过程产生,而不是被外部阳光照射出问题和答案。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还研究了“存在”和“本质”的概念。
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这些概念意味着人类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自己的存在。
他们认为,这些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的哲学探究来解答。
在这方面尤为显著的哲学家是尼采。
尼采认为,人们应该走出传统的智慧和信仰,敢于思考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一个人类进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在维持个体和社会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质疑了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并指出这些概念是人工智能的产物,不应该是每个人的固有概念。
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判断道德和价值观是否有意义,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行动。
除了黑格尔和尼采,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还有许多其他有代表性的思想家。
例如,海德格尔探讨了人的存在和时间的本质,马克斯·韦伯研究社会学和宗教学,弗洛伊德开创了心理学领域。
总的来说,19世纪德国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类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要。
这期间德国哲学家重要的突破,不仅直接影响到哲学本身,还对人文与自然科学和文学等知识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 19世纪德国哲学思想被誉为欧洲哲学的黄金时代之一。
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概论
.
堕 TI ED AT1 ME UC 0N
德 国文 学 思想 的现 代 转 型 概 论
张锐
摘要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纪初是德 国古典哲 学、 美学走向现代 哲学、 美学的分水岭 , 时期 的德 国文学思想理 念也迅速地 自觉地 向 此 “ 现代 文学” 靠拢 。德 国文学思想的审美现代性的特 点在 于对启蒙现代性 的反 思 , 表现 出的主要特点是 : 民族 意识性 、 象征符号性 、 非理 性 化 。德 国现 代 文 学 虽 然流 派 众 多 , 是 共 同地 推 动 德 国文 学走 上 了现 代 文 化 之 路 , 鲜 明地 体 现 出 了 自己 的 民族 特 色 。 但 并 关键 词 : 国文学思想 启蒙在马克思主义 的创立和发展与现代主义 的形 成 。 所谓审美现代性 , 指通过对启 蒙现代性 的反思 与批判 , 是 以 艺术 方式 和审美方式来克 服人 的异化 , 重新建立现代社会 的社会 性 质 。 它 以康 德 的 “ 判 哲 学 ” 席 勒 的 “ 美 教 育 ” 主 要 思 想 批 及 审 为 资源 , 以审美和艺术作为批判启蒙现代性的有力武器。通 过这种 反思 和批判 , 国文学思 想实现了从启 蒙现代性 到审美现代性 的 德 转型 , 实现了 自身的发展 。 2 德 国 文 学 思 想 的 现 代 转 型 德 国 文 学 思 想 的现 代 转 型 步 调 与 整 个 西 方 的 文 学 思 想 转 型 步调基本是一致 的。在这个过程 中, 国各 种流 派和各思想家等 德 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 了德 国文学思想现代转型 的步伐 。 伴 随着 l 世 纪 的启 蒙主义运 动和 1 世纪 3 年代 以后的资 8 9 0 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历史性发展 , 国的现实 主义文学艺术逐渐发 德 展起来 。事实上 , 1 世纪 7 年代至 8 年代 产生的“ 从 8 0 0 狂飙 突进 ” 文学运动与早期的耶拿派浪漫主义开始 , 现实 主义文学艺术在德 国就不断发展和壮大 , 再加上与德 国古典美学 的冲撞与融合 。歌 德和席勒于 17 年至 10 年在魏玛共 同创建 了德 国古典现实主 94 85 义 文 学艺 术 的 高 峰 之后 , 国 的现 实 主 义 文 学 艺 术 在 德 国 国 内及 德 整个 欧洲 范 围 内 才算 真 正确 立 了 地位 。此 后 , 国的 现 实 主 义 文 德 学艺术开始在 浪漫主义思潮 和各种流派 中逐渐成长起来 。在这 期 间 ,9 纪初形成 的“ 1世 青年德 意志派 ” 在德 国文学 艺术与 思想 从 浪漫 主义 向现 实主义 的过渡过 程 中起 到 了重 要的作用 ,9 1 世 纪中叶发展起来 的马克思 主义 思想和与美学 的诞生极大促进 了 德 国现实 主义文学艺术 的快速发展 。 正 因为审美现代性 致力于通过 对启蒙现代性 及其三大 神话 的反思 和批判来体 现社 会 的性质 , 以 , 国文学思想 向现代 的 所 德 转型 的过程是 以非 常快速 的方式进 展的 。除 了与德 国古典美学 密切相关 以外 , 国文学思 想的现代 转型还与黑格 尔的现实主义 德 美 学 思 想 密 切 相 关 。鉴 于 对 当时 的现 实 性 批 判 , 自然 主 义 与批 判 现实主义文学思想随之形成 , 而马克思 主义的创立则加速 了德 国 文学思想 的现代性转变 。尽管黑格 尔的美学思想具 有强烈 的历 史感 , 但是这种思想 仍然把古希腊 的古典 型艺术 作为理想 , 单纯 的强调和谐与统一 , 并不能始终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他 的审美 现代性主要表 现在古典 型艺 术的“ 前现代 ” 时期 , 可以说 , 黑格尔 的现代性并没有脱 离启 蒙现代性 的范围。 虽然康德并没 有明确提 出现代性话语 与现代性概念 , 是 , 但 他 预示 了 1 世 纪末 2 世 纪初新康 德 主义 的审美现代 性思想路 9 0 线 。这对德 国文学思想走 向现代具有重要作用 , 使其具有了价值 性 。席勒 的文学思想是对康德思想 的继承 和发展 , 使之具有了形 式性 的审美现代性 。马克思 主义在对黑格尔 的现代性批判 和对 康德 、 勒的审美现代性 的继承 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 的 , 席 不仅令德 国文学思想转 向了现代 , 也促进 了世界文学思想的革命性 变革 。 另外 , 尼采对德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转型也起 到了无 比重要 的作 用 。继 叔本华之后 , 他对 黑格 尔 的理性 思想进行 了激烈批 判 , 使
哲学的现代思潮
哲学的现代思潮哲学作为一门审视人生、世界与存在的学科,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在现代社会,哲学思潮也在不断涌现与融合,形成了多样化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从现代哲学的不同流派、主要思想家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哲学的不同流派1. 实在论与唯理主义实在论主张存在本身独立于人的意识与认知,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哲学观点。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实在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存在与思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地将实在论引入了现代哲学的范畴。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认识与感性经验必须通过实践不断发展。
