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与现实的流转——精神分析学说视角下的顾城诗歌创作
浅析顾城的诗歌内容(终极版)
人文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2012届)论文题目:浅析顾城的诗歌容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专业年级: 2008级学生学号:学生:海默心指导教师:二〇一二年五月二日目录摘要:0关键词:0Abstract:0Key words:0引言1一、时过境迁故事犹存1二、书写自然、感悟自然凸显自然情结2(一)顾城诗歌自然情结的表现2(二)顾城对自然情有独钟的原因3三、奇特想象、善用修辞展现童话色彩5(一)顾诗的童话色彩在诗歌中的表现5(二)童话色彩突出的影响因素6四、灰暗的意象、鲜明的词汇书写死亡7五、放任自流、自我醉反射巨大孤独8六、结语:满目疮痍、黯然失足,了却一生的执念9 注释11参考文献11辞12浅析顾城的诗歌容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 2012届海默心摘要:七八十年代之交在诗坛崭露头角的顾城,一别朦胧派诗人对文革的关照,转而开始对自然的书写,对死亡的思考。
死亡和自然成为其诗歌的主要容,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其诗歌充满童话色彩。
然而,如梦如幻的诗歌王国中,住着的,始终是一个人,显示了诗人顾城的孤独。
所以,本文试图从顾城留下来的诗歌容中寻找创作的轨迹,对其容作一力所能与地分析。
关键词:顾城自然情结童话色彩死亡孤独感Abstract:At the turn of the seventy or eighty's in the poetry of Gu Cheng cut a striking figure, a don't obscure poets of the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s care, start to natural writing, thinking about death. Death and nature becomes the main content of poetry, rich imagination and the legend in his poem is full of fairy tale color. However, dreamlike poem Kingdom, lived, is always a person, shows the poet Gu Cheng's lonel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legacy of Gu Cheng poetry content in search of his creation trajectory, on its characters as a force to analyseKey words:Gu Cheng love of nature the fairy tale color death loneliness引言顾城,1956年9月出生于。
浅谈顾城诗歌的写作特点
面
像春雪一样 洁净 消溶
— —
一
和这个 时期的另外 一首 《 假如》 道表达对祖 国的热 爱和眷 恋 “ 我将
你
一
会看我
会看云
一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 远 你看云时很近
— —
《 远和近》 自 《 顾城的诗》
5 面 4
可 以埋葬水 埋葬树林
“ 你”的动作 和 “ ”的 内心感 我 受 的巨大落差形成强烈 比照 ,人与人
埋葬在水边开 出大片花朵 的愿望 可以在远离水鸟的内陆
让风 吹出细细的波浪
使我看见太 阳 把爱装满我的篮子 使我喜爱阳光的羽毛 我们在掌心睡着 像小鸟那样 相互做梦
四下是蓝空气
在 《 我们去 寻找一盏灯》 中则不断用 “ 走了那么远, 去寻 找一盏 灯”来 我们 强调 自己的不懈追求。其它像 《 我唱 自己的歌》 重 复 “ 唱 自己的 歌” 我 , 《 我知道 了 ,什么是 眼泪》 重复 “ 我 知道 了 ,什么是 眼泪 ” ,这些既是对 表达 内容的重复 也是对 主题 的强调 , 使得诗歌的格调和主题贯穿始终 。 感官感觉 的组织和运用 ,这在顾 城前期的诗中很 常见。 青青的野葡 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 愁 了 怎么做果 酱
家 作 品
0 建平 成家林 舟
浅谈顾城诗歌 的写作特点
中 ,而 现实 是 “ 子 ”被 困在 “ 种 冻 闪在一个又一个 少女脸上 ” 。书上显
土”里 ,现实的残酷 和诗人坚持理想 的信念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时代的变 迁 ,巨大 的伤痛历历在 目,诗人不能 摆脱 , 他通过对未来希望来让 自己坚 持下去。 在他的 《 我们去寻 找一盏灯》里 顾城 写道 :走 了那么远, 我们 去寻找 盏灯。这句话在每一段描写前被重 复着 ,全诗七节 ,而这段每次作为独 立的一节一共 出现了四次,对真理对 未来的不懈追求如此执着。 这些都表现了顾城 “ 时代 式的彷 徨” ,这在他们那个 时代的许多诗人 的诗作 中都有表现 ,他们处 在一个新 旧时代交叠的路 口,免不了对方向的 踟蹰 和 犹豫 ,并具 有一 种 内心的忧 郁 。不过顾城在后来还是有 充满希 望 的诗 。 尘土可以埋葬乡村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诗歌鉴赏顾城的诗歌,总给人一种“你听我讲个故事”的感觉。
你看,他的诗就像一个个发着光的小小幻想球,打破了现实的框架,带你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
大家都知道,顾城是80年代中国最具个性和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情感丰富,深深吸引了无数读者。
对于很多人来说,顾城的诗是迷一样的存在,带点儿朦胧,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清新气质。
别看他有点儿小小的忧郁,笔下的世界却异常自由。
尤其是他的《一代人》,简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谁看过谁都记住了那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咋一听,感觉很简单,可细细品味,它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并不平坦,虽然眼前一片黑暗,可我依然想要找寻那一线光明,哪怕它有多难得。
也许这就是顾城的魅力吧——他用简单的话语,把那些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看似是些抽象的幻想,实则却是深沉的生命思考。
不得不说,顾城的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挂满了星星的夜空,既遥远又近在眼前。
每当读到他的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种特别的画面感,像是进入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比如说,他的《生命幻想曲》就是这么一首有点儿迷离又极具表现力的诗。
