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的文学

合集下载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人士阅读的专业 书籍 , 图片 等各 种形 象资源倍 增 , 清楚地表 明了人们阅读方式的急 剧转变 。在流 行 的插 图本 中, 我们
书 )” ,…从而也就 必 然导 致文 学 时代 的终 结 。我们 说 , 虽
然新的图像时代正在改变着文学存在 的前提和共生因素,
但决不会走 向终结 ; 然而 , 今天 的文学 已不可能再坚守 它 固
有 的人文形 态 , 而必须 在现代 文化模 式 中完成 其形 态上 的
转换 。
不难发现这个深刻 的转 变。 比如 , 广 西师范大 学 出版社 在
有学者 提 出 , 视 觉文 化 时代 的 法则 是 : “ 图像 胜 于 文 字 。 ( 宪 :视觉 文化时 代 的来 临》 究其 原 因 , ”周 《 ) 图本具 备
20 06年 l 2月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李晓君 李 琳
(. 1 河北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保定 010 ;. 7002 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00 ) 500
关键词 : 文学 ; 图像化 ; 图 读 中图分类号 : 2 14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8一 2 20 )4—0 7 — 3 10 砧9 (0 6 0 0 1 0
待言 , 就是传统 的以阅读为 主的 印刷物 , 从报 纸 到杂志 , 从
文化时代 占据统治地 位 的内心 与外部 世界 之 间的 二分 法 , 并 以光 的速度通过 电信 网络在世 界范 围内发放 各 种信 息 , 又以电信网络通过数码 像形式传播着文学, 新的电子社 区或者说 网上社 区 的出 现和 发展 , 将 会导 致感 知 经验 变 “
复了人类最初具像的认知方式 , 使信息的获得轻松、 便捷 , 与晦色、 深刻的纯文学相 比, 图象似乎更能捕获人们的眼

文学与图像——兼论图像时代的文学命运

文学与图像——兼论图像时代的文学命运

东方论坛2013年第1期我们知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媒介。

但在当前的图像时代的语境下,文学艺术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开始大规模的转变为以图像为媒介的图像文化,不管文学的这种转变是主动或被动的,这都说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文学观遭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在我们看来,文学虽然是语言的艺术,但语言并不是文学的全部和唯一;也就是说文学中可以允许语言以外的因素存在着,这个因素就是图像。

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文学并不仅是纯粹的语言艺术,而是语言与图像的结合,图像的出现到底对文学来说意味着什么?二者之间的很多关系都需要我们去研究 。

这就是当前我们所进行的“语-图”互文研究。

在对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前,首先对语言(传统的文学形态)与图像关系进行一个历史的考察。

一、语-图关系的历史纵观整个文化史,语言与图像的互文关系并不是当今图像时代所特有的现象,而是自古就已经存在的一个命题。

米歇尔甚至认为:“整个文化史相当程度上就是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为争夺主导权而进行不断斗争的故事,它们各自宣称只有自己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在有些时候,这种斗争看起来可以通过它们开放的边缘进行自由交流而得到解决;在另一些时候(象在莱辛的《拉奥孔》中),它们的边缘是封闭的,从而宣告了二者的相安无事。

”[1](P43) 其实在更多时候,文字与图像更多的是一种交流关系而不仅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文字和图像这两个领域就像是操着不同语言的两个国家,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中进行着交融、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的交往。

文字和图像的关系并不是消弭两者之间的既定边界或维持两者之间固定边界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一个问题的指称,以及对一种不确定性的指称,这种不确定性即是对视觉机制(视觉艺术、视觉传媒、布展与观展的行为)与语言机制(文学、语言、话语,听、说、读、写的行为)之间不规范、不协调、不固定的边界的描述。

”[2](P15)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文学与图像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而不是固守自身,无论是在文学领域还是在艺术学领域。

图像化时代文学会不会终结

图像化时代文学会不会终结

图像化时代文学会不会终结年级:09级国际政治专业学号:2009140582姓名:韩英杰院系:历史文化学院(第二专业汉语言文学)对于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何谓图像化时代。

借鉴海德格尔的预言,即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

现在,从印刷出版物到电子媒体,从户外广告到日常记录的手段,图像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感知事物和认识事物的常见方式,可以说,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总之,在我们所经历的这个图像化时代,视觉方式更加凸显出来,人可以通过“看”(也伴随着听)来知觉并且理解世界。

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图像文化异军突起急剧扩张,成为电子时代的新宠,使传统语码文化形态遭遇空前危机。

这种现象在西方社会早已出现,德里达和米勒等人于是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和文学研究将走向“终结”。

西方学者看到了图像化时代文学所面临的挑战,这应当说是有道理的,然而,众所周知,“终结”意即“最后结束”,此处用“终结”二字未免太过悲观了,笔者认为,图像化时代,文学不会“终结”,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文学具有不可替代性。

诚然,在文化的大众化、产业化背景下,文化开始了转型,这意味着文化功能以及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即由意识形态转变为日常消费,由认识教化转变为消闲娱乐,由主要追求美感转化为主要寻求快感等等。

在这种转变中,图像文化显然更能满足这种新的需求。

然而,黄书泉在《文学的不可替代性》一文中提到:对文学的追求是人们的一种情结。

处于商品经济的社会关系之中的文学,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但就其本性来说,却并非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存在。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而文学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们思维,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任何一个想要寻求更高精神层次的人总是需要接触文学的。

其次,文学所涵盖的东西相当广泛。

人们会发现,即使是在图像化时代,文学也在通过种种途径渗入我们的生活,换言之,文学是无处不在的,像小说,影视剧,博客等都是现今能够很好的表现文学的媒介。

图像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图像时代外国文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Ab s t r a c t :Th i s p a p e r p r e s e r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e a c hi n g p a t t e r n o f f o r e i g n l i t e r a t u r e i n t h e
t e x t u a l t e a c h i n g mo d e,a n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e x p a n d a n d e n r i c h f o r e i g n l i t e r a t u r e t e a c h i n g .
胡 贤林
( 安徽农业 大学 人 文社 科学院 , 合肥 2 3 0 0 3 6 )

要: 图像 时代 的来 临对 外国文 学传统 的教 学模 式提 出了挑 战。基于 外国文学教 学存在 的问题 , 辩证把 握 图像
传播 与文字传播 的差异 . 进 而构建 “ 图一 文” 互文的教 学模 式, 不断拓展和丰 富外 国文学教学。
Ke y wo r d s :i ma g e e r a;f o r e i g n l i t e r a t ur e; “f ig u r e- t e x t ”i nt e r — t e x t u a l i t y;t e a c h i n g
当今大众电子媒介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图像时代 是便捷的图像消费和快速的“ 浅阅读 ” , 使得文学名
HU Xi a n. 1 i n
( S c h o o l o f H u ma n i t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A n h u i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e f e i 2 3 0 0 3 6 , C h i n a )

