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实验心理学》听课笔记(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章绪论
第⼀节⼼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变量就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以变化的事物的属性。

⼀、⾃变量
1、⾃变量的定义
⾃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为或⼼理的变化。

我们要选择的⾃变量的变化间距,即检查点,要能引起因变量相应的变化。

我们把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的变化,叫做⾃变量的不同⽔平。

2、⾃变量的种类
1)刺激特点⾃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变量称为刺激特点⾃变量。

(如主试要求被试学习50个单词,这些单词也许是常见的,也许很少见到。

那么,这些单词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就是单词的⼀个特点,我们可以研究单词的频率对再认的影响。

句⼦的不同类型,如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都是句⼦的特点。

这些⾃变量都是因⾃⾝的不同特点⽽引起被试不同反应的,它们都属于刺激特点的⾃变量。


2)环境特点⾃变量,进⾏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时间也属于环境⾃变量。

时间是⼀种⾮常重要和⽆时不在的⾃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可以说,⼏乎没有不⽤时间作⾃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变量,⼀个⼈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或右⼿为利⼿、⾃我评价⾼或低等,都可以作为⾃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的安排,也就是由主试给予的不同指⽰语造成的。

⼆、因变量
1、因变量的定义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为变量。

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
信度指⼀致性,即同⼀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当⾃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变量的变化不是⾃变量造成的,⽽是由其他因素,即没控制好的额外因素造成的,这种因变量就是⽆效的,或者说产⽣了⾃变量的混淆。

4、因变量的敏感性
⾃变量发⽣变化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如果⾃变量的变化不能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就是不敏感的。

不敏感的因变量有两类典型的例⼦。

⼀类叫⾼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平的⾃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就是实验中出现了⾼限效应。

另⼀类不敏感的因变量的例⼦是低限效应,即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平的⾃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实验中就出现了低限效应。

三、额外变量或⾃变量的混淆
控制额外变量的办法,也是⼼理实验中最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的⽅法,就是让它们在各种实验条件下都保持恒定。

额外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如果应该控制的额外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变量与⼀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即额外变量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变量的混淆。

因此也可以说,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变量。

四、多于⼀个⾃变量的实验
1、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进⾏研究的优点:
第⼀,做⼀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实验,⽐分别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效率要⾼;
第⼆,做⼀项实验⽐分别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易于保持额外变量的恒定;
第三,是最重要的,在⼏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括的实验结果,⽐从⼏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活实际。

2、如果在⼀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实验⾥,⼀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个⾃变量的每⼀⽔平上不⼀样,这就叫⾃变量的交互作⽤。

3、⼼理实验的⼀些规则:
1)⾃变量⾄少是以两种⽔平存在的。

2)当把实验结果作图表⽰时,只有⼀个⾃变量的实验,⾃变量总是⽤横坐标表⽰,因变量则⽤纵坐标表⽰。

如果实验包括两个以上的⾃变量,那么,⼀个⾃变量⽤横坐标表⽰,其余⾃变量则画在图上;因变量永远⽤纵坐标表⽰。

3)交互作⽤反映在图中,表现为图中的线是交叉的。

如果图中的线是平⾏的,就说明该实验不存在交互作⽤。

第⼆节⼼理实验中的主试和被试
1、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他要向被试者交代任务,让被试熟悉实验的要求;他要向被试发出刺激,并通过实验收集实验的资料,即被试的反应。

被试就是实验对象,他接受主试发来的刺激,并做出反应。

2、指⽰语
指⽰语应注意的⼏点:
1)通过指⽰语让被试知道实验对他的要求,被试者才能很好地和你配合。

指⽰语要让被试能听得懂,⽤他听得懂的语⾔,不要⽤⼼理学上的专门术语。

2)被试者过去的经验也会对当前的实验产⽣影响。

3)对⼼理学的实验,⼈们也常常会有顾虑,怕实验会对他造成伤害,或实验会涉及到他的隐私。

对这些顾虑,主试者在实验前要加以了解,要向被试交代清楚,解除他的顾虑,让他能够安⼼地做好实验。

4)为了避免额外变量的影响,指⽰语还要简明、扼要,⽆关的话不说,说出来的话不能模棱两可,让⼈产⽣歧义。

指⽰语标准化。

3、实验者效应
主试者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实验者效应。

防⽌实验者效应的⽅法:1)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以避免主试对实验结果的期望影响被试的反应,这叫双盲实验;2)也可以不让主试与被试接触,把实验步骤编成计算机的程序,整个实验都在计算机上实现。

