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共114页文档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课件
本义是“帽子”。 “弁”作为帽子,戴在头部,在人体的开端,因
此弁言指写在前面的话。
2、有助於以簡馭繁地掌握詞義
引领北望(《左传·昭公七年》)脖子 → 若挈裘领(《荀子·劝学》)衣领 → 令赠 足下锦裘一领(曹操《与太尉杨彪书》)量 词 → 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汉 书·魏相传》)率领
大型、綜合性辭書
1、《辭源》 2、《辭海》 3、《漢語大字典》 4、《漢語大詞典》
其他專業性辭書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的作者為東漢 的許慎。此書是中國文字學的 奠基之作,是我國第一部系統 完備的字典。收字9353個。我 們分析字形結構或詞的本義時 一般都參考此書。
清代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桂馥:《說文解字義疏》 王筠:《說文句讀》
➢ 分析會意字的表述,通常按照《說文》的術語稱爲:從某, 從某。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字通常由兩個部分構成: ——形符(或意符),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 ——聲符,表示該字的讀音。
《說文》的術語:從某,某聲。
“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注這種訓釋方式,是具有共同形體符 號的字,讀音和意義就有某種聯繫,其 詞義就可以互相為訓,考和老就具有這 樣的互訓關係。
1、《艺文类聚》 2、《太平御览》 3、《佩文韵府》 4、《古今图书集成》 5、《册府元龟》 6、《渊鉴类函》 7、《太平广记》
(六)政书: 1、《通典》2、《续通典》3、《文献通考》4、《续文献通考》
(七)丛书: 1、《十三经注疏》 2、《小学汇函》 3、《全唐文》 4、《全宋词》 5、《小说六十四种》 6、《古今小说》 7、《六十种曲》
古代汉语:通论1
怎样查字典、辞典
一、正名:字典、词典、辞典、辞书
二、常见的字典、辞典
1、字典(查检字的形、音、义)
(1)《说文解字》(2)《康熙字典》(3)《中华大字典》(4)《新华字典》(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6)《汉语大字典》
☆(7)《王力古汉语字典》
2、辞典(查检词语和典故)
☆(1)《辞源》(2)《辞海》
(3)《汉语大词典》
附1:《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特殊词语)附2:《孰煌变文字义通释》(唐五代口语词)3、文言虚词著作(查检虚词)
(1)《经传释词》(2)《词诠》☆(3)《古汉语虚词词典》
4、有关人名、地名的专用词典
(1)《中国人名大辞典》
(2)《中国地名大辞典》
5、集释方面的书
(1)《经籍籑诂》
(2)《故训汇纂》
三、查辞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经常使用(2)查什么?
(3)检字法问题
四、古代两种注音方法简介
(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
古代汉语·通论
1.联绵词(2).书写形式—因声见义
wēi yí
逶迤
道路弯 曲而长
委迤 委它 委随 逶随 逶迂 倭他 遗蛇
委蛇 委侈 委移 逶侇 逶虵 威陀 郁夷
蜲蛇 委陀 逶移 逶蛇 倭夷 威夷 袆它
委佗 委维 逶夷 逶迆 倭迟 威迟 归邪
2.叠音词(1).类别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表示 形容词 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事物的
《活板》
2.联合复音词(1).同义词的组合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谏太宗十思疏》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说文解字·序》
(2).同义词的分析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 缺少衣食钱财。
法
所指范围大, 侧重于法令、制度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吕氏春秋·察今》
律
所指范围小, 侧重于具体规则、条文
吕刑靡敝,秦法酷
烈,而萧何造律。
扬雄《解嘲》
六、感情色彩不同 1. 征、伐、侵……
征 褒义词。公开的。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上攻下,有道攻无道。
《左传·僖公四年》
伐 中性词。公开的。 蔡溃,遂伐楚。
正式的,有钟鼓之师侵蔡。
不宣而战,无钟鼓。
(同上)
袭 贬义词。更秘密的。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攻 中性词。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军事进攻的总称
《战国策·赵策》
2. 杀、戮……
杀 中性词。
戮 一般的杀死
广起,夺而杀尉。
《史记·陈涉世家》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代汉语·通论3
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
军队。五人为伍, 二十五人为行。
仓廪实而知礼节。《论积贮疏》 仓库。谷仓为仓,
米仓为廪。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客人。贵客为宾, 一般客人为客。 《醉翁亭记》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 亲戚关系。 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女方父亲叫婚, 男方父亲叫姻。 《战国策· 魏策》
3.偏义复音词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 非 攻》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史记· 项羽本纪》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史记· 刺客列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同上)
《活板》
2.联合复音词(1).同义词的组合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 魏策》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谏太宗十思疏》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说文解字· 序》
(2).同义词的分析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 缺少衣食钱财。 贫,形容词,表状态; 能自存。《战国策· 齐策》 乏,动词,指所缺。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 计,算细账; 会,算总账。 于薛者乎? (同上)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恐,外向的,感到担心; 惧,内向的,因担心而不安。 (同上)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 商人。行商坐贾。 《论贵粟疏》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道。南北曰阡, 《桃花源记》 东西曰陌。