图像时代的文学场域研究

图像时代的文学场域研究


图像 时代 文学 场 的生产 逻辑
图像 时代 的 中 国 , 文学 生 产 场 域 的生 产 主体 是 作家 , 报纸、 杂志 、 出版 机 构 等纸 质 媒 介 的影 响 日渐
争夺 , 如经 济资本 、 文 化资 本、 科 学 资 本 或 宗 教 资 本。 ” “ 场域 是 争夺 合 法 性 的斗 争 领 域 , 用 布 尔 迪 厄 的话说 , 即争夺 实施 ‘ 符 号暴 力 ’ 的垄 断 性权 力 的领 域。 ” ( 2 ) 因而 , 场域 理论 既避 免 了文 学 研 究 的庸 俗 社 会 学 的误导 , 也 克服 了纯粹 形式 主 义 的倾 向 , 对 于研
究 真实 的文 学 创 作 和 作 家 生 存 空 间 有 着 突 出 的 意 义 。尤其 对 迅速 发展 和变 化 着 的文 学 生 态来 说 , 有 着重 要 的实践 价值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4 —1 1
式微 , 电影 、 电视 、 网络 等视 觉 传 媒 成 为 文 学生 产 场
它 们 强加 于 占据特定 位 置 的行 动 者或机 构 之上 的决
当今 中 国 已然 进入 了 图像 时代 , 社 会 现 实 和文 学环 境都 发生 了和正在 发生 着诸 多变 化 , 面对 电影 、 电视 、 网络等视 觉媒 介 的 冲击 , 作 家 的创作 和生存 也 发生 着剧 烈 的变化 , 当下 的文 学 场 域 已然呈 现 出与 以往 不 同的新 特征 。本 文正 是通 过对 图像 时代 文学
过一把 影视 瘾 , “ 我对 影 视 , 特别 是 电影 的兴 趣 先 于 小说 写作 ” 。而 之 前 较 少被 关 注 的北村 自从 小 说
《 周 渔 的喊 叫》 被 改编 为 电影《 周 渔 的火 车》 之后 , 一 跃 而成为 知名 作家 。 随即作 家 出版 社就将 北村 不 同 时 期 的 8部 优 秀 中短篇 小说 以 《 周渔的火车》 为 书 名合 集 出版 , 首印 3 0 0 0 0册 就被 一抢 而空 , 而其 前 身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内容提要】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正在成为文学存在的常态,文学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处于被排斥和放逐的处境之中。

另一方面是文学主动走向图像化,即成为电视剧,电影等的脚本。

但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在于文学中的形象是要靠二度转换的,它必须借助读者的想象和想象力。

它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内视化的世界,有助于人的精神内省和深度审美,有助于人摆脱感性的沉沦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视觉时代文学图像化审美特性无可置疑,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图像文化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存环境中已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似乎只有靠图像的呈现与传播才能正常运行,比如电影、电视、广告、因特网、卡通、电子游戏等等,它们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现代传媒艺术的大众草根性、虚拟民主性和对时间空间的超越导致图像文化狂欢时代到来,文学在现代传媒艺术巨大的身影后日益形只影单。

文学进入现代传媒的领地是不容易的,在纸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组成的泛媒介场之中,现代传媒成为主媒值,而纸媒介反而沦为副媒值。

文学的外延被重新审定,文学传媒化意味着纸媒介文学逐渐进入历史的栅栏。

曾经独享千年荣耀的文学在新世纪初叶面临巨大的困境,现代传媒艺术则雄视阔步走进当下中国艺术的核心领域。

我们知道,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必须诉诸一定的文字符号,其接受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才能达到文学阅读的目的。

而且,文学作为文本传播方式,是最不适宜大众接受的。

更何况在高度紧张忙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奔波劳顿,每天面对的是大量最便捷、最直接、最普及、最即时性的图像信息的袭击,已无暇去品味唐诗宋词的审美境界,感悟名著的文化底蕴,来陶冶性情。

所以,文学的创作与阅读在图像文化时代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

相反,图像性内容使观看者超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以可视性、表演性、游戏性直接使观看者参与其中,为现代都市人拓展新的文化空间,比如在众多的图像传媒中,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艺术会使观众与影视故事共时性存在产生如临其境的幻觉感受,已成为后现代社会中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

“数字媒介与文艺学边界”笔谈(四篇)——数字图像时代的文学边界

“数字媒介与文艺学边界”笔谈(四篇)——数字图像时代的文学边界
21 ( 00年 总第 7 第 2期 3月 16期 )
中 州 学 刊
Ac d mi o r a fZ o g h u a e cJun l h n z o o
Ma ., 01 r 2 0 No 2 .
【 艺研 究 】 文
‘ 字 媒 介 与 文艺 学 边 界 " 谈 ( ‘ 数 笔 四篇 )
前 重 新 建 立 起 “ 文 学 时代 ” 有 的 自信 ? 数 字媒 介 文 学 风 生 水 起 挺进 文 坛 时 , 们 该 怎 样 调 整 原 有 的 精 英 主 义 思 后 应 我
维定势 以建构更具现实解释力的文艺学观念并 重新 审视原有 的逻各斯 命题?数 字化时代文 艺批评 内在的伦理尺
在新媒介掌控的视觉时代 , 数字技 术引发的 图像表 意的
不 断 强 化 和 文 字 审 美 的 日渐 式 微 已 经 是 一 个 不 争 的 事 实 , 正
到来之 时 , 形象从 语 言的 囚笼 中释放 出来 , 却开 始无奈 地 向 它的末路滑落 , 实在具有讽刺意味 。我们看到 , 这 在互联 网 、 手机 、 各类数码娱 乐接 收终端 、 外电子 屏幕等新 媒介 的强 户
主 持 人 : 阳 友 权 欧
主持人语 : 以计算机网络为标 志的数字媒介对大众 审美文化 的强势冲击, 使文艺 学的学科边界 呈现 出观念更新 、 内
涵扩 容 、 界 延 伸 和 学 科拓 展 等诸 多 变化 , 临 由此 发 的 文 艺 学 转 型 已成 为 备 受 关 注 的 学 术 话 题 。 本 组 笔 谈 分 别 从
众传媒和街头电子屏显 广告 , 网冲浪更是跳跃着 满眼 的 E 上
“ 视觉转 向” te i a tr) “ (h s lun 、 图像转 向” tepc r lun vu (h io a tr) t i

