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沟通大陆和台湾的创业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沟通大陆和台湾的创业案例
1997年的镇海骆驼,尚待开发。江进仲的工厂不大,周围是一片稻田。夏日听蛙鸣,冬日披霜露。忙的时候不是整宿地待在工厂,就是披星戴月才走回住的地方。经常连吃饭的时间也挤不出来,只能吃方便面填肚子。
异乡创业,人生地不熟,江进仲感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资金周转困难,台办第一时间协调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办理贷款,帮助他解决燃眉之急;政策没吃透,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上门解读政策。“有什么事就找政府,找台办,像娘家一样,不仅帮助我们解决经营上的问题,连看病、家里管道坏了这样的生活小事上也考虑得很周到,逢年过节还前来看望我们。”台办搭起的“连心桥”让江进仲赞誉有加。
创业初期,江进仲既是老板,也是员工。经常凌晨三四点起来铲沙、装货,当别人还在梦乡的时候,他已经装了好几车货了。对每一个订单他都是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正是凭着这股毅力,在骆驼打拼三年后,他小有成就:订单多起来了,知名度高起来了,厂房也开始扩建。
一开始,江阿文不能理解儿子一意孤行到大陆投资的行为,每次儿子回家探亲,他也没给好脸色。直到2001年,江阿文来大陆旅游,江进仲特意把父亲从上海接来镇海。经过几天的观光体验,又看到儿子的企业办得蒸蒸日上,江阿文这才露出笑脸,转变了态度,一边感慨原来大陆是这样的啊,一边佩服儿子的眼光。
“爸爸觉得特别有面子!”说起父子冰释前嫌的这一段,江进仲笑了,父子之间多年的症结终于解开了,随之而来的是父亲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作为家族企业的中流砥柱,江进仲没有一刻松懈。这些年,他经常熬夜,压力大,刚来镇海的时候,江进仲正值壮年,如今两鬓斑白,但他常说在镇海的这二十几年非常值得,不但见证了镇海的发展,也见证了两岸的交流融合。
这些年,江家的重心在宁波,留守台湾老家的只有80多岁的老母亲,她腿脚不便,不能来镇海生活。江进仲是个孝子,在父亲过世后更是对母亲十分关心。老母亲很喜欢吃宁波的食品,他就会整包整包地带回去。在将企业逐渐交给儿子后,江进仲每半个月就要回去看望母亲。“现在交通方便,想什么时候回去都行。这么多年在外打拼,是时候好好尽孝了。”他说。
扎根在镇海
1981年出生的江宜隆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很像父亲,身材却比父亲高大。他说着软糯的台湾腔普通话,文质彬彬,很有礼貌。
2003年,他来到镇海,接手家族企业。比起父辈创业的艰辛,江宜隆幸运了许多,公司交接给他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还有父亲在旁事无巨细地指导,政府的扶持力度、创业环境也要比父辈们那时更好。江宜隆所要做的是适应新环境,让公司迸发出更多的活力和后劲。
十多年里,江宜隆跟着父亲,边学边做,从青涩的大男孩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者,爷爷和父亲的经商基因在他身上得到了传承。机械加工业是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转型升级迫在眉梢。江宜隆果断花费200多万元购买了一批自动化设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8岁那年,江宜隆娶了镇海本地姑娘,按他的话说是“开始本
土化”,“宁波姑娘很好啊,又贤惠又大气,我很幸运能做宁波人的女婿。”现在他不但能听懂简单的宁波话,还能说上“一眼眼”。江宜隆的目标是在闽南语和宁波话之间随意切换。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也很关心孩子的学习,采访中跟记者感慨镇海的教育质量真厉害,朋友的孩子读了几年书回台湾上学,都变成班级的第一名了!前几年,弟弟江宜泽也娶了宁波姑娘,现在一家子在大陆落地生根了。
凭着这么多年在镇海生活、工作的经验,去年江宜隆当选镇海区台商青年联谊会会长。镇海区台商青年联谊会由区台办推动成立,成员是在镇台企台商二代和台企中的台湾人青年骨干,大家不定期聚会,联络感情,分享信息。上一次,江宜隆组织了卡丁车活动,大家聚在一起用熟悉的乡音,谈创业的故事,分享创业的经验,寻求商机。政府有相关惠台政策,江宜隆也会召集大家进行培训、学习。
联谊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样,深受青年台商、台干好评。“感谢台办为我们青年台商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我们会把这个平台充分利用起来,统筹资源,加强青年台商之间的联络交流,展示青年台商朝气蓬勃的良好形象。”江宜隆表示,自己身上多了一份
使命感,有台湾的朋友过来考察,他就会向他们介绍镇海,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大陆,鼓励他们来这里投资办厂。
三十年花开花落,两岸发展交流硕果累累。这三十年是江家三代人的三十年,也是所有镇海台商的三十年。这些台商既包括知名企业家,也有受挫折重新起步的实干者,还有刚到大陆投资经营的新台商。
曾盛明是金丰(中国)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来镇海已经二十几年。金丰集团1948年创办于台湾彰化,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经营,已成为台湾最大的锻压机械制造厂。1994年,金丰集团在镇
海成立金丰(中国)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如今已成为镇海区标杆企业、纳税大户。
在大陆办厂以来,各级政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企业效益好了,就该回馈社会。2007年金丰组织成立了金丰小水滴爱心社,每名员
工都是社员,每人每月固定捐出10元充入爱心基金,为有需要的人
提供帮助。金丰的员工还经常活跃在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中,文明礼仪、环保宣传,志愿服务,回报社会,爱洒两岸。
记者了解到,我区共有台资法人企业73家,在镇常住台商台干150人左右,其中年轻“新生代”台商台干近60人。从行业分类看,制造业67家,占台资企业总数的91.7%;批发和零售业3家,其他
服务业3家。从区域分布看,蛟川街道32家,骆驼街道21家,澥浦镇6家,九龙湖镇5家,庄市街道5家,招宝山街道4家。“这些台资企业呈现出一些自身特有的生产经营特点,一是实体制造业为主,二是主营业务专一,三是风险管控比较到位,四是依法经营理念较好。”
区台办主任邹兴国谈到,这些台商,像江进仲一家、金丰(中国)的曾盛明一样,为镇海的“港口强区、品质之城”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也在镇海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人生价值。
“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邹兴国告诉记者,党的十九大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对台工作任务,他们将认真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促进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期望镇海有更多“江进仲”式台商。
正如歌里所唱:“两岸一家亲,中华心连心,只要我们勇向前,神州大地满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