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第8课时间的脚印
【教学⽬标】
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
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
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
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
【新课解读】
⼀、初读课⽂——整体感知
阅读提⽰及要求:
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
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
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
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
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
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
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
⼭麓.(lù)沟壑.(hè)湖泊.(pō)
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
覆.盖(fù)遗.体(yí)琥珀
..(hǔpò)
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
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
2.拟⼈;痕迹、印迹、踪迹。
3.岩⽯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深⼊探究——理解课⽂
1.朗读课⽂,学⽣讨论:读了本⽂,你了解了哪些⽅⾯的知识?
明确:
(1)躺在⼭野⾥的岩⽯,是⼤⾃然保存时间记录的⼀种⽅式。
(2)每1厘⽶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3)北京故宫⾥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是⽤⽔滴记录时间的⽅式。
(4)⼤⾃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
(5)“海枯⽯烂”会有时。
(6)“⽯烂”的原因:它⽆时⽆刻不经受着从各⽅⾯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打着它……空⽓和⽔中的酸类,腐蚀了岩⽯中的⼀部分物质。
地⾯上和地下的⽣物,也没有放弃对它的破坏。
(7)岩⽯的毁灭与⽣成过程。
(8)1⽶厚的岩⽯形成需要的时间:⼤约3 000到10 000年。
(9)岩⽯形态“平卧”或“倾斜”的原因。
(10)根据岩⽯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知道过去的年⽉。
(11)岩⽯保存了很多的历史痕迹。
(12)岩⽯的颜⾊和质料反映了地壳的活动。
(13)岩⽯记录了丰富的古代⽣物的状况。
(14)化⽯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15)岩⽯上留下了⾃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
(16)读懂岩⽯的记录对于⼈类的意义——找寻地下的宝藏。
2.速读课⽂,划分层次。
明确:全⽂分三⼤部分。
第⼀部分(第1 ~4⾃然段)说明岩⽯是记录时间的⽅式中最重要的⼀种。
第⼆部分(第5 ~29⾃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第30⾃然段⾄结尾)总结全⽂,说明岩⽯记录时间的意义,号召⼈们进⼀步去⼤⾃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步步⾛向地下的宝库。
三、研读课⽂——问题探究
1.岩⽯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成岩⽯。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烂到新⽣的过程吗?
提⽰:读第8 ~19⾃然段。
岩⽯经历阳光、霜雪、风沙、空⽓、⽔流、⽣物和⼈类的攻击。
明确:
3.⼈们是怎样根据岩⽯来判断时间的?
提⽰:读第20 ~22⾃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去思考。
明确:
岩层厚度:1⽶厚。
排列顺序:岩⽯像书页⼀样平卧着,⼀层层地叠在⼀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
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
地壳运动:平卧的变得歪斜直⽴。
4.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 ~29⾃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明确:地壳的活动;⽓候的变化;古代⽣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5.这些“痕迹”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明确:炎热的阳光,严寒,霜、雪、风、⾬,空⽓、⽔和⽔中的酸类,⽣物、⼈类的活动等。
6.⼈类是怎样根据岩⽯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明确:
三叶⾍化⽯——寒武纪——海洋宽⼴
⼤树⽊化⽯——⽯炭纪——温暖潮湿
长⽑兽化⽯——第四纪——⽓候寒冷
7.试推断岩层隐含的历史痕迹:
8.本⽂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多种说明⽅法,来阐释事理。
请任选⼀例简要分析。
明确:①举例⼦。
在讲到⼈对岩⽯的破坏时,举了建筑兰新铁路,⼀个⼭头⼏分钟就被炸掉的例⼦;在讲到泥沙沉淀的后果时,举了我国洞庭湖⾯积逐渐缩⼩,黄河下游的⽔⾯⽐地⾯还⾼两个例⼦。
这些例⼦都很简洁,有⼒地说明了问题。
②打⽐⽅。
如课⽂中在说明风对岩⽯的破坏作⽤时,把刮风沙⽐作“像砂轮在有⼒地转动”;在说明海⽔对岩⽯的破坏作⽤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作“就好像⼀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些⽯头”,⽣动形象。
③分类别。
课⽂在说明岩⽯遭受各⽅⾯的“攻击”时,说明岩⽯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了分类别的说明⽅法,使⽂章条理清
晰,层次分明。
9.课⽂中有些段落只有⼀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
