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图像——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合集下载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_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_赵宪章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_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_赵宪章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赵宪章摘 要: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就其互仿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0,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逆势0。

莱辛在其5拉奥孔6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

将其纳入/文学遭遇图像时代0的语境中重新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二者互仿的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符号属性;语言是/实指0符号,图像是/虚指0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0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0的。

因此,当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就有可能导致语言对图像的解构和驱逐,或者延宕和遗忘。

由是观之,在所谓/文学图像化0的境况中,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有损自身,图像仅仅充任了工具和载体,/图以载文0,使文学藉此得以自我放逐。

关键词:语言 图像 符号 模仿作者赵宪章,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南京 210093)。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是中外文艺理论史上的传统话题。

但是,有一种现象至今尚未受到普遍关注和充分阐释,那就是二者相互模仿的艺术效果问题:大凡先有诗而后有画,即模仿诗歌的绘画作品,例如/诗意画0,很多成了绘画史上的精品;反之,先有画而后有诗,即模仿绘画的诗歌作品,例如/题画诗0,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则很难和前者在画史上的地位相匹配。

¹即使像李白、杜甫、白居易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的题画诗(咏画诗)º也不能和其/纯诗0的艺术成就相提并论;反之,对于他们/诗意0的模仿反倒成就了不少绘画作品。

我们不妨将这一现象称之为诗画互仿的/非对称性0态势,其中必定隐含着尚未被我们所认识的审美规律。

如果我们将视野进一步展开就会发现,这种非对称性态势不仅表现在诗画互仿之间,而且遍及整个文学史和艺术史。

无论是先民的神话传说,还是见诸经史子集的经典故事,同时被文学和图像反复模写的例子难以计数,从而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共同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熠熠生辉。

语文教学中的跨语境接受—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语文教学中的跨语境接受—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超 : 语 境接 受 确 实 是十 现 实 堂 . 为课 外 阅 读 比较恰 当 。蓣 子 踌 作
同 题 这 些 年 来 各 种 新 文 本 不 断 出 从 一 开 始 就 进 入 先 锋 文 本 . 仅 不 不
现 , 行 语 一 天 一 个 花 样 . 跨 能把 基 础 打 好 , 至 台 莫 名 其 妙 流 所 甚 语 境接 受 - - t显 得 突 出 。 但 这 也 是 北 大 的 陈 平 原 先 生 曾 强 调 要 从 基
金 : 老 师 . 的 改 变 。 原 先 州 纸 笔 时 打 腹 得 好 。 所 以 重 点 还 应 该 是 经 典 文 稿 的 时 间 根 长 , 耍 先 写 个 提 纲 。 本 的 教 学 。 如 果 他 从 ~ 开 始 写 的 还
用 电 脑 写作 则 是打 开 电 枯 后 才 开 东 西就 非 常华 美 , 辑 上跳 跃 就 非 逻
金 : 认 为 自己这 篇 文章 要 表 对 孩 子 进 行 根 本 训 练 。 什 么 是 根 您 超 : 想 主 要 是 由换 笔 引 申到 如 何思 考 、 何 说话 、 何 写作 . 我 如 如 让

好 的 , 乐 意 接 受 _ 访 。 我 聚
“ 脑 . 按 笔 背 后 体 现 出 的 思 维 他 们 从 不 会 到 会 , 一 般 地 台 到 做 换 即 从
和 文 本 . 是 不 赞 成 的 。 造 就 好 像 我

十人 练 书法 , 早 还 是要 写 I 笔 最
心 。{ 圮过 击 电 当 过 巾 学 语 文 老 师 , 不 过 当 时 的 情 况 和 现 在 不 间 , 上 加 时 问 已 经 过 击 租 久 了 . 以 对 当 胁 所 的 语 文 教 学 迂 是 有 些 陌 生 的 。 最 近 听 我 有 一 篇 随 笔 被 收 ^ 岛 三 语 文 辅 H 教 材 , 最 先 是 发 表 南 勾 它 京 的 《q m 写 作 报 》上 的 . 字 叫 名 《 笔 》. 要 是 谈 开 始 用 电 脯 写 作 换 主 的 一 蝗 感 受 当 时 许 多 作 家 改 用 电 脑 写 作 , 有 不 少 人 写 过 这 类 随

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

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摘要:“在场”与“不在场”不仅关涉到语言显露真理的可靠性,也关涉到文学叙事的真切性,即“不隔”或“隔”的问题。

相对语言符号而言,图像叙事是一种在场的“图说”,因为视觉器官的观看之道是“陷入”世界并栖居其中,在“看”与“被看”的紧密相拥中自恋自乐,沉醉其中而物我两忘。

但图像符号不过是“存在的薄皮”,图说之所说不过是一种“皮相之见”,而所谓“画外意”及其“比德”并非画之本有,因为我们已经将“在场”赋予了图说。

言说的不在场不仅表现为符号表意的间接性,文字文本充任言说的“代用品”也是其重要表征。

因此,口说的词能否在书写文本中被重新唤起,就成为后者的在场理想。

“音响”作为语言的“第一能指”决定了它的永远在场,也决定了语言艺术的音乐性本质,“形象性”并不能区隔文学与非文学的根本不同。

在语言和图像“叙事共享”的场域,前者有可能穿越后者,使不透明的“薄皮”变得透明,“图说”由此被赋予了“言说”的深长意味。

正文:现代传媒过度痴迷于“在场”叙事已是不争的事实。

[①]图像符号的在场性被整个当代叙事所竞相效仿,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及其对图像认知的推崇正被各种类型的叙事行为所践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已成为最重要的叙事策略和表意原则。

文学对图像的崇拜也是如此。

图像的强势传播力诱使文学写作竞相仿效其在场性,文学叙事似乎只有在图像世界里注册才能获取合法性。

但是,就符号本身的性质和功能来说,“叙事”实属语言而非图像之优长,图像叙事之所以可能引领整个表意世界,不过是其“在场性”言说的强力诱惑使然。

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在被图像符号饕餮并反刍之后,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再现文学本色,由此而陡增的传播力究竟属于图像还是文学。

我们的问题是:相对语言叙事而言,图像叙事的“在场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场性”是否属于图像符号的专利而不为语言表意所分享?文学和图像共享同一个文本时的“在场”或“不在场”又有着怎样的互文表征?在图像崇拜愈演愈烈及其和语言叙事的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深度的学理阐释。

讲座赵宪章教授

讲座赵宪章教授

主持人:杨思贤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们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主办的木铎文学的讲座,上学期开了个头,做了第一讲,后来由于事务繁忙,一直迟迟未能举办,今天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赵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举办的木铎讲座第二讲马上开始,今天我们讲座请来的是赵宪章赵教授。

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赵老师的学术简历:赵老师是南京大学的本科和硕士,毕业了之后继续留校任教。

1987年被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被评为南京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同年获国务院政府推出基金并晋升为教授。

曾经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任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文艺学教授,博导。

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赵老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曾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14年获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研究贡献奖。

赵老师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文艺学方法通论》,《西方形式美学》《文体与形式》《文体与图像》。

今天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讲座的题目是:文学与图像研究,及其符号学方法。

下面大家掌声有请赵教授为我们登台做客。

主讲人:赵教授感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对我的邀请,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这几年我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方面的体会。

