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工程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那兰水电站位于云南省红河洲金平县境内藤条江下游河段,为藤条江干流五个梯级开发方案中的最后一个梯级。
水库正常蓄水位EL425.0m,总库容2.86×108 m3,电站总装机容量150MW,多年平均发电量6.46×108 MW.h,枢纽工程等别为二等,工程规模为大(2)型,坝型为混凝土面板坝,最大坝高109m。
枢纽由面板坝、左岸开敞式溢洪道、右岸导流隧洞、冲砂洞及引水发电系统等组成。
1.2水文气象
1.2.1自然地理
藤条江属红水河系,为红河右岸较大的二级支流。
河流发源于红河县牛威乡宝洞山,流经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县,至金平那发附近流出国境,在越南境内汇入李仙江,然后在越池附近汇入红河。
中国境内藤条江干流全长173.3km,总落差1828m,平均坡降5.27%,流域面积4200.3km2。
集水面积大于100km2的支流右岸有乌拉河、茨通坝河、荞菜坪河和金水河;左岸有平坝河、南板河、三家河、金平河、藤条河。
中国境内藤条江流域地处滇池东南,北部、东部隔哀牢山与红河为邻,西部及西南部隔哀牢山支脉与李仙江为邻,南部与越南接壤。
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垂直高差较大,流域平均高程1367.1m。
那兰电站位于藤条江下游金平县勐拉乡那兰村附近,坝址集水面积2816.1km2,多年平均流量115m3/s。
1.2.2气候特征
藤条江流域地处云贵高原向南倾斜迎风坡面上的哀牢山区,地形起伏高差大,立体气候显著。
干湿季节分明。
11月~4月,受青藏高原和印支半岛北部干暖的南支西风气流控制,形成晴天多、日照充足、气温高、空气干燥的干季;5月~10月,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暖湿气流影响,水汽充足,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形成雨季。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115.2mm,雨季降雨量约占年降雨量的80%。
流域降雨分布不均,整个流域处于云南省的多雨区。
流域内及流域附近观测气温共6处,观测年限4年~30多年,多年平均气温为11.1℃~22.6℃,最高气温39.9℃,最低气温-2.6℃。
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为696.2mm。
由于流域内距那兰坝址最近的勐拉气象所的观测年限较短,观测资料质量不高,只能参考使用,流域内另一气象站金平气象站具有年限较长且较全面的气象观测资料,因此,那兰电站的气候特征以金平气象站的气候特征值代表,结合勐拉气象所的气候特征值使用。
详见表1-1。
表1-1藤条江流域气候特征值表
站气温(℃) 相对湿度(%) 最大风
速
(m/s) 年平均
蒸发量
(mm)
年平均
降雨量
(mm)
多年平均
日照(h)
名多年平
均
最高最低
多年平
均
最大最小
金平17.8 33.1 -0.9 84 90 10 23.0 1386.3 2287.9 1584.7 勐拉24.2 39.9 4.5 1559.1 1662.1 1763.1
1.2.3 径流
藤条江流域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
年径流量的大小和年降水量是比较对应的。
径流年际变化比较稳定。
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水年内分配基本一致。
降雨由上游向下游增大,径流量也随流域面积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那兰电站坝址在黄茅岭水文站与金水河水文站之间,集水面积为2816.1km2。
坝址的月径流系列由两水文站的月径流按区间面积控制内插计
算而得。
坝址多年平均月、年径流成果见表1-2。
表1-2 坝址多年平均径流成果表
3
月
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日
历
年
水
文
年
流
量44.9 37.1 30.7 34.0 69.7 169 295 262 172 11
6
89.8 60.5 115
11
5
1.2.4洪水
藤条江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
