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拔草
李娟
我们家自行车的全部构件只剩下两个轮子、一只坐垫、一副龙头以及连接物。

连踏板都没有。

至于刹车器,就更是奢侈物了。

需要刹车的时候,只须把脚伸直,用鞋底在飞速运转的车轮上“嗞——”地蹭一下,车自然就会减速。

如果情况特别紧急,则两只脚一起上。

有一次我妹骑车的时候,骑着骑着车链条掉了,并且掉得极不是时候——当时我们正在被两条大狗狂追。

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穷凶极恶的狗!在阿克哈拉,最凶的狗一直都是我们家的琼瑶。

可是和这两条狗相比,我们家琼瑶简直温柔极了。

我妹的车链子不巧就在那时候掉了!她“啊——”地叫起来,两条腿蹬得飞快,面无表情,大汗淋淋。

亏她车上还载了小山似的一堆干草,居然也没给狗扒掉。

要是掉了的话谁敢回去捡啊?
家里养鸡,一养就是一百多只,还有五只野鸭子。

小的时候还好打发,长大了简直跟一群强盗似的。

我妹每天都要拔瓷瓷的两大编织袋蒲公英回来才够它们吃,加上家里打算再养只小毛驴,于是草就得拔得更勤了。

每天拔回来的草都得晒干一部分,留作冬天给毛驴的草料。

到了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纷纷从深山返回乌伦古河流域,为大畜准备冬天的草料。

一辆辆打草的马车晃晃悠悠,满载而归。

我家没有草场,只好去草场里捡别人割剩下的。

拉草的车经过的地方,沿途路两边的树枝多多少少会把垛得高高的草从车上挂下来一些。

于是我妹就天天沿着打草的车辙走啊走啊,前面掉,后面捡。

就是被狗追的那一次,我也跟去捡草了。

去的路上果然捡了很多,我们细细拢一拢,居然有好几抱,便藏在路边灌木丛里,准备回去的时候捎上。

风很大很大,在高处呼啦啦地响。

苞谷地如丛林一般,茂密地高过头顶,又如大海一般起伏。

土路孤独地在这片海洋中延伸。

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

我们每捡够一大抱的时候,就集中到一处放着,然后空手向前继续捡。

这样,走过的路上每隔不远就垛着一堆,一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阳光灿烂,却下起雨来。

真奇怪,雨从哪里来的呢?摔在地上有五分钱镍币大小,砸在脸上更是梦一样的痛觉。

风呼啸着从天边奔来,苞谷地动荡不停。

雨点有一阵没一阵地洒着,后来越下越大。

天气炎热,风势不减。

又过了大约十来分钟,这场奇怪的雨才止住。

土路上雨的痕迹瞬间就蒸发了,只留下一个又一个环形小坑。

密密麻麻地、寂静地排列着,如月球表面一般寂静。

自从打完草后,这条路很长时间都没人走过了。

这里的碎草更多,带刺的灌木丛中,铁丝网上,道路拐弯处,遗落得到处都是。

我们不停地左右开弓,不一会就码了齐腰高的一垛。

这么多怎么拿得回去呢?我站在旁边想了又想,对我妹说:“分成四次,我们一人抱一堆走,两个来回就拿完了……”
我妹也站在旁边想了想,一弯腰,把那堆草整个儿抱起来就走……
我就只好跟在后面,一路上捡她身后掉下来的碎草。

今天的任务还早着呢,我们还得一人拎一条编织袋,走进林荫道对面的田野里去拔新鲜草。

刚才的草料是用来储存到冬天的,而家里的鸡鸭还在等着今天的晚饭。

风依然很大。

这样的天气最好了,没有蚊虫。

在这样的大风里它们那扇小翅膀飞不起来,也就不用因为它们钻进耳朵而吓得要死,平常田野里很可怕,草丛中的蚊子跟云雾似的,一片一片地荡漾,还极均匀地发出嗡嗡不绝的重低音。