我今天给大家交流的主要部分是属于这个研究的基础理论,就是我这里的:“语图互仿的顺势和逆势”以及“语图符号的实指和虚指”两部分。

这两部分是有密切联系的,是关于文学与图像关系方面研究的基础理论。

而“语图互仿的漩涡和原型的生成”以及“语图批评方法”是这个研究中的两个具体问题。

我先把这个研究的学术背景以及相关问题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是最近一个新兴的研究趋势。

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学术界的兴趣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常说的图像时代的到来以及对文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图像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是对文学,对人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负面影响,被学术界很多学者所关注。

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_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_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200444)
文章编号 :
赵宪章 ( 1951- ) , 山东省莘县人 , 1973
1977 年在南京大学 中文系读书 , 毕业 后留校 任教 。 1984 1987 年在南 京
大学攻读文艺学 研究生 , 获文学硕士学位 , 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 , 同年 被破格 晋升为 副教授 。 1992 年 被评为 南京大 学 首批中青年学术 骨干 , 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贴并被 晋升为 教授 。 1995 2002 年任南 京大学 中文系主 任 。 现任 南 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心常务副主任 、 教授 、 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 兼 任南京大学 学术委员 会副主任 、 中国中 外 文艺理论学会理 事 、 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 、 教育部中文 学科教 学指导 委员会 委员及 文艺理论 组组长 、 国 家社科 基 金评审组专家等 。 主要从事文艺美 学和文学理论方面 的教学 和研究 。 先 后主持 三项国 家社科基 金项目 , 获 国家级 优 秀教学成果一等 奖 、 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 宝钢教育 基金优 秀教师 特等奖 、 教育 部和江 苏省政 府优秀 科研成 果 三等奖 ( 三次 ), 2003 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 的中青年专家 。 赵宪章的学术研究 主要涉及以 下领域 : 一 、 1980 年 前 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 艺美学研究 ; 二 、 80 年代中 后期主要 从事文 艺学方 法论研 究 ; 三 、 90 年代主 要从事 形式美 学 研究 ; 四 、 近年来开始尝 试将 形 式美 学落 实到 文学 形式 研究 领域 。 代 表作 有 文 艺学 方法 通论 !、 西 方形 式美 学 研 究 关于形式 的美学研究 !、 文艺美学方法论问题 !、 文体与形式 ! 等 。 曾军 ( 1972- ) , 男 , 湖北 荆州人 , 南京大学博士 , 中国人民 大学博 士后 , 现为上 海大学 中文系 副教授 。 研 究方向 为 文学批评和文化 理论 。

“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

“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
斥 之为 足 以让 美 国人 “ 乐 至 死 ” 大 众 传 媒 。 娱 的
学的自信与豪迈 ;0 年后的今天 , 10 文学的风光不 再 , 们 已经很 难说 出哪 种文体 堪称 当下 之天 骄 , 我
诗歌 ?小 说 ?散 文? … …都 不 是 , 因为 整 个 文 学
值 得注 意 的是 : 兹曼在 上世 纪 8 波 0年代 中期 写作
大众文 化在 内 的所 有 图像 , 娱乐 ” “ 正是 它 的符 号
本质 ; 图像作为最强势的传媒符号 , 正在迅速而无
节制地 、 强行 而 不 加商 量 地 侵 入 到包 括 政 治 和 意
今 之时 代 , 学 和图像 的关 系复杂 多变 前所 未有 , 文 二 者 的剑拔弩 张 前 所 未有 , 它们 之 间 的痛 苦 纠结 前所 未 有 ; 令人 特 别忧虑 和无 奈 的是 , 此境 此势遥 遥无 穷 期 , 对 于文学 的饕餮将 愈演 愈烈 , 图像 因为
日三 变 的“ 技术 ” 就是 它 的生产 力 。 更 重要 的 是 , 所 谓 “ 学 危 机 ” 背 后 , 在 文 的 还
收 稿 日期 :0 2—0 21 8—1 8
作者简介 : 赵宪章( 9 1 15 一
)男 , , 山东莘 县人 , 南京大学 中国新Hale Waihona Puke 学研究 中心教授 , 博士生导师。
摘要 : 从 1 9世纪到 2 0世纪 , 文学理论的母题经历 了从“ 文学 与社会” 文学与语 言” 到“ 的蜕变 , 并且 正在朝 向
2 1世纪的“ 文学与 图像” 渐行渐近 。后 者作为新 世纪之 “ 学” 参 照维特 根斯坦 的“ 言 图像论 ” 可将其 命名 为 新 , 语 , “ 文学 图像论” 文学 图像论 ” 。“ 认为应 当回到亚里士 多德“ 文学是语 言艺术”的文学观 ; 文学语 象如何 外化和延 宕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赵宪章教授访谈录论弊端,对于重建我们的价值参照,不妨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新坐标。

这就是我提出文学理论“上手性”的缘由。

所谓文学理论的“上手性”,就是说评价一种理论的价值和意义,最主要的标准应当是“上手性”,包括对作品、作家、思潮等整个文学现象的研究,是否“有用、有益、合用、方便”。

回顾古今中外的文论史,无论是中国的“言志”、“缘情”、“意境”、“赋比兴”,还是西方的“模仿”、“隐喻”、“互文”、“真善美”,等等,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就在于它们对于整个文学研究的“上手性”;同义反复,我们找不到一个“非上手”的概念、范畴能够在文论史上流传至今,找不到一个“非上手”的理论至今仍然被我们所使用。

也就是说,在“现实性”之外,还可以参照“上手性”检讨、评价文学理论的得失与成败,据此进行价值判断同样是可行的。

将“上手性”作为文学理论的价值参照,并不意味着鄙弃“现实性”,因为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渗的、互补的。

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现实性”以文学理论之外的“现实”为参照,“上手性”则以其自身的性质和功能为参照;前者属于外在价值参照,后者属于内在价值参照。

“现实性”和“上手性”并行不悖,共同建构了文学理论反思与评价的坐标。

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价值坐标系统,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不可偏执。

鹏:老师,我赞同您的观点。

但需要补充的是,现在国内的文学理论研究,仍以西方文论话语为主流,或者人为制造一些新话题,根本不在乎理论是否具有“现实性”“上手性”,像您这样立足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并不是主流。

章:不要焦虑。

做学问无所谓主流不主流。

鹏:谢谢老师!9。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赵宪章教授访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赵宪章教授访

