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为政)阅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为政篇)阅读题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7分)
甲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23.(1)根据“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概括一条四字成语。
(1分)
(2)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4分)
乙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
24.孔子的“德政”有着丰富的内涵,说说上面这则文字体现了怎样的德政原则。
(2分)
二、阅读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 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 段中孔子列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不会犯罪,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D. 选文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有若认为实践“仁”的根本是什么?
(2)结合第二段文字,简要分析孔子对“孝”的主张。
乙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文化尤为提倡的。
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指在生活中不走极端,凡事折中,处处调和。
只有这样做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
(3)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①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社会。
②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稷,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五、阅读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4分)
六、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
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的社会。
(1分)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3分)
七、阅读四则文字,完成问题
2.5孟懿于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2.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2.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
2.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①。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
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
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
(3)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孝顺父母就是要事以诚敬,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还要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要符合礼义。
C.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4)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
八、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①”樊迟御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③。
有事,弟子服其劳④;有酒食,先生⑤馔⑥,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B.孔子认为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C.“孝”就是要给父母好的生活条件,大小事情主动承担,不使父母操劳烦心,这就尽到了孝道。
D.儒家思想特别重视孝道反映了宗法制度和当时社会的需要。
(2)孔子在谈到孝道时还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话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谈谈你对孝的看法(3分)
九、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
”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尽孝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针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最主要的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D、孔子所说的“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在孔子看来孝悌与政治相通的,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十、阅读两则文字,完成问题
2.7①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②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论语.里仁》)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孔子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犬马都会养自己的父母。
B.孔子不赞同把“孝”简单等同于“养”的看法。
C.孔子认为父母如果有错,子女应尽规劝的职责。
D.孔子认为子女赡养和规劝父母都应该讲究时机。
(2)孔子认为“孝”的核心精神是什么(请用一个字概括)?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说说这一核心精神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
十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学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B.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做。
C.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表面上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其实内心很少“仁”。
D.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怕做不到。
(2)在以上材料中,你是如何理解孔子关于言与行的主张的。
十二、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第二》)
子曰:“君子和③而不同④,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第十三》)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主张的“周”“和”就是要取消等级观念。
B.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C.党同伐异几乎是人类难以消除的天性,孔子却把这称之为小人行径。
D.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相反。
(2)上面两选段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君子”观。
十三、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
对孔子的交往观,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现实进行分析。
(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1)~(3)题。
甲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里仁》)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无论是谁,只要肯来求教,他就进行教育;无论谁做他的弟子,他都要亲自作调查研究,了解到每一个人的特点,然后进行教育。
(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②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日:“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1)第②则文字中除“名正言顺”外,还可以概括出一条四字成语,它是。
(1分)
(2)用自己的话说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中的“是”指代什么,并结合选文简述其这样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