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采区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考虑,最后确定工作面斜长144m,留有产量发展余地。
( 3 ) 煤柱尺寸
两上山间为20m煤柱,上山两侧各20m煤柱,采区边界每边5m,上部边界煤柱 10m,区段间小煤柱4m护巷(生产中可回收)。 (4)采区回采率
C采=
实际采出煤量 工业储量
100%
=(204 15.84) 95%=87.6% 204
20 20 2 10 450 10800 2.41.35 10800 10 4501.81.35 158355(t)
采区服务年限:
T Z C 204 15.8495% 6a
A
30
式中:Z——采区储量,万t; C——工作面回采率; A——采区设计年产量,万t。
三、采煤方法及采区参数
1 、采煤方法选择
常用的采煤方法有走向长壁采煤法、倾斜长壁采煤法
走向长壁采煤法优点:便于联合上山布置,可加大采区开采强度,利于两层煤搭配 开采,利于通风管理及提高机械化水平。
缺点:巷道掘进工程量较大,采区投产时间长(相对于倾斜长壁采煤法)。
倾斜长壁采煤法优点:道布置简单,投产快等优点,
但针对本采区地质条件:煤层倾角16°,倾斜长壁开采有困难,而且通风系统管 理 困难及不利于实现机械化。
第四节 采区方案设计实例
一、采区地质特征
该采区位于××矿右翼,东以 落差15m的F20-1断层为界,西以 人为边界与五采区相邻。地面标 高+140m,煤层露头距地表30m 左右(采区上部边界),一水平 位于-15m。采区平均走向长 800m,平均倾斜长450m,面积 360000m2,工业储量204万t,如 图所示。
A (h1 h2 )l 300P CK 1.05
(1.8 2.4)1443001.61.35 0.95 0.951.05 37(万t)
(三)开采程序
回采工作面采用后退式开采,区段间、煤层间下行开采。同翼同区段两煤层工作 面错距为80m。
根据回采工作面接续顺序和工作面储量等因素,安排采煤工作面接替顺序。
从而计算出工作面长度13~255m。
③根据采区斜长调整工作面斜长, 设计采用留4m小煤柱开采,采煤工作面斜长为:
(450-5-5-4-4)/3=144(m)
按每天两个循环进度,每个循环0.8m,工作面斜长144m,实际采区产量:
A 144 (1.8 2.4)3001.695%1.35 37.(2 万t / a)
采区方案基建费用表
采区方案基建费用表(续)
由表可知:方案一初期基建费是方案2的152.2%,其总费用是方案2的 161.48%,且方案1的准备工作工期长,方案2的后期投资稍高,符合经济发展 规律,最终选方案2。
在m2中设两条上山为两层煤服务,两煤层间用区段石门和区段溜煤眼联系。
2. 采区车场形式选择 根据采区区段划分,采区设上部车场(1个)、中部车场(2个)、下部车场(1
• 采区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二者关系
方案设计要认真考虑施工设计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施工设计要体现方案设计的 技术要求和特点。
三、 采区设计的步骤
(1)了解煤矿生产的政策法规、搜集地质、技术资料,掌握对采区设计 的具体要求。 (2)掌握设计依据,明确设计任务。
熟悉地质说明书和附图以及分煤层和分等级的储量计算图。根据实际生产和 技术情况,明确采区生产能力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
附图:采区井上下对照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储量计算图、勘探线剖面图、 采掘工程平面图等。
(2)矿井有关设计资料
矿井设计或矿井改扩建设计、生产现状等的资料。
(3)矿井生产、接替和发展对设计采区的要求(采区设计任务书)
内容包括对设计采区的生产能力、采煤工艺、采准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改革等 方面的要求。
二、 采区设计程序
生产设备:1台DY-150型采煤机,1台SGZ-88型刮板输送机,6部平巷SGW-40T输 送机,1台SGW-44刮板输送机,DZ-25单体液压支柱,HDJA-1000金属铰接顶梁,2台 XRB-2B型乳化液泵,3台MZ2-12型煤电钻,YQ-100C型移溜器。
采用走向长壁高档普采采煤法。
2 、采区参数
117(t)
Q小 l(h1 h2 )v 2.8 (1.8 2.4;) 0.25 2.9(m3 / s) 174m3 / min
q :低瓦斯矿井日产1t煤供风标准,
m3 /(t 天)
K :风量备用系数,取1.35.