第38卷第6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8,N o .62022年11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2022ʌ收稿日期ɔ2022G09G06ʌ基金项目ɔ江苏高校 青蓝工程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资助项目ʌ作者简介ɔ赵宪章(1951-),男,山东莘县人,山东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形式美学㊁文学图像论研究;赵敬鹏(1987-),男,山东莘县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图像论研究.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赵宪章教授访谈录①赵宪章1,赵敬鹏2(1.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㊀250100;2.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南京㊀210013)ʌ摘要ɔ赵宪章教授的学术道路是从马列文论起步的,然后进入文艺学方法论领域,再后分别是文体形式论㊁文学与图像研究等,自始至终坚守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 的治学原则,特别是他的«文学图像论»,为当下新兴的文学与图像研究,提供了颇具特色的理论参照.ʌ关键词ɔ赵宪章;形式;文体;图像ʌ中图分类号ɔI 0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2)06G0001G06A n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r y M e a n i n g T h r o u gh I t s F o r m :I n t e r v i e w w i t hP r o f e s s o rZ h a oX i a n z h a n g ①Z H A O X i a n Gz h a n g 1,Z H A OJ i n g Gp e n g2(1.T h eC e n t e r f o r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y a n dA e s t h e t i c s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J i n a n 250100,C h i n a ;2.S c h o o l o f L i b e r a lA r t s ,J i a n g s uS e c o n d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1001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P r o f e s s o rZ h a oX i a n z h a n g s a c a d e m i c r o a d s t a r t e d f r o m M a r x i s t GL e n i n i s t l i t e r a r y t h e o r y,t h e ne n t e r e d t h e f i e l d o f l i t e r a r y m e t h o d o l o g y ,a n d t h e n f o l l o w e db y s t y l i s t i c f o r mt h e o r y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i m a g e r e s e a r c h ,e t c .,a d h e r i n g to t h e a c a d e m i c p r i n c i p l e o f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m e a n i n g t h r o u g hf o r m f r o m b e g i n n i n g t oe n d .I n p a r t i c u l a r ,h i s L i t e r a r y I m a ge T h e o r y p r o v i d e dad i s t i n c t i v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c u r r e n t e m e rg i n g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i m a g e r e s e a r ch .K e y wo r d s :Z h a oX i a n z h a n g ;f o r m ;s t y l e ;i m a g e ㊀㊀赵宪章(1951-),山东聊城人.1977年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校任教,同年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被评为南京大学首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晋升为教授.1996年作为南京大学文艺学创点教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直至2016年退休,指导博士研究生五十余位.历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㊁中文系主任㊁教育部基地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首届常务副主任㊁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邀访教授㊁上海大学美术学专业特聘教授㊁聊城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兼任或曾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㊁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㊁教育部中文学科教指委文艺理论组组长㊁教育部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等.主要从事形式美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推举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 的学术理念,践行 历史与逻辑会通 学无古今中西 的研究方法.目前兴趣集中在文学图像论㊁文学书像论.主要著作有:«文艺学方法通论»«西方形式美学»«文体形式论»«T E X T GI MA G E T H E O R Y GC OM P A R A GT I V E S E M I O T I C S T U D I E S O N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A R T S »(意大利L E X I A 国际符号学丛书之一)«文学图像论»,以及«20世纪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主编)㊁第1-6卷«文学与图像»(主编)㊁多卷本«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总主编).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㊁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㊁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4年获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研究贡献奖.赵敬鹏(以下简称鹏):赵老师好!受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委托,在新时期文艺理论走过40多年历程的今天,特别邀请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您是怎样走向学术道路并选择文艺理论研究的?赵宪章(以下简称章):我1977年初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属于 工农兵学员 一类,毕业分配时辅导员宣布我留校任教,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可能会像其他同乡那样回山东老家,在党政机关谋个一官半职. 学而优则仕 嘛,这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出仕无望方从文 ,这是中国学界非常特别的一个现象,从古到今.我能留校做教师,得益于叶子铭㊁董健两位老师的力荐.叶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董是我们班 教育革命领导小组 成员,相当于 辅导员 吧.他们俩当时都是中文系领导班子成员,说话管用.本来是叶老师要我进现代文学教研室,只是由于包忠文老师强调 马列文论更需要接班人 ,所以才改为文艺理论.叶老师之所以要我做现代文学研究,是因为我的毕业论文是«鲁迅在南京».顺便解释一下:当时大学生毕业前统统到工厂实习,没有 毕业论文 之说;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做 毕业论文 ,是叶老师为我争取的.叶老师还为我拨付了研究经费,让我调研了鲁迅在国内活动过的一些地方,除南京外,还有绍兴㊁北京㊁厦门㊁上海等.