“读图时代”下的文学处境

“读图时代”下的文学处境

“读图时代”下的文学处境摘要:在铺天盖地的图片涌向我们视野时,似乎“读图时代”已经来临。

图像的广泛传播让传统文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于是相关人士提出“文学终结”的说法。

本文简单探讨几点原因旨在说明“读图时代”的到来并不是文学的“死期”,两者应该取长补短,共生共存,达到最终的共赢。

关键词:图像;文学;影视;关系;处境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我们进入世界图景时代,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一系列图景。

”他的这一说法似乎已经应验,在这个人类文明尤其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图片正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式微趋势不可逆转,戏曲的观众也已稀疏零落,在这种境况下,很多学者都不禁道出“文学死亡”之说。

那么,“读图时代”的到来真的就意味着文学的终结?如果不是,图像与文学又该如何相处?接下来本文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读图时代”与文学终结科学水平的迅猛提高,新媒体的强势涌进,迫使我们每天不得不面对进入眼球的图片,电视、网络、图书、报纸……图片几乎无孔不入,这就迫使我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由读转向看。

似乎在最初的时候,我们对待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还有些许欣喜在其中。

我们知道,“读图”与读书相较而言,“读图”以其直观形象、方便省时的特点更易于读者接受,而对于大多数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年轻人来说,读书似乎是件痛苦的事情。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经典文本开始出现插图版,人们开始快乐的阅读,沉浸于图像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刺激之中。

可是当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弥漫着图像,人们的视觉开始被图像强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初的快乐阅读已转化成了强迫阅读,我们常常是处于一种“被观看”的地位,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审视。

图像所带来的表层直观信息缺乏文字的抽象与凝练,使我们无法真正触及事物的内在本质,人们的理性思辨能力也随之钝化。

这样看来“读图时代”的到来并不见得完全是一件好事。

在图像的包围下,关于文学处境的讨论最先始于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于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一篇长篇发言,从而最终指出“文学将会走向终结”。

最新-图像时代文学功效 精品

最新-图像时代文学功效 精品

图像时代文学功效新世纪十年来,社会生活、文化审美领域逐渐被图像占领,人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欣赏、理解为图像作用机制所浸淫,评论界关于图像和文学关系的论争也就随之持续升温。

论争的焦点莫衷一是,但都或多或少地承认图像对文学的冲击以及文学或隐或显的改变。

这些论争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倾向文学会继续存在但版图越来越窄,最终退居为沙龙化的一隅,接续它被大众文艺、普罗文学中断了的贵族血统,其境况犹如今天的文人墨客以古诗词格律吟诗赋词,是小众范围内的风花雪月;文学和图像并行不悖且互利互惠,文学是图像电影、电视、动漫、网络的基础和模本,图像是对文学资源的多重开发;文学的诗意、理性、想象等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特性将因图像的染指而渐行渐远,它会被图像取代而最终走向消亡西方学者米歇尔等人早已论述了这种图像转向的趋势,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甚至预言了电信时代文学和文学研究将走向终结。

论者更多的是基于美学立场文学与图像孰优孰劣、孰高孰低、孰好孰坏、接受者的审美品位美感愉悦、娱乐文化、审美需求、艺术传播样态大规模机械复制生产而导致的文字权威地位跌落来就事论事,而不是文学本体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来建构研究的理论谱系,这就未免有些舍本逐末。

图像对文学的挤压、侵占导致文学无论在创作思维、表现形态上还是在其功能的规定性上都发生了某些自适性的改变,但说到底,图文之争的触发点来自于文学现场,来自于色彩纷呈的视觉冲击,是在现实语境刺激下产生的应激反应,而不是文学自为比如类似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那样由理论先锋倡导、刊物组织创作的结果,不是文艺自身发展流变的必需,所以我们就要回到现实的语义场去分析———客观地面对当下的审美态势,构建科学的研究、评价体系,促使文学更美好更健康地发展。

但是理论界对文学现实变化的准备尚不充分,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写作潮流接踵而至,难免使论说者措手不及,只能亦步亦趋地疲于应对。

在评论界还无法对博客文学归类、辨析的时候,微博出现了是什么文体?跟帖是什么文体?;在评论界无法评说或预测手机文学的走向时,电纸书、流行了;在评论界以为可以纵横捭阖地指点网络文学的时候,类型小说盗墓、玄幻、耽美等和新媒体批评出现了……这一切都不仅令研究者的资源储备捉襟见肘,更让理论本身显得有些固步自封、进退维谷,缺少弹性和前瞻性。

图像时代文学审美的变异

图像时代文学审美的变异

图像时代文学审美的变异王婷【摘要】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literature is the art of language but language is only part of literature.The widespread use of electronic media has gradually changed the single way of literaturedissemination.Adaptations for television,the popularity of illustrated books and other factors indicate the arrival of a new era when literature meets image.Variation of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ccu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maging,which includes two aspects:one is the rule of the image directly leading to the recombination of aesthetic elements within literature;the second is the image indirectly changing literature by changing the world literature depends on.This change will bring indelible mark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并非是文学的全部。

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逐渐地改变了文学单一的传播方式。

图像化、影视化时代文学走向问题探究

图像化、影视化时代文学走向问题探究

图像化 、 影视 化时代文学 走 向问题探究
齐晴晴 , 纪淑珍 , 韩德信
( 1 . 山东理 工大 学 文学 与新 闻传 播学 院 , 山东 淄 博 2 5 5 0 4 9 ;
2 . 中共淄博市张店 区委党校 , 山东 淄博 2 5 5 0 3 3 )
[ 摘
要] 随着大众文化 和大众传 媒的长足发展 , 图像文学 、 影 视文学等 文学样式 不断兴起 , 文 学疆域不
断扩大的 同时文学也 日益边 缘化 , 深层 阅读 审美 体验被消 解 , 文 学正遭 遇 图像 化 、 影视 化时代 的危机 。以现代 传媒技术为手段 , 实现文学对大众文化 的包 容性 介入 , 可 以看作是应对 当前文学危 机的一种路径选择 。 [ 关键 词] 图像化 ; 影视化 ; 文学危 机
研究。
4 3
“ 文学 已越 来 越 呈 现 出浓 郁 的视 觉 化 、 消 费 化 和
大 众文 化 化 ” 。 t 从 当前 一 系列 研 究 视 觉 文 化 的
二、 图像 化 、 影 视 化 时代 的文 学危 机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 网络小说 、 博客写作以
及 短信 和广 告创 意 泛 滥 , 文 学 理论 界 不 断 涌现 出 各 种新 名词 , 诸如“ 影 视 文学 ” 、 “ 博 客文 学 ”、 “ 网
第2 9卷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Nhomakorabea枷
( 社会科学版)
Vo 1 . 2 9, No . 2
Ma r . 2 01 3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图像时代的电影:文学的终结与再生

