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马原大纲知识点总结
一、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1. 辩证法的发展与特点
(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
(2)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2.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性质
(1)辩证法的反映论根据
(2)辩证法的本质和内涵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 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的含义
(2)对立统一规律的普遍性
2.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
(2)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
3. 联系规律
(1)联系规律的含义
(2)联系规律的普遍性
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基础
1. 实践是辩证法的出发点
(1)实践的历史地位
(2)实践的科学地位
2. 矛盾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四、马列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性是无意识的基础
(2)世界的物质性是无穷尽的和不断发展的
2. 历史的发展规律
(1)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无意识的表现
(2)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条件和必然的统一
3. 世界的能动性
(1)世界的能动性是普遍的
(2)世界的能动性的根源
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与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
1. 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和前景
2. 社会主义理论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3. 社会主义理论的活的辩证法主义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进步的基本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意义。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两个理论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和三个思想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②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5.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所研究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根本属性:运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4.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的关系。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着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

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

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课本)知识点

马原(课本)知识点

马原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1)社会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首先是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社会一面是财富积累,另一面是贫困的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其次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思想根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给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们求索时代课题提供基础。

2.如何正确认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两者相连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要正确地理解已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作用。

4.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本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前进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7.规律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的哲学范畴。

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2.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的爆发的社会经济混乱和衰退,其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13.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4.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5.新经济政策是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

辨析题: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正确。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四.在信息社会里,......错误。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起了英国古典这个乃至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一、唯物主义世界观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相互关系2. 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3.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4.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二、历史唯物主义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3.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4.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三、辩证唯物主义1. 对立统一规律2. 质量互变规律3. 异同结合规律4. 运动规律四、哲学方法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 实践决定认识的发展和深化4.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五、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 认识的来源和发展2. 认识的能动性和客观性3.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系4.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六、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2. 意识形态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3. 阶级斗争对意识形态的影响4. 科学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七、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1. 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2.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3.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八、价值和价值规律1. 价值是商品的经济衡量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作用3. 价值规律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九、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1. 劳动价值论是价值规律的理论基础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影响3. 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2.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十一、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作用3.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规律十二、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1. 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 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和透视性以上是马克思主义马原理的知识点总结框架,涵盖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价值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著作,《马原》总结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马原》的知识点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进步的原因与动力;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3.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以及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4.社会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目标;5.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基础和形成,阶级斗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二、经济学基本原理1.价值论:价值的本质、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2.商品经济:商品的属性和交换原则;3.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4.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5.劳动力价值论: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因素和价值实现方式。

三、哲学基本原理2.历史观: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3.唯物辩证法: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4.空间和时间观: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相对性;5.意识形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作用。

四、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和危机;2.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3.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和方向;4.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5.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和途径。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问题;2.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战略任务;3.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和策略;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组织。

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建设1.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2.党和群众关系的原则和方法;3.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民主;4.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工作方法;5.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马原部分知识点整理(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竞争发生两极分化)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主要途径: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罪恶的掠夺史)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并且实现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作为自然经济对立物产生发展起来: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其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决定商品交换比列、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的脑力体力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只有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其对理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和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在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的两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所反映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6、价值规律与价值量:价值的质规定回答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则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怎样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商品的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价值量越小+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7、价值形式发展与货币产生:商品交换一货币为媒介、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者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是一门重要的理论体系,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马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一、唯物论和辩证法1.唯物论基本观点: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2.辩证法基本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具有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普遍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包括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正反面关系、矛盾关系等。

2.事物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是指事物在质和量的相互作用下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稳定向不稳定的过程。

3.质变和量变:质变是指事物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量变是指事物其中一种属性的数量增加或减少。

4.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否定,但同时旧事物的一些优点和成果又被新事物肯定。

三、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

2.基本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3.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原动力。

4.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四、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1.人的认识的特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真理性相统一的过程。

2.认识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的发展具有先验性和后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群众性和个人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

4.革命的认识:革命的认识是指在革命斗争中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要求1.觉悟:觉悟是指对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坚定立场。

2.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追求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的原理知识