l :工作面最大、最小控顶距,m;
v :工作面允许的最大、最小风速,m/s。
二、阶段内的再划分(采区式划分)
在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干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块段,每一块段 称为采区。
水平用标高来表示:-150水平、-300水平(或第一水平、第二水平)。 阶段与水平的区别:阶段表示井田的一部分范围,水平指布置大巷的某一标高水平面, 但广义的水平也可指一个范围(即相应服务阶段)。
个),上、中部车场分别选用单向甩车场,下部车场选用顶板绕道式下部车场。
3.采区回采工作面配备
遵循原则:保证系统年产量,厚薄搭配生产,同区段先采上层后采下层。 根据该原则:先采m1左翼第一区段,隔一定距离后采m2左翼第一区段,再采 m1右翼第一区段,…….依次类推。
若采区内掘进按出煤5%考虑,则采区产量约为:
第二节 采区设计的依据、程序和步骤
采区设计是矿井设计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采区设计要为矿井合理集中生产 和持续高产高效创造条件;尽量简化巷道系统,有利于采用新技术,使煤炭损失 少,安全条件好等。必须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规范等。
一、采区设计依据
(1)已批准的采区地质报告
地质说明书、附图
地质说明书包括:详细的采区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状况、煤层赋存条件和煤层 稳定程度、瓦斯等级、水文地质特征、钻孔布置等。
②根据通风条件确定工作面斜长 工作面最大供风量:
Q大 l(h1 h2 )v 3.4 (1.8 2.4) 4 57.1(m3 / s) 3426m3 / min
工作面最小供风量:
根据供风能力计算工作面日产量
最大时:
Tk
Q qK
3426 1.11.35
2307(t)
最小时:
Tk
Q qK
174 1.11.35
(1)采区走向长度800m,倾斜长450m; (2)回采工作面长度确定 ①根据采区产量估算:按循环进尺0.8m,日进1.6m计算
A L (h1 h2 )P C 3001.05
A L
(h1 h2 )P C 3001.05
30 104
110(m)
(2.4 1.8) 1.61.35 0.95 3001.05
(5)审批方案设计(提交方案--审查) (6)施工图设计
根据批准的方案设计,进行各单位工程的施工图设计
第三节 采区设计内容
采区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 深度,与临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以及采区对应的地面情况等。
(2)煤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夹矸 层厚度及分布,顶板岩性及煤质等;瓦斯、煤尘、地温、井上下水文地质、含 水层、隔水层、 煤岩物理力学特性等;地质资料的审查结果,资料的可靠性及 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矿的开拓布置,阶段运输大巷布置在m2煤层底板岩石20m处,采用采区 小风井回风。
采区内有两层煤,其中m1煤层厚度1.8m,顶板为较软页岩;m2煤层厚度 2.4m,顶板为砂页岩,较硬,底板是页岩。两层煤间距15m,两层煤容重均为 1.35t/m3,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倾角16°,无突水、自然发火倾 向,属低瓦斯井田,采区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
根据矿井设计和矿井改扩建设计以及生产技术要求,由矿主管部门提出设计任 务书,报集团公司批准,然后由矿或集团公司的有关部门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 行设计。
设计分两个阶段:(1)采区方案设计(2)采区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审核 批准以后,进行采区施工图设计。
(1)采区方案设计
采区方案设计的内容:采区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采区参数;采准巷道的布 置方式和生产系统;采煤方法选择;采掘工作面工艺、装备;采区机电设备选型 与布置;安全技术措施等。
二、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采区设计生产能力
根据矿井生产能力需求与采区煤炭储量情况,采区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
2 、采区服务年限
暂按采区联合布置考虑,两上山布置在m2煤层中,两上山中间为20m煤柱,上 山两侧各20m煤柱,采区边界煤柱每边5m,上部边界煤柱10m,区段间用4m小煤 柱护巷(回采时可回收),煤柱损失量:
通过方案比较法确定最优方案:根据相关条件提出几个技术上可行的方案, 然后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方案(与矿井 开采设计类似)。
各方案间相同工程部分可不做比较,以费用最少的为100%,其他方案与其 相比较,费用相差10%以内的方案可视为费用相等。
(2)采区施工图设计
采区方案设计批准后,对采区不同巷道断面、采区车场(上、中、下)巷道交 岔点、采区硐室等单位工程进行具体设计,计算工程量和材料消耗量,绘出图纸与 表格。
