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灾异与人事
葛剑雄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
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时下流行的看法都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多的是反映了时人的愿望,是对传统观念一种积极的但也是实用主义的解释。
尽管原始的天人合一观念的确包含了这样的内容,却并不是它的主体。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
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正因为如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
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二十四史”中大多有《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但所记内容无不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日食、太阳黑子、流星、陨石、星宿异位、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有的皇帝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弦更张的政策。
有的虽没有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与天下百姓为难,一切罪责由自己担当。
为了通达上天,感动诸神,往往还要在正常的祭祀典礼以外,按需要举办各类额外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只有这样的机会才能给最高统治者一点警诫。
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花不了多少人力物力,一旦渡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
万一无效,也是天威莫测,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人事。
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无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
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能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
因为对天象的解释在人,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将矛头指向政敌异己,或者趁机按自己的意愿改变政策。
正人君子和书呆往往泥古不化,只知援引古代圣君贤臣的先例,只会侈谈修身进德,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专修人事,灾害不除自灭。
如唐玄宗时发生严重蝗灾,一部分大臣的意见竟然是不应消灭,只能听任蝗虫自生自灭,才符合天意,皇帝只要深刻自省,定能得到上天的宽恕。
幸而唐玄宗听从宰相姚崇的建议,下令灭蝗,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灾情.
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
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农立国的特点,使中国队水旱灾害相当敏感,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
B.将天人合一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的,也
是实用主义的解释,这一解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C.天象和灾异在中国的古代史书里都有所记载,如“二十四史"
中《五行志》、《天文志》、《灾异志》所记内容与朝代兴衰、天下治乱、君主贤愚、大臣忠奸相一致.
D.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得皇帝在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以农立国,大小灾害频繁,需要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
B.天象或灾异显示天意,君主如有失德,或治理不当,或人事有悖于天意,也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C.在专制集权体制下,君主举行的祭祀或祈祷仪式能够给臣民们一些说话的机会,他们平时不敢说的话、不便提的意见也可趁机上达天听。
D.皇帝举办一些活动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会有积极作用,因为人能敬畏天命天意,总会格外小心谨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意决定人事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意思,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
气候,如日食、流星、陨石、地震、山崩、水旱灾害等,都是天意对人的惩戒。
B.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它的积极作用,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政府的举措不会十全十美,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获。
C.“天人合一”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可以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而泥古不化的正人君子和书呆子往往在灾异面前不屑采取具体措施,或者不知如何应对灾情.
D.现在面对异常气候和严重灾情,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
作者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答案】
1.B
2.C
3.A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从原文第三、四两段来看,臣民的意见能上达天听的应该是皇帝举行的其他的一些活动,如征求臣民的意见,下“罪己诏”等,而不是在祭祀等活动中。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从原文第三、四两段来看,臣民的意见能上达天听的应该是皇帝举行的其他的一些活动,如征求臣民的意见,下“罪己诏”等,而不是在祭祀等活动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
及进士第。
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
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
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
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
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
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
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
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
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
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
”乃屯兵青涧城。
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
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
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
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
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节选自《宋史·庞籍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B.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C.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D.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5.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D.文中的“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
例如《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庞籍不畏权贵。
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B.庞籍长于史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治军有方。
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答案】
4.C
5.D
6.A
7.(1)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
(2)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D项,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天子有病的讳称。
《逸周书•五权》:”维王不豫,于五日召周公旦.泛称尊长有疾。
《逸周书•祭公》:”我闻祖不豫有加."不高兴。
《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豫,吾何以助?"《孟子•公孙丑下》:”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不事先预备。
本题结合语境应该是天子有病的讳称.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错误;文章的原句是“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可见,“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
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A项,“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错误;文章的原句是“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
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可见,“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
【参考译文】
庞籍,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
考中进士.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做
宰相的才能。
(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请他人代为转达奏章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备的表现。
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私下觉得很迷惑。
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
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
"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
庞籍说:“宋朝建朝以来,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
”命令有司说:“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
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庞籍也被降为太常博士.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
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夺几乎完尽,庞籍到任后,才稍稍修治好.驻守军队十万人却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
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
(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谷旁边修筑招安砦,多次招募百姓就地耕种,将收获的粮食作为军需之用。
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前来投降,庞籍说:“这其中有诈。
”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又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做太尉。
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
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
"朝廷听从了庞籍的建议。
仁宗身体不适,庞籍曾秘密上疏,请求选择宗室中的贤俊之士为皇太子,言辞十分恳切。
(庞籍)被调往定州,奉诏回到京师,上书朝廷告老还乡,不久以太子太保的职位退休,被封为颍国公。
后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派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追赠司空,加封侍中,谥号“庄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文后各题。
沉醉东风对酒
卢挚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
炼成腹内丹①,泼煞心头火②。
葫芦提③醉中闲过。
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注释:①内丹:宋元之际的道教主张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用“神"去烧炼,使精、气、神凝聚成“内丹”。
这里借指修养性情。
②泼煞:扑灭。
③葫芦提:当时的俗语,指稀里糊涂。
8.与曹操的《短歌行》相比,虽然都有“人生几何"的提问,本曲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这首散曲的最后两句“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对全曲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
8.这首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与曹操积极进取的时不我待、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感不同,表达的是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
接下来的一句就是对这一提问的补充,给人以人生易老的惆怅之感,从而为后面由对现实不满而谋求摆脱做铺垫.
9.这两句,写作者幻想唱着浩歌。
进入万里云山,以彻底脱离现实,忘却世事;虽然这种做法会引起旁人的讪笑,但作者置之不顾,依然故我。
表达了他强烈的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
最后二句,表现的形象是放诞不羁的,这样将前文忧郁怅惘转化为潇洒洒脱,从而
深化了主旨。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散曲的最后两句“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及作用,首先分析诗人的人生态度,“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分析作用,需要结合前面内容分析,深化主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
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的公式:诗句描述内容(概述)+诗歌中的主旨.模式:诗中描写了……(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的内容,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思考的思路: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比如本题中,应先分析“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这两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前面三句的内容来分析人生态度,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一句“,”以月亮作比,描写了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
(2)在《阿房宫赋》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
景的是:“, 。
”
(3)《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答案】(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裱画徐
马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
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
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
裱市场比较兴盛。
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
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
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
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
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
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
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
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
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
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
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
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
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
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
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
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
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
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
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
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
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
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
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
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
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
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
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
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
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从裱画作为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状况写起,这样既交代了写作背景,也将淮城的裱画行业经营不善与“裱画徐”的善于经营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