为了查找鲁迅在南京所上的两个学堂的材料,我在故宫档案馆待了一个多星期.当时晚清的资料并没有整理出来,工作人员每次给我推出一板车文件,主要是奏折之类,要我自己查找,此情此景留下深刻印象.当然,叶老师和董老师执意留我任教,也有一些说得通的理由,例如,我当时完成了15万字的«鲁迅在南京»书稿,大学一年级就入党了,并在刚恢复的«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执笔).鹏:我们听说,您刚毕业留校后,主要是跟着包忠文老师一起研究马列文论章:是的.包忠文老师既是我刚留校后的文学理论启蒙导师,也是后来我的硕士生导师.他写的字(手稿)虽然难以辨认,但是论文极富思想性;他的理论课也是这样,边抽烟边讲授,全身心投入,通篇个人见解.他经常教导我们的一句话是: 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 他看不起以写书为业的人,鼓励学生研究问题㊁写作高水平论文.他的教诲我一直铭刻在心.鹏:那后来怎么从马列文论转向文艺学方法论研究了?章:发表在«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上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美学发现»,是我马列文论研究的最后一个成果,此后便转向了文艺学方法论研究.当时转向的原因有二:一是感觉到自己在这一论域,很难再写出超过这篇论文水平的东西了;如果只是量的增加,我不甘心.其次,方法论大讨论已经开始,如火如荼,感染了我;尽管当时我并没有直奔 前线 (不喜欢热闹),只是一个用心的 观火者 ,一股脑儿钻到了故纸堆里,试图为文艺学方法论的历史和理论进行系统描述.这就是我在1990年出版的«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后来,这本书又重出了两次,一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二是台湾2015年繁体版;尽管标示 再版 ,但是都没有来得及认真修订,80年代不够规范的印记仍然不少,等待机会做一次真正的修订.鹏:您的«文艺学方法通论»概括出文艺研究的五种模式,其中最后一个模式是 文艺学本体方法 ,也就是语言形式批评的方法.您曾经回忆说,此后您之所以转向形式美学,是因为您认为这一方法尽管是自己不熟悉的,但却是中国文艺理论最需要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章:是的.我对我的学生不止一次说过,一个学者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可能会有多次 转向 ,从一个论域转向另一个论域,这很正常.但是,如何转㊁转向哪儿?却大有讲究.我的体会是,在设计自己的 转向 时,要处理好 顺手 和 应该 的关系:所谓 顺手 ,就是更多地参照既往学术积累,延续自己比较熟悉的论域;所谓 应该 ,就是更多地考虑学术价值,选择自己虽不熟悉却更有意义问题.我在给杨建刚博士«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关系史»写的«序»中就表达过这些意见.我认为,大凡有责任心㊁有出息的学者,肯定会选择后者(将 应该 放在首位),即便已经预测到后者会面临多大风险㊁遭遇多少困难.当然,直面这些风险㊁克服这些困难,需要有超越自己的勇气;而只有勇于超越自己,才能超越昨天㊁超越惯常而进入真正的理论.这就是我一直倡导的 登高山 而非 走平路 的治学路径, 著作等身 以量取胜 不是最佳选项.所以我对建刚博士说: 这也应该是所有青年学人成长的正途;尽管这路途非常艰辛,而又非常㊁非常不合时宜. [1]鹏:形式美学之后,您怎么又转向文体研究了呢?章:我的«西方形式美学»是和张辉㊁王雄两位学生合作完成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此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 问学无路 的迷茫中,非常苦恼.先是考虑转向 中国形式美学 ,从«周易»开始研读,用了大半年时间搜集资料,突然发现此路不通!其实道理很简单: 形式 概念本源于西方,近代之后才融入中国话语,以此为纲贯通中国古代美学,难免榫卯不合,牵强附会也就在所难免.冥思苦想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这一想法由何而来突然觉悟到是自己的 体系情结 作祟:研究过西方形式美学了,再来研究中国形式美学,顺理成章,所谓 体系 ,也就有雏形了.应该说,这种 体系 情结是许多学者,特别是我辈专事纯理论研究者的妄想,事实说明非常可笑.于是,我开始另辟别路 将纯理论的形式美学落实到具体的文学形式研究中如何?而 文体 ,就属于文学形式的重要方面,确切地说应该是文学形式的首要方面,但在我国学界却被 文以载道 挤到边缘,很少大学文学专业开设文体研究课.所以,将形式美学落实到具体文学理论,自认为 应该 从这里开始.这就是我此后持续了近十年之久的文体形式研究.同义反复,我的文体形式研究尽管持续了将近十年之久,目的并不是要建构一个什么体系,而是立足于若干具体问题进行探讨,特别是就新时期以来出现的文体现象展开,因为此前我们并未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给予充分注意.我的着力点是试图通过文体现象的阐释,发现隐含其中的文体理论及其相关问题.由于本研究直接缘自我的形式美学 向下转 ,所以,将文体作为形式,或者说借鉴形式美学的观念和方法研究文体,也就自然而然㊁势所必然.如果说本研究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应当归功于这一方面 形式美学的纯理论研究开启了我对文体的重新认知,即以形式为轴心研究文体理论方面的若干问题.前些年,应朋友邀约,我将这些研究结集,名之为«文体形式论»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可惜,我的很重要的一篇文体研究,被出版社审稿时 审 下来了,留下遗憾,不知什么时候再版时能够补上.需要说明的是,我的文体形式研究并没有设置一个什么 先验结构 ,即没有在进入文体研究之前就预设各种可能,甚至没有为 文体 概念下一个明确定义,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可谓 摸着石头过河 .这并不意味着我漠视文体概念的追问,也不是我否认文体具有某种本质属性,而是认为应该摆脱传统的文体研究路径,即古语所谓 草鞋无样,越编越像 ,在对文体概念有一个大略把握之后,越研究越会接近 文体 概念本身.这种研究方法显然是受到解构主义的启发,也是我研读解构主义的些许收获.否则,先为研究对象下一个 定义 ,然后环绕这个定义展开,最后确认这个定义是正确的,就像文学概论教材那样;这样的定义 ,肯定是无生命力的,也是经不住历史拷问的,属于 逻各斯中心主义 的路数.由于我拒绝在这条老路上滑行,也就会显得格外吃力,虽然孜孜矻矻,仍旧感觉非常艰难,时有力不从心之慨.鹏:从 文艺学本体方法 到抽象的形式美学,再到相对具体的文体形式,从 形而上 到 形而下 ,可谓 顺藤摸瓜 ,自然而然.所以,汪正龙老师曾给我们说: 赵宪章老师给学界的印象是,虽然涉足多个领域,但是其中都有内在联系. 您能不能将这种内在联系概括一下?或者将您最重要的治学主张做一简要表述?章:我最重要的治学主张就是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 .无论涉足那个论域,我都在自觉地践行着这一主张.这一主张我已在不同场合或语境中提到,今天就多说几句.通过形式阐发意义 是针对艺术之专业研究而言,包括语言艺术(文学)研究在内,非艺术对象另当别论,将艺术作为宣教工具者也另当别论.这是由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所有的艺术语言都指向自身,与一般意义上的实用语言完全不同.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实用语言,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常识,无需赘言.其他艺术语言也是这样:绘画的色彩造像㊁舞蹈的身段动作㊁音乐的声调韵律等等,都指向自身.这就是艺术符号之所以是艺术的独特形式,完全不同于非艺术的㊁实用的符号.既然这样,研究艺术就应当从形式出发,通过形式阐发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否则, 超越形式直奔主题 ,那就是将艺术当做非艺术了.例如,你看到舞蹈演员的激情表演,不能责怪她总是在舞台上 走来走去 ;在日常生活中,无目的的 走来走去 应该批评,而舞蹈演员的 走来走去 是在表演,这就是艺术,或者说是艺术形式㊁作为形式的艺术,其中的意义(意味)就在这 走来走去 中.如果写一篇舞蹈评论,就应当从这 走来走去 开始,通过阐释 走来走去 发现其中所蕴藉的意义.毋庸讳言,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 是对 文以载道 文学观的反动.我们不能全盘否定 文以载道 ,但是必须被限在非文学㊁非艺术㊁非专业领域,将其贯彻到所有文艺研究是对学术的亵渎,属于外行的㊁宣教类的理论批评.当然,非专业的㊁外行的㊁宣教类的文艺理论批评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必须将其与专业的㊁内行的㊁审美的文艺理论批评明确区别开来.有些头戴各种专业的㊁内行的㊁审美的花帽子的所谓专家㊁学者㊁教授们,所言㊁所评㊁所论却是非专业的㊁外行的㊁宣教的.此类 名 实 不符,不仅于艺无益,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假冒专家).这就是我主张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 的目的和理由.鹏:好的,我明白了.那您能否接着谈一下文体形式研究之后的 文学与图像 ?章: 文学与图像 也是一次顺理成章的转向.早在我研究文体的时候,就关注到 文图体 ,当时只是感觉到这个问题很重要㊁很有意义,并没有进行专心思考.