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商品价值(W )
商品价值(W )= 不变资本价值(C )+ 可变资本价值(V )+ 剩余价值(m ) = 生产成本(K )+ 剩余价值(m )
全部劳动耗费(实际耗费)=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
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商品的全部价值
•商品的价值由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二、生产成本(K )
1、含义(生产成本即资本的消耗)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预付资本价值就是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即c+v ,用K 来表示。

2、假象
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在生产成本这一范畴下,剩余价值被看作商品价值在生产成本以上的余额,即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
3、意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成本有着以下实际意义:
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a.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
b.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若销售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则盈利;反之,则亏损。

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c.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的只是资本的耗费C+V ,剩余价值m 是无偿获得的,是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因此不计入生产成本。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 )
1、如何转化
事实上,剩余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可变资本带来
•由于资本家关心的只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C )的产物是,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此时剩余价值来源表达式由C+(V+m )变成(C+V )+m
•若P 代表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W=K+P
•2、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二者数量上相同。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2022年5月21日20:35
(2)区别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在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形态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被掩➢
盖了
3、利润率(P')
(1)定义
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

(2)公式
P'= p′代表利润率,大写C代表全部预付资本(3)剩余价值与利润率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a.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量之间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b.
区别

在量上,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在质上,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表示全部预付资•
本的增殖程度
(4)影响因素

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向变动

资本的有机构成。

利润率与资本的有机构成成反向变化
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可变资本周转次数也越多,带来剩余价值量•
就越大,会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从而提高年利润率。


不变资本的节约。

不变资本的节约与利润率成正向变动。

四、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定义
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即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预付资本。

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的,它只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2、如何转化

不同生产部门有不同的利润率
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投入等量资本,即使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会各不相同

等量资本获得不等量利润,引起了竞争
资本家在不同的生产部门预付了等量资本,却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了不等量的利
润。

为了追求高利率,资本家会想方设法把自己的资本转投到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这就形成了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竞争引起供求关系变化,导致商品价格变化,从而利润率变化
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是围绕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

竞争的手•
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资本转移导致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比例的变化。

原先利润高的部门由于大•
资本转移导致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比例的变化。

原先利润高的部门由于大•
量资本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利润率也相应下降。

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


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时,资本停止转移,平均利润率形成
3、实质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利润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得到的利润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得到的利润等于创造的剩余价值
4、假象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造成一个假象:似乎利润多少只与投入资本量有关。

5、平均利润率
(1)定义
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即,平均利润率= 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2)影响因素
部门利润率水平
a.
b.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只是一种一般趋势,不能认为是利润的绝对➢
平均化
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定义
生产价格即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如何转化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率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出售,而按生产价格出卖。

3、联系与区别
(1)联系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变动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2)区别
a.
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而价值同雇佣工人的活劳动直接联系。

b.
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商品价值经常不一致。

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不同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不一定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恰好相等。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等于价值

虽然从整个社会来看,生产价格和价值没有发生量的变化,但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和➢
较低的部门来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差额是经常存在的。

4、生产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的变化
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变为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生产价格成为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


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前,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

个别生产价格=个别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商品的市场价格并不决定于个别生产价格,而是决定于社会生产价格

社会生产价格一般由社会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它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6、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

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相等;➢
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相等的

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
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价格的变动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7、垄断价格与垄断利润
(1)垄断价格
a.
定义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b.
构成
垄断低价(低购价):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组织和小生产者所生产的原材料等商品•
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高价(销售价):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c.
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依然要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

垄断价格并不能改变社会的利润总量
d.
垄断价格使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改变:市场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2)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8、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要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2)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六、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1、趋势
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的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并且会推动劳动•
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在其他条件相同(特别是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可变资本•
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越小,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来说就越少,从而利润率就越低

即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

2、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增加

影响利润总量的因素

平均利润

预付资本量
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加。

(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在减少,但资本绝对量却在不断增加)
3、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对外贸易的发展
4、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在矛盾
利润率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加,成为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一个内在矛盾。