古代汉语· 通论
第二节 同义词辨析
一、范围不同 1. 妇、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
女性
《诗经· 关雎》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妇:
古代汉语·通论1
隶书—秦隶与汉隶
秦 隶 云 梦 秦 简
汉 隶 居 延 汉 简
——
——
隶变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一——形体变化
隶变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二——混同或变异
草书—说明
东汉时期,隶书既成为正规文字,日 常书写的草率隶书成为新的手写体,由此 产生了草书和行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 种。
草书—章草
钟、鼎
金文—拓片
盂 鼎
散 氏 盘
金文—特点 1.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 (1)肥笔线条化: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 块为线条所代替。
(2)弧线平直化: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直, 不相连的线条被连成一笔的现象。文字的 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书写更加方便。
(3)形象描写图像化
符号化
(4)图画式组合的割裂
草书—今草
王 羲 之
于右任
草书—狂草
张旭
草书—行草
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楷书—说明 汉魏之际,书法家钟繇把行草笔法融 入隶书中,创造了楷书,也叫真书、正书, 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所以也称楷 书为今隶。 “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这说明 楷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
楷书
性质: 造字方法
孤立地分析 每一个汉字 而得出的四 种结构类型
指事 会意
四体
六 书
带表音 成分
形声
转注
从历史的角 度揭示出汉 二用 假借(戴震、段玉裁、 字孳衍发展 的方式 桂馥、王筠)
用字方法
六书的局限
1.六书以小篆形体为分析对象,它既不能解 释全部古文字,也不能解释全部今文字。 象形、指事只能用来解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 今文字不再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了。 2.六书定义过于简略,界说不够严密。 (1)转注界定不明,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 (2)指事字的定义与象形、会意界限不清。
古代汉语(一)通论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
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整理
7.節約(動作)。《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
詞義演變分析
信:《說文》:誠也。
1.言語真實。《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2.對人真誠,有信用。《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
不信乎?”
3.相信。《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謂子産不仁,吾 不信也。”
4.的確,確實。《韓非子·難一》:“舜其信仁乎?” 5.凴證。《史記·外戚世家》:“用為符信,上書自陳。” 6.信使。杜甫《寄高適》:“書成無信將。” 7.音訊。杜甫《得弟消息》:“近有平隂信,遙憐舎弟
1.木節(樹木)。《后漢書·虞詡傳》:“不遇槃根錯 節,何以別利器乎?”
2.關節(動物)。《莊子·養生主》:“彼節着有間, 而刀刃這無厚。”
3.節氣(時日)。《史記·太史公自序》:“四時八位 十二度二十四節。”
4.節奏(音樂)。陸機《擬古詩》:“長歌赴促節。” 5.節操(道德)。文天祥《正氣歌》:“時窮節乃現。” 6.法度、禮節(社會)。《禮記·曲禮》:“禮不逾
6.需要。白居易《紅綫毯》:“地不知寒人要 煖。”
“要”的引申方式
要:1.人腰(人體中間部分)→2.中間 (中間)→3.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 →4.要挾(迫使他人改變意向,滿足自 己某種慾望)→5.求得(請求他人滿足 自己的慾望)→6.需要(期待某種慾望 得到滿足)
“節”的詞義及其引申方式
節:《說文》:“節,竹約也。”
《詩經》的韻部
四.分部的結果:清人及后來的學者通過對古韻 的歸納及和《廣韻》的比較,顧炎武分古韻10 部,段玉裁分17部,江有誥分21部,黃侃分28 部。王力分為30部。現在學術界一般用王力的 分部。
五.歸部不統一的原因:由于各人掌握的材料不 同,或者對同樣的材料看法不同引起的。主要 有下麵五個方麵的原因。
古代汉语:通论12
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词组、句子乃至一段文章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词句重复,使语言精练。
古汉语的代词主要分为人称代词、指事代词、疑问代词三类,这与现代汉语基本一样,只是书写形式不同罢了。
另外,古代汉语还有两类特殊的代词:无定代词、特别的指事代词。
一、代词总表(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予(余)、朕(我、我们)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你、你们)第三人称:之、其、彼(他、他们)已称:自、己、身(自己)(二)指示代词近指:此、是、兹、斯、之、其、然、尔(这、这个、这里)远指:彼、其、夫(那、那个、那里)虚指:某(某人、某事)旁指:他、它、佗(别的、旁的)逐指:每、各(每、各)(三)疑问代词(见“疑问句”)(四)无定代词:莫、或(五)特别的指示代词:者、所二、关于人称、指示代词的几个要注意的问题(一)第一人称代词“吾、我”等的区别我、予(余):主语宾语定语吾:主语×定语(二)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主语宾语定语而、乃:一般不用×定语(三)“之”、“其”的用法之1、第三人称代词(只作宾语)①爱公叔段,欲立之。
[ ] ——∽∽注:“之”有时表第一人称(我)“之”有时表第二人称(您)①(赵盾)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左传晋灵公不君)(前“之”指“您”,后指“我”)2、指示代词(近指:这、这个)之二虫又何知?()=========== ———另外:“之”还作助词:①羔羊之皮②其是之谓乎③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之”还作动词:①自楚之滕其1、第三人称代词(只作定语,小主语)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 △———注:“其”有时表第一人称(我)“其”有时表第二人称(您)①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孟子滕上)<>②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战·触)——∽∽∽∽(①中“其”指“我”,②中“其”指“您”)2、指示代词(远指:那、那个)①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王力 古代汉语 2-4 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连词介词一、连词(1)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生庄公及公叔段。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与(一)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二)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