所以才说刮大风的天气是幸福的啊。

大地和天空之间被大风反复涤荡,干干净净。

我们一人扛一只袋子往回走,迎风穿过这片美丽平坦的田野,远处的林荫道像是等了一百年一样。

里面停着我们的自行车。

回到家,我妈说:“啧!今天捡了这么多!两个人一起干到底不一样啊。


我老老实实地承认:“哪里哪里,我是去当啦啦队的。


再说说鸡吃草的情景:这群死鸡跟债主似的,一个个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把五只可怜的野鸭子在脚下踩来踩去,根本靠不到食槽旁边。

有的鸭子不知怎么的居然也在糟子边挤到一个位置,还没下嘴,突然看到左右前后全是鸡,立刻大惊小怪地尖叫着跑掉,四处乱跳,寻找同伴。

不知鸭子为什么这么怕鸡,它们明明长得比鸡大。

这些鸡可狠了,从小就会啄人,疼得要死。

由于嘴尖的原因,一个个特能挑食。

鸭子就笨得不可思议了。

每次都要等鸡们吃得神清气闲了,才敢蹭到槽子边上,而且还努力地装作不经意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忙不迭排成一条队逃跑。

其实鸭子有时也很令人烦恼的。

我们在鸡棚里放了一只小铁盆给大家饮水。

每次注满水后,它们总要跳进这方狭小的水域游上几圈过干瘾。

游就游呗,可它们还要扎猛子。

有时候这小小一盆子水里居然能挤进去三四只鸭子,把盆子挤得满满当当。

明明一动都不能动了,却仍扭着身子假装游泳。

害得鸡们围着盆子干着急,一口水也喝不到。

鸭子最有意思了,我妈叫:“鸭!”它们就“啊!”地回答一声。

我妈要是叫:“鸭鸭!”它们就:“啊!啊!”我妈:“鸭鸭鸭!”它们:“啊!啊!啊!”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到自行车,透露了家中生活的贫苦,所以我与妹妹外出拔草也就成了理应之事,妹妹那么能干好强也与此有关。

B.文中对“风雨”的描写,既让读者感受到新疆拔草时节自然环境的特点,又直接表现出我与妹妹积极乐观的心态。

C.文章结尾对鸡鸭的描写活灵活现,例如写鸡“上蹿下跳,脸红脖子粗”,鸭子“扭着身子假装游泳”,细节中富含农村生活气息。

D.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但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

(2)结合上下文,谈谈“走在这路上,像是走在消失之中”这句话的含意。

(3)作者在“拔草”时感到刮大风的天气也是幸福的,围绕“拔草”,其实还有很多幸福的体验,请从文中举出三处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子
刘庆邦
建敏是福来酒家的门迎。

