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信息资源管理(IRM)理论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IRM)理论综述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IRM)理论综述
前言
信息资源管理源起于70年代后期的美国,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文书削减法”可谓信息资源管理的里程碑,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信息资源管理在联邦政府机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整个80年代是美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80年代中期,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开始传入欧洲并在那里逐渐演化为“信息管理”理论。
90年代初,中国学者孟广均和卢泰宏等人系统地引入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它为处于低潮中的图书情报学注入了活力,并在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个小的研究高潮。
一、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有两个中心,一是美国,二是英国;除此之外,德国和日本也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研究。
就已出版的专著或教材而言,美国学者多用“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欧洲学者则多用“信息管理”概念,但它们的内容结构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此,我们依出版时间为序对欧美的集中主要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加以评述,以期大家对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
1、胡塞因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赛因(D·Hussain)和K·M·胡赛因(K·M·Hussain)在1984年出版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 t”[24]一书,这是为管理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生所写的一部教材。
该书共分7单元22章,内容如下:计算机资源[(1)导论;(2)计算机处理器;(3)软件;(4)外围设备;(5)数据]、计算机资源的获取[(6)选择供应商;(7)财务与合同]、系统发展[(8)信息系统的规划;(9)信息系统的发展;(10)项目管理]、资源控制[(11)性能评价;(12)质量控制;(13)隐私与安
权;(14)计算机系统的审计]、处理与管理[(15)处理与系统改造;(16)计算机处理的预算;(17)标准;(18)变化的管理阻力]、资源组织[(19)计算机部门的组织;(20)分布式数据的处理;(21)计算机中心的监控;(22)计算机部门的用人;(23)计算机服务]、计算机处理的环境[(24)计算机产业;(25)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影响;(26)计算机与法律;(27)系统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胡赛因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准确地说是一种“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因此它又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
”在该书第一部分的开篇,作者基于自己对计算机资源的理解,设计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结构(见图2.3),其中,第一部分为没有计算机知识的读者提供背景知识,其余六个部分则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的展开。
综观胡赛因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些特点:①注重计算机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的结合。
如质量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审计、计算机处理的预算、变化的管理阻力、计算机部门的组织与用人、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影响等章节标题就直观而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结合;②强调应用性。
一方面通过案例研究强调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另一方面通过附在每章后的关键词、思考题、参考书目和附在书末的若干分考卷,强调其在教学中的应用;③突出实用性。
通过大量图表、数据、事例,不仅详细地剖析了计算机和相关技术构成,而且还具体地介绍了如何选择供应商、如何评价计算机的性能、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如何节省每一分钱等经验性知识;
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该书以流畅的大众化语言讲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即使毫无计算机背景知识,也可得其门径而入,诚如作者所云,本课程“不需要先行课”;⑤计算机资源管理不等于信息资源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一个子集,也就是说,该书存在名不符实的问题。
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适合的生存空间,若将胡赛因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置于80年代中期的美国,以管理和其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爱好者为对象,它无疑是非常受欢迎的能反映计算机发
展前沿知识的热门理论,事实上,即便在因特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它仍不失为有价值的参考书。
但是,胡赛因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也有基础明显的缺陷:①它未对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等概念做任何解释,简单地以计算机资源取代信息资源,这种做法未免有赶时髦之嫌;②它是根据美国数据处理管理协会(Data Processi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DPMA)所推荐的CIS(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15号课程的要求所构建的理论体系,面向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士生,但书中却大量地讲述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不能不导致重复问题;③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从产生伊始就以战略层次的管理为主要内容,但该书却停留在信息系统管理的层次上,按霍顿等人的时期划分,这只是信息资源管理初级阶段的理论。