”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1)换位法。
吾与女弗如也。
汉王与义帝发丧。
(2)插入法。
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
蜩与学鸠笑之。
(3)看“与”前后的词是否属于同一词类,以及能否省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区别“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
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连词“以”则不需要宾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侣鱼虾而友麋鹿。
(二)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 第五章 古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第五章古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种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为:〔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宾语前置、谓语后置等。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一、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应放在谓语之前,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恶、奚、安、焉”等,可用于问人、问事、问地点。
先秦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寡人将谁朝而可?(《战国策·燕策》)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盗者孰谓?谓阳虎也。
(《公羊传·定公元年》)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战国策·齐策》曰:“奚冠?”曰:“冠素。
”(《孟子·滕文公上》)天下父母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如果动词前有能愿动词,疑问代词也应放在能愿动词之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的时候,也应放在介词之前。
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秦策》)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格式,一直为后来写古文的人沿用。
古汉通论
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以及本义的探求✓ 词的本义,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这种本来意义,是指上古文献材料能够证明的意义。
✓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笔记不完整)Eg :兵(兵器是本义)✓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
《荀子·议兵》 (指兵器) ✓ 左右欲兵.之。
《史记·伯夷列传》 (指用兵器杀人) ✓ 进兵.而攻周。
《战国策·西周策》 (指军队) ✓ 兵.者,国之大事。
(指战争) ✓ 夫兵.犹火也,夫戢,将自焚。
(指军事、军政)探求词的本义,有两种方法:一是借助词的书写形式,即分析字形。
“向”本义:朝北的窗户 “诛”本义:责备,谴责。
“理”本义:从玉(制玉),后引申为治理,整治。
“道”本义:路,后引申为道理等。
二是要考察文献语言用例二、词的引申义及引申义的分析所谓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朝:✓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早上 ✓ 盛服将朝.。
上朝,朝见 ✓ 使妇人载以过朝.。
朝廷,朝堂 ✓ 汉朝.陵墓对南山。
朝代 引申义与词义更替不同词义引申是指某词产生了新的意义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新旧意义层层累积,造成一词多义,形成一个词义系统。
词义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有: 1、 相似斗,本指酒斗,因形状相似,引申为星斗。
关,本指门闩,后引申为关卡。
奋,本指鸟奋飞,后指马,牛奋蹄。
2、 相关齿,本指门牙,后表示年龄。
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
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
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员。
3、 相同危,本指高,后指危险。
发,射,引申为发出,出发,再引申为发放、发送。
管,本义是圆形的竹管,引申为管乐。
词义引申的方式:(1)连锁式引申:由本义引申出第一引申义,再由第一引申义引申出第二引申义,这样传递下去。
要:✓ 昔楚霸王好细要.。
人的中间(腰部) ✓ 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古代汉语下通论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定义:“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分句与分句以及句子与句子,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词类。
(二)语法特点:连词只有连接作用,没有修饰作用,这是连词的语法特点,是它和副词不同的地方。
也是它和介词不同的地方(介词和它的宾语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对动词起修饰作用。
)(三)所表语法关系1.表联合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而、以、且、与、及、暨”翻译“和、又”,“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韩愈《原毁》)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孟子·滕文公)2)表示递进关系:“而、以、且、矧、犹…况,非但(非独、非徒)…而(又)”。
在程度上更进一步,翻译为“而且、况且”、“尚且…何况”,“不但这样……而且……”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首。
(冯婉贞)王不行,亦赵弱且怯。