图像时代的电影:文学的终结与再生

图像时代的电影:文学的终结与再生丹尼尔·杰·切特罗姆认为,“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一个关键的文化转折”,它以影像为其传播符号,继印刷文化之后成为集艺术、娱乐、商业和科技为一体的全新的大众文化传播形式,它不但对艺术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系统升级,而且也掀起了人类传播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特别是21世纪,随着技术狂欢时代的到来,电影借电视、互联网再次发力,成为海德格尔所言的“世界图像时代”的主要战场之一。

尽管丹尼尔·贝尔早已宣称“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然而当下在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互联网激烈争夺现代传播霸主的背景下,有关图像与文字、电影与文学关系和命运的争论依然非常激烈。

图像时代,电影是否会成为纸质文学的终结者,已成为一个文化界的“达·芬奇密码”。

本文就试图以文化传播的视角去探讨这一问题。

(更多电影尽在 )一、缘起与争论其实,就在电影正在逐渐展开其美丽的羽翼的时候,电影与文学命运的激烈讨论就已经开始了。

豪塞尔曾在《艺术社会史》中不无豪迈地预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代将是一个“电影时代”。

之后,海德格尔关于近现代社会是一个“技术时代”、“世界图像的时代”的判断,丹尼尔·贝尔关于当代文化正在变成视觉文化,而非印刷文化的观念表述,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的“景象社会”、博得里拉的“类像时代”的提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文明的阐释,其实都已经迫不及待地宣告了以电影为主要征兆之一的“图像”或“影像”对纸质媒介为载体的文学的倾轧和替代。

美国加州大学学者J.希利斯·米勒则在研究了电讯媒介、互联网对文学的影响后绝望地疾呼:“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

”这似乎是电影时代文学哀伤的讣告和悼词。

而在国内,对文学与电影命运的争论亦是如火如荼,朱国华在其《电影:文学的终结》一文中就断言:“电影……进入传统上为文学独占的表征领域的时候,它就带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艺术革命。

图像时代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变革

图像时代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变革

要 符 号 。但 是 随 着 图 像 文 化 影 响 的发 展 , 图 像 是 人 们 接 受 与 传 达 信 息 的 重 要 载 体 , 图像 在 汉 语 言 文 学课 程 教 学 中 发 挥
着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汉 语 言 文 学 课 程 教 学 也 因 此 发 生 了 变 化 。这 种 变 化 体 现 了教 学 实 践 的 新 动 向 与 教 学 途 径 的新 状 态 。它 激发 了 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 促 进 了 教 学 活 动 的发 展 . 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现象。 文 学 与 图 像 的 同 存 共 生 是 文 学 发 展 历 史 中 的 重 要 现
信息是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与 汉 语 言 文 学 相 关 的 图 像 文 本 是 当下 大 学 生 青 睐 的对 象 , 也 是 他 们 接 受 汉 语 言 文 学 相 关 信 息 的重 要 源 头 。 电视 , 电影 等 图 象 艺 术 对 汉 语 言 文 学 文
象 。 古人 日 : “ 古者 , 有书必有图 , 图 以佐 书 之 所 不 能 尽 也 ” ② 。 这里的“ 佐 书” 含 有 两 种 意义 。一 为 辅 助 语 言 文 本 的 理 解 . 也
就 是 说 图 像 能 够 帮 助 人 们 更 好 地 理 解 语 言 文 本 。 二 为 进 一 步 完 尽 地 体 现 语 言 文本 的 意 义 ,也 就 是 说 图 像 能 够 进 一 步
本 的创 作 使 得 图 像 资 源 对 当 下 大 学 生 信 息 接 受 的 影 响在 不 断强化 。 固此 ,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 , 图 像 资 源 影 响 了 教 学 的 内容 与 方 式 , 出 现 了汉 语 言 文 学 教 学 的变 革 。 主要 体现 于 如下几个方面 : 首先 , 图 像 资 源 成 为 教材 内容 的重 要构 成 。 在 教学 实践 中 , 图像 作 品 成 为汉 语 言文 学 教 材 的重 要 内 容 构成 。 有 些 教 材 直 接 录 有 图 像 作 品 。由 董乃 斌 与钱 理 群 主

图像时代文学的生存处境

图像时代文学的生存处境


处境 。
要 :在现今 电子 图像 文化 消费时代 , 关于 以纸 质为媒 介 的传 统文 学与 以影视 、 网络 为代表 的图像 的生存
状 态之争众说纷纭。本文分析 了图像取代文 学占据霸权 的原因 , 出了在 图像 文化 消费时代文 学被 图像化 的生存 指
关键词 :图像 ;影视 ;文 学
勒在 2 0 0 0年 秋 北 京 “ 学 理 论 的 未 来 : 国 与 世 文 中
相对 彭 亚非 认 为 : 图 像 叙 事 停 留于 表 面 印象 和表 “ 现 为 即时消 费 的特 点 , 人 们 满 足 于对 事 件 的 直观 使 把握 和瞬时 移情 , 因此 往 往 不 容易 将 人 们 引 人对 事 件本 身 的沉 思 、 分析乃 至 怀疑 , 而会使人 们 忽视 隐 反 藏 在 事 件 背 后 的深 刻 本 质 。 针 对 文 学作 品被 改 ” 编 为影 视作 品这 一 问题 , 又说 :事 实 上 没 有一 部 他 “ 影视 改 编作 品能 真正呈 现 出优 秀文 学作 品文字 背后
早在 2 纪 3 O世 O年 代 , 代 哲 学 家 海 德 格 尔 就 现 对 现代社 会做 出 了一 个 判 断 : 现代 社 会 进 入 了一 即
个 “ 界 图像 时 代 ” 世 。用 他 自己 的话 说 , 就 是 “ 也 从 本 质上看 来 , 界 图像 并 非 意 指一 幅关 于 世 界 的 图 世
文学 独 占的表 征领 域 的时 候 , 它就 带 来 了一 场 意义
像, 而是 指世 界 被 把 握 为 图 像 了” 。这 就 意 味着 …
人们 的生 活转 向 以视 觉化 的方式 来 把握世 界 。随后
法 国哲 学 家 视 觉 文 化 学 者 居 伊 ・ 波 在 《 象 社 德 景