3. 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与行为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交流而形成的。
这一流派的代表思想家包括温格、伯格森等,他们认为知识、意义和真实性都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4.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强调经验与实证,追求科学的解释与预测。
20世纪初逐渐崛起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渐进主义等思潮都是实证主义的典型代表。
实证主义主张用科学方法论来研究问题,排斥形而上学与价值判断。
二、现代哲学的主要思想家1. 尼采尼采是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悲剧之王”。
他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论断,强调人应当超越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追求个体自由和价值创造。
2.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称为“存在主义的圣父”。
他关注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存在的困境,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终极的独立性,追求真实的自我。
3. 西塞罗西塞罗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以“存在与无为”哲学思想而闻名。
他主张人应该在存在的同时保持自由与无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4. 波普尔波普尔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唯科学主义的代表。
他对科学的观点做出了严谨的逻辑分析,强调科学理论应该以经验和实证为基础。
谈谈德国的社会主义理念
谈谈德国的社会主义理念发这篇文字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在目前的中国,似乎在网络上已经羞于谈社会主义,大家谈自由主义谈的比较多,可对于什么是自由不同的人却有不同意见。
第二是前段时间,搜狐推荐了几位在德国学习或搞研究的经济学人的,谈德国经济制度的文章,我刚巧看到。
如果仅从经济学角度特别是只从新古典自由派的角度认识德国社会我觉得有失偏颇,今天从从法律和历史的角度谈谈他。
其实基于自由主义的法制国与基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国,是西方近百年来最重要的两大立国支柱,所有现今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都源于这两大基本原则。
比如从法律上说,在与“物”有关的领域,比如生意,买卖,金融投资等,主要适用于法制国原则,而在与“人”有关的领域,比如劳工,妇女,租房,儿童等,则更多适用于社会国原则。
一、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果只了解法制国原则,市场经济制度,而不了解社会国原则,我只能说他在欧洲学了个半吊子,法制国源于18世纪的自由主义思潮,社会国源于19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潮,历史上,社会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反叛,但现实中,却是个重要的补充。
自由主义思想最初是要挣脱皇权之下的专制,以法制国形式来限制政府权限,保障每个个体的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受国家的肆意侵犯,这无疑是欧洲文明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但法制国并不能解决由于欧洲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那都是原来农耕社会从未有过的。
比如由于低工资而使工人不得不每天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劳动14个小时,因为一个人劳动无法养家糊口而不得不让老婆和孩子工作。
工伤,生病或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等。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soziale Frage des 19。
jahrhunderts,(19世纪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违背当时法制国原则(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比如人人都是“自愿”当工人,没人逼迫他们长时间劳动,所以不违背自由原则,只要有钱,人人都可以当老板,不违背平等原则,工人本身没啥私有财产,所以也没啥可被剥夺的。
德国的社会主义全文
德国的社会主义全文德国的社会主义,源于19世纪末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
在德国,社会主义被视为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一种理论和政治实践。
社会主义主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并通过消除经济和社会阶级差距来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德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源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并在19世纪末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
社会民主工人党(SPD)成立于1875年,成为德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和社会改革的主要政党。
该党的目标是通过立法手段实现公有制和社会福利,并获得选举权来改变现有社会秩序。
20世纪初,德国社会主义面临了种种挑战和分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陷入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中。
此时,德国共产党(KPD)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
然而,社会民主工人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和竞争导致了阶级对立的加深。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严重打击。
纳粹政府镇压了社会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主义者被迫离开政治舞台或去抵抗纳粹统治。
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运动在东西德分裂的情况下发展。
东德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DDR),是一个与苏联相关的社会主义国家。
而西德则成为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在战后实施了社会福利政策,工人权益也得到了保护。
1990年,德国实现了统一,东德的社会主义制度崩溃,资本主义取得了胜利。
然而,社会主义思想仍然在德国存在,并有一些政治团体和组织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和反对资本主义。
