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司马谏议书》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文言文。
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本文通过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
2、把握文中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手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王安石以及“王安石变法”的资料。
布置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揣测朗读停顿,朗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注音,圈点出自己认为需要积累的文言词汇。
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可适当补充,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学常识的掌握也是中考时文言文重点要考得的知识点之一,另外,通过读课文,学生知道了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自己还不能解决,需要上课时仔细听讲才能解决,这样,听课时就会有侧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
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三、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
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
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四、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五、听课文录音
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
六、文字疏通
重点的字词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
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
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
胥,互相。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计划,主张。
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接受。
由:机缘,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结构分析
┏一、交代写信的缘由┓
答司马谏议书┫二、驳斥谬论┣针锋相对
┃三、分析原因┃态度坚决
┗四、书信常规的结┛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提示: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提示:“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提示: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4、第2段作何理解?
提示: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
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5、第3段作何理解?
提示: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
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6、第4段作何理解?
提示:结束全文,说一些礼仪性的客套话。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提示: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点拨:教学设计>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提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9、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明确】王安石推行的心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正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
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
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不仅以“理财”增强国力,而且以“整军”改变北宋王朝的腐败军制。
他打击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势利,为反击契丹贵族和党项贵族的割据政权的侵犯作好了物质准备,尽力改变北宋王朝长期以来“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的屈辱处境,欲在全中国再一次纳入一个政权的统治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安石领导的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爱国主义的政治运动。
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见之争,但它实在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一个重要事件。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论书》,便是这一场斗争中的生动速写,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
它是在“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所以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10、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定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定,一棍子打死。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
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二、练习巩固
(一)段落层次
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
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参考答案:
1、缘由
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
4、结束严谨
(二)字词过关
1、解释加点字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③而天下之理得矣()④辟邪说()
⑤故略上报( ) ⑥故今具道所以( )
⑦举先王之政( ) ⑧不恤国事( )
2、用现代汉语译下列句子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
1、①持②优厚③明白④排除,驳斥⑤简略⑥详细⑦推行⑧考虑
2、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三、写作特点
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四、译文参考
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
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
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
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大凡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
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
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
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
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
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
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
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
(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五、小结
王安石以书信作答司马光,驳斥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指责,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的说理艺术;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诵读、领悟、背诵全文;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知人识体
1.导入新课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
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
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2.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3.文体知识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4.写作背景
《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
第二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二、听读:感概知貌
1.听课文朗读
注意读音和停顿,并粗知句义。
2.读音检测
怨谤(bàng)难壬人(nán)胥怨(xù)盘庚(gēng)会晤(wù)
3.连读整体把握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三、细读:咬文嚼字
1.小组合作探究
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四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
要求:1人朗诵,1人指出该段的重要词语,1人翻译,1人强调特别要注意的难句翻译。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以下仅为预设)
第1自然段
●某:古人在信稿上用“某”,代替自己的名。
●窃:我私下,谦词。
●每:往往,常常。
●术:方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
●重:又。
●反复:指书信往来。
●具道所以:详细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见恕:原谅我。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第2自然段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侵官:侵犯官员的职权。
●征利:与民争利。
●以致:因而招致。
●修之于朝廷:在朝廷上讨论修改。
●举:施行,推行。
●辟:驳斥,抨击。
●壬人:善以巧言献媚的人。
壬:“佞”的假借字。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
“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译:现在君实用来指教我的。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用来交给主管官署去执行,不算是“侵官”。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至于怨恨诽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第3自然段
●恤:忧虑,顾念。
●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胥:相与。
●特:仅仅。
●度:计划。
●度(duó):估计,考虑。
●是:认定做得对。
●膏泽斯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
●事事:做事。
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墨守。
●知:领教。
◎盘庚之迁,胥怨民也。
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一起埋怨。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盘庚不因为有埋怨他的人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译: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
第4自然段
●无由:没有机会。
●不任:不胜。
●区区:拳拳,专诚、恳挚的意思。
四、研读:寻章摘句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
4.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5.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7.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
8.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9.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
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全文要点(板书):
五、品读:郢匠挥斤
1.全班齐读课文
2.概括全文思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部分: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部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部分: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3.概括文章中心
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4.写作借鉴
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值得借鉴。
六、拓读:寻旨悟理
1.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
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
2.《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
《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
学了两篇文章后,请从下面的话题中任选一个进行探讨。
创业与守成
善始与克终
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
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
示例: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
事情已经完成,物无大小,俱得亨通。
但是,也正因如此,更应该谨慎小心,避免业绩毁于一旦。
因为凡事情成功之后,人们往往会松懈下来,这样就容易再次出现混乱,因此必须谨小慎微、坚守正道,才能“守成”。
所以,在事情成功之后,为防止最终发生危乱,必须懂得“守成艰难”,要谨慎行事。
《15.2 答司马谏议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
全文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辩白变法是正确的。
文章逐条反驳司马光观点,表示出作者坚持变法,绝不动摇的决心。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