第⼆章实验设计
第⼀节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P18
⼀、组间设计与组内设计
组间设计就是,把数⽬相同的被试分配到⾃变量的不同⽔平,或不同的⾃变量上进⾏的实验。

组内设计就是,每个被试都要轮流分配到⾃变量的不同⽔平,或不同的⾃变量上进⾏实验。

⼆、组内设计的优点
1、可以消除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适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3、可以节省⼤量被试。

三、组间设计的优点
⼀种⾃变量,或者叫做实验条件,不会影响另⼀种⾃变量,这就避免了⾃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

(⾃变量有相互影响时不⽤组内设计)
四、组间设计的缺点及其克服⽅法
组间设计的缺点在于,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不是等同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引起的。

克服组间设计缺点的⽅法:
1、匹配被试,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有多少实验条件就分多少组)。

2、随机分配被试。

五、组内设计的缺点及其克服⽅法
组内设计也有缺点,因为组内设计的实验中,每⼀个被试要轮流在各种实验条件下进⾏实验,这样,在⼀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说,实验的顺序会造成⿇烦,⾃变量可能与练习或疲劳的因素发⽣混淆。

克服组内设计缺点的⽅法:
1、完全平衡的⽅法;
2、拉丁⽅的⽅法。

六、混合设计
我们把⼀项实验中既⽤组内设计⼜⽤组间设计,叫做混合设计。

⼀般说来,如果⼀种⾃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种⾃变量,那么对这些⾃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变量则按组内设计。

第⼆节实验中应注意的⼏个问题P27
⼀、防⽌混淆⾃变量
实验设计题⼀、美国两⼤饮料公司的百事可乐公司做过⼀个实验,想证明顾客更喜欢哪个公司的饮料。

把声称喜欢可⼝可乐的顾客请来,让他们品尝两种饮料。

写有Q字母的玻璃杯中装可⼝可乐,写有M字母的玻璃杯中装百事可乐。

顾客不知道哪只杯放的是哪种饮料。

实验表明半数以上的⼈更喜欢百事可乐。

但是,实验结果不可靠,也许顾客只是更喜欢⽤带有M字母的杯⼦。

可⼝可乐公司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点,但并没有证明顾客到底喜欢哪种饮料。

你能⾃⼰设计⼀个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答: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两个杯⼦⼀模⼀样,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看见或摸得到。

将可⼝可乐或百事可乐分别倒进两只杯⾥,⼀半被试先饮可⼝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半被试先饮百事可乐,然后饮可⼝可乐。

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且,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

如果设A为可⼝可乐,B为百事可乐,那么实验设计就是:
被试实验顺序
50% A B
50% B A
从上述实验安排⼤家也可以看到,⼀半被试按AB的顺序,另⼀半被试按BA的顺序进⾏实验,这是为了防⽌实验顺序造成⾃变量的混淆。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是总让顾客先饮可⼝可乐,然后再饮百事可乐。

那么,实验结果将是不可靠的,因为可⼝可乐先饮,百事可乐后饮的顺序,与饮料这个⾃变量混淆了。

也许⼈们喜欢可⼝可乐是因为先饮它的缘故。

当然,实验中总是让顾客先饮百事可乐,然后饮可⼝可乐也是不对的。

第四节⾮实验的研究⽅法P47
⾮实验的⽅法有两个特点:1)我们不能操纵⾃变量。

例如,要研究在家⾥受虐待的⼩孩,与其在校学习成绩的关系这⼀问题,我们不能故意去虐待⼩孩,我们只能进⾏调查;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对现实,听任事情的⾃然发展。

⼀、⾃然观察法
1、⾃然观察的⼀条规则是,观察者必须作为局外⼈进⾏观察,不得⼲预正在进⾏的活动。

2、⾃然观察不能提供对现象的因果解释,所记录下来的只是按时间先后发⽣的⼀连串的事件。

但是,详细的观察记录,给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从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

⼆、调查法
1、调查的⽬的在于确定⼈们对某⼀特殊问题的感受。

2、进⾏调查要注意两个问题:1)调查对象,即样本要随机选取,不然调查不仅达不到⽬的,反⽽会歪曲事实。

2)调查问题必须表达准确,不能产⽣歧义。

设计问卷时还应避免把⾃⼰的意图带进问题中。

三、相关⽅法
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四、个案法
个案法⼜称个案历史技术,它是对某⼀特殊⼈物的深⼊研究,因此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

第三章⼼理物理学⽅法
⼼理物理学是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理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理学的领域。

费希纳给⼼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理物理学是⼀门研究⼼⾝之间或⼼物之间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它的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感情、⾏为、注意等。