联合布置,两层煤联合共用一套上山(布置在m2中),两层煤间采用区段石 门与溜煤眼联系(如图)
方案3:
一煤一岩上山联合布置,在距m2底板10m的岩石中设一条运输上山,平面上相 距20m,在m2内设一条轨道上山,用区段石门和溜煤眼联络各层区段平巷。
由上表可知:方案3虽然巷道维护工程量小,但初期投资大,准备时间长,同时 采区服务年限不长,其维护工程量小的优点相比之下就不突出了,显然,方案3经济 效果最差,排除,再对方案1、方案2进行经济比较。
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采区走向长度 倾斜长度 区段数目 可采煤层限 煤层总厚度 采区采出率及 掘进率 巷道总工程量 主要煤层顶板管理方法
二、采区设计图纸
(1)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与剖面图(1:1000或1:2000) (2)采区采掘机械配备平面图(1:1000或1:2000) (3)采煤工作面布置图(1:50或1:200) (4)采区通风系统示意图 (5)瓦斯抽放系统图(高瓦斯矿井) (6)采区管线布置图(包括防尘、洒水、灌浆管路布置等) (7)采区轨道运输系统图(1:2000或1:1000) (8)采区供电系统图(1:2000或1:1000) (9)避灾路线图
符合设计规范中“中厚煤层采区回采率不少于80%”
四、采区巷道布置
(一)矿井开拓概况(略) (二)采区巷道布置
1.采区巷道布置方案选择 根据采区位置及煤层赋存条件,设计开采的两层煤间距15m,且第二层顶板较好,
采区巷道布置有三个方案。
方案1:
两煤分层 布置,即每层 煤各布置两条 上山(如图)
方案2
方案设计图
(10)采区车场图(1:200或1:500) (11)采区巷道断面图(1:50或1:200) (12)采区巷道交叉点图(1:50或1:100) (13)采区硐室布置图(1:200)
施工图
后四张图为施工图,前面属于方案设计图。
由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地质、采煤、掘进、通风、安全、机电、劳资、财务等 部门共同完成。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 所占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及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生产系统 (运煤、运料、通风、排水、压气、充填等)确定。巷道布置方案选择(方案比较法)。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设备。 (6)采区机电设备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充填等管道的选择及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事故等提出原则性意见, 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
调查原有采区巷道布置、生产系统、车场形式采煤、掘进、运输、提升等环节 的生产能力及煤仓容量;巷道掘进、运输、提升、排水、通风等技术经济指标。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方案比较)
根据相关条件,提出几个技术可行的方案,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最优方案, 开始编制设计。
( 3 ) 煤柱尺寸
两上山间为20m煤柱,上山两侧各20m煤柱,采区边界每边5m,上部边界煤柱 10m,区段间小煤柱4m护巷(生产中可回收)。 (4)采区回采率
C采=
实际采出煤量 工业储量
100%
=(204 15.84) 95%=87.6% 204
20 20 2 10 450 10800 2.41.35 10800 10 4501.81.35 158355(t)
采区服务年限:
T Z C 204 15.8495% 6a
A
30
式中:Z——采区储量,万t; C——工作面回采率; A——采区设计年产量,万t。
三、采煤方法及采区参数
1 、采煤方法选择
常用的采煤方法有走向长壁采煤法、倾斜长壁采煤法
走向长壁采煤法优点:便于联合上山布置,可加大采区开采强度,利于两层煤搭配 开采,利于通风管理及提高机械化水平。
缺点:巷道掘进工程量较大,采区投产时间长(相对于倾斜长壁采煤法)。
倾斜长壁采煤法优点:道布置简单,投产快等优点,
但针对本采区地质条件:煤层倾角16°,倾斜长壁开采有困难,而且通风系统管 理 困难及不利于实现机械化。
第四节 采区方案设计实例
一、采区地质特征
该采区位于××矿右翼,东以 落差15m的F20-1断层为界,西以 人为边界与五采区相邻。地面标 高+140m,煤层露头距地表30m 左右(采区上部边界),一水平 位于-15m。采区平均走向长 800m,平均倾斜长450m,面积 360000m2,工业储量204万t,如 图所示。
A (h1 h2 )l 300P CK 1.05
(1.8 2.4)1443001.61.35 0.95 0.951.05 37(万t)
(三)开采程序
回采工作面采用后退式开采,区段间、煤层间下行开采。同翼同区段两煤层工作 面错距为80m。
根据回采工作面接续顺序和工作面储量等因素,安排采煤工作面接替顺序。
从而计算出工作面长度13~255m。
③根据采区斜长调整工作面斜长, 设计采用留4m小煤柱开采,采煤工作面斜长为:
(450-5-5-4-4)/3=144(m)
按每天两个循环进度,每个循环0.8m,工作面斜长144m,实际采区产量:
A 144 (1.8 2.4)3001.695%1.35 37.(2 万t / a)
采区方案基建费用表
采区方案基建费用表(续)
