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是中国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也指明了未来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它的提出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也是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必将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重大影响。
鉴于此,本文试图深入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和实践路径,以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一、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国家治理,是指“主权国家的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包括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机关)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社会一起,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过程。
它是多层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处理社会冲突、协调不同利益的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的总和。
”[1]国家治理现代化意指国家治理不仅要更加科学、民主与法治,同时也要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科学、法治、效率与协调,它应该体现科学、民主、富强、文明与理性等特征。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两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制度基础,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提供现实支持。
(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制度体系。
在中国政治发展和国家治理的特定情境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包括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体系规范化、治理方式民主化和法治化。
1.治理主体多元化。
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强调治理主体多元化,执政者及其国家机关是治理主体,各类社会组织是治理主体,人民也是治理主体。
这样,不仅能够在充分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的前提下,也能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与公民个体的治理职责,进一步解放与增强社会活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社会,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与市场自我调节、第三部门合作、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最终形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多元主体治理网络。
2.治理制度规范化。
制度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制度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成熟、规范的制度可以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速度与质量,制约治理者的滥权与失职。
所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制度的改革创新。
治理制度规范化是民族国家成长的重要动力,这是由于治理制度规范化意味着国家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日益提升,有助于推进国家政治生活日益制度化和程序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依靠制度来推动。
当前,建设符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及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相结合的现代制度体系,提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2]
3.治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在当前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民主不仅是实现有效社会整合和治理的重要资
源,也是保持政治动态稳定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法治对公权力进行必要的法律限制,从而维护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正常秩序。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突出民主法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确保宪法和法律成为国家治理的最高权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基本要求,推进国家治理、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有机结合。
这就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中国走上民主化和法治化道路。
(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体制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是三种能力,即改革创新能力、制度建设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1.改革创新能力。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过程。
没有改革创新能力,就不可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一,深化改革的能力。
当前,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这就需要改革的勇气和魄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二是持续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不是简单照搬别国发展的现有模式,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把实践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源泉。
当前,我们要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
2.制度建构能力。
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与产物,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所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提升建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能
力。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发挥制度优越性。
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这就要求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保障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法治是推行治理的有效手段与维护秩序的必要保障。
没有完善的法律作保障,制度就会丧失权威性与执行力,也就难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另外,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还要优化制度体系的内部结构。
注重制度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及时性与协调性,提高制度结构的科学性和运行效能。
[3]
3.科学发展能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
它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动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科学发展能力是领导干部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切实增强科学发展能力。
提升科学发展能力,必须创新科学发展举措,拓宽科学发展路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增强发展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遵循科学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在创新发展方式上更加积极,在科学转型发展优势上更加智慧等等。
,要着力提高科学发展能力。
二、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
特别是在日益复杂的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然而,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不及时采取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加以解决,那么当前的地方治理危机可能会演变成全面
的执政危机。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制度层面的基本要求。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普遍追求的理想目标。
从我国现代化进程看,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分、职能越位、缺位问题依然突出,职责交叉、权责脱节、争权诿责现象依然较多,人治代替法治问题依然存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层面的现代化,还应包括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表明了我们党以制度现代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决心,力图通过改革与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各项制度机制与法律法规,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制度来治理国家,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来,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体现了健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诉求。
[4]
其次,表明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原有的政府统管一切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因此,我国必须转变治理方式,实现政府的有效限权与放权,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
当然,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有效制衡、相互合作与协调互补的稳定状态,必须着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以及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足见我们党对社会管理体制的积极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现代国家治理不同于传统的国家管理,前者强调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使其在法治基础上各负其责和良性互动;后者则以命令——服从为特征。
党的十
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问题提升到总目标的高度,意味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由“管理”转变为“治理”,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与发展。