全流域较均匀分布的暴雨极少,大多为局部暴雨并且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其暴雨中心位于那兰坝址以下的左岸支流上游和中越边界一带。
由于暴雨在面上分布不均匀,致使洪水在上、下游极不相应。
暴雨分布不均匀也是造成流域内局部地区和黄茅岭站~金水河站区间洪水量级较大的原因。
洪水的年际变化比较明显,但随流域面积的增加而渐趋稳定。
年洪水在5月~11月均有出现,但以7、8月最为集中。
黄茅岭站42年年最大洪峰有62% 出现在这两个月,金水河站21 年实测洪水中7、8月份出现年洪峰的比例则为80%。
10月及10月以后出现年洪水的机会不多,黄茅岭站有8次,金水河站有1次,但洪峰量级是较大的,如黄茅岭站实测系列头两位洪水就发生在1999年10月28日及1981 年11月7日,金水河站10月出现的1次年洪水排在实测段第六位。
洪水过程基本上是单峰形。
那兰电站坝址的各频率设计洪峰流量由金水河水文站及黄茅岭水文站的洪峰频率计算成果按区间面积控制对数内插计算而得。
成果见表1-3。
表1-3 那兰电站坝址设计洪峰成果表
频率(%) 0.02 0.05 0.1 0.2 0.5 1 2
洪峰流量(m3/s) 3270 3000 2800 2590 2310 2100 1880 频率(%) 3.33 4 5 10 20 25 50 洪峰流量(m3/s) 1720 1660 1590 1370 1140 1060 805
1.2.5 施工设计流量
根据施工设计的要求,需要计算那兰电站坝址频率分别为 3.33%、5%、10%及20%的11月1日~4月30日、11月1日~5月31日、11月1日~6月15日及12月1日~5月31日各时段最大流量以及11月~5月、11月中、下旬及12月上、中、下旬平均流量。
据实测资料分别统计计算黄茅岭及金水河站相应的各时段流量系列, 其中时段最大流量直接用各站统计成果, 月平均流量直接用计算得的那兰坝址月径流。
金水河站旬平均流量与黄茅岭站建立相关并作了延长,资料长度与黄茅岭站一致。
根据统计计算得的流量系列,用P-III 型频率曲线及经验频率曲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适线计算各流量系列的频率值。
月平均流量的各频率设计值直接用坝址月径流系列计算,各频率时段最大流量及旬平均流量则用黄茅岭站及金水河站计算得的成果分别用区间面积控制对数内插和面积比内插的方法求得,其成果见表1- 4。
表1- 4 那兰电站坝址施工设计流量成果表
项目
频率(%)
3.33 5 10 20
11月月平均178 164 140 115 12月月平均114 105 91.1 76.3 1月月平均70.6 67.2 61.1 54.3 2月月平均592 56.3 51.0 452 3月月平均55.0 51.6 45.5 39.0 4月月平均66.1 61.4 53.1 45.4 5月月平均165 150 123 96.1 11.1~5.31时段最大944 841 662 485
项目
频率(%)
3.33 5 10 20
11.1~4.30时段最大906 739 510 332
12.1~5.31时段最大848 760 606 448
11月中旬旬平均302 264 203 145
11月下旬旬平均167 153 130 106
12月上旬旬平均150 137 115 92.6
12月中旬旬平均133 120 98.8 78.4
12月下旬旬平均103 95.7 84.4 72.7 1.2.5泥沙
那兰水电站位于藤条江中下游,库区内入汇的主要支流有右岸的茨通坝河、乌拉河、左岸的平坝河、南板河。
各支流流域植被一般,没有特别严重的产沙区。
那兰库区,坝址附近植被较好,多为橡胶林;库中段至库尾干流两岸多为陡坡开荒,且沿河有金平县至老猛镇的公路通过,人类活动频繁,水土流失较多,库区支流平坝河也时常发生泥石流。
那兰水电站坝址多年平均悬移质沙量为402.16×104t。
坝址推移质沙量采用悬移质沙量的15%进行估算,推移质沙量为60.32×104t。
1.3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
1.3.1地形地貌
枢纽区河道长约1.4km,纵坡比降为1.4‰。
滕条江大体自西向东流入枢纽区,在右岸1号沟口上游约220m处转为S30°E,再向下游呈弧形逐渐转为E流出枢纽区。
枯水期河水面高程324.5m~326.5m。
右岸3号沟口上游河段为峡谷,河水面宽30m~50m,河谷较对称,两岸自然坡度30°~50°,呈“V”型河谷;3号沟口下游, 河谷突变宽阔,河水面宽130m~210m,
河谷不对称,左岸自然坡度15°~40°,右岸自然坡度25°~45°。