于德山是我的学生,他找我商谈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时,我就跟他交换了关于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一些想法,他感到很兴奋,最终决定以«中国古代图像叙事及 语-图 互文现象研究»为题撰写学位论文,这应该是我国同类选题的第一篇博士论文(2003年).于德山现在已经是他那个领域里很知名的学者了.我们知道,视觉文化研究也很热闹,但是相较文学与图像研究,完全是不同的路数.文学与图像的研究不能离开现象,特别是文学作品与图像作品,必须建基在二者的 关系史 基础之上.何况 视觉 与 图像 这两个概念也不相同: 视觉是心理学概念, 图像 属于符号学范畴.鹏:您曾被上海大学聘为美术学教授,请问那几年的沪上时光,对您的文学与图像研究,是否起到过某些作用?章:当年上海大学铁了心要拿美术学博士点,不惜代价网络人才,缺一个理论方面的带头人,朋友找到了我,实在是盛情难却,就在那儿兼职五年.算是歪打正着,这五年对于开阔我的视野㊁提升我的艺术修养大有裨益.我指导学生做论文,就引导他们尽量选择语言艺术(文学)和图像艺术(主要是绘画)结合部位的题目.在这一过程中, 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发现了学术新大陆 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于是,从此开始,我专心此论,心无旁骛.鹏:国内学界从事 文学与图像 研究的学者不少,但是您的 文学图像论 独树一帜,您能否简要概括一下自己的研究方法㊁经验或心得?章:文学和图像的关系尽管错综复杂,但是几乎都可以在符号学层面发现它们的根源.例如 诗画关系 ,二者相互模仿的艺术效果问题至今尚未受到普遍关注和充分阐释:大凡先有诗而后有画,即模仿诗歌的 诗意画 ,很多成了绘画史上的精品;反之,先有画而后有诗,即模仿绘画的 题画诗 ,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则很难和前者在画史上的地位相匹配.即使像李白㊁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他们的题画诗也不能和其 纯诗 的成就相提并论;反之,对于他们 诗意 的模仿反倒成就了不少绘画作品.在我看来,诗画互仿的这种 非对称 效果并非偶然,而是源自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的不同功能:语言是一种实指符号,图像是一种虚指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的.因此,当二者互相模仿或共享同一个文本时,强势的语言符号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弱势的图像符号只能充任它的 副号 .这就是诗画互仿之 非对称 现象的符号学根源.如果这一论断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解释中国文人画发展到明清,为什么出现了 以诗臆画 的境况.事实说明,只有将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提升到符号学的层面进行阐释,借鉴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异同,才能在根本上解释文学和图像之间的学理关系[2].就此而言,符号学对于 文学与图像 研究,首先是一种方法;不仅如此,同时也是研究的对象 文学之 语言 符号和 图像 符号之间的关系,由此进一步发现文学和世界的符号学关系.符号学自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应该说已经取得不少进展,特别是在译介和评述西方理论方面成绩卓著.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面对中国本土的意识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学方面,尚有不少路途要走.如果我们将符号学研究放在文学与图像关系的视野中,或者说以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为视域研究符号学问题,那么,一种新的 语图符号学 或将产生.所谓 语图符号学 ,即以语言和图像及其符号关系为对象,比较和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㊁关联及历史.这个设想之所以可能,就在于语言和图像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最伟大的两种符号,是人类社会最普遍㊁最具功能价值的两种符号,也可以说它们是人类表意的两翼.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具有当代意义,而且有益于丰富传统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也是符号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总而言之,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 应当落实到整个文学和艺术的研究,包括研究文图关系,以及整个文学图像论 研究.鹏:据悉,您主编的«文学与图像»学术集刊,办刊之初就考虑到要像西方的«词语与图像»(W o r d&I m a g e)那个刊物一样,注重文学与图像之间的符号学研究范式.章:办这个集刊,主要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团队,2011年开始编撰多卷本«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但是并没有此类跨学科研究的经验.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一个可以练笔的园地,所以创办了«文学与图像»(年刊).但是很遗憾,在这样一个讲究刊物级别㊁追求学术G D P的年代,«文学与图像»走向寿终正寝也是很正常的.好在从2018年开始,北京大学陈明教授接手了«文学与图像»的编辑出版事宜.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 ,此刊移师北京大学之后,一定会办得更好,欢迎感兴趣的同仁继续踊跃投稿.鹏:您主编的多卷本«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出版后荣获国家出版最高奖,恭喜赵老师!章:谢谢!这套书原计划12卷(14册),由于各种原因,不断瘦身,目前正式出版的是古代部分,8卷(10册).感谢各分卷主编及各位撰稿人,包括 被瘦身 下来的各卷,没有大家的顾全大局与通力合作,如此巨大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鹏:您的专著«文学图像论»(T e x tGI m a g e T h e o r y)入围国际著名符号学丛书L E X I A,被译为英文已在意大利出版,中文版也将面世,特别令人鼓舞.章:做学问的动力在于它的过程使人愉快,不在于它的结果可能使人得到什么益处.鹏:赵老师的学术道路可谓跌宕起伏,很精彩,您在 文学图像论 之后还有什么打算吗?章:我的 文学图像论 的最后一个专题是 书法图像 (简称 书像 ),因为在我看来,排除文学与动画(施为图像)的关系,文学之传统的手绘图像主要有三种:诗意图㊁小说插图和文学书法(书像),前两个专题是延续前人的路径继续前行,后一个专题难度很大,相对传统书论而言,基本上是另起炉灶.例如,文字书写的本意是实用,怎么成为了艺术了呢?书艺研究在方法和理论上至今非常传统,西方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进来,这和文学理论患有 失语症 大不相同.叶秀山先生曾尝试引入西方哲学,但是出现了 两张皮 问题,不能说很成功.因此,我很好奇,颇具挑战性,就想尝试一下.鹏:最近读到您的«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间性结构»,对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学理论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与其他类似主题的论文很不一样.关于这个问题,您是否还有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章:这是朋友约稿,应景之作,我不善于写此类文章,也没有完全按照原先的要求写,重点不在铺陈事实,而在谈论自己的看法.有些述评类文章习惯罗列很长一个名单,容易使人联想到 中彩票名单 ,意义不大.我用 间性结构 描述四十年的文论史,意在说明中国文学理论的进步有其内在动力,这就是 间性 .我们所理解的 间性 ,是指两种或多种力作用下形成的 力的平行四边形 ,其中的交互作用推动了新时期的文论事业.换言之,新时期文论是多元㊁多界面㊁多声调㊁多层次的组合,我将其概括为 五大间性 ,实际上不止于此;何况这 五大间性 也不是平行的,各种 力 的大小及其 方向 并不一致㊁并不均衡, 差异 而非 统一 才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3].鹏:既然谈到我们的文艺理论,您作为前辈学人,能否就此做一展望,或者提出一些希望?章:无论古代文论史㊁现代文论史还是外国文论史,我们历来都是将 现实 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参照, 社会现实ң思想文化ң文学状况ң文学理论 已经成了所有文论史的固定书写模式.种种迹象说明,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或者说以现实为参照反思文学理论,已经浸入到了我们的骨髓,成了根深蒂固㊁甚或唯一的价值参照.果真如此吗?除此 现实性 之外,文学理论的反思果真没有其他参照了吗?果真只能依靠 换说法 而不是 换问题 来反思我们的文学理论吗?我们还不至于如此黔驴技穷吧!当然,前提是文学理论的价值。

