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二轮复习课件:第1讲 读懂诗歌通诗意,首要任务要明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然,在考场上读懂诗家语的直接办法是翻译全诗(词)。如 果不能笔译,起码在脑海中把它翻译两三遍。
返回
[即时巩固]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时移事改,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 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的精神风貌。
参考答案:直抒胸臆 积极旷达
6.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
赏析。 参考答案:①“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收束二联的议论,强调 自己和古今诗人有共同的感受,“乃如许”三字以虚写实, 蕴含万千慨叹。②后一句不解说这“如许”的感受究竟如何, 而是融情入景,以景写情。③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 江潮,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拓展了意境, 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
返回
饶有兴致。这样一来,作品的基调就完全反了,回答任何问题皆 是枉然。这首词中“江南好”是事实,“城阙嵯峨”也是事实, 仿佛高峻威严的形象呼之欲出;但词人笔锋一转,“陵前惟石 马”“陌上有铜驼”两句将一派衰颓之气道出,瞬时收敛了开篇 的高峻之象,转而铺开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沧桑感慨;最后以 “玉树夜深歌”作结,引典入词,更是增添了朝代更迭的哀伤。 由此可见,树立语言意识,深入诗歌文本的语言内核,对正确解 读诗意,尤其是揣摩诗人微妙的情绪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对比;注释已经明确本词化用两位前人的诗,是“用典”
的手法。
参考答案:对比 化用(或“用典”)
返回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①上片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 是对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追忆;②上片忧:“萍梗落江 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流落他乡的落 魄;③下片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 的欣喜;④下片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 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返回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都大阅① 陆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 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 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 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返回
(2)析注释 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 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 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返回
[读懂诗歌] 1.巧借题目提信息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描写大阅兵场面的诗,阅兵事件 一定触动了诗人的理想与愿望。 2.结合注释提信息 (1)点出本诗叙述描写的主要内容——“大阅兵”。 (2)“儒冠多误身”这一典故的解读,流露出了作者为不 能早些征战沙场的遗憾。
返回
3.诗歌正文准翻译 我迎着秋天雨后新气,来到成都军队检阅的校场,向远处 看成都周围的山峦,一片青碧险峻。将士们的号令声仿佛传到 雪岭、蓬婆山之外,他们的声音足以威震秦川平原、渭水河畔。 军旗的影子随着风闪动,马蹄在雨后经尘不染。我穿着军装乐 亦在此,儒生的衣冠束缚我好长时间了! 4.找出“情语”易分析 尾联抒情。“属櫜缚裤”,写自己身着军装;“毋多恨”, 写乐意为此。乐意的原因是诗人久抱从戎壮志,恨“儒冠”的 “误此身”。这一联在喜悦中带有感慨余音。
拉 分 考 点 十一 二
古诗歌阅读
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诗歌阅读的相关 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是考生 读不懂诗歌仍是一个棘手问题,直接影响着答题的准确性;而 在各个题型的细节处理上,还存在一些失误,造成失分严重。 故二轮复习中,应从如下两方面突破:
(1)再次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帮助考生利用多方面 的信息来疏通诗意;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
——别“求全责备”
返回
1.“读懂”只是相对的 对于一首诗来说,“读懂”可能永远“在路上”。考场上 的“读懂”,仅限于把握了诗的大体内容,思路是什么,诗的 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不要求有多么深刻、全面。不要为达不到 平时课堂上在老师带领下理解得那么深入、透彻而心急,不要 患上“读懂强迫症”。读懂,只是“懂”而已。
返回
[准做题目]
3.尾联中“毋多恨”的“恨”字的意思是
诗人
的心情。
参考答案:遗憾 兴奋和慨叹
,体现出
返回
4.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 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 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 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 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 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 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 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 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 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注] 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 抚使,后降金。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 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余事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 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诗句。
返回
[读懂诗歌] 1.结合注释提信息 从注释来看,作者一生经历多朝,应该是尝遍了人生旅途 的酸甜苦辣,词中化用的刘禹锡的《初至长安》和白居易的《长 安道》可以印证之。 2.诗歌正文准翻译 关中地势险固,二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百万之兵。我少壮时 代喜好功名,横刀立马,锦帽貂裘。然而,世事变迁,朝代更 迭,昔日功成名就之士此刻却像浮萍断梗一样漂泊在江湖上, 整日听着他乡的语调,看着异族的歌舞,实在感到厌倦,往事 实在是不堪回首,有谁知道呢?
