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海归给年轻人讲的三个故事

合集下载

清华学生励志故事五篇

清华学生励志故事五篇

清华学生励志故事五篇高考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平时踏踏实实去做,只要你相信自己,相信努力了就一定会有结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清华学生励志故事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清华学生励志故事(一)我是一个高考考砸进了普通二本的学生,真的一点都不甘心,进大学两年都无法走出自己的心理阴影,感觉离梦想越来越远了。

虽然自己也想着大学好好学习,通过考研来实现自己的名校梦,但免不了别人嘲笑的眼光,我去听考研讲座,说我想考西南财经的研究生,也被考研老师无情嘲笑,他直接对我说:“那种985的研究生是给211学生奋斗的,你是不可能的,别去送死了。

”后来直到我目睹了身边逆袭清华的故事,我才重拾信心。

大一入校的时候,遇到一个迎新的励志学长,普通二本逆袭清华。

在接新生的出租车上,因为是老乡,聊得自然就要多一点,那天,他说:“我在准备考清华大学的物理系,送你到学校门口,就得去实验室讨论课题了,我可是老师得心应手的助手呢。

”当时,我不以为然,心想,进大学遇见的第一个人就是个说大话的学长。

虽然觉得这样一个普通的二本想考清华的物理系,好像有点不切实际吧。

但我还是笑了笑,说了句“学长,加油!”之后再见到他,已是十一月中旬,距离考研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了,看的出来他有点压抑,他说:“宿舍里实在是太吵了,宿舍里只有他一个人考研,总是避免不了受什么干扰,更恼的是室友和同学非但不给他加油打气,还劝他就随便考个研得了,不要做那些遥不可及的梦,考清华是不可能的。

甚至绝大部分人都等着看笑话”。

道不同不相为谋,为了自己的梦想,也为了给自己争口气,他化悲愤为动力,除了晚上睡觉都待图书馆,一天能用四五十张那种超大的双面草稿纸。

之后看到他朋友圈的录取通知书。

他真的做到了,虽然复试的时候又遇到各种坎坷。

他又付出了多少汗水,别人无从得知,但我知道这真的是一条荆棘的路。

幸运的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清华张颢的三个故事

清华张颢的三个故事

清华张颢的三个故事《清华张颢的三个故事》嘿,朋友!今天我来给你讲讲清华张颢的三个超有趣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啊,那是张颢刚进清华的时候。

他就像个充满好奇的孩子,对啥都新鲜。

当时有一门特别难的课程,大家都觉得头大。

可张颢不这么想,他每天早早地就去教室占座,上课的时候眼睛瞪得圆圆的,笔记做得那叫一个认真。

课后呢,别人都出去玩了,他还在图书馆啃那些厚厚的专业书。

结果你猜怎么着?期末考的时候,他拿了全班第一!第三个故事呢,就更有意思啦。

学校举办了一场科技创新大赛,张颢和他的小伙伴们组队参加。

那段时间,他们的实验室灯光经常亮到深夜。

遇到难题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沮丧,可张颢总是给大家打气,说:“咱们再想想办法,肯定能行!”他们的项目获得了一等奖,站在领奖台上的张颢,那叫一个风光!怎么样,张颢的这三个故事是不是特别棒?我觉得他就是那种既有才华又有爱心,还特别能坚持的人,真让人佩服!《清华张颢的三个故事》亲,我来和你唠唠清华张颢的三个事儿。

有一回,张颢参加了学校的运动会。

他报的是长跑项目,大家都觉得这可累人啦。

比赛那天,天气还特别热,跑着跑着,好多人都坚持不下去了。

但张颢咬着牙,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他一步一步地往前跑。

最后冲线的时候,全场都为他欢呼,他可真是个有毅力的家伙!还有啊,张颢在社团活动中也特别出彩。

他们社团要组织一场大型的晚会,任务可艰巨了。

张颢主动承担了很多工作,从策划节目到布置场地,忙得像个小陀螺。

晚会那天,一切都进行得特别顺利,大家都玩得特别开心,这可多亏了张颢的付出。

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他做实验的。

有一次实验出了问题,数据一直不对,张颢愣是在实验室里待了好几天,反复尝试。

别人都说放弃吧,可他偏不。

最后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成功完成了实验。

他这种不放弃的劲儿,真的太酷啦!你说,像张颢这样的人,是不是特别了不起?我要是能像他一样就好啦!。

关于最后的大师--季羡林

关于最后的大师--季羡林

关于最后的大师--季羡林“最后的大师”,这个已被用滥的称谓,现在用在季羡林身上,或许才是最恰当的。

他的去世,使我们不仅损失了一位文化老人,同时也带走了20世纪那一辈学人最后的学术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师出自“草根”季羡林,字希逋,生于辛亥革命爆发前的1911年8月,山东清平县(今属临清市)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在当时能店铺的年轻人,非富即贵。

但季羡林不是。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清平是全山东最穷的县,官庄是全县最穷的村,而我又出生在全村最穷的人家。

”在他的早年回忆中,唯一的关键词就是饥饿,能吃上一顿白的(面),曾是他最大的奢望。

季羡林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始于6岁那年的第一次背井离乡。

依靠在济南谋生的叔父接济,他有机会进城读书。

在济南,这个敏感而聪慧的农村孩子,一直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他接受的基本是现代教育,他的中学老师中有前清的状元,也有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胡也频、鲁迅的好友董秋芳。