由表可知:方案一初期基建费是方案2的152.2%,其总费用是方案2的 161.48%,且方案1的准备工作工期长,方案2的后期投资稍高,符合经济发展 规律,最终选方案2。
在m2中设两条上山为两层煤服务,两煤层间用区段石门和区段溜煤眼联系。
2. 采区车场形式选择 根据采区区段划分,采区设上部车场(1个)、中部车场(2个)、下部车场(1
• 采区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二者关系
方案设计要认真考虑施工设计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施工设计要体现方案设计的 技术要求和特点。
三、 采区设计的步骤
(1)了解煤矿生产的政策法规、搜集地质、技术资料,掌握对采区设计 的具体要求。 (2)掌握设计依据,明确设计任务。
熟悉地质说明书和附图以及分煤层和分等级的储量计算图。根据实际生产和 技术情况,明确采区生产能力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
附图:采区井上下对照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储量计算图、勘探线剖面图、 采掘工程平面图等。
(2)矿井有关设计资料
矿井设计或矿井改扩建设计、生产现状等的资料。
(3)矿井生产、接替和发展对设计采区的要求(采区设计任务书)
内容包括对设计采区的生产能力、采煤工艺、采准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改革等 方面的要求。
二、 采区设计程序
生产设备:1台DY-150型采煤机,1台SGZ-88型刮板输送机,6部平巷SGW-40T输 送机,1台SGW-44刮板输送机,DZ-25单体液压支柱,HDJA-1000金属铰接顶梁,2台 XRB-2B型乳化液泵,3台MZ2-12型煤电钻,YQ-100C型移溜器。
采用走向长壁高档普采采煤法。
2 、采区参数
117(t)
Q小 l(h1 h2 )v 2.8 (1.8 2.4;) 0.25 2.9(m3 / s) 174m3 / min
q :低瓦斯矿井日产1t煤供风标准,
m3 /(t 天)
K :风量备用系数,取1.35.
l :工作面最大、最小控顶距,m;
v :工作面允许的最大、最小风速,m/s。
二、阶段内的再划分(采区式划分)
在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干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块段,每一块段 称为采区。
水平用标高来表示:-150水平、-300水平(或第一水平、第二水平)。 阶段与水平的区别:阶段表示井田的一部分范围,水平指布置大巷的某一标高水平面, 但广义的水平也可指一个范围(即相应服务阶段)。
个),上、中部车场分别选用单向甩车场,下部车场选用顶板绕道式下部车场。
3.采区回采工作面配备
遵循原则:保证系统年产量,厚薄搭配生产,同区段先采上层后采下层。 根据该原则:先采m1左翼第一区段,隔一定距离后采m2左翼第一区段,再采 m1右翼第一区段,…….依次类推。
若采区内掘进按出煤5%考虑,则采区产量约为:
第二节 采区设计的依据、程序和步骤
采区设计是矿井设计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采区设计要为矿井合理集中生产 和持续高产高效创造条件;尽量简化巷道系统,有利于采用新技术,使煤炭损失 少,安全条件好等。必须贯彻国家有关政策、规范等。
一、采区设计依据
(1)已批准的采区地质报告
地质说明书、附图
地质说明书包括:详细的采区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状况、煤层赋存条件和煤层 稳定程度、瓦斯等级、水文地质特征、钻孔布置等。
②根据通风条件确定工作面斜长 工作面最大供风量:
Q大 l(h1 h2 )v 3.4 (1.8 2.4) 4 57.1(m3 / s) 3426m3 / min
工作面最小供风量:
根据供风能力计算工作面日产量
最大时:
Tk
Q qK
3426 1.11.35
2307(t)
最小时:
Tk
Q qK
174 1.11.35
(1)采区走向长度800m,倾斜长450m; (2)回采工作面长度确定 ①根据采区产量估算:按循环进尺0.8m,日进1.6m计算
A L (h1 h2 )P C 3001.05
A L
(h1 h2 )P C 3001.05
30 104
110(m)
(2.4 1.8) 1.61.35 0.95 3001.05
(5)审批方案设计(提交方案--审查) (6)施工图设计
根据批准的方案设计,进行各单位工程的施工图设计
第三节 采区设计内容
采区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1)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 深度,与临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以及采区对应的地面情况等。
(2)煤层走向、倾向(倾角)及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夹矸 层厚度及分布,顶板岩性及煤质等;瓦斯、煤尘、地温、井上下水文地质、含 水层、隔水层、 煤岩物理力学特性等;地质资料的审查结果,资料的可靠性及 存在的问题。
根据全矿的开拓布置,阶段运输大巷布置在m2煤层底板岩石20m处,采用采区 小风井回风。
采区内有两层煤,其中m1煤层厚度1.8m,顶板为较软页岩;m2煤层厚度 2.4m,顶板为砂页岩,较硬,底板是页岩。两层煤间距15m,两层煤容重均为 1.35t/m3,煤层埋藏平稳,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倾角16°,无突水、自然发火倾 向,属低瓦斯井田,采区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