当然,作为早期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之一,胡赛因在理论方面的缺陷是可以理解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理论也是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诠释。
2、里克斯和高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里克斯和高都是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人员,里克斯在该州老自治领大学做管理学教授,高则是记录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方面的顾问,他们于1984年联合推出的《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3]代表了美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另一种传统,这是一种类似我国文献信息学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该书共分5单元20章,内容如下:导论[(1)记录管理系统]、系统规划[(2)功能规划;(3)记录处理规划;(4)设施规划;(5)分类系统的选择;(6)存贮设备与用品;(7)缩微记录学]、系统组织[(8)记录管理手册;(9)系统操作于检索;(10)集成信息系统;(11)应用特例]、系统人事[(12)记录管理者;(13)发展职员;(14)记录管理职业]、系统控制[(15)控制功能;(16)函件与复本控制;(17)文件指令控制;(18)表格和报告控制;(19)缩微记录控制;(20)记录安全与保障]。
如前所述,美国联邦政府历来有重视记录管理的传统,早在1942年国会就通过了“联邦报告法”以控制联邦各机构的文书工作,此后
又推出一系列有关记录管理的法案,1980年通过的“文书削减法”更明确地提出了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
里克斯和高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就是上述记录管理实践发展的直接产物,因此,实际上是一种记录管理理论。
作者在“序言”中曾谈及信息资源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概念,但也仅此而已。
“信息资源包括所有与信息的创造、采集、存储、检索、分配、利用、维护和控制有关的系统、程序、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设备、用品和设施。
信息资源管理则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一重要的组织资源而实施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的系统办法”。
通观全书,里克斯和高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记录和记录管理系统,其体系结构大致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单元即导论部分是记录管理理论的浓缩,后四个单元即主体部分则是记录系统管理过程的理论展开。
记录(record)是里克斯和高的记录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它可以是记录在任何媒体上的信息。
记录从形式上包括所有书籍、论文、图片、地图、信函、回忆录、文件、报告、表格、缩微胶卷、计算机磁盘、文字处理软盘、视盘、光盘乃至手稿等,从内容上则包括能够反映一个组织结构的功能、政策、决策、程序、操作和其它活动的资源。
记录是一个组织结构的共同记忆,它既是一种组织资源又是一种组织财富;作为资源,它主要指记录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本身;作为财富,它主要指记录信息的文献资料。
比较而言,里克斯和高所理解的“记录”更接近于我国学者所理解的“文献信息”。
记录管理系统(RMS)是里克斯和高的记录管理理论的有一核心概念,它是针对一定的目标,由输入、处理和输出三大板块所构成的有机体(见图2.4)。
在图中,“处理板块”所包含的记录的创造、分配、利用、维护(包括整理和检索)、存储与删除过程也称为记录的生命周期,这是记录管理所依持的规律,是从记录角度展开的记录管理过程。
记录系统管理的核心则是围绕记录系统的计划、组织、用人、控制而形成的理论,这可以看作是从管理角度展开的记录管理过程。
计划取决于实现预期结果的方法而又决定着组织期望达到的目标,其对
象包括记录管理系统本身及相关设施、设备及用品等;组织是实现计划的过程,内容包括编写记录管理手册、建立检索系统、整合信息技术、记录管理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等;用人是一种人力资源规划,内容包括制订当前和未来的用人计划、招聘和安置新职员、培训和发展专门人才、对职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等;控制是一种对照目标来衡量结果的功能,内容包括指挥、评估、提供反馈信息等。
里克斯和高的记录管理理论主要是依据管理过程展开的,就此而言,它可以说是记录管理与管理理论的一种结合。
里克斯和高的理论是产生于文献信息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教材,它具有结构流畅、叙述简洁、内容丰富、案例生动、编排灵活、体例规范等优点,此外,该书末尾所附的档案管理、记录管理史、归档规则及考题等也颇有参考价值。
然而,记录管理理论也为更多的涉及图书馆与情报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记录管理理论只是一种扩大化的档案管理理论,其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
3、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霍顿是美国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曾在联邦文书委员会做信息管理方面的负责人,并且是许多外国政府和跨国公司(如IBM公司等)的信息管理顾问。
霍顿在1985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6]中构建了一种面向应用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这也是第一部真正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
该书共分5单元14章,内容如下:生产率与信息资源管理[(1)生产率;(2)企事业单位中信息资源和财产的界定]、办公室的信息资源和财产的管理[(3)办公室信息流概述;(4)案例分析;(5)信息技术与产品在办公室的应用]、工厂信息资源和财产的管理[(6)工厂信息流概述;(7)关键工具与信息工程师的角色;(8)信息技术与产品在工厂的应用]、实验室信息资源与财产的管理[(9)实验室信息流概述;(10)案例分析;(11)信息技术与产品在实验室的应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论[(12)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论概述及其起点的确立;(13)信息资源和财产的成本估算与定价;
(14)信息资源和财产的分析与综合]。
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是以如何提高生产率这一命题为出发点的。
他认为,适合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生产率概念——产业除以投入——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必须植入信息资源和财产概念以重新定义和测度生产率。
