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A
【解析】解:自来水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一般用不到蒸馏。
答案:A。
可以根据净化水的方法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题考查了净水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中等。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变化的判断,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取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过滤是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吸附是利用吸附剂的吸附性将水中悬浮的杂质或臭味吸附到吸附剂的表面,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消毒是利用消毒剂将水中病毒细菌杀死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水的天然循环,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正确;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正确;
③水的天然循环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正确;
④水的天然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分子运动的结果,正确;
故选D。
4.【答案】D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A.是禁止吸烟标志,故A错误;
B.是禁止鸣笛标志,故B错误;
C.是循环利用标志,故C错误;
D.是节约用水的标志,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水的电解,熟练掌握“水电解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的为氢气,氢气、氧气体积比为2:1”的结论,是解决此题的基础。
水电解时电源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 2;若电源正极产生气体体积为5 m L,则电源负极产生气体应为10 mL;若电源负极产生气体为5 m L,则电源正极产生气体为2.5 mL ;
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根据物质有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它们虽状态不同,但实质是同一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分析解答即可。
氧气、液态氧、固态氧,是氧气的不同状态,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并且其物理性质不相同。
分子相同,是同种物质,化学性质相同;因此①②④正确。
故选C。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水的实验,明确电解时正负极生成的气体、氢气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注意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关系来解答。
A、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而氢气和氧气是水分解的产物,故说法错误;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故说法正确;
C、因为氢气是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故说法正确;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也能证明水的组成,故说法正确;
故选A。
8.【答案】A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A.锂离子是锂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所以锂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故A正确;
B.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锂原子和锂离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所以锂离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锂原子的相同,故B错误;
C.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与质子数相同,所以锂离子中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为+3,故C错误;
D.锂离子是锂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的,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所以锂离子核外电子数为2,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B
【解析】解:A、原子的构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A说法正确;
B、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B说法错误;
C、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故C说法正确;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
B、根据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C、根据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考虑;
D、根据原子核的体积很小考虑。
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中各量的质量关系。
10.【答案】D
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应用。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个碳−12 原子质量的
12
作为
1
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 原子质量的
12
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题目难
度较小。
Na 、Mg、Al 、Fe 的相对原子量分别是23,24,27,56,当质量相同时,含原子数最少的是相对原子质
量最大的元素,即为Fe ,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信息结合原子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根据提供的信息明确氧16和氧18的含义,结合选项中内容分析。
氧16指的是含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的氧原子,而氧18指的是含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的
氧原子。
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故A选项错误;
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B选项正确;
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电子数相同,故C选项错误;
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A元素的离子为A x+,是A 原子失去x个电子形成的,A x+其核外电子数为Y ,据此结合原子中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M 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Y +X ;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则核内中子数为M −(Y +M)=M −X −Y 。
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子和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的相关知识。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等相关知识。
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一定不变,分子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故A错误;
B.由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知,两种原子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故B正确;
C.同种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种的分子,例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也可以构成臭氧分子,故C错误。
D.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通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B。
14.【答案】B
1
【解析】解:A、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质量跟一种碳原子质量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故选项说法正确。
12
的比值,故选项说法错误。
C、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
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
12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单位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D
1
【解析】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据此解答。
根据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该原子的质量
1
碳−12原子的质量
12
,
设该原子的质量为x,
n=
m
x
1
kg
12
,
mn
x=kg 。
12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本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和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题的能力。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所以氢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故选A。
17.【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知道稀有气体种类,组成。
B、非金属元素的汉字中不带钅字旁,钾属于金属元素,故B错;
C、氧不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故C错;
D、氢不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故D错。
故选A。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A、由元素周期表可以查出元素的元素符号,故A正确;
B、由元素周期表可以查出元素的原子序数,故B正确;
C、由元素周期表可以查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C正确;
D、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在元素周期表中是不可以查出的,故D错误。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A、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个横行表示一个周期,则共有7个周期;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
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故共有16个族;故选项说法错误;
B、第一周期一氢元素开头,二、三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头,过度到非金属元素,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故选项说法正确;
C、每个族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都相同,如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其它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选项说法错误;
D、每个周期的电子数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2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一个该元素的原子。
符号“N ”可表示:氮元素、一个氮原子,故选A。
21.【答案】C
【解析】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所以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
故选C。
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及灵活应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22.【答案】D
【解析】解:A、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汞、镁、氮的元素符号分别是Hg 、Mg、N ,故选项错
误;
B、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铁、氯、银的元素符号分别是Fe 、Cl 、Ag ,故选项错误;
C、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钡、钾、氟的元素符号分别是Be 、K 、F ,故选项错误;
D、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磷、铜、氖的元素符号分别是P 、Cu 、Ne ,故选项正确。
故选D。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有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熟记常见的元素符号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
23.【答案】①③④⑤⑦⑩②⑥⑧⑨
【解析】解:①冰水混合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②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③液氧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④水蒸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⑤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⑥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⑦铁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⑧汽水中含有水、碳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⑨加热KMnO 后的残余固体中含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⑩四氧化三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4
