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国际贸易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货物、服务和知识交换的活动,是各国或地区间分工的表现形式,并且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
二、简答题
1、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2、按国境和关境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三、论述题
国际贸易的产生
1、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和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之间进行的产品交换。
2、典型标志:三次社会大分工
国际贸易的发展
1、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这两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主要是为满足奴隶主、封建君主对奢侈品的追求而进行的,因此贸易的范围和商品的种类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
(比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郑和下西洋用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去换取宝石、香料等)
2、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提过了劳动力(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资本(建立殖民地进行掠夺性贸易所得)和市场(通过商业战争占领市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又进一步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效率高、产量大超出了国内市场的需求、成本低存在超额利润的实现可能以及对原材料的需求超过国内的供给能力)
3、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国际贸易功能的多元化(担负着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效率、改进技术、加速资金积累等功能)、区域经济一体化(EU,APEC,NAFRA,ASEAN)、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除了货物贸易外,出现了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加工贸易等形式)、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服务贸易的平均发展速度一直高于货物贸易)、
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力军地位
第二章自由贸易理论
一、简答题
1、由于拥有不同的自然优势或后天获得的优势,两国在同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各国都可以选择对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交换,两国的国民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
2、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择其轻
3、每个国家或区域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禀赋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禀赋的商品,这样做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
二、论述题
1、理论贡献:克服绝对优势理论的缺陷,阐明了任何国家都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奠定了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础。
理论不足:
(1)理论的出发点认为这个世界是永恒的,是一个静态均衡的世界,是一个各国间、各集团间利益和谐一致的世界。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经济范畴及规律具有历史相对性刚好相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等经济范畴和经济现象只具有历史暂时性,而不能看作是永恒的规律。
(2)其前提条件过于苛刻,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3)比较成本理论只提出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成本、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因素。
实际上,生长力、科学技术、社会条件等都对国际分工有重要的影响。
(4)比较成本理论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
李嘉图把国际贸易中价值决定问题转移为交换价值的决定问题,以交换价值来取代价值正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不完善的具体表现。
对此的正确理解是,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
2、积极的方面:理论分析由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假定扩展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更深入和全面,使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更符合现实。
同时,赫-俄原理正确的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
地位。
理论缺陷:
(1)违背了劳动价值论。
(2)抹煞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该理论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产阶级追逐利润和超额利润,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等重要原因。
(3)忽视了科技进步的作用
(4)与当代世界贸易量的60%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需求格局接近的工业国家之间的实际情况不符。
(5)抹煞了国际生产关系,抽象的谈论国际贸易可以使各国收入均等化,把富国和穷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归结为国际贸易问题,归结为世界市场的机制问题。
第三章保护贸易理论
一、简答题
1、金银货币只准输入,不许输出。
在对外贸易上,主张绝对的多买少卖,甚至不买。
在对外收支上,对每个国家都要保持顺差。
2、在历史上起到过进步作用,它对当时欧洲各国制定外贸政策起到了指导作用,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
二、论述题
1、(1)思想基础:14世纪文艺复兴活动使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物质利益和精
神追求,热忱关注对财富的积累,并进而演化为“拜金主义”的社会思潮,为重商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政治基础: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不断发展,新兴的商人阶级要求清除封建的市场割据状态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以控制同海外的贸易。
这一切都需要借助于国家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力量的保护。
而西欧封建统治王朝为满足王室巨额的生活开支和军事开支,需要从商人阶级那里取得支持。
这样,商人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的政治利益相结合,是商人阶级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这为重商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
(3)物质基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海上新航线,使欧洲商业资产阶级对美洲、欧洲殖民地的掠夺成为可能,大量金银流入,对欧洲商人资本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重商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当英国为首的欧洲先进工业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并逐步推行旨在向全世界实行经济扩张的自由贸易政策时,美国才刚刚建国。
在经过数年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后,美国经济虽有所发展,但还比较落后,尤其难与英国的廉价工业品竞争。
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抵制英国工业品的侵入,就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