坝址左岸冲沟发育,从上游向下游依次发育有2#、4#、6#、8#、10#、12#冲沟,其中2#、10#、12#冲沟切割较深。
左岸发育一平缓山脊。
右岸地形从上游向下游依次发育有1#、3#、5#、7#冲沟, 其中1#冲沟切割较深,近平行河谷发育,形成右岸单薄山脊。
左岸下游有岸坡阶地分布,Ⅰ级阶地前缘分布高程约326m,Ⅱ级阶地前缘分布高程约338m。
1.3.2地层岩性
工程区出露地层为上第三系中新统上段(N13 〉及第四系(Q),由老至新描述如下:
(l): N13-1: 厚~巨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
上部为灰色、紫红色细砂岩、含砾细砂岩夹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砾石粒径一般小于1cm~5cm,大者10cm~30cm;中、下部为紫红色含砾粗砂岩,局部夹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
岩石风化后呈褐色、杂色,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和砂岩,灰岩砾石在强、弱风化带内溶蚀现象明显,溶蚀空洞直径一般1cm~5cm,大者10cm~30cm 。
该层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云母及岩屑, 厚度大于150m,主要分布于坝基部位。
(2)N13-2:薄~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互层。
上部以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为主,局部含灰色砂岩透镜体:下部为中厚层灰色细砂岩夹灰黑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
厚70m~80m。
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绢云母、白云母及少量褐铁矿、磁铁矿,岩石易风化,强度低。
(3)N13-3: 厚~巨厚层状粗砂岩、含砾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上部夹中厚层状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中下部为灰色、紫红色巨厚层状粗砂岩、
含砾细砂岩,砾石粒径一般小于0.5cm;岩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云母及岩屑,其中粉砂质泥岩的矿物成分为石英、绢云母、白云母及少量褐铁矿、磁铁矿。
细砂岩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及绢云母。
该层分布于两岸岸坡及峡谷出口一带,未见顶,总厚度大于200m,在右岸与三叠系上统高山寨组(T3g)呈断层接触。
(4) 第四系(Q)
冲积层(Q a1):主要为砂、卵砾石及漂石。
分布于河床及阶地,厚8m~24m。
其中0.0m~3.95m。
坡积层(Q d1) : 主要为粘土夹块石及碎石,广泛分布于两岸岸坡地带,厚0.5m~5m。
崩积层(Q co1) :主要为碎石、块石夹粘土,厚度大于5m。
滑坡堆积体(Q del) : 主要为粘土夹块石及碎石,厚l m~5m。
1.3.3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
枢纽区岩性主要为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因岩性不同,各岩层的含水性和透水性也不同,按照各岩层的含水性和透水性的强弱 , 划分为相对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
第三系中新统上段第一层(N13-1)及第三层(N13-2)岩性为含砾粗砂岩、粗砂岩及细砂岩,裂隙发育,富水性和透水性强 ,为相对含水层;第二层 (N13-2)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富水性和透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根据地下水赋存空间的不同 ,地下水主要可分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河床第四系松散层中,与河水水力关系密切,水文
地质条简单。