她上身穿的是掐腰中式褂子,下面是黑色长裙,加上门口有几级台阶,建敏的身材显得很高挑。

可老板说,她的笑应该自然些。

她对自己的笑没法作判断,哪样儿算自然,哪样儿算不自然呢?在洗手间里,她对着镜子笑了ー下,又笑了ー下,笑着笑着,眼泪就浸出来了。

老板是建敏的姑姑。

姑姑说,要是吃饭的客人太少,当老板的就赚不到钱给她们发工资。

在福来酒家的错对过儿,开着另外一处酒家。

建敏注意到了,人家的门迎是两个,人家穿的是粉红缎子的旗袍,上面花花朵朵,打眼得很。

每到用餐时间,那间酒店的人总是比较多,这让建敏有些烦恼。

她想,是不是自己当门迎当得不好。

一天晚上,她把她的想法跟姑姑说了。

姑姑说,好孩子,你当得很好。

建敏的眼睛一下子就湿了。

门前街道刚翻修过,酒家门前还砌了两个花池,建敏一抬眼就把花池里的新土看到了,黑油油的,绒乎乎的。

也许秋天不是种花的手节,花池一直空着。

花池空着,建敏心里也空着。

建敏把池子里的细土用手攥过,一攥就春蚕一样在手心卧成一条。

建敏闻了闻,苦盈盈,甜丝丝,还有那么一点腥,是熟悉的那种味道,一下子就吸进肺腑里去了。

别人不种,她来种点什么不行吗?这个念头一撞,建敏心里就跳起来。

她打算种的是小麦。

别人家孩子到远方打工,父母都是为孩子包一把土,建敏的爹包的是小麦。

爹说,麦子是你种出来的,想家了,你就闻闻。

建敏点点头,没有说话。

那天一大早,弟弟建根还没睡。

她来到床前,叫着建根,我走了,你跟爹在家好好的。

她叫得声音发颤,建根还是没醒。

她把手伸进被窝里,弟弟的小身子瘦瘦的,脖子里涩拉拉的。

她的眼泪再也包不住,呼地流了出来。

娘死那年,弟弟オ一岁多,是她把弟弟拉扯大的。

她代替娘的职责,把弟弟管得很严。

有一次弟弟没完成作业,她抓过弟弟,打得很厉害。

弟弟叫着,姐,姐,别打了!她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得打!她后悔不该那样打弟弟,心疼得差点哭出声来。

她对爹说,我走后,你别打我弟弟。

爹说,我不打他。

好了,走吧。

建敏和酒家的姐妹们都住在酒家。

酒店打烊时,建敏把带来的麦子分出一半,悄悄地往花池里撤。

每撤下ー小撮,她就马上用脚趋趋,踩踩,把麦子埋住。

她的样子很胆怯,生怕人家发现。

一个姐妹问:建敏,你在干什么呢?建敏说,我看看月亮。

姐妹们又笑话她了,你当在老家呢,城里这么多灯,早把月亮遮没了。

第二天一早,她就禁不住往麦地里看。

她站在左边,看右边的麦地;站在右边,看左边的麦地。

看着看着,她的目光就有些走神儿。

她走神儿到老家去了,似乎看到大片大片的麦子已经出齐,并由黄变成了葱绿。

小麦没让建敏失望。

一个早上,建敏开门一看,小麦发芽了。

小麦像是听到了口令,说发芽,都发芽,说立正,都立正。

而那些芽又是针形的,颇具锋芒的样子,像是不许人们碰,谁碰就扎谁一下子。

建敏有些感动。

一对老人在街边散步。

老太太说,快看,麦苗儿!老太太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老爷子低头一瞅,说不错,真是麦苗儿。

老太太说,我看麦苗比花儿还好看呢!老爷子说,农民意识。

建敏听见了,她禁不住想乐。

一个像是当爸爸的、看见了,对女儿说,这是麦苗儿。

女儿只看了一下。

爸爸说,咱们吃的面包面条,还有馒头,都是麦子做的。

女儿问,面条
馒头都是白的,麦子怎么是绿的?爸爸笑了,说这是麦苗,麦苗还要抽穗,扬花儿,结籽儿,把籽儿磨成面,才能做成吃的。

女儿长啊了一声。

建敏再也绷不住嘴,粲然笑了出来。

此后,建敏发现每天都有人注意她的麦子,有人对着麦苗能瞅好一会儿,还有人在麦苗前照相。

建敏心说,这是我种的麦子,你们看吧。

她对每一个人都很欢迎。

姑姑说,建敏,你现在笑得比以前自然了。

建敏说,是吗?我也不知道。

过春节时,酒家照常营业。

爹把电话打到酒家,建敏一听爹的声音,就哽咽得说不成话。

爹问,建敏,你怎么了?建敏使劲笑着,眼角还是有眼泪流下来。

我挺好的,您身体好吗?爹说很好。

我弟弟建根呢?学习用功吗?爹说,建根懂事了,知道用功了。

建敏想跟爹说说麦子的事,爹说好了,就这吧。

把电话挂了。

麦苗还存在着。

到了清明,麦子起身了,只是显得瘦一些。

她在心里对麦子说,对不起,实在是委屈你们了。

她梦见麦子长得很好,一片绿汪汪的。

除了麦子,还有油菜。

油菜已开花了,东黄一块,西黄一块。

建敏不记得自己种了油菜,怎么会开出这么多油菜花儿呢?醒来后建敏觉得有些可笑,原来她把北京的麦地梦成老家的麦地了。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比描写两家酒店的门迎、城市的闪亮灯光与记忆中的家乡明月,在现实感触中表达对生活与美的思考。

