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正方体体积公式以及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为“底面积x高”的过程。
2、掌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理解体积公式“底面积x高”的实际意义,会利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在把长方体体积计算迁移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及公式归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学习新课
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字母公式为:V=a
教师提示: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
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三、议一议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
V=Sh
四、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板书设计:
正方体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V=a3 V=Sh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
2、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自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应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体积
教具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应用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60cm2,高7cm.
(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二、操作练习
1、我说你搭
教师说,学生进行拼搭
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学生利用所学公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1、用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搭长方体。
2、摆出体积是12cm3的长方体。
3、一排5个,4排,3层体积,是多少?
1、学生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
通过对计算体积公式的复习,引入课题。
通过让学生计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进一步巩固计算公式。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拼搭,反愧展示。
2、练一练
(1)练一练4
(2)练一练5
a、指导学生用图示表示
b、通过画图,
c、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
(3)练一练8
a、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b、集体反馈
a、分析题意,要先求出这个纸箱的体积和每个牙膏盒的体积,再用纸箱的体积除以每个牙膏盒的体积。
b、学生独立计算
c、集体反馈
学生发现,由于长方体的高是3cm,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3cm。
这一活动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及灵敏的及应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灵活定用公式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三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一堂有价值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影响应该是多元而立体的。
有知识的丰厚、技能的纯熟,更有方法的领悟、思想的启迪、精神的熏陶……然而,出于对知识和技能的盲目追逐,当今数学课堂忽视了本该拥有的文化气度和从容姿态,知识化、技巧化、功利化思想的不断弥散,让数学思想、方法、精神失却了可能生长的土壤,并逐渐为数学课堂所遗忘。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种悲哀。
作为对本原课堂的一种回归,如何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思想意义?如何让那些应该为学生所吸吮的思想与意义充分地涌流?本课希望作所尝试。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谈谈我的构思。
一、说教材
面在体上,体由面生。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的延续,也是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
教材虽然在第一学段已经安排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但这种安排更多的是缘于小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识规律:客观世界最常见的是各种形状的物体,“面”是附着于体上的,在整体感知“体”的基础上,来研究“面”,有利于建立“形”的概念。
安排“体”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面”。
因此,本章实质是学生第一次真正研究立体图形、立体世界。
本单元前几课时安排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应该说,这些内容的安排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作了很好的铺垫与孕伏,但这种铺垫与孕伏更多地表现为知识上的准备,而对于空间度量的一些核心思想,如怎样帮助学生完善空间观念?如何体会空间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如何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前面渗透不多,这都有待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去挖掘。
二、说学情
学生生活在一个由形体组成的现实世界里,学生每天都在和图形接触,日常生活中积累下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考构成了学生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他们认识“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物质基础。
同时,学生在学前期时的一些操作性活动,比如摆积木、折纸等,由此积累下的丰富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也构成了他们学习本节数学内容的重要方法基础。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领会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共同点,体会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2)过程方法目标
1、猜想、验证、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并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促使学生从一维到三维的发展,让学生深切感悟体积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说教法
为了高效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分化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教学材料直观化,力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进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四个模块进行教学。
1.类比迁移,同化顺应
课一开始,我直接出示如下线段,并问:有几米?你是如何知道的?
显然,答案很简单:4米。
因为用1米的米尺量了4次。
接着,我又出示一个长方形,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这也难不倒学生:12平方分米,因为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度量,需要度量12次。
我出示长方体。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要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建议?
由于有了前面两个内容的铺垫,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用体积单位去度量。
这样,不仅赋予了体积单位以实际的意义。
同时,也水到渠成地引出“用正方体小方块拼摆长方体”的活动。
最重要的是,上述教学将学生的视野从狭隘的知识授受中拉离出来,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学习提升到了“度量”的高度,进而,与线、面的度量统一到了一起,不仅顺利实现了学生的迁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体会线、面、体的测量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相应计量单位去度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
很明显,这不是一种知识,也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想方法。
这种思想方法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事实上,学生对“度量”思想的高屋建瓴地理解确实对学习效果起到了提升了作用。
这在下一模块的教学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2.自主拼摆,提出猜想
怎样用体积单位去度量呢?教师让学生自主尝试。
在学生尝试过程中,教师巡视,寻找典型摆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的典型摆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沿着长摆了4个,然后这样摆了2排,又接着摆了这样的3层,一共用了24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方块。
这时长方体的体积很明显,用了24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体,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24立方分米。
第二种进了一步,只“长摆了4个、摆了2排”,也就是只摆了1层,第2、第3层就没有严严实实地摆了,而是都用一个小方块代替。
虽然只是一个小方块,但也可以看出摆的是3层。
至于第三种更抽象了。
各位老师可以看,学生只沿着长、宽、高摆了一条。
显然,这三种摆法代表的是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图(1)局限在直观操作水平;图(2)形象的、本质属性的成分虽然在增加——学生对高的意义已有所了解,但仍局促在形象抽象水平;而图(3)更进一步,是对长、宽、高意义的本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的提升,已经达到了初步的本质抽象的水平。
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种层次的交流过程,正是对长方体长、宽、
高所代表的意义的逐渐明晰过程,是对“长方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其体积就是几”这一知识点的孕伏铺垫过程,是对“长x宽x高”的内涵的逐次清晰过程,是学生头脑中的长方体“由直观—形象—抽象”的螺旋上升过程。
而这一切,为学生直观感知、猜想长方体体积公式提供了表象支撑和智力支持。
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很容易猜想出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3、实验验证,验证猜想
猜想的提出并不表示探究过程的结束,相反,它只意味着新一轮探究活动的开始。
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学生提出猜想后,我询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就是‘长x 宽x高’,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怎样证明?”
学生纷纷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长x宽x高’,就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可以任意摆几个长方体,如果有并且只要有一个长方体的体积不等于‘长x宽x高’,那么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反之,就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里学生感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构想后,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自主摆长方体,并根据小组摆的情况,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长宽高小木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虽然各组列举的长方体各不相同,但所有的长方体它的体积都满足“长x宽x高”。
从而,同学们的猜想在最大范围内获得了普遍意义。
4、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向各位老师展示了。
下面是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谢谢各位老师!
板书设计
长宽高小木块
的数量长方体
的体积
2 d4d
3 d2424d3
6d2d2d2424d3
3d4d1d1212d3
2d2d3d1212d3
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V=a b h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思考:如何计算它的体积?
2、带入数字,计算长方体体积。
长:2cm宽:3cm高:4cm
二、引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
提问:如何计算正方体体积?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极书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
V=axaxa=a3
3、试一试
1出示三幅图。
学生进行思考
反馈:长x宽x高
学生进行计算
2x3x4=24cm3
学生回顾长方体体的公式,联系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进行推理。
正方体体积=棱长x棱长x棱长
V=axaxa=a3
通过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回顾,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推测,从而得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2引导学生观察:
图中阴影部分叫什么?
它们与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提示三个图形的体积吗?
4引导学生计逄三幅图的体积。
三、练一练
1、练一练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利用公式计算。
2、练一练2
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独立完成。
反馈计论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阴影部分,并认识体面积。
独立思考:它们与高之间的关系。
得出:底面积x高=体积
学生利用所推导出的公式,计算三幅图的体积。
反馈。
学生观察图
计算
教师指导详细教研组4.7
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底面积与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记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