这首诗里,顾城讲述的是生命的无常与美丽,似乎在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种奇迹,尽管现实充满了挣扎和无奈,但那份奇特的美好却又让人无法割舍。
顾城的诗歌总是能轻易地把你带到一个别样的空间,那里没有太多的规则,也没有太多的束缚,反而更多的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那份不可捉摸的柔软与坚韧的认同。
说实话,他的诗就像是你走在街头,突然被一阵风吹来的一片枯叶,啪一声打在你脸上,那种意外的惊喜让你一下子精神了。
读顾城的诗,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技巧,很多时候你就是在一个瞬间被打动,那个瞬间的感觉,不言而喻。
所以他的诗才那么有生命力,能够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
这就像你走在某条街道,突然间看到一朵盛开的花,它不声不响地吸引了你,虽然你知道它只是偶然出现在你的眼前,但它依然给你带来了极大的感动。
精神分析批评视阈下顾城《英儿》解读
精神分析批评视阈下顾城《英儿》解读
廖怡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学(下)》
【年(卷),期】2022()12
【摘要】不同于其他长篇小说,顾城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英儿》的语言表达充溢着朦胧诗性气息,呈现了诗人的自由理想世界。
精神分析批评的视阈下解读顾城的《英儿》,主要运用精神分析学三重人格、心理理论及两种本能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批评,以G交缠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作为切入点进入小说中三者复杂的人物关系,剖析G个人行为在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的合理性,并探究G在和英儿情欲关系中呈现出的性本能(Eros),以及顾城本人借助该篇小说进行自我和家庭疗愈目的表象下潜藏的死亡本能。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廖怡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婚姻的裂变人格的成长——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珍妮文学形象解读
2."心理防御机制"下的隐晦性身份——《人生历程》的精神分析批评解读
3.精神分析批评视
野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解读4.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西游记》解读5.精神分析批评视角下《逃离》中朱丽叶的选择原因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分析英儿 顾城
《英儿》写作背景:
• 长篇新作短评/关于《英儿》,顾城在接受曾慧燕的采访时说,这是“一 本自传式纪实小说”,“基本上是真实的”,“主要想反映一些又能解 释又无法解释的事情”。显然这“又能解释又无法解释的事情”主要是 指他与英儿的情感纠葛。也是,莫名其妙地一见钟情,而且爱得天翻地 覆,旋即又稀里糊涂地分手而去,从此杳无音信,一切都像是鬼使神差。 顾城的初衷,就是要把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人生和情感的际遇叙述出来, 告诉人们他经历了什么,领悟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种 打算我们从《英儿》开始几节的颇见理性的文字中都能感觉得到。但顾 城和英儿超乎寻常的关系,使他很难保持叙述主体的平静和冷峻,因此, 我们从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篇幅里,看到的是他和英儿无阻无隔的情的交 流和无遮无拦的欲的抒泄。其中,顾城对英儿女儿体态的爱恋、赏玩和 英儿那童稚、纯真而又热烈奔放的呼应,有如天籁般的自然和美好。那 种真真切切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恋,真是一种沁人心脾、净人心灵的情 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人们完全感觉得到,顾城是用回忆和写作的方式, 再度重温他的如梦如幻的情史,从而延宕他与英儿的身心交融的爱恋过 程。因而也可以说,顾城也是经由这一自传来自谴和自慰的。
• 与英儿倾心相恋而英儿又不辞而别,这是最让顾城痛心疾首的。 使他最为难过和心碎的,不只是英儿再爱不爱他和再在乎不在乎 他,而还在于他所心爱的女孩要被别人染指、要被“世界拿走”, 这正如他在“给晓南的信”中所说的,想到被爱的“女孩被碰了, 我的心就会发抖”。这种连带着人生理想的爱的丧失,迫使顾城 由人及“我”地深刻反思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他虽对出走的 英儿不无怨恨,但更怨恨那个教坏了女孩、“拿走”了“英儿” 的污浊的社会环境;他自怨自己人生和情爱理想的失常和超常, 但更谴责那个规范所有个性和销蚀一切理想的现实尘世。他在自 白中自谴,又在自谴中自省,结果是更坚定了自己的不苟且、不 妥协的信念,死亡成为他继续前进的另一方式,《英儿》便是他 在这个人生转折点上留下来的一个路标。
顾城的诗及诗学心理分析的开题报告
顾城的诗及诗学心理分析的开题报告题目:顾城的诗及诗学心理分析摘要: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其诗歌风格独具特色,具有浓郁的个性化表达。
本文将通过对顾城的诗歌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诗学心理,并从诗歌、生活、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入手,较为全面地剖析顾城的诗歌特点和内涵。
同时,结合心理分析理论,从顾城所描绘的情感、形象等方面获取其内在个人心理与情感状态,探讨其诗歌对心理状态的反映和表达,进一步探究其诗歌创造力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顾城;诗歌;个性化表达;诗学心理;心理分析一、课题研究意义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凝聚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对生命的认知和对艺术的追求,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个性化的表达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通过对其诗歌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以及诗歌创作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能深入探究诗人内心的情感状态和创作心理,为文学研究及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顾城的诗及其诗学心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顾城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分析其文化、思想和创作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2. 对顾城的诗歌进行梳理和分析,解读其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包括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意象的表现手法等。