在校园里,他还遇到了作为教师家属的上海滩“文小姐”丁玲,她穿着高跟鞋一瘸一拐的摩登形象,让他记忆深刻。

1930年,季羡林同时考取了当时最好的大学:北大和清华。

为赶上“出国热”,他最终选择了出国更容易的清华,入西洋文学系。

但他很快就不满意了,因为系里的外国老师们大多只会照本宣科,基本属于“误人子弟”。

倒是一些旁听课,如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朱光潜讲的美学,让他感觉如醍醐灌顶,以至于影响了他一生的学术方向。

在清华,季羡林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小有名气的文青。

常与同学李长之、吴组缃、林庚等交游,指点江山、品藻人物,人称清华“四剑客”。

像今天的文学青年韩寒一样,他们会为“茅盾是不是好作家”这样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学生时代,他已开始在著名的《大公报》等报章副刊发表文章。

1934年清华毕业后,无权无势的季羡林一度遭遇“就业难”,只得“改行”回济南中学教国文。

一年后,他终于等到了一个难得的出国机会,考取了清华大学与德国大学的交换研究生,撇妻别子,第―次踏上出国之路。

清华园里的两位大师_友情故事_1

清华园里的两位大师_友情故事_1

清华园里的两位大师他俩的才华与英俊都一个样1919年的清华园,有一对亲兄弟般的好朋友,他俩不仅天资聪颖,而且都长得高大英俊,走到哪里都是众人瞩目的对象。

年长两岁的陈岱孙来自福建,而周培源来自江苏,二人相交甚笃,结识了新朋友也彼此分享。

一日,周培源到同学家做客时发现了一女子的照片,形象温婉妩媚。

他原以为是同学的新婚妻子,后得知她只是与同学妻子相识。

且尚未有婚约时,心中不由得一阵窃喜。

照片的主人叫王蒂澄,虽不是名门闺秀出身,但看上去清秀雅致,性格又豪爽大方,更难得的是,聪慧,很有灵性。

善解人意的同学夫妇觉察出了周培源对女子的“一往情深”,遂决定找机会将他俩介绍认识。

后来,他与王蒂澄一见钟情。

随后,为了让好友分享自己的喜悦,周培源又赶紧将王蒂澄介绍给了陈岱孙认识,没想到,陈岱孙竟也对王蒂澄产生好感。

就这样,王蒂澄陷入了“三人行”的难堪境地。

每次,当众好友离去,只剩下他们三人面面相对时,谁都难以开口。

眼见王蒂澄左右为难的境地,陈、周二人为之心痛。

当时,正值国家积贫积弱,他们商定:两人出国留学,拿到博士学位回国后,再由王蒂澄做出最后的选择。

君子之争,其争也君子陈岱孙以优异成绩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

晚年的陈岱孙回忆说,哈佛的四年是他学习最紧张的年头。

当时,经济系有一个研究生自修室,每天除了上课外,研究生在那里都会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当讨论出现分歧,双方观点难以调和时,就会大声争辩。

最初,陈岱孙无法适应这种学习环境,因为在这种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自己有些力不从心。

于是,他开始发愤苦读。

四年里,除了有两个夏天参加中国留美学生夏令会的20天外,他没休过星期天,也没过一个寒暑假。

陈岱孙的刻苦,感动了他的导师。

他被批准在哈佛图书总馆的书库里使用一个摆有小书桌的小隔间的权利。

在这个隔间星,他度过了在哈佛的最后两年。

除了阅读经济学专业书籍外,每天下午四五点钟,陈岱孙还到图书馆另一层的阅览室,浏览文史哲类的书籍。

中国最成功的十大海归商人

中国最成功的十大海归商人

中国最成功的十大海归商人 2010年06月27日15:07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表评论联系我们(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No.1 李彦宏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简历:李彦宏,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19岁背上行李离开山西阳泉到梦想中的北大读书,23岁远渡重洋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主攻计算机,31岁创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知识改变了命运!35岁的百度公司创始人、CEO李彦宏坐在北京中关村的海泰大厦会议室,望着北京四环繁华地段,想起这些年的寒窗苦读,感叹不已。

也许是成长的人生路上读的书太多了,现在的他很少读书了。

"我认为上网比较好,书上的知识都比较过时,在网上什么内容都可浏览。

"李彦宏帅气的长相加上儒雅谦和的性格,容易给人亲和感。

然而内向的他却不擅长与人交往,更像社会的观察家。

无论在公共社交圈还是平时的运动中,他更多时间沉默不语,在观察着这个社会和这些人与事。

他的生活是简单的,每天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上网,在美国学习时开的是二手的本田,现在回国创业后仍是开本田车。

因为家人在硅谷,他每3个月去一次美国用两个星期时间与家人团聚。

内秀的性格让人以为他不会做秀。

可是2002年底的“百度激情夜”李彦宏的出场让人有张朝阳的感觉:又一个做秀的CEO。

百度市场总监毕胜对此评价:“Robin(李彦宏英文名)放在哪里哪里亮。

”李彦宏的爱好比较广泛,像打高乐夫、滑雪、游泳等,玩伴多数是在硅谷时认识的工程师朋友还有公司的同事,合作伙伴、大学同学等。

像很多硅谷技术人员的理想一样,李彦宏的理想是希望靠技术改变世界。

“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让足够多的人受益,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无论当初做Infoseek还是现在做百度,我看到每天有上千万的人在用自己的技术,大家从中受益了,我心里就特别高兴,觉得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80后创业故事-王兴

