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理诗:考查诗歌鉴赏的一种好题材
高中语文哲理诗鉴赏课件
如: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故乡湖南的书信,
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
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哲理解读: 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眼即逝,何必为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解读三四句: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 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 —— 林中鸟 (对照)朝中排挤 —— 放情山水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于自由自在。
3、即事说理
就是借助具体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事情的记叙、描述、议论,传达抽象而深刻的道理。
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 心态,"仍旧"则透 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 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照(或“对照”、“呼 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 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到达青 山绿树的理想境域,享受胜利)
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哲理诗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 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 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 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 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 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 景,寓理于物 。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 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 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 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 又出乎其外。)
【理趣赏析】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 书”。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 什么为非。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பைடு நூலகம்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易于衰败,平凡如叶的生命能更为长 久。 或者: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恬淡而 长久的人生。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 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 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 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 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练习
泛 舟
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 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 在而行。
高考古诗哲理诗
高考古诗哲理诗哲理诗是古诗中的独特存在,在高考语文的考查范围内也备受重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 解析-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像我们在看一个超级酷炫的3D模型。
从横着的角度看庐山,它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呢,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
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样子。
这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印象。
比如说一个人,在朋友眼里可能是个幽默风趣的开心果,但是在竞争对手眼里可能就是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角度不同的结果。
-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太有哲理了。
为啥我们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呢?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就在这庐山里面啊。
这就像我们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往往会当局者迷。
就像我们陷入一场争吵,可能觉得自己全是对的,但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可能就会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不妥之处。
这两句诗提醒我们,要想全面地认识事物,就得跳出事物本身,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看。
2. 高考考点- 在高考中,这首诗可能会考查诗句的理解。
比如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还可能会考查与其他哲理相似的诗句的对比,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哲理的不同表达。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解析- 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绘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你看,那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空的光彩和云朵的影子都在池塘里晃悠。
这就像我们的心灵或者说我们的知识储备,如果是清澈的,就能映照出很多美好的东西。
- 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诗的精华所在。
你要是问这个池塘为啥这么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啊。
这就好比我们的学习或者成长,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思想、知识像那方塘一样清澈不僵化,就得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不断有新的知识源泉注入。
高三政治教学素材:诗歌中的哲理(1)
word
诗歌中的哲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观祈雨〔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X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
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 1 - / 1。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
【高中语文】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以哲理为主的诗歌【编者按】2021届的高中三年级学生已经迈入的紧张的复习之中,为了帮助广大的考生同学们更好的复习语文,特别整理了语文诗歌鉴赏。
供广大考生参考复习!基于哲学的诗歌(注意支持事物和表达愿望)a咏物诗用以表达某种哲理情志。
主要手法是托物言志。
吟咏蝉【唐朝】罗斌旺在西方与蝉一起歌唱,南方的客人深思熟虑。
无法忍受黑暗的太阳穴的阴影,过来对着白头唱歌吧。
在浓密的露水中很难飞翔,在大风中也很容易下沉。
没有人相信高贵和高贵,谁把心放在桌子上?《放鱼》【唐】李群玉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钩。
《青柠颂》【明朝】虞谦从山上挥舞千锤,烈火熊熊燃烧,不管有多碎的骨头,我们都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清白《相思》【唐】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梅花:王安石在角落数梅花,凌寒独自开放。
我知道这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香味。
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窗前的木槿吕本中范成大雨后霜前,小水池南岸的芙蓉是红色的。
独自努力花儿打破了小小的寒冷,花儿的心应该像客人的心。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 绿色女孩: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 这两首诗中穆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b哲理诗,这类诗歌不重意象,也不用托物言志。
如苏轼《西林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方燕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编辑建议:报名时间汇总有关更多信息:。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3哲理诗
琴师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 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 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 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三赠刘员外
