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包身工(新人教必修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四点半之后; 地点:弄堂里面、工房楼下; 人物:包身工; 事件:洗漱、早餐,继续一天非人的待遇。
场景2
场景2重在再现包身工的吃。她们吃的当然 不是“鱼肉荤腥”。“带工”老板都是一些丧 尽天良的寄生虫,既然渴望最大的利润,能给 包身工的定食就是两粥一饭。粥是“较少的籼 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 腐渣”。早饭时,“她们一窝蜂地抢一般地盛 了一碗,歪着头用舌舔着淋漓在碗边外的粥 汁”,根本没有添粥的机会。“轮着揩地板、 倒马桶”的包身工,甚至连一碗粥也吃不上。 作者继续凸写“芦柴棒”,她重病而遭暴打的 命运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猪狗般的非人生活, 情景真是惨不忍睹。
场景2之后所穿插的说明、议论,重在 进一步根究包身工大量产生的社会原因。作 者分析了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雇用包身 工的三大原因:失去自由,连同“身体是属 于带工老板的”,直至做死,没有反抗;用 工安全,是“罐装了的劳动力”,没有罢工 的危险;工价低廉,甚至女工做男工的活, 也不必顾及监督。作者深刻地探究了中国封 建势力与帝国殖民势力的无耻勾结,是造成 包身工悲剧的根源。
场景3
时间:五点钟; 地点:东洋纱厂, 人物:包身工, 事件:上工,面临三大威胁和三大惩罚。
场景3重在描写包身工的行,上工。 包身工走进工厂,就在三大威胁音响、尘 埃、湿气,三大惩罚殴打、罚工钱、停生意下工 作,长达十二小时。 在包身工眼里,纱厂成 了红砖头的怪物。在工房里,她们还能苟延残喘; 在纱厂里,她们则面临生命威胁。没有人关心她 们的劳动条件,她们要忍受机器噪音、尘埃以及 湿气这三大威胁。作者特别写了“小福子”,仅 因为一次极小的失误,就顶皮带盘罚站的厄运。 在这里,殴打、罚工钱或者停生意是家常便饭。 “带工”老板更倾向于殴打、饿饭、吊起等方式, 因为这可以保证他们的利润少受损失。“打死不 干事”,写照了包身工最悲惨的结局。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 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属散文体 裁。真实性和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基本 特征。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 骑兵。
《包身工》是一篇报 告文学作品。
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 活为主线,展示了几个主要 场景或细节,并进行了怎样 的分析议论?
时间:上午四点过一刻; 地点:鸽子笼一般的工房楼上楼下; 人物:包身工; 事件:起床拆铺,开始一天奴隶的人生。
1.了解作者设置主线,还原场景, 点面结合的手法; 2.学习文章主体报道,附丽议论, 事理并重的特色。
学法指引
点面,不灵敏。 褴褛:(衣服)破烂。 游说shuì:这里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 别人。 三差两错: 指偶然的差错。 蹒跚:腿脚不便,走路摇摆、缓慢的样子。 谄媚:卑贱地讨好。
场景1之后所穿插的说明、议论,重在介 绍包身工的来历及她们怎样被沦为奴隶。作者 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 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家乡破产农民家中骗来的, 仅付了“包洋十元”就能“顺从地替带工赚钱 的‘机器’”,且生死全听天命。作者用真实 的数据、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带工”老板的 致富完全建立在对包身工血汗的榨取上。故农 村凶年的贫困与城市用工的罪恶有其必然的联 系,社会造成了包身工的惨遇。
我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 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 作车间去观察了几次,对她们的劳 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 “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 她们的生活情况,那是非得亲自到 包身工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不可的。 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实际上 引 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包 起 身工的工房,是由日本警察、巡捕、的 从 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 回 “ 包 忆 他们为了防止这群“奴隶劳工”和 身 外界接触,任何“外头人”是不能 工 走进这个禁区的。
《包身工》反映的是抗战前 一段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 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 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 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 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 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 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 家女子,被诓骗到上海做“包身 工”。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 本资本家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 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场景1
场景1重在再现包身工的衣食住。“七尺阔、 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蜂房般的格子铺里”, 空气里“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还夹杂着 “打呵欠,叹气”声。这就是带工老板诱骗同乡 女孩子所说的“洋式的公司房子”,她们人平居 处面积仅0.6平米。在这“鸽子笼一般”的房子里, “住着二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 ‘猪猡’”。当晓星刚消失时,她们就在带工的 打骂中手忙脚乱地起床。作者在群像中凸出一个 “芦柴棒”女孩,借细节极俭省地描绘出她们日 常悲惨的境遇。十五六 岁的姑娘,半裸开门,争夺马桶,甚至连 “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都迟 钝了。重病的“芦柴棒”还要轮值做饭。
为了突破这种封锁,我得到杏 弟的帮助,混进去过两三次。关于 她们的生活情况,根据当时我能调 查到的,都已经写在那篇报告里了。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 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 有虚构和夸张。最初我混在包身工 群中观察的时候,最使我受不了的 就是那种难闻的臭气。那时正是上 海的五月黄梅天季节,包身工们是 成年累月不可能洗澡、洗头和换衣 服的,请你们设想一下,这是一种 什么滋味!
《包身工》作于1935年,作 者经过艰苦的实地调查,在占有 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他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行文主 线,陈述事实,把奴隶一样做工 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穿 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 等的说明和议论,控诉罪恶,告 诉人们,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受反动政府“特 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 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人。 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做过染坊店学徒。1914年 就学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 运动,毕业后留学日本。1923年接受马克思主义, 参加了日本工人运动。1927年被驱逐回国,同年 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抗战期 间,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941年到重庆任 《新华日报》总编辑。1946年在南京梅园新村参 加中共代表团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共 上海市委常委、文化局长,文化部副部 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 主席等。夏衍著译丰富,电影、杂感、 报告文学等均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