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GNP):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中包括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

GN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2.国民生产总值(GDP):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3.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

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产品的价值并不一定就是个人收入,在对要素的收入进行各项扣除之后(如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等),得到个人收入。

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4.失业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是一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就业人数)
5.名义的和实际的国民收入:前者是按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

后者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年,按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者说是用价格指数折算之后的国民收入。

引入这两个概念在于弄清国民收入变动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
1.自发性消费:指与国民收入无关的消费,即国民收入为零时的消费量。

2.边际消费倾向:等于消费增量与可支配收入之比,表明增加一个
单位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导致增加的消费量的大小。

3.平均消费倾向:等于消费总量与可支配收入总量之比。

4.边际储蓄倾向:等于储蓄增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5.平均储蓄倾向:等于储蓄总量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量之比。

6.投资乘数:是指当自发投资增加一个单位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会以一个乘数增加。

7.消费支出乘数:为均衡国民收入增量与自发消费增量之比。

8.消费函数:又称消费倾向。

在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C=C(Y)。

通常,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的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

9、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10、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MPC=ΔC/ΔY。

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

11、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作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S=S(Y)。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12、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13、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也与边际消费倾向呈反方向变动。

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储
蓄与收主之间的关系。

14、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变化的比率。

表示为ΔY=ΔI/(1-β)。

式中:β为家庭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即国民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这种改变的投资(政府购买)改变量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

15、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带动这种变化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假定税收的变动是由于定量税变动所引起的,则税收乘数用公式表示为ΔY=-βΔT/(1-β)。

16、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动的比率。

在税收为定量税的条件下,平衡预算乘数等于l。

第十四章货币市场
1、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入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即R0=R1/(1+r C)+…+R n/(1+r C)n。

式中:R0为一项资本物品的价格;R1,…,R n分别为该项资本物品在未来使用期内所有的预期收益;r C为该项资本物品的边际效率。

由于它反映了投资者对预期收益的估计,因而也被称为预期利润率。

2、投资函数:即投资随利息率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可表示为I=I(r)。

对于一项资本品而言,如果其边际效率超过购买该项资本品所需支付的利息率,那么它就会被用于投资。

因此,一个经济的投资取决于利息率,并与之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3、IS曲线: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

在两部门经济中,若储蓄函数为S =S(Y),投资函数为I =I(r),则IS曲线为S(Y)=I(r)。

由于均衡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呈反向变动,故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4、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

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或预防和投机动机。

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动,示为L1(Y);后一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利息率呈反向变动,示为L2(r)。

这样,货币需求可记为:L=L1(Y)+L2(r)。

5、流动偏好陷阱:当利息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处于高点,人们就会出售有价证券而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蒙受损失,此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向于无穷。

6、LM曲线: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

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决定均衡利息率。

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对应关系就是LM曲
线:L1(Y)+L2(r)=m。

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

西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是通过收、支两方面发挥作用的。

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

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
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

从财政支出方面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

2.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

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

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而设立的。

以此为标准,可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

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是扩张的。

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

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的。

主要有变动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以及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和信贷配额等辅助性手段。

这些手段常配合使用。

5.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
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储蓄中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这种制度就叫做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率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就会降低,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倍数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应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6.再贴现制度: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行为。

在需要现金时,商业银行可以持合格的有价证券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或进行抵押贷款。

这时,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在贴现率执行货币政策。

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

贴现率降低,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7.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扩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反之,中央银行可以卖出政府债券,以便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工具。

8.货币创造乘数: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
数作用。

若银行系统最初增加存款△D,以法定准备率r d留下准备金,通过向客户放贷则可在银行系统中最多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
D/r d
第十七章国民收入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2003年):总需求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的社会总支出水平或总需求量。

表示需求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反向变动关系,故该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2、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是指对应于既定的价格总水平,社会对最终产品及劳务的总供给量(用收入表示)。

表示收入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同向变动关系,故向右上方倾斜。

3、货币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随劳动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而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当劳动的需求量低于供给量时,货币工资下降出现刚性。

这主要是因为劳动者存在着对货币收入的幻觉。

货币工资刚性成为凯恩斯主义解释宏观经济波动的理论基础。

第十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消费物价指数:衡量通胀率的一种方式,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角度来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幅度。

通常,消价指数是通过假定某些重要的消费品在基期价格为100而测算出来的每一年价格上涨幅度。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
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由于总需求表现为货币数量,因而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被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2004年):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的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

无论是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

4、价格调整方程:以Yt表示t期的总需求,Yf表示潜在的产出量,同时注意到总需求增加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则价格调整方程可以表示为:πt=πte+ h(Yt-Yf)/Yf。

简化的价格调整方程表明,当总需求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存在使价格上涨的压力;当需求低于潜在产量时,存在使价格下跌的压力。

5、收入指数化:实践中形成工资上涨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出现之后,工人以此为理由要求增加工资。

如果工资的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会形成新一轮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为此,经济学家建议执行收入指数化政策,以条文规定的形式把工资和某种物价指数联系起来,当物价上升时,工资也随之上升。

比如,政府规定,工人工资的增长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经济增长率。

收入指数化可以是百分之百指数化,即工资按物价上升的比例增长,也可以是部分指数化,即工资上涨的比例仅为物价上升的一个部分。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理论
1、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由哈罗德和多马相继提出的
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模型。

因基本分析思路相同,故被合称。

它假定(1)一个经济只生产一种产品,(2)资本—产出比保持不变,(3)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也保持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

基本形式为G=S/V。

式中:v为资本—产出比;s为储蓄率。

该模型表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与资本一产出比成反比。

结论是,当实际经济增长等于资本家意愿的经济增长率并且等于人口增长率时,即G A=G W=G N时,经济才能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但同时认为,这一增长路径是一“刃锋”。

