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分类专练: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附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分类专练: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
(附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①
唐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然。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②埃。
[注]①苗发、司空曙:俱为作者友人。
②绿琴:汉司马相如有绿绮琴,故后世称琴为绿琴。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鉴赏颈联“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
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飞絮。
春困厌厌,拋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
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①迟迟难度。
年少傅粉②,依前醉眠何处。
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空锁满庭花雨。
【注】①淑景yĬng日影,此处指美好的光阴,②年少傅粉:年轻貌美的男子,此处指女子的丈夫。
2.这首词情景交融,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
曾经历黄巢之乱。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和周廉彦
[宋]张耒
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
修禊①洛滨期一醉,天津②春浪绿浮堤。
【注】①修禊:清明节前后到水边嬉戏,以祛除不祥。
②天津:桥名,在洛阳。
4.从“景和情”的角度鉴赏本诗的首联和颔联。
五、阅读下列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5.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六、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①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②,寂寂山城柳映门③。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④。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郑起:字孟隆,后周时曾任右拾遗,迁殿中侍御史。
入宋,乾德初(963)外贬后,未再入任而卒。
②郊原:郊外原野。
③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
④迥:远。
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
6.清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尤其是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
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颔联作赏析。
【参考答案】
1.微风掠过竹丛,枝叶上的露珠轻轻地滴落,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渐渐润泽了苔色。
诗人营造了一个清幽静谧的境界,笔端流露出深沉的寂寞和思念。
2.上片用美好春光反衬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冷落;下片以“满庭花雨”映衬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烘托女子孤独惆怅的心情。
3.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
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
③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4.本诗描摹芳郊暮色之美,首句以“晚云垂”衬托不动的天光,给人一种静谧安详的背景。
第二句用“没”,写出了嫩草的柔软;用“衬”,则写出芳草的顽强生命力。
第三四句的新月、飞鸟、落霞、夕阳等富有动感,仿佛在画上流动起来,诗句也显得更为明丽圆转,自然奇逸,令人赏心悦目。
抒写了饮酒踏春之乐。
5.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末三句用“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的意象写出眼前的凄凉景象,联系“回首天涯”的诗人形象,可知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迟暮思归之感。
这是景语,又是情语;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
诗人在此以景结情,引人联想和想象。
6.例1:颔联二句二景,层次分明,一远一近,既朦胧又清晰。
隔水有寺,淡烟笼罩,竹林掩映;路边小村,疏雨纷纷,春花凋落。
整个画面的意境疏淡,凄清、冷寂,营造了一种触目感伤的幽寂氛围,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愁思,渲染、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惆怅。
例2:作者借对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景物的描绘,把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展示出来,画面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委婉地传达了一种触目感伤的幽寂氛围,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愁思,渲染、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凉和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