根据矿井设计和矿井改扩建设计以及生产技术要求,由矿主管部门提出设计任 务书,报集团公司批准,然后由矿或集团公司的有关部门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 行设计。
设计分两个阶段:(1)采区方案设计(2)采区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审核 批准以后,进行采区施工图设计。
(1)采区方案设计
采区方案设计的内容:采区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采区参数;采准巷道的布 置方式和生产系统;采煤方法选择;采掘工作面工艺、装备;采区机电设备选型 与布置;安全技术措施等。
二、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采区设计生产能力
根据矿井生产能力需求与采区煤炭储量情况,采区设计生产能力30万t/a。
2 、采区服务年限
暂按采区联合布置考虑,两上山布置在m2煤层中,两上山中间为20m煤柱,上 山两侧各20m煤柱,采区边界煤柱每边5m,上部边界煤柱10m,区段间用4m小煤 柱护巷(回采时可回收),煤柱损失量:
通过方案比较法确定最优方案:根据相关条件提出几个技术上可行的方案, 然后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方案(与矿井 开采设计类似)。
各方案间相同工程部分可不做比较,以费用最少的为100%,其他方案与其 相比较,费用相差10%以内的方案可视为费用相等。
(2)采区施工图设计
采区方案设计批准后,对采区不同巷道断面、采区车场(上、中、下)巷道交 岔点、采区硐室等单位工程进行具体设计,计算工程量和材料消耗量,绘出图纸与 表格。
联合布置,两层煤联合共用一套上山(布置在m2中),两层煤间采用区段石 门与溜煤眼联系(如图)
方案3:
一煤一岩上山联合布置,在距m2底板10m的岩石中设一条运输上山,平面上相 距20m,在m2内设一条轨道上山,用区段石门和溜煤眼联络各层区段平巷。
由上表可知:方案3虽然巷道维护工程量小,但初期投资大,准备时间长,同时 采区服务年限不长,其维护工程量小的优点相比之下就不突出了,显然,方案3经济 效果最差,排除,再对方案1、方案2进行经济比较。
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采区走向长度 倾斜长度 区段数目 可采煤层限 煤层总厚度 采区采出率及 掘进率 巷道总工程量 主要煤层顶板管理方法
二、采区设计图纸
(1)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与剖面图(1:1000或1:2000) (2)采区采掘机械配备平面图(1:1000或1:2000) (3)采煤工作面布置图(1:50或1:200) (4)采区通风系统示意图 (5)瓦斯抽放系统图(高瓦斯矿井) (6)采区管线布置图(包括防尘、洒水、灌浆管路布置等) (7)采区轨道运输系统图(1:2000或1:1000) (8)采区供电系统图(1:2000或1:1000) (9)避灾路线图
符合设计规范中“中厚煤层采区回采率不少于80%”
四、采区巷道布置
(一)矿井开拓概况(略) (二)采区巷道布置
1.采区巷道布置方案选择 根据采区位置及煤层赋存条件,设计开采的两层煤间距15m,且第二层顶板较好,
采区巷道布置有三个方案。
方案1:
两煤分层 布置,即每层 煤各布置两条 上山(如图)
方案2
方案设计图
(10)采区车场图(1:200或1:500) (11)采区巷道断面图(1:50或1:200) (12)采区巷道交叉点图(1:50或1:100) (13)采区硐室布置图(1:200)
施工图
后四张图为施工图,前面属于方案设计图。
由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地质、采煤、掘进、通风、安全、机电、劳资、财务等 部门共同完成。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 所占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及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生产系统 (运煤、运料、通风、排水、压气、充填等)确定。巷道布置方案选择(方案比较法)。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设备。 (6)采区机电设备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充填等管道的选择及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事故等提出原则性意见, 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搜集现场第一手资料。
调查原有采区巷道布置、生产系统、车场形式采煤、掘进、运输、提升等环节 的生产能力及煤仓容量;巷道掘进、运输、提升、排水、通风等技术经济指标。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方案比较)
根据相关条件,提出几个技术可行的方案,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最优方案, 开始编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