与美国处于同一时期的德国,面临着与美国相似的情形,工业发展水平远比英、法两国落后,受到英、法两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冲击,大量廉价商品涌入德国市场。
摆脱外国自由竞争的威胁,保护和促进德国工业的发展成为德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的迫切要求。
1870年德国取得普法战争胜利后,不断加强对原有工业和新建工业的保护。
到19世纪末,德国成为欧洲高度保护贸易的国家之一。
3、(1)批评古典贸易理论忽视各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
李斯特认为按照比较成本理论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不考虑各国性质和各自有利益的世界主义经济学,不利于各国参与自由竞争,因而是错误的。
因此,李斯特将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开化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
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采取的贸易政策也应不同:处于农业阶段的国家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未开化的农业国尽早的摆脱经济的落后和文化的停滞;处于农工商阶段的国家,由于本国已有工业发展,但并没有发展到能与外国商品相竞争的地步,故必须实施保护关税制度,使它不受外国商品的打击。
而处于农工商业阶段的国家,由于国内工业产品已具备国际竞争力,国外产品的竞争威胁已不存在,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李斯特认为,英国已处于农工商时期,法国处于农工商与农工商业时期,德国与美国处于农工业时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则处于农业时期。
因此,李斯特根据其经济发展的阶段论,主张当时的德国实行保护工业政策。
(2)批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发展生产力论。
李斯特认为,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向国外购买廉价的商品,表面上看起来是要合理一些,即德国可以获得短期的贸易利益,即财富。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德国的工业得不到发展,而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
丧失长期保持与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他认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而言,财富的生产力至关重要。
因此,德国应采取保护关税政策。
保护政策虽然一开始会使工业品的价格提高,但经过一段时间,德国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生长力将会提高,商品生产费用将会下跌,商品价格甚至会低于外国进口的商品价格。
(3)批判古典贸易理论的“自由放任”,提出国家干预论。
与英国自由贸易理论家相反,李斯特把国家比喻为国民生活的有力指导者。
他认为,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
不能听任市场机制的随机作用,而应当借助国家主动而合理的政策调控。
(4)保护对象的选择。
李斯特提出选择保护对象应具备一些条件:a、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还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不需要保护;b、只有刚刚开始发展且有强有力的外国竞争者的幼稚产业才需要保护,即面临其他国家强有力的竞争而又无法与之抗衡的新兴工业。
李斯特认为保护时间最高期限为30年,也就是说,保护贸易不是保护落后和低效率。
(5)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
为保护幼稚工业,李斯特提出:对某些工业品可以实行禁止输入,或规定的税率事实上等于全部、或至少部分的禁止输入。
同时,对凡是在专门技术与机器制造方面还没有获得高度发展的国家,对于一切复杂机器的输入应当允许免税,或只征收轻微的进口税。
第四章国际贸易政策
一、名词解释
对外贸易总政策:它是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
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
例如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或是管理贸易政策。
进出口商品政策:它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经济结构、国内市场状况而分别指定的政策。
例如某国为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限制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它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对外政治、经济关系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
例如美国为了实现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明令禁止将高新技术出口到中国。
二、简答题
1、初级产品出口政策(export policy of primary products):主要是指出口农、矿、
燃料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
采用这种政策的国家除了中东少数几个比较富有的石油输出国外,主要是一些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国家独立,但并没有真正脱离了旧的殖民体系,依然在经济上依附于发达国家,没能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所以不得不采用这种政策。
其最大的缺点是一国的国际收支很容易受到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并且当今国际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这种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
2、进口替代政策(trade policy of import substitution):是指通过采取保护措施,建立和发展本国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来替代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实现本国经济的独立发展。
3、出口导向政策(trade policy of export guide):是指采取鼓励办法发展国内制造业,使国内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用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传统初级产品的出口。
第五章关税措施
一、名词解释
关税(customs duties;tariff)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财政关税是指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主要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对进口商品除征收一般关税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就叫做进口附加税。
二、简答题
1、(1)通过实行出口退税来鼓励商品出口,通过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来保护国内幼稚产业的发展。
(2)通过对非必需品和奢侈品征收高进口关税,以达到引导消费的目的。
(3)对本国稀缺的资源采取征收低进口关税的方式来鼓励进口。
比如我国对石油、各种金属矿石的进口采取低关税。
(4)配合宏观经济调控,采用相应的关税措施。
例如,为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中国对焦炭的出口征收高关税。
(5)调整贸易差额。
当贸易逆差较大时,就提高关税,以缩小贸易逆差。
当贸易顺差较大时,通过降低进口关税,缩小贸易顺差,以缓解与有关国家的贸易摩擦。
2、(1)发展中国家增加财政收入(2)保证本国的生产或本国市场的供应。
例如瑞典、挪威对于木材出口征税,以保护其纸浆激造纸工业。
3、(1)征税的进口国外必须是国内不能生产或无替代品必须从国外输入的商品;(2)征税进口货物,在国内必须有大量消费;(3)关税税率要适中,如税率过高,将阻碍进口,达不到增加财政输入的目的。
4、(1)对有关谷物按季节分别制定统一的“指标价格”。
指标价格是欧盟市场内部以生产效率最低而价格最高的内地中心市场的价格为准而制定的价格。
这种价格一般比世界市场的价格高。
(2)确定“门槛价格”。
即从指标价格中扣除把有关谷物从进口港运到内地中心市场所付一切开支的余额。
(3)确定差价税额。
它是由有关产品的进口价格与门槛价格的差额所决定的。
第六章非关税措施
一、名词解释
进口配额制(import quotas system)又称进口限额制,使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的限制。
“自动”出口配额制(voluntary export quotas):又称“自动”限制出口,是指出口国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配额即禁止出口。