B.小说采用插叙手法交待建敏离乡的情景,不仅勾连了前后文的事件与情感,也使结构更为紧凑,更具有艺术性。

C.小说中由北京的“花池”到建敏的“麦地”,由“北京的麦地”到“老家的麦地”,地点、称谓变化的背后是情感的变化。

D.小说语言平实,亲切自然,描写事物情态毕现,刻画人物如在眼前,看似不露声色的叙述,也蕴含着丰厚的情味。

(2)小说中“麦子”是写人叙事的关键,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3)导演贾樟柯说过: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请联系这句话,探究小说中建敏“泪”与“笑”的深刻内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心的利剑
安宁
他是我认识的一个教授,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名,他门下的弟子,也都是精英。

为了保证教授的质量,多年前,他就奉行一个原则,即每年只招收一个博士。

即便如此,报考他的博士的学生依然是波涛般,今年败了,明年卷土重来。

那个叫凡的学生,就是这样进入他的视野。

凡是个少见的有韧性的人,连续报考了三年,均以几分之差屈居第二。

第四年,凡又来考。

他翻到凡的档案,微微一笑,想,这次无论如何也要给凡这样优秀的学生一个机会。

这次,凡的成绩果然高居榜首。

但是,就在面试前一天晚上,校长亲自打电话给他说,按照慣例我们先要照顾一下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况且第二名也不一定比第一名差,明天面试尽可能多考虑再作定论。

这几句话的含义,他当然明白。

每年总有一些人,千方百计地左右他的招生视线,他每次都能做到公平。

这一次,他有些犹豫,校长为了招生,亲自打电话给他还是第一次,这个第二名的学生和第一名的水平不相上下。

这个学生有较深的学术功底,校长有意栽培,定是想为学校培养后备力量,当然,该生的家庭背景亦不可小觑。

那个连考了四年的凡呢?难道为了一份私心就让处在巨大喜悦中的凡瞬间跌入到冰冷的海底吗?如果开了先例,他以后在学生中的威信将怎样大打折扣?
那一晚,他枕着这些问题辗转反侧,想到头疼欲裂,依然难以入睡。

第二天展起,他打电话给另一个参加面试的教授,得知校长已经给这位教授提前打过招呼了。

他知道这次的阻力非同一般,只好希求在面试中第一名的凡能够发挥出色,才能让这些阻力减弱。

最后面试的结果,两个学生的表现不相上下,难分高低。

面试结束后,他与另外几个教授,就究竟是按面试成绩,还是按照优先考虑本校学生的原则最取,好一番唇枪舌战。

最终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录取,这是为了照顾校长面子的唯一可以选择的方式。

他在据理力争下,勉强接受这一方式。

在预料中,他一直想要招为弟子的凡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终被PK下去。

从那时起,他开始被一种奇怪的愧疚和不安折磨着。

严重到每每看到这个被招收的学生,就会想起凡,想起他在面试上意气风发的模样;想起他挤在人群里看见红榜上没有自己名字时,眼睛里瞬间闪过的失落和哀伤;想起他看到自己走过来时,扭头走开去的尴尬。