3. 结合心理分析理论,分析顾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心理状态,揭示顾城诗歌创作的内在逻辑和个人心理特征。
4. 对顾城的诗歌创作进行全面的评价,探讨其文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对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影响。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阅读顾城生平和诗歌创作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文集等文献资料,梳理其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对其诗歌进行系统的阅读和分析,总结其诗歌的共性和差异性,深入探究其文学特点和艺术手法。
最后,运用心理分析理论结合文学批评方法,对其诗歌所体现的情感、思想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解读,探索其创作中蕴含的个体心理和思维模式,并阐明其诗歌对社会的启示和文化意义。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赏析
悄寂的灵魂之旅 永恒的生命之歌 — —顾城的《生命幻想曲》毕光明
• 《生命幻想曲》是顾城十二岁那年随同全家下放到临近渤 海边的一个荒原上,跟他父亲一起在河滩上放猪,有一次 突然被寂寥、沉默,但又喧闹、神奇的大自然所震撼,灵 感与想像力猝然迸发时,在靠近水波的沙地上,用手指写 下的一首童话色彩很浓,又有超验性质的诗。1976年返 城后,这首诗先后在文艺小报上发表,由作者在诗会上朗 诵,为中央台录音并播放,并收入到国内外正式出版的诗 集中。由于它真切地传达了动乱年代里,一个被社会无辜 遗弃的少年人的凄凉惶惑感,以及善良人对于生存,对于 美与光明的本能渴求,因而深深打动了一代人的心弦。作 为一位有影响的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顾城承认,《生命幻 想曲》是他“少年时代最好的习作”(《少年时代的阳 光》)。即使在今天,我们读这首毫无矫饰地发自纯真少 年的灵府的诗作,也会为它所涵含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类信 念,永不熄灭的心灵火焰所感染。因为正如约翰生博士所 言:“心灵只能恬憩在永恒的真理旁边。”
• 诗歌跟作者的年龄相称地采用了儿童口吻,幻想 方式和意象品类也呈显出童话的特征。诗人的眼 睛,已经“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心 灵“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舒婷:《童 话诗人——赠顾城》)。在现实关系中,人不能主 宰自己,但在精神领域中却获得了自由。他为自 己的生存意愿(“幻影和梦”)与创造潜力 (“灵感和心”)找到了运载工具:“船”与 “车”。通过想像性、象征性的船的漂泊和车的 漫旅,“我”完成了由寻找归依到自我确立即由 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全诗明显地标为两个部分, 两部分都是写一种行旅状态,但两者的含意却有 异。它们是同一主体的内心情感经验的两个不同 阶段,连结起来才构成诗人的心灵历程。
• 人的感觉、意识和想像力,真是神奇的东西,它 在刹那间“消除了生存的疆界,把凡人朦胧的希 望变为光辉夺目的形象”(斯达尔夫人语)。一 个被他赖以生存的社会所遗弃所放逐的实在的 “我”,为宁静无言、博大宽厚的大自然所接纳, 于是,一个与浩漫宇宙熔融为一的精神的“我” 便诞生了,开始了他在想像世界里的漂泊、叩问 和寻求,亦即他的灵魂之旅—— •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 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 帆 我开航了
顾城诗歌创作阶段
顾城诗歌创作阶段顾城,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创作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的青春迷幻期、中期的艰难探索期和后期的成熟巅峰期。
早期的青春迷幻期是顾城诗歌创作的起点,这个阶段的诗歌作品以充满梦幻色彩的叙事方式为特点。
他以敏感的心灵聆听着岁月的浮沉,表达了对人生、爱情、梦想的追求与思索。
《给天空一点点颜色》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的作者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来揭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使读者进入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进入中期的艰难探索期,顾城开始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深化内涵。
他放弃了传统的叙事结构,转而尝试象征性和渲染性的表达手法。
他试图用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自然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意象间的碰撞和交融展现诗歌的力量和哲学深度。
《雨巷》是这个阶段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的作者以细腻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雨巷中人们的欢笑与痛苦,表达出对生活的痛苦与渴望。
最后,进入后期的成熟巅峰期,顾城诗歌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展现了对自然、人性、生命的深刻洞察力。
他的诗作变得更加直接而深刻,语言也更加凝练而精致。
《承认这哀愁的存在》是后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的作者以简约的笔触和深沉的意境刻画了一个独处的人在深夜中对自己内心情感的倾诉和思索。
