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雨巷》 戴望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2.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了解象征主义诗派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课堂导入】
撑一把油纸伞,漫步于江南雨巷,江南的雨纷纷扬扬,雨中的小巷深远悠长。
让我们跟随戴望舒,回到悠长寂寥的江南雨巷,去期待一位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代表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诗人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二.听录音《雨巷》配乐朗诵
三.整体感知
1.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朦胧忧愁哀伤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忧愁、低沉、幽怨
四.学生单人朗诵全诗
五.知识链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
六.朗诵全诗,找出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景物:雨巷篱墙油纸伞
人物:我丁香般的姑娘
七.赏析全文,思考问题
1.“我”徘徊在雨巷里,这是怎样的雨巷?
悠长寂寥
幽深,寂静的小巷,加上蒙蒙的细雨,充满了朦胧美。
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什么样的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暮春时节,寂寥地下着小雨,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
3.篱墙有什么特点?
颓圮
给人一种破败、凄凉的感觉。
4.在雨巷中的“我”是怎样的?
独自彷徨孤独冷漠苦闷忧愁
知识链接——诗人此时的心境源于他的遭遇:
(1)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
1926年,作者在上海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同学施蛰存、刘呐鸥等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积极宣传革命。
1927年3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
诗人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避难,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他这时候只有二十二岁,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5. “我”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丁香般的;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问题思考——为什么是丁香般的姑娘?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形状像结,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南唐·李璟《浣溪沙》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
——唐杜甫《丁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人们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
怨的特点。
6.思考:这些意象组成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朦胧、凄凉、哀伤
知识链接——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赋予文章以深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八.合作探究
思考:诗中的“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什么?
①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②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③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④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
友人的心情。
【课堂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拓展延伸】
(1)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
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戴望舒《偶成》(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后作业】
1、背诵《雨巷》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雨巷偶遇图”。
《雨巷》这篇课文处在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
美的真谛,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
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
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感情。
“诗言志,歌咏言”。
欣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
语言,发挥想象,感受作品丰富的情感。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初步学习过现代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对于新诗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现代诗中的意象与已经还没有掌握,
对于现代诗常用的表现手法、现代诗代表诗人及流派等还不够了解。
对于现代诗的朗诵,学生比较感兴趣,有助于新课的展开。
《雨巷》教学效果分析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三个教学目标已经基本达成。
学生对于现代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关系,常用的表现手法已经基本掌握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3、课后作业及检测题的设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所学知识。
《雨巷》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戴望舒的现代诗《雨巷》,三维教学目标基本全部达成,学生参与度较高,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了诗歌的美,学习掌握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思考记忆时间不充足。
《雨巷》课后练习
赏析下面四首关于“丁香”的诗词
代赠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代拟的赠人之作。
此题诗二首,这是第一首。
诗以一女子的口吻,写她不能与情人相会的愁思。
诗中所写的时间是春日的黄昏。
诗人用以景托情的手法,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中,衬托出她的思想感情。
诗的开头四字,就点明了时间、地点:“楼上黄昏”。
后面“欲望休”三字则维妙逼肖地描摹出女子的行动: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望望远处,却又废然而止。
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女子的姿态,而且也透露出她那无奈作罢的神情。
“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
“休”作“停止”、“罢休”之意,“欲望”,是想去望她的情人;但为何又欲望还休呢?对此,诗人
并不作正面说明,因为那样容易流于显露,没有诗意;他用描绘周围景物,来表现女子的情思。
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