那一年,他比任何人都要盼望着下一届招生的到来,他想只要凡通过考试,无论如何,他都会将他招到门下,以此弥补曾有的过失。

但是,凡在那一年没有报名。

他在惶惑里又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凡依然没有来。

他终于知道那一次的错误将凡的自信和坚韧彻底地击垮了。

这个醉心于学术的学生或许此后再也不会沿着这条路坚持不懈走下去了。

而他,原本可以无视权威,无视其他专家的意见,将凡领入向往的芳香之旅的。

他在其后的两年里,面容倦怠,神思忧惚,常常在登上讲台看到学生的时候,将要讲的内容统统忘掉。

走路也蹒跚起来,不过63岁的人有了83岁的老者才有的无法收拾的衰颓和溃败。

许多人以为他身体不好,劝他去医院诊治,他总是慌乱地找理由推掉。

他的记忆力迅速地减退,却无法忘记凡转身时那淡漠的眼神,它像一把利剑,冰冷地插入他的胸膛。

而他的良心却把那把剑推得更深,直到最后,他终于无法承受。

他花费很长时间,通过很多人,辗转找到凡的电话。

电话接起的一刻,他没有来得及介绍自己,便开口道:凡,你今年一定要来报考我的博士,只要你分数过了,我保证一定让你顺利录取。

而在听到凡的应答后,他立刻挂断电话,好像稍微晚一秒,凡就会改变主意。

凡终于在四年后成为了他的学生,而且是他的关门弟子。

他在凡毕业的那一年因病去世。

他没有告诉过凡,在那四年里,他曾与良心的利剑,进行了一场艰难痛苦的斗争,最终,心力交瘁的他向这把无形的利剑举手投降。

凡自始至终不知道其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也没有告诉导师,其实自已从来没有怨很过他,是他那一年觉得累了才放弃继续考试。

当他接到导师电话的那一刻,心底充溢的,除了巨大的惊喜和感激,再没有其他。

而这位让我始终敬仰的教授,在安详地闭眼离去的时候对此一无所知。

人不知道的东西,时间与良心的利剑,却会清晰地记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在学界有很高的威望和声名,每年只招一个博士,凡连续报考了三年。

因为凡的这种执着和韧性,教授最终录取了他。

B.在面试前,教授接到校长的电话,让他按照惯例先照顾一下自己学校毕业的学生,高居榜首的凡就有可能不被录取,这让他陷人两难的抉择。

C.为了照顾校长面子,教授勉强接受了以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决定录取,他想招为弟子的凡毫无悬念地被淘汰,这让他痛苦和不安。

D.教授历经良心上的折磨,他鼓励凡再次报考,最终招收凡为关门弟子,可见教授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小说剖析了人在良心的考验面前承受的极限。

(2)以教授身份的“他”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老了
罗星航
①故乡没老,年轻着呢!
②只身在外的人总是思念故乡,那无尽的乡情,一直萦绕在游子的心中。

有人说背着故乡走天涯,也有人说故乡永远在前方。

③记忆中的故乡依旧那么青春,那么富有朝气。

第一次回故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二十岁,在湖北出生长大,总是勾画着老家的模样,似北国的莽野森林,像苏杭的小桥流水,还似南方的椰林遍地,抑或靑藏的雪域高原。

于是我带着小弟,在春暖花开之时,从武汉乘火车去祖籍——一个三省交界的边陲小镇。

那时火车还没完全连通,需在怀化住上一晚。

几十人挤在一起,睡的是大统铺,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小弟吵着要出去玩,行李怎么办?旁边的旅客听说我们要到湘西,连忙回答,不要紧,帮忙看着,都是老乡。

我们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上街了,回来后,那位叔叔一直坐在我们的行李边守着,还给我们湖南的零食吃。

④第二天中午到达乾州,下车一看,天空蔚蓝,云朵漂浮,菜花描着金黄,桃花白里透红,万溶江银波闪烁,参天大树郁葱翠绿。

许多年轻的妇女腰缠五颜六色的布裙,正在江边浣洗衣裳,苗族姑娘头上银饰的摆动声,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惊飞了树上的鸟雀,水花四溅,晶莹耀眼,怡人的风景迷倒了众多游客。