总的来说,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对德国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社会主义的实施与推动在德国历史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化,但其强调社会公正和平等的核心理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德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方向。
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
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I. 西方哲学思想的兴起与影响自古以来,哲学便是人们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而在古代,欧洲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思潮,如古希腊哲学、罗马哲学和基督教哲学等。
这些哲学思潮在西方不断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哲学的基石。
其中,自然哲学、启蒙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等思潮深刻的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II. 西方哲学思想对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代人道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强调人类尊严和平等,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发展。
这一思潮在20世纪,受到了非常广泛的追随和崇尚,是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存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特别注重人类的价值,关注人的尊严和自由。
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和平等的尊严和价值。
而存在主义哲学则认为人类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而自由选择,并承担对自己行为的责任,这与现代人道主义的精神相通。
此外,自然哲学和启蒙哲学则强调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发展,积极促进社会进步,也成为现代人道主义精神的组成部分。
III. 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人道主义精神的影响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形成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中最大的影响来自外国的的思想和文化。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这也为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中国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前期研究大量借鉴了西方记录人类历史的思想和日本、德国等国家的思想,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对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探讨。
如儒家文化中提到的和谐、忠恕互助等等,对世界和平、人类共同发展影响深远。
而在20世纪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大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逐渐引入西方文化和哲学思潮。
自中国开放以来,西方哲学思想逐渐进入到中国,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也让中国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趋于多元化和全面化。
IV. 总结西方哲学思想对现代人道主义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后中国的哲学思潮
二战后中国的哲学思潮新世纪以来,“二战”之后兴盛于欧美诸国、在新时期的中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已渐趋沉寂。
该如何评价这活跃了半个多世纪的西方文化思潮?其对当代中国产生什么影响?热潮过后,我们应冷静地展开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旨是:立足于本体论、怀疑论立场,力图以解构“逻格斯中心主义”为理论视角,反对用统一性与整体性来规范世界,反对用固定不变的逻辑与规则说明世界,尊崇歧见差异,提倡多元并存。
这样一种思潮,虽然有利于人类破除迷信与盲从,激活创造意识、变革意识,但问题是:“后”之后该如何?虚无主义代替了价值伦理不可否认,利奥塔、福柯、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叛是振聋发聩的,他们更为痛切地看到了因科技理性的强盛、知识信息的爆炸、社会规范的僵滞、物欲主义的泛滥而加剧了人性异化、精神迷茫、思想沉沦之类的弊端,但他们应对问题的立场与方法是有问题的,不可避免地带来责任感和价值伦理的丧失。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所推崇的人生策略只能是:不必再为人生意义、道德尺度、人类命运、世界本体之类问题伤脑筋,也不必自悲自叹、自寻烦恼,而尽可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后现代主义影响领域较广,比如,在与人类文化生活关联最为密切的文学艺术领域,一些作品的深度模式被削平了,不再追求价值与意义;文学写作变为“零度”的书写活动;甚至连艺术家与非艺术家、艺术与非艺术也没什么界限了,都不过是“玩”而已。
这样一来,结果只能是,以怀疑文化与否定文化代替了文化的开拓与创造,以虚无主义代替了价值伦理,以相对主义模糊了是非标准,以放浪形骸代替了严肃的人生追求。
故而在一些深受后现代思潮熏染者那里,甚至在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个人生活行为方面,都会让人感到有点玩世不恭、“破罐子破摔”的味道。
分析起来,这或许不一定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及其信奉者们的本意,但之所以如此,是由其“解构”思想的内在逻辑决定的:既然要解构一切,要尊崇歧见差异,要提倡多元并存,也就一切都不必当真,一切都无所谓了。
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思潮
无政府主义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施蒂纳尔、法国的蒲鲁东和俄国的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等。
无政府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与权威,否认一切国家政权与社会组织形式,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与无制裁的“无政府”社会。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和中国第一代共产主义者都曾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
其特点有三:一是反专制,二是慕自由,三是求平等。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刘师培、张继、何震等人受日本无政府党影响,发起组织“社会主义讲习会”,声明其宗旨“不仅以实行社会主义为止,乃以无政府主义为目的者也。