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限制来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的汇价的一种制度。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是指为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technical standard)、卫生检疫规定(health and sanitary regulation)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packing and labeling regulation),这些标准和规定往往以维护生产、消费者安全和人民健康的理由而制定。
二、简答题
1、(1)非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关税税率制定必须通过立法程序,如要调整税率,需通过繁琐的法律程序和手续,相当耗时,难以达到紧急限制进口的目的。
与此不同,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制定是通过行政程序来实现的,其制定手续和程序比较简便,耗时少,能随时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2)非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目的:非关税壁垒能更有效的针对出口
补贴和商品倾销等手段。
(3)非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一般来说,关税税率确定后,往往以法律的形式公布于众,依法执行。
但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不公开,或者规定极为繁琐复杂的标准和手续,使出口商难以对付和适应。
同时,一些国家往往针对某个国家采取相应的限制性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其结果大大加强了非关税壁垒的差别性和歧视性。
2、又称进口存款制,在这种制度下,进口商在进口商品时,必须预先按进口金额的一定比率和规定的时间,在指定的银行无息存入一笔现金,才能进口。
这样就增加了进口商的资金负担,影响了自己的流转,从而起到了限制进口的作用。
第七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简答题
1、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
狭义经济一体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有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财政和金融政策等,消除国别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行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过程。
2、部门一体化(sectoral integration):是指区域内成员国间的一个或几个部门加以一体化。
如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便属此类。
全盘一体化(overall integration):是指区域内成员国间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的形态。
如现阶段的欧盟。
3、水平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共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一体化。
二、论述题
1、(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是指经济一体化较低级
和松散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实行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别优惠的关税。
1932年英国与其成员国建立的大英帝国特惠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木材组织”等就属于此类。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是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商品可自由流动,每个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结成的同盟。
它是比自由贸易区层次更高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其特点是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起对非同盟成员国统一的关税税率。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在实现商品自由流通的同时,还实现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的自由移动。
如欧洲共同市场在1970年接近此阶段。
(5)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是指不仅实现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共同对外的关税,并且制定和执行统一对外的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经济实体。
例如1992年前的欧洲共同体正处于经济同盟的阶段。
(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是指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方面均完全统一,在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商品、资本、劳动力、服务等自由流动的障碍。
例如现阶段的欧盟。
2、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贸易创造效果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
关税同盟成立后,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分工。
这样,关税同盟某成员国的一些国内生产品便被其他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的进口所替代,从而使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同时,通过专业化分工,使本国该项产品的消费支出减少,而把资本用于其他产品的消费,扩大了社会需求,结果使贸易量增加。
贸易创造的结果是关税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贸易转移
效果(trade diverting effect):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无税或低关税的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同盟成员国该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
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前增加,消费支出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效果。
3、(1)关税同盟的建立使成员国间的市场竞争加剧,专业化分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使生产要素和资源更加优化配置。
(2)关税同盟成立后,成员国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转换,自由市场扩大,从而使成员国获取专业与规模经济利益。
(3)关税同盟的建立、市场的扩大、投资环境的大大改善,会吸引成员国厂商扩大投资,也能吸引非成员国的资本向同盟成员国转移。
(4)关税同盟建立后,由于生产要素可在成员国间自由移动,市场趋于统一并竞争加剧,投资规模扩大,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的扩大,技术进步提高,加速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第八章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一、简答题
1、缔约国各国政府,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切望达到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的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作出贡献。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经历了几次重大修改。
其中,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对协定的一些条款进行了修改,增加了1994年GATT马拉喀什议定书以及对总协定有关条款的解释和谅解,并形成了至今仍存在于世界贸易组织的《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它包括序言、正文、附近和《临时适用议定书》。
二、论述题
1、从1947年到1993年底,关税与贸也总协定共举行了八次多边贸易谈判即8轮“回合”,以达成协议的方式对其条款进行补充和修改。
第一轮回合(1947.7-1947.10)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包括中国在内的23个。