80后创业故事-王兴

80后创业故事-王兴大家都知道,成功人士有很多80后,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其中一位80后创业故事吧!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严格来说,1979年出生的王兴并不是80后,在我们介绍张一鸣的创业故事时,提到了同为“龙岩三杰”的王兴。

作为早年更加知名的风云人物,王兴的创业故事可谓跌宕起伏,作为人人网的创始人,却没能等到网站上市收获财富,推出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微博网站,却意外关停被新浪抢夺先机。

因此被业界称为“史上最倒霉连环创业客”,却屡败屡战。

80后创业故事1富二代王兴王兴属于富二代,其父亲王苗本就是个创业者,在1992年就开办了水泥厂,在2003年与人合伙在龙岩市永定县开设了一个年产200万吨水泥的现代化水泥厂。

总共投资6亿元,王苗占有40%的股份,是大股东兼董事长,如今是福建省最大的水泥厂之一,王兴说,父亲曾告诉他,中国所有的隧道桥梁都使用他的水泥去建造。

知名商业作家李志刚曾经去王兴老家访问过王苗,当时王苗开车宝马3系车载着李志刚去王苗的水泥厂,路上要穿过五六处隧道、跨越几处桥梁,当时王苗就很自豪的说:“造桥用的水泥都是我的工厂生产的”,看得出王苗对于自己从事的水泥事业的骄傲。

王兴没有因为优越的家庭条件而放纵自己,从小学习成绩优异,1997年“三好学生”王兴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电子系。

清华大学毕业后获得奖学金并出国读书。

80后创业故事2连续创业2004年初,25岁的他中断了在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博士学业,毅然回国创业。

王兴回忆说,“当时除了想法和勇气外,一无所有,我读完本科就去了美国,除了同学没什么社会关系,回来后找到了一个大学同学王慧文,一个高中同学赖斌强,三个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开干了。

”王兴创业的第一个项目叫“多多友”,这是一个泛人群的SNS(社交网络服务),上线1年,增长缓慢。

在“多多友”之后又做了第二个项目叫“游子图”,游子图可以让在海外的游子把数码照片发到国内,通过信用卡付费,游子图给冲印出来送给他们的父母,这个项目主要针对的海外人群。

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

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

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精选10篇)故事是汉语词汇,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1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现在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

无论是国家派出去的,还是自己出去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也希望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青年医生傅震1988年去德国进修。

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因成绩优良,获得了在德国行医的执照,还成为德国医学会会员。

德国教授动员他留在德国,每月可得到奖学金5000马克,相当于人民币近2万元。

这时候,他出国的签证限期快到了,他只要在申请延期的申请上签字,就能继续留下来。

但是他想起祖国的医学事业多么需要自己的技术,想起自己从小就立下的为人民解除痛苦的心愿,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按时回国了。

回国之后,他居住在一套24平米的.房子里,还是和别人合住,条件很差。

有人不理解他,问他回国图个啥?他只是说:“病人需要我。

”他把个人得失放在一边,勤恳工作,成了一名出色的医生,后来还获得了“优秀中青年留学回国人员”和“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的称号。

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2 詹天佑,出生于1861年,那个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时代。

字眷诚,号达朝,汉族,原来的户籍是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

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心安交通大学体育馆前一直矗立着詹天佑的铜像,并深受学校路过其铜像旁的学者以及学子的敬仰。

在那个年代,铁路运输一直被外国人所垄断,在他之前,没有一条由国人自主修建的铁路,而詹天佑在外国学成归国,毅然投身于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并由此修建了由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实属为中国爱国主义的代表性近代名人。

学子归国做贡献名人故事3 魏源,湖南邵阳隆回人,是清代的一名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并著有名作“海国图志”,并因此书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海归学子:新时代的还乡者

海归学子:新时代的还乡者

海归学子:新时代的还乡者作者:张国来源:《北方人》2009年第06期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0年的激情,30年的奋斗,铸就了盛世中华,人民富强。

请读者跟随“记忆·30年”这个新栏目,重温我们一起走过的如歌岁月……—那时候,如果听说哪个留美中国学生要回国,大家的眼光是诧异的:“怎么会想回去呢?”然而,仅仅过了几年,这位学者蓦然发现,回国已是留学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30年来,随着中国的进步,海归逐渐由偶然现象汇成涓涓细流,并形成一股归国潮。

最近5年间留学归国的人数,比此前25年的总和还要多。

来自教育部的数字显示,1978年到2007年年底,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共31.97万。

其中,1978年到2002年年底的留学回国人员为15.27万。

而2003年至2007年的5年间,这一数字就达到16.7万。

如果要感谢归国潮给中国带来的显著变化,就不能不提到30年的留学潮。

事实上,这批留学生得益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

1978年,邓小平“成千上万”派遣留学生的指示,引发了规模空前的留学潮。

教育部统计,1978年到2007年年底,全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万。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认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使中国在海外储备了很多人才”。

而随着中国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众多留学海外的学子纷纷回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沈月全就是这千万归国学子之一。