图像与文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图像与文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图像与文学关系的历史考察近年来,文艺理论界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话题:我们已经进入“图像时代”,而文学在图像的冲击下岌岌可危。文学该采取何种策略来谋求更好的生存?是坚守自己的特性还是向图像俯首称臣?总之,图文关系是目前亟待厘清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考察不能局限于当下的语境,梳理图文关系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将有助于我们审视文学今天的处境及其未来的发展策略。一、西方古代文化的图文之争图文之争不是从我们这个时代才开始的,它始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的古代文化史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先辈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先从西方说起,在照相术发明之前,图像主要表现为绘画艺术,19世纪中期以前的图文之争可以从诗与画的关系中得到考察。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诗迎合情欲,使人不受理性控制,因而主张把诗人逐出“理想国”。但他也同样否定绘画及其他艺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理念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自然是模仿理念的影子,而模仿自然的艺术只能是影子的影子,因而艺术不过是骗人的影像。柏拉图更深层地怀疑人的视觉。他认为人类亲眼所见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理念透过“火光”折射到“洞穴”墙壁上的影子。因而我们通过视觉获得的图像并不真实,真实只存在于理念之中。亚里士多德对诗与画的态度截然不同。首先他肯定视觉是我们认识真理的开端,在《形而上学》中开篇写道:“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①但他对诗的关注超过绘画。他认为诗的媒介不同于绘画和音乐,诗“以语言摹仿,所用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格律文”。②人是logos即语言的动物,因而诗因其媒介的特殊性而在艺术殿堂中拥有崇高地位。诗与画的轩轾在古希腊时期尚不明显,但到中世纪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延续柏拉图对艺术的否定态度,中世纪宣扬禁欲苦行,镇压感官享乐的文艺活动。其中绘画、雕塑等图像艺术比文学遭到更严重的破坏。教会开展大规模的“销毁偶像运动”,禁止一切关于基督、圣徒、神灵的画像。到中世纪后期,教会对文艺的态度转变,开始利用文艺为宗教服务。从中世纪初期、后期的两位大神学家——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对文艺的不同态度中可看出这一转变: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极力忏悔年轻时对文艺的酷爱,而托马斯·阿奎那却认为符合理性的情欲能够引人向善,还积极地探讨艺术问题。所以中世纪后期,文学、建筑和音乐等都获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然而绘画的地位却始终未能提升。中世纪的圣像均是“模式化人的面部表情,无肉体感觉的身体,突出的眼睛,神秘符号的巧妙安排”,③无不显示出对视觉图像的有意淡化和轻视,特意引导人们忽略图像而注重其背后之物。文艺复兴时期,文艺迎来继古希腊之后的又一次辉煌。人文主义者竭力为文艺辩护,抬高文艺的地位,但此过程中诗画关系也日趋紧张。从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绘画一直就被视为机械艺术或手工劳动,诗和音乐则相对被奉为高尚的“自由的艺术”。这一格局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打破,挑起诗画之争的“始作俑者”是达·芬奇。他在《画论》中将绘画与其他艺术,尤其是诗进行一番比较,最终将绘画奉为最高最有价值的艺术。而且这一时期透视理论诞生,使绘画取得辉煌成就。与此同时,人文主义者也在旷日持久地为诗辩护,这主要是针对神学对诗的压制。文艺复兴初期,但丁、彼得拉克和薄迦丘等人试图通过“诗即神学”的攀附方式抬高诗的地位;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如锡德尼,彻底摆脱神学对诗的束缚,从诗的本质特征方面重树其地位和价值。启蒙运动时期的莱辛的诗画理论是诗画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从时空角度探究诗与画的界限,认为画以颜色和线条为媒介,在空间中并列,适合表现空间中静止的物体,而诗以语言为媒介,在时间中流动,善于描写时间中先后承接的动作。诗与画分别是时间的艺术与空间的艺术。同时,他也看到了诗画的交融,只要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画可以通过“最有包孕的顷刻”表现动作,诗亦可以描写静态的物体。总体而言,莱辛更加推崇诗,他认为诗以真实为最高法则,而画要秉承美为最高标准,所以诗比画更有能力表现广泛全面的人生。在照相术发明之前,诗与画的张力在此达到顶点,莱辛的诗画观影响了我们对诗画的普遍认识。古典时期,诗画关系大体上和谐发展、共同进退。黑格尔对艺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他将艺术划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艺术。诗、画以及音乐都被归于第三种。以理念感性显现的状况为标准来衡量,绘画层次最低,音乐略胜,而诗这种“绝对真实的精神的艺术”是浪漫型艺术的最高阶段,也是全部艺术门类中的最高形式和它们的总汇。诗歌在运用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方面具有最广泛的可能,因而是“最丰富,最无拘碍的一种艺术”。④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图文之争图文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处于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两者的矛盾、对立比西方缓和得多。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图文关系体现在“言、象、意”、“文学之象”(意象、兴象、意境等)、“诗画一律”和“书画同源”等众多方面。“言、象、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言”和“象”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图文关系的一种表征。最早将“象”引入“言、意”关系的是《周易》,其《系辞》中有言:“子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⑤这里“言”指卦辞和爻辞,“象”指卦象和爻象,儒家认为通过“象”这一中介“言”可尽“意”。后来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阐释:“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⑥由此更加确立了“象”在“言、意”之间的中介地位,同时也明确了“言、象”之间“寻言以观象”和“象以言着”的彼此依赖关系。“言、象、意”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古代的诗歌和绘画理论,在诗歌理论中表现为“意象”、“兴象”、“意境”之说,在绘画理论中也同样存在着“诗意”和“意境”的审美诉求。“象”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极为重要。刘勰在探询人文本源时有言:“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⑦(《原道》)“太极”即“易象”,是人文的起源。“象”在文学中具体表现为“意象”。“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⑧(《神思》)原本圣人用以尽意的卦象、爻象在此引申为主体化的物象,即文学主体的心灵之象,成为文学思维的本质规律。同时“象”也指“文学形象”,作者之“意”需借此“象”才能得以寄寓。与“意象”近似的“文学之象”还有“兴象”。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兴象”,并认为诗歌创作应以“兴象”为主。自此之后,“兴象”便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概念和评价标准。“兴象”的“兴”本身就含有“象”之义,朱熹释之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并指出“兴”与《周易》的“立象以尽意”相似,皆是寄“意”于“象”的手法。⑨王夫之更将“兴”与“不兴”视为诗与非诗的标志:“诗言志,歌咏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10}“象”对文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意象”、“兴象”的深入发展是“意境”理论。“象”乃是“意境”的重要成分,但“意境”的至高境界却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种诗歌审美标准是受“贵意论”的哲学思想影响,同时也是道家“大象无形”思想的体现。老子所崇尚的文艺或美的至高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所推崇的绘画是“解衣般礴”式的自然之画,而文学也只有超脱语言限制,出于“言意之表”的才是精妙之作。其实如庄子对绘画和文学采取同等的审美标准,无论“意象”、“兴象”还是“意境”理论在我国都不仅是诗歌的专利,也是绘画的重要思想。“这个‘象’如果落实到纸面上,即‘手中之竹’……以国画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由笔墨或者少量的色彩构成的画面。”{11}中国绘画之所以重“神”而不重“形”,与“言、象、意”、“意象”和“意境”等理论息息相关。对诗歌和绘画来说,“言”和“象”同样都是尽“意”的工具,只有“忘言”、“忘象”才能得“意”。中国古代历来就有“诗画一律”的说法。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论断是对此命题的高度概括,意为诗有“画境”,而画有“诗意”。前者要求诗的情志要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色物象来显现;后者要求画不仅要表现形色,更要从中传达出情志意蕴。叶燮说得更详尽:“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形则显。”更有“摩诘之诗即画,摩诘之画即诗”的绝对之语。{12}王夫之亦有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二者同一风味。”{13}不过均与苏轼的说法大同小异。与“诗画一律”相仿,“书画同源”之说也由来已久。自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首次提出“书画异名而同体”之后,这种观点就不断深化。“书”最初指文字,后多指书法。我国之所以会产生“书画同源”思想,原因有二:其一,中国文字最初是一种象形文字,在造字过程尤其是造字初期借鉴图画的方法,在文字书写方面也借鉴绘画思维,注重观察文字所指的客观事物,尤其注重对其精神意蕴的把握;其二,中国古代绘画运用毛笔和水墨这样特殊的材质,所以中国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书法为基础的,对书法的点、线的把握在绘画中至关重要。{14}我国图文和谐的文化氛围孕育出“文人画”这种独特的绘画类型。“文人画”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可以说是我国图文关系的最好体现。