故答案为:①③④⑤⑦⑩;②⑥⑧⑨。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否则属于混合物。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24.【答案】(1)过滤
(2)活性炭
(3)加热煮沸
(4)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或使用无磷洗衣粉等
【解析】(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过滤;故答案为:过滤;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
(2)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活性炭,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故答案为:活性炭;活性炭有吸附作用,可以吸附一些染料、色素、异味等;
(3)井水中含有较多钙、镁离子,为降低硬度,生活中可以采用加热煮沸的方法;故答案为:加热煮沸;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
(4)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有: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使用无磷洗衣粉等;故答案为:工业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或使用无磷洗衣粉等。
防止水体污染的措施。
本考点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
还结合了新课标中的一个新的考点硬水与软水的转化,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
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25.【答案】(1)①②
(2)⑤
(3)⑥
(4)③④
【解析】水通常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没有水,人和动物就无法生存,说明人和动物离不开水,是水的用途;
水是常用的灭火剂,是水的用途;
在通电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是化学变化。
故填:①②;⑤;⑥;③④。
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6.【答案】(1)23: 24: 40:56
ab
(2)kg
12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原子个数相同,金属质量比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比,据此结合三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解答本题需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定
义式;某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
=
该原子的原子质量
1
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常
省略不写。
(1)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3、镁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4、钙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40、铁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56,所以原子个数相同的四种金属:钠、镁、钙、铁,其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23: 24: 40:56 6;故填:23: 24: 40:56 ;
(2)一个C −12 原子的质量是a kg ,R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设R 原子的
质量为x,则 1
12 x
a kg
ab ab =b,所以kg
x=;故填:x=kg 。
12 12
27.【答案】(1)A DE
(2)质子数不同BF
【解析】根据元素是指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或者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分析;根据元素名称前边有“钅”,属于金属元素分析;根据离子形成原因分析;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和应用,难度不大。
(1)最外层电子数是8 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相对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D 质子数为11,属于钠元素,名称前边有“钅”,属于金属元素,E 质子数为13,属于铝元素,名称
前边有“钅”,属于金属元素;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故D 元素与G 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故下列原子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BF,最外层电子数都是6。
28.【答案】过滤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铁架台带铁圈引流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净化水的常用方法,难度不大。
根据净化水的正确方法分析;明矾与水反应会生成胶状的氢氧化铝作为絮凝剂吸附水中的杂质;根据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和注意事项分析。
对于“既浑浊又恶臭”的脏水,我们也可将其变成纯净物。
其步骤主要有:①静置沉淀,②加明矾,③过滤,④吸附,⑤蒸馏;在步骤②中,加入明矾的作用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
过滤操作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若经过操作③后,所得液体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则混合物就会不经过滤直接进入滤液;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态混合物也会从过滤器外侧流下,导致滤液浑浊;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滤液也会浑浊。
故答案为:过滤;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铁架台带铁圈;引流;C。
29.【答案】(1)量筒胶头滴管
(2)滤纸破损
(3)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解析】(1)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可选用量筒;向量筒内加液时,先用倾倒法加液到近刻度线,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液到刻度线,用到的玻璃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根据量取一定体积的水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2)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凡是不经滤纸的过滤就直接进入滤液的操作,都能造成滤液浑浊;另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
(3)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故答案为:(1)量筒;胶头滴管;
(2)滤纸破损;
(3)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四、
30.【答案】(1)甲中溶液变红色是不断运动的
(2)对比空气中的成分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3)更环保
【解析】(1)图Ⅰ中的实验现象是甲中溶液变红色,此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溶液变红色;是不断运动的。
(2)E 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对比,通过对比可知,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过程中C 比B 变红色更快,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空气中的成分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温度越高分
子运动的越快。
故填:对比;空气中的成分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3)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更环保。
故填:更环保。
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
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1.【答案】(1)①试管
②坩埚钳
③烧杯
④胶头滴管
(2)广口瓶细口瓶镊子药匙燃烧匙集气瓶
(3)最少量1~2 盖满试管的底部指定的容器中
(4)②⑤⑦50 mL 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解析】(1)①提供的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
②镁条燃烧时,用来夹持镁条的仪器是坩埚钳;
③加热时要垫石棉网的仪器是烧杯;
④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所用的仪器是胶头滴管;
故填:试管;坩埚钳;烧杯;胶头滴管;根据仪器的名称与用途来分析;
(2)①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内,②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内,③取用固体块状药品用镊子,④取用粉末状药品用药匙,⑤书本上做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放置红磷的仪器是燃烧匙,⑥收集和贮存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根据药品的保存方法、药品的取用来分析;
故填:①广口瓶;②细口瓶;③镊子;④药匙;⑤燃烧匙;⑥集气瓶;
(3)实验中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的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 m 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实验剩余的药品要放入指定的容器中;故填:最少量;1~2;盖满试管的底部;指定的容器中;根据药品的用量以及药品的处理方法来分析;
(4)①氧化镁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②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③红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④蒸馏水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⑤眼药水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⑥液氮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⑦澄清石灰水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⑧碳酸氢铵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故填:②⑤⑦;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
(5)量取40 mL的盐酸,最好选取50 mL的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
低处保持水平;若某同学量取液体时俯视,读出读数为40 mL,则所取液体的实际体积应小于40 mL;故填:50 mL;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根据量筒的选择方法以及使用方法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常用仪器的用途及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在进行实验时,应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二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自来水厂对天然水进行净化的过程中,通常不采用的方法是()
A.蒸馏
B.沉淀
C.过滤
D.消毒
2.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
3.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
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在天然循环过程中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
②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实现的
③水的天然循环为地球上的生物补充淡水资源
④水的天然循环是自然界中水分子运动的结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下列标志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A. B. C. D.
5.电解一定量的水,当某一电极上产生5 m L气体时,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可能是()
A.2.5 mL 或5 m L
B.5 m L或10 mL
C.10 mL或15 mL
D.10 mL或2.5 m L
6.关于氧气、液态氧、固态氧,下列说法:①它们的物理性质不同②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③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④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⑤它们为不同的物质。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属于混合物
B.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氢气是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也能证明水的组成
8.已知锂离子(Li+)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3,中子数为4,下列有关锂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2
B.相对质量比锂原子小得多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
D.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
9.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萍萍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C.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电子层运动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