根据河中5个钻孔冲积层抽水试验成果,河床冲积层渗透系数为一般15m/d~60m/d, 最大达 320m/d(孔15),属强透水。
赋存于岸坡部位的坡残积层、崩积层中的孔隙水很少 ,其动态变化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的裂隙中,一般为裂隙潜水,局部形成脉状裂隙承压水。
地下水赋存和运移空间极不均匀,由于受相对隔水层的阻隔,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弱,形成多层裂隙含水层。
滕条江是坝址区内最低排泄基准面,两岸地下水补给河水。
其中右岸沿单薄的山脊存在一地下水分水岭,地下水向两侧排泄,下游1#冲沟常年有水。
右岸枯期地下水位均高于河水位。
埋深一般为 20.Om~45.Om,最低水力坡降11.8m,其中松动体部位埋深一般大于40.Om,最大74.Om。
右岸松动体位于陡坡地带,地下水位较低,表明松动体具有较强的透水性。
岩体透水性:
根据坝址区 35 个钻孔 342 段压水试验成果可以看出,不同地层的微风化~新鲜岩体透水性均较微弱,85%以上的段次透水率小于 3Lu: 随着风化的加深,透水性增强。
水质类型:
坝址区共取水样 25 组,进行水质简分析,其中河水水样3组,沟水水样2组,地下水水样20组。
成果表明,枢纽区地表及地下水化学类型均为重碳酸钙型水,对混凝土不具侵蚀性。
1.3.4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弱风化粉砂质泥岩,湿抗压强度平均为19.48MPa,软化系数为0.53,密
度为2.62g/cm3,最大吸水率为1.71%,弹性模量为11.3OGPa;微风化~新鲜粉砂质泥岩,湿抗压强度平均为21.24MPa,软化系数平均为0.69,密度平均为2.71g/cm3,最大吸水率平均为0.98%,弹性模量平均为21.65GPa ,属软质岩。
弱风化含砾粗砂岩,湿抗压强度平均为63.29MPa ,软化系数平均为 0.56,密度为2.68g/cm3,最大吸水率为0.67%,弹性模量为31.90GPa,微风化~新鲜含砾粗砂岩,湿抗压强度平均为89.5OMPa,软化系数平均为0.75, 密度平均为2.66g/cm3,最大吸水率平均为0.59%,弹性模量平均为30.98GPa,属坚硬岩。
弱风化细砂岩,湿抗压强度平均为78.27MPa ,软化系数平均为0.71,密度为2.76g/cm3,最大吸水率为0.47%;弱风化、微风化~新鲜细砂岩属坚硬岩。
微风化~新鲜泥质粉砂岩,湿抗压强度平均为55.12MPa ,软化系数平均为0.63, 密度为2.68g/cm3,最大吸水率为1.05%,属中硬岩。
1.3.5大坝工程地质条件
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高109m,坝基部位河道由近EW转向S30°E,枯水期河水面宽3Om~50m,河谷较对称,两岸地形自然坡度 30°~50°, 为“V”型谷 ,左岸冲沟较发育;由于河流拐弯,右岸呈向北凸出的山梁地形,较完整,坝轴线下游平距约160m为1#冲沟,切割较深。
坝轴线上游坝基部位岩性主要为厚~巨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N13-1),微风化~新鲜岩体,属块状、次块状岩体,岩石强度坚硬。
两岸坝基弱风化带岩体属镶嵌碎裂结构岩体。
全、强风化带岩体呈碎屑、碎块状。
坝轴线下游坝基部位主要分布极薄~薄层状、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互层 (N13-2),其中微风化~新鲜岩体属层状结构岩体,
少量弱风化岩体。
岩层走向 N50°~80°E,倾向SE(右岸)或NW (左
岸),倾角 40°~70°。
坝轴线以下为横向河谷。
Ⅱ级结构面F4断层从右坝肩通过,G1挤压带从左坝肩通过。
Ⅲ级结构面f1、f2及f4断层从河床坝基通过 ,Ⅳ、V级结构面发育。
PD7 一带 N13-1层中共揭露5条中缓倾角的挤压面,走向变化较大。
两岸地下水位均高于河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由于粉砂质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形成多层相对含水层。
根据勘探成果 ,q<3Lu相对隔水岩体顶板垂直埋深一般 3Om~70m。
坝基河床部位, 据14个钻孔查明,坝址河床冲积层,在上游趾板处厚16.Oom,坝轴线上游40m处厚24.30m,坝轴线厚13.14m,下游坝脚厚9.OOm。
据3组颗分成果,冲积层主要为卵砾石夹中细砂。
卵砾石含量约占50%~60%, 砾径多为2cm~8cm,最大10cm。