国外发展遭瓶颈2006年,在年轻的生物学家沈月全举家回国到南开大学任职之前,朋友们办了一个告别聚会。

海外游子们举起酒杯,衷心祝贺他在祖国找到好归宿。

这不禁让他想起2000年抵达美国时的情景。

那时候,如果听说哪个留美中国学生要回国,大家的眼光是诧异的:“怎么会想回去呢?”然而,仅仅过了几年,这位学者蓦然发现,回国已是留学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2006年年底,沈月全放弃崭新的芝加哥大学研究助理教授聘书,带着太太和女儿回到中国。

5则当代青年看的励志故事

5则当代青年看的励志故事

5则当代青年看的励志故事一、突破自我,实现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当代的青年们,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以励志的故事为灵感,不断突破自我,追寻梦想。

胡志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

他生活在贫穷的乡村,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但却深知知识改变命运。

他靠着勤奋和自学,在大学考试中一举高分,被名校录取。

然而,他的家庭并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他上大学。

面对这一困境,胡志明并未丧失信心,他靠着勤工俭学、奖学金等方式,最终成功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科研专家。

二、困境中坚持,收获人生的芬芳当代青年也时常面临着各种困境。

但他们并不畏惧困境,而是坚定地走过困境,追求更好的自己。

王小波,一个行动不便的残障青年。

他出生时遭遇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走路时需要坐在轮椅上。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奋发向前的脚步。

王小波用信念和坚持,参加了自行车比赛,并多次获得残奥会的冠军。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即使是残障,也能超越自我,收获人生的芬芳。

三、乐观积极,创造美好未来当代青年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李小龙,一个出生在美国的亚裔青年。

他经历了种族歧视,并面临着挑战。

然而,李小龙并未因此而沮丧,相反,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并努力展现自己的才华。

最终,他成为了一位世界级的武术家和电影明星,为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鼓舞。

四、奉献他人,传递温暖和爱心当代青年们以奉献他人为己任,传递着温暖和爱心。

陈舒,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虽然生活中各种困难接踵而来,但陈舒却不忘初心,始终坚持帮助他人。

他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困难,为老人做家政服务,为社区做公益宣传。

他的奉献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并且在自己的帮助下,很多困难家庭逐渐改变了生活状况。

五、勇敢追梦,彰显青年力量当代青年们勇敢地追逐梦想,用自己的行动彰显着青春的力量。

刘翰,一个热爱摄影的大学生。

他痴迷于摄影艺术,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学习感动中国人秦玥飞事迹范文5篇

学习感动中国人秦玥飞事迹范文5篇

学习感动中国人秦玥飞事迹范文5篇学习感动中国人秦玥飞事迹范文1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forChina)联合发起人。

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

20XX年,秦玥飞到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为当地改善水利灌溉系统,硬化道路、安装路灯,修建现代化敬老院,为乡村师生配备平板电脑开展信息化教学……20XX年被评为央视“最美村官”,立个人一等功一次。

20XX年服务期满,秦玥飞认为“输血”并非最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放弃提拔机会,转至白云村续任大学生村官,用“造血”建设乡村。

他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山茶油产业,通过创业创新为当地创造可持续发展动力。

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

今年,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学习感动中国人秦玥飞事迹范文2他拿到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秦玥飞生于1985年,初中毕业于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中毕业于南开中学。

据他的高中班主任回忆,论平时成绩,秦玥飞只能算中等偏上,但综合能力特强,在当学生会干部时,表现出极强的领导能力。

他凭着托福满分的成绩和突出的面试表现,申请到美国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20XX年,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专业的学习,并获得了文科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没有像其他海归一样去跨国公司或大型金融机构做白领,而是选择了去基层做一名普通的村官。

当村官第一天就被“上了一课”20XX年,秦玥飞到湖南衡山县贺家乡任大学生村官。

来村里的第一天,天气炎热,早晨起床后全身都是汗,秦玥飞提着水桶去冲澡。

却不想,这件事立即在村里传开了,有人说他娇气,有人说他嫌农村脏,还有人说他浪费水。

北大离清华有多远

北大离清华有多远

北大离清华有多远?2011-05-08 23:42:28浏览 2299 次 | 评论 24 条在邻居清华大学刚刚迎来百年校庆的令人欢喜之际,我趁机对母校北大进行一点回想和反思。

在未来的时间里我希望看到的是,清华与北大这两所中国最高学府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同舟共济,培养使得中国真正走向世界大国的人才。

以人为本,靠人发展。

我在北京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北大。

我的在华生活与北大离不开。

感恩北大,没有北大,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遇见北大也是一种享受。

我已经毕业于北大,却将继续享受作为北大人的幸福感。

尽管这种享受也带着压力。

既然我是北大人,就要担当北大人的责任。

适当的努力是必要的。

但愿有一天能有信心地说北大是我的母校。

为了那一天,我坚持不懈地前进。

那么,在这里,我表达三点切身的体会。

我明确表态,没有拍马屁,发自内心的。

其一,北大的国际化水平令人诧异。

北大师生很重视国际交流。

北大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北大学子的国际意识远远超出我原来的预期。

我当时住的留学生宿舍——勺园无疑可称为“小联合国”。

北大拥有来自100个左右国家和地区的大约3万外国留学生,已同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

勺园是很多元化的地方,什么样的文化、语言、民族都有,大家都努力和谐相处,中英文交叉是交流常态。

在勺园,我们都能感觉到英文多么普及。

大家同时努力说中文,水平虽然五花八门,但提高中文水平无疑是共同的目标和愿望。

大家以各自的姿态努力进取。

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行的国际文化节是各国学生,包括中国学生展示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是中外沟通、相互理解的过程,大家都是一家人。