第⼀节感觉阈限的测量P56
⼀、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能⼒的⾼低,它⽤感觉阈限的⼤⼩来度量,感觉阈限是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

2、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个强度的刺激,在它多次给予被试的情况下,有50%的次数被试是感觉到,另有50%的次数是没引起被试感觉的。

我们就把这个刺激强度定为感觉阈限值。

3、在实验⼼理学中,我们给感觉阈限,或者绝对阈限的操作定义是:有感觉与⽆感觉分界线上刺激强度,或者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的刺激值。

4、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是在50%的试验次数中引起感觉差别的最⼩刺激增量。

这个最⼩的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叫差别阈限或最⼩可觉差,简称j.n.d.
5、对重量变化的感觉能⼒,不能以⼀个绝对量来表⽰,⽽要以它与原来重量的⽐值,即它们之间的相对量来表⽰。

韦伯还发现,同类感觉刚刚能觉察到的差别,与原来刺激强度的⽐例是恒定的。

⽤公式表⽰即:ΔI / I=K,式中I为原来刺激的强度;ΔI为刺激的增量,即最⼩可觉差;K是相对差别阈限,⼜称韦伯⽐值或韦伯分数。

韦伯发现的这个规律叫韦伯定律。

6、研究表明,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

研究还表明,韦伯定律只适⽤于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

⼆、测量感觉阈限的⽅法
费希纳在《⼼理物理学纲要》中总结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法有三种,即最⼩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我们在学习这些⽅法的时候,要特别注重于它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1、最⼩变化法
(1)绝对阈限的测量
简答题⼀、简要说明最⼩变化法?(说绝对阈限即可)
答:在运⽤最⼩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的时候,⾸先要确定⼀系列间距较⼩⼜相等的刺激,并交替地按由弱到强(递增系列),或由强到弱(递减系列)给予被试者,每⼀系列刺激的起始点都不⼀样,让被试者报告有感觉或⽆感觉。

被试者从⼀类感觉到另⼀类感觉的转折点,就是这个系列的感觉阈限值。

把所有系列的阈限值平均起来,即得到整个实验的阈限值。

简答题⼆、为什么在实验中刺激要按递减和递增的系列安排呢?
答:因为刺激是连续变化的,或递增,或递减。

被试往往会由于反应的习惯,或者由于期望于感觉变化的到来,产⽣误差。

使测出来的阈限值⽐被试者实际的阈限值低或者⾼,即造成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

习惯误差是被试者习惯于原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因⽽使转折点向后推延。

期望误差则是被试者知道刺激是连续变化的,他可能会期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变化尽快到来,这样就会提前做出反应,同样造成测得的阈限值或⽐实际的⾼,或⽐实际的低的误差。

如果每个系列的刺激都是从同⼀个强度开始,感觉上的转折往往会在被试者接受⼏个固定次数的刺激之后产⽣。

这个次数也会成为⼀种刺激因素,即定势的作⽤,影响实验的结果。

所以必须防⽌定势作⽤的产⽣,在安排刺激系列的时候,每⼀个系
列的起始点都不应该⼀样。

(2)差别阈限的测定P61
(计算差别阈,把各个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上限减下限的1/2即为差别阈限。

也就是,差别阈限等于1/2不肯定间距。

这样求得的差别阈限叫绝对差别阈限,它是以64英尺为标准刺激时测得的。

如果标准刺激变了,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例叫作相对差别阈限。

我们把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叫做主观相等点。

它的含义是:被试在作⽐较时,实际上并不是以64英⼨作为标准来进⾏⽐较的,⽽是以不肯定间距的中点62.75英⼨为标准来进⾏⽐较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主观相等点。

2、恒定刺激法
(1)绝对阈限的测量
简答题三、举例说明⽤恒定刺激法测量绝对阈限?
答:⽤恒定刺激法测定感觉阈,要先选定⼏个刺激。

⼀般是⽤最⼩变化法粗略地测定出被试相关的阈限值,把⽐阈限值强或弱的⼏个刺激定为实验中所要⽤的恒定刺激。

这些刺激中强度的要有90%—95%的可能性被感觉到;强度最⼩的要有5%—10%的可能性被感觉到。

然后,在和最弱的刺激之间按相等的间距确定⼏个刺激。

选定了实验中要⽤的恒定刺激之后,就要确定⼀个呈现刺激的顺序。

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相等,如测两点阈的实验中,每个刺激呈现200次,选定的5个刺激共呈现1000次。

