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与最佳状态。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反映一个人、一个群体至一个民族是否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中学生面对生活节奏的变快,学习压力的增大,新旧观念的不断撞击,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的机会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对此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我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共458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19份,废卷39份。

(二)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被试进行测试。

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有10个分量表构成,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

每个题目有五个等级即无、轻度、中等、偏重和严重。

学生根据近十天的状况仔细阅读每题并进行选择。

本量表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较多,能相对准确地测出被试的心理健康。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
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依据《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全量表的测试结果,评分分为四个等级:其总均分小于2分表示被试总体看来心理健康;总均分在2-2.99分之间表示从总体来看被试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总均分在3-3.99分表示总体看来被试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4-5分表示总体看来被试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从我们对419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正常者有239人,占总体的57.0%;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136人,占总体的32.5%;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的有39人,占总体的9.3%;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有5人,占总体的1.2%。

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是好的(正常者超过半数,其轻度问题者常常可以自行恢复),但存在中等程度问题者和严重问题者之和占了总体的10.5%,也是比较可观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妨碍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带来难以估计的不良影响。

(二)中学生各分量表心理健康水平
在各分量表的测试中,心理健康水平正常者均在半数以上,占多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的24%—42%左右;存在中等程度心理问题者占总数的6%—14%左右;严重者多占1%不到,总体不超过4%。

可见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侧面的问题,反映出的程度是有差异的。

从所绘的图中看到(图一)中学生在学习压力感上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者最多,占总体的55. 1%;在适应不良上存在不同程度问题者占总体的52%,居第二位;在情绪不稳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者占总体的51%,居第三位。

四、结论讨论与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调查结果所反映出来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是好的,正常者占多数,但心理健康存在中等程度和严重程度者也占一定比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感;其次是适应不良;再次是情绪不稳定等。

1、学习压力感。

学习压力感反映学生学习压力过重,讨厌做作业,怕老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等。

2、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反映学生对学校里的活动不适应,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不适应家里的学习环境等问题。

3、情绪不稳定。

情绪不稳定反映学生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情绪忽高忽低等问题。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其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的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及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等,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在此,特别讨论的是家长的期望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竞争意识也在增强。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

他们常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全然不顾,使孩子和家长之间时常产生矛盾与冲突。

其结果是许多孩子由于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压抑心理,有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在我们所做的个案中,有一个高一女生因中考填报志愿太高,导致落榜,最终无奈之下进入我校学习,至今存在严重的厌学情绪,经常头痛,遇考试严重焦虑且人际关系不良。

经过进一步了解,其母亲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能考上四星级学校,于是她拼命学习,但并无效果,最终发展到现在的厌学。

可见,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在没有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当时,最容易引起他们的精神压力,而导致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其次是学校教育因素。

心理卫生专家们认为: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

其中,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多,必然引起我们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当前许多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校的主要工作仍是围绕着升学率的指挥棒转,使学生无法实现身心全面发展;有些学校的校风、学校人际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管理方式,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

这些都会给中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在此,我们讨论一下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教育、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来实现,而且,教师自身的心理品格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还是深刻的,绝对不可忽视的。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许多原因能造成教师心理状态不佳,进而形成不良的心境,还可能
由于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而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

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对学生缺乏感情的简单专制型、放任型和惩罚型的工作作风。

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自己不良品德的认识和纠正,也不能给与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贻误对学生的教育时机,使其错误发展下去。

学生在教师不健康心理的影响下,会逐步形成易怒、不愿合作、依赖性强、推卸责任、失去自信心等内在的创伤。

应当讲,教师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这已经为大多数教育界人士所认同。

每位教师都应以自己的热情去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才能够去实现教育所期待的目标和愿望。

再次是学生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中学生处于情绪浮动较大的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骤然变动,带来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

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加上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强烈撞击,人们竞争意识的加速,新闻媒体对现实问题的曝光等等,都使处于敏感期的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上的不适应,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善家庭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做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

这是说家庭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问题自然与家庭有直接的联系,学校在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及实施矫治的计划都需要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宣传、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的心理环境,提高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他们辅导子女的心理健康能力,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⑴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

父母的品行不但影响孩子个性的养成,而且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和睦、有修养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一般都活泼开朗,有良好的品行,反之,则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形成胆怯、自卑、抑郁等不健康心理。

所以,要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⑵家长要注意儿童早期人格的培养。

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大多是儿童早期形成的偏态人格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家长要加强儿童早期的独立性和自制力的训练,教给他们与人和睦相处的本领,注意其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

⑶家长要经常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

设法使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不能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这样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心理,不利于成长。

因此,家长在实现期望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的变化情况,及时对原有期望进行调
整。

2、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改善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学校除了传授文化知识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⑴转变教育观念。

全体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学校职能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⑵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如果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同语文、数学一样开设专门的课程,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心理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由于任课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

因此,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目前,学校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但现在所做的改善,更多的是学校物理环境的改善,如时空环境、设施环境、自然环境。

而学校的心理环境,如人际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是令人担忧的。

“校园人格”、校园暴力、心理虐待、师生代沟等问题,时时困扰着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生活。

尽管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环境,但它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乃至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

一些研究者指出,在教学实践中,心理环境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和老师、同学之间形成的关系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他们完整个体的成长。

因此,学校应以心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校风、班风的建设,注重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心理环境因素,激发师生高度的学习、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进而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Xx学校
2011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