北大经常迎接外宾。

从国家领导到海外教授,在北大负责国际交流的国际合作部以及各所院系的老师每天都忙于接待外宾。

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大学行政化的高度表现,但这种繁忙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给人的感觉是,外国领导人只要来了中国,就会访问北大——克林顿、普京、希拉克、赖斯、福田康夫、李明博……国家领袖都访问过北大;各国政治家、高官、著名记者、学者、活动家等经常来到北大。

祝贺一个逃离科研的博士

祝贺一个逃离科研的博士

清华博士“弃研从教”是不是浪费红瓦屋清华博士“弃研从教”是不是浪费。

近日,清华博士生萧杨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

我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特别是像这样有天分的理工科博士。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别说是当中学老师,就是从事卖肉、剃头等所谓“粗俗”行当,干得好,也能成为瞩目的人物。

当中学老师怎么了?当中学老师也不轻松,若要当一个优秀的中学老师就更不容易了。

清华博士逃离科研当中学教师导师:国家投入...miyasa清华博士逃离科研当中学教师导师:国家投入几乎白费。

对于导师的不理解和网友的议论,日前,萧杨也在网上贴出长信,称“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

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做科研太累,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

”而且萧杨表示对科研没有兴趣,程代展看到的是萧杨的天赋,但天赋不等同于兴趣,只有兴趣作为原始推动力才能在科研方面走得更远。

博士逃离科研教中学遭质疑称没兴趣了厌恶科...maozb博士逃离科研教中学遭质疑称没兴趣了厌恶科研博士逃离科研教中学遭质疑称没兴趣了厌恶科研。

“我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对科研没有兴趣的人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我希望自己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

”萧杨表示,对去中学当老师充满期待,他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

而且萧杨表示对科研没有兴趣,程代展看到的是萧杨的天赋,但天赋不等同于兴趣,只有兴趣作为原始推动力才能在科研方面走得更远。

博士生到中学任教是不是人才浪费?师之道博士生到中学任教是不是人才浪费?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代展带了五年的学生张季(应要求化名),即将博士生毕业,拒绝老师安排的继续“读博士后”的道路,反而去当一名中学老师。

且不说可以向中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在中学生中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苗子,搞科研也不一定要在高校或研究所,中学教师同样可以从事科学研究,一样可以出成果。

关于WINNER和LOSER

关于WINNER和LOSER

关于WINNER和LOSER作者:蒋方舟来源:《视野》2011年第19期清华百年校庆的时候,有人在网上发帖问:“校庆期间清华普通毕业生可以回母校吗?”有人回帖说:“可以啊,可以搞一个LOSER方队,校庆的时候走一走。

”LOSER,卢瑟儿,失败者,它可以是人们温暖亲切的摇头自嘲,也可以是相互攻击时最锋利的暗箭。

卢瑟儿所对应的反面人生当然是WINNER,温拿,成功者。

赢之大者,则称为大拿。

钱不是检验LOSER的唯一标准,但却是最不容动摇的门槛:“年近30或者年过30,工作一般5年以上,总资产200万以下,年收入50万以下,无车或15万以下的车(15万以下的车等同无车)。

”同时可以检验是否LOSER的,还有和钱有关的生活趣味。

他们的特征是:“名牌大学,博士,海归,朝九晚五打卡,坐在格子间的电脑旁,MSN,麦当劳,卡布奇诺,网恋,丁克,地铁,打的,坐经济舱,听蓝调,住租来或按揭的公寓,收藏CD,向往去西藏,留恋于丽江,铁杆驴友,不看中文报纸不看中国电影,看卡夫卡看张爱玲看伊朗电影。

”这基本概括了一个大城市收入尚可且沾沾自喜的年轻人的生活的所有组成,甚至可以被年轻潮流杂志引为生活样本,但是,一盆冷水浇下——这其实是失败者的生活。

所谓温拿,WINNER,他们提前50年过上了退休老干部的生活,收藏是唯一的幸福,饭局多到没空上网,永远不会花自己的钱,学习都是脱产的,休假都是带薪的。

前两年,一个浙大的讲师跳了楼,他当年是清华水利年级第一,美国西北大学全额奖学金,六年博士后毕业。

他拥有一份完美的履历表,大学生活需要解决的所有已知选项他都交出了完美的答案,可是发现最后导出的X是每个月仅仅2000块的工资。

学历越高的人越失败,博士生最爱自怜自己赚的还没有中专毕业的人多。

新闻上有公务员考试发榜的报道,看到年轻人喜极而泣的脸,确实感到那是无数人一夜间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时刻。

我的同学大一大二的时候在背GRE单词的红宝书,到了现在,大三,他拿的是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资料。

扎克伯格清华演讲用中文说了三个故事

扎克伯格清华演讲用中文说了三个故事

扎克伯格清华演讲用中文说了三个故事FacebookCEO马克·扎克伯格24日在清华经管学院用中文进行了演讲,在演讲中,扎克伯格用三个故事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创立Facebook的经过。

扎克伯格说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使命”,Facebook之所以诞生,是因为当时觉得网上人和人连接非常重要,但当时互联网上却缺乏这种服务,而Facebook的建立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

有了使命,就会令人更关注。

第二个故事是“用心”,他有了使命,不需要完整的计划,只需要用心往前走。

Facebook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直不断受到各种质疑,然而到今天已经有15亿人在用Facebook。