这1000次刺激⼀定按随机顺序进⾏排列。

这⼀点是恒定刺激法和最⼩变化法不同的地⽅。

最⼩变化法的刺激是按强度⼤⼩的顺序排列的。

恒定刺激法则是按随机的顺序排列的。

在⽤恒定刺激法测量⼿掌⽪肤的两点阈时,每次给被试⼀个刺激,让他回答是⼀点还是两点。

下表是⽤恒定刺激法测定⼿掌两点阈的实验结果。

刺激(毫⽶) 8 9 10 11 12
回答“两点”的次数 2 10 58 132 186
回答“两点”的⽐例 0.01 0.05 0.29 0.66 0.93
从表中可看到,相距10毫⽶的两点有29%的次数被判断为两点,相距11毫⽶的两点有66%的次数被判断为两点,可以设想,50%次判断为两点的刺激必定在10毫⽶与11毫⽶之间。

计算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的⽅法:
1)直线内插法;2)平均Z分数法;3)最⼩⼆乘法。

(2)差别阈限的测量
简答题四、举例说明⽤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的程序?
答:以重量感觉的实验为例,说明怎样⽤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感觉的差别阈限。

⾸先要确定标准刺激和⽐较刺激。

我们选80克为标准刺激,选72、74、76、78、80、82、84、86、88克为⽐较刺激。

标准刺激与每⼀个⽐较刺激组成⼀对刺激。

每对刺激按随机⽅式呈现,要求被试将⽐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较。

只允许作两类回答:“重”或“轻”。

每个刺激都和标准刺激⽐较100次,标准刺激和⽐较刺激相继呈现,其中50次标准刺激在前,50次标准刺激在后。

实验结果如下表。

⽐较刺激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反应重于标准刺激的百分⽐ 2 10 11 19 46 69 82 90 97
简答题五、运⽤内插法,我们计算出50%次感觉重于80克的⽐较刺激是80.3克,按照差别阈限的定义,有50%次数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增量就是差别阈限。

80.3-80=0.3克是不是就是我们所求的差别阈限值呢?不是。

其原因在于?
答:当要求被试只作“重于”或“轻于”两类回答时,有50%感觉重于标准刺激(例⼦中是80克)的⽐较刺激(80.3克),实际上是不能与标准刺激区分的⽐较刺激。

打个⽐⽅,我问你明天下不下⾬?如果你说,明天有50%的可能性下⾬,那就是说,你对明天是否下⾬是完全没有分辨能⼒的。

简答题六、什么是75%的差别阈限?
答: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要求被只作两类回答时,要采⽤75%的差别阈限计算⽅法计算差别阈限值。

即取7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上限,因为它处在50%次与10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较刺激之间的中点;同理,我们取25%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的⽐较刺激作为相等地带的下限,因为它处在0%次与50%次感觉重于标准刺激之
间的中点。

有了上限与下限,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

简答题七、为什么⽤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只允许被试作两类回答,⽽不允许做三种回答呢?
答:如果允许被试做三种回答,即⽐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较时,被试可以回答“轻”、“重”和“相等”。

这时相等地带的上限就是50%重于标准刺激的⽐较刺激,相等地带的下限就是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较刺激。

1/2(上限-下限)就是差别阈限了。

但在允许被试做三类回答的实验中,被试的态度会⼤⼤地影响相等地带的⼤⼩。

如果被试⼗分⾃信,说相等的次数就少,结果相等地带也就⽐较⼩,导致差别阈限也⼩;反之,如果被试⼗分谨慎,则说相等的次数就多,结果相等地带也就⽐较⼤,导致差别阈限较⼤。

这样看来,三类回答的实验易受被试个性的影响,因⽽⼈们⼀般更偏爱两类回答的实验⽅法。

简答题⼋、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的注意事项?
答: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标准刺激和⽐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这就可能产⽣时间误差。

为了消除恒定刺激法中的时间误差,在安排实验顺序的时候,标准刺激在前和⽐较刺激在前的次数应该各占⼀半,并且其顺序应该是随机的。

为了不让被试知道那个重量是标准刺激,在实验中,不管那种刺激在前,都让被试回答后边这个重量⽐前边那个重量轻还是重。

3、平均差误法
简答题九、什么是平均差误法?
答:平均差误法是测量感觉阈限的⼀种⽅法,它可以调动被试在实验中的积极性。

平均差误法的典型实验程序,就是实验者规定⼀个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个⽐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例如,在下⾯这个视觉长度辨别实验的例⼦中,规定150mm的线段为标准刺激,让被试者调节另⼀线段的长度,使它看起来和标准线段⼀样长。