顾城的诗歌创作经历了青春迷幻期、艰难探索期和成熟巅峰期三个阶段,展示了他诗歌创作的个人风格和内在追求。
他以独立思考和独具眼光的方式洞察生活的琐碎和哲理,他的诗作从诗性的角度表达出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打动人心。
顾城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瑰宝,他的诗歌作品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我们对顾城的诗歌创作经历和作品的探索应当持续下去,通过欣赏他的诗作,我们可以体验到这位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他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度思考,同时也能够激发我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愿我们永远不忘顾城的诗歌,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
顾城诗歌创作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和探索,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深度的内涵。
解读顾城其人其诗
向未来的热切追寻染上了悲哀的 黑 色— ——用 染 黑 的 眼 睛 到 底 能 追 寻 到 什 么 样 的 “ 光 明 ”? 在 这 里 , 诗人所寻觅的“光明”是一个悬 而未决的问题, 重要的似乎是 “寻找”本身, 是“寻找”这种 姿态。但问题是这种姿态究竟有 几分主动性? 它会不会再一次像 既往那样屈从于强大世界的规定 而被动无为呢? 世界的强大不仅 是过去, 也是未来, “一代人” 掌握不了过去, 难道就一定能掌 握未来吗? 顾城要用“黑色的眼 睛 ” 来 “ 寻 找 光 明 ”, 可 是 他 在 俗世中找不到太阳, 只找到“一 滩 败 草 , 一 袖 寒 风 ”, 只 能 到 自 己臆想中的精神乌托邦去虚造一 盏“光明”之灯。
014
研究者
文 学 教 育 2007.09
诗中, 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他精神 世界中的那种深切的萧索之感, 这种感觉大概来自于并不美好和 透明的现世刺激。顾城在面对这 个丑恶的世界时, 不是在批判中 走向成熟, 而是拒绝成熟, 他转 身而去, 走向虚设的精神天堂, 沉湎其中而不准备向人间反顾。 他说: “没有目的, / 在蓝天中 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 洗黑我 的 皮 肤 。” “ 睡 吧 ! 合 上 双 眼 / 世 界 就 与 我 无 关 。” ( 《 生 命 幻 想 曲 》) [2]这 首 《 生 命 幻 想 曲 》 是 顾 城早期的代表作, 是他“把大自 然的童话世界搬进自己的诗中, 变成一个没有被污染的童话天国 的 一 次 尝 试 。” [3]他 像 一 个 非 常 “ 任 性 的 孩 子 ”, 在 自 己 的 诗 中 创 造一个与城市、与世俗社会对立 的“彼岸”世界。他认为, “诗 就 是 理 想 之 树 上 , 闪 耀 的 雨 滴 ”, 他“要用心中的纯银, 铸一把钥 匙 , 去 开 启 那 天 国 的 门 ”, 去 表 现 “ 纯 净 的 美 ”。 [4]顾 城 这 种 诗 观, 其实是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 上的: 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 裂, 不和谐的痛苦, 将在诗中得 到解决, 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 对 自 由 ”。 因 此 , “ 诗 的 世 界 , 对于顾城来说, 不仅是艺术创造 的范畴, 而且是人的生活范畴。 为了对抗他所厌恶的世俗世界, 他要在布满‘齿轮’的灰色城 市, 执拗地讲他的绿色的故事, 即使他的听众只有天空和海上飞 溅的水滴也罢。在诗中, 而且在 生活中, 他都偏执地和现实世界 保 持 距 离 , 实 行 ‘ 自 我 放 逐 ’; 他拒绝( 不过也没有准备好应 付 ) ‘ 现 实 ’ 的 ‘ 入 侵 ’”。[5]
浅谈顾城(共5篇)
浅谈顾城(共5篇)第一篇:浅谈顾城浅谈顾城摘要:顾城的诗篇闪动着诗篇和灵性的光辉,坦诚相对的心灵世界,以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向我们娓娓叙说着关于美好,关于纯净的种种传说。
也许他这种对自然,对世外桃源的钟情缺乏世界性的眼光,也无法将它上升到宇宙意识和生命形式层次,但正是他率真的个性和执著的童心铸造了他独特的诗歌世界,显示了他的超凡才气,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一、浪漫主义的“童话诗人”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代唯一唯灵浪漫主义诗人。
与朦胧诗派的其它代表人物相比,顾城的诗显得纯真无瑕、纤弱纯净,尤其是他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和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
顾城自一九七九年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
作为当代新诗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重量级”诗人,毫无疑问,顾城是以他的朦胧诗奠定了自己在诗歌上的地位。
然而,他的寓言诗以及旧体诗同样也因含义隽永而倍受世人注目。
本文试着从其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来分析顾城诗歌前后期的转变。
二、顾城简介如果解读顾城诗歌的内容转变,那么了解顾城的生活经历就不是应该的,而是必须的了。
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十几岁时随父顾工下放山东昌北火道村,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小诗,这些诗歌的一部分被他抄在一个小本子上,并取名为《无名的小花》。
1974年顾城回北京并于当年在《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
1977年起重新进入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一跃而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80年初他所在的单位解体,自此顾城便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
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
试论顾城的诗与梦
现当代文学试论顾城的诗与梦文/尹静芳摘要:本文认为顾城诗歌通过梦的意象、梦境的描绘,表达逃离现实的梦的主题。
顾城诗中的童年世界和童心笔触正是梦在文学层面的显现,从某种程度上讲,顾城的诗因为有梦的色彩而更具有魅力,而他的梦也因为诗歌作为载体而更加令人回味。