赵宪章‖中国文学图像史的方法和意义

赵宪章‖中国文学图像史的方法和意义

赵宪章‖中国文学图像史的方法和意义中国文学图像史是一个新的学术论域,应该探索正确的、适宜的学术方法,以便收获较大裨益。

而研究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象的性质。

毫无疑问,文学图像史的对象是“文学的图像”。

这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决定了文学的本位属性。

这是基本的学术立场,也是研究的出发点,然后才延宕到与其相关的图像,并应紧紧盯着二者之间的关系。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这是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就确立了的文学定义,无论后学提出多少新定义都没能颠覆这一原初,说明它已积淀为文学常识而不容置疑。

这一定义同时也意味着文学语言的特殊性,即被后学名之为“形象思维”或“象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象”而不是通过概念和世界发生联系。

于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也就成为了文学图像史的核心论题,甚至可以说“语象和图像”一起构成了该论域的基本范畴。

之所以需要明确“语象”在文学图像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并认为它和“图像”一起构成了该论域的基本范畴,在于语象之“象”和图像之“像”存在着天然联系,二者的不同只表现为前者是心理的、想象的,后者是物理的、可见的。

所谓“文学图像”,实质是作品文本语象的模仿和外化;文学图像一方面源自文学语象,同时也不可能一一对应。

一般而言,文学图像是文学语象的筛选或重组、浓缩或延宕、变形或变相,等等。

[1]无论怎样,文学的图像呈现必定来自作品的语象蕴涵,或者说文学语象是文学图像的生成之源;而“文学的图像化”,说到底是“语象外化为图像”,不可见的心象物化为可见的视觉图像。

因此,文学图像史只有立足于语象和图像的比较,才能发现文学和艺术的内在关联及其互文规律,才能对两种符号的互动及其所重构的图像世界进行有效阐释。

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研究方法。

将语象和图像作为基本理论范畴,或者说将二者的比较研究作为文学图像史的基本方法,不仅研究对象使然,而且有另外的、更深层和更现实的意义,那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时时可以体感到的、在“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背后隐秘着的符号危机。

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南京大学赵宪章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

“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

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

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怀。

主题词:文学图像语言语象一、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是当下学界十分关切的问题,也是学术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早已被翻炒得炙手可热。

但是,统观有关论述,无非是“狼来了”之类的老调,情绪性的表达多于学理探讨;即使持肯定意见或不以为然者,大多也停留在表态式的价值判断,鲜有学理层面的深度阐发。

究其原因,没有对研究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展开先验反思是其重要方面。

这是长期以来我们提出和探讨学术问题的习惯——尽管康德关于“认识之可能”的追问已为学界所熟知,但是一旦进入自己的语境仍然我行我素,学术提问的自我置疑规则并未普遍践行。

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问题说到底是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

文学和图像的关系问题是否属于一个“真问题”,是否可能进入我们的学术话语,并非全由这一问题的现实紧迫性所决定,也不是因为前人多有涉及便不言自明,而是学理逻辑使然。

对于这一问题的历史反省将有助于明确我们在当下的言说立场和可靠的逻辑起点。

而对于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之可能明确表示否定意见的当属美籍学者雷纳·韦勒克。

韦勒克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自从他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于1984年译为中文之后,这种划分曾在我国文学理论界激起不少批评。

批评意见认为,文学的所谓“内部”和“外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机械地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割裂了文学和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性。

赵宪章║语图符号学大有可为——“文学图像论”及其符号学方法

赵宪章║语图符号学大有可为——“文学图像论”及其符号学方法

赵宪章║语图符号学大有可为——“文学图像论”及其符号学方法新世纪以来,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在我国悄然兴起,可谓新世纪的新学问。

它的兴起源自学术的内生动力而无人为的操弄,它直面人文现实的困惑而又非追逐时尚之论。

时至今日,这一研究已渐成气候,大有持续成长之趋势。

“名正”方能“言顺”而“事成”,我们之所以将其命名为“文学图像论”,是为了有益于这一“新学”走向更深、走得更远。

“文学图像论”援自前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在逻辑序列上具有同型结构,可以用“图像”将这种关系一一对应起来。

那么,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形象思维”是其突出特点,更是经由图像和世界发生联系,这就是文学与世界的图像性关系。

这种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文学对世界的“语象”展示,而不是通过“概念”说明世界;另一方面表现为语象文本向视觉图像的外化和延宕,传统的诗意图、小说插图,以及文学作品的影像改编等,就是文学语象外化和延宕的表征。

这也是“文学图像论”不同于“形象思维论”的独特性:它所要着力阐发的是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与图像艺术之间,以及它们与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

惟其如此,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在哲学层面确立了自己的根基。

当然,为这一研究命名并不意味着此前毫无声息,“诗画关系”就是这一论域最有影响力的古典形态,相关理论批评可谓古已有之、中外有之。

今天之所以需要对这一论域重新命名,一方面在于它所处理的题材已经大大拓展,绝非单纯的诗歌与绘画的关系;另一方面更在于它所面对的问题已经面目全非——“诗画一律”、“诗画唱和”这一古调雅韵,似乎已经演变为图像对文学的反刍或驱逐;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则是整个人类在“图像时代”所遭遇的符号危机——图像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势僭越本属于语言的表意领地。

就此而言,“文学图像论”尽管已有辽远的过去,但是仅有短暂的历史;它在辽远的过去充分品味了“诗情画意”,现在的注意力却已经转移到语言与图像的符号关系。

据此,我们有理由将它的历史起点定格在1987年,标志性事件是“国际词语与图像研究会”(IAWIS)在荷兰成立。

图像与文学传播

图像与文学传播

图像与文学传播摘要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是21世纪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文学接受的研究已取得不少实绩,而文学传播的研究还处于“在路上”的阶段,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还处于不断的争议之中。

文章拟从图像与文学关系的角度出发,探寻图像在文学传承与传播中的意义,也将文学作品的传播找到新的方式。

关键词图像;语象;文学传播;传媒时代一、图像与文学的关系由于汉字的造型特点以及汉语思维的特殊性,对图像文学间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中国语境中具有特别的意义。

那么,在当前“图文时代”的时代背景下,图像与文学间的关系是否具有新的时代性呢?答案是肯定的。

对此,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提出了“语图批评研究”方法,他认为语图批评方法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第二层面的意义在于它的核心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

就语图批评研究方法引入文学研究案例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而言,赵宪章以鲁迅小说为例,从其小说中色彩描绘的比重到语象中黑白对比为主色调,再到其小说和版画图像间的相似性探讨,鲁迅本人及作品即体现了语象和图像的“统觉共享”。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个文学家能像鲁迅那样同时赢得美术界的巨大声誉,甚至被誉为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精神领袖。

”赵宪章对鲁迅小说和版画关系的探讨,使我们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作出思考。

二、图像对文学活动的介入和影响从图像和语言文字的历史上的关系演变来看,图像和语言是人类符号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从历史的角度看,二者关系十分紧密。

图像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它的传播作用,如明代图像艺术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小说戏曲等文学的民间传播;晚清以来,图像艺术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意识生成的重要因素,以鲁迅等文学家为例,其作品和风格深受图像文化的助推和影响。

对此,同样以鲁迅的作品为例,鲁迅的作品当是图像和文学紧密相连的典型例证。

从《呐喊》、《彷徨》等文集的封面设计,到《坟》的扉页装饰图等,鲁迅无不体现了语言表达和图像展示的“合体“。

“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

“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

“文学图像论”之可能与不可能赵宪章【摘要】从19世纪到20世纪,文学理论的母题经历了从“文学与社会”到“文学与语言”的蜕变,并且正在朝向21世纪的“文学与图像”渐行渐近.后者作为新世纪之“新学”,参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可将其命名为“文学图像论”.“文学图像论”认为应当回到亚里士多德“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文学观;文学语象如何外化和延宕为视觉图像,视觉图像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被言说,以及语言和图像作为人类符号体系之两翼的比较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范畴和方法.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新学”作为跨学科之原创,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并非所有的构想都可能转化为现实,即使它是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57)005【总页数】9页(P20-28)【关键词】文学;图像;理论【作者】赵宪章【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4一、一代有一代之“新学”100年前,王国维曾经感叹“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P1),充满了文学的自信与豪迈;100年后的今天,文学的风光不再,我们已经很难说出哪种文体堪称当下之天骄,诗歌?小说?散文?……都不是,因为整个文学的“模样”已经模糊不清;唯有和图像的关系密切、甚或是被图像符号咀嚼过了的叙事作品才备受青睐。