)事实上不可能每次都能把⽐较刺激调节的和标准刺激⼀样长。

这样,每⼀次⽐较就会得到⼀个误差,把多次⽐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

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所以可以⽤平均误差来表⽰差别阈限值。

求平均误差的⽅法有两种:⼀种是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标准刺激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另⼀种是把每次调节的结果,与主观相等点之差的绝对值平均起来作为差别阈限。

简答题⼗、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的注意事项?
答:在运⽤平均差误法测量感觉阈,因为要让被试调节⽐较刺激,就容易产⽣动作误差,⽐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的位置摆放也会产⽣空间误差。

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较刺激的次数要各占⼀半;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也应各占⼀半。

第⼆节信号检测论
⼀、⾊⼦游戏
1、在即有信号⼜有噪⾳时,判断为有信号即是击中,如判断为⽆信号即是漏报。

2、在只有噪⾳时,判断为有信号即是虚报,如判断为⽆信号即是正确否定。

第三节⼼理量表P93
⼼理量表与物理量表⼀样,也有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例量表三类。

1)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属性排出顺序的量表。

没有绝对零点,也没有相等单位。

2)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但没有绝对零点。

3)⽐例量表与上述量表相⽐,既有绝对零点⼜有相等单位。

⼀、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与费希纳定律
1、选择题,选出公式:费希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Rk=lgS0+Klg(1+W)
2、如果要运⽤差别阈限的⽅法来制作等距量表,那么,实验结果应该是⽀持费希纳定律的。

⼆、数量估计法、⽐例量表与斯蒂⽂斯定律
简答题⼗⼀、⽤数量估计法制作⽐例量表?
答:斯蒂⽂斯制作⽐例量表的⽅法是数量估计法。

所谓数量估计法就是,让被试对各种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直接⽤数字来表⽰。

⼀般是先给被试⼀个标准刺激,让他⽤⼀个数字来表⽰这个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

然后再给被试其他的刺激,让他根据这些刺激所引起的感觉,与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进⾏⽐较,分别⽤数字来表⽰这些⽐较刺激所引起的感觉的⼤⼩。

⽐较刺激有⽐标准刺激强的,也有⽐标准刺激弱的。

标准刺激不能太⼤,⽐较刺激与它⽐较时顺序安排应是随机的。

⼼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这就是斯蒂⽂斯提出的幂定律,或叫斯蒂⽂斯定律。

幂定律可以写成下式:S=bIa,其中S代表⼼理量,I代表物理量,a、b代表常数。

如果我们运⽤数量估计法来制作⽐例量表,那么实验结果应该是⽀持斯蒂⽂斯定律的。

三、等级排列法、对偶⽐较法与顺序量表
1、等级排列法
2、对偶⽐较法
实验设计题⼆、有五种⼉童玩具,⽤对偶⽐较法制作对其喜爱程度的量表?
答:有a、b、c、d、e五种玩具,将这五种⼉童玩具两两配成对,⼀对⼀对地放到被试者⾯前,让他从两个玩具中挑选出⼀个更喜欢的来。

如果是5种玩具,两两配对,可以配成10对(若卡⽚的数⽬为n,则配对数为1/2[n(n-1)])。

但是,当把每对玩具呈现给被试的时候,或⼀左⼀右,或⼀前⼀后。

这样便会产⽣空间误差或时间误差。

为了消除这些误差,应该把每对玩具让被试⽐较两次。

当每对玩具第⼆次出现时,它们呈现的位置或时间先后,要和第⼀次的相反。

这样,整个实验共呈现20对玩具[n(n-1)],这20对玩具呈现的顺序是完全随机安排的。

下表是假设的实验结果:
待⽐较的玩具 a b c d e
a a c a a
b a b d b
c a b
d c
d a b c e
e a b c d
选择分数(C)被选择⼏次 7 5 4 3 1
P=C/2(n-1) 0.88 0.63 0.50 0.38 0.13
Z +1.18 +0.33 0.00 -0.31 -1.13
Z` 2.31 1.46 1.13 0.82 0.00
顺序 1 2 3 4 5
按照Z`分数画图就可以得到⼀个对玩具爱好的等距量表了。

e d c b a

↓↓↓↓↓

↑ 0.82 ↑ 1.13 1.46 ↑ 2.31 ↑
0.00 0.00 2.00 3.00
第四章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呈现到被试作出反应之间间隔的时间,简称反应时。

第⼀节反应时间的种类P108
1、A反应时间
A反应时间⼜称简单反应时间。

只有单⼀刺激与单⼀反应。

2、B反应时间
B反应时间⼜称选择反应时间。

选择B反应时有两个(或多于两个)的刺激,要求被试对每⼀个刺激都作出不同的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