关键词:顾城;诗歌;梦;童年;创作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受压抑的欲望往往在梦中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出来。
”①在文学作品中写梦是人类的一个古老传统,这个传统的由来,是因为远古时代的人类最初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在一起的,甚至将二者等同。
梦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大量的描绘,而文学作品也借助于梦境描写,来表现人的愿望和对美的追求。
在文学作品的梦境中,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往往更为积极,无意识因素表现得更突出。
梦对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比较有价值的,本文以顾城的诗歌为分析对象,认为顾城诗歌通过梦的意象、梦境的描绘,表达了逃离现实的梦的主题。
顾城诗中的童年世界和童心笔触正是梦在文学层面的显现,从某种程度上讲,顾城的诗因为有梦的色彩而更具有魅力,而他的梦也因为诗歌作为载体而更加令人回味。
不要在那里踱步 告别风中的山谷梦太深了 哭是一种幸福你没有羽毛 不要在那里踱步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 灯光和麦田边新鲜的花朵告别绝望 正摇荡着黎明的帷幕②顾城《不要在那里踱步》的“梦”意象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量不出死亡的深度”,死亡是深不可测的,令人恐怖的。
所以诗人要人们“告别绝望”,认为“哭是一种幸福”,要对生命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信心。
从这首诗中,足可见梦与顾城的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顾城现存的一千多首诗来看,多半以各种形式的梦作为情感抒发的载体:或者是货真价实的梦,或者是一丝梦痕的灵感,或者是对睡梦的回忆与加工。
总之,梦语,梦象,梦呓,梦痕,其诗无论从主题、题材还有表现形式上都或多或少与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合。
文革的灰色记忆给了顾城纯净的心灵以无尽的创伤。
所以,在他的诗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绝、彷徨、控诉甚至是逃避寻觅都似乎在他如梦的笔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不清梦境现实的诗歌
分不清梦境现实的诗歌在那恍惚的边缘。
梦境与现实开始纠缠。
我看见月光下的花朵。
在梦中绚烂却在醒来时仿佛还在眼前。
那是一个奇异的世界。
梦里我飞翔在云间。
风在耳边呼啸星辰触手可及。
可睁开眼阳光照在脸上的温度。
竟似带着梦中的余寒。
有时候我走在熟悉的小径。
周围的景色却透着陌生的朦胧。
是现实被梦境染了色。
还是梦境闯进了现实的天空。
我记得梦中的笑声。
那么真切如同银铃。
可当我在现实中寻找那声音的来源。
只有寂静仿佛在悄悄嘲讽。
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每一个瞬间都可能是虚幻的陷阱。
每一次醒来都怀疑是否真的醒。
梦境像一场无拘无束的电影。
情节由潜意识肆意编写。
而现实是那刻板的剧本。
却偶尔被梦境的笔触涂改。
我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像迷失在迷宫的小孩。
每一个拐角都可能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是梦是真谁能说得明白。
解析:这首诗呢,就是把那种梦境和现实混淆的感觉写得很生动。
就像咱们有时候做梦,梦到一些超级酷的事儿,像在云里飞啊之类的,醒了之后还觉得好像刚刚真的发生过一样。
诗里说在熟悉的小径上感觉陌生,这就是梦境和现实搅和在一起的效果啦。
还有那些在梦中听到的声音,在现实中找不到来源,就特别像咱们的经历。
把梦境比作无拘无束的电影,潜意识当编剧,多有趣啊,而现实像刻板的剧本,偶尔还被梦境涂改,就好像有时候我们会把梦里的想法带到现实的行为里。
整首诗就像是一个人在那纠结,到底啥是梦啥是真,就像个在迷宫里找不到路的小孩,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分不清的迷茫。
顾城关于梦想的诗歌
顾城梦想的诗歌
顾城关于梦想的诗歌
导语: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们从不怀疑,因为梦想只要经过奋斗,就可能变成现实.哪怕没有成功,我们也不后悔,因为我们至少奋斗、努力过.一起来读一下《种子的梦想》。
《种子的梦想》
顾城
种子在冻土里梦想春天。
它梦见——
龙钟的冬神下葬了,
彩色的地平线上走来了少年;
它梦见——
自己颤动地舒展着腰身,
长睫旁闪耀着露滴的银钻;
它梦见——
伴娘蝴蝶轻轻吻它,
蚕姐姐张开了新房的金幔;
它梦见——
无数儿女睁开了稚气的`眼睛,
就像月亮身边的万千星点……
种子呵,在冻土里梦想春天,
它的头顶覆盖着一块巨大的石板。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顾城诗歌赏析导语:顾城,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顾城诗歌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顾城诗歌赏析远和近顾城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1980年6月远和近赏析(注:这是顾城写于1980年6月的一首小诗。
顾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出现的一个著名诗歌流派——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类诗歌,从形式上看追求整体象征,其意象多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从内容上看追求自我价值,常有对历史、传统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
整体上朦胧诗正因为其意象本身的不透明性及组合时的片段性,而产生众多空白点和不确定性,也给读者预留了众多的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让人常读常新。
它以平凡简单的意象,朴实平易的语言,简短的诗行结构,给读者展现出最大的想象空间,赋予诗歌以无限的张力。
