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教材精讲(17世纪文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导论

历史背景: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和18世纪启蒙运动这两个伟大的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之间。当时欧洲的总态势是各国发展的不平衡。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走在了历史的前列。法国建立起强大的君主专制政权,它作为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中间人而维持着国家的平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封建王权统治强盛

文学概况:意大利和德国则由于封建势力的反扑而致历史倒退。巴罗克和古典主义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文学潮流。巴罗克文学反映了文艺复兴衰落之后思想的动荡和复杂。古典主义是在法国专制君主政体的扶植下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体现了理性与统一的历史趋势。

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

英国的清教徒文学和巴洛克文学

重点作家:弥尔顿是l7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诗人和革命家。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革命活动一样,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晚年创作是在宗教性的题材与思考中,对革命进行深刻的反思,曲折地反映了英国革命的历史。把握好这一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

的特点。

古典主义具有宫廷的贵族的倾向。但是,古典主义作家并不是清一色的。莫里哀继承人文主义传统,学习民间艺术,取材现实生活,他的作品具有民主倾向和民族风格。他的代表作《伪君子》是一部运用古典主义创作方法写出的思想进步、讽刺犀利、艺术完美的喜剧杰作。

第一节概述

一、历史背景

1.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的欧洲历史舞台,揭开了近代史的帷幕。1640年至l648年的英国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宝座,l649年建立了最初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典范。革命后,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1660年以后,出现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王政复辟时期。1688年,资产阶级发动“光荣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统治才最终确立。

2.法国封建王权的统治处于强盛时期

在法国,胡格诺战争(1562~1598)已经结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强大君主专制国家,到17世纪中叶路易十四当政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17世纪法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是在资本主义成长并足以与贵族势力抗衡的条件下形成的。君主则“作为表面上的调停人”从中操纵,实际上是两面依靠。

它一方面依靠贵族的传统势力作为封建政权的基础,另一方面依靠资产阶级殷实的钱包,

维持庞大的军队和入不敷出的宫廷豪华开支。王权为了获取资产阶级的支持,采取了重商政策、殖民政策和奖励民族工业政策,而且通过卖官鬻爵等办法,向资产阶级开放一部分政治权力。大资产阶级也向贵族化方向努力,成了“长袍贵族”。但是在英、法两国之外,欧洲的封建势力却加强了它的反动统治。

3.封建宗教的反动势力

在某些国家还出现历史倒退现象。天主教会利用宗教裁判所来反对改革,统治人们的思想;开列“禁书目录”,扼杀一切进步的出版物;用火刑等极其残酷的刑罚来迫害新思想家。天主教还利用耶稣会这样的机构,以新教会的面目出现,操纵教育系统和文化思想。

封建宗教的反动势力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为害尤甚。西班牙在15世纪至16世纪曾是欧洲最富强的国家。不久便一蹶不振,日趋衰落。王权依靠军队和天主教会来加强统治。天主教反动势力猖獗一时。意大利原是欧洲资本主义最早发达的地区,文艺之盛况达到空前的地步。但世界贸易航路的改变,给它的经济以致命的打击,又长期连遭外来侵略,致使意大利民生凋敝,文化衰落,天主教反动势力之大更甚于西班牙。

德国的命运和意大利有许多相似之处。毁灭性的30年战争(1618~1648)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结束时,德国已是四分五裂、满目疮痍,全国陷于瘫痪,长期处于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

4.古典主义和巴洛克

17世纪天主教反动势力的猖獗,给欧洲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在17世纪初期欧洲文坛,人文主义文学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思潮仍在继续发展。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这两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都死于l616

年,维加死于l635年。莎士比亚的后继者本•琼生写了大量现实主义的剧本。维加的学生和追随者们如吉连•德•卡斯特罗(1569~1631)等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风格。

出现在17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新现象是巴罗克风格和古典主义的兴起。

(1)巴洛克风格

封建天主教会的反扑虽然没有毁灭文艺复兴的基本成就,却引起人们意识上的混乱,精神上的消沉。欧洲文艺中的巴罗克风格就是这种精神意识的具体表现。“巴罗克”原是葡萄牙语,是珍奇和奇妙的意思。在文学上是指夸张、繁艳的藻饰,花团锦簇的风格。

A.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点:

巴罗克风格文学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

常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表现悲剧性的沮丧;

用夸张、雕琢的词藻,冷僻的典故,谜语似的词汇来玩弄风雅。

然而,巴罗克文学的情况非常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巴罗克,它们的思想倾向并不一致,只是作为一种风格流行一时,许多作家受其影响。

B.巴罗克文学的流传历史:

17世纪初从意大利、西班牙兴起流传到英、法。意大利的代表是马里诺派,马里诺把古典

作品中的词句引用在作品里,以诗句轻松简练、韵律铿锵著称,以夸饰的词句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绪。西班牙代表是贡哥拉派。贡哥拉提倡一种与晦涩思想结合的华丽雕琢的诗歌语言。后来在法国有矫揉造作的文学,由意大利的马里诺传人经兰蒲绮夫人的沙龙的鼓吹而风行一时。在英国有玄学派,以神秘主义诗人约翰•多恩为代表。他把神秘的宗教情绪和色情、好战等内容交织在一起。

C.巴罗克文学的主要代表

17世纪西欧著名的巴罗克风格文学家是卡尔德隆(1600~1681)。他曾为宫廷戏剧家和宫廷神

父,得过诗人桂冠。其剧作二百余种,以《人生如梦》为代表作,剧中表现对人生的藐视,对宗教的狂热,是典型的巴罗克风格的作品。《人生如梦》的主人公是波兰王子,因为星相家说他长大后会成为残暴不仁的君主,而被父王囚禁在塔楼里。后来父王怀疑星相家的说法,把他放出来一试,王子的行为使国王认为他确是残暴不仁,便再次囚禁他。

最后,他醒悟到人生的一切就是一场幻梦。当群众破狱,放他出来时,他对那严厉看守他的狱吏并不记仇,因为看守执行国王的命令;对解放他的革命战士反而加以严惩,因为他们违反国王的命令。剧本的思想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表现出对人生的积极意义的思考,另一方面,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还鼓吹基督教教义,宣扬对国王的忠诚,体现了西班牙巴罗克的特点。

17世纪的德国,文化落后,文学作品极少,且带有巴罗克色彩。其中比较杰出的作品,要算格里美尔斯豪森(1622~1676)的《痴儿西木传》。这是一部自叙体的流浪汉小说,主人公西木生

活在社会的底层,在长期的战争中受尽苦难和屈辱。小说在叙述现实生活之外,还穿插了幻想的情节,如妖魔的舞会、狂人朱庇特的故事,以及上天下地的离奇情节。最后,主人公西木皈依上帝,安然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告别。

D.巴罗克文学的影响

巴罗克文学的影响很广,17世纪最杰出的法、英大作家如高乃依、拉辛、弥尔顿、马维尔等人的作品中也有巴罗克的痕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