其中0.Om~3.95m为中粗砂及细砂 ,3.95m~6.27m、13.04m~16.Om卵砾石含量约占80%,砾径为10cm~13cm。
5.70m~6.Om 含泥量约15%~20% 。
据 8 个钻孔抽水试验 K 值为14.90m/d~410.OOm/d,渗透性较好。
并在坝基河床冲积层部位进行了重(2型)动力(N63.5)触探试验。
动力触探试验标贯击数平均值 N63.5(10cm锤击数),8~9击。
河床冲积层下伏岩体一般为微风化~新鲜,右岸含砾粗砂岩分布部位及左岸高程较低部位风化较浅,弱风化带底界水平埋深一般2Om~3Om左岸高程较高部位风化较深,弱风化带底界水平埋深一般 50m~60m。
右岸粉砂质泥岩分布部位岩体强风化底界埋深为21.62m。
而且存在沿结构面带状风化现象。
1.3.5趾板区工程地质条件
趾板左、右岸高程356m以上为“A”型趾板,宽6m,长277.563m(水平折
线长度 ,下同);以下为“B”型趾板,宽8m,长223.227m(不包括垫层区), 地质条件与大坝地基相同。
(1)左岸
出露 N13-1地层。
点号B点~⑦点(左坝头~高程356m)。
点号B点~⑧点表部分布第四系坡积层 (Q dl),厚0.5m~5.Om,为褐黄色、褐黑色粘土夹碎石。
局部有全风化岩体 ,下限深约5.Om~15.Om。
强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9.20m~15.4Om,为碎块状岩体。
弱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17.30m~17.80m, 为镶嵌碎裂岩体。
以下为微风化~新鲜块状、次块状岩体。
点号⑧点~⑦点,通过Ⅲ级结构面f1、f4断层,f1断层略平行趾板线延伸,产状N55°~8O°W,SW∠65°~75°,据孔42揭露,孔深 19.90m~20.0Om 为断层破碎带 ,由碎块岩、康棱岩等组成,胶结差。
F4 断层,产状N60°~7O °E ,SE∠55°~75°,断层破碎带宽0.3m~0.8m,由糜棱岩、断层泥、碎块岩等组成,胶结差。
强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3.12m,为碎块状岩体。
弱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18.Om~22.Om,为镶嵌碎裂岩体。
以下为微风化~新鲜块状、次块状岩体。
据25段次压水,孔深40.Om以上,岩体透水率均大于 3Lu,以下均小于 3Lu。
点号⑦点~⑤点 , 基岩裸露 , 局部强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Om~3.Om, 为碎块状岩体。
弱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8.Om~l6.Om,为镶嵌碎裂岩体。
以下为微风化~新鲜块状、次块状岩体。
通过Ⅲ级结构面f1、f3断层 ,f1产状 N70°W,SW∠75°,断层破碎带宽 0.3m~0.8m,由碎块岩、角砾岩、康棱岩及断层泥等组成 , 胶结差。
f3 断层 , 产状 N60 °E,SE∠58°~60°, 断层破碎带宽 2.Om, 由碎块岩、糜棱岩及断层泥等组成,胶结差。
埋深40.Om ~25.Om以上,岩体透水率均大于3Lu,以下均小于3Lu。
(2)河床
出露 N13-l地层。
点号⑤点~④点,第四系冲积层(Q al),厚16.Om,为砂卵砾石层夹中粗砂。
以下为微风化~新鲜岩体,孔深16.Om~53.62m,小断层(f)发育,岩芯破碎 , 呈镶嵌碎裂岩体, 以下为块状岩体。
孔深 18.Om~18.05m, 为挤压面(gm),由黑色片状岩组成 , 裂面倾角700。
孔深25.Om~25.73m, 通过Ⅲ级结构面f2断层 ,产状 N500~8000,SW∠500~700, 由黑色碎块岩、糜棱岩等组成,胶结差,裂面倾角700。
孔深 36.Om~37.48m,为断层破碎带, 由黑色碎块岩、康棱岩等组成 ,胶结差,裂面倾角800~900。
孔深 51.09m~51.59m, 为断层破碎带,由黑色碎块岩、糜棱岩等组成,胶结差,裂面倾角 7O 0。
据12段次压水,岩体透水率均小于3Lu。
孔深51.09m~51.59m,遇脉状裂隙承压水,经测量其水位高程为 327.22m,高出孔口1.99m,流量约0.07L/min。
(3)右岸
点号④点~③点 ,出露N13-1地层,基岩大部分裸露,强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2.25m~6.Om,碎块状岩体。