”他们出版《天义报》(1901年6月1日创刊,出至第11号被日本政府禁止),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主张。
与此同时,在法国巴黎,李石曾、吴稚晖、褚民宜等接受张静江资助编辑出版《新世纪》周刊(共出121期,至1910年5月停刊)、《新世纪杂刊》,又发行《新世纪丛刊》等小册子,其内容都以介绍巴枯宁、蒲鲁东、克鲁泡特金等人的学说和各国无政府党活动为主。
这些对无政府主义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宣传、介绍的旅日与旅法知识分子,多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有比较紧密的关系,这就使无政府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
1912年5月,刘师复基于其唯无政府主义才能救中国的认知,决意以振兴无政府主义思潮为己任,在广州创立“晦鸣学社”。
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互相协助,过着大锅饭式的“共产主义”生活,并积极展开宣传无政府主义活动,翻印法国出版的《新世纪丛刊》,从《新世纪》周刊中选择名作辑为《无政府粹言》、《无政府主义名著丛刊》,又创办晦鸣学社的机关刊物《晦鸣录》(该刊印行二期后,被广东封建官僚龙济光封禁,不得不迁往澳门,改名为《民声》,出版了第三、第四期,又遭袁世凯怂恿葡人干涉而被禁,转迁至上海,到1916年共出二十九期)。
同时,刘师复又与彼岸、纪彭发起组织了“心社”,规定十二条社约:不食肉、不饮酒、不吸烟、不用仆役、不坐人力车轿、不婚姻、不称族姓、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入政党、不做海陆军人、不奉宗教,完全履行者为社员,部分履行者为赞成人。
德国虚无主义
德国虚无主义【摘要】德国虚无主义是一种思想流派,起源于19世纪德国。
其特点包括对传统价值观的否定和对存在意义的怀疑。
虚无主义对德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尼采的存在主义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在当代,德国虚无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还影响了文化和艺术。
对于虚无主义的未来展望,有人认为会继续对人类思想产生影响,也有人担忧虚无主义可能导致人们的精神虚无和道德沦丧。
德国虚无主义在思想界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德国虚无主义、起源、特点、影响、当代意义、未来展望1. 引言1.1 德国虚无主义简介德国虚无主义是20世纪末期在德国兴起的一种思潮,其核心理念是对传统的宗教、道德和价值观的质疑和否定。
德国虚无主义者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毫无意义和目的的,宇宙是冷漠无情的。
他们相信人类所谓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都是虚构的,只是一种对真实世界的逃避和幻想。
德国虚无主义者主张要面对现实,接受生活的无常和无意义,以此来解放人的内心和个体自由。
他们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和约束,主张个体自由和自我实现。
德国虚无主义在德国文学、哲学和艺术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塑造了许多著名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作品和风格。
德国虚无主义的兴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质疑和挑战,也引发了对人类存在意义和价值观的深刻思考。
2. 正文2.1 德国虚无主义的起源德国虚无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是一种思想潮流,主张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怀疑和否定。
该思想源自于尼采(Nietzsche)的著作,他认为人类的信仰和道德观念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上,因此应该摒弃这些虚无的观念,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德国虚无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尼采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和《查拉图斯特拉的诞生》(Thus Spoke Zarathustra),其中尼采提出了超人(Übermensch)的理念,主张以自由和创造力为中心,摒弃传统的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城市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指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思潮,主要表现为一种对城市现代化的追求和思考。
在当时,德国正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问题成为了德国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热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对城市的思考和探索,试图回答城市现代化如何与德国文化传统相结合,以及如何建立一个人类有尊严的城市社会。
一、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更是文化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聚集地,承载着极大的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希望。
德国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应当注重对城市空间的规划和建设,以及保护和发扬城市的文化遗产。
二、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引擎。
《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城市具有特殊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城市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动力源泉。
城市中的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网络。
城市社会应该建立起公正和互助的关系,促进人们之间的平等和自由,通过城市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城市是自由和多元的空间。
《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城市应该是一个自由和多元的空间,容纳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的人们。
城市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保护人们的自由和平等。
德国城市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移民和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同时又要保持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
一是要注重城市的人本主义。
现代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正的城市社会,保护人们的权益,建立一个让人们能够实现自身潜能和追求幸福的社会环境。