当然,“诗画一律”和“书画同源”只是相对而言。钱钟书曾批判过这一命题,指出“诗画一律”仅在这样的范围内成立:其诗为神韵诗,并非中国古诗的正统,而画是南宗画,却是中国画史的正统派系,我国对诗画的评判标准并非完全一致。王维是“诗画一律”的最好例证,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而得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结论再恰当不过,但如果将这一结论扩展到全部的诗歌和绘画派别就有问题了。“书画同源”也是如此。象形只是造字的方法之一,并非所有汉字都源于图像。而书法、绘画两种艺术当然各有特色,并不完全同源同体。因而我国古代文化的图文关系只是从总体上呈现出和谐交融的倾向,这一倾向是不能被绝对化的。同理,西方古代文化也有诸多类似于“诗画一律”的说法,诗画的对立在西方也只是相对而言。三、图文关系的现代变革纵观中西古代文化,图像与文学既有矛盾对立,也有和谐交融。总体而言,西方文化较多述说二者的矛盾对立,而中国文化则更倾向于二者的和谐统一。沿这两条线索来看,图文关系在古代的发展都相当稳定,且文学之地位颇高,但20世纪后半期它们的关系却发生了巨大变革。1994年,美国学者米歇尔和瑞士学者博姆分别提出“图像转向”的概念,这宣告着“语言学转向”的终结和“图像转向”的开始。然而“图像转向”并非突如其来,在“语言学转向”内部早已蕴藏端倪。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就预言:“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标志着现代之本质。”{15}米歇尔本人也认为:“在英美哲学中,这一转向的变体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16}随着“图像转向”所向披靡的发展,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正进入一个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图像时代”或德波所说的“景象社会”。“景象不是现实世界的补充或额外的装饰,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主义的核心。景象以它特有的形式,诸如信息或宣传资料,广告或直接的娱乐消费,成为主导的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17}当“景象”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因时,图文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如巴尔特所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形象不再用来阐述词语,如今是词语成为结构上依附于图像的信息……过去,图像阐释文本(使其变得更明晰)。今天,文本则充实着图像,因而承载着一种文化、道德和想象的重负。过去是从文本到图像的涵义递减,今天存在的却是从文本到图像的涵义递增”。{18}图文关系在今天不再表现为诗画关系,而是集中体现为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影视是当代文化的主流。麦克卢汉认为:“电影的诞生使我们超越了机械论,转入了发展的有机联系的世界。仅仅靠加快机械的速度,电影把我们带入了创新的外形和结构的世界。”{19}布尔迪厄则指出电视对报纸这种传统文字媒介构成了强有力的威胁。“文字记者推出一个主题,如一个事件,一场论战等,一定要被电视采用,重新策划,拥有某种政治效力,才会变得举足轻重,成为中心议题。”{20}文字新闻业在电视媒介的压迫下萎缩,并日益失去其自身的独特性,要依赖电视媒介来生存。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并非古代诗画关系的继续,而是一场全新的变革,这是因为影视是一种有别于绘画的全新的图像或艺术类型。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认为的那样:绘画是传统的手工艺术,具有“即时即地”的“光韵”和膜拜价值,而电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产物,“光韵”在复制和修改中消失,艺术的膜拜价值被展示价值取缔;另外画家与对象保持着天然距离,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而电影摄影师则要深深沉入对象之中,所展示的是被分解成诸多部分的形象。影视并非绘画艺术的延续,这种新型艺术向绘画和文学,甚至所有的传统艺术同时发出挑战。古代的图文矛盾化解,而新的图文矛盾产生。“电影实际上不像歌曲或文字那种单一媒介,它是一种集体的艺术,不同的人分管色彩、灯光、声响、演技和对白。”{21}影视作为一种集体艺术不仅表现在影视人的分工合作上,更表现在它可以借用或融合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这其中包括绘画、音乐,也包括文学。上文谈到黑格尔之所以确立诗歌为最高的浪漫型艺术正因为它能够利用其他众多艺术的表现手法,而现在影视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所以毫无疑问地取代了文学而登上艺术的至尊宝座。相形之下,文学的处境岌岌可危,越来越多的人迷恋影视剧而抛弃文学作品,文学书籍充斥图片,文字沦为图片的附庸,而且作家们也期待通过影视提高知名度,许多人因投身影视制作而无法潜心创作。我们不禁要问文学真的会走向终结吗?在“图像时代”文学怎样才能更好地生存?四、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生存策略面对影视的冲击,绘画和文学这两种纷争几千年的古老艺术站在了一起。在文学面临影视冲击之前,西方绘画就已遭遇了一场与摄影的激烈“战争”。从这场与“图文战争”相似的“战争”中,我们能否获得些许启示呢?1839年8月,达盖尔的摄影法公布,这给以写实为最高艺术理念的西方传统绘画带来致命打击。“绘画终结”之说如今天“文学终结”一样不绝于耳。众多画家、批评家,如安格尔、波德莱尔都坚决反对摄影,将之视为绘画的永久敌人。但也有少数画家,像现实主义画家米勒那样,对摄影报以积极的态度,认为摄影可以作为绘画的参考资料,也可以被用于绘画教学。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绘画开始逐渐利用这一技术为自己服务。受到摄影最大冲击的肖像画和风景画也受益匪浅,画家可以轻松拍摄一张绘画对象的照片,然后将之带回家中慢慢描绘,这使画家和模特都免受过去劳累之苦。然而摄影对绘画更深层的影响还在于其促使绘画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西方绘画自古希腊以来一直秉承“真实再现现实”的理念,摄影术的出现使绘画终于有所突破,朝着摄影术所无法表现的领域发展。所以19世纪末西方绘画开始“由再现向表现、由再现向多元、由统一向个性方向发展”,{22}由此步入现代绘画之旅。从绘画与摄影的“战争”来看,绘画在面对摄影的冲击之时积极地采取了“为我所用”、“另辟蹊径”的发展策略,所以才取得了现代的辉煌成就。那么“为我所用”和“另辟蹊径”这两种策略对文学来说是否依然有效呢?也许人们会对这种类比提出质疑:摄影和绘画同属视觉造型艺术,绘画的发展策略是否可为文学借鉴?文学是否具有利用影视来发展自身的可能性呢?所谓“为我所用”即文学借鉴影视来发展自身,这其实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自莱辛《拉奥孔》以来,文学一直被视为时间的艺术,而区别于绘画、雕塑等其他空间艺术。但是现代文学却日益表现出空间化倾向,这不能不说是受到影视艺术的影响。阿瑟·米勒说过电影“快速的转换,互无联系的画面的突然结合,照相术(摄录技术)固有的记录效果,简洁的叙事法和对无声动作的集中表现”都已不声不响地,有时则是全未觉察地渗入到小说和戏剧之中。{23}文学借鉴影视最突出的例证是蒙太奇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独特的艺术手法,亦即对影片镜头的剪辑组合。许多文学作品尝试运用这种手法来进行诸多毫无关联的时空场景的自由组合和拼贴,获取新奇、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空间化的叙事方式无疑打破了以往的文学观念,丰富了文学单一、线性的时间叙事方式,也是传统文学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所谓“另辟蹊径”即朝着影视无法触及的领域发展文学的独特性。文学在许多方面是影视无法匹敌的,依照麦克卢汉的看法:“正如照片促使画家向抽象艺术和雕刻艺术方向靠拢一样,电影使作家坚定地在语言简练和深刻象征方面下功夫。在这两方面,电影又是不能与作家匹敌的。”{24}换句话说,“照片已经充分表现的世界,画家再也不能去描绘了。于是,他回头用表现主义和抽象派艺术去揭示创造力的内心活动。同样,小说家再也不能为读者描写物体和事象,因为读者通过照片、出版物、电影和电台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诗人和小说家转向内在的心理姿态。”{25}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深刻的修辞手法等几方面都是影视无法与文学媲美之处。文学朝这些方面发展就会避开与影视的强烈冲突,从而在文学的独特性上达到无法企及的高度。作家对语言的重视自不必说,其他方面其实也早已是文学现代发展的倾向。如意识流小说便极大增强了文学表现人物心理的功能。“意识流”心理描写打破了传统心理描写的逻辑性,将时空错乱并置,极具跳跃性;舍弃了传统心理描写的全知叙事视角,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消解了传统心理描写中人物心理与周围环境的必然联系,突出心理活动的主观随意性。“意识流”小说成就斐然,而且被影视艺术争相模仿,制作出许多杰出的“意识流”电影。文学是否会在影视的排挤下走向终结呢?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文学即将终结的想法,主要是因为文学今昔差异而引起的失衡和焦虑心理。每个世纪都有它的“主因”(the dominate)艺术形态。绘画、音乐、文学都曾是某个世纪的“主因”,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终究都会落寞。即使文学的辉煌时代不会再来,我们也没必要气馁。因为文学在众多艺术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不仅影视艺术需要它,人类的健康生存和文化的持续发展也都需要它。影视对文学的需要毋庸置疑,影视界也对此直言不讳。如摄影一样,电影诞生之初也曾被质疑为庸俗技术,被拒绝于艺术门外。通过改编文学作品以及从文学中汲取营养,电影才走上艺术之路。这种依赖关系至今也在延续,如我国第五代导演的成名之作《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等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麦克卢汉从更深层次上探讨电影对文学的依赖,他认为文字阅读是欣赏电影的前提。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如土着人来说,“透视”、“光线强弱所造成的距离远近效果”以及“照相机镜头追踪景物或抛开景物的运动”都是无法理解的,而“偏重文字的观众习惯于追随一行接一行的印刷形象,决不会怀疑线性排列的逻辑,他们会毫无异议地接受电影的序列结构”。{26}影视虽然借助文学发展起来,但却在日益侵占人类生活中的文学领地。“图像时代”的电影、电视、网络等形成的视觉形象正一个接一个地垄断着人类的生活。我们在沉溺于“读图”的感官刺激和便利的同时,也在接受“图像”成为我们唯一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懒惰、被动、丧失思考、缺失精神的培养是人类在“图像时代”所面临的最大危机。确切地说,这种危机并不是图像造成的,而是由图像的垄断或“霸权”造成的。针对“图像霸权”,沃尔夫冈·韦尔施提出听觉的拯救构想:“在技术化的时代社会中,视觉的一统天下正将我们无从逃避地赶向灾难,对此,惟有听觉与世界那种接受的、交流的,以及符号的关系,才能扶持我们。堕落还是得救,灾难还是拯救——这就是不同选择的图景,人们正试图以它来搭救我们,打开我们的耳朵。”{27}为了拯救文化以及人性的均衡发展,我们需借助听觉这样的非图像因素来抵制“图像霸权”。从这一角度来说,文学也不失为一种拯救的方法。文学是能够拯救人类现代危机,制衡。