一直努力,就会改变世界。

第三个故事是“向前看”。

扎克伯格很喜欢马云的一句话:“和15年前比,我们很大;但和15年后比,我们还是个婴儿。

”现在会有非常难的挑战,但只要努力,就会解决这些挑战。

扎克伯格生于1984。

在扎克伯格20岁的时候,在哈佛大学本科生宿舍楼里面创办了Facebook。

28岁的时候,Facebook上市。

昨天Facebook股价创历史新高,首次超过100美元,收盘价102美元,市值高达2880亿美元,相当于1万8千亿人民币。

去年扎克伯格30岁,Facebook十周年,成为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以下为扎克伯格演讲全文:清华是个非常好的大学;这里的学生们正在创造很多重要和创新的东西;你们是未来的科技,商业,及其他行业的领导者。

今天我想讨论改变世界的话题。

很多人会告诉你怎么创立企业,怎么解决问题。

今天我想关注一个不一样的问题。

不是“怎么去创立”,而是“为什么创立“。

这就是使命的本职。

今天我想告诉你三个故事。

就三个故事。

2004年,我创立了Facebook,因为我觉得能在网上和人连接是非常重要的。

那时候,互联网上有很多网站,你差不多可以找到所有的东西:新闻、音乐、书、电影、买东西,可是没有服务帮我们找到生活上最重要的东西:人。

人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东西。

《送你一颗启明星》故事梗概

《送你一颗启明星》故事梗概

《送你一颗启明星》故事梗概王学圻饰演的“海归”林涛,在中国电影艺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和李雪健饰演的“老戏骨”张铁林和胡军饰演的“喜剧之王”谢飞也是很受观众欢迎的。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年轻导演代表,他参与了大量影片艺术创新工作。

对于未来影片题材创作,他有着独到的见解。

“未来电影”是指一种将电影技术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以培养大众对于新事物强烈创新欲望和自我挑战意识为核心,通过艺术手段结合、对艺术形式深度融合等方式创作出的具有时代精神、社会意义和大众趣味的影片。

其特点是:内容深刻却又不流于平淡;风格大胆却又不失高雅;形式新颖但却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

正如影片中所表达,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通过电影《送你一颗启明星》讲述了一个被称为“老戏骨”与“青年新锐”之间微妙关系的故事。

一、“老戏骨”林涛,海归归来,却发现自己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他不愿用正常的思维方式去面对一个“问题孩子”,因此他与孩子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关系,从而导致他的孩子性格孤僻,没有朋友。

林涛从小便以教育孩子为己任,不仅培养了几十名优秀的中国学生,还帮助中国培养了不少杰出领袖。

但这一切他都不满足,为了给孩子一个好未来,他不惜把自己与孩子绑在一起,将他与儿子紧紧捆绑在一起。

为了让孩子能够考上清华北大,他带着儿子一起进了清华校门……可是在清华校门外,所有学生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为了能考上清华北大,他们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努力提升自己。

林涛认为自己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有天赋能成才,于是他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更不想放弃对孩子们的管教和培养。

于是林涛经常对孩子们说自己是“老戏骨”,但在孩子们眼里是自己老师,而不是父亲。

他认为孩子是自己用一生都无法抹去的印记,所以他会尊重孩子们,对他们多加呵护和关爱,而不是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用棍棒来打。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也让家长和孩子之间出现了不小矛盾……二、“青年新锐”何宇航,家境贫寒,却有音乐天赋,他想用音乐改变命运,却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正在被狠狠地打碎。

孙正耀给年轻人的信

孙正耀给年轻人的信

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一、关于工作与生活我有个有趣的观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岁的白领,40岁以上的员工很少,二三十岁的外企员工是意气风发的,但外企公司40岁附近的经理人是很尴尬的。

我见过的40岁附近的外企经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后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说,唐骏。

外企员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并非个人的成功,西门子的确比国美大,但并不代表西门子中国经理比国美的老板强,甚至可以说差得很远。

而进外企的人往往并不能很早理解这一点,把自己的成功90%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实际上,外企公司随便换个中国区总经理并不会给业绩带来什么了不起的影响。

好了问题来了,当这些经理人40多岁了,他们的薪资要求变得很高,而他们的才能其实又不是那么出众,作为外企公司的老板,你会怎么选择?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强干精力冲沛的年轻人,有的是,为什么还要用你?从上面这个例子,其实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轨迹,二三十岁的时候,生活的压力还比较小,身体还比较好,上面的父母身体还好,下面又没有孩子,不用还房贷,也没有孩子要上大学,当个外企小白领还是很光鲜的,挣得不多也够花了。

但是人终归要结婚生子,终归会老,到了40岁,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药,要有人看护,自己要还房贷,要过基本体面的生活,要养小孩……那个时候需要挣多少钱才够花才重要。

因此,看待工作,目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非能说明什么。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不太赞成过于关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没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这在刚刚出校园的学生中间是很常见的。

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这比如是一场马拉松竞赛,和真正的马拉松竞赛不同的是,这次竞赛没有职业选手,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机遇。

要知到,有很多人乃至坚持不到终点,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的,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无太大的意义。