二是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是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
我们应该在城市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宜居的城市空间。
三是要推动城市的多元文化发展。
正确认识西方哲学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正确认识西方哲学思潮对我国的影响作者/出处:王元明日期:2004-05-15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业,积极地吸收和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外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外国和各种思潮,尤其是西方的哲学思潮,纷纷涌入我国。
现在,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也正在加快。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思潮相互义错、相互激荡。
各种思潮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领域、对我们的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其中西方哲学思潮中的人本观念,实用观念和多元观念已经对我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正确认识这些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肯定其中包含合理因素及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批判其中包含的错误观点并清除其消极影响,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人本观念就是认为哲学以人为本的观念。
人本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命题。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家、哲学家们反对贬低人抬高神的神学思想,提出"一切为了人"的口号;指出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魂,人不应崇拜神,而应该崇拜人自己;强调人的独立、尊严和价值。
近代的思想家们进一步冲破了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束缚,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成果,把关于人的学说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对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的认识相结合,发展了人本观念。
19世纪初的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马巴哈建立了完整的人本主义哲学体系,其理论的中心就是一个字"人",作为思维主体人理性的人。
近代崇尚理性有人本观念在费尔巴哈那里发展到顶峰。
进入现代以后,西方的人本观念了生了重大的变化。
现人本观念虽然是在近代人本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却对近代人本观念的内容进行了否定。
在对世界的解释上,它抛弃了近代人本观念的唯物主义倾向,倒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在对人的解释上,它反对近代人本观念的理性主义,坚持非理性主义;在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上,它抛弃了近代人本观念的乐观主义,陷入了悲观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思潮》
2007-12-06
德国思想,尤其是以康德为创始人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以及以尼采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哲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便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命运。
理解德国思想实际上就是理解中国现代社会思潮和现代化建设的起源和演变,因此,成果的选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
由广东省社科院单世联研究院主持的03-04年度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德国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思潮》(项目批准号03/04B09)已结项,结项等级为"优秀"。
该成果较全面地梳理了德国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了现代中国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和教训。
成果以丰富的资料和平实的文字展示了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发生与发展,对于反思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理论上的启发意义。
该成果的特色、创新及建树表现在:
1、视角新颖、独特。
表现在:其一,成果以史家的眼光观照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起源,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学者及思想家如何运用德国思想这一问题出发探究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有助于推进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的研究。
其二,成果从主义论说、革命理念和人文规划三个领域对比德国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为中、德思想比较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框架。
2、内容系统、全面。
成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德国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其中涉及了近现代德国和中国的众多社会思潮、人物以及哲学、政治、社会、历史、文学等学科,使课题在纵横两个方向都得到了有效拓展。
其中,对"五四"之后中国发展道路之争和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新心学"、美学等问题的研究和阐述,
是成果主要学术建树之所在。
3、观点创新,有价值。
成果在阐述和评析各种社会思潮时渗透着关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
例如,成果认为,在中国现代社会思潮的成因中,德国哲学思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且其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其中包括了精神层面"玄学"与"科学"的张力,也包括了政治层面的各种"主义"之争。
4、方法合理,有效。
成果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文献梳理、背景分析和思想对比,挖掘了文献资料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得出的观点和结论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