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
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
何年待汝归。
[注释] 刘员外:指刘禹锡。 岐别:在岔路口分别。
【理趣赏析】
《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 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
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 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
力求读懂诗歌。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
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 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 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 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常见风格:言近旨远,寓意深刻
常用意象:花开花落,水流云生,登高望远, 览物思理
常见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明理,借物论道,见微知著,
旨远事小,蕴藉精警,化用亦妙
常见内容
1、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 启迪深思。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 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高中语文统编版哲理诗
高中语文统编版哲理诗高中语文统编版哲理诗是教材中收录的一系列具有哲理意味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作品以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丰富的艺术表达,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与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
哲理诗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通过诗意的语言传达出对人生、自然、爱情、友情、理想等主题的思考。
这些作品往往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节奏感的韵律,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产生共鸣和启发。
在高中语文统编版中,哲理诗的选择十分多样,既有古代文人的经典作品,也有现代诗人的新作。
这些诗歌作品涵盖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既有中国古代的经典哲理诗,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赤壁赋》等,也有现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如余光中的《乡愁》、北岛的《波》等。
这些诗歌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思考,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够领悟到作者的感悟和思考,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对于人生意义、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哲理诗的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感悟和认识自己与世界。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哲理诗,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哲理诗也能够引领学生审视现实社会,思考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前途。
毕竟,哲理诗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能够通过优美的诗意语言,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统编版哲理诗是一种富有哲理意味的文学形式,通过优美的诗歌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描写,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与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阅读这些哲理诗,启发自己的智慧和思考能力,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人。
【古诗鉴赏】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八):哲理诗
高中古诗鉴赏分类赏析指导(八):哲理诗【特征感知】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2、对事理的体察。
①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知识储备】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你从理趣的角度谈谈它究竟“妙”在何处。
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已经来到江面上.暗含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2、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诗歌鉴赏常考七大题材
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
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
依依不舍之情。
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
眼中物有伤感之意来烘
①标题中往往有 “送”“别”“赠”“酬”。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和伤感。 托人的伤离之深。 ②离别后的思念和牵挂。 ③以乐景衬哀情。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
③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 ④想象(虚拟或虚实结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 合。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
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四、送别怀人诗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
内 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 内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
涵 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 容 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 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
③侧面落笔。诗人在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 表现怀远、思归之情
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 时,不是直接抒发思
定的孤苦。
念之情,而是从对方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 着笔,想象对方思念
情 感
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自己之深,借以烘托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 诗人的苦恨离情。
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 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
②衬托(正衬、反
涵 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 容 ②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 衬)。(寒月孤灯、
别相思之苦。
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 冷衾泪枕、月落星稀、
思诗。
凄风苦雨、漏声雁影
①诗题中多含“怨、怀、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情 等凄苦之景往往衬托
思、别、忆、妇叹、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考课外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乡怀人诗、哲理诗
中考课外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乡怀人诗、真谛诗思乡怀人诗亲情、爱情、友情是文学作品永远的主题,古代男青年因修业、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他乡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思亲怀人的作品。
其艺术手法大概和分别诗周边。
xxxx里见 xx,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赶快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1)最后一句描绘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什么“又开封”?(2)宋人王安石评此诗说:“看似平时最奇崛,成如简单却艰辛。
”“奇崛”指的是,“艰辛”又是指。
33.十五夜 xxxx建xx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 xx。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 xx 落谁家?( 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 2)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讲解其妙处。