刚进社会的时候若是进500强公司,可能能拿到3k-6k/月的工资,有些专门技术的人材可能能够到8k/月,可问题是,5年以后拿多少?估量5k-10k了不起了。

成功女人的故事3个

成功女人的故事3个

成功女人的故事3个命运很像撒娇任性的女人,只喜爱好些泼辣果敢的人,对于他们才百依百顺,惟命是从。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女人的故事,欢迎阅读!成功女人的故事1:23岁创办第一家公司,25岁涉足互联网金融,而立之年执掌麦子金服,管理旗下四大移动互联网金融品牌,并获得海通创新的巨额融资,作为一个80后的女性创业者,黄大容身上浓缩了太多创业者的特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黄大容算是一个典型。

从在校读书起创办企业,几经沉浮,而立之年的她已经是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掌舵人。

“家乡重庆有种泡桐树,这种树有个特征,长得特别快,但里面是空心。

老人们说,这种树不能做家具,没有用。

我常常用泡桐树提醒自己,做企业不单纯求快,要稳健发展,做一家让人尊敬的企业,不做空心的泡桐树。

”几经磨砺研究生一年级,黄大容便走上创业之路。

她做的第一家企业是环保科技类公司。

不过,半年后,感觉到自己还没有足够能力驾驭一家企业,黄大容转让了公司。

积累,是为再次前行。

这之后,黄大容应聘到一家上市食品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助理的职位。

半年后又升任公司董事长助理。

一次,公司打算去国外引进一条生产线,但对方说什么也不肯。

“董事长就不停地去拜访,真诚打动了对方,最终把生产线引进中国。

”黄大容说,“成功的创业者,性格都很坚韧,他们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毕业后,黄大容本可以在这家企业里有更好地发展,但她做出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二次创业。

同学评价:“我们还在发愁找工作,黄大容已经找到一份十分体面的工作;等我们找到工作,她却辞职自己当老板了。

”这次,她看准的是月饼票收购市场。

因为利润不低,干得风生水起,但她却又一次将公司转让出去。

“因为要融一笔钱,向银行借贷周期很长,所以去借了高利贷,结果上当受骗。

”正是这次上当的经历让黄大容有了新的创业想法。

“小企业主融资难,老百姓的钱却找不到去处。

于是,我就打算建一个融资平台。

”2007年,黄大容与人合伙收购一家P2P企业,到现在,每年一个台阶,麦子金服今年交易额预计将达50亿元,如果算上二级市场交易额将达100亿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海归给年轻人讲的三个故事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公司金融、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

讲授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等。

这个讲坛比我们大学的讲坛,更加具有挑战性。

来之前我是非常地忐忑,到底讲什么话题,因为经济学一般认为是经世济民的学科,是面向社会面向政府,面向决策者的学科。

事实上大家可能有误解,经济学首先,是面对选择的一门学科,是研究选择的学科。

所以我的题目叫《经济人生》,其中这个经济应该是个动词。

我想通过三个故事,来讲三个经济学基本的道理,也许对年轻的朋友们,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一个故事,它的主题词叫“消灭选择”。

讲故事以前我想问问大家,尤其是男同学们,你们小的时候打过架没有?举手,谁打过架?太好了,小撒呢?打过架没有?打过,好样的。

我是出生在北京,可是幼儿园还没有毕业,我就被送到了农村。

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天,同学们课间把我叫到了操场。

哎呀,我说同学们真不错呀,要欢迎我。

我傻呵呵的刚过去,站到中间,还没站稳呢,有一个同学悄悄地跑到我的身后,把我的裤子一拉,扒下来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还有外班同学的面,男生女生都看着我。

幸好那时候没手机呀,放到现在要被人人肉搜索了。

这是对我而言,这是我人生的鸦片战争,奇耻大辱!怎么办?找班主任。

我跟班主任告状,班主任讲的是方言我没听太懂,哇啦哇啦哇啦讲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说——你小子真笨,连自个的裤子都保不住,你还来找我,你太笨了,你还有脸找我,你靠自己吧。

然后我就回家了,应该向我的父母求救啊。

而且我心里非常明白,假如我告诉我的父母的话,我父母一点儿不同情我,因为我的父母一定会教育我,说一定是你犯错误了,农民的孩子都很纯朴的,怎么会打你呢?你要自我检讨。

所以我想我是没有选择,怎么办?必须靠自己。

怎么靠自己?三件事。

第一件事我找到我妈妈,我说我那个裤子不能用松紧带,你必须给我一个绳子,把我的裤子扎起来,我要保底线,要扎得紧紧的。

上学之前要扎裤子,扎得紧紧的,保住底线。

第二件事,我要跑,我打不赢我要先能学会跑。

我们那个学校离我们的食堂很远,大概有两公里的路,每天放学我是第一个,从课堂里跑出来,我害怕别人打我,跑到我们那个食堂。

第三件事,我得学,我得观察孩子们怎么打架的,怎么一个打法。

最后,机会来了,一个月以后,我的班主任说:“李小葵同学。

”那时候我的名字叫李小葵,“李小葵同学你不能够一放学就跑,你要做值日呀,打扫清洁,你今天跟其他几个同学一块,扫地、搬桌子。

”没办法了,我留下来,那几个同学逮着我,逮着机会了,要打一顿,我平时跑今天跑不掉了。

我跑了一个月的步,身体也开始壮了,像阿甘一样身体也练出来了。

这时候这四五个人要打我,我先跟他们转悠,在课桌之间跑。

我先跑,跑累了,最后我逮着一个机会,朝着一个同学,欺负我的同学撞过去了。

他没防备,没想到我还能够反击一下,头撞到了课桌上,当时就流血了,我知道我闯祸了。

第二天我的妈妈,买了饼干,带着我到这位同学家去赔礼道歉。

我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在一头牛的边上。

牛的味道你们闻过没有?牛的味道非常特殊啊!农村的牛可不是动物园的牛,那个味道一辈子我都没忘记!那是香味,我第一次尝到了胜利的甜头,我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人敢随便欺负我了,那是我的抗美援朝的胜利,从鸦片战争到抗美援朝。