浅谈高科技影像时代的文学兴衰

浅谈高科技影像时代的文学兴衰

影 视 在 带 动 文 学 阅 读 和 传 播
的 同 时 ,也 使 文 学 的 样 式 发 生 了
了德 里 达 的 观 点 — — 随 着 电 信 时 代 的 到 来 , 学 、 学 、 神 分 析 文 哲 精 学 , 至 情 书 都将 会 走 向终 结 。米 甚 勒 的 观 点 很 快 被 国 内 学 者 概 括 成 “ 学终结论 ” 文 ,暂 且 不 论 国人 有
品 。在 世 界 电 影 的年 产 量 中 , 编 改 电 影 约 占4 %左 右 。 国第 五 代 导 0 我 演 张 艺 谋 的 大 多数 影 视 作 品 就 来
源 于对 文 学 作 品 的 改编 。他 曾说 : “ 一 向 认 为 中 国 电影 离 不 开 中 我 国 文 学 。你 仔 细 看 中 国 电 影 这 些 年 的 发 展 ,会 发 现 所 有 的 好 电 影 几 乎 都 是 根 据 小 说 改 编 的 。 看 中
字 文 本 经 改 编 为 影 像 文 本 后 激 发
代 影 像 霸 权 意 识 的 渗 透 ,文 学 的 主导 地 位 让 位 给 了视 听 艺 术 的 影 视 已 成 为不 争 的 事 实 。 美 国 学 者 希 利 斯 ・ 勒 《 球 米 全