2、新古典增长模型: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

由于其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

它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6)人口增长率不变。

从而得到:sf(k)=k1+nk。

式中:s为储蓄率,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k1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

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增加k1,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

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

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后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加,条件是k1=0,此时经济以人口增长率增长。

3、有保证的增长率:即资本家意愿的增长率,它由社会的储蓄率与资
本家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所决定,即G W=s/v W。

第四章三四部门模型
1、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目的是对付经济萧条,措施有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或同时并举
2、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目的是对付通货膨胀,措施有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或同时并举
3、相机选择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的变化,时而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时而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有政府支出、税收等手段
4、乘数:总支出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能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化,这个倍数就叫成熟,通常是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支出变化量的比例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 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2.GNP: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的市场价值。

3.名义GNP:用现行货币表示的,未扣除同伙膨胀因素GNP 的值。

4.实际GNP :以一个基期为基准,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后GNP的值。

5.GDP折算指数:也称GDP缩减指数。

它等于一国名义GDP与实际GDP 的比值。

6.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去向:消费者。

7.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去向:其他生产者。

8.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例如,I投资是一个流量,它表
示在一年内新增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变化量。

9.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例如,资本存量,它表示在某一时间点上有多少资本存在。

10.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新住宅的增加。

11.存货投资:企业所掌握的存货的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2.重置投资:用于重置资本设备补偿旧资本消耗的投资。

13.净投资:总投资减去重置投资。

也就是净增加的投资,是资本存量的净增加。

14.总投资:物质资本的增加、替换(和资本资产的支出)
15.政府采购:G,政府花在劳务和商品上的支出,他包括:……
16.转移支付:Tr,政府对人民的支付,但他们不用提供现期服务作为交换。

他包括:…………
17.净出口:出口额和进口额之差。

NX=X-M
18.间接税:企业的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

19.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总值扣除折旧的部分。

20.国民收入:NI 国民生产总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政府补助金。

也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工资+利息+利润
21.个人收入 I =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22.个人可支配收入PI=PI-个人所得税
23.储蓄—投资恒等式:若我们假设总收入=总产值,总支出=总产值,
即Y=C+S,Y=C+I,则我饿每年可以得到事后的一个横等式储蓄=投资。

24.增长率:指GDP的增长率。

25.经济周期:围绕着增长趋势线进行的,多少具有规律性的扩张与收缩的经济活动。

26.实际GNP趋势线:当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时,实际GDP所经历的变化路线。

27.产出缺口:衡量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的产出与实际产出的差额。

28.通货膨胀:当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量时,所造成的价格持续上升、货币贬值的现象。

29.消费价值指数:CPI 一个典型消费者购买一揽子固定商品和劳务的费用。

30.生产价值指数:PPI一个典型生产者生产一揽子固定产品的成本。

31.人力资本:体现于劳动中的生产知识和生产能力。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2.非计划存货投资:即非意愿投资。

是产出超出需求的部分。

3.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

C=C(y)
4.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得比率。

MPC=d C/d Y,0<MPC<APC<1
5.平均消费倾向:任意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APC=C/Y
6.棘轮效应:形容上去容易下去难。

某一内生变量随外生变量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很小。

7.示范效应:某一经济主体的行为不时独立的,而是依赖于其他主体的行为。

(不准确)
8.永久性收入:消费者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是若干年收入的加权平均,距此刻越近权数越大。

9.乘数:当自主性支出变化一单位时,所引起的产出变化大于一单位。

这个引起的产出变化量的值就是乘数值。

10.平衡预算乘数:政府采购和税收变化相等的数量而使政府的预算(bs)不变,所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变化对政府收/支变化的比率。

(不一定=1,第二版书上是错的)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主投资:当利率r为零时也能有的投资量,即投资中不受利率影响的部分。

2.自主性支出:不受其他变量影响的支出部分。

即放影响支出的变量为零时仍然存在的支出。

3.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MEC
4.投资的边际效率:当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
但如果每个投资者都增加投资会导致资本品价格的上升,
这使投资者的回报率比原来缩小,这个缩小了的利率就
是投资的边际效率MEI
5.托宾的”q”说:q=企业市场价值(股票)/企业重置成本,当q>1时会有新的投资。

这表明了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

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r与产出y之间关系的曲线。

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的利率-产出组合都是使i=s的组合,即实现产品市场均衡的组合。

IS:r=-{1-β(1-t)+m}/b "y +A/b
7.货币的需求: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又3大动机。

8.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应付日常开支。

9.谨慎动机:也称预防性动机。

指为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0.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已不分货币的动机。

11.流动性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了,有价证券的价格也不会再上升了只能下降,因此人们受理持有多少货币都不会去购买有价证券,流动性偏好趋于无限大,这时即时增加货币供给利率也不会再下降了。

12.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L=M/P)的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LM:r=k/h"y+(M/P)/h
13.凯恩斯区域:当投机需求曲线为水平时,LM也会出现一段水平区
域。

此时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有效。

14.古典区域:当利率很高时,投机需求为零,LM会出现竖直区域,此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15.中间区域:LM正斜率的区域。

16.IS—LM模型:把商品市场均衡的IS曲线和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商品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模型,即IS-LM模型。

是描述产品和货币市场间联系得理论模型。

17.商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指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政府变动收税和支出以便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目标:……
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目标:
3.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做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降低的作用。

4.货币幻觉: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映,而是对由货币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的现象。

5.凯恩斯极端:当LM曲线水平、IS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失效的情况。

6.古典主义极端:当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的情况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当政府使用一种政策时,同时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