马原的原理知识

马原的原理知识
1. 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3. 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4. 事物的永恒发展原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6.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7.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些原理知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和把握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原》必背知识点

《马原》必背知识点
1.马列主义的世界观:马原强调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普遍性
等基本原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原中强调了中国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和
资产阶级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独特性。

4.战略防御:马原认为,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应采取战略防御的方针,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积蓄力量,以待一个有利机会。

5.十大战略原则:马原总结了十大战略原则,包括:以军事原则推动
政治,以军事原则指导外交,以军事原则改造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的精神全心全意拥护党的政策,做到虚心学习实事求是,做到人人都是
军事家,做到以战养战,发展壮大人民战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根据地战争的光辉战例:马原通过总结根据地战争的经验,指出了
根据地战争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根据地战争中保持根据地和军队的生机
与活力。

7.三个阶段的战略:马原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战略,即战略决战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

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8.革命军队建设:马原中提出了革命军队建设的重要思想,重点包括
军队政治工作的领导地位,军事训练的重要性,军队的传统和纪律,党对
军队的绝对领导等。

以上仅是《马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问题的基本原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 物质与意识-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2. 实践与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认识从实践中来,又指导实践。

### 3. 辩证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实现的。

##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 商品与货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等职能。

###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的获取为目的。

-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获取利润。

### 3.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出其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或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剩余价值。

## 三、科学社会主义### 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

-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必然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 2.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3.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 共产主义是消灭阶级差别,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

##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 强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和群众路线。

### 2.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

- 认为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五、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

马原著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等若干基本内容构成的。

其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对世界的研究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其方法论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范畴的研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等。

3.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4.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五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和政治学说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工具。

6.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艺术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六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和艺术观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和艺术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学生要认真学习课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其次,要积极参加讨论,提问和发言,使自己的思想得到锻炼。

再次,要多做笔记,总结,思考,反思。

最后,要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通过深入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学科,研究视角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进行一系列研究,通过对讨论、研究、交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早在上世纪初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方面。

在中国,它也是高中政治课和大学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然而,对于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有很多马原知识点需要记忆和理解,让人感到十分头疼。

本文旨在对马原知识点进行梳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

一、唯物论与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唯心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唯物论指的是物质在社会前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而唯心论则强调精神对物质的支配作用。

在实际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人们的“物质需要”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文学、艺术和理论的创作则受到“精神需要”和“思想需要”的影响。

因此,唯物论和唯心论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被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二、阶级斗争和生产力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

在任何社会当中,都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矛盾,这种矛盾在生产中不断
加深,在斗争中不断升级。

而生产力则是社会发展矛盾的根本动力。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指的是在生产中,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权、分配、交换等方面;而生产方式则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分配方式上的规律和方式。

在生产方式中,人们根据不同的阶级利益和生产关系,形成一定的生产组织和劳动关系。

不同的生产方式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因此生产方式的改变常常引起人们思想和文化的转变。

四、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生产方式交替形成的,每个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矛盾和发展规律。

因此,历史是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变革是从旧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出发,引导人们不断地创新,重构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五、唯生产力论和唯意识形态论
唯生产力论和唯意识形态论是范畴辨证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唯生产力论指的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作用,即社会变革
以生产力为基础。

而唯意识形态论则指的是社会发展中思想文化
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唯意识形态论认为,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社
会变革的关键,但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到了相
当的作用。

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大基础范畴。


质世界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事物;而精神世界则是由人类
的精神活动所构成的复杂状态,包括人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方面。

马克思认为,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基础,人
们的思想和精神活动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展开的。

七、商品与劳动
商品和劳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商品是指
在市场上交换的一种物质形式,而劳动则是生产商品的主要方式。

商品经济的形成是在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
背景下出现的,随着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商品和劳动
的本质和作用也在不断改变。

以上是我对马原知识点的简要梳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
理解这门哲学学科。

当然,马原知识非常广泛,还有很多细节部
分需要学习和掌握。

如果读者想要深入学习,可以找到相关的书
籍或课程,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使自己在这个领域有更
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