第三,它标志着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们谈论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通常是国家管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强调主体多元化、社会积极参与、政府与社会协商互动。
在治理条件下,党和政府是治理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和人民也是治理主体,这意味着单一主体的社会管理向多元互动、共同治理转变。
国家治理的本质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党和政府要积极广泛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国家治理,使社会组织成为公民有效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
在国家治理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为公众参与国家治理提供机会和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各类社会组织的自治和自决能力,努力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共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标志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由传统的国家管理向现代的国家治理转变。
最后,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与关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国家治理之路,取得了重大成就,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许多亟待改进与健全的地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新的起点,从国家当前与长远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民。
”[5]诚见,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所在,这就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盼望与关切。
三、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当前,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最有效的实践路径是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项具有系统特征的现代化工程。
围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采取各种可行的治理手段和措施。
比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国家治理观,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善于借鉴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好经验,改革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就可以逐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国家治理理念
解放思想,是一个民族激发其精神活力和保持其理论思维的先进性的源泉。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冲破教条与传统的束缚,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6]这里所说的“永无止境”包括时间的维度与空间的维度。
从时间上看,解放思想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从空间上讲,解放思想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尤其是治理领域。
[7]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当前我们对国家治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甚至还有许多过时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与观念。
比如,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一些掌权者将权力看作是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将权力的运用视为是自上而下的控制、命令与管理,习惯于“家长式”管制模式,缺乏服务意识、规则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
所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科学的国家治理理念。
就政府来说,必须树立公共
权力观,充分认识到公共权力的本质,运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切实维护广大民众的利益;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到执政为民;必须树立法治权力观,用法律规范、治理与控制国家权力,建设法治中国。
就人民群众来讲,必须树立主体意识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去。
[8]
(二)加强顶层设计,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现代化
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又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因此,要根据全会的总体目标,制定国家治理体系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清单。
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政党。
我们迫切需要做以下工作:
在经济方面,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政治方面,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协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有序化和规范化,发展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方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方面,围绕保障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在生态方面,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格局;在政党方面,围绕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健全党的领导体制与执政方式,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等。
[9]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来加强我国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和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政府已经无力照顾所有的社会事务,政府失灵在一些领域开始出现。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持的分工体系。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一是推进政府改革。
加快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
优化政府组织机构,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
推进政府民主行政,健全民主决策,提升决策质量,完善民众参与决策制度。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扩大民主参与、加强民主监督。
二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要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夯实社会基础。
推进国家治理必须有社会与公民的参与,因此,要积极培育与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发挥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健全社会的自治组织机构,如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在实践中探索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模式与途径,不断增强国家治理的社会基础。
[10]
(四)善于学习借鉴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好经验
在肯定我国国家治理总体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和缺陷,善于借鉴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好经验。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政治文明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和理论,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创新和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也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经验、实践和理论。
我们应该学会比较、分析和借鉴它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治国理政方面已吸收借鉴了一些外国的先进经验。
比如,责任政府建设的“政府问责”制度、政
策制定过程中的“听证制度”,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式治理”、公共服务中的“一站式服务”、政务公开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司法实践中的“律师体制制度”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
因此,在当下中国,应当具有邓小平引入市场经济那样的胆识与胸怀,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以解放与激发社会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认清世界发展潮流,立足中国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大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好经验。
(五)改革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必须勇于改革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
在具体治理方式的改革创新上,可以尝试探索以下几种思路:一是市场化和竞争方式,转官办为民营,转垄断为竞争,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是契约式与合作方式,转命令为协商,转独占为相互合作,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治理的多元治理模式。
三是法治化和服务方式,转人治为法治,转管理为服务,突出法治观念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国家治理的法律体系,让权力在法律和制度下的框架下运行,建设法治中国。
四是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运用到国家治理中来,提高治理效率、减少治理成本。
[11]
参考文献:
[1]郭小聪.财政改革:国家治理转型的重点[J].人民论坛,2010,(2):24-26.
[2]唐皇凤.中国特色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06(B04版).
[3]张贤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1-05(05版).
[4]韩振峰.怎样理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3-12-16(07版).
[5][6][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
[7]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5-8.
[8][11]李树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N].内蒙古日报(汉),2013-12-20(11版).
[10]许耀桐、刘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J].理论探索,2014,(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