)对顾城的这首《远和近》的解读历来存在普遍争议,很多人直喊读不懂,而那些略微捋出些头绪人又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诸如单纯从爱情、哲学、历史反思的角度去解读,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我看来,这确实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却又不单单是写爱情的,更蕴含了诗人强烈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下面就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此诗:一、单纯而复杂的特殊感情:从诗行建构来看,顾城这首《远和近》,仅两节6行24个字,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你”字却独占一行,这不得不引起人的注意,从而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我觉得”也独占一行,在形式上与第一行“你”呈现一种呼应,同时暗示了“我”的一切内心活动和感觉都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从你的动作和飘忽的眼神中读出了“你”的内心。
上节主要客观描述“你”的举动,展示的是“你”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世界;下节主要描述“我”对“你”的举动的内心感受,是完全自主的、“我”的世界,也可以说是“我”对“你”的世界的一种主观介入。
而诗的基本功能是“主情”、“言志”,因而很明显,下节才是诗歌的重点。
顾城的诗歌《生命幻想曲》
顾城的诗歌《生命幻想曲》(2)顾城的诗歌《生命幻想曲》在第一部分,“我”为现实境遇所驱迫,也为生存的真理所吸引,开始了他在宇宙中的航行。
唯其尘世现实背弃人道,美好的生存愿望才成为“幻影和梦”。
“幻影和梦”隐去了诗人的不愿道及的狰狞而丑恶的现实社会。
一旦归化于宇宙(纵身大化),人的自由本质就凸现出来了。
“我”一无羁绊地“在蓝天中荡漾”,任“陽光的瀑布”洗黑自己的皮肤。
“太陽”是生命的创造者,但生命又可以把它视为仆役:“太陽是我的纤夫”。
这出奇制胜的想像,不也从另一角度印证并强调了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自由本质和存在价值只能在浩渺的宇宙背景中显现,当人在狭隘的现实关系中被抹杀,这样的对比又是可悲叹的。
“我”在宁静而广袤的天宇中似乎很自由:“没有目的,在蓝天中荡漾。
”但“没有目的”也是被遗弃被流放的结果,它透露了一个社会弃儿的无所为依的凄凉感。
这种凄凉感在他不由自主地从清晨到黄昏,从黑夜又到黎明地上下左右历之遍以后,就益发的强烈了——我到哪里去呵宇宙是这样的无边并且在凄凉中还掺进了恐惧:“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碰击着/轰隆隆——雷鸣电闪”,——到处都存在对幼弱生命的威慑力量啊。
联系作者当时的遭遇,这弱小无助者的无可奈何的哀叹实在是悄焉动人的。
作者没有直接批评、忿然抨击某种社会政治,他只忠实于自我感受,一己要求地到一个幻想世界中去倾诉生存的渴望。
这样的婉曲抗议,似乎更为发人深思。
联系诗的题目看,幻想是生命的权利,也是能力,但生命的起码要求都只能是幻想,那么人类有时候面临的又是怎样的悲剧情境呢?倔强的生命意志不会自行枯萎,幻想终归要找到一种寄托方式。
在诗的第一部分里,“我”陷入了生的迷惘,灵魂孤独地漂泊,找不到归趋之所。
而在第二部分里,“我”则已经在一个永恒的世界里找到了对象化的方式,这个世界就是艺术。
也许现实世界太难于改变了,因为生命是一个有限的长度,不足以同历史承传和人性原在的恶合成的既存关系抗衡,所以不如致力于营造一个高于现实的理想境界,它是用人心中的美构筑而成的,它不会坍塌,它永世长存。
顾城创作特点
顾城创作特点顾城创作特点导语:在充满观念困扰和功利张望的当代中国大陆诗坛,顾城诗歌之“精神自传”性的、如“水晶”般纯粹与透明的存在,标示着别具意义的精神鉴照与美学价值,轻松自如地创造出了一个独属顾城所有的诗的世界。
下面小编整理相关内容资料。
【分阶段创作特点】童话阶段1969年至1982年是其创作的前期,整体风格明丽纯净,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创作高峰——1970年到1972年以及1977年到1982年。
顾城在这个时期写出了许多天才之作,他专注于自然界那些美好、纯净而明媚的事物,辅以丰富奇崛的想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神往、不可思议的艺术空间,也为自己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童话世界。
他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此时的创作不是依靠社会经验,而是依仗其对万物的敏感和与生俱来的才华,当然,他也在用心思考和探索,诗中也流露出轻微的虚无和颓废的情绪。
顾城早期的童话诗语言简洁,具有孩童语言的特征,空灵纯净,句式通常很短,意境十分优美,精细的艺术感觉将一切声色光味都混合成一个奇妙的世界。
孩子可以说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意象,顾城的诗歌中的.孩子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所指。
这样的诗歌意象的营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同为艺术门类中的不同样式,表演艺术中的意象营造有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顾城在诗歌的内容上,写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等童话元素;在技法上多采用拟人态;在写作视角上是童年视角;而在在艺术风格上单纯明丽出自一颗童心。
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
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
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
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
顾城的诗歌一般句式十分简短,语言不生僻,一般都是司空见惯的词语,文字纯净简单。
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诗人构建了一个清新流丽的童话世界,用诗人独有的想象力,打破了现实世界给他的束缚,实现了在心灵上的自由。
在《北方的孤独者》和《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顾城不仅在艺术世界中参悟婚姻和爱情的真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倾其一生去追求,甚至为了心中的真爱不惜与世俗为敌,向道德开战。
顾城现代诗歌优秀作品
顾城现代诗歌优秀作品顾城现代诗歌优秀作品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顾城现代诗歌优秀作品,希望大家喜欢。