34.夜雪xxxx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xx 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 2)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
”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35.乡思xxxx觏人言斜阳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间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言诗人的乡思之情尽在一“望”字中。
请说说你的理解。
36.逢 xx 使xx参故园 xx 漫漫,双袖 xx 泪不干。
马上相遇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全。
诗人为什么“泪不干”?联系全诗试作讲解。
37.旅次朔方xx皂客舍 xx 已十霜 ,归心日夜 xxxx。
无端更渡 xx,却望 xx 是故土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一、二两句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又是为三、四句抒情作品铺垫的。
(1)从内容上推断,“朔方”比并州距咸阳更近不仍是更远?(2)从“却望并州是故土”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38.月夜xxxx夜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唐 xx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诗:考查诗歌鉴赏的一种好题材
古典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分值也越来大。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语文学科分数的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的权重还将日益显现。
纵观历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择的诗歌题材,主要以赠别怀人类、羁旅思乡类为多,偶尔涉及边塞征战类、咏史抒怀类的诗歌。
从表达技巧上看,主要是选择那些极具特色的写景状物类诗歌。
从表达的主旨来看,主要选择那些忧国忧民、人生感悟、思乡怀人等特点突出的诗歌。
但是,为了真正发挥高考的选拔性作用,未来的选材完全可能选择一些比较浅显的哲理诗。
这不仅是因为哲理类诗歌睿智地洞照了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了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更主要的是这样的“道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未来社会科学发展所必备的大智慧,而且这类诗同样不乏精巧的表达技巧。
哲理诗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地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者是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所以,这类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一向为人们所传诵称引。
高度关注这类
诗,尤其是对此类诗进行专题性复习,一定有助于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6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 / 13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春草”“梧叶”这两个意象的作用。
(5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咏玉
韦应物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
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
(1)前人评价韦应物“立性高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2)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5 / 13
(1)“地平江阔气清温”再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6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又是怎样表达的呢?(5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句句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7 / 13
(2)在诗人笔下,雪似梅,梅似雪,诗人借此要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5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
(2)请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6分)【参考答案】
1.(1)运用了对比(或者反衬)的手法(1分)。
一二句描写了雨后水涨,即使是大船行驶起来也轻快如飞的生活图景。
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
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1分)。
第三句写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1分)。
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了因水流大船行顺利的特点(1分)。
(2)厚积才能薄发(2分)大的船舰能够在江水中自由飘飞,就是因为与“向来”相比承载它的水流足够充足。
(2分)读书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础,日积月累,才能驾驭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
9 / 13
2.(1)想象中池塘边丛生的“春草”和台阶前凋零的“梧叶”,构成鲜明的对比(1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虚度的时间过得飞快地特点(2分)因为青春来日方长,所以,青春者总是借口为时尚早而梦想着等到池塘边生机盎然杂草丛生时再开始逐梦,岂不知还没有等到那个时候台阶前的梧桐叶已经枯萎凋零了——大好时光已经过去
了(3分)。
(2)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要珍惜我们拥有的每一寸光阴(2分)。
生活就是这样,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时间(青春)会在梦想中悄然逝去(2分)。
诗歌形象生动地劝解人们珍惜时间(青春),抓紧时间,不要让每一寸光阴虚度(2分)。
3.(1)诗人托物言志,借玉喻人(2分),天下最精美的宝物是无须任何雕琢与粉饰的,否则就破坏了它的率真本性(2分),做人做事也是如此,善良与正直是不需伪装的(1分),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崇尚率真、自然的高洁性情(1分)。
(2)天下最宝贵的宝物是朴实无华的,一旦追求华丽,便失去了本性,也就不是至宝了(2分)。
做人也应该保持本性和率真,只有自己的才是独特的,一切以自然、真实为好(2分)玉璞经过刻意的雕琢虽然成了宝器,但是它也从此丢失了本真、本性(2分)。
4.(1)地势平坦,江面开阔,气温凉爽,和谐、宁静(2分)。
为下文“暗流已到”做铺垫(2分),生活中危机四伏,有时表面上的平静很可能是危机孕育的时刻,而缺乏经验者则往往不以为然,也不能够有力地化解危机,只有同“暗流”长期打交道并掌握其规律的“蒿师”才能识破并化解危机(2分)。
(2)实践出真知(2分)绕过这片沙滩,一片小渔村渐渐映入眼帘,那里江面开阔、地势平坦、气温凉爽。
然而,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2分)。
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1分)。
5.(1)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实写翻山越岭,走出一座山峰后还有更多的连绵的山峰在前面阻挡(1分),虚
11 / 13
写生活中、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1分),诗人将生活中的困难比喻成山峰,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评估自己所面对的困难(2分)。
(2)诗人借翻山越岭的实际描写,道出一则深刻的哲理(1分)。
一二两句,平白如话,先点题意:“下岭”有难,切莫“错喜欢”。
三四两句,集中作答:“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困难是一个接着一个,正如进入丛山峻岭,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在那里等着呢(2分)!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千万不可松懈,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2分)。
6.(1)梅与雪争春,谁也不让谁,也难分高下,文人墨客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对此进行评价、赞叹,看来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2分)。
而作者认为二者各有千秋:尽管雪与梅相依相存,但梅有梅的清香,雪有雪的洁白,各有优点(2分)。
诗人不事雕琢,也不直接流露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理性地评价二者,句句议论,字字珠玑,明了晓畅(2分)。
(2)诗歌借对梅与雪的评价,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一个普遍性的生活哲理(2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3分)。
7.(1)飞来峰高耸入云,传说在飞来峰的千寻塔上可以听见天鸡鸣叫,可以目睹壮观的东方日出(2分),诗人借神话传说侧面烘托出飞来峰的高大(1分),为下文“占据较高的立足点,树立远大目标”的议论做铺垫,使议论自然(2分)。
(2)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2分)。
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他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2分)。
只要努力践行,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中确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我们是能够做到的(2分)。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