他进一步区分了作为单数和复数的信息资源概念和信息财产该:作为单数的信息资源(resource)指信息内容本身,作为复数的信息资源(resources)指各种信息工具包括信息设备、信息用品、信息设施、信息工作者和其他信息处理工具,信息财产则指记录在任何媒体上的信息内容(诸如文献、书籍、数据库等)。
信息是一种具有生命周期的资源,信息生命周期是信息运动的自然规律,它一般由信息需求的确定和信息资源的生产、采集、传递、处理、储存、传播与利用等阶段组成;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策、审计和评估的过程。
从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角度考察,信息资源管理是不同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正和发展的产物,这些技术与学科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记录管理、自动化数据处理、电子通信网络等。
霍顿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办公室、工厂、实验室环境中信息资源和财产的管理问题。
霍顿之所以选择这三种工作环境是因为许多大型机构都必须对付这三类问题,诸如大型跨国公司、联邦级或州级政府机构、大医院、大学、专业学会或协会等大都同时拥有办公室、工厂和实验室。
九三种不同环境中的信息资源管理而言,其过程与方法大致是相同的细微之处,办公室管理更强调办公自动化、总裁工作站、无纸办公室、终端计算机利用等方面的活动,工厂管理更强调信息流对生产过程的导向与控制作用和信息工程师的核心作用,实验室管理则更注重研究与发展管理、信息产品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
在此,霍顿收集了许多实例以证实、展开和帮助人们理解不同环境中的信息资源管理问题,这些实例客观上也丰富和激活了其理论体系。
霍顿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最后一个单元是关于信息资源管理方法论的论述,这些论述既是三种不同环境中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升华,,
又是人们理解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工具,还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霍顿的方法论是围绕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五个步骤展开的:①认识本单位的信息资源与财产;②估算所利用的信息资源的价值以准确地了解信息技术和辅助资源的成本;③根据信息资源在问题解答或决策制订过程中的重要程度确定信息资源的价格;
④分析测度信息流和信息财产中的重迭与重复现象和信息资源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脱节现象;⑤综合上述要素,重建信息系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霍顿在1986年与马尔项合作出版的《信息趋势:从信息资源中获利》(Information: Profiting From Your Information Resources)[25]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该书强调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财产进行管理,必须将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规划联系起来,在企业的每个层面上是识别信息资源和获利机会,并借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该书还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work smarter, not just harder(精明地工作,而不仅仅是努力地工作),从而指明了信息经济时代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从信息资源中获利的关键所在。
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是美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之一,他以其独到的理论视野与魅力征服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和企事业巨头,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传播、应用和发展。
究其所著的《信息资源管理》而论,主要优点包括理论体系严谨,概念术语规范,应用色彩浓重,案例授举得当,针对性强,注重规律性和方法论研究等,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大户图书馆、档案馆和情报中心等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但就其所达到的理论高度而言,该书完全可称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经典之作。
4、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史密斯和梅德利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学者,史密斯是大西洋·里奇费尔德公司的信息系统主管,梅德利是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大学信
息系统系主任,他们联手于1987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2]可以说是继霍顿《信息资源管理》之后的有一部经典著作。
该书共分4单元12章,内容如下:导论[(1)管理环境;(2)信息、知识与管理的关系;(3)信息资源管理的演化]、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4)信息资源管理的角色与社会学;(5)组织;(6)计划与控制;(7)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科学领域]、信息资源管理过程[(8)系统发展;(9)信息资源管理内部的安全与整合;(10)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交流;(11)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12)进展与趋势]。
该书也是根据美国数据处理管理协会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本科教学计划模型”中CIS-15号课程(即“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编写的一种教材,与此相关,它非常注重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和可读性,在每一章开篇都给出文摘,末尾则列出思考题,深合教学之所需。
与胡赛因的《信息资源管理》相比,史密斯和梅德利的理论有着长足的进步,它已不再是一种计算机资源管理,它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有机地融入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中,从而使“已拥有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人可借以把握一般管理的概念和职责,使一般管理学家可借以获取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