我唱自己的歌我唱自己的歌在布满车前草的道路上在灌木的集市上在雪松和白桦树的舞会上在那山野的原始欢乐上我唱自己的歌我唱自己的歌在热电厂恐怖的烟云中在变速箱复杂的组织中在砂轮的亲吻中在那社会文明的运行中我唱自己的歌我唱自己的`歌即不陌生又不熟练我是练习曲的孩子愿意加入所有歌队为了不让规范的人们知道我唱自己的歌我唱呵,唱自己的歌直到世界恢复了史前的寂寞细长的月亮从海边向我走来轻轻地问:为什么?你唱自己的歌土地是弯曲的土地是弯曲的我看不见你我只能远远看见你心上的蓝天蓝吗?真蓝那蓝色就是语言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微笑却凝固在嘴边还是给我一朵云吧擦去晴朗的时间我的眼泪需要泪水我的太阳需要安眠不是再见我们告别了两年告别的结果总是再见今夜,你真是要走了真的走了,不是再见还需要什么?手凉凉的,没有手绢是信么?信?在那个纸叠的世界里有一座我们的花园我们曾在花园里游玩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巨大的火星还在缓缓旋转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它明亮地微笑着多么温暖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然而,没有,烟在飘散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路还可以看见走吧,越走越远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静静地站着,站着像花朵那样安眠你将在静默中得到太阳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一代人顾城原文及赏析
一代人顾城原文及赏析一代人顾城原文及赏析《一代人》是朦胧派诗人顾城于1979年在北京所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流传较广。
它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经“黑夜”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以下是一代人顾城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一代人顾城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赏析1《一代人》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
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一代人赏析2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在300年前干净利索地挥剑截断了诗和哲学的思维联系。
然而,300 年来,诗人们却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培植出一座座“象征的森林”。
用对应的手段,成功地将诗和哲学统一了起来。
《一代人》似乎就是一个证明,短短两句诗,在黑与光的对立统一中,潇洒地跨越了维柯手制的樊篱,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于世。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此中的两个“黑”无疑是“文眼”,颇值玩味。
我们知道,“黑”其实不是色*彩,所谓的色*彩均是物体对各种光波反射的结果,如果不反射,便成了黑。
当然,没有光的世界只能是一片漆黑。
因此,“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象征。
然而“黑色*的眼睛”却无疑是黑夜的叛逆,它的黑色*是黑夜“给”的,是黑夜阻断光明的结果。
此外眼睛的黑并不象征着背弃光明,反倒是渴求光明的象征。
黑色*既然对光不反射也就具备了对光全盘吸收的特性*,黑色*的眼睛正是这种随时准备吸收光明的“一代人”的眼睛。
换一个角度看,黑色*的眼睛也凝聚着批判精神,它以黑对黑,对黑夜的庞大淫*威报以深沉的否定。
相对色*彩缤纷的光明世界来说,黑色*是一个终极,它与光明构成了对立。
精神分析英儿 顾城
“童话诗人”顾城 • 关键词 • 天才、孤岛、杀妻、自杀 • “巨婴”和“大男子主义”结合体
一、文学的本质与特点:被压抑欲望的满 足和无同道 和艺术家的白日梦
三、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分享作家的幻 想和揭示“俄狄浦斯情节”
感 谢观
看
• 与英儿倾心相恋而英儿又不辞而别,这是最让顾城痛心疾首的。 使他最为难过和心碎的,不只是英儿再爱不爱他和再在乎不在乎 他,而还在于他所心爱的女孩要被别人染指、要被“世界拿走”, 这正如他在“给晓南的信”中所说的,想到被爱的“女孩被碰了, 我的心就会发抖”。这种连带着人生理想的爱的丧失,迫使顾城 由人及“我”地深刻反思自己存在的意义。因此,他虽对出走的 英儿不无怨恨,但更怨恨那个教坏了女孩、“拿走”了“英儿” 的污浊的社会环境;他自怨自己人生和情爱理想的失常和超常, 但更谴责那个规范所有个性和销蚀一切理想的现实尘世。他在自 白中自谴,又在自谴中自省,结果是更坚定了自己的不苟且、不 妥协的信念,死亡成为他继续前进的另一方式,《英儿》便是他 在这个人生转折点上留下来的一个路标。
顾城17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 1987年开始游历欧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隐居 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 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 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
《英儿》
顾城与妻子谢烨合作的小说 《英儿》是一部真切的情爱忏 悔录,书中主人翁与作品同名。 全书以女主人公英儿和顾城的 相恋为缘,出走为因,迭展开, 淋漓尽致,表现了一个现代离 世者的极端心理和异常恋。
精神分析——顾城《英儿》
顾城(1956—1993),男,原籍上海,1956年9 月24日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 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 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赏析
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赏析“我希望,我是一个睡在梦里的孩子我希望,我是一个自由飞翔的孩子我希望,我是一个童话里的孩子”——顾城,一个任性的孩子,一个在“文革”时期任性执笔的孩子。
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与北岛的冷静理性、深刻独特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
这个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的天才人物, 以他那不泯的童心, 既爱幻想而又敏感忧思的气质, 用心灵和诗情建造了一座与尘俗对抗, 充满温情、纯洁的童话世界。
当他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写自己的诗时,他写的东西,就和他的心灵一样,是纯洁的,就像草叶上晶莹的露珠,稚嫩、动人。