它加深资本主义的一系列矛盾:

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相对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

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七、商业资本
(1)定义
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在流通领域发生作用的资本即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执行着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2)形成条件
a.
特殊分工
产业资本家不再兼任商品的销售,商品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的独立业务
b.
独立投资
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

商人必须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去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再通过商品的销售,取得更多的货币。

(3)作用
积极作用
a.
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有利于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
b.
消极作用
当商业资本的数量超过社会必要的比例和限度时,会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延缓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降低平均利润率,
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促使盲目生产,导致生产与消费的脱节,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
的矛盾

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
八、商业利润
(1)定义
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2)来源
商业利润来自商品销售价格与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

从表面看,商业利润似乎产生于流通领域。

但流通领域发生的只是价值形式变化,并•
不能发生价值增殖。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
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

(3)让渡过程
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即出厂价格)把商品销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

(4)公式
商业利润=生产价格(销售价格)-生产成本(成本价格)
九、商业流通费用
(1)定义
商业资本家在进行商业活动时,除了需要预付一定的资本购买商品外,还需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支付各种费用,这种费用称为商业流通费用。

(2)构成
生产性流通费用
a.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保管费,运输
费,包装费等,这些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而产生的相关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
b.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变为货币、货币变为商品的单纯的商品买卖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如商店的薄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3)补偿
生产性流通费用产生于生产性劳动,会使商品的价值增加,通过商品的销售可以使这a.
部分费用得到补偿,并给商业资本家带来相应的利润。

b.
纯粹流通费用仅仅是同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属于非生产性开支,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需要从实物和价值上得到补偿。

在实践中,商业资本家支出的纯粹流通费用,是靠提高商品的售卖价格而得到补偿的。

从实物上得到的补偿,就是每年从社会总产品中拿出一部分物质资料,供商业部•
门用做商业设备、商业办公用品、商业店员的生活用品等
从价值上得到的补偿,就是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


(4)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
商业店员的劳动是非生产性的劳动,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却为资本家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商业资本家对店员也存在剥削。

原因:商业店员的全部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用来支付商业店员•
工资的可变资本
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除其中一部分用来补偿商业资本家的各种•
费用开支外,其余的部分则被商业资本家作为商业利润无偿占有
十、借贷资本
(1)定义
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态,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其他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形成
a.
职能资本在其循环周转中,形成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


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包括:

固定资本的折旧费暂时闲置

商品售出后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

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暂时闲置
b.
在有些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中,发生了资本不足的现象,急需借用别人的货币资本。

c.
闲置的货币资本就被它的所有者暂时贷给急需货币的人使用,成为借贷资本。

十一、利息
1、定义
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2、平均利润的分割
职能资本家在使用借贷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能获得平均利润,这个平均利润需要分割成两部分:
a.
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取得的利息
b.
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由资本的使用权所获得的企业利润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实质上是剩余价值在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
的分割。

❖3、企业利润
企业利润是指在存在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4、利息、平均利润、剩余价值三者的关系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此利息是剩余价值的
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的来源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十二、利息率
(1)定义
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2)公式 利息率= 一定时期的利息量/ 借贷资本总额
❖一般来说,利息率总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波动
利息率必须低于平均利润率,不然职能资本家就会无利可图,不去借款。

•利息率不能为零,不然就没有借贷资本家愿意贷出货币资本。

•(3)影响因素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a.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b.预期价格变动率
c.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
d.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
e.借贷时间的长短
f.十三、银行和银行利润
1、银行
(1)定义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
(2)主要职能
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即充当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借用者之间的中介。

银行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2、 银行资本:银行所掌握的资本。

(1)构成: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

自有资本指银行资本家自己投入的资本,只占银行资本的
一小部分•借入资本指银行吸收的存款,占银行资本的大部分
•3、银行利润
(1)定义
主要因素
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