弱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14.Om~18.27m,为镶嵌碎裂岩体。
以下为微风化~新鲜块状、次块状岩体。
其中点号④点~②点间局部地带分布有第四系崩塌堆积体(Q col)和坡积层(Q dl),厚0.5m~7.Om,由碎石、块岩夹粘土组成。
据孔41揭露 ,中、陡倾角挤压破碎带较发育 ,由碎块岩、糜棱岩组成,胶结差,详见钻孔柱状图。
据 15 段次压水,孔深50.80m 以上,岩体透水率均大于以下均小于3Lu。
点号③点~A点-4.4m,出露 N l3-2 地层。
表部分布第四系坡积层(Q dl), 厚0.5m~1.5m,为褐黄色、褐黑色粘土夹碎石。
全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 6.3Om,仅在A点附近出露,为碎屑状岩体。
据孔43揭露,强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11.41m,为碎块状岩体。
弱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14.28m,为层状碎裂岩体。
以下为微风化~新鲜层状岩体。
孔深14.28m~18.32m,通过Ⅱ级结构面挤压带(G1)产状 N630E, SE∠550~650,由灰黑色泥、角砾岩组成,裂面倾角850~900。
23.20m~23.35m 为挤压破碎带,由灰色碎块岩、糜棱岩等组成 ,裂面倾角450。
29.50m~30.90m为挤压破碎带,由灰黑色碎块岩、康棱岩等组成 , 裂面倾角 850~900。
孔深26.Om~49.40m,挤压面较发育,岩芯较破碎,岩体透水率大于 3Lu,其余均小于3Lu。
点号A点-44m~A’点,出露N13-3地层 ,基岩裸露,全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23.30m,为碎屑状岩体。
强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25.25m,为碎块状岩体。
弱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 28.Om, 为镶嵌碎裂岩体。
以下为微风化~新鲜块状、次块状岩体。
埋深 35.Om 以上 , 岩体透水率均大于3Lu,以下均小于3Lu。
1.3.6溢洪道工程地质条件
溢洪道全长约615m,布置于左岸,明渠首段位于8#冲沟下游侧,末端消力池、护坦位于10#冲沟沟口部位。
其中引渠段长113m,底板高程408.3m, 闸门室段长30m,泄槽段长335.5m,消力池长100m,底宽35.50m,底板高程314.5m, 鼻坎及护坦长100m,尾坎高程325.Om。
溢洪道沿线分布N13-1、N13-2、 N13-3地层,并穿过F2断层破碎带。
N13-l为厚至巨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属块状、次块状岩体,建基面主要为微风化~新鲜岩体,岩石强度坚硬,承载力较高。
局部为弱风化岩体 ,呈镶嵌碎裂结构。
N13-2为薄至中厚层状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细砂岩互层,建基面主要为弱风化岩体,呈层状碎裂结构。
N13-3层为厚至巨厚层状粗砂岩、含砾砂岩夹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建基面为弱风化岩体,镶嵌碎裂结构。
全、强风化带岩体及F2断层破碎影响带,呈碎屑、碎块状
结构,沿线全、强风化带岩体厚约10.Om~15.Om,坡积层厚3.Om~5.Om。
引渠工程地质条件:
引渠从8#冲沟下游侧入口,分布N13-1、N13-2地层,据附近 ZKlO 揭露,表部分布第四系坡积层(Qdl),厚3.Om~5.Om, 为褐黄色、褐黑色粘土夹碎石。
全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10.Om, 为碎屑状岩体。
强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18.Om,为碎块状岩体。
弱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25.Om,为层状碎裂岩体。
以下为微风化~新鲜层状岩体。
引渠段发育Ⅲ级结构面(小断层)f4(探垌12#,深59.7m,f12-16),产状N700E,SE∠540, 破碎带宽1.Om~1.5m, 由糜棱岩、断层泥及碎块岩组成。