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是从管理思想演变史的角度切入的。
他们从最早的人类管理活动谈起,简略地追述了管理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剖析了现代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并指明了信息资源管理出现的必然性[8]。
随后,他们又从数据、信息、知识等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影响[26],并由此转入信息资源管理及其演化过程的论述。
作者认为,信息资源管理还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信息资源管理将一个组织机构所拥有的信息等价于资本和人力资源,其实质是一种指导性的管理哲学;其二,信息资源管理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形式如通讯、办公系统、记录管理、图书馆功能和技术规划等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目前,信息
资源管理正由管理哲学向管理过程理论发展。
就信息资源管理本身的演化而言,它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数据处理(DP)阶段→信息系统(IS)阶段→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终端用户(end-user)阶段→信息资源管理(IRM)阶段;再次,信息资源管理体现了适合组织机构需求的多种技术的功能整合,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内容的管理,已演变为与战略规划相对应的新型管理理论。
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非常注重管理理论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理论的结合,这种结合似一根红线贯穿始终,形成了其理论体系的主旋律。
首先,这种结合在实践部门产生了一种新的职位——首席信息官员或信息主管(CIO),这是企事业单位中仅次于总经理(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的新职位,信息主管的任务是全面负责一个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为本单位的战略规划服务。
其次,这种结合产生了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管理理论,其内核是管理过程理论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规划、控制、行为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
再次,这中结合信息系统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信息系统的发展融入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之中,这样就形成了包括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与控制、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交流等内容的信息资源系统管理理论。
史密斯和梅德利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最后篇章是关于信息资源管理发展趋势的描述,其论述范围涉及计算机产业及其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社会环境和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等。
作者最后指出,“信息资源管理能力已成为组织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竞争的关键,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理应珍惜时代所提供的机会”。
这里可引用伟大运动员佩奇(S.Paige)的忠告,“永远不要向后看,有人可能正在逼近尼(Never look back,someone may be gaining on you)”。
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是面向教学、侧重理论探讨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体系,它较好地处理了信息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关系与融合问题,使基于信息与信息资源概念并按信息资源管理的逻辑结构展开的一体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但它同样为能超越管理信息系统的约束,未能真正体现“通讯、办公系统、记录管理、图书馆
功能、技术规划等”多功能整合的理论思维。
与霍顿的理论体系相比较,使密斯和梅德利的体系更富于理论的完整性,他们可以说是美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领域的粮多奇葩。
5、马丁(W.J.Martin)的信息管理理论
马丁在英国昆士大学任教,它1988年出版的专著《信息社会》(The Information Society)[4]中专门辟有“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一章。
需要说明,马丁的信息管理理论虽只有一章的篇幅,但作为一种理论框架,它浓缩了马丁对信息管理的认识,足以使我们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传入英国后所发生的变化。
马丁的信息管理理论主要涉及一下内容:信息管理的内涵与意义、信息管理的要素、信息管理的原则、信息管理的认知、信息管理的制约因素、信息管理的实施与信息管理过程等。
马丁的信息管理理论受美国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非常大,它在文中多次引证霍顿和马尔香的论著,但其理论有不完全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翻版。
马丁是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在谈及信息管理产生的背景时,他认为,信息管理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其一,信息管理是图书情报领域久已熟知的挑战的更为复杂的变体,他设计信息扩散、信息载体的异致性、信息爆炸等问题;其二,这些问题的复杂化又是社会内部变化的结果,这些变化源于信息的机构化和人们对信息认知的深化——信息是竞争优势和利润之源。
马丁认为,信息管理是使有价值的资源隶属于标准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以实现其价值的活动,它必须超越程式化的信息收集、储存和传播工作,必须致力于使信息利用为组织机构的目标服务。
信息管理不同于管理信息系统,后者是为特定的管理层次提供特定类型信息的方法,前者则是为整个组织机构的所有层次包括战略层次、战术层次、操作层次等服务的。
但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讲是一回事。
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难以区分。
鉴于这两个术语中‘信息管理’比较短,人们多倾向于使用它——这种操作性的定义将形成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最初使用的定义的一种变体”*。
马丁的解释有助于澄清我国学术界对信息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