(史·廉·蔺列传)困兽犹斗,况国相乎?(左·宣12)3)表选择:若、如、将、且;翻译为:或者,还是。
民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免之。
(汉书·惠帝纪)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与?(论语·先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国策·齐)单于曰;此天子诏语邪?将从使者所求邪?(汉书·匈奴传)官之命,宜以材邪?抑以姓耶?(柳宗元《非国语·命官》)4)表示承接关系:而、以、则;翻译为:就、才、便。
拔剑切而啖之。
(史·项羽本纪)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论语·公治长)诸儿见家人泣,则随泣。
(归有光《先妣事略》)2.表偏正关系(所连接的两个事物,有偏和正、主和从的关系,地位不平等)1)表让步关系:即、虽、纵;翻译为“即使”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史·李斯列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项羽本纪)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古汉语第一册通论
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董腫講紙尾……
部首和筆畫
《說文解字》創部首檢字法,有540部首。後來
《康熙字典》合併214部。
編碼
四角號碼行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說文解字
訓經南許 詁無召慎 學雙陵( 家許(約 。叔今公 重河元 」南 ,省 著郾 名城年 的)) 經人, 學,東 家「漢 和五汝 58-147
《古文字類編》
高明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精裝一冊。 方便初學的古文字工具書,全書分古文字、合體文 字和徽號文字三編。 第一編收單字3056個,各字頭下分作四欄列:1.商 周甲骨文,2.商周金文,3.春秋戰國石刻、竹簡、 載書、符節、璽印、陶器及泉貨等文字,4.秦篆,注 明出處和時代。 收字精審,僅收已識、初學必須掌握的字,不收待 問、異體字。時代明確,每字可看清前後演變的軌 跡。 按自創古文字部首順序編錄,無部首表。
《漢語大詞典》
沒
漫不經心地
《經籍籑詁》
[清]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芸台、雷 塘菴主,儀征(今屬江蘇)人。組織數十位學者 合作編撰的《經籍籑詁》是匯集唐代及更早的古 書注解的字典,按平水韻分106卷。 專訓字義,不解字形,不注字音。各字下分別古 文異體,分義項羅列舊注或字書、詞書中的解釋。 義項按本義或聲訓、引申義、假借義排列,又以 經、史、子、集為序,均注明出處。各書重見或 相似者不避。兩漢碑碣及古人姓字,均列在最後。 《補遺》均低一格列於本字條下。 “本書採輯,雜出衆手,傳寫亦已數 過,訛舛之處,或亦不免。”(阮元 《經籍籑詁凡例》)
《辭海》(1979版)
《辭海》“芋”、“芴”字條
《漢語大字典》 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
卷,1990年出齊8卷。 新定200部首。楷書字頭54678,注重形、音、義、 證及其源流演變。 楷書字頭下收有代表性的甲、金、篆、隸等形體。 字下用“三段標音”(今音、中古反切和聲韵調、 上古韵部)。 常用字、常用義外,還考釋僻字、僻義及複音詞的 語素。多義字一般依次列本義、引申義、通假義。 數、量、代、副及其它虛詞注出詞性。 義項欠概括。 繁簡混排,釋文和現代例證用簡化字, 古代書證等用繁體字。
《古代汉语》通论(下)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
哉? 《論語·為政》 武丁朝諸侯。//對比:孟子將朝王。
《孟子· 公孫丑》
吾見申叔,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
《左傳· 襄公二十二年》
數詞 活用
4.數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1)數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2)數詞的使動用法 (3)數詞用為名詞(名物化)
《老子》(小國寡民)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 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 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 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 也。 漢· 晁錯《論貴粟疏》
①形容詞出現在名詞之前,但不形成修飾 性偏正關係,則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親賢臣,遠小人……
《出師表》
②形容詞出現在代詞前,活用為動詞。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 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有求於我也。
1.名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2.形容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3.動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4.數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1.名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1)普通名詞的活用 (2)方位名詞的活用 (3)名詞活用的語法條件 (4)名詞作狀語
狀語 練習
活用 練習
①普通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惠子相梁。《莊子· 秋水》 左右欲刃相如。《史記· 廉藺列傳》 ②普通名詞的使動用法: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虛詞
關係詞
語氣詞
關係詞
結構 助詞
介詞
連詞
語氣詞
嘆詞
語氣 助詞
語氣 副詞
判斷詞
句法
詞組 類型
句子 成份
成句 順序
句子 類型
第二節 詞類的活用及其特殊用法
何謂“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各類詞所具有的語 法特點和充當的結構成份是比較固 定的,但是有些詞可以根據一定的 語言習慣靈活運用,使之臨時具備 某類詞的特點和語法功能。此即詞 類活用。 注意區分:詞類活用和詞的兼類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通论 [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第六章古书的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身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一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郭锡良主编]第一章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
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现常用意义为“应当”。
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