主要节理三组:①顺层节理,产状N500~700E,NW∠ 400~800;② NNW向节理,产状N150W,NE∠400;③NW向陡倾节理,产状N450W,NE∠850。
地下水埋深约61.Om(高程384.61m),岩体透水性q>3Lu埋深约56.Om(高程388.Om)。
闸门室工程地质条件:
闸门室段边坡的地质条件与引渠段边坡的地质条件相同。
由于边坡岩体发育多组节理 ,完整性较差。
地基置于N13-1层上,建基面主要为微风化~新鲜岩休,岩体强度高。
泄槽工程地质条件:
泄槽段,边坡高约10m~20m 。
沿线分布 N13-1、N l3-2、N l3-3地层,全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4.Om~8.Om,为碎屑状岩体。
强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8.Om~12.Om,为碎块状岩体。
弱风化带岩体下限埋深约15.Om~25.Om,为层状碎裂岩体。
以下为微风化~新鲜层状岩体。
泄槽段发育Ⅱ级结构面挤压带G1, 产状 N650~8O0E,SE∠500~650,破碎带宽4.Om~5.Om,由糜棱岩、片状岩、断层泥及碎块岩等组成,胶结差。
Ⅲ级结构面(小断层)f1,产状N550~8000
E,SW∠600~750,破碎带宽0.15m~0.8m,由康棱岩、断层泥及碎块岩组成,胶结差。
左(里)侧边坡,岩体大部分为全、强风化岩体,特别是受控于Ⅱ级结构面巳断层与G1交汇带的破碎岩体。
右(外)侧边坡 ,节理②中等倾坡外,且岩体大部分为全、强风化岩体。
ZK26, 孔深1.65m~44.94m ,岩体破碎,为碎屑、碎块及碎裂状结构岩体。
泄槽段通过N13-1、N l3-2、N l3-3地层及 F2断层破碎带,地基岩体强度差异大。
尤其是F2断层破碎,浸水易软化 ,槽基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消力池工程地质条件:
消力池地基为F2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破碎带地基软弱;影响带以碎裂岩为主,强度较高,地基存在明显的不均一性。
消力池下游冲积层厚约10m,以砂卵砾石为主,其下为F2断层影响带及牛场断裂破碎带。
1.3.6 围堰工程地质条件
上游围堪工程地质条件:
上游围堪位于河中钻孔32#上游约5m处。
枯期河水面宽近40m。
堰高28.78m。
堪基河床冲积层厚8.50m~13.Om,为卵砾石夹中细砂;其下两岸基岩为N13-1层厚~巨厚层状含砾粗砂岩,细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河床基岩为微、新鲜岩体,两岸弱风化基岩厚lOm~13m。
根据抽水试验,冲积层渗透系数K=1.72×10-2cm/s,属中等透水层;根据钻孔压水试验资料该部位基岩埋深18m以上岩体透水率平均大于3Lu。
下游围堰工程地质条件:
下游围堰位于河中钻孔30#上游约14m处。
枯期河水面宽约50m,河床宽160m~30m。
堪高4.86m。
下游围堰至建在河床冲积层上,厚11.81m, 为弧石、
卵砾石夹中细砂,结构松散。
两岸边坡与坡积层相接,坡积层厚约3m~5m,为粘土夹碎石或砾石。
左岸下游地层岩性为上第三系中新统下段第一层(N1l-l)厚层泥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和细砂岩;右岸为厚约5m的坡积层粘土夹碎石。
河床及右岸漫滩部位下部为牛场断裂,围堰轴线沿断层破碎带延伸近20Om。
据钻孔抽水试验资料,下围堰河床冲积层渗透系数K=37×10-2cm/s。
1.4交通条件
1.4.1对外交通条件
那兰水电站施工期的对外交通运输采用公路与铁路联合运输方式。
对外交通主线公路:昆明→开远(238km)→个旧→勐拉→那兰水电站,全长约492km。
其中:昆明→开远→个旧为汽车一、二级专用公路(297km),个旧→勐拉主要为三、四级公路(190km)。
勐拉至坝址新建、扩建公路14km 于2003年1月正式建成通车。
对外交通辅线公路:昆明→玉溪→建水→个旧→金平那兰水电站,全长490km。
其中昆明→玉溪为高速公路,玉溪→建水→个旧→金平主要为三、四级公路。
昆明至河口的铁路也可利用,外来物质通过铁路运至个旧,转公路运达坝址。
昆明至个旧铁路里程为331km。
1.4.2场内施工道路
从勐拉乡到那兰大桥为永久公路(四级公路),那兰大桥至左、右岸均有施工临时公路(四级公路)可通行。
进场公路为勐拉乡~那兰水电站共8.87km,k0~k3路基宽7m,行车路面6m,k3~k8+870路基宽7.5m,行车路面宽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