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与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与看法
新课程自实施课改两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联系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看法: 这个问题也许广大教育工笔者都是满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新课改谁也说不出一个头道来,综合各种对新课改的释义也只能归纳出一个模糊的概念即:通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使教育教学真正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它讲究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
众所周知某种教育方式的确立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许适合当时的经济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越来越短,面对这些新情况,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有其不适合的地方。
过去的教学是有许多弊病的。
如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水平的培养,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地实行反思与总结,而不是被动的应试,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育是培养人的,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
所以,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新课程改革在我校推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
现今,在新课改口号的推动下,学校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启发式教学多了,学生提问和发言多了,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手段也被大量使用,课堂“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
但伴随着这些繁荣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否认的新的问题:
1、新课改的教育观点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学校订阅了许多有关新课改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不能转化成老师们的思想武器。
对于如何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一套完整的清晰思路,仍停留在曾经的我教,你学。
认为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了,或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解答了就是课改的新模式。
在课改教研课中,经常能够看到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形式,这确是推动课改的学习方法,由于老师知道新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水平。
但效果如何,调查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说:老师要我们这样做的,问他你们讨论出了什么结果没有?学生无言以对,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2、“穿新鞋,走老路”
打起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旗,实行的是旧有的教学模式。
要课改,学校大会、小会天天讲,落实上,组织几堂公开课,组织教师听一听课,评一评课,管它是否符合新课改精神,讲完了,任务完成了。
新课程改革又能够暂告一段落,此为一。
班级是原来的班级,班额过大,试想一个教学班学生人数70多人,甚至80人,还谈何去引导学生控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既便是分组讨论,四人一组,也达20组,教师无法即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此为二。
教学设备是原来的设备,教学场地也是原来的场地,硬件变化不大,此为三。
教师是原来的教师,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地在会上强调几次其重要性,就能让广大教师实行角色的转变,是行不通的。
应该要有一个教师培训机制来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否则仅靠让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实验的重任我们的
老师难以真正承担得起,此为四!
3、教师教育学生失误后,责任归咎于新课改。
新课改的一个精神原则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
但对这个个空间我们的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缺乏一个宏观的调控,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方向与学校的管理规章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们不可否认一个事实:现在的学生难管,问题学生多了,调皮的学生多了,不守纪律的学生多了。
这些学生的形成关键就是对其个性发展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这些学生也许刚进校园时并非是这样,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蒙弊下,最终教育在他们身上失效,这算得上是我们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在新课改的大旗下,最盅惑人的一句话是:新课程改革谁都无什么经验可言,一切重新“洗牌”。
于是乎,课堂教学“新”的东西多了:幻灯、录音机、课堂提问的频率、分组讨论、教师板书的花样。
美其名曰:“课堂创新”,当然这些东西用得实了,是有其效果的,但伴随这些新东西的也有许多虚假的东西:课堂教学手段的作秀,脱离实际的提问,打着课改旗号的分组讨论……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样的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实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
四、课改的超前性与课改评价制度的滞后性。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风风火火地实行,引用别人的话,我县的新课程改革走在了周边市县的前面,对我们自己,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改革。
但如何样改,改革的方向如何,我们却很模糊。
新课改缺乏一个相对应的框架,换言之就是缺乏一套与之相适合的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适合了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中考排名为标准的终端评价。
新课程改革则要求以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日常表现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内容的过程评价,评价的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当前,中考的“指挥棒”仍在起作用。
中考成绩仍是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基本标准,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老百姓甚至就是这样认为:你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就看你一年能考多少“一中”,多少“高中”。
同时,学校评价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一个最重要的参数就是看你的期未考试成绩,成绩好,则教学水平高,反之则低。
加之,课程改革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缺乏量化标准,具有一定的操作困难,这又增添了新课改滞后性的因素。
能够这么说,如不能建立一套可操作性的与新课改相适合的评价标准,新课程改革就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进展。
五、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缺乏真正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当然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但课改的落实更离不开我们广大教师。
在当前的情况下,要新课改口号催得紧,课改的评价机制又未出台,不知怎样改,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教师就很迷惑:用老一套教学方法,要挨批评,中考的指挥棒没有动作,老师指望不上。
教师上课教育学生却不能等待;如何上课?讲深讲浅?侧重什么?取舍什么?怎么考试……教学成绩上不了,拿不到教学奖金,还要受学校领导的批评,中考成绩上不了,所教科目不能进入县前八名,年青教师评职称没得指望。
干脆来个折衷的办法:风声紧了或在学校的安排下上几堂“创新课”,曰推动新课改,风一过,用老一套“保险”。
被动地实行新课程改革必然地缺乏它的动力,新课程改革的东风也没有真正吹进老师们的心。
六、在深化新课程改革面前,我们教师怎么办?
新课程的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
就教师来说,要适合新课程教学,就必须对新课改增强理解,热情投入,持续提升自身素质,提升教师素质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首先,增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点。
这是一个理解问题,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理解落后于新课程改革思想理念。
那么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谈。
其次,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我们教师就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变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促动者和领路人,由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指导者和拓荒人。
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被知识牵着鼻子走。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协助学生持续反思自我,营造维持他们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第三、努力提升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甚至制约课改的实行,今天的学生不再是几年前的学生了,他们思维活跃,兴趣广泛。
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往往超越了我们成年人。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勤于学习,持续提升自身的基本素养,以满足新课标的课堂教学要求,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当中,要让学生去想、去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感悟知识。
所以,这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维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应变水平,以保证双方的协调发展。
如有这么一个教学案例;老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当分析到“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时,一名学生突然提出“深山中溪水中的鱼个小也不肥!”全班哗然,老师惊愕。
这种观点不但与老师相左,对教材也提出了质疑。
全班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了该同学身上。
此时,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个突发事件。
简单地否定?对教学秩序与课堂进程有利。
但显然违背了课改精神,因为,这名学生提出的问题至少说明这名学生在思考问题是在感悟知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加以肯定?又该如何肯定,这又对老师的应变水平提出了挑战。
且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应对的,首先并未简单否定这名学生,而且请这位同学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见解。
学生认为深山中泉水很冷,鱼长不大,同时还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证。
山中的鱼确不肥。
班上很多山区的同学纷纷响应。
探究问题实质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
之后教师提出: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大家会犯一个如此常识性的错误吗?经过一番思考后。
引导学生将“肥”,“瘦”二字换入原文,体会其中语感美。
问哪个优哪个劣,学生一致认同“肥”。
由此老师归纳:这是一种以虚写实的修辞手法,如果完全真实,则会破坏文章的语言美,学生恍然大悟。
这个个教学案例假如对学生的思维加以简单的否定,能够肯定对学生的自主性思考问题,感悟知识是一个重大打击,相反,教师的善变和高超的课堂驾驭水平也许让这名学生终生也不会忘记“以虚写实”这种语言使用的手法。
第四、课程的改革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同时也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
课改势在必行,它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但也要慎重而行,想好了再动,不能盲动。
虽说新课改没有什么固定的教学模式,但也不是说想怎么来便怎么来,因为我们改革的对象是学生,它不允许我们有什么重大的失误,否则贻误一代学生的代价也太沉重了。
以上是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理解和看法,讲得不好,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