它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由于在银行资本家和工商业资本家之间同样存在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从而使银行利润与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也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2)来源 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它是由向银行借贷的职能资本家将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银行而形成的。

因此,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瓜分。

(3)银行资本家对银行雇员的剥削
银行资本家之所以能以银行利润形式瓜分剩余价值,是依靠银行雇员的劳动而实现的。

银行雇员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但他们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并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银行资本家实现银行利润。

十四、股份公司
1、定义
股份公司是指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将分散的单个私人资本组织为统一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
2、典型形式: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

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
(1)定义
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但它代表着一定的金额,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

•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买卖,但是不能向公司退股,抽出已投资本
•股票持有者有权参加股份公司利润的分配
•股票的持有者作为股份公司的股东,其所投入公司的资本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
•(2)股票的价格
定义
a. 由于股票能定期取得股息收入,所以它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有价格。

股票的价格即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时的价格。

股票价格往往与股票的票面额不一致,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股票面额代表投入股份公司的现实资本价格,而股票的买卖实际上是买卖获取股息的权利
•股票价格与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关系
b.股票的价格相当于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

即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

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影响因素
c.股息
•存款利率•基本因素

市场上股票的供求状况

物价水平

政府的财政税收和金融货币政策

经济周期变动

政治、心理、投机等因素
4、股息
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利润中分得的收入。

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而,股息实质上是雇佣工人所创•
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十五、虚拟资本
1、定义
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形式。

2、主要形式
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国家债券等
a.
b.
收入资本化产生的虚拟资本,主要由股票,债券等构成,以资本所有权证书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
有价证券之所以被称为虚拟资本,是因为股票等有价证券所代表的真实资本已经进入❖
企业的运行,它们本身并没有价值,只是用于证明现实资本所有权的凭证
3、虚拟资本的价格
(1)定义
虚拟资本作为索取收益的权利凭证,其价格不是其面值,而是其预期收入的资本化
公式表示:虚拟资本的价格=预期收益
平均利息率

虚拟资本的存在和发展要以现实资本为基础,没有现实资本就没有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的价格往往脱离现实资本的价值,获得相对独立运动
虚拟资本的数量变化取决于各种有价证券发行量和它们的价格水平,其增长速度往往•
快于现实资本的增长速度

虚拟资本的价格总额往往大于实际资本额
(2)经济泡沫
经济泡沫就是虚拟资本的价格由于过分乐观的预期,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和社会物价水平畸形上涨,进而导致社会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价值,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

(3)作用
a.
积极作用
它能够创造货币,为现实资本的运动提供所需的价值手段、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保•
证现实的生产和流通活动的进行
能够促进信用关系和股份制的发展,推动资本的社会化


能够增加整个资本和整个经济的流动性,提高资本的运动速度和效率
b.
消极作用

加剧市场上投机、欺诈和操纵行为,使金融体系的盲目性和脆弱性更加严重

容易脱离现实经济的需要,造成经济泡沫

引发新的矛盾与问题
十六、资本主义地租
1、定义
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

(本质)它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而获得的一种收入。

2、主要特征
a.
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的基础之上,体现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1)类型

英国式道路
采取暴力手段掠夺土地,强制农业小生产者与土地分离,实现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是农业中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普鲁土式道路
封建地主经济通过改良方式,采用雇佣劳动,按照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改造地主庄园,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美国式道路
建立在自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在这种类型中,封建制度与地主经济已不再存在。

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通过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大农场,形成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2)典型特点

土地所有权同农业的经营权相分离
大土地所有者手中掌握和集中了大量土地,他们一般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
营,而是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建立起以土地租赁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农
场。


土地所有权同劳动者人身依附于土地的关系相分离。

农业工人对土地所有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只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

农业资本家雇佣农业工人,采取雇佣劳动剥削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然后
把剥削雇佣劳动者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以地租形式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b.
只包括农业工人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c.
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农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农业工人获得工资。

3、基本形态
(1)级差地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