返回
到了暮年,我满头白发,欣喜地回到了故乡。虽然老马 识途,但也为眼前的黯淡萧条景象频频悲鸣。长安已经几度 易主,只有那终南山色依然青青如昔;那些长安道上来往的 客人,来一回,就见老一回。
3.找出“情语”易分析 (1)一句“萍梗落江湖”,既形象又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的 身不由己。
(2)一句“往事知多少”借用李后主《虞美人》词句传递 出多少隐情。
返回
[读懂诗歌] 1.巧借题目提信息 题目点出写此诗的背景、环境,暗示作者对诗人潘邠老 的赞美或感情共鸣。 2.结合注释提信息 从注释来看,作者是南宋诗人,并且从仕不久即归隐, 我们可以揣摩到诗人表达的应该是伤感之情。
返回
3.诗歌正文准翻译 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 登上了吴山,眺望着浩荡的大江。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 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 归隐放在心上。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 可眼前萧瑟的秋景,却使人黯然神伤。古今诗人都是如此, 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2)针对考生失分点,逐点例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补短板。
第1讲
读懂诗歌通诗意, 首要任务要明了
准确答题是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的,在二轮复习中 应继续强化“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仍是备考“古诗歌阅 读”的首要任务。
一、明确考场读懂“标准” 二、掌握读懂“两大路径”
别“求全责备” 要“双管齐下”
返回
返回
参考答案: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 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 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 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返回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满城风雨近重阳②,独上吴山看大江。
返回
2.最准确深入的路径——学会“咬”“嚼”“泡” 读懂诗歌的王道是读懂语言,要遵循诗歌的语言逻辑,深 入语言内核。在景与情构成的“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 嚼字,把高度凝练含蓄的语言“泡开”“还原”,不可太倚重 背景资料而知人论世,更不可空凭经验感觉而主观臆测。 对于那些无标题(或“标题不含重要信息”)、无明显情语 的诗来说,读懂它只有靠品语言了。例如清代词人纳兰容若的 《梦江南》:“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 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学生读这首词,常为词牌名“梦 江南”(又名“江南好”)所迷惑,以为词人写此词时心旷神怡,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4.找出“情语”易分析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断肠”之苦 实为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 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 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返回
[准做题目]
5.第四句紧承上句,采用
的方式(抒情方式),“任”
字的使用展现了诗人
(3)“终南山色,不改旧时青”借用刘禹锡“不改南山色, 其余事事新”的诗意,感慨人生世道的复杂。
返回
[准做题目]
1.本词主要采用

的手法,通过
上片对过去功业两成的追忆和下片对白发现实的描述,抒
发了重回故里的复杂情感。
解析:抓住注释和词中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进行分析,上片
有“喜”有“厌”,下片有“欣”有“冷”,明显是喜忧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③。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 ①韩 (1159—1224),江西上饶人,南宋诗人,从 仕不久即归隐。本诗写于庆元四年(1198)秋。②“满城风雨近 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③行藏:出处,行止。 语出《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与归隐。
返回
2.咬文嚼字,理解诗意 至少要读三遍,要把时间用在品读语言理解诗意上,尤其 要咬文嚼字,要寻找最直接、最快捷、最牢靠的读懂路径。 3.多方联系,扫除障碍 高考所给的诗歌会尽可能让考生读懂,但绝不可能让考生 一览无余,其会在某一处某一点上有障碍,如某一两处诗句或 词语,诗的层次跳跃性偏大,诗的感情不是那么明显。而这些, 只要多读几遍,多方联系,“连猜加蒙”,也会迎刃而解的。
返回
(3)抓情语 诗歌如果有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就应牢牢把 握,这是理解诗情的一条命脉。如 2018 年浙江高考《送王昌 龄》第二句中的“多暮情”、第四句中的“孤”、第十三句“叹 息此离别”等,都是“情语”;2018 年天津高考《癸卯岁始春 怀 古 田 舍 二 首 ( 其 二 ) 》 中 的 “ 忧 道 不 忧 贫 ”“ 秉 耒 欢 时 务”“即事多所欣”等,也是“情语”。 情语多出现在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阕。有时 也“移情”到景、物中,如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 的“哀”字。 当然,不是诗中所谓的“情语”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表 达,有的诗人会故意用反语(这种情况很少)。但绝大多数情况 下,我们都是能抓住“情语”进而读懂诗歌的。
返回
二、掌握读懂“两大路径”
——要“双管齐下”
返回
[增分策略]
1.最直接快捷的路径——善借标题、注释和情语 (1)看标题 古诗歌,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 题的。唐人作诗,最重标题。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重点,或 表现感情基调。此外,诗题还可能会提示写作时令(如春、秋)、 节日(如除夕、重阳)、题材(情感)(如送别怀人、即事抒怀)等。 总之,抓住了标题,就等于抓住了诗歌最直接、最牢靠的信息 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