了 读 者 的阅 读 兴 趣 。像 《 楼 梦》 红 、 《 生 缘 》 《 驼 祥 子 》 等 的经 典 半 、骆
没 有 误 解 米 勒 的意 思 ,我 们 现 在 所 遭 遇 的 问 题 是 影 像 给 文 学 带 来
观众 、 文学 和 读 者 之 间 的联 系 。 我 们 经 常 会 看 到 这 样 的 现 象 , 个 读 者 读 过 一 部 小 说 , 很 一 他
可 能 会 去 看 据 该 小 说 改 编 的 影 片 , 比较其中的异 同。同样 , 以 一

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作者:杜更胜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7期杜更胜[华图教育,南宁530022]摘要:20世纪50 年代,计算机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诞生,即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的巨大承载空间及强大的计算能力推动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其影响力迅速席卷全球,从此“智能”取代了“挥汗猛干”和“机器轰鸣”。

图像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标志之一,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而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之一,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

图像媒介的日益发展,对文学造成了由内及外的转变,甚至显露出将文学从语言艺术转变为视觉艺术的趋势,那么,如此背景下的文学究竟该何去何从呢?关键词:文学语言图像媒介图像媒介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蔓延至文学的每一个角落,致使许多人相信文学最终会发展成为视觉艺术,毕竟人们都更倾向于选择将难以言表的内心情感用视觉图像来表达。

有些文学工作者曾断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表达方式正在逐渐被人遗忘,语言文字艺术层面的文学即将面临消亡的命运,因为图像媒介正在对文字媒介进行“蚕食”,在未来的文化大舞台上也将不存在“旧”文学的容身之地,属于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学时代正在到来。

不得不说此种非黑即白的观点过于极端,同时身为文学工作者以此来评判文学也未免太过武断,这明显陷入了“文学消亡论”的悲观主义之中。

每个新时代对于旧时代的取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撒手锏”,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取代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

而且,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沉淀下来一些精华,它们的最大优势就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并且可以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发生变化。

因此,它不会被其他事物取代,正如当今的文学一样,也在经历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即文学语言图像化的趋势。

首先,图像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历史平衡被打破了。

图像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标志之一,未来发展不容小觑,但是将这种趋势描述为“图像霸权”则过于“阴谋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像时代的文学
图像时代的文学
图像的直接性、直观性、当下性,不仅得到传统的绘画、雕塑的支持,而且得到摄影、电视电影、计算机等现代媒介技术的扩展,如今已经成为公共交往、信息传播、娱乐消费最重要的对象。

影像文化不仅在受众的覆盖面和受众的选择量上超越了文字文化,而且传统的文字媒体本身也在越来越多地借助图像的魅力。

各种图书杂志对排版空间的重视、对封面图像造型的考究、对插图艺术的追求以及各种报纸越来越多地刊登摄影、漫画等图像作品,都显示了图像文化的膨胀。

在如今流行的电子邮件中,一些文字符号也被“图像”化处理,如用:表达开心,用:(表达悲痛,用:)表达喜爱等等,抽象文字获得了形象造型,在如今的中小学生中,更是流行用大量的图形符号来替代一些表意比较复杂、暧昧和模糊的文字(如用桃心的图形来代替“爱”字,用一个眼镜的图形代替“眼镜”的文字),这种文字加图形的文体不仅出现在他们的书信和日记中,甚至出现在交给老师的作文里。

即便在学术性的论文中,越来越多的图表以及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和课堂中对多媒体工具的使用,都证明着图像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传播符号。

的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的时代,或者说一个图像主义的时代。

图像的时代与文学所面临的挑战。

学生发给我的邮件,文字变化。

虽然我们可以列出文字比图像优越的众多理由正如我们同样可以列出图像比文字优越的众多理由一样,但是,应该承认,图像主义的确不仅在严重地争夺着文学的受众,而且也影响着文学的品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图像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摄影文学。

它试图将图像与文学相结合、将文字的抽象性与图像的具像性相结合、将叙事的线性时间与造型的.构图空间相结合,创造一种文学化的摄影和摄影化的文学,以一种杂交的优势,在文学与摄影之间、文字与图像之间找到一种艺术的空间。

应该说,这种愿望和努力都是对时代的一个积极的响应。

当然,摄影文学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成长需要过程,它的生命力也需要检验。

如何达成摄影与文学的结合,如何在文字和图像之间保持艺术的张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1+1的问题。

如今的文化消费者或者接受者与过去不同,由于大家都如此频繁地接触各种文字的和视听的媒介,受到过越来越良好的文化教育,具备了越
来越丰富的空间鉴赏经验和叙事审美经验,显然,如果继续按照当年的连环画方式来创作摄影文学,那么无疑是对受众审美成熟的一种蔑视。

重要的是,摄影和文学应该成为一种补充的、互动的、张力的关系,而不是一种说明的、重叠的、同步的关系。

一方面,图像和文字本身都应该具有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图像和文字的组合应该创造一种新的意义空间和生成一种新的阅读快感。

而这一点,可能正是目前一些摄影文学还不具备的。

如果要具备摄影文学的形态特点,应该发展游记题材、人物传记题材、历史题材等,这些题材为我们摄影和文学的结合都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文体的自觉是一种体裁成熟的标志。

摄影文学的成熟也需要摸索一种自觉的文体观念,如何通过图像为抽象的文字提供一种具像的现实、一种在场感、一种体验性,如何利用文字来为表象的图像提供一种深度的表意、一种象征感、一种抽象性,如何在文字和图像中寻找到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艺术张力,将成为摄影文学文体共同的难题。

但是,摄影文学的空间是巨大的,当我们看到如此多的人在几乎任何一个可以发现生活意义的地方都会留影,如此多的人愿意在网络提供的聊天空间中与人交流日常的感受和经历的时候,我认为摄影文学会有它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充分理由,只是也许它不一定是专业精英的专利,很可能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的形态:人们用自己捕捉到的生活图像和对这些图像的情感记忆、体验来与他人共享生活的喜怒哀乐。

(完)图像时代的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