两横四竖的石板铺成主要道路,街旁的商铺大都木制结构,灰瓦屋顶,尽管很有些年月,但都保护得相当完整-----原来沈从文作品中描绘的湘西确实惊艳。

⑤走过一段石板路,来到了老家,这是一幢三进的木制房屋,八根立天的木柱支撑着屋脊,四周的原木面板苍劲中透着黝黑,四道门槛经百十年进出磕碰,早已磨损得凹凸不平。

我望着祖居,想象着先辈们埋锅造瓦,搬木立檩的情景,想象着成家立业,族人相拥的场面,想象着逃避战火,薪火相传的艰辛,心头不免掠过丝丝冷寂。

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没做过什么,哪怕挑过一担土,种过一颗树,也心无遗憾。

真是愧对故乡,愧对家人。

爷爷早已过世,奶奶还很硬朗,叔叔才三十出头,力壮如牛,充满活力,那双手长满老茧,青筋外露,他长年在外开山砸石,干的都是重体力活。

吃第一餐饭,他们就给我夹鱼头,其实我是不喜欢吃的,听说这里的鱼头专给最珍贵的客人,我很感动。

晚上,露天
草场有当地的戏曲表演,甩着长袖,拖着长腔,尽管下着毛毛细雨,观众还是很多,乡亲们看得也很专注,我却不知就里。

反正,故乡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到处洋溢着靑草的芳香,听得见河水的哗哗,还有亲人间的温馨。

故乡就是这样极具诱惑,极具感染力。

⑥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婶婶拿出一双布鞋送给我,这几天她一直在熬夜纳鞋,不知道是专门为我赶工,我还想推辞,一双鞋有什么意义,接过时也不是很情愿。

若干年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叔叔婶婶也许是让我行走千里,不忘故乡,脚踏实地,心系故乡,那针针线线连接着家乡的情怀,浓缩着亲人的嘱托。

⑦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故乡,再也没有见到亲人们,真想他们哪。

照说应该很容易,一张车票不就到了么,其实没那么简单,拖儿带女,也不太方便,再说还有工作,这都是借口。

是淡忘了故乡,淡忘了浓浓的乡愁?有时梦里回故乡,走在荒芜的草地上,天空灰蒙蒙,不见人影,不见河流,像迷失的羊羔,惊慌,忐忑,急躁,想家。

醒来泪水早已浸湿枕边。

⑧前年一次出差的机会,我在故乡停留了五小时。

这是三十多年后第二次回故乡。

时值清明,那天下雨了,小巷有些幽深,湿漉漉的,路边的木制建筑显得破旧,残缺。

商铺里几乎没什么人,街上连叫卖声都没有,静静的。

唉,万溶江怎么这么窄,这么短,当年的波光粼粼,诗情画意呢?故乡老了。

⑨奶奶去世了,叔叔已过六十,不见了那时的伟岸,脊背略显弯曲。

老屋有点苍老,斑驳的木板门已现沧桑,右边的墙壁被风钻了个洞,好像有雨点肆意飘进来。

微风吹过,墙角的靑苔左右摇晃。

周围的小伙伴们也都五十多了,他们坐在街心的石墩上打发时日。

真的变化这么大?我不敢相信自己,摸摸下巴,也是胡须满脸。

岁月催人啊。

⑩回头仰望故乡,烟雨朦胧,淅淅沥沥,她老了,三十年不见就真的老了。

房屋矮小,河流窄小,道路狭小。

早知如此,我该多回来几次,即使不能拉住故乡变老的缰绳,也可以和着家乡演变的节奏,一同走过来。

记得故乡清澈的流水,记得故乡草木的余香,记得故乡烧酒的味道,记得故乡亲人的教导。

那个鱼头我怎么就没吃呢,那双布鞋我还舍不得穿呢。

转眼间,故乡就抖落了昔日的色彩。

⑪故乡其实没老,依旧那样。

日出东方的时候,她开始一天的忙碌,机器轰鸣,书声朗朗;夕阳西下的时候,她车水马龙,炊烟四起,;华灯初上的时候,她婀娜多姿,流光溢彩;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枕戈达旦,蓄势待发。

⑫故乡没老,真的。

⑬是我们慢慢变老。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将三十年前的风味小镇、淳朴的乡民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与三十年后的情景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昔日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⑤段中,“想象……想象着……”运用虚写手法,突显了先辈们生活的艰辛和他们的勤苦、坚忍,表达了对先辈人生的感喟与敬重。

C.文章第⑧段中写到“一晃好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回故乡,再也没有见到亲人们”,写出“我"看似淡忘了故乡,内心深处仍眷念着故乡。

D.这篇散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以“故乡老了”为线索,联系现实,无论是欣喜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