“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
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此连上句,是说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因此想去眺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
欲望还休,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写得细微逼真。
“月如钩”一本作“月中钩”,意同。
它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象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三四句仍然通过写景来进一步揭示女子的内心感情。
第二句缺月如钩是女子抬头所见远处天上之景;这两句则是女子低头所见近处地上景物。
高下远近,错落有致。
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来展开的芭蕉,稍晚于诗人的钱珝《未展芭蕉》诗中的“芳心犹卷怯春寒”,写的就是这种景象;这里的丁香,也不是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
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限,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物之愁,兴起、加深了人之愁,是“兴”;物之愁,亦即人之愁,又是“比”。
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显得那么自然。
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比”与“兴”融为一体,精心结撰而又毫无造作雕琢之迹,是此诗的极为成功之处。
特别是最后两句,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诗话类编》就把它特别标举出来,非常赞赏。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释】:
①真珠:即珠帘。
②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
这里指带信的人。
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③丁香结丁香的花蕾。
此外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④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
三楚地域,说法不一。
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
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
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
“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用手卷起珠帘挂上玉钩,
靠在帘上春天的恨愁怨锁在重楼。
风里那飘零的落花谁才是它的归属,
思念之情悠悠不绝。
青鸟不能为我传递云外的书信,
丁香的花蕾在雨中结着多少愁绪。
在三楚的傍晚回头看迢迢绿波,
接着天向远处流。
这是一首伤春词。
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
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
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
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起珠帘本想观看楼前的景物,借以抒发怀抱,可是卷起珠帘之后,发觉依旧春愁浩荡,春愁就像那锁住重楼的浓雾一样铺天盖地。
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眼前的落花得以体现这种无边无际弥漫着的春愁。
“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谁是落花的主人呢?何处是落花的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出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飘忽,悠然神往。
下片“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
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
青鸟不传信,想得到所思念的人的
音信而不得,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
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
“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点绛唇素香丁
香(宋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这首词大致的意思
树叶还是稀稀落落的,丁香树叶下丁香花就开放了,吐露出的素淡的香气环绕着树,雅士称赞这是幽居之士的乐趣。
丁香花没有想争夺春光,梅花不要嫉妒。
她在春雨中愁绪满怀,好像在怀念江南故土。
这首词结合丁香素雅的香性,先用"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烘托自己性喜幽静,接着用"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进一步表明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而接下来的几句,则道出了词人在离愁别绪的重重困扰下,暗结于心头不招即来,却挥之不去的深深痛苦和幽怨。
这首词通过对丁香独特形象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人们在离愁别绪的重重困扰下,暗结于心头不招即来,却挥之不去的深深痛苦和幽怨。
点绛唇素香丁香
王十朋
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
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含春雨。
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一代名臣。
号梅溪,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
北宋政和二年出生于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
少时颖悟强记,7岁入塾,14岁先后在鹿岩乡塾、金溪邑馆、乐清县学读书,学通经史,诗文名闻远近。
少时就有忧世拯民之志,十七岁“感时伤怀”,悲叹徽、钦二帝被掳,宋室被迫南迁。
王十朋以名节闻名于世,刚直不阿,批评朝政,直言不讳,人称颂王十朋郎为真御史。
王十朋学识渊博,诗文自有风格,朱熹称其诗“浑厚质直,思恻条畅,如其为人。
”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
然而在苟且的南宋朝廷之中,诗人壮志难伸、常怀忧愤。
王十朋以《点绛唇》调分咏异香牡丹、温香芍药、暗香梅、素香丁香等,共十八首,故又称《十八香》。
王十朋以十八香喻士.其中,他以素香丁香为佳士,细香竹为矿士,梵香茉莉为贞士,国香兰为芳士,雪香梨为爽士,嘉香海棠为俊士,异香牡丹为国士,韵香荼蘼为逸士,清香莲为洁士,寒香水仙为奇士,冷香菊为傲士,天香桂为名士,南香含笑粲士,奇香腊梅为异士,温香芍药为冶士,暗香梅为高士,阐香瑞香为胜士,妙香檐葡为开士,结合草木特性,托物言志,构思奇巧.
此词结合丁香素雅的香性,先用“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
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以丁香喻己,表达自己性喜幽静、淡薄名利、忧国忧民的志向。
接着用"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
"进一步表明自己与世无争的心态。
而接下来的几句“含春雨。
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则道出了词人在离愁别绪的重重困扰下,暗结于心头不招即来,却挥之不去的深深痛苦和幽怨。
丁香结满含春雨,愁绪万千,无意争春,而是怀想着一位贤明的君主,让自己施展恢复大业的雄才大略。
读完全词,一位忧国忧民独立于世的忠臣形象赫然眼前。
《雨巷》课标分析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课程标准对本课提出了总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3.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2.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