“没有实现自己的梦却要将梦的蓝图焚烧的不留痕迹前进不了却又折了后路”而这样与众不同的个性,使得他的诗歌自然天成,不加刻意雕琢,却又别有一番。
正是这种特点使得他在新诗史上大放异彩。
他的诗包含着华美丰富的意象、奇特丰富的想象和“理想主义”色彩——他希望的纯美的童话世界和自然纯粹的世界。
他诗的澄澈、精致和透明的, 不是童蒙的咿呀, 而是智者的吟哦。
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如铅的沉重。
正因为顾城太偏执于没有污秽的内心世界和纤尘不染的诗歌梦境, 这样的任性必然使他或迟或早地迎头撞上并不完美的世界那无情的墙壁, 甚至刀锋。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任性的孩子我们都有那笨拙的自由不流泪的眼睛”写这首诗时,顾城已经26岁了。
一个完全的成年人在诗中毫不掩饰地说出自己的梦想,自己是个孩子的心理。
顾城在这里描绘了他的梦想:“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在他的世界里,一切丰富多彩,简单而又美好:“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像水彩蜡笔那样美丽”,“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
他渴望这样的生活,他喜欢自然的拥抱。
正如他所说,他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的理想多么单纯,只是希望回到大自然中,静静的活着,养几只鸡,布置一所房子,生活在在威克岛旖旎的风光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城 的诗 歌和人 生 都像 自然 一样 , 纯粹 朴 实 、 无 雕无 琢 、 至诚 无 华 。他 的人 生 大 半 是 在 自己建 构 的
成 年后 的顾 城 始终 生 活在梦境 与现实 的矛 盾之 中 。作 为 父亲 , 他 内心深 爱 着 自己 的孩子 , 可潜 意识
白 日梦里度过 的, 只有小部 分处于现 实 的生 活 中。 顾城的诗歌创作 , 时时徘徊在梦境与现实的边缘 , 游 走在两者的夹缝中。如何面对现实的种种?如何守 住 心灵 的天 国? 诗 人 最 终 于 挣 扎 中 实 现 了二 者 的
的爱情 。诗中顾城对“ 她” 的要求是近乎偏执 、 严苛
的 ,希望 “ 她” 始终 单纯 、 洁净 、 如 一 。他对 这样 的女
性似乎带有一种独特 占有 的依恋 , 却又更像 是 , 但更多是受诗人 自己特殊生活经历的影响。在顾城 的童年经验中, 母 亲是一个缺席的角色。正是 由于
1 5
诗 人 敏感脆 弱 的心 灵企 求 这 种 力 量 的保 护 , 为 了得
到这种母爱 , 他情愿永远做一个孩子 。婚后 , 他对妻 子的态度便一如孩子依恋母亲一般。即使他早已成 年、 甚 至 已为人 父 , 顾 城依 然对 成人 的现 实世界 充满
了失望 与不 满 , 他 的“ 自我 ” 不 能 够协 调 现 实存 在 与
内心童话的矛盾冲突, 而他 的“ 本我 ” 则使他始终滞 留在孩子的世界里不肯出来 。 二、 梦境 边 缘的歌 咏—— 潜 意识 的表 达
画下 早晨 / 画下 露 水/ 所 能看 见 的微 笑/ 画 下 所 有 最 年轻 的/ 没有 痛苦 的爱情/ 画下 想象 中/ 我 的爱 人/ 她 没 有见 过 阴云/ 她 的眼 睛是 晴空 的颜 色/ 她永 远 看着
1 9 2 3 年弗洛伊德在《 自我与本我》 一书中, 曾经 详 尽 阐述 了精 神 结构 理 论 , 认 为人 格 的构 成 包 括 本
统一。
一
里他对妻子独断的 占有欲 , 使他排斥 自己幼小的儿 子; 他想要营造一片纯美 的童话天国, 然而现实生活
的种 种挫 折 又使他 无 可奈何 。 顾 城对 现 实 生 活 的种 种 质 疑 、 矛盾 与 他 内心 渴
、
现 实的 冲击—— 内在 人格 的 冲突
望营造童话天国的心理 , 使他陷入了困惑和挣扎中, 他试 图探索 出一 条 出路 , 然 而 最终却 是徒 劳 , 他还 是 陷入 了悖论之中。 在诗歌《 我是一个任性 的孩子》 中, 诗人说 “ 想
劫的动乱现实 , 尤其表现 了动乱 中人们紧张的精神 状 态 和心理 。在 这 里 , 客 观 真实 与 心 理 真 实达 到 了 高度统一 , 错觉 幻象 与现实 景象也进 行 了有机 的
整合。 三、 理 想天 国的 归宿—— 生命 价值 的终 极追 求 顾 城为 童 话 而 生 , 最 终 也 幻 灭 于 童 话 的覆 灭 。
观冷凝 的现 实清流 , 这无一 不是 对诗 人赤诚人格 的袒露 与书写。 关键词 : 顾城 ; 三重人格结构 ; 梦境 ; 生命价值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4 ) l 0 —0 0 l 5 —o 2
是 一种 和早 晨 一样 美 好 纯 净 、 像 微 笑 一样 幸 福 甜 美
则。 ” 在此人格结 构 中, 自我处于本我 和超我之 间 , 协 调二 者 的矛盾 , 是 一个 调停 的层 面 , 它或 者 压抑 来 自本我 的冲动 , 或者通过防御机制使之舒缓或变化 , 譬如移位 、 升华等。顾城曾说 : “ 我觉得艺术精神是 另 外 的一个 世 界 , 这个世 界 是我 想要 的 , 而现 实世 界
梦境 与现 实的流转
精 神 分 析 学说 视 角下 的顾 城诗 歌 创 作
赵 子 慧
( 东北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要 : 被 称为“ 童话诗人 ” 的顾城 , 其生活始终游 离于现 实的边缘。他的诗歌 , 弥漫着梦境一样 若隐若现 的云 雾, 激 荡着客
2 0 1 4年第 1 0期 第3 O卷 ( 总3 7 0期)
吉林省教育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I NS TI TUTE OF J I L ̄ N P ROVI NCE
No . 1 0, 2 01 4
VO L 3 0 To r a l No . 3 7 0
母 爱 的缺 乏 , 使 顾 城 眼 中 的 女 性 具 有 了一 种 神 性 。
不是我想要的, 我把它们分裂开来了。 ” 这段话很好 地 反 映 了这种 矛盾 的转 移 和升华 。
收稿 日期 : 2 O l 4 —0 5 —1 9 作者简介 : 赵子慧 ( 1 9 8 9 一), 女, 河南 安阳人 ,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硕士在读 , 研究方 向: 学科教学。
的特 征 。它 一方 面约 束 自我 以控 制本 我 的非理 性 冲 动, 另 一 方 面 又 比 自我 更 进 一 步 , 遵 循 理 想 的 原
我/ 永远 , 看着/ 绝不会 忽然掉过头去” 。他希 望 自
己的爱 人 能永远 拥 有 远 离 阴 云 的 心境 、 色如 晴空 的
眸子 , 对 自己永 远 是 始 终 如一 的感 情 。诗人 憧 憬 的
我、 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 这对应他早年所提 出的潜 意识 、 前意识和意识 的精神结构说。他认 为 , “ 本我 是原 始 的 、 生 来 就有 的潜 意识 的部 分 , 遵循顺 应 本 能
冲动 的愉 快原 则 。 自我代 表 着 理 智 , 以 现 实 的 原则 控制 本 我 的活动 。超 我 是 理论 化 的 自我 , 带 有 理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