在这类跨媒介的“新文体”中,“白纸黑字”经过它的反刍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模样,“文学读者”已经变身为“文学看客”。

这就是文学志士们所惊呼的“图像时代的来临”以及“文学命运的终结”,深沉的忧虑和无奈溢于言表。

可以说,当今之时代,文学和图像的关系复杂多变前所未有,二者的剑拔弩张前所未有,它们之间的痛苦纠结前所未有;令人特别忧虑和无奈的是,此境此势遥遥无穷期,图像对于文学的饕餮将愈演愈烈,因为一日三变的“技术”就是它的生产力。

更重要的是,在所谓“文学危机”的背后,还有整个人类所面临的“符号危机”,那就是上世纪下半叶电视文化普及以来,人类社会开始经受的图像符号的挑战。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通过形式阐发意义——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赵宪章;赵敬鹏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8)6
【摘要】赵宪章教授的学术道路是从马列文论起步的,然后进入文艺学方法论领域,再后分别是文体形式论、文学与图像研究等,自始至终坚守“通过形式阐发意义”的治学原则,特别是他的《文学图像论》,为当下新兴的文学与图像研究,提供了颇具特色的理论参照。

【总页数】6页(P1-6)
【作者】赵宪章;赵敬鹏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2."形式"美学的探索者——赵宪章文学形式研究述论
3.赵宪章教授的形式美学研究述评
4.面向图像时代的文学研究\r——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5.中国古代文学图像研究的范畴与思路——试析赵宪章教授《文学图像论》的方法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宪章║文学成像的起源与可能

赵宪章║文学成像的起源与可能

赵宪章║文学成像的起源与可能提要:文学成像的前提是图像的生成。

图像源于“一画”,意谓自我意识萌生之后人与自然的吻别和认同;天人揖别和天人际会之二律背反是其内在张力,从而结构了图像表意的动因和势能。

其次,“画”即“话”,意味着语言与图像同源共生、彼此相间,语象肉身与外物的相似决定了言说的图像性,文字的出现则陡增了“以图言说”的在场诱惑,诱使文学变体为“图说”而在记忆深处扎根以保持它的久香。

再次,文学成像的实践过程首先基于“文心取意”,不同取意所形成的“语图漩涡”增添了文艺史无限风景;践行文意的制图技艺有赖于“心手相应”,这一肢体动作过程表征为“言”在“行”中、“智”在“肢”中、“心”在“手”中,这是肉身的灵化和心灵的肉身化之浑然天成。

于此,文学的图像之旅最终成为可能。

正文:“文学成像”,即文学生成图像、成为图像。

作为一种现象,文学成像古今有之、中外有之,普遍存在,不足为奇。

但是,如果试图追问其中的缘由,诸如文学成像的起源、文学成像何以可能,或者怎样的动因使文学生成图像,等等,就不是一个很容易回答的简单问题,显然需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并在历史与逻辑的节点上进行现象还原。

这是因为:包括文学成像在内,世界万物的成因必定最先寄寓在它的起源中;事物的起源过程也是其生成机制的孕育过程,从而在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它们的存在方式和未来演变。

对于这一重要理论问题,学界至今尚无系统探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并非没有涉及,但就总体来看是在诗画关系的论域内打滑,关注的焦点是诗意画如何成就了文人雅趣之类。

反观当下的文学成像则大有不同,非但其中的“文人雅趣”了无踪影,反倒成了挤兑和驱逐文学的祸首之一,成了文学被边缘化的现实忧患。

于是,今天的文学理论如果重拾这个话题,就不能不面对文学正在遭遇的“图像时代”,既不可能像古人那样轻松惬意,固有的论域和方法也需要改变。

其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是要下潜到语言和图像的原始关系层面,在“语图符号学”的视野中展开探讨。

赵宪章║文学图像的“景深”

赵宪章║文学图像的“景深”

赵宪章║文学图像的“景深”“文学图像”的身份证首先在于图像的文学出身,例如诗意图和小说插图等,先有文而后有图,图是文的延宕与再现;其次是被文学所眷顾的图像,例如有题跋的绘画,先有图而后有文,文是图的注脚与演绎。

无论哪种类型,“文学图像”必然与文学相关,即“文学的图像”,以此区别于纯粹的、甚至没有特指标题的山水画、花鸟画等美术作品。

这种区别之所以是必要的,在于文学图像之“文学”平添了图像艺术的景深。

当然,此“景深”并非在画面本身,而是指文学参与了画意的建构,赋予画面以更丰富的意义;于此,被文学所浸润了画意生成了“文学象晕”。

[1]“文学象晕”是“文”“象”浑然一体之“晕”,完全是一个新的格式塔。

它可以穿透画面实体,不再受其局限,进而生成了新的“景深”。

现以金人武元直的《赤壁图卷》为例。

如果我们不看它的题跋,不知道它的出身,这就是一幅一般的山水画:武元直《赤壁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面为全景式构图,以V字形水流将山川划为菱形,高低错落,远近分明。

主峰在画面中间偏左,高峻雄伟;水流在主峰脚下弯道折角,消失在层层推远的右上视平线。

水中有一叶扁舟,一人划船、三人泛游其上。

水流的描绘以线条勾勒为主,辅以淡墨晕染,强调“水”的回环曲折和逐浪的连绵起伏。

画面中的山石以小斧劈皴,长短参差,搭配用墨,浓淡相间。

山上有树,苍翠挺拔,在山顶或山腰错落点染。

高远之主峰、平远之绵延、深远之迷蒙赋予山水以音乐的节奏,顿挫有致……这是仅就画面而言,即画面本身的意义,一幅纯粹的山水画而已。

此“画面意”出自画幅表面所描绘的物象。

一般而言,画面意人人都可以看懂,这是它与字像的不同之处:前者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后者须要经过后天习得。

当然,不同的修养也会有不同的眼光,面对同一幅画面,不同的观者可以解读出不同的意义。

但是,观者解读画意无论有如何不同,盖限于视线所及、画框之内的笔墨,否则就意味着游离画本体的演绎。

这就是“纯粹画品”的特点,与文学无关。

“语图批评”与古代文学图像研究-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语图批评”与古代文学图像研究-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语图批评”与古代文学图像研究-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代文学史论文(期刊范文8篇)之第四篇摘要:人类因为拥有语言, 可以进行交流与讨论,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都不离开语言。

除了语言以外, 能够传播信息的还有图像。

图像与语言是互补与竞争的关系, 他们各自有优势与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 苍白的语言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所以文学图像应运而生。

语图批评是新兴起的一种文学研究方法。

关键词:语图批评,古代文学史,图像研究赵宪章先生将语图关系史分为文字出现之前、文字产生之后和宋元后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文字出现以前, 人们的交流、消息的传播需要口头表达;第二个时期是文字产生后, 人们就发明了图像符号, 可以通过文字图像表达一些信息;在第三个时期宋元之后, 人们基本进入了文明时代, 发明了造纸术, 人们的信息传递更加便捷。

这也可以看出, 人类文明在不断进步。

在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 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中。

一、语言与图像的关系语言与图像都属于符号, 他们是符号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1]。