请找出⼏个这样的例⼦,说说它们各⾃承启了哪些内容。
明确:(1)岩⽯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们的⽇常⽣活中引申到⾃然界中,总启下⽂,引出⽂章要说明的对象:岩⽯是怎样被⾃然界中的各种因素改变着,由此记载下时间的。
(2)真的有“海枯⽯烂”的时候。
开启下⽂,说明岩⽯“毁灭”的过程。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
这个独句段总括了上⽂,总结了岩⽯“毁灭”之后再度“新⽣”的历程。
(4)岩⽯保存了远⽐上⾯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上启下。
承上,收住有关岩⽯⾃⾝解体与新⽣的话题;启下,解读下⽂有关岩⽯上的历史痕迹。
(5)从“死”的⽯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概括评价上⼀段的叙述内容。
(6)化⽯是历史的证⼈,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承上⽂,化⽯的作⽤;启下⽂,进⼀步说明化⽯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
发展过程的。
10.课⽂在说明岩⽯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有⼀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
明确: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野⾥每1厘⽶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种”,⽽“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种,⼆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语⾔的准确性。
四、品读课⽂——赏析语⾔
1.本⽂在叙述中⼤量运⽤拟⼈化的写法,语⾔⽣动有趣。
试说说下列句⼦的表达效果。
(1)不要认为岩⽯是坚固不坏的,它⽆时⽆刻不经受着从各⽅⾯来的“攻击”……
明确: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等对岩⽯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为,这样就强化了他们与岩⽯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
⽯⽆时⽆刻不经受着磨难。
(2)狂风吹来了,洪⽔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明确:“冲来了”“爬来了”是⼀种拟⼈化的描述,增强了“洪⽔”“冰河”的动感和⽬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
(3)越是笨重的⽯块越跑不远,越是轻⼩的沙砾越能旅⾏到遥远的地⽅。
明确:以拟⼈的⼿法,写岩⽯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
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或被动性,⽣动有趣。
(4)岩⽯在最初⽣成的时候,像书页⼀样平卧着,⼀层层地叠在⼀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
明确:⽤“卧”“躺”形容岩⽯的⽣成状态,运⽤了拟⼈⼿法,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岩⽯的形成过程。
2.阅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狂风吹来了,洪⽔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沙砾、泥⼟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
⽤“爬”字,形象⽣动,⽽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2)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换成“黏合”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
⽤“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所起的变化。
(3)岩⽯在最初⽣成的时候,像书页⼀样平卧着,⼀层层地叠在⼀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
⽤“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动。
五、拓展延伸
1.⽂章以“时间的脚印”为题⽬有什么好处?
明确:⽂章的题⽬“时间的脚印”,是从⾼⼠其《时间伯伯》⼀诗中引申借⽤来的。
运⽤拟⼈⼿法,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的岩⽯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能引起⼈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开头由⼈记录时间的⽅式引出岩⽯记录时间的⽅式,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这样由⼈们熟知的事物导⼊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然⼜有吸引⼒,且层次清晰。
3.谈谈寻找“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
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步⼀步地⾛向地下的宝库。
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还⾮常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六、本课⼩结
本⽂是⼀篇事理说明⽂。
⽂章根据⼤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能记录时间,岩⽯怎样记录时间,岩⽯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做了深⼊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然奥秘的热情。
学完课⽂,我们发现原来沉默的岩⽯也是如此有趣,我们不得不佩服⼤⾃然的造化呀!罗丹说过:⽣活中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谁知道⼤⾃然还有多少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呢!希望同学们努⼒学习,将来发现、探索更多的⾃然秘密。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