这件事情告诉我什么呢?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人才能够被激发出来,才能够真正地自救。

那么看我们年轻人,看你们今天。

今天你们的问题,在我看来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了。

我的很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经常来问我,以后做什么,尤其是博士生。

我说你读了博士都还没想清楚,未来干什么,这个有问题。

我经常想,假如马云,考试成绩好一点,数学灵光一点,假如能考上一个很好的学校,读了金融,恐怕今天不见得要创业了吧?可能就进了金融公司了;假如马云长得,像我们小撒(撒贝宁)一半那么帅,有可能到个电视台当个主持了,就不创业了,是不是?所以我们的马云也好,刘强东也好,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消灭很多选择,背水一战。

所以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道理——你们要做的,是尽快地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上消灭选择。

在明确大方向,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你突然会发现你的能量,你的才智比想象的高,你能干成很多自己以前认为干不成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投资的故事。

我博士毕业了,1992年,在找工作,第一个去面试的学校叫纽约大学。

纽约大学金融系的同事们,还
有他的系主任,当时决定要给我工作。

过了不久,一星期以后,另一所大学,就是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很快也给我打电话,说决定要请我去经济系工作。

于是我就碰到了一个选择的问题,纽约大学金融系,华尔街隔壁,金融研究水平非常高,工资整整是密歇根大学的两倍,怎么办?其中纽约大学的系主任,他碰巧是我的博士生期间的,一个同学的父亲,所以跟我讲话很直。

“我给你付的工资是别人经济系的两倍,你来我这,你专门给我研究金融问题。

我才不想我用高工资,补贴他们经济学研究。

甭搞你的中国经济研究!”
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反复回响,我出国,当年读大学选了经济学,我关心的中国的问题,想的是中国的事情。

如果我去了纽约大学,只让我研究金融的问题,跟中国不直接搭界,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呢?我会高兴吗?想到这儿,义无反顾,我的决定是去经济系。

为什么?用经济学的道理来讲,我想的是未来,想的是我的所谓的人力资本。

什么叫人力资本?就是你未来的,获得幸福、获得快乐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位同学,你们不用买股票,你们不用买房子,你们已经有了一个大股票,就是你自己呀!你是你这只股票的CEO、董事长,你的导师、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同学、都是你的持股者,只不过你是个大股东。

所以你的主要的任务,今天应该是如何做好,你的主营业务,如何让你未来更加快乐。

关于是否要逃离北京,今天我可能忍受,一些大城市的病,大城市的痛苦,但是未来我会更幸福。

因为我在大城市,我获得了工作的机会、锻炼的机会。

我认识了很多,跟我想法相像的年轻人,有很多导师来指导我。

所以我最后还是要
提醒大家,请大家关注你的个人的人力资本,你自己就是一个上市公司,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的决策,取决于你今天的努力。

第三个故事,我想跟各位分享的,不是我个人的故事,但是是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的一个故事。

这位同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出国了,在波士顿上大学。

他一早就想清楚了,他要搞金融。

他本身是学外语的,他的学校并不是所谓的名校,他怎么能够进入金融这个圈子呢?每一个周末,他坐着公共汽车进城去波士顿。

而美国的公共汽车,可不是北京上海的五分钟一班呐,那一小时一班呐!他需要背着干粮,背着面包,带着可乐,带着牛奶,一走走一天。

去哪儿呢?去波士顿的金融街,那里面有很多基金公司的办公室,还有很多投资银行的分部的办公室。

干嘛呢?大厅里看着那个门板,记下来这些公司的负责人,名字是什么,部门是什么。

干嘛呢?找到公司的总部的这些总机,打电话过去,我要跟史密斯先生谈一谈,他是哪个哪个部门的。

总机的接线员一听,这小伙子还挺靠谱,可能是一个业务伙伴,放进去吧。

于是我们这位同学,就通过这种方式,跟华尔街的在波士顿的,分公司就接上头了。

很快就去这家公司做实习生了,再过五六年,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了一个全球三大之一的投资银行的亚太部的总管,现在已经下海自己创业了,办了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

这个故事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关键词叫圈子。

那么经济学是什么道理呢?经济学我们就叫外部性、外溢性。

那就是每一个能干的人,每一个大公司,他都会给周边的人带来正向的帮助。

哪怕基础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进这个圈子,你会不断地往上走。

经过你的努力,你成功了,你有名了。

往往我们年轻人会有一种情结,经过我的奋斗,成功了,为什么这个圈子
还有其他的人,这样跟我竞争啊?“瑜亮情结”,既生瑜何生亮。

这个道理经济学也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想,因为人才的成长都是集团性的。

所以最后我想总结告诉大家,不要犹豫,尽早认准大方向。

消灭选择,义无反顾,认准长远,认定自己,然后想方设法找到,你要奋斗的那个圈子。

跟了那个圈子之后,你会跟着这个圈子不断地往上走。

前途属于你们,祝你们好运,谢谢各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