我们人类在生活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基本就是通过语言与图像来完成的。

语言与图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语言就是我们所说的话, 语言比较注重对消息的表述, 逻辑性比较强;什么是图像呢?图像就是消息的一种呈现方式。

语言需要通过思维思考其中的含义, 然后在大脑中组织出词汇, 形成一段其他人可以接受的语言, 接受者需要经过大脑去理解语言的含义。

接受者需要添加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语言的含义, 因此语言也存在缺点,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是的个体, 都有的思维模式, 不同的人对同一段语言会有不同的理解。

在语言的传播过程中, 容易导致语言理解错误, 对作者的语言传播出现误解。

图像是消息的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 主要是通过感官来感受信息。

传播者可以直观的看出图像传达的含义, 相对语言来说, 图像在传播过程中, 真实度、可信度要远远高于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 ,以往 主要是研 究诗与画 的关系 , 现在如果仅仅用画来研究文学与图像 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文学 与图像关
系 的研究 是 新世 纪 以后 的事情 ,但
系史的梳理 、研究,其 中有哪些问题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赵宪章 :我想 ,就我所发 现的问 题 ,大 致有 以下这 些值 得注 意 :一
高 端
时尚,那 么,传统 的 “ 画关系”演 诗
变为 “ 文学图像关 系”是否有其 时代 必然性? 而国内对文学与 图像关系的 研 究是否也会成为 学术热潮?这 项研 究的关键 问题又在哪里?
访

显表现为 “ 以图言说” ,即以图像表 达所见所闻 、所 知所行 、所想 所信 。 也就是说 ,图像应当是原 始先 民的最 主要 的语言符号 ,其中某些 图像后来 演变成 了语言符号 ,这也是 文字 的主
仿、图像对文学的模仿)成了画史上
的精品 , “ 题画诗”却很难和 “ 诗意 画”在 画史 上 的地位 相 匹配 ,这 种
“ 非对称态势 ”也是遍及整个 文学史
赵 宪章 :这涉及到语言与图像的
关系史问题。文学与 图像 的关系 ,核 心在于语 言与图像 的关系 ,对语言与 图像 的关 系史 ,在 无可参 照 的情 况 下 ,我比较大胆将其分为三个历史时
文学 ( 言)的传 统优势 。应该 说 , 语 这些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但浮泛
绘画对神话传说的模仿,如 《 人物龙
凤 帛画》 《 人物驭 龙帛画》 ;二是汉 画对 经史 故 事 的模 仿 , “ 子见 老 孔 子” “ 赵氏孤儿”等经史故事在汉画 中也都有 ;三是魏晋之后佛经故事的 图像 化 ,如莫高窟 24 5窟呈现 的北魏
文学图像关系研究 ,当是这一问题研
究的关键。 黄春黎 :那 么,您是如何将 文学 图像关系放在历史语境中进 行研 究的
呢?
理) 、雅俗之别等基本已经定型,并
奠定了此后中国文化 的基本形态 ,这
大体 就是 学术界 说 的 “ 型文化 ” 宋 。 从 “ 宋型文化 ”的角度来看 ,在汉语 言文 学史 和 中国美 术史 关 系的视 阈 中,同样有很 多问题值得关注 ,比如 纸张的普及 ,印刷术 的发明 , “ 近代
的模仿 ,如汉赋对汉 画的模仿 ,唐代 出现的 “ 咏画诗”等 。到了宋代以后 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术思想 、文人出 处 、市 民阶层 、南 北之 分 ( 文化 地
赵 宪章 : 图互仿 中,图像模仿 语
语言是 “ 顺势” ,语言模仿 图像是
“ 逆势” ,二者的效果是不同的。中国 古代的语 言和图像的关系史 主要是诗 画关系史,但研究诗画关系史 ,我们 会发现 “ 诗意画” ( 画对诗歌的模 绘
识,如语图互仿的顺势和逆势、语图
符号的实指和虚指等 ;三是 , 文学 图 像关系 的核 心是语言和 图像 的关系 ,
而语言图像关系的核心就应当是 “ 语
象 ”和 “ 图像 ”的 关系 , “ 图批 语 评” 当是文学 研究的重要方 法之一 , 我也希望能将 这项研究提升到方法论 的层面 ,即语 图批评方法。
要来 源 ,从这个 意义上说 , “ 岩画”
本 ”为 主要 载体 的 “ 图合体 ” 和 语 “ 图互文” ( 和画共享 同一个文 语 诗 本)包括题画诗、诗意画、明清小说 戏 曲的 文本插 图 、近代 连环 画的 出 现 。这大致就是我依据我所划分的三 个历史时期做出的语言交流媒介、语 图关系体态和语 图关系特点的一个研
究。 黄春黎 :基 于您对 “ 图”关 语一
赵宪章 : 传统 的 “ 画关 系”演 诗
变为 “ 文学图像关系”是有其时代必 然性 的,但就我们中国的研究情况来
也可看作 “ 岩话” 。这 就是 “ 图” 语一 关 系在 口语 时代 的基 本体态——“ 语 图一 体 ” 。纳 西 族 图像 文 字 ( 巴 东 文) 、云南富宁 县的坡芽歌 书等 ,也 都 是典 型 的语 图一体 。文 字 出现之 后, “ 以字 言说 ”取 代 了 “ 以图言 说 ” “ 图分体”成了 “ , 语 文本时代” 语 图关系 的基本体态。文字符号的抽 象性和任意性为语言表达 提供 了充分 自由 ,图像 降格 为文 本语 言 的 “ 副 本 ” 由于二 者符 号 功 能 的 重大 差 。 异 ,它们的关系就表现为 以图像模仿 语言 为主的 “ 图互仿 ” 语 :一 是先秦
挤压 了文 学存 在 的空 间 ,使 其 边缘 化 ,甚或导致文学的终结 ;文学与图 像关系的核心是语言和图像之争 ,对 此 ,我们应予高度 重视,任其发展就 会导致我 们的思维 平面化 、快 餐化 ; “ 图像 时代”就是 “ 图像 主因时代 ” , 语言 的式微和图像 的狂欢是不可逆转 的现实 ,这是有史 以来文学 面临的最 大危机 ,因此 , 我们在承认现实的同 时 ,应当确立崇文 抑图的立场 ,捍卫
是 ,只有基 于 “ 图”关系史 ,文 语一
20 年以后 ,论文发表 的数量又开始 09 滑坡 ,研究开始降温。这种 降温 ,主
要是 因为文学图像关系研究 已经进入 “ 深水 区” 。近些 年 的研究 大致 涉及 到这些问题或观点 :图像文化 的泛滥
学与图像的关系研究才有可能排除经 验和情绪的纠缠 ,从而使其深化和学 理化。第二 , 也是最重要的,语言和 图像是符号世界最重要 的两翼 , 中 其 定有 许多 复杂 规律 尚未被 我们 所认 ・
黄春黎 :您 能就语 图互仿 的顺势
萨捶太子舍身饲虎图;四是魏晋之后
绘画对文
关系 中占据非主流位 置的语言对图像
和逆势谈谈吗?其中又 隐含着什么审
美规律吗?
的情绪性和 口号性表达不 能代替学理 分析 ,经验性 、表态性 的研究 已告一 段落。而建 基在 “ 历史研究”之上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